Soh

English: Original Enlightenment vs Practice-Enlightenment

请参阅:道元禪師的佛性思想


本觉与修证一如

 

Soh

 

John Tan

 

当道元禅师还是天台宗的僧人时,他对“本觉”的教义感到困惑不解。如果我们本来就是觉悟的,那我们怎么会迷失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他前往中国寻求答案。回到日本后,他开始弘扬“修证一如”的理念。道元从“本觉”到“修证一如”这一公案中领悟了什么?

 

那些参加了ATR聚会的人不要回答啊🤣

 

Mr. RDT

 

无我是一种法印。它是永恒的,因为它始终如此,原本如此。它不是永恒的实体,而更像是——无常即是永恒。

 

然而,如果没有看到这一点,一个人就会像一个睡在藏有宝石的岩石上的乞丐一样受苦。尽管他本可以摆脱贫困,但他的无明掩盖了这一点。或者像水一样。水是纯净、清澈的。然而,由于遮蔽的污泥,水看起来似乎不清澈。修行就是安住(止),让污泥沉淀下来;观照(毗婆舍那),使人认识到水的本来状态。

 

同时,我想起了关于风是永恒的并无处不在的公案。人们仍然练习扇风来缓解痛苦,清新被其分心的心灵。

 

这些只是当我看到你的评论时想到的一些随想🙂

 

John Tan

 

这是你第一次听到这个公案并有直观的直接认知吗?还是你以前听说过这个公案并对此进行过思考?

 

Mr. RDT

 

关于你的评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表述。

 

虽然我思考过类似的主题和指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你关于无我是一种法印的指引引发了这种认知。

 

无我之后,我开始将佛性教义视为暗示这一点。

 

John Tan

 

说得好。当我在无我见解后不久听到这个公案时,我也有直接的认知。我昨天告诉ATR聚会,Soh Wei Yu在我问他关于这个公案时太懒了,没有思考🤣🤣🤣

 

这确实类似于无我的见解。当小我/大我被看破时(证悟无我),所见仅是所见,所闻仅是所闻。当本觉被看破时,坐仅是坐,行仅是行,睡仅是睡——修证一如!

 

Soh Wei Yu

 

我不记得我第一次读到修证一如是什么时候,但它从早年就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也喜欢这个:

 

没有佛陀意识到其存在[具有完美本性]

 

“在他十五岁时,一个燃烧的问题成为他精神努力的核心:“如果,如经中所说,我们的本性是菩提(完美),为什么所有的佛陀都必须努力追求觉悟和完美?”他对比叡山所得到的答案感到不满,最终找到了荣西禅师,后者将临济宗禅佛教的教义从中国带到日本。荣西对道元的问题的回答是:“没有佛陀意识到其存在[即这种本性],而猫和牛[即严重迷惑的人]却意识到它。”换句话说,佛陀,正因为他们是佛陀,不再考虑是否拥有完美的本性;只有迷惑的人才会这样想。听到这些话,道元内心产生了一种领悟,解除了他根深蒂固的疑惑。”

 

——推荐阅读,安谷禅师的《禅训练导论》(这是一本关于坐禅和公案训练的实用文本)

 

Soh Wei Yu

 

我在2012225日的日记中写道:

 

我将只管打坐(“只坐”)视为觉悟和开悟的自然表达。

 

但许多人完全误解了这一点……他们认为修证一如意味着不需要觉悟,因为修行即是觉悟。换句话说,即使是初学者在打坐时也与佛陀一样觉悟。

 

这是完全错误的,愚人的想法。

 

相反,要明白修证一如是觉悟的自然表达……没有觉悟,就不会发现修证一如的本质。

 

正如我对我的朋友/老师“Thusness”所说的那样,“我过去打坐时有一个目标和方向。现在,打坐本身就是觉悟。坐仅是坐。坐仅是坐的活动,空调的嗡嗡声,呼吸。行走本身就是觉悟。修行不是为了觉悟而做的,但所有的活动本身就是觉悟/佛性的完美表达。无处可去。”

 

我认为,除非一个人有明确直接的非二元见解,否则不可能直接体验这一点。若未能在当下这一瞬间的显现中认识到本初清净和自然本自圆成,总会有努力和尝试去“做”某事,去实现某些东西……无论是世俗的平静状态、禅定,还是出世间的觉悟或解脱……这一切都只是由于对这一瞬间的真实本性的无明。

 

然而,非二元体验仍可分为:

 

1)一心

 

——最近我注意到,大多数灵性导师和大师将非二元描述为一心。也就是说,认识到没有主客体/感知者-被感知者的分离或二分,他们将一切归为唯一的心,山川河流都是我——一个不分的本质显现为万物。

 

虽然没有分离,但观点仍然是一个固有的形而上学本质。因此是非二元但固有的。

 

2)无心

 

在这里,即使是“一个裸露的觉知”或“一心”或一个源头也被完全遗忘并溶解为仅仅是风景、声音、升起的念头和消逝的气味。只有自明的瞬变流动。

 

……

 

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即使拥有无心的体验,也尚未实现无我。对于无心的情况,它可能仍然是一种巅峰体验。事实上,对于处于一心状态的修行者来说,偶尔进入无心的领域是一种自然的进展……但由于在见地上没有通过证悟取得突破,潜在的倾向是强烈地回归到一个源头,一个一心的状态,因此无心的体验将无法稳定持续。修行者可能会尽力保持赤裸和无概念的状态,通过在觉知中保持赤裸来维持无心的体验,但除非出现某种证悟,否则无法取得突破。

特别是,突破这种固有自我观念的重要证悟是始终已经、从未有过/存在过一个自我——在看见中,总是只有被看见的,风景,形状和颜色,从未有过一个看见者!在听见中,只有可听见的声音,没有听者!只有活动,没有施为者/主体(agent)!一个缘起的过程自身在运转和知晓……其中没有自我、施为者/主体(agent)、感知者、控制者。

正是这种证悟永久地打破了见者-看见-被看见一个赤裸的觉知的观点,因为认识到从来没有一个单一觉知”——“觉知看见听见只是不断变化的感受、景象和声音的标签,就像天气这个词并不指向一个不变的实体,而是不断变化的雨、风、云的流动,瞬间形成和消散……

然后,随着探究和洞察的深入,看到并体验到只有这个缘起的过程,所有的因缘在这一瞬间的活动中汇聚在一起,这样当吃苹果时,就像宇宙在吃苹果,宇宙在打字,宇宙在听声音……或者宇宙就是那个声音。仅此而已……就是只管打坐。在看见中只有被看见的,在坐着中只有坐着,整个宇宙都在坐着……当没有自我,没有冥想者与冥想分离时,情况不可能是其他样子。每一刻都不禁是修证一如……这甚至不是专注或任何形式的刻意努力的结果……而是对证悟、体验和见地在实时中的自然验证。

提倡修证一如的禅师道元,是禅宗中少有的、清晰的瑰宝之一,他对无我和缘起有着非常深刻的体验性清晰。没有对无我和缘起的深刻证悟和体验,我们永远无法理解道元所指的是什么……他的话可能听起来隐晦、神秘或诗意,但实际上它们只是指向这一点。

有人抱怨说,只管打坐只是暂时压制烦恼,而不是永久消除它。然而,如果一个人实现了无我,那么这就是我见的永久终结,即传统的入流。

John Tan
Soh Wei Yu
我还不知道这是你写的。这说明你还是有下功夫的🤣
4
· 回复
· 21小时前 · 已编辑

Anurag Jain
谢谢 Geovani Geo,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刚才想表达的是:难道本来面目当时没有显现吗😉

Geovani Geo
我之前写成了本来的自我,而不是本来面目。已更正。

Geovani Geo
我认为一切始终都在显现,但心的妄想搅动并将泥沙混入清澈纯净的水中,让人误以为清水已经消失。

John Tan
Geovani Geo
如果本来面目始终在显现,那么除了无数显现的面目外,再无其他本来面目可言。每个面目既非相同也非不同,每种显现都是清净的。
一直以来,镜子上本无尘埃,所有的尘埃即是镜子本身;唯有当某一尘埃自称特殊且纯净时,其他所有镜子突然间都变成了尘埃。

同时回应你下面的帖子,因为它们相关:
👇👇👇
将一切拿走,将其剥离至空。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感官,这样颜色、味道和感官才能显现。空于知觉,这样知觉才能安住。从所有能想象或不能想象的一切中将其清空。甚至从仍然存在的无物的观念中清空:无。这便是基底。那么,真的有个基底吗?如果有,那么它还不够空;若没有,我们又怎能在这里谈论?早安,孩子们……😉

· 回复
· 1小时 · 已编辑

另见:本觉与源初性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 无明是如何产生的等
标签:无我,禅师道元 |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