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参阅:繁體中文版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论无我(Anatta)、空性(Emptiness)、摩诃(Maha)与平常(Ordinariness),以及自然本自圆成(Spontaneous Perfection

亦见:真如/过客的七个觉悟阶段

SoundCloud上收听音频版本:https://soundcloud.com/soh-wei-yu/sets/awakening-to-reality-blog  

欢迎您加入我们在Facebook上的讨论组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wakeningToReality/ (更新:Facebook群组现已关闭,但您仍可加入以访问旧的讨论。这是一个信息的宝库。)

如果您对翻译改进有建议,或者可以翻译成其他语言,请联系:联系我们

亦见:

我是之后的两种不二禅观 +A  -A 空性

(最后更新:2009314日)

文章作者:真如/过客

不知为何,但近来,关于无我(anatta)的话题在论坛上不断浮现。也许是condition)生起了。-:) 我将就我无我no-self)的体验随笔写下一些想法。只是随意的分享,并非权威之论。

以下两节偈颂对于引导我直接体验无我至关重要。虽然它们似乎传达了关于无我(anatta)的相同内容,但观照这两节偈颂可以产生两种非常不同的体验性洞见——一种是关于空性方面,另一种是关于不二光明方面。从这些体验中产生的洞见非常有启发性,因为它们与我们对觉知(awareness)是什么的通常理解大相径庭。


有思,无思者 

有闻,无闻者 

有见,无见者


思时,仅是念头 

闻时,仅是声音 

见时,仅是形式、形状与颜色。

 

在进一步阐述之前,绝对重要的是要知道,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通过推论、逻辑演绎或归纳来正确理解这些偈颂。并非这些偈颂有什么神秘或超验之处,而仅仅是因为心智喋喋不休的方式是一种错误的方法。正确的技术是通过内观vipassana)或任何更直接、更专注、让事物如其所是地被看见的纯粹观察模式。随笔一提,当不二洞见成熟时,这种了知模式会变得自然,而在此之前,它可能相当费力

关于第一节偈颂

从对第一节偈颂的初步瞥见中,两个最明显的体验是缺乏作者性(doer-ship)以及对没有一个行者/主体(agent)的直接洞见。这两个体验对我洞见的七个阶段中的第五阶段至关重要。

  1. 缺乏连接和协调经验的作者性(doer-ship)。 没有了连接的,现象(念头、声音、感觉等等)如气泡般显现,自由、自发、无界地漂浮和显现。随着作者性的缺席,也带来了一种深深的自由感和透明感。听起来可能很矛盾,但这在体验上是真实的。当我们过于执着固有inherent)知见时,我们将无法正确理解。令人惊讶的是,固有知见如何阻止我们看到自由即是无作者性(no-doership)、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和相互连接(interconnectedness)、光明(luminosity)和不二临在(non-dual presence)。
  2. 对没有行者/主体(agent)的直接洞见。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认识到没有行者。只是一个念头接着另一个念头。因此,总是念头看着念头,而不是一个观者(watcher)看着念头。然而,这一了悟的要点更倾向于一种自发的解脱体验和对现象空性本质的模糊一瞥——即,短暂的现象如气泡般短暂易逝,没有实质或坚固性。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应误解我们已经彻底体验了现象和觉知的性,尽管有这种认为我们已经体验了的诱惑。-:)

根据个人的条件,可能并不明显是总是念头看着念头,而不是一个观者看着念头观者即是那个念头。因为这是关键的洞见,是解脱道上不容有错的一步,我忍不住带着些许不敬的语气说,

 

对于那些教导的大师们,

 “让念头生起又息灭,

视背景之镜完美无瑕且不受影响。

恕我直言,他们只是瞎扯了一些好听但迷惑的东西。

而应是,

看见念头背后空无一人。

先是一个念头,然后又一个念头。

随着洞见的深化,稍后将揭示,

始终只是这个,一念!

不生,光明而又空寂!

 

而这正是无我(anatta)的全部目的。彻底看透这个背景实际上并不存在。存在的是一股流、行动或业(karma)。没有作者或任何被做之事,只有作为(doing);没有禅修者,也没有禅修(No meditator nor meditation),只有正在坐禅(only meditating)。从放下的角度来看,一个观者看着念头会造成一种印象,即一个观者允许念头生起和息灭,而其自身不受影响。这是一种幻觉;它是伪装成放下执持。当我们认识到从一开始就没有背景时,现实将呈现为一个整体的放下。通过修习,随着洞见的成熟,意图intention)会减弱,而作为doing)将逐渐被体验为仅仅是自发的发生,仿佛宇宙在做功。借助缘起dependent origination)的一些指引,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看到这种发生仅仅是万物与万物互动而生起的纯粹表达。事实上,如果我们不将宇宙实体化,它就只是那样——一种相互依存生起的表达,无论何时何地都恰到好处。


理解了这一点,修习就仅仅是向着当下的一切敞开。 

因为这仅仅的发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恰到好处。 

虽无处可称为家,却处处是家。


当体验在毫不费力的修习中成熟时, 

体验便是摩诃(Maha)!伟大、奇迹和极乐。 

在看见、吃饭和品尝的世俗活动中, 

诗意地表达出来,仿佛整个宇宙在禅修。


所说所表,实则皆是不同风味, 

皆为此万物之万物缘起而生, 

显现为此刻生动闪耀之境。 


到那时就会清楚,短暂的现象已经以完美的方式发生着;解开必须解开的,显现必须显现的,并在该离去时息灭。这种短暂的发生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拥有一个额外的镜子,一个由于心智抽象能力而产生的实体化。镜子并非完美;是发生本身完美。镜子显得完美,只是对二元和固有知见(自性见)而言。

我们深植的固有和二元知见非常微妙且不自觉地将光明方面人格化为观者,并将空性方面当作短暂现象而抛弃。修习的关键挑战在于清晰地看到光明和空性是一体不分的,它们从未也永不能被分开。

关于第二节偈颂

对于第二节偈颂,焦点在于短暂现象的生动、纯净性。念头、声音及所有短暂之物与觉知(Awareness)无有分别。没有体验者-体验(experiencer-experience)的分裂,只有一个无缝的、自发的体验,生起为思者/念头、闻者/声音、感者/感觉等等。在听闻中,闻者与声音无分别地为一。对于任何熟悉我是I AM)体验的人来说,那种纯粹的存在感,那种强大的临在(presence)体验,让人感觉如此真实,是难以忘怀的。当背景消失后,所有前景现象都显露为临在。这就像是自然而然地全程内观vipassanic),或者简单地说,赤裸于觉知中。从电脑的风扇声,到行驶的地铁列车的震动,到脚接触地面时的感觉,所有这些体验都晶莹剔透,其我是程度不亚于我是。临在(Presence)依然全然呈现,无一被否定。-:)


主客体的划分仅仅是一种假设。 

因此,某个放弃者和某件要被放弃的事物是一种幻觉。 

当自我变得越来越透明时, 

同样地,现象也变得越来越光明。

 在彻底的透明中,所有发生都纯净而生动清晰。 

处处显而易见,处处充满生机! 


到那时就会很明显,只有深植的二元知见在遮蔽我们对此体验性事实的洞见。在实际体验中,只有现象的晶莹剔透的显现。成熟这种体验,身心消融为纯粹的不二光明,所有现象在体验上被理解为这种不二光明临在的显现——这是导致了悟一切唯心All is Mind的关键洞见。

此后,不要过于沉醉或过度宣称不必要的东西;而应进一步探究。这种不二光明是否展现出任何独立、不变、永恒的自性(self-nature)特征?一个修行者仍可能在不自觉地固化不二临在(non-dual presence)上卡住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留下了我洞见七阶段中第四阶段所描述的一镜One mirror)的印记。尽管体验是不二的,但空性的洞见仍然缺乏。虽然二元束缚已充分松动,但固有知见(自性见)依然强大。

主体subject)消失时,体验变得不二,但我们忘记了客体object)。当客体被进一步空掉时,我们见到法身(Dharmakaya)。务必清晰地看到,对于首先被穿透的主体,它仅仅是聚合五蕴(the 5 aggregates)的一个标签,但对于下一个要被否定的层次,它是我们正在空掉的临在(Presence——不是一个标签,而是那不二本质的临在本身。

对于已经成熟了不二洞见的真诚佛教修行者来说,他们可能会反思,如果不二临在是最终的,佛陀为何需要如此强调缘起(dependent origination)?这种体验仍然如同吠檀多(Vedantic),更像是Brahman)而非空性Sunyata)。这种不二临在的坚固性必须借助缘起和空性来打破。知道了这一点,修行者才能进而理解不二临在的空性(缘起性)本质。这是根据第一节偈颂对无我体验的进一步提炼。

至于那些我是性I AMness)的修行者,在获得不二洞见后停留在不二临在中是非常普遍的。他们在砍柴,挑水春来,草自青中找到乐趣。无法再多强调什么;这种体验确实显得是最终的。希望condition)能够生起,让这些修行者看到这个阻碍见地的微妙印记。

论空性

如果我们观察念头,并追问念头从何而生,如何生起,念头是什么样的。念头将揭示其本性是空的——生动地存在却完全无法定位。非常重要的是不要推断、思考或概念化,而是用我们的整个存在去感受这种不可把握性ungraspability)和不可定位性unlocatability)。它似乎居于某处,但绝无可能定位它。它仅仅是某处那里的一个印象,但从未在那里。类似地,此地性here-ness)和当下性now-ness)仅仅是由感觉、因缘聚合(aggregates of causes and conditions)形成的印象,没有任何固有的在那里;与自我性selfness)同样是空的。

这种不可把握和不可定位的空性本质并非念头所独有。所有的体验或感觉都是如此——生动地存在却无实质,不可把握,自发,不可定位。

如果我们观察一朵如此生动、清晰、就在眼前的红花,那红色仅仅看似属于花,实际上并非如此。红色的视觉并非在所有动物物种中都产生(狗不能感知颜色),红色也不是心智的固有属性。如果用量子视力去观察原子结构,同样找不到任何红色属性,只有几乎完全的空间/虚空,没有可感知的形状和形式。任何显现都是缘起的,因此是空无任何固有存在或固定属性、形状、形式或红色——仅仅是光明而空寂,仅仅是无固有/客观存在的显现。

同样,当站在燃烧的火坑前,整个的现象,燃烧的热量,整个的感觉,如此生动呈现且看似如此真实,但仔细审视,它们也并非固有地在那里”——仅仅是条件具备时缘起显现。令人惊奇的是,二元和固有知见(自性见)如何将无缝的体验囚禁在一个谁-何处-何时(who-where-when)的构架中。

所有体验都是空的。它们如同空花(sky flowers),如同池塘表面的绘画。绝无可能指向某个体验的瞬间说这是那是。所有亦如;对觉知而言,无缝的体验即是全部。重要的不是镜子或池塘,而是那如同幻象般的颜料在池塘表面闪耀的过程;如幻非幻,如梦非梦。这是所有体验的基础(ground)。

然而,这种不可把握性和不可定位性的本质并非全部;还有这种摩诃(Maha),这种伟大的、无边界的相互连接interconnectedness)的感觉。当有人敲钟时,人、棍、钟、空气的振动、耳朵,然后是声音的奇妙显现——‘……回响……’全是一个无缝的发生,一个体验。当呼吸时,就只是这一个完整的呼吸;是所有因缘汇聚一起,产生这整个呼吸的感觉,仿佛整个宇宙在进行这次呼吸。这种摩诃体验的意义不在言语中;在我看来,没有这种体验,就没有相互连接的真实体验,不二临在也是不完整的。

我们空性本质的体验与不二一体(non-dual oneness)的体验非常不同。例如,距离在不二一体中是通过看透主/客体划分的虚幻性而被克服的,并导致了一个单一的不二临在。它是视一切仅为这个This),但体验空性(Emptiness)通过其空的、不可把握和不可定位的本质打破了边界。

当我们深入这种本性时,不需要何处-地点where-place)或何时-时间when-time)或何人-who-I)。当听到声音时,声音既不在此处也不在彼处,它就在其所在之处,然后消失了!所有中心和参照点随着显现是缘起因而空的智慧而消解。这种体验创造了一种无论何时何地总是恰到好处always right wherever and whenever is)的感觉。一种处处是家,虽无处可称为家的感觉。体验到临在的空性本质,一个真诚的修行者会变得清晰,不二临在确实留下了一个微妙的印记;见到其本性为空,那固化体验的最后印记便消解了。感觉很清凉,因为临在变得更加临在和毫不费力。我们于是从生动的不二临在进入虽生动且不二地临在,却非实有,是空的!

论摩诃与平常

摩诃的体验听起来好像是在追求某种体验,并且似乎与禅宗(Zen Buddhism)提倡的觉悟的平常性ordinariness of enlightenment)相矛盾。这并非事实,实际上,没有这种体验,不二(non-dual)是不完整的。本节并非关于将摩诃作为一个要达到的阶段,而是要看到空性(Sunyata)本质上是摩诃(Maha)的。在摩诃中,人不感觉自我,人感觉宇宙;人不感觉Brahman),而感觉相互连接interconnectedness);人不因依赖和相互连接而感觉无助helplessness),而是感觉伟大无边、自发和奇妙。现在让我们回到平常性ordinariness)。

平常性一直是道教(Taoism)的强项。在禅宗(Zen)中,我们也看到其重要性体现在那些觉悟模型中,如洞山五位(Tozan’s 5 ranks)和十牛图(The Ten Oxherding Pictures)。但平常性必须仅被理解为不二(non-dual)和真如(suchness)的摩诃世界并无超越之处。没有一个超越的境界可抵达,也从未有一个与我们日常世界分离的状态;而是要将这种原始的、本初的、未受染污的不二和摩诃体验带入最平凡的活动中。如果在最平凡和普通的活动中找不到这种体验,那么修行者尚未成熟其理解和修习。

在摩诃体验之前,它在自然状态下一直是罕见的发生,并被视为来来去去的短暂趋势。诱发这种体验通常涉及在短时间内专注于重复做某项任务,例如,

如果我们吸气、呼气,吸气、呼气……直到仅仅剩下这整个呼吸的感觉,仅仅是呼吸作为所有因缘汇入此刻的显现。

如果我们专注于踏步的感觉,坚硬的感觉,仅仅是坚硬的感觉,直到当脚接触地面时,仅仅剩下这整个坚硬的感觉,仅仅是这坚硬作为所有因缘汇入此刻的显现。

如果我们专注于听某人敲钟,棍子、钟、空气的振动、耳朵都汇聚在一起,为了这声音的感觉生起,我们将会有摩诃体验。 ...

然而,自从将缘起(dependent origination)的教导融入不二临在(non-dual presence)以来,多年来它变得更加可及,但从未被理解为一种基态(ground state)。似乎看到相互依存生起(interdependent arising)和空性(emptiness)与不二临在的体验之间存在一种可预测的关系。

一周前,清晰的摩诃体验降临,并变得相当毫不费力,同时直接了悟到它也是一种自然状态。在空性(Sunyata)中,摩诃(Maha)是自然的,并且必须被完全纳入体验任何生起之物的道路中。尽管如此,摩诃作为一种基态需要不二体验的成熟;我们无法以分裂的心智完全感受到万物相互连接自发地化为此刻生动显现。


宇宙即是这生起的念头。 

宇宙即是这生起的声音。 

仅仅是这壮丽的生起! 

即是道。

顶礼一切生起。


论自然本自圆成

最后,当这两种体验相互渗透时,真正需要的仅仅是开放地、毫无保留地体验任何生起之物。这听起来可能很简单,但不要低估这条简单的道路;即使是多劫(aeon lives)的修行也无法触及其深奥之万一。

事实上,所有的小节——“关于第一节偈颂关于第二节偈颂论空性,都已经对自然之道有所强调。关于自然之道,我必须说,自发的临在和开放地、毫无保留地、无畏地体验任何生起之物,并非任何传统或宗教的’——无论是禅宗(Zen)、大手印(Mahamudra)、大圆满(Dzogchen)、不二论(Advaita)、道教(Taoism)或佛教(Buddhism)。事实上,自然之道是Tao)的,但道教不能仅仅因为它历史更悠久就垄断这条。我的经验是,任何真诚的修行者在成熟了不二体验后,最终都会自动地、自然地来到这里。这就像在血液里一样,除了自然之道,别无他路。

话虽如此,自然和自发(spontaneous)之道常常被误解。它不应被理解为不需要做任何事或修习是不必要的。相反,它是一位修行者最深的洞见,即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对无我、空性和缘起方面的洞见提炼之后,他突然意识到无我(anatta)是一个法印(seal),而不二光明(non-dual luminosity)和空性(emptiness)一直都是所有体验的基础ground)。修习于是从专注concentrative)模式转变为毫不费力effortless)模式,而这需要不二和空性洞见完全渗透我们的整个存在,就像二元和固有知见(自性见)”侵入了意识一样。

无论如何,必须注意不要将我们空性和光明的本性变成一种形而上学的本质。我将以我在另一篇博客《光明空性》(Luminous Emptiness)中写的一段评论来结束,因为它很好地总结了我所写的内容。


无造作un-contrivance)的程度,

即是我们对任何当下之事能多么无保留和无畏地敞开的程度。

因为任何生起之物即是心,总是被看见、听见、尝到和体验到。

那不被看见、不被听见和不被体验到的,

是我们关于心是什么的概念性想法。

 

每当我们把灿烂、纯净brilliance, the pristine-ness)客体化为一个无形的实体时,

它就变成了一个执取的对象,阻碍了看见觉知的色相forms)、

纹理和构造。

客体化的倾向是微妙的,

 我们放下了自我性selfness),却不自觉地抓住了当下性nowness)和此地性hereness)。

 任何生起之物仅仅是缘起而生,无需谁、何处和何时。

 

所有体验都是平等的,光明而又空无自性。

 虽空,却丝毫未否定其生动光明。


解脱是如其所是地体验心。

自行解脱是彻底洞悉此解脱始终本是(always and already is);

本自现成,自然本自圆成!

 

附言: 我们不应将空性的洞见视为比不二光明的洞见更高。它们只是因不同条件而显现的不同洞见。对某些修行者来说,我们空性本质的洞见先于不二光明出现。

关于空性更详细的概念性理解,请阅读格雷格·古德博士(Dr. Greg Goode)的文章《不二空性》(Non-Dual Emptiness)。


Soh  2020 年更新:

以下是一些与本文相关的引述。

对我来说,无我(anatta)偈颂仍然是最好的触发器……哈哈。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无我是自然状态。始终如此,且毫不费力。它显示了无明ignorance)如何蒙蔽并创造了对我们称之为事物和现象的分离和实体性的误解。

而体悟(正)知见从上到下都指向无我这一真理,揭示了心智如何混淆并将世俗存在误认为真实。缘起(Dependent origination)和空性(emptiness)是平衡和中和所有心造世俗概念的筏,以便心智能安住于自然的自在与平衡中,视一切生起为自然本自圆成(spontaneously perfected)。” - John Tan, 2019

“‘无我anatta)是一个法印(seal)而非一个阶段的洞见必须生起,才能进一步进入毫不费力effortless)模式。也就是说,无我是所有体验的基础,并且一直如此,没有我(no I)。见时,始终只有所见;闻时,始终只有声音;思时,始终只有念头。无需努力,也从未有过一个” - John Tan, 2009

你需要正确地观照无我(anatta),正如 http://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19/09/robert-dominiks-breakthrough.html 所提到的(将无我视为法印(dharma seal)而不仅仅是一种无心(no mind)的状态)” – Soh, 2020

若未彻底突破无我偈颂12,则在AtR(觉醒于现实)定义中,没有彻底或清晰地了悟真正的无我。虽然在201010月的初步突破中,第二节对我来说更清晰,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第一节偈颂很快变得更清晰,并进一步消解了基础(grounding),包括对一个非常微妙的此地/当下(Here/Now)的基础,以及任何对心(Mind)的微妙残余参照(尽管那已大部分消解,一个非常微妙未见的倾向后来被看到并消解了)。” – Soh, 2020

“TD Unmanifest

3小时 ·

我发现在我的修习中,空掉主体比空掉客体要更容易。所以在AtR的说法中,是修习第一节偈颂相对于第二节。

空掉五蕴(aggregates)和界(dhatus)对于深化无我(anatta)了悟非常有帮助。致力于根除残余的我、我的、我所(I, me, mine)中的业习(karmic propensities)。

然而,我好奇有哪些修习有助于同样地穿透客体,与第二节偈颂以及临在(Presence)、缘起(DO)和空性(emptiness)相关,直至全然展现/一法究盡 (ippo‐gūjin) (total exertion)。

4条评论

评论

Soh Wei Yu

徽章图标

无我(anatta)的两节偈颂都是关于无我,而不是关于五蕴(aggregates)的空性

1

TD Unmanifest

啊,我误解了这段关于第二节偈颂的部分,以为它侧重于五蕴和客体:

主体subject)消失时,体验变得不二,但我们忘记了客体object)。当客体被进一步空掉时,我们见到法身(Dharmakaya)。务必清晰地看到,对于首先被穿透的主体,它仅仅是聚合五蕴(the 5 aggregates)的一个标签,但对于下一个要被否定的层次,它是我们正在空掉的临在(Presence——不是一个标签,而是那不二本质的临在本身。

它在深化无我(anatta)方面进展得非常好,但我是从客体对主体的角度来直察的。所以自我/真我(self/Self)继续无处可寻,并且始终本是如此。觉知的客体可能看起来真实,而自我显然不是,仅仅是五蕴等。

 · 回复

 

 · 1小时

Soh Wei Yu

那是提醒要将无我(no-self)的洞见应用于所有现象。

两节偈颂针对的是自我/真我(self/Self)的幻觉。但之后必须将其应用于所有现象,以了悟人法二空(twofold emptiness)。就像无风唯有吹拂( https://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18/08/the-wind-is-blowing.html )的洞见必须接着应用于所有现象,包括运动等。

2011年:

我说第一和第二节偈颂必须携手并进,才能对无我(anatta)有真正的洞见,即使是开始阶段。你必须在无我中拥有这两个方面的洞见。那么什么是无我?意味着当你穿透无行者/主体(no-agent)时,你实际上是在发展你的直接洞见。那不是将任何额外的东西实体化。那是对真如(suchness)的直接洞见。所以当你看到自我Self)时,除了五蕴(aggregates)别无他物。当你看到天气时,除了变化的云、雨……别无他物。当你看到身体时,你看到变化的感受。当你听到声音时,你看到缘起(DO [dependent origination]),然后你看到人法二空(2 fold emptiness)如何仅仅是一个洞见,以及为何那导向一合相(yi4 he2 xiang4; one totality/composite of appearance)。如果没有洞见而执着于言词,那么你就错失了精髓。也就是说,获得关于两节偈颂的洞见,不仅仅是只想着自我Self” - John Tan, 2011

Soh Wei Yu 徽章图标

[晚上10:03, 2020727] John Tan: 对我来说,主体-行为-客体(subject-action-object)只是一个帮助阐明和理解世界的结构。我不是那样看的。我视其为显现-条件(appearance-conditions)的全然展现/一法究盡 (ippo‐gūjin) (total exertion),而非显现(appearance)和条件(conditions)。

 [晚上10:10, 2020727] Soh Wei Yu: 你是指 td unmanifest 吗?

[晚上10:47, 2020727] John Tan: 是的

[晚上10:49, 2020727] John Tan: 如果你看到客体与主体分离,或看到现象与心分离,无论你如何解构,那都只是知识。你不会对任何事物有直接的体会。

[晚上10:52, 2020727] Soh Wei Yu: 但并非所有条件都在显现,有些即使未见,也仅仅是直觉或推断出来的……所以它们仅仅是世俗的(conventional)。

[晚上10:53, 2020727] John Tan: 当然,没有办法知道所有涉及的条件。

[晚上10:54, 2020727] John Tan: 这仅仅是说显现并非凭空显现。

[晚上10:56, 2020727] John Tan: 当你经历解构主体和客体的过程时……也会有空旷感(spaciousness)的体验……那种体验就像身心脱落(mind body drop)。

[晚上11:04, 2020727] John Tan: 当你说,车是空的,但你正坐在里面……你是什么意思?

[晚上11:05, 2020727] John Tan: 这和没有风在吹是一样的……

[晚上11:05, 2020727] John Tan: 或者闪电闪耀

[晚上11:07, 2020727] John Tan: 或者春去夏来……

[晚上11:09, 2020727] John Tan: 意味着你将同样的洞见应用于一切事物

[晚上11:09, 2020727] John Tan: 不仅仅是自我……

[晚上11:10, 2020727] John Tan: 甚至运动

[晚上11:13, 2020727] John Tan: 所以你的心智不断地看透构念(constructs),那么会发生什么?

[晚上11:16, 2020727] John Tan: 告诉我,当你说车是空的而你正坐在上面。你看透了构念,然后发生了什么?

[晚上11:16, 2020727] John Tan: 当你看透了正在吹的风……发生了什么?

[晚上11:16, 2020727] John Tan: 当你看透了夏天或天气?发生了什么?

[晚上11:17, 2020727] John Tan: 或者我说闪电在闪耀,当你真正看透那闪电……

[晚上11:19, 2020727] Soh Wei Yu: 仅仅是显现而已……没有实体化(reifications

[晚上11:19, 2020727] John Tan: 不要思考,去体验它……

[晚上11:19, 2020727] John Tan: 你被迫进入非概念性(non-conceptuality

[晚上11:21, 2020727] John Tan: 就像PCE(纯粹意识体验,Pure Consciousness Experience)体验……事实上,当你开始时非常专注和警觉……你开始感觉到吹拂……对吗……

[晚上11:21, 2020727] John Tan: 当我说没有闪电闪耀时……你看着那闪耀

[晚上11:24, 2020727] John Tan: 对吗?你有没有实际练习或留意,而不是仅仅瞎扯一句……

[晚上11:25, 2020727] John Tan: 当你说没有夏天时,你正在体验热、湿度……等等

[晚上11:26, 2020727] John Tan: 意味着你看透了构念,但你不能仅仅思考

[晚上11:27, 2020727] John Tan: 当我说没有车时,我触摸车……它是什么……颜色……皮革,轮子……

[晚上11:28, 2020727] John Tan: 如果你持续不断地进入那个状态……会发生什么?

[晚上11:34, 2020727] John Tan: 你在谈论对客体和现象的解构,而我在告诉你,如果你看透了,会发生什么……如果你只是思考,你不会理解……

[晚上11:38, 2020727] Soh Wei Yu: 一切都只是生机勃勃、自发的临在(vibrant spontaneous presence),但没有主体或客体

[晚上11:39, 2020727] Soh Wei Yu: 比如我不是看到坚实的物体,而只是闪耀的、生机勃勃的色彩,作为生动空寂的临在(vivid empty presence

[晚上11:39, 2020727] Soh Wei Yu: 还有声音、感觉等等

 [晚上11:41, 2020727] John Tan: 是的

[晚上11:42, 2020727] John Tan: 那么这取决于体验那些感觉或显现本身的深度

TD Unmanifest 这非常有帮助,谢谢你。我刚散步回来,并运用这些要点去感受所指向的东西。我之前过于专注于解构客体,而忽略了感受/看到直接的生动活力。非常感谢 Soh,也请代我向 John Tan 表示感谢。 1 · 回复 · 3分钟

自性(svabhāva)就像是拥有特征的核心实体。比如一根电话杆具有高、圆柱形、木制、棕色等特征。感知自性(svabhāva)就是感知电话杆为一个实体,一个拥有这些特征的东西。 了悟空性(emptiness)是在体验上认识到没有一个拥有这些特征的实体,只有这些特征本身,而没有了核心的实体,那些特征也就不再是特征了。那里没有实体,没有一个处于某个距离或位置的客体。 空性确实是自性(svabhāva)的不存在,但这并非像四句破邪(catuskoti tetralemma)中第二句所说的那种真实的不存在。它是了悟到从一开始就从未有过任何实体。 它是不存在吗?有点像,因为找不到任何存在的实体,而实体一直是一种谬误。但一个从未产生过的东西,又如何能真正缺乏存在呢?这就是离于二边(freedom from extremes)如何被建立起来的。” - Kyle Dixon, 2022

Kyle Dixon 写道: “中道(middle way)实际上是摆脱对存在和不存在的误解。执着于事物存在(无论是条件性现象还是非条件性现象)是常见(eternalism),执着于事物不存在(无论是条件性还是非条件性)是断见(nihilism)。断灭见(Annihilationism)是相信某个存在的东西变成了不存在。 

避免这些各种边见(extremes)的方法是空性(emptiness),它意味着(i)缺乏固有存在(inherent existence),(ii)离于二边(freedom from extremes),(iii)不生(non-arising),(iv)缘起(dependent co-origination)。所有这些定义都是同义的。 

缘起(Dependent origination)是引导人们了悟究竟见(ultimate view——即空性——的恰当的相对见(relative view)。许多人误解空性为一种否定性的知见,但它实际上是避免存在、不存在、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些边见的恰当中道见。 

总而言之,关于这个话题实在没有办法用给五岁小孩解释ELI5, Explain Like I'm 5)的方式来说明,你只能提问。一旦理解了就很简单,但真正理解缘起的人非常非常少。 

为了讨论,这里是我以前写的一些关于缘起的集合: 

独立生起(independent origination)的一般定义,即认为事物被赋予了自身的体性/本质 [自性 svabhāva],或自我 [ ātman] 的观念。为了使某物独立生起,它必须是无条件的、独立的和无因的,但这在佛教看来是不可能的。关于空性的正确世俗见(conventional view)是缘起,因此我们看到,为了拥有客体、人、地点、事物等等,它们必须具备因和缘(causes and conditions)。意味着离开那些因缘就找不到它们。如果条件被移除,客体就不复存在。

过去的成就者(adepts)曾说,既然一物仅因因而生,依缘而住,无因缘则灭,此物怎能说存在?一个客体若要固有存在(inherently exist),它必须彻底地存在,独立于因缘,独立于属性、特征和组成部分。然而,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独立于这些因素的固有客体,这一事实的含义是,我们同样也无法在那些因素内部找到一个固有客体。客体本身是不可寻得的。我们反而只找到一个被指定的(designated)部分的集合,这些部分实际上并未创造出自身之外的任何东西,并且即便如此,这些部分也是任意的指定(arbitrary designations),因为如果没有固有存在的客体,也就不可能有固有的部分、特征或属性。因此,客体仅仅是一个有用的世俗指定(conventional designation),其有效性由其效用(efficacy)来衡量,然而,除了那个世俗名称之外,找不到任何潜在的固有客体。 

缘起指向的是一种隐含的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y);即一个据称有条件的事物仅仅通过对其他有条件事物的误解而由隐含产生,因此每个事物同时是彼此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原因和结果。缘起并非我们拥有真实存在的事物依赖于其他真实存在的事物的情况,例如;我们拥有由部分真实构成的客体,而这些部分又由更小的部分如原子等构成。这当然是看待缘起的一种方式,但这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粗糙且实在论/本质主义(realist/essentialist)的观点。一种会微妙地助长事物具有自体(own-being)或本质感的观点。因此,缘起所指出的是,在归于所述客体的各种世俗特征之外(或之内),找不到任何固有的客体。另一方面,在与归于所述客体的各种特征相关联(或在关系之内)时,也找不到任何固有客体。因为每一方只有在与另一方对比时才有效,而一旦发现其中一方缺乏固有性,另一方的有效性也将受到损害。我们的体验仅仅是由无根据的推断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世俗构念(conventional constructs)。

这样一来,客体本身,作为一个本质性的核心事物,是不可寻得的。我们反而只找到一个被指定的(designated)部分的集合,这些部分实际上并未创造出自身之外的任何东西,并且即便如此,这些部分也是任意的指定(arbitrary designations),因为如果没有固有存在的客体,也就不可能有固有的部分、特征或属性。

因此,举例来说,如果一张桌子是真正固有存在的,意味着它独立存在,那么我们就应该能够在其各种特征之外独立地找到那张桌子。桌子应该能够独立于被观察而存在,独立于其颜色或纹理,独立于其部分和碎片,独立于其指定的名称,独立于其周围环境等而存在。相反,如果观察——或者例如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同样应该能够在其脱离对桌子、周围环境等的感知之外找到它。实际上,没有一种本质性或‘核心’的属性能够定义一张桌子究竟‘是什么’或具有什么,而意识及其他任何事物亦是如此。

对于受无明(ignorance)困扰的有情众生来说,概念施设(conceptual imputation)和世俗语言(conventional language)被误认为是指标志着真实的人、地点、事物等。当无明被破除时,就可以自由地使用世俗语言,然而它不会造成混淆,因为智慧(wisdom)直接了知无明的本质。在佛教中,世俗性(conventionality)被允许作为一种用于沟通的工具,所以我们被允许是张三(John Doe)或李四(Mary Smith),树木、岩石、汽车被允许作为指定名称。世俗性仅仅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本身之外不指向任何东西。世俗谛(conventional truth)是相对的……词语、概念、想法、人、地点、事物等,并与胜义谛(ultimate truth——即空性——形成对比。 

所有属于有为conditioned)范畴的显现现象——意味着它们符合四边(existence, nonexistence, both, neither 四边,即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中的一个或多个——都是缘起的。我们知道是这样,因为不存在不依赖因缘而生的现象。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 —— 龙树(Nāgārjuna

Soh 引用以回应某人的问题: “依照中道见,宗喀巴(Tson-kha-pa)引用了龙树(Nagarjuna)的《六十颂如理论》(Yuk-tisastika)和月称(Candrakirti)的《六十颂如理论释》(Yuktisastika-vrtti)。

龙树: 缘起即不生; 此乃实相之最高了知者(佛陀)所宣说。 

月称: (实在论的反对者说):如果(如你所说)任何缘起之物甚至未曾出生,那么为何(中观师 Madhyamika)说它不生?但如果你(中观师)有理由说(此物)不生,那么你就不应说它缘起而生。因此,由于相互矛盾,(你所说的)是无效的。) 

(中观师以慈悲的口吻回应道:) 唉!因为你无耳无心,竟向我们发起了如此严峻的挑战!当我们说任何缘起之物,如同镜像一般,并非因自性(self-existence)而生时——那时,哪里还有争辩(我们)的可能性!” 

摘自《止息心识,辨明真实:佛教禅修与中道见》(Calming the Mind and Discerning the Real: Buddhist Meditation and the Middle View

回复 7周前"

只有声音 Geovani Geo 写道:

我们听到一个声音。当下深植的条件反射说,。但那里有一个谬误。只有声音。最终,没有听者,也没有听闻。所有其他感官也是如此。一个集中的、或扩展的、或零维度的固有感知者或觉知者是一种幻觉。

真如/John Tan

非常好。

意味着两节偈颂都清晰了。 

闻时,无闻者 (No Hearer)。 

闻时,只有声音。无听闻(No Hearing)。 


 标签:无我(Anatta),Geovani Geo 0 条评论 | |


John Tan  2022 年写道,

“.....

念头的重量 --  1 部分

观照直察时,不要仅仅让我们的观照直察停留在心智推理练习的层面。例如:

显现之物既非也非。因为内在性的概念依赖于外在性的概念,没有其中任何一个,两者的非此非彼感都无法生起。因此,这两个概念都仅仅是世俗的(conventional),它们是缘起的。

不要仅仅让我们的观照直察停留在这个水平。如果我们这样做,那么自由最多只会停留在心智层面——仅仅是一种清澈、纯净、干净的状态。这与修习纯粹的专注(raw attention)并无不同,尽管关于概念性如何增殖心智的洞见可能会生起。

但要更进一步,直接联系我们的感觉、念头、气味、颜色、味道、声音,并问:

我们说念头既不在头脑之内也不在头脑之外,是什么意思?

看透这一点将更具穿透力。它将带来一种深刻的虚幻感和神秘的敬畏感,作为一种实时的生活体验。

.....

念头的重量 --  2 部分

念头有多重? 它们的根在哪里?

在灵性圈子里,听到诸如“‘只是一个念头念头是空而宽广的,没有重量或根基之类的短语并不少见。

虽然应该指出念头的无根性和类空性,但绝不能被误导以为他们已经看透了任何事物,更不用说根除了对/我的/空间/时间”……等等深植的概念性观念。

因此,也必须强调硬币的另一面。念头重得惊人,如同一个黑洞(针孔大小,恒星重量);它们所携带的概念性观念的根渗透我们整个存在和各处。

念头的无处可寻也意味着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和所有地方被找到,遍布三世十方——在现代语境下,跨越多元宇宙的不同时间线。换句话说,此生故彼生this arises, that arises)。

.....

在无我(anatta)中,我们看透自我是一个心智构念,然后踏上了解构之旅,将自己从所有的心智构念中解放出来,从自我到所有现象及其间的关系。

然而,当我们看到缘起(dependent arising)时,没有任何东西被消除。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依然保留,部分(parts)依然保留,因果(cause-effect)依然保留,自我(self)依然保留,他人(others)依然保留……一切依然保留,只有对本质essence)的错误知见被放弃了。

不再视它们为本质上存在,而是理解它们是缘起的,而任何缘起之物都离于四对边见(即龙树的八不,8 negations of Nagarjuna)。

不理解缘起和空性,离于一切戏论(free from all elaborations)的自然本自圆成(spontaneous perfection)将被扭曲。

亦见: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3/04/daniel-post-on-anattaemptiness.html (注意:里面表达了空性的两个方面。你能说出它们是什么吗?)

在阅读本文后,为了进一步探索空性,我强烈推荐阅读和直察此链接内的所有内容,并阅读其中链接的所有其他文章:无我之后建议汇编 (Compilation of Post Anatta Advise) —- 更新,Soh  2024 年:

避免能量失衡(Avoiding Energy Imbalances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4/02/avoiding-energy-imbalances.html

Soh: 给每个人的重要信息。

无我的两节偈颂与此相关: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1/06/pellucid-no-self-non-doership.html (清澈的无我,无作者性)

[晚上8:40, 202169] John Tan: 1. 大圆满(Dzogchen)有一个短语自发临在spontaneous presence)。我不知道它在大圆满中的确切含义,然而这个短语与两节偈颂的两种体验密切相关:

  1. 无作者性(No doership自发(spontaneous
  2. 仅仅的显现即是临在(Mere appearances as Presence 你会看到我在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1/04/why-awakening-is-so-worth-it.html (为何觉醒如此值得)中写了这两个方面。

若未了悟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9/03/on-anatta-emptiness-and-spontaneous.html (论无我、空性与自然本自圆成)中无我的第二节偈颂,在AtR(觉醒于现实)中不被认为是真正的无我(anatman / no-self)了悟。相关链接: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1/06/pellucid-no-self-non-doership.html (清澈的无我,无作者性),http://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18/07/i-was-having-conversation-with-someone.html (我曾与某人对话),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9/02/the-transient-universe-has-heart.html (短暂的宇宙有心),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3/05/nice-advice-and-expression-of-anatta-in.html (关于无我表达的好建议)

我还评论过,99% 的时间里,那些说自己了悟无我的人仅仅体验了无作者性(non-doership)方面,而非真正的不二无我(nondual anatman)了悟。亦见: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0/04/different-degress-of-no-self-non.html (不同程度的无我/无作者性)

根据我与数千人讨论的经验,我观察到,声称认识到不二性——即内外无别或无我——并不必然表明真正了悟了无我(anatman)或真正的不二体验或洞见。通常情况下,这个人有可能只是采用了特定的行话或模仿他人,以为自己达到了相似的理解水平。然而,实际上,他们的体验可能只包含一种非人格化(impersonality)和无作者性(non-doership)的感觉,而非真正的不二体验或洞见。

我(Soh)曾问过 John Tan,他是否认为某位老师已经了悟了无我,John 回答说:没有对个人光辉(radiance)的印证,没有认识到显现即是其自身的光辉,也没有清晰地指出世俗构念(conventional constructs)(Soh注:是如何被看透和释放的)。那么是什么让你得出那个结论的?

此外,在评论某位老师的著作时,John Tan 写道,

当我们说心即大地时,第一步是在更进一步之前,理解和体会什么是心。

如果教导不教导和体会什么是心,那么它只是漂亮的谈话和宏大的言辞。

接下来必须指出什么是大地?这个大地在哪里?是土壤、地面、花朵、空气或建筑物还是世俗世界?

然后谈谈他们一直在谈论的全然展现/一法究盡 (ippo‐gūjin) (total exertion)是什么?

然后是心与全然展现的整合,那就是+A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无我的第二节偈颂比第一节更重要。事实上,在觉醒了无我的第二节偈颂,即超越主体-行为-客体范式的、作为一切显现的清澈光辉(pellucid radiance)之后,深入穿透第一节偈颂至关重要。

一切事物自己生起(self-arises),没有作者或行者,如同呼吸和心跳一样自然。彻底穿透这一点,变得完全自如、毫不费力并释放。自然的光辉是完全毫不费力的,需要0努力。让对无我(anatman)和空性的深刻洞见带你进入自行解脱(self-liberation)和自然本自圆成(spontaneous perfection),并消解努力的疾病以及对光辉的微妙过度专注或执着。正如 John Tan 之前也说过的,重要的是不要过度强调光辉(以免引起能量失衡的不良影响),它必须与无作者性的第一节偈颂相辅相成。他补充说,在不二之后,一个人的修习必须是放松和开放的,无实质且自由的——要自然而开放,轻盈、放松且毫不费力,然后观照那毫不费力(contemplate on effortlessness)。开放和放松应该在个人的修习中积累成势。此外,正如 John Tan 所说,我们必须理解无作者性与全然展现/一法究盡 (ippo‐gūjin) (total exertion)之间的关系——允许情境的整体性自我展现。从硬币的一面看,是光辉的完全毫不费力,从另一面看,是条件整体性的展现。

Satsang Nathan 的视频是对无我(anatta)的无作者性方面的一个很好的表达。见:Satsang Nathan 视频

需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积累上述势头至关重要。转述 John Tan 的话,你必须进行规律的修习,并克制住冒充的智慧,直到某种势头建立起来。只有到那时,你才能希望克服与 x 的问题相关的挑战。我的建议是真诚的;你尚未亲身经历这些问题,但当你经历时,你会理解掌握这门艺术的重要性。

如果你持续进行禅修,无论是在敞开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势头最终会发展起来。即使挑战出现,如果你能设法保持冷静,并让这个势头引导你,你会发现自己能够克服它们。

这类似于放下的艺术,尽管很难有效表达。我们的自然倾向是执着,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说服自己并非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持续的实践至关重要。

你可能花一整天讨论离于一切戏论的概念、自然状态和声音,甚至可能获得一些洞见。然而,当你因各种原因面对这些问题时,你所有的执着都会浮现出来。

对死亡、健康和个人异常的恐惧将会出现。你的心智将难以释放这些执着。

John Tan 之前也告诉过 X你有好的业力……只是放松并理解无本质(essencelessness)也意味着毫不费力(effortlessness),不要专注,不要集中。在无我洞见之后,只需提炼知见和理解,即显现即是自身的光辉。

John 也曾写信给我们的朋友 X可以克服的。我过去在我是I AM)之后,由于过度专注,曾经历过非常强烈的能量失衡导致的能量扰动。

目前我认为最好先通过分心、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让身心平静下来……身体和心智在非常细微的层面上非常敏感,隐藏的恐惧会动摇你整个平衡。

药物确实有帮助,我认为你应该用药。

我们必须非常小心,有一种心智的放松能带来更多的警觉,还有一种放松是通过克服烦恼(例如恐惧)使心智平静下来。

当我们处于后一种状态时,我们才能休息并平衡地回应各种条件。

John 之前也写信给我,先专注于毫不费力effortlessness),之后你释放了,你就能放下你的念头,让发生的事情就那样发生……但你之后可能会感觉无法集中注意力,没关系……缓慢而温和地忆起显现即是自身的光辉,然后光辉本质上是超越努力的……先习惯它。

任何显现之物,本性即是自行解脱。

如果这方面的洞见和修习不成熟,而光辉变得强大,并且个人微妙地过度专注于光辉,就有可能遭遇痛苦的能量失衡,导致能量卡在眉心轮(brow chakra)、严重的紧张、头痛、失眠(真的是晚上0睡眠,整晚超级清醒,有些人误以为是成就)、感觉像恐慌发作(panic attacks)的能量波(我说感觉像是因为它更多是身体上的而非精神上的恐惧,是一种贯穿身体的非常紧张和神经质的身体感觉),以及比那更糟的症状。我在2019年曾有过这样不愉快的遭遇,持续了七天,详情见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9/03/the-magical-fairytale-like-wonderland.html。这会导致所谓的禅病zen sickness),医生无法治愈,我在原始的 AtR 指南中专门用了一整章来讨论这个话题。我很幸运没有通过转变修习方式再次触发此类事件,但见过其他人经历类似情况。所以,我衷心希望人们不要在修习中走错方向。请保重并好好修习。

或许如果你对大圆满(Dzogchen)感兴趣,可以从大圆满老师阿阇黎马尔科姆·史密斯(Acarya Malcolm Smith)那里接受传承和教导(他也同样强调了无我(anatta)中无作者性和光辉显现毫不费力的这一关键方面,以及无我两节偈颂的整合——这不在他公开的著作中,而是在我参加过的他给订阅者的在线教学中),并获取《无上源流》(The Supreme Source)这本书,它清晰地阐述了总体临在(total presence)的完全毫不费力、自然本自圆成和自发生起的本性。但请不要自己DIY大圆满,因为那会极具误导性,而应在该传承中寻找好的老师(例如阿阇黎马尔科姆)。你可以观看这个YouTube视频(强烈推荐),作为对阿阇黎马尔科姆大圆满教导的介绍,该视频由 Sim Pern Chong  AtR 群组推荐: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3/09/talk-on-buddhahood-in-this-life.html 。此外,马尔科姆的一些著作可以在这里找到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4/02/clarifications-on-dharmakaya-and-basis_16.html 。要修习《无上源流》这本书,需要具格大圆满老师的灌顶(empowerment)、直指(direct introduction)和指导,并且绝对不能将其误解为无所事事、不修习,也不能误解为新不二论(neo-Advaita)的断灭见(nihilism)。例如:https://dharmaconnectiongroup.blogspot.com/2015/08/ground-path-fruition_13.html

这里有一个 John Tan 分享的好视频: [视频嵌入或链接位置]

心、注意力、能量、专注,是一体的。

当你修习时,特别是觉知(awareness)修行者,以专注方式修习会导致能量失衡,能量卡在眉心轮(brow chakra)。这对觉知修行者来说非常普遍。要么是眉心轮,有时是心轮(heart chakra)阻塞。

然而,无我(anatman)的洞见本身是非常安全的,事实上,在完全证悟无我时,不可能有能量失衡。能量失衡都与微妙的自我化(selfing)有关。这就是为什么完全成熟和证悟无我的两节偈颂(不偏向第二节)将解决能量失衡。

所以你的修习应该将你的心安住于丹田(Dantien)并以此为基础。能量应该流动而不应卡在头部。保持身体感知(somatic)有助于克服能量失衡。

见宝瓶气(Vase Breathing):

摘自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0/09/frank-yang-video-full-enlightenment.html

[上午11:46, 202095] John Tan: 我喜欢他的描述,相当好,但可能导致能量失衡。最好是练习呼吸练习,学会调节能量至平静……

Soh 的评论: 通过呼吸练习调节能量的一个好方法是练习宝瓶气。

以下摘自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的《敞开的心,敞开的胸怀》(Open Mind, Open Heart):

宝瓶气 帮助这位女士以及无数其他人应对情绪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帮助我们将lung,藏医指风息)收回其中心或的修习。为此,我们使用一种特殊的呼吸技巧作为工具,因为呼吸与的微细风息能量(subtle wind energy)有物理上的关联。 这项技术被称为宝瓶气(vase breathing),它涉及比许多瑜伽或其他类型课程中常教的、人们可能熟悉的深层腹式呼吸(diaphragmatic breathing)更深的呼吸。 技术本身相当简单。首先,缓慢而完全地呼气,将腹部肌肉尽可能地向脊柱收缩。当你缓慢吸气时,想象你将气息吸入肚脐下方约四指宽、耻骨(pubic bone)正上方的区域。这个区域形状有点像一个宝瓶,这就是该技术被称为宝瓶气的原因。当然,你并非真的将气息吸入那个区域,但通过将注意力转向那里,你会发现自己吸气比平时稍深一些,并会在宝瓶区域体验到更多的扩张感。 当你继续吸气并将注意力向下引导时,你的lung)会逐渐向下移动并开始在那里安住。将气息保持在宝瓶区域仅几秒钟——不要等到呼气的需求变得紧迫——然后再次缓慢呼气。 就这样缓慢呼吸三到四次,完全呼气并将气吸入宝瓶区域。在第三次或第四次吸气后,尝试在呼气结束时将一小部分气息——也许是10%——保持在宝瓶区域,非常轻柔地专注于将一点维持在其家位。 现在试试看。 完全呼气,然后缓慢轻柔地向下吸气至宝瓶区域三到四次,在最后一次呼气时,将一点气息保持在宝瓶区域。保持这样做大约十分钟。 感觉如何? 也许有点不舒服。有些人说以这种方式引导呼吸很困难。另一些人则说这样做给了他们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感和中心感(centeredness)。 宝瓶气,如果每天练习十甚至二十分钟,可以成为一种直接的方法,帮助我们培养对自身感觉的觉知,并学会在日常活动中如何处理它们。当我们的在其家位居中时,我们的身体、感觉和念头会逐渐找到健康的平衡。马和骑手以一种非常松弛和轻松的方式协同工作,谁也不试图夺取控制权或把对方逼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与恐惧、痛苦、焦虑、愤怒、不安等相关的微细身(subtle body)模式逐渐松开,心智和感觉之间有了一点空间。 最终的目标是能够在一天当中,在我们所有的活动——走路、说话、吃饭、喝水、开车——中,都能将那一小部分气息维持在宝瓶区域。对某些人来说,这种能力在短时间练习后就能自动掌握。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需要更多时间。 我必须承认,即使经过多年的练习,我仍然发现自己有时会失去与我的家基(home base)的连接,尤其是在与非常急躁(speedy)的人会面时。我自己也有点急躁,遇到其他急躁的人会起到一种微细身的刺激作用。我会被他们不安和错位的能量所吸引,结果变得有点不安、紧张,有时甚至焦虑。所以我进行我称之为提醒呼吸(reminder breath)的方式:完全呼气,向下吸气至宝瓶区域,然后再次呼气,将一点气息留在的家。

John Tan 也说过,

能量失衡(Energy imbalance)与我们通常称为物理性physical)的东西非常相关。灵性中的能量在我们现代常规用法中就是物理性方面,只是术语不同。所以要做运动,学习开放和毫不费力(effortlessness)的艺术,打开我们的身体,要务实和真诚。

宝瓶气练习都很好,但需要纪律、坚持和毅力,不是什么三分钟热度。(Soh注:three minutes of enthusiasm)如果勤奋练习,没有神奇或童话般的心态,[]肯定会有好处。

“[上午10:16, 2020629] John Tan: Frank 非常重体验,目前无需过于理论化地探讨空性、现象不生(non-arisen of phenomena)。 相反,是要让他将能量和光辉(radiance)移到他的身体……整个身体……虽然背景消失了,你可能认为所有六根都处于同等的光辉中,但这在实时体验中远非事实,并导致了所有的能量失衡。 放松进入自然状态,感受遍及全身的能量光辉。不是通过思考的方式。触摸任何东西,触摸脚趾,腿,感受它们。它是你的心……哈哈……你能理解吗?

[上午10:23, 2020629] John Tan: 山是心,草是心,一切是心。那是通过视觉和心智(mental)层面,去感受身体、脚趾、手指,触摸它们。它们是心。那么你在实时中理解了吗? 至于睡眠,不要太担心,它会发生的,少用念头,让整个身体成为一种触觉,不是通过思考,而是去感受和触摸它。所以不要认为当一切是心的无我(anatta)洞见生起时,就意味着你已经进入了一切是心。如果你不能拥抱和感受一切为心,你又如何消除名为心的公分母(common denominator)而进入无心(no mind),即无我的自然状态。

标签:无我(Anatta),能量(Energy |

注意:与抑郁、焦虑和创伤相关的严重能量失衡应寻求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的专家帮助进行治疗,可能需要药物作为支持。现代医学可以是疗愈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应被轻视。如果你表现出可能与这些相关的症状,你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检查。

 Soh  2019 年经历的 7 天能量失衡而言,这与心理问题无关,因为没有抑郁、悲伤情绪或精神焦虑(除了身体上的紧张感),也与创伤无关,而是由于光辉(luminosity)的极度强烈——一种全天持续并延伸至睡眠的强度,以及一种难以消解的过度专注和紧张的能量模式。话虽如此,如果你不确定,最好还是去检查一下。此外,你也可以查阅 Judith Blackstone 的书籍,她深入探讨了创伤释放并将其与不二修习联系起来(虽然不完全基于无我修习,但仍值得一读)。见: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4/06/good-book-on-healing-trauma-and-nondual.html John Tan 也说过,由工作、外貌或缺乏家庭支持等引起的抑郁症……与例如涉及我是I AM)的问题之间有很大区别。所有与外貌、工作负担或学业等相关的焦虑,如果相应的问题得到解决,就会逐渐释放。但有些问题就像我是,它是你第一个即时的念头,如此贴近和即时,不容易摆脱

有些(能量失衡)也可能与身体尚未准备好时某些能量门(energy gates)的打开有关。

[2466晚上11:54:22] John Tan: 是的,不要让世俗的成就阻碍个人的修习,是的,无我只是开始,一旦我们认识到显现即是自身的光辉,我们必须穷尽(exhaust)心和现象两者。

虽然我不是大圆满(dzogchen)或大手印(mahamudra)的修行者,但我能理解和直觉到完全证悟无我的自然状态也与类似虹光身(rainbow body)那样的结果颇为相似。

[2466晚上11:55:09] Soh Wei Yu: 我明白了..

[2466晚上11:58:37] John Tan: 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穷尽了心的实体化(reifications)之后,我们对世俗的执着会减少,并且非常倾向于将我们的整个身心穷尽于光辉之光中。我不知道别人如何,但我身上发生了。

 [2466晚上11:58:42] John Tan: 你身上发生了吗?

[2466晚上11:59:09] Soh Wei Yu: 是的,我想是这样

[2476凌晨12:02:08] John Tan: 在这个阶段,毫不费力(effortlessness)、无为(non-action)和不抗拒(non-resistance)非常关键,因为每当心智反应或专注时,能量就会增强,并常常导致能量失衡。

标签:无我(Anatta),空性(Emptiness),John Tan,光明(Luminosity),摩诃(Maha),不二(Non Dual),自发临在(Spontaneous Presence | ”

 

 

---------------- 

"一开始,几乎不可能不感到二元对立。

一个观察者在观察被观察的,这是我们的日常经验,这似乎是一个经验性的事实。

因此我们不应该匆忙做任何事,只需要简单地认识到'原因'。

使我们以这种方式看待的原因被称为'无明'。试图理解'无明',不是作为不知道,而是作为一种知道的形式。

将其视为一种非常深刻的'二元认知'形式,我们认为这就是真理。

然后,我们将通过两个步骤来克服这个错误的观点,一个是强烈而坚定地建立正确的正知正见以替代我们现有的'二元见和自性见',第二个是通过裸露的觉照力去观,以减少知见的影响。

在身体感觉中保持赤裸裸的状态,直到在身体感觉中有一种非常强烈清晰的镜子感觉。

然后,有了正知正见,非二元就会出现。

没有正知正见,它很可能会变成一个反映现象的镜子的体验。

修持可能需要数十年时间,并且在此过程中经常会感到非常沮丧和具有挑战性。

但要有信心,耐心,并有自信,所有的努力最终都将被证明是值得的。

我用来帮助我的修持的一个简单总结:

当存在一种简单纯粹的存在感,

当灵觉像镜子一样呈现,

当感觉变得清晰明亮,

这就是光明。

当所有的生起都显得不相连,

当一切相没有中心就涌现,

当现象似乎没有控制者就自行出现,

这就是无作者。

当主体,对象的划分被看作是幻觉,

当清楚没有人在思想背后,

当只有风景,声音,思想等等,

这就是无我。

当现象清晰如水晶般呈现,

当只有一种无缝的体验,

当所有的一切都被看作是临在,

这就是非二元临在。

当我们完全感觉到现象的不可寻找性和不可定位性,

当所有的体验都被视为不可得,

当所有的心灵边界,内,外,那里,这里,现在,然后都消融,

这就是空性。

当一切的互联性被完全感觉到,

当生起,呈现显得大如虚空,无费力和美妙,

当临在感觉像宇宙,

这就是摩诃。

当生起,呈现不被限制在谁,何处和何时,

当所有现象都显得自发和不费力,

当一切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显得正确,

这就是自然圆满。

将这些看作所有经验的基础,

始终如此,已然如此,

这就是智慧。

无论出现什么,都去体验这个基础,

这就是修持。

祝你旅途愉快。

 

"在几百年,或几千年,的时间里,有关这个那个的脚本多如牛毛…

重要的只是精髓…

意思是,如果你深入空性教学和缘起,只要,关注,精髓...

把它当成公案…

没有像中观派这样的禅宗公案能让我们如此深入地穿透。也没有像道元的全力以赴这样的公案可以如此神奇地传达这种巨大的被"连接"体验…

对我来说,只有这四点就足够了:直接指向灵觉,无我,全力以赴,摩诃,和空性。其余的是通过遭遇和专注的修法来深化你的洞察和体悟。"

• John Tan, 2017


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