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Original Enlightenment vs Practice-Enlightenment
請參閱:道元禪師的佛性思想
本覺與修證一如
Soh
John Tan
當道元禪師還是天臺宗的僧人時,他對“本覺”的教義感到困惑不解。如果我們本來就是覺悟的,那我們怎么會迷失呢?帶著這樣的疑問,他前往中國尋求答案。回到日本后,他開始弘揚“修證一如”的理念。道元從“本覺”到“修證一如”這一公案中領悟了什么?
那些參加了ATR聚會的人不要回答啊🤣。
Mr. RDT
無我是一種法印。它是永恒的,因為它始終如此,原本如此。它不是永恒的實體,而更像是——無常即是永恒。
然而,如果沒有看到這一點,一個人就會像一個睡在藏有寶石的巖石上的乞丐一樣受苦。盡管他本可以擺脫貧困,但他的無明掩蓋了這一點。或者像水一樣。水是純凈、清澈的。然而,由于遮蔽的污泥,水看起來似乎不清澈。修行就是安住(止),讓污泥沉淀下來;觀照(毗婆舍那),使人認識到水的本來狀態。
同時,我想起了關于風是永恒的并無處不在的公案。人們仍然練習扇風來緩解痛苦,清新被其分心的心靈。
這些只是當我看到你的評論時想到的一些隨想🙂。
John Tan
這是你第一次聽到這個公案并有直觀的直接認知嗎?還是你以前聽說過這個公案并對此進行過思考?
Mr. RDT
關于你的評論,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表述。
雖然我思考過類似的主題和指引。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你關于無我是一種法印的指引引發了這種認知。
無我之后,我開始將佛性教義視為暗示這一點。
John Tan
說得好。當我在無我見解后不久聽到這個公案時,我也有直接的認知。我昨天告訴ATR聚會,Soh Wei Yu在我問他關于這個公案時太懶了,沒有思考🤣🤣🤣。
這確實類似于無我的見解。當小我/大我被看破時(證悟無我),所見僅是所見,所聞僅是所聞。當本覺被看破時,坐僅是坐,行僅是行,睡僅是睡——修證一如!
Soh Wei Yu
我不記得我第一次讀到修證一如是什么時候,但它從早年就引起了我的共鳴……我也喜歡這個:
沒有佛陀意識到其存在[具有完美本性]
“在他十五歲時,一個燃燒的問題成為他精神努力的核心:“如果,如經中所說,我們的本性是菩提(完美),為什么所有的佛陀都必須努力追求覺悟和完美?”他對比叡山所得到的答案感到不滿,最終找到了榮西禪師,后者將臨濟宗禪佛教的教義從中國帶到日本。榮西對道元的問題的回答是:“沒有佛陀意識到其存在[即這種本性],而貓和牛[即嚴重迷惑的人]卻意識到它。”換句話說,佛陀,正因為他們是佛陀,不再考慮是否擁有完美的本性;只有迷惑的人才會這樣想。聽到這些話,道元內心產生了一種領悟,解除了他根深蒂固的疑惑。”
——推薦閱讀,安谷禪師的《禪訓練導論》(這是一本關于坐禪和公案訓練的實用文本)
Soh Wei Yu
我在2012年2月25日的日記中寫道:
我將只管打坐(“只坐”)視為覺悟和開悟的自然表達。
但許多人完全誤解了這一點……他們認為修證一如意味著不需要覺悟,因為修行即是覺悟。換句話說,即使是初學者在打坐時也與佛陀一樣覺悟。
這是完全錯誤的,愚人的想法。
相反,要明白修證一如是覺悟的自然表達……沒有覺悟,就不會發現修證一如的本質。
正如我對我的朋友/老師“Thusness”所說的那樣,“我過去打坐時有一個目標和方向。現在,打坐本身就是覺悟。坐僅是坐。坐僅是坐的活動,空調的嗡嗡聲,呼吸。行走本身就是覺悟。修行不是為了覺悟而做的,但所有的活動本身就是覺悟/佛性的完美表達。無處可去。”
我認為,除非一個人有明確直接的非二元見解,否則不可能直接體驗這一點。若未能在當下這一瞬間的顯現中認識到本初清凈和自然本自圓成,總會有努力和嘗試去“做”某事,去實現某些東西……無論是世俗的平靜狀態、禪定,還是出世間的覺悟或解脫……這一切都只是由于對這一瞬間的真實本性的無明。
然而,非二元體驗仍可分為:
1)一心
——最近我注意到,大多數靈性導師和大師將非二元描述為一心。也就是說,認識到沒有主客體/感知者-被感知者的分離或二分,他們將一切歸為唯一的心,山川河流都是我——一個不分的本質顯現為萬物。
雖然沒有分離,但觀點仍然是一個固有的形而上學本質。因此是非二元但固有的。
2)無心
在這里,即使是“一個裸露的覺知”或“一心”或一個源頭也被完全遺忘并溶解為僅僅是風景、聲音、升起的念頭和消逝的氣味。只有自明的瞬變流動。
……
然而,我們必須明白,即使擁有無心的體驗,也尚未實現無我。對于無心的情況,它可能仍然是一種巔峰體驗。事實上,對于處于一心狀態的修行者來說,偶爾進入無心的領域是一種自然的進展……但由于在見地上沒有通過證悟取得突破,潛在的傾向是強烈地回歸到一個源頭,一個一心的狀態,因此無心的體驗將無法穩定持續。修行者可能會盡力保持赤裸和無概念的狀態,通過在覺知中保持赤裸來維持無心的體驗,但除非出現某種證悟,否則無法取得突破。
特別是,突破這種固有自我觀念的重要證悟是始終已經、從未有過/存在過一個自我——在看見中,總是只有被看見的,風景,形狀和顏色,從未有過一個看見者!在聽見中,只有可聽見的聲音,沒有聽者!只有活動,沒有施為者/主體(agent)!一個緣起的過程自身在運轉和知曉……其中沒有自我、施為者/主體(agent)、感知者、控制者。
正是這種證悟永久地打破了“見者-看見-被看見”或“一個赤裸的覺知”的觀點,因為認識到從來沒有一個“單一覺知”——“覺知”、“看見”、“聽見”只是不斷變化的感受、景象和聲音的標簽,就像“天氣”這個詞并不指向一個不變的實體,而是不斷變化的雨、風、云的流動,瞬間形成和消散……
然后,隨著探究和洞察的深入,看到并體驗到只有這個緣起的過程,所有的因緣在這一瞬間的活動中匯聚在一起,這樣當吃蘋果時,就像宇宙在吃蘋果,宇宙在打字,宇宙在聽聲音……或者宇宙就是那個聲音。僅此而已……就是只管打坐。在看見中只有被看見的,在坐著中只有坐著,整個宇宙都在坐著……當沒有自我,沒有冥想者與冥想分離時,情況不可能是其他樣子。每一刻都不禁是修證一如……這甚至不是專注或任何形式的刻意努力的結果……而是對證悟、體驗和見地在實時中的自然驗證。
提倡修證一如的禪師道元,是禪宗中少有的、清晰的瑰寶之一,他對無我和緣起有著非常深刻的體驗性清晰。沒有對無我和緣起的深刻證悟和體驗,我們永遠無法理解道元所指的是什么……他的話可能聽起來隱晦、神秘或詩意,但實際上它們只是指向這一點。
有人“抱怨”說,只管打坐只是暫時壓制煩惱,而不是永久消除它。然而,如果一個人實現了無我,那么這就是我見的永久終結,即傳統的入流。
John Tan
Soh Wei Yu
我還不知道這是你寫的。這說明你還是有下功夫的🤣。
4
· 回復
· 21小時前 · 已編輯
Anurag Jain
謝謝 Geovani
Geo,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剛才想表達的是:難道本來面目當時沒有顯現嗎😉。
Geovani Geo
我之前寫成了“本來的自我”,而不是“本來面目”。已更正。
Geovani Geo
我認為一切始終都在顯現,但心的妄想攪動并將泥沙混入清澈純凈的水中,讓人誤以為清水已經消失。
John Tan
Geovani Geo
如果本來面目始終在顯現,那么除了無數顯現的面目外,再無其他本來面目可言。每個面目既非相同也非不同,每種顯現都是清凈的。
一直以來,鏡子上本無塵埃,所有的塵埃即是鏡子本身;唯有當某一塵埃自稱特殊且純凈時,其他所有鏡子突然間都變成了塵埃。
同時回應你下面的帖子,因為它們相關:
👇👇👇
將一切拿走,將其剝離至空。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感官,這樣顏色、味道和感官才能顯現。空于知覺,這樣知覺才能安住。從所有能想象或不能想象的一切中將其清空。甚至從仍然存在的“無物”的觀念中清空:無。這便是基底。那么,真的有個基底嗎?如果有,那么它還不夠空;若沒有,我們又怎能在這里談論?早安,孩子們……😉
· 回復
· 1小時 · 已編輯
另見:本覺與源初性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 無明是如何產生的等
標簽:無我,禪師道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