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d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with the help of William, another friend, myself, and ChatGPT. 

请聆听Audio版本:https://soundcloud.com/soh-wei-yu/johntan2009

Original English link: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9/03/on-anatta-emptiness-and-spontaneous.html



 On Anatta (No-Self), Emptiness, Maha and Ordinariness, and Spontaneous Perfection


论无我,空性,摩诃与平凡,和自然圆满

作者: John Tan, Thusness真如,PasserBy过路人

我很好奇,近日来,相关于"无我"的主题一直在论坛上被探讨。大抵是"缘"分已至。接下来,我将简略的分享一些我对"无我"的亲身经历。纯粹分享,并不代表权威。

下面的两节诗在我体验"无我"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他们传达了一样的意思,但是冥想这两节诗会产生不同的体验顿悟 , 一个是空性的角度,另一个则是无二元的光明。从这些体验中所产生的顿悟是具有启蒙性的,因为他们与我们通常理解中"什么是本觉"是相悖的。

有思维,没有思想者.

有听觉,没有听者.

有视觉,没有观者.

思考中,只有思想.

聆听中,只有大音.

观看中,只有形态,形状与颜色.

在继续进行之前,绝对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些诗节无法通过推理,逻辑演绎或归纳来正确理解。 并不是说它们有什么神秘或超然的地方,只是心理喋喋不休的方式是一种"错误的方法"。 正确的技巧是通过Vipassana,毗婆舍那,意思是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或更直接和更专注与存粹,裸露的觉知方式,允许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 顺便说一句,当非二元的洞见成熟时,这种觉知方式会变得自然,在此之前它可能会非常"费力"。

第一诗节.

从第一节的最初一瞥中得到的两个最明显的体验是缺乏作者和缺乏主体的直观洞见。 这两个经历是我七个阶段的洞见中第五阶段的关键。

1.缺乏链接和协调经验的作者。

没有"我"的联系,现象,思想,声音,感受等等,就会像泡沫一样,自由地,自发,自然地,无边无际地漂浮和显化。 随着作者的缺乏,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深刻的自由感和透明感。 当我们对"自性见"过于执着时,将无法正确的理解。这听起来可能很讽刺,但从经验上来说确实如此。 令人惊讶的是,"自性见"如何阻碍我们将自由视为无作者,相依和相互联系,光明和非二元的临在。

2.对缺乏主体的直观洞见。

在这种情况下,有了一个"没有主体"的直接认知。 只是一个念头接着另一个念头。 所以总是一个思想在观察另一个思想,而不是观察者在观察思想。 然而,这种认识的要点偏向于一种自发,自然的解脱体验和对现象空性本质的模糊一瞥,也就是说,暂时性,短暂的现象是泡沫状的和暂时性,短暂的,没有实体或固体。 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应该误解我们已经彻底体验了现象和意识的"空性"本质,尽管我们会有这种想法的引诱。

根据个体的情况,"总是思想在观察思想而不是观察者在观察思想"或者"观察者就是那个念头"可能不会很明显。因为这是关键的洞见,也是解脱道上不能出错的一步,所以我不禁用不敬的语气说:

对于那些大师所教授的,

"让念头生起灭去,

将背景明镜视为完美且不受影响。"

恕我直言,他们只是"胡说八道"一些美好但被迷惑的东西。

然而,

看到念头背后无我。

先是一个念头接着另一个念头。

随着洞见的深入,会有更深的领悟,

永远只是,一个念头!

不生,光明而空!

这就是无我的全部目的。要彻底看透这个背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一个流,一个动作或一个业,造作,。没有做者或被做的任何事,只有做,行动,没有禅修者,meditator,也没有禅坐,meditation,只有在坐禅,meditating,。从放下的角度来看,"观察者观察念头"会产生一种印象,即观察者允许念头生起和消退,而其本身不受影响。这是一种错觉,它是伪装成"放下"的"持着"。当我们体悟到从一开始就没有背景时,现实就会表现为一个整体的放下。通过练习,随着洞见的成熟,"意图"逐渐减少,而"做"将逐渐被体验为仅仅是自发,自然的发生,就像宇宙在做功一样。有了来自"缘起"的一些指示,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深入观察,将这种发生看作是一切事物与一切事物相互作用的纯粹表达。事实上,如果我们不具体化"宇宙",那就是,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恰到好处的相依生起的表达。

理解这一点,修行就是简单地开放与任何事物。

因为无论何时何地,这种纯粹的发生都是恰到好处的。

虽然没有地方可以称之为家,但四处为家。

当经历在大自在的修行中成熟,

这些经历是摩诃! 伟大,奇迹和极乐。

在看,吃,尝这些世俗的活动中,

诗意地表达,仿佛整个宇宙都在禅修。

说的和表达的,真的都是不一样的味道,

这一切的一切相依起源,

如同这一刻栩栩如生的闪烁。

到那时,瞬态现象显然已经以完美的方式发生, 展开必须展开的东西,展现必须展现的东西,并在该去的时候消退。 这种暂时性,短暂的发生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有一个"额外的镜子",由于念头的抽象能力而具体化。 镜子并不完美, 所发生的才是完美。 只有在二元和自性见的观点下,镜子才显得完美。

我们根深蒂固的二元知见已经非常微妙地,不知不觉地将"光明面"拟人化为观察者,摒弃"空面"作为暂时性,短暂的现象。 修行的主要挑战就是要清楚地见到光明与空性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分开。

第二诗节.

对于第二节,重点是瞬态现象的生动,清净。思想,声音和所有瞬态都与觉知无法区分。 没有体验者,体验的分割,只有一种无缝的自发,自然体验作为思想者,思想,听者,声音,触觉者,感觉等出现。 在听觉上,听者和声音是不可区分的。 对于任何熟悉"我是,本我"体验的人来说,那种纯粹的存在感,那种让人感觉如此真实的强大临在明觉的体验,都是难以忘怀的。 当背景消失后,所有前景现象都显现为临在明觉。 它就像自然的vipassanic,毗婆舍那,意思是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或者简单地说,在觉知中赤身裸体。 从电脑,PC,的嘶嘶声,到移动中的捷运列车的振动,再到双脚着地的感觉,所有这些体验都非常清晰,如同"我是,本我"而不亚于"我是,本我"。 临在仍然完全临在,没有什么是否认的。

能所,主客的划分只是一个假设。

因此,有人,我,放弃和被放弃的某些东西是一种幻觉。

当自我变得越来越透明,

同样,现象变得越来越明亮。

在彻底透明的情况下,所有发生的都是纯净而生动与清晰的。

处处显明,处处生机!

届时将很明显,只有根深蒂固的二元知见模糊了我们对这一经验事实的洞见。 在实际体验中,只有现象显现的水晶般清晰。 成熟这种经验,身心溶解为纯粹非二元的光明,所有现象都被体会为这种非二元的光明临在的表现,这是导致"一切即是心"的关键洞见。

在此之后,不要过于应接不暇或过度要求什么是不必要的, 而是进一步调查。 这种非二元的光明是否表现出任何独立,不变和恒常的自性特征? 修行者有时仍会在不知不觉中固化非二元临在而陷入困境。 正如我见解的 7 个阶段的第 4 阶段所描述的那样,这留下了"一面镜子"的痕迹。 虽然经验是不二的,但空性的洞见仍然没有。 尽管二元关系已经充分松动,但"固有"知见,自性见,仍然很强烈。

当"主体"消失时,经验变得不二,但我们忘记了"客体"。 当对象被进一步清空时,我们见到了法身。 一定要清楚地看到,对于第一次被穿透的"主体",它只是一个整理 5蕴的标签,但对于要被否定的下一个层次,我们正在清空的是临在,不是标签 而是本质上不二元的临在本身。

对于已经成熟非二元的洞见的虔诚佛教修行者,他们可以提醒自己,如果非二元在是最终的,为什么佛陀还需要如此强调缘起? 这种体验仍然是吠檀多,印度教的不二论,式的,更像是大梵,印度教的梵我,而不是"空性"。 必须借助缘起和空性来打破这种"非二元临在的稳固性"。 知道了这一点,修行者就可以进一步了解非二元临在的空性,缘起,本质。 根据第一诗节,它是对无我体验的进一步提炼。

至于那些"我是,本我"的修行者,他们在非二元洞见之后停留在非二元临在中是很常见的。 他们乐于"砍柴挑水"和"春来草自生"。 没有什么可以强调的,这经验视乎是终结 。 希望"缘",条件,能够让这些修行者看到这个阻止见识的微妙痕迹。

论空.

如果我们观察念头并问念头在哪里生起,它是如何生起的,"念头"是什么样的。 "思想"将揭示其本质是空的,生动地呈现但完全无法定位。 非常重要的是不要推断,思考或概念化,而是用我们的整个存在来感受这种"不可得"和"不可定位"。 它似乎位于"某处",但无法找到它。 它只是"那里"的某个地方的印象,但从来没有"那里"。 类似地,"这里"和"现在"只是由感觉,因缘聚合形成的印象,没有任何事物是有自体性地在"那里",就和"自我"同样是空的。

这种不可得,不可定位的空性不仅是"思想"所特有的。 所有的体验或感觉都是如此,生动地呈现但无实体,不可得,自发,自然,不可定位。

如果我们观察一朵如此鲜艳,清晰,就在我们面前的红色花朵,"红色"只是看起来"属于"这朵花,实际上并非如此。 红色的视觉并非在所有动物物种中出现,狗无法感知颜色,"红色"也不是心灵的固有属性。 如果给予"量子视力"来观察原子结构,则类似地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属性"红色",只有几乎完整的空间,空隙,没有可感知的形状和形式。 任何相都是因缘而生的,因此没有任何自性存在或固定的属性,形状,形式或"红色性",只是光明而空性,只是没有固有,自性存在的表相。

同样,当站在燃烧的火坑前时,整个"火"的现象,燃烧的热量,整个"热性"的感觉如此生动地呈现,看起来如此真实,但当检查它们时,它们也不是固有的"在那里" ,只要有条件,就随缘显相。 令人惊讶的是,二元和自性见把无缝的体验被困住成一个谁,何在,何地的构念。

所有的经验都是空的。 它们就像空中花,就像池塘表面的画。 没有办法指出经验的某一时刻,说这是"入",那是"出"。 所有的"进"都是"出", 对于觉知,意识而言,无缝的体验就是一切。 重要的不是镜子或池塘,而是颜料在池塘表面闪烁,如幻的现象的过程, 如幻而不是幻境,如梦而不是梦境。 这是所有经验的根基。

然而,这种"不可得和不可定位"的性质并不是全部。 还有这种摩诃,这种伟大,无边界的"相互联系"的感觉。 当有人敲响铃铛时,人,棍子,铃铛,空气的振动,耳朵和神奇的声音出现,"咚……重新响起……"都是个无缝一体的发生,一体的体验。 呼吸时,就是这全体,一整个呼吸, 是所有的因缘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整个呼吸的感觉,好像整个宇宙都在做这一呼一吸。 这种摩诃经验的意义不在于语言, 在我看来,没有这种体验,就没有真正的"互联"体验,而且非二元临在是不完整的。

我们空性的体验与非二元一体的体验非常不同。 例如,"距离"在非二元一体中通过看穿主客体划分的虚幻方面而被克服,并导致一体非二元的临在。 它把一切都看成是'这个',但体验空性是通过它的空性不可得和不可定位而打破界限。当我们深入探索这个性质时, 不需要一个"何处的地方", 一个"何时的时间", 或一个"谁, 我"。 听到声音时,声音既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它就在它应该在的地方,然后就消失了!所有的中心和参考点都随着一切呈现都是缘起而空无自性的般若智慧所化解。这种体验创造了一种"无论何时何地总是正确"的感觉。一种无处可称为家,但一切处都在家的感觉。体验到临在的空性,真诚的修行者明白,非二元的临在确实留下了细微的痕迹, 见到其空性的本质, 实体化经验的最后痕迹就会消解。这感觉很酷,因为临在变得更加呈现,展示,present,和无费力。我们然后从"生动的非二元临在"转向"虽然生动且非二元地显现,但它是无真实的,空的!"。

关于摩诃和平凡性.

摩诃的体验可能听起来像是在追求某种体验,似乎与禅宗佛教推崇的"开悟的平凡性"相矛盾。这并不是真的,事实上,没有这种体验,非二元是不完整的。这个部分并不是关于摩诃作为一个要达到的阶段,而是要见到空性是摩诃,大,无量无边,的本质。在摩诃中,人不感觉自我,而是"感觉"宇宙,人不感觉'梵',而是感觉'相互联系',人不因'依赖和相互联系'感到'无助',而是感觉无边界,自发且奇妙。现在让我们回到'平凡性'。

平凡性一直是道教的强项。在禅宗中,我们也看到这一点在洞山的五位和十牛图这些开悟模型中被描绘的重要性。但是,必须理解平凡性,即非二元和摩诃的真如世界并无超越。没有可以到达的超越境界,也从未是从我们的日常世界分离出的某种状态,相反,它是将这种原始,原初和未被污染的非二元和摩诃体验带入最平凡的活动中。如果这种体验没有在最平凡和普通的活动中找到,那么修行者就还没有使他们的理解和修持成熟。

在摩诃体验之前,自然状态中的罕见现象总是被视为一种来来去去的趋势。引发这种体验通常涉及在短时间内专注于重复做某些任务。

例如,如果我们呼吸进出,进出......直到只有这种完整的呼吸感觉,就像所有的因果条件都汇集到这一刻的显现。

如果我们专注于听某人敲钟,棒子,钟声,空气的振动,耳朵都聚集在一起,使这种声音的感觉产生,我们就会有摩诃体验。

然而,自从将依赖缘起的教诲融入非二元临在以来,这种体验多年来已变得更"可到达的",但这从未被理解为基本状态。

在非二元临在的体验中,似乎可以预见到相互依存的缘起和空性之间有一种可预见的关系。

一周前,对摩诃的明确体验悄然显现,变得相当不费力,同时也直接证悟到这也是一种自然状态。在空性中, 摩诃是自然的, 必须完全纳入体验任何呈现的事物的道路。

然而, 摩诃作为基本状态需要非二元体验的成熟, 我们不能以, 二元分裂的心智来完全感受为一切事物相互关联性而自然呈现为这一刻生动的表现。

宇宙就是这个生起的念头。 宇宙就是这个生起的声音。 就是这个壮丽的生起! 是道。

向所有生起致敬。

 

 

关于本自圆成

最后,当这两种体验相互渗透时,真正需要的只是坦率无保留地体验任何出现的事物。这可能听起来简单,但不要低估这条简单的路径,即使是永恒生活的修持也无法触及其深度。

实际上所有的子段,"第一节","第二节","关于空性",已经对自然之道有了一定的强调。关于自然之道,我必须说,自发的临在和无保留,无所畏惧地体验任何出现的事物,并不是任何传统或宗教的'道',无论是禅宗,大手印,大圆满,不二派,道教还是佛教。实际上,自然之道是'道'的道,但是道教不能仅仅因为它有更长的历史就声称对'道'有垄断权。我的体验是,任何真诚的实践者在非二元体验成熟后,最终都会自然而然地来到这里。就像在血液中,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超越自然之道。

话虽如此,自然和自发的方式经常被误解。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必要做任何事情,或者修行是没有必要的。相反,修行者最深入的洞见是,在反复提炼他对无我,空性和缘起的洞见之后,他突然意识到无我是,本我一种法印,非二元的光明和空性一直都是所有经验的'基础'。然后,修持从'专注'模式转变为'无为',不费力的模式,为此,它需要非二元和空性的般若智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整个生命中,就像"二元见和自性见"如何侵入了我们的意识。

无论如何, 必须谨慎, 不要将我们空性而明亮的本质转化为形而上学, 超自然的本质。我将以我在另一个博客"光明的空性"中写的评论作为结尾,因为它很好地总结了我所写的内容。

"无为"的程度,就是我们如何毫无保留,无所畏惧地向一切开放的程度。

因为无论出现什么,都是心,总是被看见,听见,品味和体验。

那没有被看见,听见和体验的,是我们关于心的概念性想法。

每当我们将"光明,原始性"物化为无形的实体,它就成为了一个阻止我们看见"形色",灵觉的质地和面料。

实体化的倾向很微妙,我们放下了'自我性',却不知不觉地抓住了'现在性'和'这里性'。

无论何时出现的都仅仅是缘起,不需要一个谁,何时,何地。

所有的体验都是平等的,明亮的,但又空无自性。

尽管空性,但并没有以任何方式否定其生动的光辉。

解脱就是体验心如其所是。

自行解脱是深入洞见这个解脱始终如此,自发地临在,本自圆成!

 

附言:

我们不应该将对空性的洞见视为比非二元光明更'高'。这只是由于不同条件而引发的。对于一些修行者来说,在非二元光明之前达到空性的洞见。

要更深入地理解空性的概念,请阅读Greg Goode博士的文章"非二元空性"。

标签:无我,空性,光明,摩诃,非二元,自发临在 。

 

---------------- 

"一开始,几乎不可能不感到二元对立。

一个观察者在观察被观察的,这是我们的日常经验,这似乎是一个经验性的事实。

因此我们不应该匆忙做任何事,只需要简单地认识到'原因'。

使我们以这种方式看待的原因被称为'无明'。试图理解'无明',不是作为不知道,而是作为一种知道的形式。

将其视为一种非常深刻的'二元认知'形式,我们认为这就是真理。

然后,我们将通过两个步骤来克服这个错误的观点,一个是强烈而坚定地建立正确的正知正见以替代我们现有的'二元见和自性见',第二个是通过裸露的觉照力去观,以减少知见的影响。

在身体感觉中保持赤裸裸的状态,直到在身体感觉中有一种非常强烈清晰的镜子感觉。

然后,有了正知正见,非二元就会出现。

没有正知正见,它很可能会变成一个反映现象的镜子的体验。

修持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并且在此过程中经常会感到非常沮丧和具有挑战性。

但要有信心,耐心,并有自信,所有的努力最终都将被证明是值得的。

我用来帮助我的修持的一个简单总结:

当存在一种简单纯粹的存在感,

当灵觉像镜子一样呈现,

当感觉变得清晰明亮,

这就是光明。

当所有的生起都显得不相连,

当一切相没有中心就涌现,

当现象似乎没有控制者就自行出现,

这就是无作者。

当主体,对象的划分被看作是幻觉,

当清楚没有人在思想背后,

当只有风景,声音,思想等等,

这就是无我。

当现象清晰如水晶般呈现,

当只有一种无缝的体验,

当所有的一切都被看作是临在,

这就是非二元临在。

当我们完全感觉到现象的不可寻找性和不可定位性,

当所有的体验都被视为不可得,

当所有的心灵边界,内,外,那里,这里,现在,然后都消融,

这就是空性。

当一切的互联性被完全感觉到,

当生起,呈现显得大如虚空,无费力和美妙,

当临在感觉像宇宙,

这就是摩诃。

当生起,呈现不被限制在谁,何处和何时,

当所有现象都显得自发和不费力,

当一切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显得正确,

这就是自然圆满。

将这些看作所有经验的基础,

始终如此,已然如此,

这就是智慧。

无论出现什么,都去体验这个基础,

这就是修持。

祝你旅途愉快。

 

"在几百年,或几千年,的时间里,有关这个那个的脚本多如牛毛…

重要的只是精髓…

意思是,如果你深入空性教学和缘起,只要,关注,精髓...

把它当成公案…

没有像中观派这样的禅宗公案能让我们如此深入地穿透。也没有像道元的全力以赴这样的公案可以如此神奇地传达这种巨大的被"连接"体验…

对我来说,只有这四点就足够了:直接指向灵觉,无我,全力以赴,摩诃,和空性。其余的是通过遭遇和专注的修法来深化你的洞察和体悟。"

• John Tan,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