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版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请参阅:
Thusness(真如)是一位新加坡人,在2006年與一位53歲的加拿大人交換關于修行的體驗,因為那位加拿大人對梵我有深刻的體驗。為免那位加拿大人誤認梵我為佛性,因此真如寫了他從十七歲到當時所經歷的六個階段。其中也談及修行中有關失眠的問題,相當有趣。當時加拿大人讀到真如第五階段注解的一段,“表現/現象就是本源”(Manifestation is Source),頓時就悟到了真如所要表達的含義。我把原文從英文翻譯過來。
真如:當一個修行者深刻地體驗到“我/我相”的虛幻時,虛幻的“我相”就有如溪河溶入大海,消失于無形。此時也即是大我的生起。此大我清澈靈明,有如一面虛空的鏡子覺照萬物。一切的來去,生死,起落,一切萬事萬物,緣生緣滅,皆從大我的本體內幻現。本體并不受影響,寂然不動,無來亦無去。此大我即是梵我/神我。
注: 修行人不可錯認這便是真正的佛心啊!由于執著于覺體與甚深的業力,修行人會難以入眠,嚴重時會得失眠癥,而無法入眠多年。"
原文: http://buddhism.sgforums.com/?action=thread_display&thread_id=210722&page=3(原文: 20/09/2006,最后更新: 27/08/2012)
新的翻譯:
真如(Thusness)/過路人(PasserBy)的七階段開悟之路
Available in English: Thusness/PasserBy's Sev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目錄
前言
階段一:對“我是”的體驗
階段二:“我是一切”的體驗
階段三:進入虛無的境界
階段四:臨在如明鏡般清晰
階段五:沒有反映的鏡子
階段六:臨在的本質是空性
階段七:臨在自然圓滿
前言
(Soh注:這篇文章是我的導師“真如”/“過路人”所寫。我個人也經歷了這些覺悟的階段。)
注意: 這些階段并非權威性的,僅供分享。這篇文章最初寫于2006年,描述了真如的六個覺悟階段,后來更新為七個階段,增加了“階段七:臨在自然圓滿”,以幫助讀者理解將現實的本質視為一切經驗的基礎(始終如此)對于實現不費力的重要性。
更新: 一份輔助悟道和實踐的指南現已提供:下載指南
階段一:對“我是”的體驗
大約20年前,一切始于一個問題:“未出生之前,我是誰?”我不知道為什么,這個問題似乎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我可以花數日數夜坐著,專注于這個問題;直到有一天,一切似乎完全靜止了,沒有一絲念頭升起。只是純粹的虛無,只有純粹的存在感。這純粹的“自我”感,這種臨在(Presence),到底是什么?它不是身體,不是思想,因為沒有思想,什么都沒有,只有存在本身。我不需要任何人來證明這種理解。
在覺悟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巨大的能量流被釋放出來。仿佛生命通過我的身體表達出來,而我只是這種表達。然而,當時我仍然無法完全理解這種體驗是什么,以及我如何誤解了它的本質。
Soh的評論:
這也是曹洞宗五位功法的第一位——“正中偏”。這個階段也可以描述為無個體自我感的海洋般的本體或源頭,真如在2006年這樣描述:
“就像一條河流入大海,自我溶解于虛無。當修行者徹底明白個體的幻象時,主客體的分離就不會發生。體驗‘我是’的人會發現‘我是’存在于一切之中。這是什么感覺?
擺脫個體——來去、生死,一切現象都從‘我是’的背景中浮現和消逝。‘我是’不被體驗為居于任何地方的‘實體’,既不在內也不在外;而是被體驗為一切現象發生的根本實相。即使在消逝(死亡)的那一刻,修行者也徹底地與那個實相相認;體驗到‘真實’的清晰程度無法再超越。我們無法失去那個‘我是’;一切只能從中溶解并重新浮現。‘我是’從未移動,沒有來去。這‘我是’就是神/上帝。”
修行者不應將此誤認為真正的佛心!“我是”是純凈的覺知,這就是為什么它如此令人震撼。只是對其空性本質沒有洞見。
要領悟“我是”,最直接的方法是自我探究,問自己“在出生之前,我是誰?”或只是“我是誰?”參見:什么是你當下的心?
雖然真如在領悟“我是”時還不是佛教徒,但這對許多佛教修行者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初步覺悟。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是”是佛教傳統中的最終覺悟。
階段二:“我是一切”的體驗
似乎我的體驗得到了許多不二論和印度教教義的支持。但我犯的最大錯誤是,當我與一位佛教朋友交談時,他告訴了我“無我”的教義,關于沒有‘我’。我立即拒絕了這種教義,因為它與我的體驗直接矛盾。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無法理解佛陀為什么會教導這種教義,更糟的是,將其作為法印。直到有一天,我體驗到一切都融入了“我”,但卻沒有“我”。這就像一個“無我之我”。我開始接受“無我”的概念,但仍然堅持佛陀不應該那樣表達。
這種體驗是美妙的,仿佛我完全解脫了,無邊無際的釋放。我告訴自己:“我完全相信自己不再困惑了。”于是我寫了一首詩:
我就是雨
我就是天空
我就是‘藍色’
天空的顏色
沒有什么比‘我’更真實
因此,佛陀,我就是我。
有一句話形容這種體驗——“無論何時何地存在,存在的就是我。”這句話對我來說就像一個咒語。我經常用它來引導自己回到臨在(Presence)的體驗中。
接下來的旅程是這種“整體臨在”體驗的展開和進一步完善,但不知為何,總有某種東西阻礙著我重新體驗到它。那就是無法完全“消融”于整體的臨在中。
Soh的評論:
真如在2013年這樣描述這個階段:
“這是將這個‘我是’帶入一切。我是你中的我。我是貓中的我,鳥中的我。我是每個人和一切中的第一人稱。我。這是我的第二階段。那個‘我’是終極的、普遍的。”
階段三:進入虛無的境界
不知為何,有某種東西阻礙了我內在本質的自然流動,阻止我重新體驗到這種狀態。臨在仍在,但沒有了“整體”的感覺。邏輯上和直覺上都清楚地知道,“我”是問題的根源。是“我”在阻礙;是“我”是限制;是“我”是邊界,但為什么我無法去除它?那時我并沒有想到要探究覺知的本質以及覺知到底是什么。相反,我過于專注于進入一種遺忘的狀態,以消除這個“我”……這種狀態持續了接下來的13年(期間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小事件,整體臨在的體驗也多次發生,但間隔幾個月)。
然而,我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理解——
“我”是所有人為造作的根源,真正的自由在于自發性。歸于徹底的虛無,一切自如。
Soh的評論:
真如在2008年對我寫道,當時我在經歷階段一和二的一些體驗:
“將‘我’的消亡與你所體驗的明亮光明聯系在一起還為時過早。這會導致你進入錯誤的見解,因為還有一種修行者通過完全放下或消除(放下)來修行的體驗,比如道家的修行者。那種深度的極樂體驗,比你所體驗的還要深刻。但重點不在于光明,而在于不費力、自然和自發性。在完全的放下中,沒有‘我’;實際上,‘知識’被視為障礙。修行者放下心、身、知識……一切。沒有洞見,沒有光明,只有完全允許一切自行發生。對‘任何事物’的覺知只在從那種狀態中出來后才出現。
一種是明亮光明的體驗,另一種是遺忘的狀態。因此,不適合將‘我’的完全消解僅與你所體驗的聯系起來。”
然而,只有在真如的第四和第五階段,人才會意識到放下自我/自性的不費力、自然之道是通過對無我(anatta)的洞見,而不是通過進入一種特殊或改變的恍惚、三摩地、absorption或遺忘狀態。
真如之前所寫:
“……看起來似乎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事實並非如此。整個修行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解開的過程。這是一個逐漸理解我們本性的運作過程,我們的本性從一開始就是解脫的,但被那種總是試圖維持、保護和執着的‘自我’感所遮蔽。整個自我感就是一種‘造作’。無論我們做什麼,積極的或消極的,仍然是在做。最終,甚至沒有一個放下或任其自然的過程,因爲已經有了持續的消融和生起,而這種持續的消融和生起最終被證明是自我解脫的。沒有這個‘自我’或‘自性’,就沒有‘造作’,只有自發的生起。”
~ 真如(來源:《非二元與業力模式》)
“……當一個人無法看到我們本性的真相時,所有的放下不過是另一種僞裝的執着。因此,沒有這種‘洞見’,就沒有真正的解脫……這是一種逐漸深入的觀察過程。當它被看見時,放下是自然而然的。你無法強迫自己放棄自我……對我來說,淨化永遠是這些洞見……非二元和空性的本質……”
階段四:臨在如明鏡般清晰
我在1997年接觸到了佛教。并不是因為我想了解更多關于“臨在”的體驗,而是因為無常的教義與我在生活中的體驗深深契合。我面臨著可能失去所有財富甚至更多的風險。那時我不知道佛教在“臨在”方面是如此深刻豐富。生命的奧秘無法理解,我在佛教中尋求庇護,以減輕金融危機帶來的悲傷,但結果卻成為體驗“整體臨在”的關鍵。
我對“無我”的教義不再那么抗拒,但“一切法無我”的概念仍然沒有完全理解。他們所說的“我”是指人格上的自我,還是“永恒的見證者”?我們是否必須連“見證者”都去除?見證者本身是否又是一個幻象?
有思想,但沒有思想者
有聲音,但沒有聽者
苦存在,但沒有受苦者
有行為,但沒有行為者
我深深地冥想這些句子的含義,直到有一天,突然我聽到“咚——”,如此清晰,只有聲音,別無他物!“咚——”回響……如此清晰,如此生動!
這種體驗如此熟悉,如此真實,如此清晰。這是“我是”的同樣體驗……沒有思想,沒有概念,沒有中介,沒有人在那里,沒有任何間隔……這是什么?這是臨在!但這次不是“我是”,不是在問“我是誰”,不是純粹的“我”的感覺,而是“咚——”,純粹的聲音……
然后是味道,只有味道,別無他物…… 心跳…… 風景……
沒有任何間隔,不再需要幾個月的間隔來出現……
從來沒有進入或退出的階段……
沒有“我”要消失,實際上從未存在過
沒有進入和退出點……
沒有聲音在外面或里面……
除了生滅之外,沒有“我”……
臨在的多樣性……
每時每刻,臨在在展開……
評論:
這是開始看到無我的階段。對無我的洞見已經出現,但非二元的體驗仍然更多地是“梵我”,而不是“空性”;事實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梵我”。現在,“我是”在一切中被體驗。
然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階段,修行者經歷了知覺上的飛躍,解開了二元的結。這也是引導人們認識到“一切即心”的關鍵洞見。
將一個終極實相或宇宙意識作為我們的一部分的傾向仍然出奇地強烈。能所的結已經解開,但認為事物固有存在的束縛仍在。防礙我們完全體驗純凈明覺的摩訶、空性和非二元性的“二元”和“固有”知見是兩種非常不同的“感知魔咒”。
在《有關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的文章中,「無我的第二節詩」進一步闡述了這個洞見。
Soh的評論:
這是非二元覺悟的開始,也是「無門」的入處。與第三階段中通過進入遺忘狀態來消除自我的方式不同,這一階段不再追求這樣的狀態,而是開始覺悟並實現覺知的無我與非二元本質——這一切自始至終都是如此。然而,第四階段往往停留於將分離性溶解至一種極端的純粹主觀性之中,而非如第五階段般將意識視為現象流,從而徹底清除絕對性的殘餘。
真如在2005年寫道:
「沒有『自我』,當下即得一體。只有、並且始終只有這個『如是』(Isness)。主體一直都是被觀察的對象。這是真正的三摩地,無需進入恍惚狀態。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這才是真正通往解脫的道路。每個聲音、感覺、意識的生起都如此清晰、真實、生動。每一刻都是三摩地。指尖觸碰鍵盤,神秘地創造了觸覺意識,那是什麼?感受存在與真實的全貌。沒有主體……只有『如是/Isness』。沒有思想,真的沒有思想,沒有『自我』。只有純粹的覺知。」
「有誰能理解?哭泣、聲音、噪音就是佛。一切皆是真如的體驗。要了解這真正的意義,不要保留絲毫『我』的痕跡。在最自然的無我狀態中,一切即是。即使一個人說了同樣的話,體驗的深度也會有所不同。沒有說服任何人的必要。有人能理解嗎?任何形式的拒絕,任何形式的分裂,都是在拒絕成佛。如果有絲毫主體、經驗者的感覺,我們就錯過了重點。自然的覺知是無主體的,生動且清晰。全然地感受、品味、看見和聆聽。始終沒有『我』。感謝您,佛陀,您真的知道。:)」
階段五:沒有反映的鏡子
沒有反映的鏡子
一直以來只有顯現。
一只手在鼓掌
一切如是!
實際上,第四階段只是主體和客體不分的體驗。從無我的寄語中最初瞥見的洞見是沒有自我,但在我進展的后期,它更像是主體/客體的不可分割的統一,而不是絕對的無主體。這正是對非二元理解的第二種情況。我仍然被現象的純凈和生動所震撼。
第五階段在完全沒有自我方面非常徹底,我會將其稱為無我的三個方面——沒有主客體的分離,沒有作者,沒有主體。
這里的觸發點是直接而徹底地看到“鏡子只是一念的生起”。隨著這個洞見,梵我的堅固和宏偉都消失了。然而,沒有主體,僅僅作為一個生起的念頭或一個生動的鐘聲回響,感覺完全正確和解放。所有的生動和臨在仍然存在,另外還有一種自由感。在這里,鏡子/反映的統一被清楚地理解為錯誤的,只有生動的反映。如果一開始就沒有主體,就不可能有“統一”。只有在微妙的回憶中,也就是一個念頭回憶先前的念頭時,觀察者似乎存在。從這里,我走向了非二元的第三種理解。
第一節詩(參見“論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補充和完善了第二節詩,使無我的體驗徹底而不費力,只有鳥鳴、鼓聲、腳步聲、天空、山巒、行走、咀嚼和品嘗;完全沒有任何見證者隱藏在任何地方!“一切”是一個過程、事件、顯現和現象,沒有什么本體或本質。
這個階段是一個非常徹底的非二元體驗;非二元的體驗變得不費力,人們意識到,在看中總是只有景象,在聽中總是只有聲音。我們在自然和平凡中找到真正的樂趣,正如禪宗所表達的:“砍柴,挑水;春來草自青”。關于平凡(參見“在平凡中的摩訶”),這也必須被正確理解。
修行者在這個階段常常過于興奮,認為這是最終的;事實上,它似乎是一種偽終結。但這是誤解。沒有太多可說的。修行者也會自然地進入自然圓滿,而不進一步空掉五蘊。
評論:
徹底地放下,中心消失。中心不過是一個細微的業力傾向去分離。更詩意的表達是“聲音在聽,景色在看,塵埃即是鏡子。”短暫的現象本身一直就是鏡子;只有強烈的二元視角阻礙了這種看見。
往往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精煉我們的洞見,使非二元體驗變得更不“集中”,更“不費力”。這涉及體驗的非實體性和自發性。
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空掉主體只會導致非二元,還需要進一步空掉五蘊、十八界。這意味著必須以緣起和空性進一步透徹五蘊、十八界的空性。需要實體化一個普遍的梵我被理解為“將體驗實體化的業力傾向”。這導致理解非二元臨在的空性。
階段六:臨在的本質是空性
第四和第五階段是看到主體不存在的灰度,只有蘊的集合。然而,即使是蘊也是空的(心經)。這聽起來可能顯而易見,但往往即使是已經成熟了無我體驗的修行者(如在第五階段),也會錯過其本質。
正如我之前所說,第五階段似乎是最終的,再強調什么也沒有意義。是否進一步探索臨在的空性,并進入摩訶的真如世界,將取決于我們的條件。
此時,有必要對“空性不是”有清晰的理解,以防止誤解:
空性不是一種物質
空性不是基質或背景
空性不是光
空性不是意識或覺知
空性不是絕對
空性本身不存在
對象不由空性組成
對象不從空性產生
“我”的空性并不否定“我”
空性不是當心中沒有對象出現時產生的感覺
冥想空性并不在于使心靜止
源自: 不二空性教學
我想補充:
空性不是修行之道
空性不是一種成果
空性是一切經驗的“本性”。沒有什么需要獲得或修行的。我們需要覺悟到這種空性,這種“一切生動顯現的不可得、不可定位和相互關聯的本性”。空性將揭示,不僅在純凈的覺知中沒有“誰”,也沒有“哪里”和“何時”。無論是“我”、“這里”還是“現在”,都只是根據緣起原則而生起的印象。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這四句緣起的深奧不在于文字。要了解更多理論方面的闡述,請參閱Dr. Greg Goode的不二空性教學;要了解更多體驗方面的描述,請參閱“論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中的“關于空性”和“關于摩訶”部分。
評論:
在這里,修行被清楚地理解為既不追求鏡子,也不逃避幻影的反映;而是徹底“看到”反映的“本性”。看到除了由于我們的空性而持續的反映之外,沒有真正的鏡子。沒有鏡子可以執著為背景實相,也沒有幻影可以逃避。不落于這兩種極端,就是中道——看到幻影即是我們佛性的般若智慧。
階段七:臨在自然圓滿
經過一次又一次地精煉我們的修行和洞見,我們將達到這樣的覺悟:
無我是一種法印,而不是一個階段。
覺知一直以來都是非二元的。
顯現一直以來都是無生的。
一切現象都是“相互關聯”的,其本性是摩訶。
一切始終已經如此。只有二元和固有(有自性見)的知見遮蔽了這些經驗事實,因此,我們真正需要的只是開放而毫無保留地體驗任何生起的事物(參見“關于自然圓滿”部分)。然而,這并不表示修行的結束;修行只是轉向動態和條件-顯現為基礎。根本和修行之道變得無法區分。
評論:
整篇“論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可以被視為通向最終覺悟這一已然圓滿、無造作的覺知本性的不同方法。
此外:
最近,An Eternal Now 更新了一些非常高質量的文章,更好地描述了真如的摩訶經驗。請閱讀以下文章:
《真如的解放》
《佛法:夢中之夢》
在《論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一文的最後三個小節(“關於空性”、“在平凡中的摩訶”、“自然圓滿”)中,詳細闡述了這一階段的空性洞見,以及將體驗成熟爲不費力的修行模式的漸進過程。重要的是要知道,除了對空性的不可找到和不可得/不可取的體驗之外,一切事物的相互聯結所創造的摩訶體驗同樣珍貴。
后續評論
Soh的評論:
截至2019年——這篇文章首次由真如撰寫約12年后,通過接觸這個博客、我本人或真如,已經有超過30個人(2022年更新:現在據我統計已有超過60人!)領悟了無我。我很高興這些文章和博客對靈脩團體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并且我相信它將在未來的歲月中繼續造福更多的尋求者。
多年來,我注意到,盡管真如在上文中有清晰的描述,但真如的七階段覺悟經常被誤解。這就是為什么需要進一步的澄清和闡述。
請參閱以下文章,了解真如對七階段的更多評論:
區別真如的第一、二階段與其他階段
佛性不是“我是”
2008年關于真如第一、二階段的一些對話
錯誤地將“我是”解釋為背景
區別真如的第四、五階段(實體性非二元與無我)
區別真如的第四、五階段(第二篇,由Soh評論的簡短文章)
“我是”后的兩種非二元觀照(關于如何領悟無我)
給Taiyaki的建議(無我后觀照的指引)
“+A”和“-A”的空性(關于真如第六階段涉及的兩種體驗洞見)
我最喜歡的經文,非生與聲音的緣起
由于緣起而非生
總體現證與修行
關于如何通過觀照和參悟來達到上述每個覺悟,請參閱2019年書籍推薦和修行建議
重要的是要注意,常常會對無我、非個人性和無作者有所洞見,但這與真如第五階段或甚至第四階段的洞見并不相同,如在無作者并非無我覺悟中所討論的。如果您認為自己領悟了無我或達到了第五階段,請務必查看這篇文章,因為人們常常將非作者、實體性的非二元或甚至無心的狀態誤認為無我的洞見:無我不同程度:無作者、非二元、無我、總體現證和應對陷阱。我估計,當有人說他們突破到了無我時,95%到99%的情況下,他們指的是非個人性或無作者,甚至還未達到非二元,更不用說真正領悟了佛教的無我法印。
此外,另一個常見的錯誤是認為無心的高峰體驗(在那一刻,任何作為主體/感知者/自我/自性的感覺或痕跡暫時消失,只剩下“只是體驗”或“只是生動的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思想”)與真如第五階段的“無我”法印洞見/覺悟相同。實際上并不相同。擁有一種體驗很常見,但擁有覺悟卻很罕見。然而,正是對無我的覺悟使得這種體驗得以穩定,或使其成為不費力的自然狀態。例如,就我而言,在無我覺悟出現并穩定后,大約八年來,我沒有絲毫主體/客體分離或作者感的痕跡,直到現在,John Tan(真如)報告說他在過去20多年里也是如此(他在1997年領悟了無我,在一年左右的時間里克服了背景的痕跡)。需要注意的是,克服主體/客體分離和作者感(這在真如第五階段就會發生)并不意味著其他更微細的遮障被消除——完全消除這些遮障是成佛(這個主題在文章成佛:一切情緒/精神煩惱和所知障的終結以及《覺醒現實:心性的指南》的傳統佛教成就:阿羅漢果和成佛一章中討論)。這是覺悟沉淀后取代舊的范式或條件化的感知方式的自然過程,就像解開一個圖畫謎題后再也無法不看到它一樣。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修行的結束或終結,也不是成佛。修行仍在繼續,只是變得動態且基于條件,如第七階段所述,即使第七階段也不是終點。關于體驗與覺悟的主題在無心與無我,專注于洞見中進一步討論。
還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常常陷入無念病,誤以為那是解脫的來源,因此將追求無念的狀態作為修行的主要目標,而解脫只能通過消除導致實化的無明和見解(主體/客體二元性和固有存在)而來,靠洞見和覺悟。(參見:無念病)確實,實化是概念化的結果。但僅僅訓練成為無念只是壓制癥狀,而不是治療原因——無明(在非二元覺知中安住對于禪修訓練很重要,但必須與智慧[對無我、緣起和空性的洞見]相結合,作為無我的自然持續的實現)。因為非實化導致無念,但無念本身并不導致非實化的感知。
因此,當對無我、緣起和空性的洞見被覺悟并實現時,感知自然是非實化和無念的。此外,我們必須從緣起的角度看到一切現象的空性和無生性。真如在2014年寫道:“無論是佛陀本人,龍樹菩薩還是宗喀巴大師,沒有一位不被緣起的深奧所震撼和驚嘆。只是我們沒有智慧去深入洞察它。”以及“實際上,如果你沒有看到緣起,你就沒有看到佛教(即佛法的精髓)。無我只是開始。”
還必須理解,這七個階段并不是“重要性”的排名,而只是某些洞見在真如的旅程中展開的順序,盡管我也經歷了幾乎相同的階段。真如七階段中的每個覺悟都是重要而珍貴的。“我是”的覺悟不應被視為與空性的覺悟相比“較不重要”或“任意的”,我經常告訴人們要從或通過“我是”的覺悟開始,以先帶出明覺的方面(對于其他一些人,這個方面只會在修行的后期變得明顯)。或者正如真如過去所說,我們應該“將所有這些視為重要的洞見,以釋放深層的業力習氣,使清晰變得不費力、無造作、自由和解放。”覺悟的階段可能不會以相同的順序或線性方式出現在每個人身上,可能需要多次循環洞見以“加深”(參見:洞見階段是否嚴格線性?)。此外,正如真如所說:“我所領悟的無我是相當獨特的。這不僅僅是對無我的覺悟。但它必須首先對臨在有直覺的洞見。否則就必須逆轉洞見的階段。”(參見:無我與純粹臨在)
正如真如之前所寫的:“嗨,Jax,盡管我們可能對較低的乘、無需修行、絕對等有所不同,但我真心欣賞你熱情地試圖將這個信息帶入視野,并且我全心全意地同意你在‘傳承’方面的觀點。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要傳遞這個精髓,怎么能是別的方式呢?因為要傳遞的東西確實是不同維度的,怎么能被文字和形式所摻雜?古代的老師們非常認真地觀察和等待正確的條件,毫無保留地傳遞精髓。以至于當精髓被傳遞時,它必須沸騰血液,深入骨髓。整個身心必須成為一個開啟的眼睛。一旦開啟,一切都變成‘靈(Spirit)’,心智脫落,只剩下無處不在的生命力和妙智/臨知!Jax,我真誠地希望你一切都好,只是不要在絕對中留下痕跡。走了!”
同樣,非常重要的是要理解,對無我、緣起和空性的概念理解與直接覺悟有很大不同。正如我在明覺的重要性中告訴MS先生的,即使在概念上理解了第六階段,但缺乏直接的覺悟。正如真如在中觀的目的中指出的,如果在所有的中觀分析和觀照之后,仍然無法領悟世俗正是我們自然光輝充分表達的地方,那么需要一個單獨的指引。
許多人可能會想,為什么需要這么多階段的洞見?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立即達到解脫?有些人覺得所有這些階段和信息過于復雜。真理不是應該直接而簡單的嗎?對于幸運的少數人(或者說,更高資質的人),比如《巴希雅經》中描述的,他們能夠在聽到佛陀的一句話后立即得到解脫。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揭開真理、穿透我們厚重的無明層是一個過程。很常見的是,卡在覺悟的某個階段并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最終(即使是在早期階段,如真如第一階段),但仍然無法消除導致執著的微細身份和實化,從而阻礙了解脫。如果一個人能夠通過洞見一舉穿透所有的無明和實化,那么他可能會當下解脫。但如果(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一個人沒有這種能力一次性穿透所有的無明,那么進一步的指引和階段性的洞見是必要的。正如真如所說:“盡管Joan Tollifson將自然的非二元狀態描述為‘如此簡單、如此直接、如此明顯、如此永恒以至于我們常常忽視’,但我們必須明白,要達到這種對‘如是’的覺悟,修行者需要經歷一個艱苦的過程來解構心理構造。我們必須深刻意識到‘蒙蔽的法術’,才能理解覺知。我相信Joan一定經歷了一段深深的困惑,不要低估它。:)”(摘自:三個范式與非二元明覺)
正如John Tan所說:“雖然佛性是平凡和最直接的,但這些仍然是步驟。如果一個人不知道這個過程就說‘是的,就是這樣’……那麼這將是極具誤導性的。對於99%的人,他們所談論的是‘我是’,並且還沒有超越永恆性,仍然認爲是永恆、無形相……所有人幾乎都沿着‘我是’的路線思考,一切都像是‘我是’(AMness)的子孫,而那是二元性的根本原因。”——John Tan,2007年
這些階段就像一艘筏子,是為了過河,是為了放下我們的無明和執著,而不是為了將其作為某種教條來執著。它是一種善巧方便,指導尋求者領悟他們的心性,并指出陷阱和盲點。一旦覺悟,所有的洞見都在當下實現,人們不再思考階段,也不會執著于擁有某種成就或成就者,或者有其他地方可去。整個生動的顯現場只是零維的如如,空性和無生。換句話說,一旦筏子或梯子完成了它的目的,就被放在一邊,而不是扛上岸。正如真如在2010年所寫的:“實際上,沒有梯子,也沒有任何‘無我’。只有這一口呼吸,這一縷飄過的香味,這一聲響起的聲音。沒有任何表達能比這/這些更清楚、更明顯。平凡而簡單!”但真如在這里所說的是指無我覺悟后的實現。
誘導無心的狀態很容易——例如,有許多關于禪師的故事,他們突然給你一擊、一聲喊、一捏鼻子,在那一刻的疼痛和震驚中,所有的自我感和概念都完全被遺忘,只剩下生動的疼痛。這可以誘發我們稱之為無心的體驗(無自我/無主體的高峰體驗),但不應被誤認為是無我的覺悟。然而,無我的覺悟是使無心成為不費力的自然狀態的關鍵。我所見過的大多數具有非二元體驗的老師只表達了一種無心的狀態,而不是無我的覺悟。如前所述,這個主題在無心與無我,專注于洞見和覺悟與體驗以及不同視角的非二元體驗的第四點中進一步討論。因此,直到這七個階段被覺悟并實現,地圖仍然非常有用。
真如多年前也曾寫過,評論某人討論大圓滿修行,將其視爲對明覺本質的覺悟,並將其融入所有體驗和活動中:“我理解他的意思,但他所教導的方式(Soh注:即該人所討論的)具有誤導性。這僅僅是非二元的體驗,在前景和背景中體驗臨在,並在三種狀態中(Soh注:清醒、做夢、無夢深睡)。那不是領悟我們真正的空性本質,而是我們的明覺本質……要理解明覺與空性之間的區別(Soh注:明覺在此指覺知-臨在的方面,空性指明覺/自我/現象的缺乏固有存在或本質)……人們經常依賴體驗,而不是對zhi的真正覺悟。正確的正知見(Soh注:關於無我、緣起和空性)就像一箇中和劑,可以中和二元和固有(有自性見)的見解;它本身沒有什麼可執着的。因此,領悟正知見所指向的,一切體驗都會自然發生。正確的覺悟體驗就像(禪師)道元所描述的,不僅僅是體驗者和所體驗者合併爲非二元的體驗流。這一點我已經清楚地告訴過你了。”(更新評論:真正的大圓滿教義完全一致地符合對無我和空性的覺悟,參見大圓滿教師麥爾肯·史密斯(Acarya Malcolm Smith)的著作作爲起點: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4/02/clarifications-on-dharmakaya-and-basis_16.html)
最後,我以真如在2012年寫的一段話結束:“你無法讓覺知凸顯出來。無需任何專注。當六根六塵純淨而本始,未受制約的覺知閃耀,放鬆而無造作,明覺而空性。經歷這七個階段的感知轉變的目的正是爲了這個……無論生起什麼,都是自由而無造作的,這是最高的道路。無論生起什麼,都從未離開過它們的涅槃狀態……你的當前修行模式[在那些體驗洞見之後]應該儘可能直接而無造作。當你看到背後什麼都沒有,而神奇的顯現太空性,覺知自然清晰而自由。知見和一切戲論都消融,身心被遺忘……只有無障礙的覺知。覺知自然而無造作是最高的目標。放鬆且什麼都不做,開放而無限,自發而自由,無論生起什麼都很好並被解脫,這是最高的道路。上下、內外,始終無中心而空性(雙重空性),那麼知見就完全實現,一切體驗都是大解脫。”在2014年,他說:“所有的七個階段的洞見都可以被覺悟和體驗,它們不是文字。但在日常生活中實現的完美需要精煉我們的知見,遇到各種情況,並在無我和總體現證中投入高質量的時間。問題是許多人沒有紀律和毅力。”
附言:
如果您想閱讀更多真如/過路人的著作,請參閱:
論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
覺悟與體驗,以及不同視角的非二元體驗
真如的早期論壇帖子
真如的早期對話(2004-2007)
2012年與真如的對話——自我解脫
2013年與真如的對話——法身
關于緣起的隨意評論
留下痕跡還是成就?
作為無視角的空性與擁抱無常
將非二元帶入前臺(真如在我經歷“我是”后的非二元體驗時寫給我的)
放下臨在,深入滲透雙重空性(真如在我對無我有更深入的洞見后寫給我的)
覺悟、體驗與正確的知見,以及我對“A”是“非A”,“非A”是“A”的評論
回復Yacine
大樂的直接印證
無限的覺知場
《佛陀論非二元性》的評論部分
為什么特別關注鏡子?
什么是正宗的佛教教義?
無我的道路
通往純凈知曉的關鍵
沒有地、水、火、風、空的地方
博客中標記為“John Tan”的帖子
更新:
一份輔助領悟和實現本博客所呈現的洞見的指南現已提供。參見:下載指南
更新2:
新的簡明版(更短更精煉)的《覺醒到現實》指南現已在此提供:查看簡明指南,這對新手(130多頁)可能更有用,因為原版(超過1000頁)可能對某些人來說太長了。
我強烈推薦閱讀這本免費的《覺醒到現實》實踐指南。正如Yin Ling所說:“我認為簡短的《覺醒到現實》指南非常好。如果他們真的去讀,它應該能引導他們達到無我。簡明而直接。”
更新:2023年9月9日
《覺醒到現實》實踐指南的有聲書(免費)現已在SoundCloud上提供!在SoundCloud上收聽
最后,我想提到,
這篇文章——“覺悟的七個階段”——涉及到三學中的智慧(般若)部分。然而,為了獲得解脫的完整修行,還有兩個其他組成部分——戒律和禪定。將每日的靜坐作為通往解脫的整體精神道路的一部分是重要的,盡管禪修超越了僅僅的坐姿,特別是在無我覺悟之后。真如/John Tan直到今天仍然每天打坐兩小時或更長時間。即使您在練習觀照,擁有一個有紀律的靜坐練習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對我來說也很重要。(參見:靜坐禪修如何幫助我進行非二元觀照)另外,參見佛陀關于禪定與洞見相結合對于克服精神煩惱的重要性的教導,以及他在此處關于念住安般念(呼吸念)的指導。
標簽: 一切即心、無我、空性、我是、John Tan、非二元、覺悟階段
------------
對非二元三個層次的“理解”
本文: http://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au/2009/01/three-levels-of-understanding-of-non.html
26-01-2009
非二元覺知的「三個層次的理解」
以下內容是 Thusness/Passerby 給我的回覆(基於對另一篇帖子的引用稍作編輯):
⸻
原文引自 An Eternal Now:
「我這裏所說的,其實並不完全正確。思想存在,但沒有思想者。聲音存在,但沒有聽者。覺知無法與思想和顯現分離。」
⸻
Thusness/Passerby 回覆:
是的,但按照你所說的,仍然可以出現以下情況:
1. 有一個覺知在映照(反射)着思想和顯現。(“本我/我是(I AM)”)
• 體驗到“鏡子般的明亮”,但卻是扭曲的。
• 這是二元且帶有“本質/自性”概念的觀見。
2. 思想和顯現被視爲“鏡子用來看見自身”所必需的。
• 非二元,但仍然帶有“本質/自性”概念。
• 這是非二元洞見的開端。
3. 思想和顯現一直都是那面“鏡子”(此處鏡子被視爲一個整體)。
• 非二元且無“本質/自性”的洞見。
在第三種情形中,從任何生起的現象裏都看不到一絲分界;一切看似來去的現象本身就是覺知,除此之外並無其他“覺知”。
我們應當運用無我(Anatta)、緣起(Dependent Origination)和空性的教導,去理解並洞見「覺知」之“形態/色相/妙有”。
⸻
標籤: Non Dual(非二元)、Stages of Enlightenment(開悟的階段)
...............
请参阅:
...............
是的。自然狀態遠離一切戲論,因此並無二元對立。然而,僅僅是擺脫能所二元的狀態,並不等同於「自然狀態」。
在修行中,我們必須清楚地區分「經驗」與「般若智慧」。
當有人經歷到心與現象都消融、能所雙亡,這只是一種「經驗」,類似「坐忘」。它是一種可以進入也可以退出的狀態或階段。
智慧則是一種能力,能夠洞穿能所、因果、來去的迷惑,了知所顯現的一切之本質。它並不是一種經驗、一個階段或某種可以「達成」的狀態。
因此,我們不應將不二的狀態誤認為「自然狀態」,而應着重於能夠根除無明的「智慧」。
佛教的獨特之處在於緣起與空性。佛教非常巧妙地運用緣起和空性,通過中道來幫助我們洞穿各種二元對立和自性執,從而令心識覺醒。
也就是說,佛教希望我們深入探究並親見「互依」/緣起與「空性」。
舉個例子,心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依賴可以幫助我們破除執見而不落入極端。如果「心」依賴「物質」,而「物質」也依賴「心」,那麼如果沒有物質,「心」還能是「心」嗎?反之亦然,這意味着什麼?
這是否意味着心就是物質,因此一切都是物質,或一切都是心?
或者說,有某種「心的部分」和「物質的部分」在相互作用?
如果也不是這樣,那麼緣起與空性究竟在指向什麼呢?
佛經云:“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故物,因心故物”。“心本無生因境有”
能所消亡后,還可能陷入唯心主義或唯物主義,但這些都不是究竟。就像印度教的不二論(Advaita Vedanta)所主張的一切能所消融於一真覺體的“主觀唯心主義”,宇宙皆是梵,或者西方有一種(非佛教)新的教派叫做“Richard‘s Actual Freedom teaching”,能所消融后卻偏向了唯物……這與那種既不歸於任何一極、卻能解脫一切自性見、人與物、主與客、一切法等等的緣起、空性智慧截然不同。
對於實質論者(substantialist),他們必須為多樣的現象尋求某種根本的本質,以期將其萬物從這一本體統一起來,不管這種本質被稱作氣、能量、物質、場或意識、或究竟覺體。
但對於非實質論者(non-substantialist)而言,他們並不關心要將所有明晰顯現都歸結為能量、場、氣、物質、意識、覺體等某種終極實體;也不會糾結於“若物質與覺本質不同,它們如何相互作用”的難題——這是實質論者面臨的問題。
在非實質論的視角下,各種現象之間並不需要擁有相同的本質才能互動,只要它們空無自性(無核心本質)即可。正因一切皆無自性(essenceless)、無核心(coreless),本身所呈現出的特徵就只是一個“緣起(formation)”。
因此,所有多樣的現象依舊如其所是,並不會被化約到某種統一的根本本質,或者說它們並不需要具有真實存在。比如,鍾並不需要是「覺體」,心也不需要是「物質」。
由於無有本質,所體驗到的特徵就必然是一種「形成」或「緣起的顯現」。當“本質”被否定時,鍾、棒、空氣振動、耳膜、覺知才會無礙地彼此關聯,從而使聲音得以生起——因為空無本質意味着它們是相互相依、緣起而生的。
對非實質論者而言,一切的“基礎”就是顯現本身。他們僅僅停留在當下所見的「自明(self-luminous)」與「空性地發生(empty happening)」——並不再去推斷或假設一個本體或根基。換言之,只是明空的顯現而已。
因此,在非實質論的世界觀里,只需要空性的、自明的顯現,以及以“名言共許”來指稱多樣的現象,用於說明各種功能即可。這些名言約定正是非實質論者所說的世俗世界之構造基石。
此外,所謂的“互聯”或“互動”,在非實質論的角度看來,是以“關係性(relationalities)”來理解的,並不需要假設某種媒介或載體來傳遞信號。
舉例來說,如果在一個世界里,一切都統一呈現為藍色,那麼“藍色”本身並不會顯現。只有當出現另一種顏色時,藍色才會“魔術般”地顯現出來——但它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實體,而是純粹由於對比關係而呈現。
同理,如果一切都以同樣的速度、同樣的方向運動,那麼“運動”也不會被顯現。唯有速度出現差異時,“運動”才會變得明顯。
在這裡,並不存在什麼隱藏的“載體”來傳遞這種差異——它本質上完全是一個“關係性”的效應。
在沒有固有性/自性(inherentness)或物性(thingness)的情況下,名義約定所扮演的角色便成為構成我們所謂“世界”的基石。
因此,佛教並非那種僅強調直接驗證個體光明清晰(“覺知”)的“覺知教學”(“Awareness teaching”),儘管這確實是覺醒過程的一部分。
馬祖道一禪師: “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達摩祖師在《悟性論》中說:“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有生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凈,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
我也喜歡虛雲法師的一段話:
“實則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非物,心亦非心。佛明三界(宇宙)本無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萬種法;“真心”亦不過因有妄物對待而立之假名。究其實,所謂真心亦非是。譬如大海,心是水,萬法(萬事萬物)是波浪,平靜者稱為水,洶湧者稱波浪,波浪平靜時仍是水,水洶湧時又成波浪。又因有洶湧之波浪,故稱不洶湧者為平靜之水;假使根本不有洶湧之相,波浪之假名固不能立,平靜之假名亦何由生立?亦不過吾人隨意立之假名,相信魚類或稱水為空氣。故知物即是心,有即是無,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煩惱即菩提,眾生即諸佛。
一念迷惑時,心成物,無成有,空成色,真成妄,菩提成煩惱,諸佛成眾生;如水洶湧時即波浪。若一念覺悟時,物不異心,有不異無,色不異空,妄不異真,煩惱不異菩提,眾生不異諸佛;如波浪不洶湧時,仍是平靜之水。又因迷惑而起物有、色、妄、煩惱、眾生等對待,故立心、無、空、真、菩提、諸佛等假名。
若根本不有迷,則物、色、妄、有、煩惱、眾生等假名,固不能立,即心、無、空、真、菩提、諸佛等假名,亦何有立?所謂唯心、唯物,有神無神,皆是識心分別計度耳。
或云:“若是,佛學亦唯心論耳!”佛學雖說唯心,然與哲學上之唯心論懸殊。哲學上之唯心論,於心執有,於物執無,釋迦所謂以攀緣心為自性,執生死妄想認為真實者。唯物論者,於物執有,於心執無,釋迦所謂顛倒行事,誤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者。唯神論者,劃分物質實體與靈魂實體為截然不同之兩個世界,釋迦所謂惑一心於色身之內,認一漚體目為全潮者。各執偏見,或因近視,認牛之影像為牛;或以管窺牛,見牛角者則認牛角為牛,見牛頭者,則認牛頭為牛,本無不是,弊在不見真牛全體。佛教則溯本究源,將真實白牛清楚指出,若因指觀牛,未有不見真牛全體者。故欲救唯心唯物論之偏閉,舍佛教莫屬。” - 虛雲法師給蔣介石開示的佛法: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4/12/master-xuyun-discusses-idealism.html
元音老人也說過:
” 第七句:‘問心何來?因境而起。’
‘心本無生因境有!’這是毗舍浮佛的名言?我人之心—即思想本來沒有因對境而生起影像,執著不舍,才生起妄想,這就是心。這個心是根—心、塵—境集合而生起的,所以叫作‘集起為心’,它是六塵落謝的影子,純屬虛幻,無有實體。佛經中所說的‘一切唯心造’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心’字就是指這個由客觀外境反映而生起的虛幻影像心,所以它也是外境,也是客體,而且也不離物質,不可把它看作主觀的心!當作主宰世界的真神而寶貝它。我們做功夫,既要不著森羅萬象的外境!更要把這幻影妄心銷盡。所謂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銷殞,妙明真心,方才現前。反是,把這虛幻心當作主觀實體!真性就被掩沒不見了。因之!我們所說‘一切唯心造’的‘心’字!是把它視作被消滅的客觀對象來處理的!並非說它是萬物的主宰者,這要請廣大學佛者搞清楚,不要誤會才好!
第八句:‘境亦不有!同屬幻影!’
經云:‘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這就把心與境,境與心的相因相成的關係說得一清二楚。心既因境而有,境亦不能離心獨立,因境系因緣生!無有自體。比如鏡影!雖有萬別千差之相,如無鏡光,影不能現;境亦如是,無心境無成,即或有美景佳境,無心領受鑒賞,有亦同無。以境不自境,不自謂為美妙勝境也。心與境既相對而生,離一即無,則境與心,皆非真實,同屬虛幻之影明矣。或許有人要說,娑婆世界所有景物,皆我人共業所招的業果,假而非真,謂為幻影,可以說得;至於西方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多生歷劫精勤修行,為廣大眾生造福,積累功德,緣熟果滿所感之真境,似不可謂為幻影。
關於這一點,確應好好討論一下。因為現在修凈土的人很多,如不把凈土真相搞清楚,不明白凈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修行起來不易得力,更談不到深證念佛三昧,上品往生了。
首先就相來說,娑婆是業障眾生造業所招的五濁惡果,而極樂是彌陀願滿德圓所感的清凈世界,故一是穢濁醜惡,一是美妙莊嚴,大有區別。但土從心生,離心無土,離土無心;心即土,土即心。故經云:‘欲凈其土,先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是教我人識得凈土為何物,好下手用功證取,以免徒取外相,流入歧途。
既然土外無心,心外無土,心土不相分離,而一真法界—真心—又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則極樂凈土系從凈妙真心中流出,而娑婆穢土離清凈佛性亦何可得?以是,極樂雖凈,娑婆雖穢,同是真心中顯現之影像,猶如鏡光中顯現之影,雖有形式之殊,凈穢之別,但皆如水中之月,了不可得,絕不可因極樂為凈月影而妄謂可得也。
。。。。
。。。所以只須識得一切色、聲等塵境,俱是當人真心所現影像,如鏡光所現鏡影,不去取著;同時真心離塵境亦不可得,如鏡影即是鏡光,鏡光不離鏡影,故即亦無所舍。時時如此觀照歷練,心空意閑,任運自在,無求無得,即天真佛!還要等什麼佳境良辰到來哩,奉勸大眾,乘此年輕有為時,抓緊時機,努力奮鬥,切莫唐喪光陰,坐失良機,待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珍重!“ - http://www.wmxf.net/nr/7/74727.html
...............
Soh 回答
“妙明覺體上為何起諸法相?”
你的問題中已經假設有一個“覺”,“諸法相”,“在內生起”。這似乎理所當然是因為我們以無明所產生的“自性二元觀”的見解來看待,而這種見解是從‘能所見’/‘自性見’的習性知見而來。當無明時,一切相似乎從覺體內生起,所以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了解什么是無明?無明不是什么都不知,其實是一種很深厚的“知”,就是所說的能所見/自性見,使眾生妄知妄覺。
這個問題就像在問“妙明覺體為什么靈明覺了?”所說的“覺”本來就只表相。毫無區別,只有迷時把相和覺分開了,那是妄覺,甚至當下體悟到覺體之后也還不能馬上去除錯誤習性知見的影響力。空明本性不可離一切萬法而言,但有迷悟雙面,迷時十二因緣由無明產生了一切能所境界,悟時一切都是五種智光的顯相。真正來講沒有“為何”,而是在某種因緣的情況下就會有什么法的顯現,當因緣持續法自然而生。
所以明(真)心還需見空性。其體雖靈明卻性空不可得。這個在“真如七個階段”文章詳細講解。就比如我所說:悟了覺體后把它誤為一個無限的容器在萬物背影,一切法從中生滅,我體不變,那還是錯誤自性見,立了能所。
見性需要般若智來突破習性深重的無明。當無明盡了,那么“心”、“起”、“相”才能拆解/解構。
....
https://app.box.com/s/ukzc6go2xtmpqrqu4z2fhbqitnx2m723
“sonict”是上個星期在百度的禪定吧讀到我翻譯婆酰迦經的一段, 證悟到無我。之前他已證悟覺體(http://tieba.baidu.com/p/2738931463,http://tieba.baidu.com/p/2804648558), 但還未破除我見/能所見。(sonictt: 也是機緣巧合,時候到了,剛好看見你翻譯的那段經文,就在原來的基礎上又通透了一把。原來只知道身體思維不是我,這里面本來沒有我,但不知是什么在覺知, 認為有個什么在這一切的背后恒久不變的覺知著。但也是一種放不下,還在產生能所的煩惱。現在明白了,不過是煩惱在體會煩惱,清凈在體會清凈而已。)
佛陀在婆酰迦經言:“婆酰迦,當你在見時,只有見到;在聽時,只有聽到;在覺觸時(嗅、嘗)也只有覺到;在識知時只是識知,那么婆醯,就沒有“你”在其中。當沒有一個 “你”在其中,就沒有一個“你”在那里,沒有一個“你”在那里也就沒有一個“你”在這里或那里或中間。這就是苦的止息。”、婆酰迦聽此法句立即生死解脫。
(這是我從英文的Bahiya Sutta翻譯過來:“When for you there will be only the seen in reference to the seen, only the heard in reference to the heard, only the sensed in reference to the sensed, only the cognized in reference to the cognized, then, Bāhiya, there is no you in connection with that. When there is no you in connection with that, there is no you there. When there is no you there, you are neither here nor yonder nor between the two. This, just this, is the end of stress."”)
Update:
You can refer to the translation of Bahiya Sutta in the new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Small Boat Great Mountain’ by Ajahn Amaro https://cd1.amaravati.org/wp-content/uploads/2017/04/13/%E5%B0%8F%E8%88%B9%E8%88%87%E5%A4%A7%E5%B1%B1_20161111.pdf
Which I think is even better:
佛說:在所見中,只有所見。在所聞中,只有所聞。在所感中,只有所感。在所知中,只有所知。如此會看到,的確無物在此1;婆醯迦,該如此修習。婆醯迦,你應該依此:在所見中,只有所見。在所聞中,只有所聞。在所感中,只有所感。在所知中,只有所知。如此你會看到,的確無物在這裡;如此,的確無物。什麼都沒有時,您將看到,你不在此處,不在彼處,也不在兩者之間。此即苦的止息2。(自說經1.10)
Nice image by Sonam Norbu
....
慧律法師寫:
達到沒有能所,見一切相就是你的心,你的心不離一切相,任何的相都沒有對立,因為你的心不著,用這種功夫,就是無所謂的知跟所知,不可智知,不能用智慧化作一念能知能所知 “五蘊萬法,因緣所生,相依相成”相依相成就是能所不斷,主賓不斷。能所不斷、主賓不斷。“即假即空”假就是緣起。即假即空就是當下就是空。 “若悟真空”這些“五蘊”身,色受想行識是真如,“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也是如,“一切皆如”一切都是真如自性,“塵勞本凈”這些五欲六塵本來就是清凈,“無道可修”無道可修,也“無滅可證”因為是苦集滅道,道不修本自具足,無滅可證,滅就是涅槃,不生不滅叫做涅槃,整個苦全部都熄滅了,當然就是涅槃的境界,也沒有涅槃可以證 所謂的「無常」—是指因緣生,因緣滅,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緣起無生,所有的得失觀念皆是錯覺,苦樂也是錯覺 天性:于中一法不立,故名「空相」。于一法不實,故名「實相」。空實一如,是為妙明真心。 一切法本空,心即不無,不無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 無法,無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不法,不法即法,無法無不法,故是心心法。 司空本凈:「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只么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因緣本空,故不須斷滅,見性后因緣即是佛性,故不須斷滅。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好惡是非,一時都放,則心無住處。心無住處,則無有心,即無有心,亦無無心,有無總無,身心具盡。身心盡故,泯齊萬境。萬境無相,合本一冥。冥然默照,照無不寂。以寂為體,體無不虛,虛寂無窮,通同法界。法界緣起,無不自然,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物自有去來,見性無來去也。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是如來清凈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 二性空是體,知二性空是解脫,更不生疑,即名為用。 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吃(喝)茶用飯處,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為處。 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坐起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
誰敢殺我_寫:
沒我什么事,那就沒有喜怒哀懼、生老病死相,那么即喜悅而未喜,怒而未怒,即見而未見,聞而未聞,觸而未觸,妄想而未妄想,此所謂隨六根隨處現量,亦即隨心現量,當處發生,隨處滅盡,‘’見‘’色是心,無色無心也無‘’見‘’
無心無我無相,隨心現量,當處發生,隨處滅盡 自然而然自發的見相非相
Sonictt 寫:
為了更好的理解和體會,改!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改! “因”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本無所住,心本無心。 就算認為心有所住,照樣是非住,因為【一切本來無所住】。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改! 何其“本無自性”,所以一切清凈。 何其“本無自性”,所以生滅的背后并沒有一個能生能滅。 何其“本無自性”,所以一切并無所離,無所立,無所得。 何其“本無自性”,所以一切生滅和合本身的背后,是本來沒有自主性的,沒有任何東西是自控產生或者產生了自我控制,因此,一切都在如如不動中。 何其“本無自性”,所以本無自主力的一切,能變化,能成現象。 如果一切是有自控力的,那么它想變就變,不想變就能不變,但事實是想變得變,不想變還得變,不曾由任何東西操控過。 如果能想變就變,不想變就不變。那么人應該能無中生有,以及不病,不老,不死。 但這一切“有”,都不是靠“有”本身生成的,是有各種條件因素聚合在一起,才“有”。 才生,才老,才病,才死。 生并不從生來,生從死來。 老并不從老來,老從生來。 死也不從死來,死從生來。
何其“本無自性”,生老病死也不過生老病死,現象的本后,只是無法單獨存在,沒有自控能力的因素。包括當下的感受、意識、情緒、行為。都不曾有過自生自控。不曾有過住!一切無所住!
分段已了,變異已了,寂滅現前。 四大無自性,感覺無自性,思想無自性,覺性無自性,識心無自性。 所以,無自性見,無自性行,無自性覺,無自性思,無自性心。 沒有無明,沒有疑惑,沒有生死,沒有涅盤。 一切終無所得,無所失,無所離,無所依。 究竟寂滅。 名“寂滅”,實無一法實得寂滅。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_1TeV5y8eE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4O-gAYr5k0
大 悟之人不見法。他沒有任何東西,因為法法本空,法法不相到。也不見身。為什么?四大本空,五陰本來就沒有“我”。所以,什么叫做照見五蘊皆空?色即是空, 受想行識即是空。為什么講色即是空?色即是空,空就是佛性,色就是佛性的展現。所以,真正的悟道的人,他的心性流露在一切緣起法里面,即于生滅,即得不生 不滅的無為法,也沒有所謂有為跟無為,剎那即見永恒,永恒就是剎那,平等不二。 因此我們要了解:不見法,也不見身。身,地水火風所構成的,四大本來就空,五蘊——色受想行識,本來就是不可得。一切法,智者了知一切法,本來就無我。這無我里面,當下就是佛性。所以,佛法講否定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假相。講肯定的時候,塵塵都是真心,每一個顆粒微塵都是真心的影現,一切法全部都是真。 當他破除無明煩惱、破除執著、破除分別的時候,完全都是真心展現的,塵塵盡是真,沒有一法不是真心,這個是站在肯定的角度。站在否定的角度,是凡所有相不 可得。站在本體界的角度,凡所有相,都是本體界的展現,都是清凈心的影現,沒有一法不是真實。
Those who are greatly realized do not view/conceive of dharmas. They do not have anything at all, because every dharma is fundamentally empty, every dharma is disjointed. They also do not conceive of a body. Why is this so? The four great elements are also fundamentally empty, the five aggregates have always been without a 'self'. Therefore, what does it mean to illuminate/see that the five aggregates are empty? Form is emptiness, feelings, perception, volition and consciousness are also empty. Why do we say that form is emptiness? Form is emptiness, emptiness is buddha-nature, form is the display of buddha-nature. Therefore, for those who are truly realized, [it is seen that] his nature of mind is outpouring within all dependently arisen dharmas, and within the arising and ceasing [dharmas], one attains that not-born and not-ceasing unconditioned dharma, and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dichotomy of] 'conditioned' or 'unconditioned'. One sees within a split instant, eternity, and eternity IS this split instant, they are equal without duality.
Therefore we should understand: not conceiving of dharmas, not conceiving of body. Body is composed of [the four great elements of] cohesion (water), solidity or inertia (earth), expansion or vibration (air) and heat or energy content (fire). These four great elements are fundamentally empty, the five aggregates - form/matter, feelings, perception, volition and consciousness, are originally ungraspable/unobtainable. Every single dharma, the wise knows that every single dharma, has originally been without a self. And in this very instant moment of no-self, that itself is Buddha-nature. Therefore, when the Buddhadharma talks about negation/deconstruction, all appearances are illusory false appearances. When talking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ffirmation, dust after dust [phenomena] is the True Mind, every single bit of micro-dust is the shadows [appearance/display] of True Mind, every single dharma is entirely True. When it has removed all our ignorance and suffering, broken apart our attachments, removed our discriminations, everything in its completeness is the display of True Mind, every dust turns out to be True, there is not a single dharma that is not True Mind, this is speaking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ffirmation. Stan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gation/deconstruction, all appearances are ungraspable/unobtainable. Stan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of fundamental body, every appearance is the display of the world of fundamental body [i.e. dharmadhatu], it is the pure mind's appearance/manifestation, there is not a single dharma that is not true.
---------------------------------
大悟之人,真妄無別,生佛不二,能所皆泯,心境雙忘。
Those who are greatly realized [understands] that Reality and Falsity/Illusion are without difference, life and Buddha are not two, subject and object vanishes, mind and state/situation are both forgotten.
真,也不立一個真,妄心本空,真心也不立,這個叫做真正地進入絕對的如來‘常樂我凈’的境界。
[With regards to the] Real, there is also no establishment of something Real, false mind is fundamentally empty, true mind is also not established, this is called truly entering into Tathagata's absolute state of "Eternal, Bliss, Self and Pure".
什么是如來的境界?妄,體會妄心本空,絕對不可以 立一個真心,立一個真心就是知見立知。
What is the state of the tathagata? [With regards to] False, [one] experiences that the false mind is fundamentally empty, [but] we absolutely cannot establish a real mind, to establish a real mind is to establish a concept/notion on top of [pure] knowing.
妄心本空,如是體會!法受益就好,僅止于此,進入絕對的智慧,絕對的平等,絕對的自在,這個時候不可以立一個真。若 立一個真,這個真就是妄。所以,不可以頭上安頭。法受益,僅止于此,內心相應就好,不可以再動一個念頭,對法上的執著。所以,真妄無別,生佛不二。我們色身,這個就是佛!為什么?即于五蘊身,就是佛身。諸位!五蘊當體即空,就是如來藏性,就是佛,因此佛也不可以離開當下。
False mind is fundamentally empty, we should come to understand it as such! It is enough to benefit from this dharma, it [should] ends here, entering into absolute wisdom, absolute equality, absolute freedom. At this point in time we must never establish something Real. If we establish something to be Real, this Real will turn out to be [another] illusion. Therefore, we should never "put another head on top of a head", we cannot move another thought or have attachment towards dharma. Gentlemen! Five aggregates in its immediate essence is empty, just that is the nature of the Treasury of Thus Come One, just that is Buddha, therefore Buddha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is instant moment.
---------------------------------
所 以我們修行就是要開悟,證悟到一切法本空,歸無所得,當下銷歸自性,了無所得。本來無生,何其有滅?生滅是對世間講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而不是生滅里面 有一個不生不滅。我們修行人看經典經常誤會,以為生滅法里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錯啦!而是生滅法當下就是無自性,是這樣在體悟本性無生的。要講生滅當 下緣起、性空、無自性,所以說它是不生、是不滅。要好好地去參悟。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on is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to realize that every dharma is fundamentally empty, returning to no-attainment/ungraspability, returning to the nature of self in its immediacy, realizing that there is nothing to attain/grasp. Originally there is no birth, how could there be a cessation? Birth and cessation are spoken to worldly beings, [in actuality] in this instant moment there is already no birth and no cessation. It is not the case that within birth and death,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s unborn and undying. We practitioners that read the sutras are often mistaken about this, thinking that inside the birth and cessation of dharmas there is an unborn and undying basic nature, that is wrong! Actually it is the case that with regards to arising and ceasing dharmas, in that instant moment, there has never been a self-nature, and through this one realizes the basic nature that is not-born. We are saying that the birth and ceasing's very instant is dependently originated, empty in nature, without self-nature, therefore they are without birth, without cessation. We should very well go and ponder and realize this.
---------------------------------
From (for those that can watch Chines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DVQVq0UM6U&feature=related
Commentary on the Shurangama Sutra by Ven Hui Lu, on the chapter that discusses "All dharmas are Buddha-nature"
第二章,一切法本如來藏,哪一切法呢?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這個作如何解釋呢?
眾生位叫做色、受、想、行、識;當第八意識轉成大圓鏡智的時候,這五陰的名相統統消失,但轉其名,不轉其體,這個假名轉掉了,叫做大圓鏡智,色就是佛性;受就是佛性;想就是佛性;行就是佛性;識就是佛性。
換句話說:照見五蘊皆空,當體即空,佛性就顯現。也就是說,色就是身,受想行識就是心,身心看得破、放得下的人,而且要完全徹底,那么就是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以,佛轉這個五陰身為金剛不壞身,是指涅磐妙性,而不是指相,釋迦世尊在這個相上示現,也有生、有老、有病、有死,那是從相上里面來講。
所謂佛,是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換句話說:色受想行識無論怎么變化,他的心都是如如不動,起心動念,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所以叫做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個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對這個色、聲、香、味、觸、法,意思是說:這六入,其實也是如來藏性所在緣起上里面建立的,如來藏性,它看不到、摸不到、嗅不到;但是,它可以起作用。
凡夫是眼耳鼻舌身意在造業,所以,從這六個地方,來染污我們的清凈心;而佛陀這六個地方剛好放光動地,妙用無窮。
所以,在圣人的角度來講,叫做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惡」就是善惡的惡。
六塵沒有所謂的好和不好,但看你的起心動念,叫做六塵不惡,還同正覺,眼入,就如來講,入無所入,何以故?
清凈自性沒有出和入,沒有出和入。
我們在中國的大乘佛教,很多,多少,后來的人的注解,因為沒有大悟,所以,扭曲了佛陀的意思。
譬如說: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講過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而我們大乘佛法的法師,一直引用這一句話,這一句話是無始無明,是錯誤的,佛陀從來沒有講過這一句話;佛陀也沒有講過說:真空出妙有,妙有真空,釋迦世尊,找遍三藏十二部,佛從來沒有講過這一句話。
佛陀也從來沒有講過說:從假入空,從空出假;不著兩邊,謂之中道。
釋迦世尊從來就沒有講過這種話,沒有的!
翻遍三藏十二部經典,沒有講過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也從來沒有講過:真空出妙有,妙有出真空;也從來沒有講過說:從假入空,從空出假,不著兩邊,謂之中道,有出有入,哪里是佛性呢?
所以,第一句話應該改成:隨緣顯現。
說: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我們一般有自性見,認為如來藏性,就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好像是一潭死水一樣。錯了!
它會起妙用的,所以,它隨緣可以顯現,佛陀說法也在定中,行住坐臥,統統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哪有一種東西是不變的東西?
這個隨緣不變,會讓人家落入:有一種東西不變,一直在找尋有一種東西不變,認為有一種東西叫做永恒。
他所謂永恒是永遠不執著,充滿智慧心叫做永恒,不是有一種東西叫做永恒。
要了解,有為法就是無為法,有為法就是緣起生滅無常法;徹底空就是無為法,當體即空,二話不說。
所以說:隨緣顯現,才是完全大悟的人講的話,你隨緣不變,哪一種東西不變呢?
大悟的人知道,佛性像摩尼寶珠,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它會變的,不變就是一潭死水了,它怎么起作用呢?
是不是?如果如來藏不變,那釋迦牟尼佛怎么講經說法呢?
它不變,一潭死水,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就是妙用現前,怎么會不變呢?
是不是?所以說:佛性是無常的,所謂佛性是無常,是站在妙用的角度講的;佛性講常,是站在體的角度講的,對不悟的眾生,只有這樣講。
講無常,是佛悲天愍人,讓你覺悟萬法生滅無常,空無自性,所以,釋迦世尊不得不講無常,讓你覺悟,提早覺悟。
講常,是因為給二乘人有一個依靠,說我們的如來藏性是常樂我凈,二乘人又執著有一種東西叫做常樂我凈,又執著一個常。
釋迦牟尼佛講無常,是為了破除你的貪;講常,是為了二乘人有一個依靠,二乘人卻執著有一種東西叫做常。
釋迦世尊又告訴我們:講常樂我凈,那是一種善巧方便,它要起變化,它就會無常。
講經說法難道是常嗎?
它就會無常,無常當體即空,它就是常。
所以,性相本一如,何來常無常?
性相本一如,何來住無住?
到這個佛的境界,安上任何的知見,統統叫做錯,不準你安上任何的知見,一法不立,這個才是正法。
佛陀從來沒有講過真空出妙有,妙有真空,這一句話是中國的祖師注解所講的。
佛陀也沒有講說:從假入空,從空出假,佛陀有講:不二法門,你要搞清楚啊!
所謂不二法門,心境不二,是不是?
緣起等於性空,不是緣起另外有一個性空。
緣起另外有一個性空,緣起就是隨緣,另外有一個性空叫做不變。
是不是?那就打成二段了,這個就不是不二法門了。緣起當體即空,就是性空;生死當體即空,就是涅磐,生死涅磐無距離,菩提由來無一物。
English translation at True Mind and Unconditioned Dharma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EN2k1EAKw&t=4526s
[1:28 AM, 2/23/2020] Soh Wei Yu: http://www.fodizi.net/huilvfashi/7447.html
再來,第一,令諸眾生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即【1、不自觀音以觀觀者,】因為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的。不自觀音就是不會拿這個音聲……以觀觀者,第一個“觀”叫做能觀,“觀者”就是所觀。他不會拿這個音聲,來變作一個能觀跟所觀。意思就是:觀世音菩薩已經證得金剛三昧,就是心境一如的意思。不自觀音就是不拿這個外在的音聲,化為一個能觀,一個所觀,因為音聲就是清凈自性的緣起相,沒有二相,緣起相就是真如相。所以,不自觀音以觀觀者,觀世音菩薩不會拿外面的這個音聲,化作一個能觀、所觀。眾生都是這樣,聽到美好的音聲,心都跑掉了,一個能聽,一個所聽,心就跑掉了,就迷迷茫茫了。觀世音菩薩知道,音聲是幻滅的,幻滅就是實相的顯現,緣起就是實相。【使受苦眾生即得解脫,】讓受苦的眾生就得到解脫,【是為無畏。】
2、【知見旋復,】我們平常叫做知見立知,旋復就是回歸涅槃妙心,旋復就是回光返照,轉過來、轉回來叫做旋復。所以,知見旋復,眾生就是有知有見,佛無知無見,就是不立知見的意思,叫做知見旋復。眾生的知見往外奔;佛菩薩知見,統統化為沒有。所以,知見旋復,就是回歸到無知無見,一個人不頭上安頭,知見立知就是無明本,佛菩薩知見不立知,頭上不安頭。所以,知見旋復就是無知無見,就是涅槃妙心。觀世音菩薩證得無知無見,不立任何知見,證得金剛三昧,能起無作妙力。
[1:28 AM, 2/23/2020] Soh Wei Yu: 【3、觀聽旋復,能使眾生,設為水所漂,水不能溺,是為無畏。】什么叫觀聽旋復呢?就是我們的眾生,“聽”就是能聽的,耳朵就是耳根,聽,是聽到外面的音聲,眾生聽外面的音聲,就被迷惑了。現在怎么樣?回過頭來,轉過頭來,這音聲到底從哪來的呢?從耳根來嗎?找不到。從外面的境界來?也找不到,找不到起源。耳根是無聲,怎么樣子呢?外面音聲也是無聲啊,找到一個聲,找不到;可是,因緣,聲音就顯現,耳根就聽得到。喔!緣生就是無生,原來萬法都是無生,緣起就生。緣生就是無生,原來清凈自性都在緣起里面,六根不可得,境界不可得,身心俱如幻,身心就像幻化的一樣,緣生,音聲出來了,這個音聲,你實在去找,找不到一個實體,你找不到來處,也找不到去處,緣起就現,這個就是觀聽旋復,就是證得自性。能使眾生,設為水所漂,水不能溺,是為無畏。
【4、斷滅妄想心無殺害,】觀世音菩薩斷滅了妄想,心當然不會殘害眾生,我們要學菩薩,不能殘害眾生,【能使眾生入于羅剎鬼國,鬼自滅惡,是為無畏。】
5、【熏聞成聞】,諸位!這個“聞”后面加一個字,就是“性”的意思,所謂“聞”,熏聞就是用本性修行,用聞性修行,熏習久了,全部都變成本性。記得!用不生不滅的清凈心修行,不要落入意識形態,不要落入語言、不要落入文字。熏聞成聞,就是熏這個聞性,變成清凈自性,【六根消復】,六根就是指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統統化為沒有。【同于聲聽,】就是在音聲一樣,真如自性就是音聲,真如自性就是六根,就是六塵里面,不必找,它是不二,塵自生滅,自性不動。【能使眾生之當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壞,是為無畏。】有人傷害你,段段折壞,是為無畏。
【6、聞熏精明明遍法界,眾生雖被藥叉諸幽暗者來近其側,然菩薩之精明能使藥叉之目受明奪,】師父解釋一下:聞熏精明就是熏習,聞,這個聞性一直熏習,精明就是見性。見性以后,明遍法界,這個大智慧、光明、清凈自性周遍法界,就是處處見性的意思,叫做明遍法界。所以,你哪里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降臨。眾生雖被藥叉諸幽暗者來近其側,然菩薩之精明,能使藥叉之目受明奪,他眼睛睜不開,受到菩薩的光,藥叉看不到,害不到眾生,【自不能視,是為無畏。】所以,記得!念觀世音菩薩,在家居士、出家也好,師父主張:念一萬聲的阿彌陀佛,要念五千聲的南無觀世音菩薩,要這樣念比較好。
[1:28 AM, 2/23/2020] Soh Wei Yu: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EN2k1EAKw&t=4526s
[1:29 AM, 2/23/2020] Soh Wei Yu: 【13、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六根圓通,明照無二,眼、耳、鼻、舌、身、意,完全通達清凈自性。不二就是根塵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心境不二,不二就是真如,萬法皆如,就是不二。【以此無畏,施諸無子眾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7:52 AM, 2/23/2020] John Tan: Very good explanation. Must also emphasize 不二 does not mean 一. 無二也無一。
....
道元禪師《辦道話》-洪文亮老師(日中)翻譯 (12/11/2009)
問:有人說不要怕生死,因為有一種很快可以出離生死的方法。這就是說只要知道心性常住就對了。此身有生有滅,可是心性卻不滅。假如知道不生不滅的心性在我們的身中,就是我們本性,而身體是一個假相,死此生彼不定,心卻常住在過去現在未來而不變,如能這樣了解便永遠解脫生死。此生死時,即入性海,入性海自然就有諸佛如來的妙德,現在雖然已經明白這個道理,因為被前世的妄業所成的身體還在,所以還不能和諸圣一樣。如果還不知道此理,那就永遠會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因此之故,只要你趕快明了心性的常住,何必閑坐空過一生,等待空花結果?這樣的說法,是諸佛諸祖正傳的法嗎?
答:現在你所說的完全不是佛法,是仙尼外道之見。這個外道之見是說,我們身體里有個靈知,這個知,遇緣就能分別善惡是非、痛癢苦樂。而此靈性當此生滅時,離此生彼,看來似乎此滅彼生,所以認為常住不滅,這是外道之見。他們以為這是佛法,簡直是把瓦礫當金寶,這種癡迷真可羞,無以為喻。大唐國的慧忠國師深誡這個說法,計著心常相滅的邪見,以為是諸佛的妙法,起生死的本因,而以為能離生死,非愚為何?可嘆可伶!要知道這是外道的邪見,不可聽!事到如今不得已,為了伶憫這些人,救救此邪見,我再來申說一番。
佛法本來說明身心一如、性相不二,印度中國都知道這個道理,哪能違背?何況若要說常住,萬法都是常住,不分身與心;要說寂滅,諸法都是寂滅,還要分心與相嗎?說身滅心常,不是違背正理嗎?不只這樣,應該要了解生死就是涅槃,不可以在生死之外說涅槃。再說,以為心離開身體而常住,以這樣的了解,妄計為解脫生死的佛智,要知道這個了解知覺之心,還不是在生滅中而不常住嗎?這個見解便不攻自破。仔細體會身心一如是佛法的要旨,怎么說此身生滅時,唯獨此心離身而不生滅!假如有時一如,有時非一如的話,佛所說的自然都是虛妄不可信。又認為生死必須要厭離,難免就犯了謗佛之罪,可不慎哉?要知道佛法有心性大總相法門,包括一大法界,不分性相,不說生滅,菩提涅槃也都是心性。一切諸法萬象森羅都是一心,這些諸法皆平等一心,毫無差別,這是佛家所說的心性。可以在一法上分身心,分生死涅槃嗎?既然我們都是佛的學生,不要去聽狂人胡言亂語、這些外道之見。
....
《辦道話》道元禪師
--------------------------------------------------------------------------------
洪文亮醫師2002年八月三日于臺中演講的參考資料
問:
未悟的人坐禪修道取證當然是應該,已經大悟的人,何必還要坐禪?
答:
雖然不向癡人說夢,不給樵夫船槳,但我還得解說一下。修行和證果以為是兩回事,這是外道的見解。佛法是修證一如,因為是證上的修行,所以正確的修行,就是本證的全體現,不可待悟而修。因為,當下即是本證,既然已經是修行的本證,證量無際;同時因為是證上之修,修行就沒有開始。釋迦牟尼佛、迦葉尊者、達摩大師和慧能高祖,現在都還在證上修,大徹的人都如是。我們已經知道不離證上之修,而有幸得到佛單傳的圓滿不可思議的妙修,只要如法修行,就能在無為之地得到本證。我們要知道,為了不染污不離修之證,所以佛祖一直勸我們修行不可懈怠。放下妙修,全體即本證;離開本證,通身即妙修。我親自到大宋國,看到諸方禪院都有坐禪堂,常見五六百甚至一二千僧眾日夜用功坐禪。我問傳佛心印的宗師們佛法的大意,他們都說:修證非兩頭。因此之故,不僅禪門下的修行人,其他若要求真實佛法的上上根基的人,不論初修或老參,凡人圣人,應該依照佛祖的教導,跟隨祖師好好坐禪辦道。六祖曾說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又有人說見道的人修道,這是指果上的妙修。
問:
過去我國有很多法師入唐學法歸國傳教,為什么不提這個要旨,只在弘揚教義?
答:
過去的法師不傳這個正法,是因為時節因緣未到。
問:
那些過去的法師真會這個法嗎?
答:
會的話一定傳授。
注:
道元禪師大約是在西元一千二百年前后的一位日本僧人,他為了求佛法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最后終于在天童寺如凈和尚的座下大徹大悟,解決了他懸疑多年:本來本法性,天然自性身,為什么還要修行成佛的疑問.此篇文章取材自道元的著作[正法眼藏],由洪文亮醫師翻譯.
問:
有人說不要怕生死,因為有一種很快可以出離生死的方法。這就是說只要知道心性常住就對了。此身有生有滅,可是心性卻不滅。假如知道不生不滅的心性在我們的身中,就是我們本性,而身體識一個假相,死此生彼不定,心卻常住在過去現在未來而不變,如能這樣了解便永遠解脫生死。此生死時,即入性海,入性海自然就有諸佛如來的妙德,現在雖然已經明白這個道理,因為被前世的妄業所成的身體還在,所以還不能和諸圣一樣。如果還不知道此理,那就永遠會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因此之故,只要你趕快明了心性的常住,何必閑坐空過一生,等待空花結果?這樣的說法,是諸佛諸祖證船的法嗎?
答:現在你所說的完全不是佛法,是仙尼外道之見。這個外道之見是說,我們身體里有個靈知,這個知,遇緣就能分別善惡是非、痛癢苦樂。而此靈性當此生滅時,離此生彼,看來似乎此滅彼生,所以認為常住不滅,這是外道之見。他們以為這是佛法,簡直是把瓦礫當金寶,這種癡迷真可羞,無以為喻。大唐國的慧忠國師深誡這個說法,計著心常相滅的邪見,以為是諸佛的妙法,起生死的本因,而以為能離生死,非愚為何?可嘆可憐!要知道這是外道的邪見,不可聽!事到如今不得已,為了憐憫這些人,救救此邪見,我再來申說一番。
佛法本來說明身心一如、性相不二,印度中國都知道這個道理,哪能違背?何況若要說常住,萬法都是常住,不分身與心;要說寂滅,諸法都是寂滅,還要分心與相嗎?說身滅心常,不是違背正理嗎?不只這樣,應該要了解生死就是涅槃,不可以在生死之外說涅槃。再說,以為心離開身體而常住,以這樣的了解,妄計為解脫生死的佛智,要知道這個了解知覺之心,還不是再生滅中而不常住嗎?這個見解便不攻自破。仔細體會身心一如是佛法的要旨,怎么說此身生滅時,唯獨此心離深而不生滅!假如有時一如,有時非一如的話,佛所說的自然都是虛妄不可信。又認為生死必須要厭離,難免就犯了謗佛之罪,可不慎哉?要知道佛法有心性大總相法門,包括一大法界,不分性相,不說生滅,菩提涅槃也都是心性。一切諸法萬象森羅都是一心,這些諸法皆平等一心,毫無差別,這是佛家所說的心性。可以在一法上分身心,分生死涅槃嗎?既然我們都是佛的學生,不要去聽狂人胡言亂語、這些外道之見。
問:
專用功禪坐的人,必須要嚴凈戒律嗎?
答:
持戒梵行就是禪門的規矩,佛祖的家風。未受戒或破界的人,也無疑有分。
問:
坐禪用功的人,兼修真言、止觀的話,會不會有妨礙?
答:
我在中國的時候曾經問祖師,什么是真訣?他們說:西天東地不論古今正傳佛印的諸祖,從沒有一位兼修真言與止觀。老實說不專于一事,不達于一智。
問:
正傳的修行,在俗的男女都可以修嗎?是不是只有出家人修?
答:
祖師說修行佛法,不分男女貴賤。
注: 辦道話(道元禪師答客問)系洪文亮醫師2002年八月三日于臺中演講的參考資料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6b1250100ecmf.html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
(2009-06-16 23:47:38)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轉載▼
標簽:
自心
學人
達摩祖師
血脈論
雜談
達摩祖師《血脈論》中說:“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
也就是說色不是單獨存在的,對應于心,才顯現出色。心不是單獨的存在,對應于色,才顯現出心的存在。著兩個是互為依存,互為顯現的。
色畢竟空,也就是說沒有色的存在了,心也就失去了顯現的對立面,心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佛陀告訴學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可以以為相是真實,相的當下就是即滅相。如果堅信不疑,則心自息。而達于無心。
心不自心,由色故心,就是說心的本身就是即滅相。沒有一個心的實體存在。是由于見相而顯現出心的存在。如果當下無心,色便失掉對立的顯現。故而佛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相貌,無方所。畢竟空不可得。故而祖師講:忘境猶易,忘心至難,眾生不敢忘心,恐落于無撈摸處。
現在的學人,執著有個心的存在。實際上這個心也是畢竟空,不可得
...
Thusness(真如):
除了無止盡無盡的幻化外,并無所謂的 “真” 與 “體”。
所以了知性空無實體,幻相無生滅,即是般若智慧。
連佛也沒見過心,心只是假名。
非法界之外,有一真心實體。
心本無心,本無實體,故心不可得。
所以無需也無法逃離幻相。重要的是打開般若智慧,完全的,親切的體驗一切見聞覺知,而無執無住于一切法。
....
Padmasambhava
蓮華生大士作
劉巧佛譯
本文敘述「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這是開示本來覺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寧靜忿怒尊無上自性解脫最勝教敕」。
一
敬禮法報化叁身,敬禮一切圓證空明覺性之諸佛。
二
我將開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源自『寧靜忿怒尊無上自性解脫最勝教敕』,
它為你真實解說自己的本來覺性。
有幸佛子,諦聽覺照!
叁昧耶 嘎嘎嘎
叁
何其奧妙!
娑婆與涅盤同時圓具於一心之內,
它的本性亙古即然,你卻無緣得識。
它空明無染,永世不滅,你卻無緣一睹它的豐 。
它處處顯現無礙,你卻視而不睹。
因此著文,為解說自己的心性。
若不了解內在自性,
叁世諸佛所開示之八萬四千法門,
無人得識其中奧義。
此言不虛,大雄諸佛之密意盡在於此矣!
佛法經典縱然遍滿虛空,
究竟教誨終歸於導入自性的叁要訣。
今開顯諸佛自性,
下文解說修持要訣,此法既無前行,也無續修。
四
諦聽!
有幸佛子,諦聽!
常人雖也重視心性的問題,且廣加研究,
對它仍然茫然無知,或落妄見,或入邊見。
乃因彼等未能正視心性之本身,
只知發展為各種哲學觀念及學說,
深奧難解,
使一般人錯失了認識自性的機緣,
以致輪回流轉於六道叁界,受盡諸苦。
由此可知,不覺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謬誤。
縱然聲聞緣覺試由無我的道理深入,
卻無法了解自性之本來面目。
其他行者亦各執一論,
自作纏縛,無緣得見凈光。
聲聞緣覺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別見所障,
中觀派則蔽於真俗二諦的執著,
事乘與瑜伽乘因執著本尊外相而受縛,
大瑜伽(方便父續)及隨瑜伽(般若母續)則因分別空性與覺性為二而生惑,
從不二的究竟義觀之,
他們因分別空覺為二而步入歧途,
唯有先識破空性與覺性不二,方能證入佛性無礙。
由自性觀之,不論凡俗,娑婆與涅盤本來不二,
只因你不斷造作貪 諸毒,
故至今仍然流轉於娑婆世界。
因此,暫且放下你現行或未行的佛學法事,
藉今日開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的因緣,
你終將明白,
所有佛法都在這無上自性解脫中得以圓滿。
不論你修持何法,均將融入大圓滿的究竟境界。
叁昧耶 嘎嘎嘎
五
那光明燦爛的覺性,也就是所謂的心性,
有人視它為具體存在,實際上它并非實存。
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盤極樂及娑婆苦海的根源。
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學派所推崇。
從名相來講,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稱。
有人稱它為心,或心性;
有人稱它為梵,或大我;
有人視它為無我的教義;
有人直稱它為心而已;
有人稱它為般若,或圓滿智慧;
有人稱它為如來藏,或佛種;
有人稱為大手印;
有人稱為唯一本體;
有人稱為法界;
有人稱為阿賴耶,或一切種;
有人只稱它為平常心(覺)。
六
現在為你開示本覺。要點有叁:
清除過去之念,不留纖毫痕跡;
向未來之念開放,不受他境所染;
安住當下心境,不修整造作。
如此的覺照,實在平凡無奇,
無思無念地觀照自我,
若僅僅純粹的觀察,唯見明空之境,并無任何觀者存在,
當下只是純粹的覺照而已。
此覺空明無染,非由他生,
它真實無雜,明空不二。
它既非永恒,亦非受造,
然而它絕非虛無,因它光明遍在。
它也不是單一的實體,因它明顯地遍存萬物。
然而它亦不似一般物質和合而成,
因它不可分割,只具一味。
總之,我們本具的自覺,絕非源自任何外物。
如此方是真正觀察實相之道。
七
在這本覺內,法報化叁身圓滿如一。
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
因空性圓具光明朗凈,故是報身;
因它能夠自在顯現,故是化身。
這圓滿一體的法報化叁身,便是覺性的本質。
八
諦聽這殊勝的開示,
你頓見自己當下的本覺原是如此,
本來空明,纖毫未染,
你怎能說,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
你的修持本無所執,亦無所求,
你怎能說,你修持不佳?
既然你的本覺就是這個,
你怎能說,你尋不著自己的心性?
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
你百般尋找,為何仍說你找不到那個起心動念的人?
由是可見,起心動念的主體根本不存在,
然而此念確有,你怎能說此念未生?
你只需隨任此念生滅,不修不整,
你為何還說自己無法進入空境?
既然你只需順其自然,無為無作,
你為何還說,你對它們一籌莫展?
何況明、空、覺性,本是圓滿不可分的一體,
你怎能說,自己的修持一無所成?
既然本覺是自然出生、自然圓滿,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
你怎能說,一切功夫只是徒然?
既然所有念頭都是當下生起,當下寂滅解脫,
你為何還說,你不知對治之道?
既然當下的覺性本來如此,
你為何還不識自己的本性?
九
自性本空,它真的無實無根,
你的自性也如虛空,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你真的不用先入為主地秉持著空觀,
那自然生起的本覺,從無始以來一直空明朗凈,
好似太陽一般,由核心自然發出光熱,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這本覺本智,真的是不滅的,
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無止盡,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心念變化無常,真的不是我們的意念所能盡解,
它們就像微風一般難以捉摸,
你不妨仔細觀察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不論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本體顯現,
就像明鏡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似的,
你不妨仔細觀察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世上紛紜萬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內解脫,
就像空中的云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滅,
你不妨仔細觀察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十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在修持之外,豈另有修持之人?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在事行之外,豈另有行者之存在?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除了叁昧耶戒之外,豈另有守戒之人?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除了證果之外,豈另有悟者之存在?
你應該仔細觀照自己的心性,審思再叁。
十一
當你外觀身外虛空,
若無雜念,亦不受外界所染;
你再內觀自性,
亦無念者以念向外造境,
那麼,那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凈,無垢無染。
你的本覺凈光,即是法界本身,
好似無云晴空中的太陽,
陽光雖無形無相,卻光明遍照。
不論你了解與否,此乃最勝法義。
十二
這本來圓滿的凈光,自始便非源自他物,
乃由覺性自生,本身卻無父無母,真是不可思議!
自生之無上覺性,亦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議!
它既無生,故也無由而滅,真是不可思議!
它雖無所不在,卻無人得見真相,真是不可思議!
縱然流轉於娑婆世界,卻無損其身,真是不可思議!
縱使得證佛性,對它亦無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議!
它存在每個人內,卻無人認出它來,真是不可思議!
然而你還冀望成就其他外在的證果,真是不可思議!
明知它在自身之內,你卻四出尋覓,真是不可思議!
十叁
何其奧妙!
這當下的本覺空明朗凈,無實可執,
僅此,即是無上的知見。
它涵括一切,卻不受任何觀念事物所羈,
僅此,即是無上的修持。
它不修不整,又是言語道斷,
僅此,即是無上的道行。
無需四處追求,它本來圓滿具足,
僅此,即是無上的證果。
十四
殊勝之正道有四:
殊勝的正見:
正因當下覺性光明朗凈,
此光明凈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殊勝的正修:
正因當下覺性本具此光明,
此光明凈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殊勝的正行:
正因當下覺性本具此光明,
此光明凈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殊勝的正果:
正因當下覺性就是這光明朗凈,
此光明凈性又無瑕無疵,故可稱之為道。
十五
今開示叁世不易的四定法:
不易之正見,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凈,
叁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不易之正修,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凈,
叁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不易之正行,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凈,
叁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不易之正果,是為一法,
當下常在的覺性光明朗凈,
叁世不易,故稱為定法。
十六
既然你已聆受叁世如一的 密教誨,
便應盡拋過去的知見及一切,
斷除未來的冀望及籌劃。
眼前這一刻,縱有念頭生起,不執不取,心如虛空。
既然,由究竟觀之,根本無法可修,故無需修持。
既然,那兒本不散亂,你只需心不散亂地安住此境,
不修不整也不散亂,只是覺照一切,
你的覺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燦爛。
當它生起時,稱為菩提心,亦即悟性。
因無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識,
因無所散亂,它是本體的光明凈性,
外境外相,既無自性,故自然解脫。
明空不二,是為法界。
一旦悟及佛性無道可及,無法可悟,不證自明,
便得如實而見金剛薩 。
十七
下面的開示,將為你窮究六種邊見,并推翻其說。
不論當前的知見學說,立論何等分歧,
所謂的心性,便是你的本覺,
它是自然生起的無上覺性。
應知,觀者及觀照本來不二,
當你觀照,不妨尋找觀者為誰,
若遍尋不得,
此一妄見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這妄見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
知見及持此知見之人并無分別,
若能不落入空見或空境,
當下的覺性頓顯空明,
這便是大圓滿見。
於是,不論識與不識,亦無分別。
十八
不論當前的修行方法,立論何等分歧,
你的日常覺心,具有透視觀照的能力。
應知,修持與修持者本來不二,
不論你在修行與否,不妨尋覓一番修持之人,
若遍尋而不得修持之主體,
你的修持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修持一旦放下,便是你重生的一刻。
你若能既不落幻境,也不昏沈散亂,
當下無染的覺性自現光明朗凈,
這毫不造作的覺照,便是專一定境。
如此,入定或不入定,本非二境。
十九
不論當前的行事標準,是何等的分歧,
你本具的元覺,卻是唯一本體。
應知,行為與行者本非二事,
不論你正在造作或無事,不妨觀察一下,
是否有一行者存在,
若遍尋行者而不可得,
你的行事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造作停止的那一刻,便是你的新生。
無始以來,事行與行事之人本無分別,
你若能不落入妄見,染著習氣,
當下的覺性剎那歸於清凈無染。
既不相應,也不排斥,隨順事物,不加修整,
唯此道行,方稱清凈無染。
如此,凈行與不凈行,亦本來不二。
二十
不論當前的悟境證果,是何等的分歧,
心性的本質就是本覺,亦即本來圓滿的法報化叁身。
應知,悟境與悟者本來不二,
你不妨尋找一下悟境及悟者。
若遍尋悟者而不可得,
你的悟境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悟境一旦寂滅,便是你新生的一刻。
悟境與悟者皆覓不可得,
你又不落於執著或貪 懼情,
當下的覺性便歸於本來的清凈無染。
只要了悟法報化叁身圓具於你內,
此即無上佛果。
二十一
本覺是不受不滅論或空見諸種邊見所染的,
此即所謂不落兩邊的中道。
本覺原來就是清凈無礙的常存覺性,
它又是空性之核心,
因此被稱為如來性,即佛心或佛種。
你若明了此究竟奧義,便已超越一切論說,
因此它又被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即圓滿智慧。
又因它超越了理性及觀念的 疇,
因此又被稱為大手印,即無上的象徵奧義。
因此,不論你了解與否,它皆自適其所。
由於它是涅盤極樂與娑婆苦海的根源,
故被稱為阿賴耶,意即一切種。
由於它本來面目平凡無奇,
這空明常在的覺性,
又被稱為平常心(覺)。
不論它具有多少個深奧而美妙的名相,
最終所指,不過是這當下覺性而已。
二十二
於此心外,向外馳求,
就好比外出追尋象跡,其實你的象正安居家中。
即使你通曉整個宇宙,也無法窮究這奧 的究竟。
如果你不了解萬象皆出自一心,便無由證得佛果。
不知識取本覺之人,自然向外馳求,
一味向身外尋求自我的人,怎會找到自己?
好比一個笨人,進到人群中,
便受到外境所惑,而忘失了自己,
一旦忘失自我,便四處亂尋,
不斷誤將他人當作自己。
同理,如果你不知萬物之本性,
不知外境原是出自一心,便會再叁流轉於娑婆。
你若看不透自己的本來心性就是如來,
涅盤便變得遙不可及。
所謂娑婆與涅盤,全憑你一念無明或一念明覺。
若由究竟義觀之,兩者本質實在無所分別。
你還以為它們存在於你的自性之外,
真是極大的錯誤!
其實錯誤與無誤,本來也是一味(自性而已)。
一切有性的心念本來不可分割,
不修不整的心性,
只需安住本來自然之境,便是解脫。
如果你認不出那根本的迷惑及幻相也是出自本心,
你便無法認識法界的實相。
二十叁
你應努力覺照那自始自生者,
由外相觀之,起初似有所生,
存在期間,似有所住,最後終將歸於某處。
可是你若加以細究,它卻似烏鴉照井,
當烏鴉離井而去,它的倒影也一逝不返。
同理,一切表相皆由心所生,
既由心生,也由心滅,
唯此心性了知一切,且知一切本空本凈,
有如天上穹蒼,它的空虛與澄澈本不可分。
自生的本覺雖能生出外境,
變成光明透澈又井然有序的萬象,
此即法性,也是實相。
它雖藉外相來顯示自身的存在,
你心中卻明明白白,那便是你的自性。
由於它是如此明朗透澈,故被視為虛空。
但虛空只是心性的一個比擬而已,
不足以涵蓋其意。
因為自性雖如虛空,卻具本覺,無所不明,
天空卻無覺性,它的空虛好似死 一般地空虛,
了無生命,
因此,心性的真相,是無法以天空作譬的。
總之,能毫不散亂地任心性安住本然便是。
二十四
何況紛紜萬象,也具有俗諦(相對性的真理)的價值。
沒有任何現象真正地存在,它們遲早會消逝。
涅盤及娑婆中的一切事物現象,
只不過是表相而已,靠那唯一的自性去覺察。
每當內在的心境有所改變,
感受到的外境也隨之變遷,
因此,你所見的一切,只是心性的流露。
六道眾生都是依照自己的業報而認取外境的。
二十五
有些外道常持二元論,或以不滅論來駁斥空論,
密法九乘中也各據立場來觀外境。
人們不僅觀察外境的方式不同,解說立論也互異,
一旦執著於變化無常的表相,謬誤便由此而生。
你若能對自心所見的表相,
不論它們是虛是實,始終不執不取,便是佛境。
二十六
外境本身并無過錯,因為執著才成障礙。
你若了知那執著外相的念頭,就是自性,
此念當下解脫。
一切顯現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整個宇宙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六道眾生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人的福報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下叁道的苦境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貪 癡等五毒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自生的本覺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涅盤道上的善念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魔難障礙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界神 及其境界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凈念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無念的定境,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觀得萬物光影交錯,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色無邊處定或識無邊處定,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一多不二,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一切色與一切空畢現於前,這也是心性的流露。
沒有任何境相,不是出自心性。
二十七
正因自性無礙的本質,境相才能不斷生起,
有如大海及波浪本是一體。
因此凡是生起之現象,必將在心性內自然解脫,
不論你用多少不同的名相去指稱它,
由究竟觀之,心性不曾離開過一切而存在。
這一體性并非建 在任何有形基礎上的,
它雖是一,你卻無法由任何一邊而得其全貌。
它也不是存在某處的實體,因為它不由造作。
它也不是虛無,因它的光明及覺性光輝遍照。
它更不是各種形色,因為空性與光明是不可分割的。
當下此刻的自覺是如此空靈及實在,
雖有此覺照,卻找不到覺照的主體,
所悟實在只是被悟而已,一無實質。
只要據此修行,一切自然解脫,
我們的官能(五根)便能不受理性意識的干擾,
當下體認一切。
有如芝麻榨成麻油,牛奶攪成奶油的過程一樣,
不經榨壓,哪來麻油?不經攪拌,哪來奶油?
一切眾生雖本具真實佛性,
不經修持,如何證入佛果?
若肯修持,即使放牛郎也能悟道解脫。
他雖不了解其中學理,
仍能從經驗中一步一步地調練自己。
譬如有人親口 過糖的滋味,
哪里需要他人解說其中滋味?
錯失本覺,即使班智達(博學之士)也墮入歧路,
不論他們學問何等淵博,通曉密宗九乘的次第,
缺乏證量經驗,所說難免以訛傳訛,
離佛地益遠。
一旦了知本覺,一切功德業報當下滅盡;
若不識本覺,一切德行或惡業,
終將累積為業報,在善惡二界中輪回流轉。
只要你能識破自性中空虛的覺性,
善、惡、德、業,便不致落實成報。
就如虛空流不出泉水一般,
功德與罪業在虛空之境也無法滋生業果。
那自生的本覺方能觀照透視一切,
以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是如此深奧!
你必須熟諳自己的覺性。
這 密教敕何等深奧!
二十八
何等奧妙!
『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直接為人開示本覺,
這是為了未來眾生的利益。
此論雖精簡非常,
所有密法、要門、口訣,盡在於此矣!
我既已傳授此法於當世,仍另將它隱藏某處,
作為 藏密法,
使未來善業成熟之人,有緣聞此妙法。
叁昧耶 嘎嘎嘎
以上論述是開示人的當下覺性,
定名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此文乃是鄔金教主蓮華生大士所作,
愿這殊勝的解脫之道永不失落,
直到娑婆眾生畢竟解脫。
木牛年第八個滿月日,此 藏定名為Rig-pa ngo-sprod gcer mthong rang-grol,取自Rigdzin karma lingpa傳承的Zab-chos zhi-khro dgongs-pa rang-grol。一九八五年Vajranatha恭譯為英文,一九九一年劉巧玲恭譯為中文,回向眾生畢竟解脫。
蓮華生大士作
劉巧佛譯
本文敘述「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這是開示本來覺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寧靜忿怒尊無上自性解脫最勝教敕」。
....
《寶鏡三昧》洪老師講于金馬侖
寶鏡三昧歌拾唾
飯田禪師著〔日〕
少拙中譯
2005年11月金馬侖高原禪修
洪文亮老師指導和開示
這次向大家介紹寶鏡三昧歌,「歌」是指寫成文章或詩偈,「寶鏡三昧」即是阿嗕多羅三邈三菩提。【寶鏡三昧歌】是洞山禪師所作,石頭希遷寫了【參同契】,這兩篇文章是姊妹品,這一篇比參同契說明更詳盡,但寫法相同。這一次的解釋是從日本的飯田禪師翻譯過來的,上次講的參同契也是采用飯田禪師的解說。注解寶鏡三昧的文章很多,飯田禪師寫的這篇簡明扼要,另一篇是面山老師在八十六歲高齡所作,因為時間有限,這次禪修我們只能講飯田禪師的這篇解說。這兩篇在曹洞宗的寺院中為早晚課必頌,可見其重要。
寶鏡三昧是墻壁瓦礫,是行住坐臥,是生死去來,是苦樂升沉。
『寶鏡三昧是墻壁瓦礫,是行住坐臥,是生死去來,是苦樂升沉』,這一句把重點都講完了;墻壁也是,石頭也是,各位打噴嚏、走路、睡覺,一切行住坐臥皆是寶鏡三昧。那還有什么可以講呢?我們最擔心的是生死去來,中陰生到哪里去?有沒有六道輪回?有沒有地獄?有沒有凈土可以去?有沒有天堂可以上?這些生死去來的問題很重要,而其答案都可以以一句「寶鏡三昧」來解答。各位會覺得奇怪嗎?「苦樂升沉」包括痛麻癢…這些都是,這表示不是特別有一個三昧,各位修了就可以進入,未修就不能進入;或是說有所成就的人才有寶鏡三昧,不是!不管是佛還是凡夫,有情、無情、饅頭、鉆石、唱歌、走路…皆是,到底什么意思?
以正眼看,全宇宙是一枚寶鏡三昧。因是一枚故,無能見與所見。
「正眼看」就是沒有糊里糊涂。我們往往是戴著有色眼鏡看東西,就覺得東西是紅色、綠色、白色…「正眼看」就是沒有加一個偏差去看,整個宇宙是一枚寶鏡三昧。正因為整個宇宙是一副寶鏡三昧,所以當然行住坐臥、墻壁瓦礫、生死去來都是一副寶鏡三昧。因為「一枚」就是「一副」,只是一副,「整個」就是「一副」的關系,沒有能見所見。整個身體都是你自己,有可能左腳是我,右腳不是我嗎?右腳看左腳不是你,或左腳看右腳不是你,會這樣嗎?整個都是自己。你站出來外面一看的話,就分開了,既然整個都是,那能分嗎?不能分吧!水能分做這邊的水看那邊的水嗎?整個水都是水。可以領略得出來嗎?
我們平常這樣看,你、我、他就分了,其實我看你、你看他,他和我及你通通是一個東西,一枚寶鏡!這樣說我們就搞糊涂了,你是你,石頭是石頭,石頭不是我,那石頭和我怎么是一個東西?你同意嗎?老虎現前了,老虎是我嗎?不是吧?老虎怎么是我?這在參同契中是「回戶」與「不回戶」的道理。「回互」是整個宇宙是一副寶鏡三昧,「不回互」是指對方是老虎,我是我,這是「不回互」。參同契強調的是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念頭都認為老虎是在那邊要吃我,我要逃開等等…,各個獨立的,不回互。但是正眼看,原來整個都是一個法界、法性的顯現。那要怎么樣契合呢?用道理講了半天不如你一盤腿上坐,簡單講就是這樣,不是你覺得「啊!對了!」那是你的意識思維覺得對了。
若解會為鏡,則入地獄如矢。不見言,山河不在鏡中見,山河草木即鏡。
『若解會為鏡』假如你把他解釋為一面鏡子,那就『入地獄如矢』。你把他當作一面鏡子解釋,是解釋哦,一解釋的話,你就把他當作是對像去解說,那當然奇怪了,一面鏡子照的當然是影子,這樣分開來的話就完全錯了。「入地獄如矢」就是馬上錯掉了,不可以把他當作這樣去解釋。『不見言』是沒有聽說過嗎?『山河不在鏡中見,山河草木即鏡』,你聽到「全宇宙是一枚寶鏡三昧」,就把三昧當作是一副鏡子,這樣就很容易錯掉了。所以他強調「山河草木不在鏡中見,山河草木就是鏡子」。千萬不要把你所看的、所覺受的當作是鏡中的影子,不可以這樣講,山河大地本身都是鏡子,不是鏡中的影子。
虎關禪師曰,莫啟吾手其人如玉,莫啟吾足脫體現成,看取,看取。
虎關禪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不要多加一個,手腳一動就不是了,等于說在意識境界里去想這個道理的話就錯掉了,「當下就是圓成」,不需要動手腳,整個都是。所以各位看到的、聽到的,你千萬不要以為是大圓鏡智所現,有一面法界法性的鏡子所現的,隨你的因緣果報不同而現出的影子,這樣解說就完全錯掉了。看到、聽到、摸到、想到的通通都是鏡子,包括你自己,整個都是鏡子!這點不要誤會了。
熱戀中之情侶,即使孤枕夜眠,猶若二人同衾,霧散山隱(日本短歌)。此歌自古難解,道也須臾不可離,夫妻元一體,獨眠不異兩人同寢,如此親蜜。誰敢愧對共枕情。
接著是取一首日本的短歌,熱戀中的情侶就算是一個人睡覺,如同和對方一起睡。『霧散山隱』,霧散掉了,山就看不見了。此歌自古難解,霧散掉了,山怎么反而看不見了?一個人睡覺等同于兩個人睡,到底是說什么?飯田解釋說『道也須臾不可離』,道一刻也不能離。你本身就是,你自己把他分開來,所以求道,你不知道自己本身就是道,你本身就是道的話,怎么離?怎么分開?當然是片刻不可離。『夫妻元一體,獨眠不異兩人同寢,如此親蜜』,這表示我們自己或是外面的石頭瓦礫,通通都是寶鏡,因此是這樣親密。『誰敢愧對共枕情』是指難道說你不是道嗎?
霧是我見,看山時,山入眼,眼變山。
「霧散山隱」要特別注意,有了霧就看不清楚了,霧就是「我見」,我的想法、見解都是。我們看東西、聽聲音,馬上有「我見」加進去,好像霧生起來一樣。『霧是我見,看山時,山入眼,眼變山』,看山時,山的影子進入眼睛,眼睛里有山的影子現在網膜里,網膜上整個現山的影子,眼睛就是整個山。看到什么,眼睛就變成所看的像。『能見所見雙泯』,對到了,還有能見所見嗎?我看到山、樹、云、太陽、月亮,看到時,眼睛就變成一朵云或一座山,這上頭有沒有能見所見?有能見所見是你動個念頭:「我眼睛看到山」,你意識加進去了才有,當下都是影子,都是像,眼變成花,眼變成麥克風,有沒有能見所見?能見所見是你去想他、講他,所以他說是「看山時,山入眼,眼變山」。
能見所見雙泯,本應解釋為相容,恐被誤解為二元之說,故曰山隱,此為隱之道理。
『能見所見雙泯,本應解釋為相容,恐被誤解為二元之說』。有一個能見的,有一個所見的,有你和被你看見的山,兩個東西溶解在一起,很容易被誤解為二元,本來是兩個東西,后來變成是一個東西,融入了,不是這樣子。『故曰山隱,此為隱之道理』,所謂「山隱」,眼睛對到山的時候,眼睛變成山,眼和山變成一個東西,能見所見沒有了。「山」是「我見」,你說「山」即是「我見」加進去了,思維一動,我見有了,山和你就分開了。現在知道能見所見相容的關系,能見所見都是一張寶境的變化而已。
天地同根,萬物ㄧ體,最親者無過于一,故寶鏡三昧亦可說為大愛。
『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最親者無過于一』,還有比一更親密的嗎?不是「一」的話,就有彼此相對關系了,所以寶鏡三昧也可以說是大愛。整個都是一張寶鏡本身在那里動,不是寶鏡所現,所以這是大愛。如果沒有這樣,大愛生不起來的,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講了愛、慈悲,都是以我的立場講,我可以愛他一點,我可以同情他一點,那是你在施舍,大愛不是這樣,大愛不是從這里來的。
只管打坐看,與公案打成一片看,必有不覺拍手大笑之時。
這個道理講了很難了解,所以他說『只管打坐看,與公案打成一片看』。飯田老師多少還是受臨濟宗的影響,贊同參公案,不像擇木興道或是道元主張一直都是打坐,只是飯田是指參公案時與公案打成一片。那么『必有不覺拍手大笑之時』,講了半天都不必動腦筋了,只管打坐看。如同我們講咸是什么、甜是什么,講了半天,一放入口中便知,所以只管打坐看。
寶鏡三昧實為洞山之作。關于作者古來眾說紛紜,恐過于穿鑿。蓋由于會元十三洞山章記有「師因曹山辭,遂囑曰,吾在云巖先師處親印寶鏡三昧事究的要,今付于汝」。乃認此為云巖之作,源自于藥山。
『寶鏡三昧的作者是洞山禪師,自古以來關于作者眾說紛紜,恐過于穿鑿』。原因是在會元十三洞山章記里有『師因曹山辭,遂囑曰,吾在云巖先師處親印寶鏡三昧事究的要,今付于汝』。曹山是洞山的學生,離開的時候,洞山告訴曹山:「我在云巖先師那里,親印了寶鏡三昧是究的要」。「是究的要」參禪最要緊的那個。「今付于汝」,現在付給你了。『乃認此為云巖之作,源自于藥山』,因為看到這段文字,很多人以為寶鏡三昧不是洞山寫的,而是云巖之作,洞山把云嚴給他的寶鏡三昧交給曹山,而云嚴是從藥山那里一路傳過來的,此為后人的誤會罷了。
蓋此處所謂寶鏡三昧非為書名,而是直指的的相承,「個」之正法眼藏,或為「師資相契」之意。
【寶鏡三昧】并非書名,這點要特別注意。釋尊拈花,迦葉尊者抬頭一看,對到了,破顏一笑,傳過去了,這是寶鏡三昧。所以寶鏡三昧并非如武術家傳的密笈,也不是什么奧秘。而是直指滴滴相承,就是要把這個東西傳下來。能夠用文字寫嗎?文字寫的只是代號,不是它本身。『個之正法眼藏』,「個」包含的意思很多,有人用「麻三斤」、「庭前柏樹子」、喝、棒…等等,釋尊是用「拈花一笑」。『或為師資相契之意』,一對到,相契了,那是寶鏡三昧。這個有了就對了,不管你叫他舌頭或是鼻子、耳朵、舌頭都可以。
晦然稱此書為寶鏡三昧歌,傳燈也加歌字以示分別。此歌確為洞山大師將佛祖密付之三昧,筆之成文,愿不分真俗,皆得以傳誦證入佛道。
晦然禪師說此書為寶鏡三昧歌,傳燈禪師也加一個「歌」字以示分別,這首歌確為洞山大師將佛祖密付的三昧「筆之成文」,寫成文章的。他希望不分僧俗,無論是在家出家都能傳頌這一首歌而證入佛道,單靠傳頌就可以幫你忙,得到釋尊真正希望你做到的,不是叫你理解背頌,注意是「證入」。
不然「五位」之作者(洞山)亦必失其所據。面山之吹唱,痛批世謬,學人不妨參閱。
五位是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這是洞山禪師最有名的五位君臣,他的根據即是寶鏡三昧,由此可見如果寶鏡三昧不是洞山寫的,那五位君臣是怎么來的?另一篇面山禪師的吹唱,痛批世謬,糾正世人誤傳的認為此篇是由藥山傳到云嚴再傳給洞山,洞山再交給曹山是錯誤的,他說的很詳細,大家不妨參考。
此歌與參同契和韻,將之綿密布演。文中意旨廣略稍異,仍沿用虞語之韻,然知音者幾稀。若先讀參同契,再讀此書,自然會發現兩書虛靈相通。
『此歌與參同契和韻』,這首歌和參同契是合韻而成,連押韻都相同。『將之綿密布演。文中意旨廣略稍異』,只是比參同契說明的更加綿密仔細,說明稍有不同而已,其實兩篇要旨皆為佛要傳的滴滴大意。所以參同契中的第一句「竺土大僊心」就是「寶鏡三昧」,就是釋尊傳的「涅盤妙心」,亦即達摩傳的「面壁打坐」;文字不同,表現不同,都是指「個」。「個」如果容易講的話,明說就好了,這個「個」不能用文字講,難以描寫,也無法用感情、感覺加以意會「哦!對了!豁然開朗。」那是覺受。所以說它難,很難!但也不難,因為當下你本身即是,只是自己總不肯承當!那如果肯了之后就沒事了嗎?
如果肯了,但是認為自己對的那一唸放不掉,自肯的毛病上來,掉進悟病,此悟病最難除。但是讓你「覺得對了」的經驗一定要親驗沒有親自經驗那不算,但是這個經驗太美妙、太高興了,過去的習氣又上來抓住不放。所以自肯還是毛病,我們講「真常之毛病」。
這一篇仍沿用「虞語之韻」,用的韻為虞國的韻。『知音者幾希』,知道的人太少了。了解是必須的,修行方向才不會錯,但了解不是充分的,不是了解了就代表你是對的。『若先讀參同契,再讀此書,自然會發現兩書虛靈相通』,希望大家把此次講解的寶鏡三昧歌和上次講的參同契對照著讀,自然會發現兩書是相通的,相通在何處?
忘己時無非己,視宇宙為一枚鏡,則事事物物無一非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他用一句話說明『忘己時無非己』,忘己的時候無非通通都是己,自己沒有忘掉,就有你、他、有情、無情就分了。己是妄想建立起來的,「我是我」的那個念一直在,我在聽,我在修道..那個我要忘掉!忘掉就不能做事嗎?忘掉就不能生活嗎?還是一樣喝茶,還是一樣呼吸、心跳,還是一樣思想!不要把思想當作是自己就對了。思緒、思潮來了,想要止也止不住,因為它不屬于你呀!『忘己時無非己』這是出自曾肇法師寫的「圣人無己無非己」,石頭希遷就是讀到此句,有感而寫成參同契。
忘己的時候沒有一個不是自己,這不是聽過去就算了,你親自反照一下自己看,有沒有體會出一點味道?就算有一點,也是一下子就過去了,剎那又回到那個我,這就是習氣的力量很強。這個習氣你用道理想的,想不出來;用拜的,拜不出來,怎么辦?只管打坐!佛傳的,一上坐,擺在那里,整個宇宙就是你,你就是整個宇宙,當下現前!以凡夫的身,馬上能夠證成圣體,只有這個方法。不易凡身,頓成圣體。因為你本來就是一張寶鏡三昧,擺在那里就是一張寶鏡。不要坐在那里又搞自己的事,想要成佛,想要把煩惱去掉,想著要打通任都二脈…那就冤枉了!
『視宇宙為一枚鏡,事事物物無一非鏡』,這要徹底在打坐時證驗。本來是這個樣子,你不要想歪就對了。『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思想來有什么關系?思想也是法界的動,念頭來、念頭去或是心理想到的都是「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誰說打坐的時候念頭來、念頭去就不好?誰說的
能照是鏡,所照亦鏡,無他無自,莫能憎愛,元是一空。
『能照是鏡,所照亦鏡』,能照的是鏡子,所照的也是鏡子,重點來了!這叫做「忘己時無非己」,說法不同,意義一樣。『無他無自』沒有自己也沒有他,這東西弄錯了就變成假平等。不回互是獨立,我和你不同,我和石頭不同,這是不回互,這個弄不清楚的話,結果把回互也誤會了,誤會變成假平等。真的獨立弄不清楚,就以為通通一樣,結果就變成假平等、假的回互。這樣的話,你的錢都是我的,無自無他嘛,你的東西我通通搶過來,因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東西當然不是你的。這就是我們意識分別很難弄清楚回互與不回互,獨立又平等同時存在,你怎么說呢?各個不一樣,但是各個相同,同時成立嗎?我們用腦子想,怎么想也想不通,其實原來各個都是這樣子,我們搞不清楚。這一道最難打通了,打通的最好方法還是多多盤腿比較好,因為盤腿是回互與不回互同時現。兩個同時現?你不要用腦筋想獨立的就獨立,不能平等;平等了就不能獨立,這是廢話,自圓其說的。你上坐盤腿,讓六根自在,這時說回互與不回互都是多余的,閑話。
『無他無自的關系,莫能憎愛』,沒有自、沒有他,還能愛還能恨嗎?但是千萬不要又掉入假平等、假的回互去了。徹底的不回互才能徹底的回互,不能徹底不回戶的話,你能回互嗎?不能嘛!好比房屋的基石和柱子,各安其位,各顯其用,各個盡其本分才能變成一個屋子。如果柱子不像柱子,地基不像地基,你能完成一個房子嗎?不能!各個要盡其本分,你才能完成一個房子,所以「不回互」徹底了,才能完成「回戶」的樣子。『莫能憎愛,元是一空』請看信心銘的解說。
忽焉在前,剎時在后,初如處女,終如脫兔。始為巨賈,極盡奢侈,終致零落,在巷間行乞而不知恥。
『忽焉在前,剎時在后,初如處女,終如脫兔。始為巨賈,極盡奢侈,終致零落,在巷間行乞而不知恥』,都是指無窮無限的變換多端,都是空,指無限的那個能變的東西在變,整個是一副寶鏡在那里動。有時一下子富貴,沒有過一年半年又變成叫化子了,這整個是一張寶鏡在那里顯。
要能隨所為主,轉處實能幽。寶鏡為己,己為寶鏡。寶是萬能自在之義,寶鏡為喻,三昧為法
『要能隨處為主,轉處實能幽』,安分在自己的本分上就是「實能幽」,徹底的不回互才能「轉處實能幽」。『寶鏡為己,己為寶鏡』,所以不要分做我是寶鏡或是我是寶鏡里現出來的影子,不對!寶鏡本身就是你,你就是寶鏡,那鏡子上頭有很多的變化,通通是你自己,無非己嘛!『寶是萬能自在之義,寶鏡為喻,三昧為法』,寶鏡三昧這首歌用寶鏡和三昧勉強分為兩段的話,寶鏡是比方,三昧是法,三昧是正受,正受是什么?沒有自我的意見加進去,沒有莫名其妙的邪見、偏見加進去,三昧就是正受。好了,講了這么多道理,那實際的用功是什么?
三昧即正受,老實承受與緣合一而忘己。
『老實承受與緣合一而忘己』,只有這一句,大家要記住。寶鏡是比方,三昧是正法,無己非己…這些是道理,實際上呢?各位現在坐在那里聽我上課,你的緣是什么?你聽到我說的內容,腦筋因此在動,在思考、判斷,這都是緣,你有沒有和緣合一?無時無刻都在動腦筋,我聽到你在講,講的好、講的不好,馬上有一個跑出來在那里動,合一了嗎?沒有!那合一的人是不知道你在講什么嗎?沒有意見嗎?或是糊涂了嗎?這是合一嗎?聽到后在上面動腦筋在思量,你要知道「思量本身究竟是不思量」。「我」在想,那個「我」不要插進去就對了,沒有「我」插進去,你就不能分別我在講什么嗎?所以「妄想畢竟是法性」,懂嗎?你說與緣合一,難道你就變成聲音,所以只有聲音在響,聽到的內容,什么都都不懂?佛、大禪師不是教你這樣。
把一個澈悟的禪師的牙齒拔掉,但是不上麻藥,認為不痛才是與緣合一,合不合道理?很多人認為修行是這樣,我修行很到家,所以我拔牙都不上麻醉,真的嗎?就是忍也是「你」在忍,是忍的功夫好。「與緣合一」是「痛就是痛」,會大叫,怎么不痛?就是不想痛還是會痛。釋迦牟尼佛拔牙齒不上麻醉,可以不痛嗎?不痛才怪呢!
「老實承受與緣合一而忘己」,這并不是說你覺受都沒有了,思想都不動了,不曉得你在說什么,不是這樣。清楚你在說什么,但是上頭沒有一個分別的叫作「我」的妄念,沒有!只是這樣而已,所以「思想本身究竟不是妄想」。所以永嘉禪師【證道歌】里有「無明實在是佛性」。
最要緊是時時刻刻「老實承受與緣合一而忘己」,能一直不偏離這個就是悟后起修。并不是澈悟后就絕對不會跑掉、偏離,因此隨隨便變都可以,不是這樣,處處時時「與緣合一而忘己」都不偏離就對了。弄清楚自己就是寶鏡,就是悟了,悟后還要修行嗎?「修行沒有終止」,這就是曹洞宗最難使人了解的地方,使得學人轉學跑到臨濟宗或是凈土宗那里去。「悟沒有開始,修行沒有終了」一聽就受不了!修行沒有終止?那我要悟作什么?我以為悟了就沒有事了,還要一直修行下去?悟沒有開始?那我就不要悟了,本來就是悟嘛。一下子就搞糊涂了,用思想去想佛講的正法,佛傳的真正的東西,要命呀!
死時坦然死,絕無延生之念,故解脫安樂。另有譯為「不受」,因受無受者故。何以如此?甜瓜徹蒂甜,苦瓜連根苦。
他用另一個說法來說明「與緣合一」,『死時坦然死,絕無延生之念,故解脫安樂』。臨終死的時候坦然死,這個時候絕沒有延生之念,想多活一天也好,多活兩天也好,這樣的話就苦了。這是與緣合一的道理,所以解脫安樂。
還有一個三昧翻譯成「不受」,因為沒有受與受者,寶鏡嘛!能受所受沒有的關系,所以叫不受。三昧正受有時翻譯成不受,何以如此?『甜瓜徹蒂甜,苦瓜連根苦』,這上頭有沒有道理?苦瓜吃下去的時候,根也苦,葉子也苦;甜瓜整個都是甜,哪有這里甜,那里不甜?或是這里甜多一點,那里甜少一點?有這事嗎?這是什么意思?沒有能所的意思。本來沒有能所,為什么?因為都是一枚寶鏡。
大家剛才聽到鐘響了,下課了,平常我們都是「我自己聽到鐘響」,有沒有分開來?有沒有一枚寶鏡?不是嘛!處處都是分開來。我是我,鐘響是鐘響,這是不回互。因為徹底的不回互,所以是回互。聲音在我這里響,還是在那邊響?我這邊沒有響,聽不見;如果只有我這邊響,那就不要鐘也可以響,我想要響就響就好了,不行!一定要鐘動才行,大家動起來才有,有緣才有。
比方講,我在這里照鏡子,鏡子上有沒有我的影子?有啊!如果沒有我,鏡子上有沒有顯出我的影子?沒有!一定要有鏡子,也要有我。也許有人說拿鏡子的人把這個影子照出來的,那叫拿鏡子的人走開,鏡子擺在那里就好了,行嗎?不是拿鏡子的人把影子照出來的,那么是虛空把影子照出來嗎?那影子是誰照的?不是鏡子照,也不是中間的虛空照,也不是拿鏡子的人照,但是,沒有我不行,沒有鏡子也不行,沒有空間也不行。沒有這些東西,就沒有影子,那這個影子是從哪里來的?你看,鏡子和我是獨立的,但是這個影子呢?不回互有影子嗎?沒有影子。像這樣用頭腦去理解的話是這樣子,那么實際的情況還是希望大家多多盤腿,盤腿放松六根,六根讓它放松,就是回到自然的規律。「哦!這是自然的規律…」,你不要又加進了自己的意見了。擺在那里,思想動來動去也不是你動的,也不是你趕走它,你不趕它,它也走掉啊。念頭動的時候,你不要再加一個「我在想」就好了嘛!飯田禪師整個序言講了半天就是一個重點:整個都是一個寶鏡三昧在顯,上頭沒有你、我、她,實際的生活怎么相應?就是和你所看到、所聽到、所接觸到的情景、情況合一,「與緣合一」這是實際生活用功很好的方法。
....
這本大手印的書寫得很好:
直指大印: 直貢法王澈贊仁波切
....
[11:51 PM, 5/18/2020] Soh Wei Y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phIpQ8kyY
[11:56 PM, 5/18/2020] Soh Wei Yu: 慧律法師 he is perhaps the only chinese master i know that talks about 'nature'
[11:56 PM, 5/18/2020] Soh Wei Yu: lol
[12:30 AM, 5/19/2020] Soh Wei Yu: ven. hui lu seems different in that regard
[12:30 AM, 5/19/2020] Soh Wei Yu: in that video he criticised other religion eternalism and said "permanence" is simply the emptiness and dependent arising of impermanence
[12:30 AM, 5/19/2020] John Tan: However they r anatta in no-self but view isn't strong
[12:30 AM, 5/19/2020] John Tan: Yes ven hui Lu is quite good
[12:31 AM, 5/19/2020] John Tan: What I din see in hui Lu is it remains as wisdom teaching
[12:32 AM, 5/19/2020] John Tan: Experience wise I prefer that 王洪亮?
[12:32 AM, 5/19/2020] Soh Wei Yu: "What I din see in hui Lu is it remains as wisdom teaching" what do u mean
[12:33 AM, 5/19/2020] John Tan: Although hui Lu comment is good and clear, anatta isn't clear.
[12:34 AM, 5/19/2020] John Tan: The experience no mind due to anatta insight then into DO and Emptiness is important.
[12:35 AM, 5/19/2020] Soh Wei Yu: "
再來,第一,令諸眾生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即【1、不自觀音以觀觀者,】因為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的。不自觀音就是不會拿這個音聲……以觀觀者,第一個“觀”叫做能觀,“觀者”就是所觀。他不會拿這個音聲,來變作一個能觀跟所觀。意思就是:觀世音菩薩已經證得金剛三昧,就是心境一如的意思。不自觀音就是不拿這個外在的音聲,化為一個能觀,一個所觀,因為音聲就是清凈自性的緣起相,沒有二相,緣起相就是真如相。所以,不自觀音以觀觀者,觀世音菩薩不會拿外面的這個音聲,化作一個能觀、所觀。眾生都是這樣,聽到美好的音聲,心都跑掉了,一個能聽,一個所聽,心就跑掉了,就迷迷茫茫了。觀世音菩薩知道,音聲是幻滅的,幻滅就是實相的顯現,緣起就是實相。【使受苦眾生即得解脫,】讓受苦的眾生就得到解脫,【是為無畏。】"
"
大 悟之人不見法。他沒有任何東西,因為法法本空,法法不相到。也不見身。為什么?四大本空,五陰本來就沒有“我”。所以,什么叫做照見五蘊皆空?色即是空, 受想行識即是空。為什么講色即是空?色即是空,空就是佛性,色就是佛性的展現。所以,真正的悟道的人,他的心性流露在一切緣起法里面,即于生滅,即得不生 不滅的無為法,也沒有所謂有為跟無為,剎那即見永恒,永恒就是剎那,平等不二。 因此我們要了解:不見法,也不見身。身,地水火風所構成的,四大本來就空,五蘊——色受想行識,本來就是不可得。一切法,智者了知一切法,本來就無我。這無我里面,當下就是佛性。所以,佛法講否定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假相。講肯定的時候,塵塵都是真心,每一個顆粒微塵都是真心的影現,一切法全部都是真。 當他破除無明煩惱、破除執著、破除分別的時候,完全都是真心展現的,塵塵盡是真,沒有一法不是真心,這個是站在肯定的角度。站在否定的角度,是凡所有相不 可得。站在本體界的角度,凡所有相,都是本體界的展現,都是清凈心的影現,沒有一法不是真實。"
- ven hui lu
[12:35 AM, 5/19/2020] Soh Wei Yu: this is still more like nondual, not anatta?
[12:35 AM, 5/19/2020] John Tan: I got to read
[12:35 AM, 5/19/2020] John Tan: What is that Zen teacher name?
[12:35 AM, 5/19/2020] Soh Wei Yu: 洪文亮?
[12:36 AM, 5/19/2020] John Tan: Yes
[12:36 AM, 5/19/2020] John Tan: U see hui Lu is speaking from highest form of teaching
[12:37 AM, 5/19/2020] John Tan: Actually very good
[12:37 AM, 5/19/2020] John Tan: U should pass your mom
[12:38 AM, 5/19/2020] Soh Wei Yu: ok
[12:39 AM, 5/19/2020] Soh Wei Yu: I also like 洪文亮。 i think these two, hong wen liang and hui lu fa shi 慧律法師 are the only chinese masters i really resonate lol
[12:40 AM, 5/19/2020] John Tan: Yeah only two that is really clear
[12:40 AM, 5/19/2020] John Tan: But u cannot read it from ur understanding
[12:40 AM, 5/19/2020] John Tan: It is not suitable for many ppl
[12:40 AM, 5/19/2020] Soh Wei Yu: What do u mean
[12:42 AM, 5/19/2020] John Tan: This text is very good. But not suitable for many ppl.
[12:43 AM, 5/19/2020] John Tan: It involves anatta insight, emptiness and DO, clarity from anatta perspective.
[12:44 AM, 5/19/2020] Soh Wei Yu: oic..
[12:45 AM, 5/19/2020] John Tan: He should say 塵塵假相都是真心
[12:47 AM, 5/19/2020] John Tan: The text that I wrote for u to XX, paste it here
[12:51 AM, 5/19/2020] Soh Wei Yu: 深入觀行, 婆酰迦經。
了悟經旨, 直指無心。
無執能所, 忘卻身心。
方知見性, 只需明相。
明相見性, 見色明心。
真心空性, 隨緣顯相。
迷時幻相, 悟時真心。
山河大地, 原是法身。
色聲香味, 盡是妙心。
[12:51 AM, 5/19/2020] John Tan: Lol
[12:52 AM, 5/19/2020] Soh Wei Yu: yeah similar..
[12:52 AM, 5/19/2020] Soh Wei Yu: lol
[12:52 AM, 5/19/2020] John Tan: 🤣
[12:54 AM, 5/19/2020] John Tan: Only if XX can put down his teacher status, he should re-read it.
[12:54 AM, 5/19/2020] Soh Wei Yu: Ic..
[12:55 AM, 5/19/2020] John Tan: Do u know what is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e first line?
[12:55 AM, 5/19/2020] Soh Wei Yu: 深入觀行, 婆酰迦經。 ?
[12:55 AM, 5/19/2020] John Tan: Yes
[1:07 AM, 5/19/2020] Soh Wei Yu: not sure.. deeply contemplate this, not just skim through
[1:08 AM, 5/19/2020] John Tan: The purpose is actually to trigger about bahiya sutta
[1:09 AM, 5/19/2020] John Tan: Unfortunately the Chinese sutta may not be able to translate the bahiya sutta properly
[1:09 AM, 5/19/2020] John Tan: Many translate in the seen just the seen as a form of total concentration into a state of no mind.
[1:09 AM, 5/19/2020] John Tan: Like vipassana into no mind
[1:12 AM, 5/19/2020] John Tan: Therefore bahiya sutta can be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修 or can be underst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悟。all these depends on the calibre of the person.
[1:13 AM, 5/19/2020] Soh Wei Yu: Bahiya Sutta in the new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Small Boat Great Mountain’ by Ajahn Amaro https://cd1.amaravati.org/wp-content/uploads/2017/04/13/%E5%B0%8F%E8%88%B9%E8%88%87%E5%A4%A7%E5%B1%B1_20161111.pdf
佛說:在所見中,只有所見。在所聞中,只有所聞。在所感中,只有所感。在所知中,只有所知。如此會看到,的確無物在此1;婆醯迦,該如此修習。婆醯迦,你應該依此:在所見中,只有所見。在所聞中,只有所聞。在所感中,只有所感。在所知中,只有所知。如此你會看到,的確無物在這裡;如此,的確無物。什麼都沒有時,您將看到,你不在此處,不在彼處,也不在兩者之間。此即苦的止息2。(自說經1.10)
....
[1:14 AM, 5/19/2020] Soh Wei Yu: oic..
[1:15 AM, 5/19/2020] John Tan: But it should be underst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悟。y?
[1:18 AM, 5/19/2020] Soh Wei Yu: realization of anatta as dharma seal is different from a state of no mind
[1:19 AM, 5/19/2020] John Tan: No from the text, y should it be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悟?
[1:20 AM, 5/19/2020] Soh Wei Yu: In seeing, always only the seen, or seeing is none other than seen. No you. This is truth, not training into a state of only the seen
[1:20 AM, 5/19/2020] John Tan: 如此你會看到,的確無物在這裡;如此,的確無物。什麼都沒有時,您將看到,你不在此處,不在彼處,也不在兩者之間。此即苦的止息2。(自說經1.10)
....
[1:21 AM, 5/19/2020] John Tan: It says therefore u should see this truth.
[1:21 AM, 5/19/2020] Soh Wei Yu: Ic..
[1:22 AM, 5/19/2020] John Tan: Therefore it is for 悟
[1:23 AM, 5/19/2020] Soh Wei Yu: Oic..
[1:23 AM, 5/19/2020] John Tan: This is the purpose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line
[1:24 AM, 5/19/2020] John Tan: 深入觀行, 婆酰迦經。
了悟經旨, 直指無心。
無執能所, 忘卻身心。
[1:24 AM, 5/19/2020] John Tan: 如此你會看到,的確無物在這裡;如此,的確無物。什麼都沒有時,您將看到,你不在此處,不在彼處,也不在兩者之間。此即苦的止息2。(自說經1.10)
....
[1:25 AM, 5/19/2020] John Tan: If without the above that, then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just a state of no mind samadhi.
[1:25 AM, 5/19/2020] John Tan: There is no insight involved.
[1:27 AM, 5/19/2020] Soh Wei Yu: ic..
[1:28 AM, 5/19/2020] John Tan: But it is stated, therefore u will see from in seeing, just the seen, u will realize there is no object here, there is no subject here, no subject there either, nor any in between.
[1:34 AM, 5/19/2020] Soh Wei Yu: Oic..
[1:34 AM, 5/19/2020] Soh Wei Yu: Im glad they recently released that translation and ajahn amaro’s book in chinese. Otherwise cant find a good one that distinguishes that
[1:34 AM, 5/19/2020] Soh Wei Yu: I see other chinese explanations of bahiya also more on no mind
[1:35 AM, 5/19/2020] John Tan: Oh just recently released?
[1:35 AM, 5/19/2020] Soh Wei Yu: Ajahn amaro’s old book but recently translated to chinese
[1:35 AM, 5/19/2020] Soh Wei Yu: He also has a new book but in english
[1:35 AM, 5/19/2020] Soh Wei Yu: Called the breakthrough. He also reiterated bahiya sutta in that
[1:35 AM, 5/19/2020] John Tan: I heard he went into dzogchen?
[1:36 AM, 5/19/2020] Soh Wei Yu: Nope but he was discussing dzogchen with his friend tsoknyi rinpoche and found it similar to his thai forest practice. Tsoknyi rinpoche is the one i went to his retreat last year lol
[1:37 AM, 5/19/2020] John Tan: Most important breakthrough post that is not go into subsuming but into 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emptiness. Many can still turn into non-dual awareness teaching.
[1:38 AM, 5/19/2020] John Tan: Or one can move into exertion and emptiness like dogen...
[1:38 AM, 5/19/2020] John Tan: Like 洪文亮
...
Zen Master Hui Lu on Hua Yan, Anatta, and Total Exertion
These lectures by Zen Master Hui Lu 慧律法師 are about Avatamasaka Sutra (Hua Yan Sutra), anatta, manifestation as clarity, and total exertion. This is a Chinese lectu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cZ23Iz2ik&list=PLyvXiTM5fwpkppVhrKBw4rjrnkJD2rOuS
[6:26 PM, 5/21/2020] Soh Wei Yu: This is nice https://youtu.be/8BRtkWUwfY8
[7:09 PM, 5/21/2020] Soh Wei Yu: 一真、一真法界 is like anatta
[7:09 PM, 5/21/2020] Soh Wei Yu: Second part talks about limitless universe
[7:58 PM, 5/21/2020] John Tan: Very clear to u right?
[8:00 PM, 5/21/2020] Soh Wei Yu: Yeah u watched?
[8:00 PM, 5/21/2020] John Tan: Yes
[8:07 PM, 5/21/2020] John Tan: He is just emphasizing anatta, manifestation as clarity and total exertion.
[8:13 PM, 5/21/2020] John Tan: If there is no I as a background, u r left with manifestation.
[8:15 PM, 5/21/2020] John Tan: If u want to bring out the nature of phenomena, 現象界
[8:16 PM, 5/21/2020] John Tan: U must see through first the background and point directly to this foreground as one's radiance clarity.
[8:17 PM, 5/21/2020] John Tan: So first the direct pointing is important, second eliminate the mistaken view that clarity is always hiding behind.
[8:18 PM, 5/21/2020] John Tan: In between, one must keep refining the view of emptiness and DO.
[8:18 PM, 5/21/2020] John Tan: His elaboration and emphasis of 重重因緣 is good
[8:19 PM, 5/21/2020] John Tan: And 剎那
[8:19 PM, 5/21/2020] John Tan: Both r important
[8:20 PM, 5/21/2020] John Tan: But total exertion of 華嚴 is not only that
[8:21 PM, 5/21/2020] Soh Wei Yu: oic..
[8:21 PM, 5/21/2020] Soh Wei Yu: in the second video he talks about limitless time, limitless space and using that limitless mind to experience everyday activities
[8:22 PM, 5/21/2020] John Tan: Second video?
[8:22 PM, 5/21/2020] Soh Wei Y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plAl9WLCA
[8:24 PM, 5/21/2020] Soh Wei Yu: oh theres actually 5 videos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vXiTM5fwpkppVhrKBw4rjrnkJD2rOuS
[8:24 PM, 5/21/2020] Soh Wei Yu: only watched first two
[8:28 PM, 5/21/2020] John Tan: In the first video he talked about the mirror and reflection is also very good.
[8:29 PM, 5/21/2020] John Tan: But whether ppl can understand is a different matter.
[8:29 PM, 5/21/2020] Soh Wei Yu: oic.. yeah i remember he paused and ask do you understand? haha
[8:29 PM, 5/21/2020] John Tan: Yeah
[8:30 PM, 5/21/2020] John Tan: That reflection is the very mirror...not the mirrors that reflects, but the reflection as that mirror. I think that is very good.
[8:31 PM, 5/21/2020] John Tan: The way he described has a trigger point.
[8:31 PM, 5/21/2020] John Tan: I mean the way he puts it
...
In 2014, I posted th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Thusness 7 stages + my own translation of a portion of Bahiya Sutta, to a China Buddhist forum. Someone from China realized anatta (previously was in I AM phase) after reading my translation of Bahiya Sutta. I compiled some of the illuminating discussions with him and a few others for my mom.
For those hoping to obtain right view in Chinese, they should read the whole of this document: https://app.box.com/s/ukzc6go2xtmpqrqu4z2fhbqitnx2m723
Also, here is a compilation of articles by Zen Master Hong Wen Liang, who is very clear: https://app.box.com/s/ceb9i7wsk0lkfl2sjex97ai56l1k52pf
...
Update:
Found another Chinese Ch'an Master who clearly had insights into anatta, 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emptiness. He seems to progress from true self, one mind, into anatta and emptiness.
Ven. Chi Chern 釋繼程
Flipp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books:
https://www.ddc.com.tw/search_list.php?c=1&s=2&k=%E9%87%8B%E7%B9%BC%E7%A8%8B
默照365
禪悟之道
禪觀生死
...
這本書很好
https://dharmaebooks.org/clarifying-natural-state-chinese/
明現本來性-大手印指導教本
....
只管打坐-洪文亮老師開示 (2009-11-09 10:11:33)
轉載
▼
標簽: 洪文亮 坐禪 禪 道信 文化 曹洞 佛法 正法 只管打坐 打坐 分類: 洪文亮老師
只管打坐
(轉自正法眼藏論壇:http://www.hongzen.com)
師坐次,僧問:「兀兀地思量什麼?」
師曰:「思量箇不思量底。」
僧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
師曰:「非思量。」
五燈會元~藥山惟嚴
有人問藥山惟儼禪師怎么打坐?
藥山說思量個不思量底。
思想那個不思想的?!問的人傻了,那個不思想的怎么樣去思想?
思想了就巳經動了思想,用思想去思想那個不思想的,那怎么可能啊?
藥山禪師回答,三個字:非思量。
打坐就是要你在這個非思量境界,做到了就是真正打坐。
那么非思量是什么境界呢?
非思量是個真實不虛的狀態,并不是虛構的,假想的或理念的狀態。這就是叫做無念之念,是分別意識不動以前的境界。那么分別意識發生作用之前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狀態呢?大家都忘了在小嬰兒的時候,念頭還沒有起分別之前;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分別意識發生了作用,開始知道這個,知道那個。這些我們都忘了。如果能夠恢復到這個狀,我們就能看到自己真正的面目。千萬不要以為這個狀態能用推想可達到,這個思想不動以前是什么樣的狀態呢?用思想去追求,那可又弄錯了。
那怎么辦?你可以向你的耳朵、眼睛討教,向它們學習。請問各位,當耳朵聽聲音時,它有沒有分別這個好還是不好才聽?沒有啊!眼睛對到什么就看到什么,它有沒有分別這個喜歡那個不喜歡,這個要看,那個不要看?沒有啊!所以六根對境分別意識還沒有動之前的狀態,這個就是非思量境界。不是什么都沒有才是非思量。你怎么知道什么都沒有?當你知道個什么都沒有時,那還不是你的意識動嗎?
佛在阿含經說:“看就是這樣看,聽就是這樣聽”。我們的六根本來就是自由自在的。所以靜坐時就只是這樣的坐,六根本身在自自然然的狀況下來去自如。千萬不要去管它們,甚至不管也不管。總之不是有一個我在那里看那里聽。所以坐禪就是讓萬法來證明沒有你,不是有一個你來證明沒有你。關鍵就在這一點,千萬就不要搞錯了。因為當你自己去證明沒有你的時候,你已經有一個“我”去證明了,這個還是叫忘我嗎?沒有吧!
那么如何讓萬法來證明沒有你?萬法指的又是什么?
看到的色相,聽到的聲音,嗅到的氣味,嘗到的味道,感受到的冷熱,來去的念頭。這些萬法處處都在告訴你,沒有我啊!沒有我啊!
例如坐久了腳會麻,當然是麻嘛,因為你平常不打坐嘛,這是自然的關系。你說現在我來修行,我要坐得好,不要讓它麻,我一定要忍耐住,這樣坐已經是在玩起“我”的游戲來了。你平常不練習打坐,坐一下會麻,那當然嘛;因為這就是緣生之法。修行就是要忘掉這個我~假我。千萬不要玩弄這個“我”去修行。
這個關鍵的地方我再三的講明,希望各位不要拿我去忘掉我。很多人以為打坐時要沒有念頭才對,所以打坐的時候有很多念頭,就覺得我這樣念頭紛飛不好,要把它去除掉。請問各位這樣對不對?你想我是個用功的人,打坐功夫好,怎么今天念頭這么多,不要!不要!其實如果這樣坐這樣想的話,你自己已經在胡搞了,在賣弄自己了。這里請各位自己細心反省一下,念頭來,你知不知道那個念頭要來?念頭去,它要去的時候也有沒有請教你可不可以去,對不對?因為念頭本身就不屬于你的啊!它是緣生之法。什么念頭要來你不知道,它什么時候跑掉你也不知道。所以當念頭來了之后你才知道:“啊!念頭”,那是你的分別意識在事后去知道的。如果還以為有一個你在知道,那就是你自己的妄想。這就是所謂的根本無明,修行就是為了要解決這個根本問題。
當打坐的時候念頭來念頭去,你千萬不要以為有個不動的在知道你的念頭來去,就以為這個對了。以為有一個不動的對著一個來去的念頭,好象有兩個個別的念頭,那是不對的。其實,來的念頭本身就是你法身的用。很多人不曉得這個,誤以為有一個“我”知道念頭來,念頭去。明來知道明,暗來知道暗,那個不動的就是真的了——唉呀!錯了!這是外道的說法。你有一個不動的在你的概念里頭,拿這個不動的當寶貝,然后覺得這個就對了。那不是你想象出來的嗎?如果沒有你,還要那個不動的做什么!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作用,通通都在無我的、真正的實相里頭自由自在的活動。我們就是誤會了,把那個能分別思慮的當作是我。其實它本身只是法身的作用而已。分別思慮這個東西太靈了,一起分別作用的時候我們就自動的把能分別的當作是我。其實意根和眼根耳根一樣,對到什么緣,那個在,皆是實相。當你對到石頭就是石頭,對到饅頭就是饅頭,你不會在講石頭和饅頭這二個名字后,才知道是石頭是饅頭吧!文字語言的分辨,是事實發生以后的分別意識活動。這個以前,石頭在,饅頭在,那個在,是分別意識還沒有動以前,本身已是了了清楚的分別的了。無分別的分別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沒有把“我”加進去,我們的意根本來就了了分明。
當我們的眼睛對到相,相跟見,是一體的作用。同樣的道理,念頭的升起跟那個無我的知,也是一體的作用。所以來的念頭本身就是你意根的作用,其實就是你的實相。修行能夠知道這個就好了。能夠了解到這個,噢,你就進步了,你在打坐時就不怕念頭的來去,因為念頭本身就是你的實相啊。你以為另外有一個念頭能讓你知道嗎?不可能的啦!因為在每一刻的當下能和所、根和塵、心和境、念頭和你,本來是不可分開的,永遠同時用,同時起,同時滅。本來就是一體的。是我們把一個東西硬硬分開兩個來說明,這就是事后的聰明,事實之后的意識分別。
啪!(拍桌子聲),迷也是因為它,認為“啊!我聽到他拍桌子”;悟也是因為這個,“噢!噢!噢!原來不是你在那里敲,我在這里聽,聲音跟能聽的是一體的東西啊”。啪!(拍桌聲),悟也是這個,迷也是這個。同樣一個聲音,一個迷一個悟。不是悟了就把這個聲音聽成別的聲音,或者一般人以為悟了就等于入定時什么都聽不見,那你當石頭好了。這也不是說你悟了,就會把饅頭看成金剛石,把草茅蓬看成宮殿,把廁所看成飯店。不是這樣的,那是神經病!
告訴諸位,迷在何處?如果把一個相對的色相,當作真正有一個色相在那里;而我這里呢,也是真正的有一個我在看到那個色相,這就是迷。而開悟就是假我的誤認沒有了。那里不是有一個相對的色相真正的存在,而是無相而顯現那個樣子。無而有的那個樣子顯現。而我這里呢,也是無而有的緣所生的存在而已,不是真實的有一個叫做‘我’的存在。能看的功能和所看的相,都是無自性對無自性,在緣生緣滅。這就是所謂的緣所生法,了無自性。把這個弄清楚了,一樣看一樣聽,這一切就是法身,遇緣則顯,即生即滅,變化無礙。
沒有見性的人,永遠是我聽到那個聲音。我和聲音是相互分開的,我(根)是跟外面的存在(塵),是永遠相對而隔離的。這樣永遠沒有辦法成佛,也不是佛的好學生。如果有一個我在求佛法,我拜了會得到加持,我要成佛,我要開悟。以這樣的方式來修道你就一直都是在修那個假我。結果會使到自己的我見越修就越多越大,離道愈遠。
正傳的坐禪是那么的重要,能讓各位自己去發現真正的自己。怎樣去發現呢?不是“我”去知道,去發現這個不是我。如果這樣做,那你已經拿一個假我想去發現真正的自己。
那怎么辦呢?——放任六根兀兀的坐。
六根本來就是那么的實實在在,如如的在那里活動,這就是所謂的六般神用空不空。那么自然啊。這是必然的關系嘛。這就是說唯有在真正坐禪的當下,就會悟到我們的心量本來是很廣大的,應用無窮。六根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應身知觸,應意知法,一切施為運動,皆是法身。六根本來毫無掛礙,無愛無憎,平等平等地隨緣生滅,皆自然解脫。
釋迦牟尼佛親自講,如果你能夠真正讓萬法來證明根本沒有你,這樣子老老實實的去坐禪,這樣子去修持的話,只需要像螞蟻從你的鼻頭跑到你的額頭這樣短的時間,就勝過你用一個我去坐十年一百年。如果用自己去求法一百億年都沒有辦法的啦,永遠沒有辦法的。因為有一個“你”想要成佛啊!
“只管打坐”這個法門,是正傳的坐禪之法。坐的當下就是行佛威儀,就是佛的行履。沒有妄想的當下就是佛的行儀,所以這個叫做大安樂法門。
1999年吉隆坡鶴鳴寺七日禪節錄
洪文亮老師主講
羅醫師整理
。。。。。。。。。。。。。。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不是大悟的人講的話【慧律法師開示】
Also:
"萬物皆空,佛性不空是對初學佛人講的;萬法即佛性是對悟后人說的。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 -
元音老人
“大隨禪師答此僧問,是令其反躬自究,而悟物我不二之理,大師若不徹悟性相一體,焉能順其語脈下搭,輕令此僧言下知歸?故投子裝香作禮,而稱其為古佛再世也。
禪師家如功夫未到物我不二之地,出言吐語難免不鬧笑話。
茲舉一例:
昔禪者馮濟川,見明月庵壁間畫一髑髏,乃于旁題一頌云:“尸在這里,其人何在?乃知一靈,不居皮袋。”觀其頌,彼只悟常理,色身不是真我,性靈乃真我。性靈是常住不滅,可以離開肉體自由來去,不為肉體所拘的。所以說:“乃知一靈,不居皮袋。”尚未悟物我不二,性相一體之秘。
大慧杲禪師來庵,見之不肯,另作一頌云:“即此形骸,即是其人;一靈皮袋,皮袋一靈。”真悟道人,深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自他之分,物我之隔。故宗下常言“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即此意也。
同樣一個案例,在悟道人指授下,風光即迥不相同。昔裴休相國,隨侍黃檗禪師次,見壁間達摩大師像,問禪師曰:“像在這里,人今何在?”師召裴休曰:“裴休。”休應諾。師曰:“不在別處。”休當下有省。在明眼大師指授下悟來,多少慶快!此參禪所以貴有名師指授也。
從此可知,悟道就是悟物我不二。如果尚存向外馳求之意,希望有得之心,常在揣摩法身如何才是,擬度報身、化身如何獲得,那就還在弄影,未曾真悟本來,不名道人。"
-
元音老人
Labels: Anatta, Yuan Yin Lao Ren (元音老人), Zen Master Hui Lü 0 comments | |
這是我今天寫給媽媽的:
“參禪是要參究本來面目是什么,自性是什么,不是要達到一種境界。
是要發現,體悟,什么是自性、覺性。要達到完全沒有疑惑才是”悟”
要一切念頭斷后還要回光返照,我是誰?在覺知的是什么?如果有念頭回答是這個那個就錯,因為答案不在語言文字,所以把念頭舍掉再繼續參、回光返照。這是明心最直接的法。
要每天打坐,元音老人叫弟子每天打坐兩小時。
如果不能把心靜下來到無念,很難開悟。你要想想你最容易把心靜下的方法是什么?是打坐嗎?還是念佛持咒?什么方法如果能安心都可以,可是要每天修,不能斷斷續續。
可是無念還不是開悟,達到無念時還要回光返照,找出了了分明的是誰,是什么,才能悟到自性,不然你的打坐只是一種靜態,還沒悟到自性。
悟到自性后只是明心,還不算是悟性(人法二空之理、登地菩薩),還要繼續。所以”明心見性”其實是兩個:先明心(真心),后見性。
所以要努力修到明心見性。
六祖慧能說過: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還有:
有人問我一個問題,所以我給他發送了以下文本。你應當這樣修習,并且每天都有質量的時間來冥想(觀照)和修習,這將引領你到達實現的第一階段。
文本的一部分:
'5. Nāṉ Ār? 第6段:如果或者一旦我們的意識中出現了除了我們自己之外的任何事物,我們應該簡單地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回到我們自己身上,即所有其他事物(所有思想、形式或現象)出現的那個( the one to whom all other things (all thoughts, forms or phenomena) appear)
關于您的陳述,“我一直在做‘這些思想是對誰而起?’,‘對我而起’,‘我是誰?’的探詢,但我不知道我還應該做什么”,這些話,“這是對誰而顯現的?”、“對我而顯現”、“我是誰?”是由巴格萬給出的一個非常有用的指引,但我們應該清楚地理解他對這個指引的意思。他的意思不是說我們應該在任何事物出現時就重復這些話給自己聽,而是說我們應該簡單地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回到我們自己身上,即所有其他事物(所有思想、形式或現象)出現的那個。也就是說,他并沒有說‘問對誰而言’或‘問我是誰’,而是‘探究對誰而言’和‘探究我是誰’,正如他在Nāṉ Ār?的第六段以下部分中所寫:
如果其他思想升起,不嘗試去完成它們,就有必要探究它們發生于誰。無論多少思想升起,又有何妨?警覺地,每當一個思想出現時,如果有人探究它發生于誰,就會清楚:發生于我。如果有人探究‘我是誰’(通過警覺地關注自己,即所有其他事物出現的‘我’),心將返回到它的出生地(即自己,它起源的源頭);(因為這樣一來就避免了關注它)起來的思想也會停止。當一個人這樣練習并練習時,心在其出生地堅定不移地立足的能力就會增加。
他在這里使用的動詞我翻譯為‘探究’是விசாரி(vicāri),在某些情境中可能意味著以詢問的方式探詢,但在這個情境中只意味著以探究的方式探詢。提問是一種心理活動,因為它涉及將我們的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向一個問題,即一種思想,因此屬于除了我們自己之外的事物,所以只要我們在提問,我們仍然只是在心靈表面上漂浮,關注于除了我們自己之外的事物,而探究自己意味著深切地自我關注,這會導致心沉入深處,從而返回到它的‘出生地’,即它起源的源頭,也就是我們的本質本我(ātma-svarūpa),這是我們對自己存在的基本且永恒閃耀的覺性,‘本我’。
因此,巴格萬在這段話中指出的是我們應該將注意力發送的方向。而不是讓我們的注意力隨著可能升起的任何思想而外出,我們應該將它轉回到我們自己身上,即所有思想出現的那個。‘對誰而言?’并不是我們應該問自己的一個問題,而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指引,指示我們應該將注意力導向哪里。有時候,如果提問‘對誰而言?’能幫助我們想起將注意力轉回到我們自己身上,那么它或許可以作為一種輔助,但自我探究(ātma-vicāra)不僅僅是提出這樣的問題,而只是將我們的注意力單純地固定在我們自己身上。
這里值得注意的另一個點是,巴格萬所指的‘思想’是指除了我們的基本覺性‘本我’之外的任何事物,因此它包括所有感知、記憶、情感、想法以及任何其他類型的心理印象。正如他在Nāṉ Ār?的第四段中所說,‘除了思想之外,并沒有單獨的世界這樣的事物’,以及在第十四段中,‘所謂的世界僅僅是思想’,所以當他在這里說‘如果其他思想升起’(piṟa v-eṇṇaṅgaḷ eṙundāl),‘每當一個思想出現時’(ovvōr eṇṇamum kiḷambum-pōdē),他的意思是,如果或者一旦我們的意識中出現了除了我們自己之外的任何事物,我們應該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回到我們自己身上,即所有這些事物出現的那個。
如果我們警覺地自我關注,正如我們應該嘗試的那樣,我們將因此避免思想和睡眠,但當我們疲倦時我們自然不那么警覺,所以我們可能會因為嘗試自我關注而睡著
您問,‘我應該整天坐著持續做自我探詢幾個小時嗎?我應該在睡前床上也繼續探詢嗎?或者我應該不時停止探詢以讓身體休息?’首先,自我探究與身體無關,所以無論身體是躺著、坐著、站著、行走還是做任何其他事情,我們都可以練習它。出于同樣的原因,我們不必為了給身體休息而停止自我關注,因為自我關注以任何方式都不會使身體感到緊張。事實上,當身體和心靈正在休息時,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條件來自我關注。
關于您在睡前床上繼續練習的問題,這也是好的,但由于我們通常在那個時候非常疲倦,我們通常在嘗試自我關注后不久就沉入睡眠。這沒有害處,因為當我們需要睡眠時我們應該睡覺。沒有時間和情況不適合我們自我關注,所以無論時間或情況如何,我們都應該盡可能地嘗試自我關注,但我們不應該試圖剝奪自己所需的睡眠量。
如果我們警覺地自我關注,正如我們應該嘗試的那樣,我們將因此避免思想和睡眠,但當我們疲倦時我們自然不那么警覺,所以我們可能會因為嘗試自我關注而睡著。正如Sadhu Om經常說的,當我們困倦時我們應該睡覺,因為當我們再次醒來時我們會感到清新,我們應該利用那種清新嘗試警覺地自我關注。
我不知道我在這里寫的任何東西是否對您有用,但我希望其中的一些至少可以幫助指引您正確的方向。
‘我’這個詞本質上指的只是那個覺性,所以如果我們只是在覺知那在覺知的,我們就在冥想(觀照)‘我’作為對我的第一個回復(我將其改編為前六節)的回復,我的朋友再次寫信講述他嘗試自我探詢的做法和他面臨的問題,我回復道:
當您說‘自我探詢的實踐,特別是坐姿(只是覺知那覺知/覺性,不在任何對象或形式上冥想等,僅僅是存在,甚至沒有“我”在“我是”中)提升了我的昆達里尼能量’時,我不清楚您實際上在實踐什么,因為您說您‘只是覺知那覺知/覺性’,但似乎又說您甚至沒有在‘我’上冥想(觀照)。冥想(觀照)‘我’意味著只關注自己,換句話說,就是自我關注,所以如果您沒有在‘我’上冥想(觀照),您所說的‘只是覺知那覺知/覺性’是什么意思?
在這個語境中‘覺性’意味著那個覺性,而那個覺性總是以‘我’自覺于自身,所以‘我’這個詞本質上指的只是那個覺性。因此,如果您沒有在‘我’上冥想(觀照),您所覺性的‘覺性’是什么?不幸的是‘覺性’是一個可能引起歧義的術語,因為它可以被理解為對象或現象的覺知,所以當您‘只是覺知那覺知/覺性’時,您只是在覺知那覺知/覺性,即您自己,還是在覺知您對對象或現象的覺知?
如果您只是在覺知那覺知/覺性,即您自己,那么您就在冥想(觀照)‘我’。也就是說,您冥想(觀照)的不是‘我’這個詞,而是‘我’這個詞所指的,即您自己,那個覺性。如果您沒有在冥想(觀照)‘我’這個詞所指的,那么無論您所覺照的‘覺性’是什么,都是除了那個能覺知的覺性之外的東西。
這就是為什么巴格萬給了我們強大的指引‘對誰而言’,我在我前一個回復中寫過。如果我們正確理解這個指引,它是在指導我們的注意力回到我們自己身上,即所有其他事物出現的那個。換句話說,它是在指引我們的注意力回到那個覺性,遠離我們此前所覺知到的任何事物。
如果您覺知到任何現象,例如您的昆達里尼能量的提升,您的注意力就已經從您自己那里轉移開了,所以您需要將它轉回到您自己身上,即所有現象出現的那個。如果您將注意力轉回到自己身上并堅定地持有自己(也就是,如果您只是堅定地保持自我關注),無論出現了什么現象都將因此消失,因為沒有任何現象能在您的覺性中出現或保持,除非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關注它。
無論什么可能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或看起來對我們構成問題,讓我們不要關心它們,只是耐心地和持續地嘗試自我關注,不理會一切其他事物關于您的昆達里尼能量的提升,您說,‘提升的意思是我感覺到脊柱中有一股能量通過脈輪流動’,但能量、脊柱、脈輪以及能量的運動都是對象或現象,所以您應該通過嘗試熱切地自我關注來忽略所有這些事物。無論這些事物如何出現,它們都不應該是您關心的對象。它們對誰而顯現?只對您,所以您應該只是堅持嘗試只關注自己。
無論什么出現或消失都是除了我們自己之外的,所以它們不應該引起我們的興趣或關心。這些事物只有在我們對它們感興趣或關心它們的程度上才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并成為我們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關心它們?我們唯一的關心應該是探究和了解我們自己是什么。如果我們對任何其他事物都不感興趣或不關心,我們就不會關注它們,因此它們就不會成為問題。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因關心這些事物而分心,那是因為我們的viṣaya-vāsanās(外向的欲望)的力量,而減弱我們的viṣaya-vāsanās并從而使我們的心擺脫對所有其他事物的興趣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堅持這個簡單的實踐,即自我關注。因此,無論什么可能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或看起來對我們構成問題,讓我們不要關心它們,只是耐心地和持續地嘗試自我關注,不理會一切其他事物。
.....
China Blogger with Deep Insights
Found another one with deep insights into anatta and dependent origination from China. http://blog.sina.com.cn/u/2895657877 - his online moniker is 無心如來。 John Tan and I think his writings are very well written.
Seldom do I find people with such deep clarity of insights from China's blogs and forums or teachers. Not non-existent but very rare. By far most practitioners and teachers in China only get as far as the I AM or substantialist nondual/one mind stages. I don't know any currently living official dharma teachers who have realised anatta and emptiness living in Mainland China, although Zen Master Hong Wen Liang and Ch'an Master Hui Lu are both very clear, but they are in Taiwan not Mainland.
(But I have conversed or seen posts by someone with deep realisation from Mainland China by the forum name of 誰敢殺我, also someone young in China's Yun-nan province by the name of Sonictt who was at the I AM stage suddenly realised anatta after reading what I shared - my translation of John Tan's 7 Stages into Chinese ( http://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chinese... ) and my own translation of a passage of Bahiya Sutta, that was back in 2013, also some of the writings of the Chinese blogger 一念行者 are great but some sounds substantialist, perhaps he could be leading his followers to the I AM realization first, provisionally.
In future I will do more or what I can to help the Chinese community realise these insights. More translation and sharing, etc. Hopefully it will not come under censorship, but I read that Xi Jinping is pretty supportive of Buddhism in China: https://www.scribd.com/.../What-a-Buddhist-Monk-Taught-Xi...
There's always more people we can help to awaken. Every year plenty of people awaken through writings I posted in AtR (not necessarily written by me, some could be written by me and some may be written by others but I shared it on my blog). Just about a week ago someone from the LA, USA realised anatta (was previously at I AM stage) at the age of 23 after I shared the 7 stages, some other articles and had a conversation with him on Reddit (private chat). Many more will come. I hope more people with insights will be more proactive at helping others. I am not someone specially wise or skillful so if my little efforts can help others, I'm sure others can do it even better.
Labels: Anatta, Dependent Origination 0 comments | |
.....
What the Buddha Taught by Walpola Rahula in Chinese
What the Buddha Taught by Walpola Rahula in Chinese
佛陀的啟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 2021 增訂版(整部)
Labels: Walpola Rahula 0 comments | |
........
一行禪師:太陽我的心31風有知
學佛為成佛,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愿業力決定往生
一行 禪師,知
學佛有問必答,專家答疑、有問必答,點這進入>>
風有知
咱們跳一會兒舞,輕松一下,以便更好地理解"知"。假如我說,"我知道在刮風。""我"與其是說指我的身體,不如說是指我的心,這樣,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就是:"我的心知道在刮風。"心是知者,這實際就是說:"知者知道在刮風。""知者"是主語,"知道"是動詞,"在刮風"是賓語。但是如果說"知者知道",就顯得可笑。不是嗎?我們想象知者是獨立于它對象之外的一個實體,它存在于我們的大腦中,為了弄清外界正在發生什么事情,它就走進外界作簡單的短途旅行。正如我們用尺子度量某物,我們讓自己的心去適應某一預想的模型,而這個模型正是由我們自己的心創造出來的。因此,我們稱之為"心"的東西,并不是純凈的真實的心。它已經陷入了名相概念之網中。
當我們說:"我知道風在吹",我們想說的不是一物在吹另一物。"風"和"吹"是并行的。沒有吹,也就沒有風,沒有風也就無所謂吹。"知"也是如此。心即是知者,知者即是心。我們現在談論一下知與風的關系。"知"就是知道某物。知道與風是不可分的。風和知道是融為一體的。我們可以說"風",這就夠了。"風"的存在暗示著"知"以及"吹"這個動作的存在。假如我們把"我知道風在吹"這個句子壓縮成一個簡單的"風"字,我們可以避免語法上的誤解,從而接近真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養成了一種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這種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基于這樣一種觀念,認為每一事物都是相互獨立的。這種思維和言談方式使得我們要契入非二元的、無分別的真實變得困難起來。真實是無法用名相概念來表達的。
每一行為是它自己的主語
The wind blows(風在吹),The rain falls(雨在下),The river flows(河在流),在類似這樣的句式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主語和動詞是一體的,相同的。不吹就沒有風,不下也就沒有雨,不流也就沒有河。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的話,我們就會發現,行為的主語就在行為當中,行為本身即是主語。
最一般的動詞就是"to be(是),"如"I am (我是)","you are (你是)","the mountain is (山是)","a river is (河是)"。動詞"to be(是)"不表達宇宙生機勃勃的動態,如果要表達的話,我們就必須說"become(變成)"。"to be(是)"和"to become(變成)"這兩個動詞都可以用作名詞"being(存在)"、"becoming(正在存在、正在變成某種存在狀態)"。但是,"being" 是什么?"becoming" 又是什么?"becoming"意思是"不斷地變化",像動詞"to be"一樣通用。假如主語和動詞是相互分立的,那么我們根本無法表達某一現象的"being(存在)"和它的"becoming(正在存在、正在變成某種存在狀態)"。在"風"這個例子中,"blowing(吹)"就是風的"being(存在)"和"becoming(正在存在)"。對于"雨"而言,它的"being (存在)"和"becoming(正在存在)"就是"falling(下)"。對于"河"而言,"flowing(流)"就是它的"being(存在)"和"becoming(正在存在)"。
我們說"rain falls(下雨)",但是,這個"fall(下落)"并不是一個很精確的字眼。因為雪花、樹葉甚至輻射等,都可以說"fall(下落)"。假如我們用"to rain"代替"to fall",這樣更能夠確切地表達主語"rain(雨)"的行為動作。為了表達下雨這個行為動作,我們可以說"the rain rains",在這里"rain"既作主語,又作動詞。或者干脆說"Raining",乃至"Rain"。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說:"The painter paints(畫家畫畫)","The reader reads(讀者讀書)","The meditator meditates(禪者坐禪)"。仿照這種句型,我們也可以說:"The king(國王)Kings","The mountain(山) mountains","The cloud(云)clouds"。國王存在的理由就是"to be King(是國王)","to act king(按國王的要求活動,扮演好國王這個角色)"。山存在的理由就是"to be,to act,to do mountain(按山的方式去存在)"。"Acting being king"的意思就是做一個國君應當做的,如統治人民、接見外賓,諸如此類的事情。于是,按照"rainains"這個句式,我們可以簡單地說"The king kings(可譯為《論語》中的"君君")"。在這種句式中,第一個詞"King"是主語,第二個詞"King"是動詞,而且這個動詞不具有普遍性,只能用來描述國王。因此,每一個主語可以變成動詞,而這個動詞正是主語的存在狀態。也許,說"The painter paints(畫家畫畫)"比說"The king kings(君君)"要順耳一些,但實際上,這兩者沒有什么區別。很久很久以前,孔子就使用過這種句式,他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King kings,subject subjects,parent parents,childchilds),意思就是"君為君(The king is does kings)","臣為臣(The subject is doesubject)",等等。對此,我們可以進一步作如下解釋:"國君必須盡一個國君的責任",或者說,"國君必須像一個國君的樣子去嚴格履行職責。"但是,這些補充和潤色最后并沒有增加什么。當我們明白了每個行為是它自己的主語,我們才可以說開始領會了"知(Knowing)"這個詞的巨大功用。
無生物啊,你有靈魂嗎?
我們習慣于從受和想的角度來理解"知(Knowing)",以至于我們把無機物貼上了"無生命,無感情,無知性"的標簽。但是,這些事物只是從我們的觀點來看沒有生命。一個巖石是由無數的分子構成的,而分子又是由無數的原子和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在電磁和原子核力的攝引下構成的。原子并不是無生命的惰性固體顆粒,而是一個巨大的空間,內面有無數的粒子(如質子、電子、中子等等)以極高的速度在不斷地運動。為什么它們要如此這般地運動?我們還宣稱巖石是惰性的、無生命的、沒有感情的嗎?詩人拉馬丁(Lamartine)曾經問道:"無生物啊,你有靈魂嗎?"如果我們按自己的觀念和信仰來定義靈魂的話,顯然,它們沒有靈魂,至少,它們沒有表現出這一點來。但是,若從動力學的活生生的實際來理解的話,它們肯定有靈魂。 (發布者: 歡迎投稿,網站:無量光佛教網,討論請進入:佛教論壇)
一行禪師:太陽我的心 念頭之河
我們坐了大約四十分鐘。我注意到我的朋友看著果汁微笑了。果汁已經變得非常清澈。"嗯?我的朋友,你在笑嗎?即使你不能做到像這杯蘋果汁一樣完全地定下來,但是你難道沒有感覺到你的焦慮、煩躁和不安比此前減輕了一些嗎?你雖然還在微笑,但是我想,你對你也能變得像這杯蘋果汁一樣清澈表示懷疑,即使我們接著坐幾個小時。"這杯果汁有一個非常牢固的基礎。但是,你坐在那兒并不安穩。這些果肉渣子只要循著自然的法則就可以輕輕地沉淀到杯子的底部。但是你的思想并沒有遵循這樣的法則。相反,它們像一群蜜蜂一樣嗡嗡地動蕩個不停,所以你想你不可能像這杯蘋果汁一樣靜如止水。
"你告訴我說,人類,作為能思能覺的生命存在,不可以與一杯果汁相類比。我同意這一點,但是,我同時也明白,我們可以像這杯蘋果汁那樣,去使自己定下來,甚至做得更好。我們可以做到心境平和,不僅僅是坐著的時候,而且在走路,工作時,亦是如此。"或許你不相信,因為四十分鐘過去了,你作了很大的努力但仍未能如你所希望的那樣獲得平靜。坦特睡得正香,她的呼吸很輕。讓我們點一枝蠟燭,繼續談話吧!""小坦特就這樣毫不費力地進入了夢鄉。你知道,當你失眠的時候,你愈努力想睡,卻愈睡不著。你現在試圖迫使自己平靜下來,這時你感覺到有一種抵抗力從你體內升起。許多初習禪的人都領教過這種抵抗力。他們愈是著意使自己平靜下來,愈是不能平靜。越南人認為,這是因為有精靈作怪,或是惡業現前的緣故。但實際上,這種抵抗力恰恰產生于我們的"著意想平靜"。著意本身變成了一種壓制。我們的思想感情如同河流一般奔涌。如果我們著意要止住河水的奔流,我們自然會遭到河水的沖擊。比較明智的做法是,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順著水勢,來引導它的流向。我們千萬不要試圖堵住它。
"記住,河水必須流動,我們要順著它。我們必須明察它沿途接納的每一個溪流。同樣,我們必須明察我們內心生起的每一個念頭──它們的產生、逗留和消亡。
"念頭之河仍在流動,但它們不再處于無意識的黑暗狀態。它現在在覺照的陽光下流動。我們的內心,永遠保持著燦爛陽光,照亮著每一條小溪,每一顆卵石,每處河曲,這就是習禪。習禪首先就是要觀照隨順這些細節。"在覺照的當下,我們感覺到我們是自主的,即便心念河流仍舊存在,仍舊奔流。我們感覺到我們的心態很平靜,但這種平靜不同于蘋果汁的平靜。平靜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思想、感情凍結了。平靜也不同于麻醉。平靜的心態并不是說心中連思想、情感、意識都沒有了,它不是一種漫不經心、麻木不仁。很顯然,思想、情感并不能單獨構成我們生命存在的全部。狂怒、嗔恨、羞恥、信仰、懷疑、沒有耐心、憎惡、貪欲悲哀以及苦惱,都是我們的心。希望、抑制、直覺、本能、下意識、無意識,同樣也是自我的部分。唯識宗(Vijnanavada Buddhism )詳細地論述了八識心田和五十一心所。如果你有時間,你可以把這些著作找來看看。它們囊括了所有的心理現象。"
一行禪師:太陽我的心 陽光和綠葉
為了創造一個很好的心態環境,以便進入定境開顯般若(即真心),初入門的禪者認為他們必須壓制所有的思想感情(即妄心)。他們采用種種方法,如把意念集中在某一對象上或者是數呼吸,試圖堵住思想情感的產生。專注于某一對象和數呼吸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它們不是用于壓制妄念的。我們知道哪里有壓迫,那里就有反抗。壓迫與反抗總是相續而生。真心和妄心同是一心。否定此即是否定彼,壓制彼即是壓制此。我們的念即是我們的自我。我們不能壓制它。我們必須用一種恭謹的、柔和的和絕對非暴力的方式對待心念。由于我們連"究竟什么是自我"都不知道,我們又如何能知道某一心念是真是妄,是否該壓制以及壓制什么?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覺照之光照亮我們的"自我",并促其覺悟,這樣我們就可以直接看透心念。
正如花葉僅僅是植物的一部分、波浪僅僅是大海的一分子,觀念、情感和思想僅僅是自我的一個組成要素。花葉是植物生命的自然展示,波浪是大海的一種自然表現。著意壓迫和抑制它是徒勞無功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觀照它們。因為它們存在,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產生的根源,這根源與我們自己正是一回事。覺照的太陽植根于自我之核心,它可以使自我獲得自覺。它不僅能照亮所有現行的思想情感,它同時還可以照亮自身。(這段意思是說,覺照的功能源于第八識之見分,第八識除見分之外,還具有自證分和證自證分的功能譯者注)讓我們回到那杯蘋果汁。它還在靜靜地定著。我們的觀念之流繼續涌動,但是現在,在覺照的光照之下它靜靜地流淌著,我們也隨之平靜下來。心念之流與覺照之間的關系并不像自然界的河流與太陽。因為,無論是子夜還是正午,無論是看到太陽還是看不到太陽,密西西比河的河水仍然在流動,不多也不少。但是,當覺照之光照臨在我們的心念之河上的時候,我們的心態就會發生改變,在這里心念之流與覺照之光本質上是一,而不像自然界的太陽與河流是判然兩立的二。
讓我們考察一下樹葉的顏色和太陽光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也具有同樣的性質。在子夜,星光和月光只能顯示樹木和葉片的輪廓。但是,如果太陽光突然打過來,樹葉的綠色就會立即呈現出來。四月的樹葉綠油油的,全仗太陽的照射。某一天,我坐在樹林中,模仿《般若波羅密心經》,寫道
陽光即綠葉
綠葉即陽光
陽光不異綠葉
綠葉不異陽光
一切形色亦復如是
一旦覺照的太陽燦爛地升起,心態馬上就會發生一個巨大的變化。在禪定中,覺照的太陽冉冉地升起,我們因之把一切看得更透徹。在禪定中,我們似乎有兩個自我,一方是涌動的思想情感之流,另一方是覺照之太陽。兩者中,何者為真正的自我?何者是真?何者是妄?何者善?何者惡?朋友,請你平靜下來。放下你概念思維的利劍。不要如此匆忙地把你的自我一分為二。這兩者都是自我。兩者無一是真的,無一是假的,同時兩者又都是真的又都是假的。
我們知道,光和色是不可分的。同樣的道理,自我的太陽(指覺照譯者注)與自我的河流(指思想、感情譯者注)是沒有區別的。來,跟我坐在一起,微笑吧,讓你心中的太陽升起來,如果必要,閉上你的眼睛,以便更透徹地看清自我。你的覺照之光僅僅是你自我之流的一部分,難道不是這樣嗎?像所有心理現象一樣,它遵循同樣的法則產生、消亡。為了用放大鏡觀察某一事物,科學家必須把光線打在被觀察的對象上。為了觀察自我,你必須把覺照之光打在上面。
我剛才告訴你,放下你的概念化之劍,不要把你的自我劈為兩半。事實上,你不可能把它一分為二,即便你想這樣做。你認為你能把太陽光同樹葉的綠色分開來嗎?你決不能夠把能觀的自我同所觀的自我分別開來。當覺照之光升起來了,思想、情感的性質也就發生了變化。它們與能觀的心融為一體,顯然它們有區別,如同樹葉的綠色和陽光一樣。不要從二元觀念又滑向一元觀念。永遠安住當下的覺照之光同時就是它的覺照對象。當燈拉亮的時候,燈本身也被照亮了。"我知道我知道","我意識到我在意識"。當你認為"覺照之光在我內心熄滅"的時候,就在這瞬間,覺照之光又重新亮起,比光速還快。
-------
必須直接體悟本來無我 (2022-05-16 12:41:38)[編輯][刪除]
標簽: 無我
宗喀巴大師說過,單單不假設有自我是不足夠的;必須直接體悟本來無我。
保持無念只是修定,外道也是修無想定,佛法不只要修定而更重要的是要開啟般若智慧。
翻譯:
“根除無明的過程……不是僅僅停止思想,而是積極地體悟那無明所誤解的相反。無明不僅僅是缺乏知識,而是一種特定的誤解,它必須通過體悟它(無明)的對立面來消除。
在這方面,宗喀巴大師說,不能僅僅通過停止概念來擺脫對“固有存在”(自性見)的誤解,就像一個人是不可能以盡量不去想它的方法來擺脫黑暗洞穴中有惡魔的想法一樣。就像一個人必須拿著燈,看到那里沒有惡魔一樣,所以需要智慧的照明來清除無明的黑暗。”
Napper, 伊麗莎白,
2003, p. 103"
original: "The
process of eradicating avidy (ignorance) is conceived… not as a
mere stopping of thought, but as the active realization of the
opposite of what ignorance misconceives. Avidy is not a mere
absence of knowledge, but a specific misconception, and it must be
removed by realization of its opposite. In this vein, Tsongkhapa
says that one cannot get rid of the misconception of 'inherent
existence' merely by stopping conceptuality any more than one can
get rid of the idea that there is a demon in a darkened cave merely
by trying not to think about it. Just as one must hold a lamp and
see that there is no demon there, so the illumination of wisdom is
needed to clear away the darkness of ignorance."
Napper,
Elizabeth, 2003, p. 103"
心只是一個名字 (2022-05-15 02:37:36)[編輯][刪除]
標簽: 龍樹菩薩 空性 無心 無我 中觀
翻譯: “知者感知可知【的事物】;
沒有可知【的事物】,就沒有知;
所以你為什么不承認
既不存在所(對相)也不存在能(主體)?
心只是一個名字;
除了它的名字,它不存在于任何東西;
因此,將識視為一個名稱;
名也無自性。
無論是在內還是在外,
或者介于兩者之間,
一切耆那 (意譯為情欲的戰勝者,即圣人)從未找到心;
所以心有幻相的本性。
顏色和形狀的區別,
或者客體與主體的區別,
男性、女性和中性的——
心沒有這種固定的形式。
簡而言之,佛陀從未見過
他們也永遠不會看到【這樣的心】;
那么他們怎么能把它看作是有自性
那沒有自性【的心】?
“實體”是一種概念化;
沒有概念化是空;
在發生概念化處,
怎么會有空?
在知和知者方面的心,
這是如來從未見過的;
哪里有被知和知者,
就沒有開悟。
無相也無生,
無實體的存在,也超越言語,
虛空、菩提心【覺醒心】與覺悟
具有不二的特性。”
- 龍樹菩薩,《菩提心論》(Bodhicittavivarana)
原文:“The cognizer perceives the cognizable;
Without the cognizable there is no cognition;
Therefore why do you not admit
That neither object nor subject exists [at all]?
The mind is but a mere name;
Apart from it's name it exists as nothing;
So view consciousness as a mere name;
Name too has no intrinsic nature.
Either within or likewise without,
Or somewhere in between the two,
The conquerors have never found the mind;
So the mind has the nature of an illusion.
The distinctions of colors and shapes,
Or that of object and subject,
Of male, female and the neuter -
The mind has no such fixed forms.
In brief the Buddhas have never seen
Nor will they ever see [such a mind];
So how can they see it as intrinsic nature
That which is devoid of intrinsic nature?
"Entity" is a conceptualization;
Absence of conceptualization is emptiness;
Where conceptualization occurs,
How can there be emptiness?
The mind in terms of perceived and perceiver,
This the Tathagatas have never seen;
Where there is the perceived and perceiver,
There is no enlightenment.
Devoid of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ation,
Devoid of substantiative reality and transcending speech,
Space, awakening mind and enlightenment
Poss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duality.”
- Nagarjuna, Bodhicittavivarana
真心只是假名
(2022-05-15 02:39) [編輯] [刪除]
轉載▼
標簽: 無我 無心
需知真心,只是假名。不可誤為實有。
故龍樹中論說,如是實有又如何幻化
菩提達摩祖師也是在《無心論》和它其他的著作都也是同樣的解釋
全文(中英)在 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11/the-doctrine-of-no-mind-by-bodhidharma.html
。。。。
問曰:“既若無心,即合無有見聞覺知,云何得有見聞覺知?”
答曰:“我雖無心,能見能聞能覺能知。”
。。。。
”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無物,物外無心,舉止動用,皆得自在,斷諸疑網,更無掛礙。即起作禮,而銘無心。“
。。。。
達摩祖師 在其他的著作:[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為運動,皆是自心。]
-----
同樣的,第三世噶瑪巴撰著-《大手印願文》 也說到,連佛也找不到心的自體性:
一段:"一切諸法為心所變現,心本無心心之體性空,
空而無滅無所不顯現,愿善觀察于體得定見。
從本未有自現迷為境,由無明故執自明為我,
由二執故流轉于諸有,愿斷無明迷亂之根源。
一切(英文版是“it”)非有諸佛亦不見,一切非無輪涅眾根因,
。。。。。
觀察于境見心不見境,觀察于心心無體性空,
觀察二者二執自解脫,愿證光明心體之實相。"
- https://sites.google.com/site/lrblbook/yi-que-li-jian-jie/12-18-ghlin66-da-yue-que-li-jian-jie-jia-shang-06-fu-xing-ru-lai-cang/-le-yi-da-shou-yin-qi-yuan-wen
----
2023,Soh寫:
當保持覺照時,剛開始還像觀者是在一切影像背后不被影響的鏡子,那是修行人在初步的修,到本我的階段都是這樣,但是如果覺照的修持是如佛所教的,就不會停留在這里。Ven Jinmyo Osho禪師曾說,“只有手能感覺到手。如果有任何'向下看手'的感覺,那是因為頭部的位置感。所以,對此的'解藥'就是練習身體感覺的直接性和即時性。只有腳能感覺到腳。只有呼吸能感覺到呼吸。只有丹田能感覺到丹田。它不需要一個'中間人',一個某個'人'來做這個練習。它需要那個某個'人'讓路,讓它盡可能簡單和直接。” (original:“Only the hand can feel the hand. If there is any sense of 'viewing down at the hand', that is because of that sense of locatedness in the head. So the 'antidote' to that is to practice the immediacy and directness of bodily sensation. Only the foot can feel the foot. Only the breath can feel the breath. Only the tanden can feel the tanden. It doesn't need a 'middle man', a some 'one' to do the practice. It needs that some 'one' to get out of the way and let it be as simple and direct as possible.”), 這也就像佛陀教的四念處(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就是這樣教,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在解釋了十六種有覺照呼吸的方法之后,佛陀講述了四念處以及七覺支。存在的一切都可以歸入四念所-身體,感覺,心,心所。另一種說法是"心所"是"一切法",也就是"一切存在的事物"。因此,所有的四念處都是心所。在這篇經文中,我們通過有覺照的呼吸來充分認識四念處。要充分理解四念處,可閱讀念處經。
"在身觀身","在感觀感","在心觀心","在法觀法"這些短語出現在經文的第三部分。"觀照修法"的關鍵在于,觀照的主體和對象不能被看作是分開的。科學家可能會試圖將自己與觀測和測量的對象分開,但是meditation的學生必須消除主體和對象之間的界限。當我們觀察某件事物時,我們就是那個事物。"非二元性"是關鍵詞。"觀身于身/在身觀身"意味著在觀察的過程中,你不是站在你自己的身體外面,好像你是一個獨立的觀察者,而是你百分之一百地認同/融入于被觀察的對象(you identify yourself one hundred percent with the object being observed)。這是唯一可以通向洞察和直接體驗現實的道路。在"觀照冥想"中,身體和心是一體的,觀照的主體和對象也是一體的。沒有區分現實的劍切成許多部分。修法者是一個全身心投入的參與者,而不是一個獨立的觀察者。"(2011-12-20T22:58:59). 心的覺醒 . Parallax Press. Kindle版.,。
(原文:Thich Nhat Hanh:
"After explaining the sixteen methods of conscious breathing, the Buddha speaks about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and the Seven Factors of Awakening. Everything that exists can be placed into one of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the body, the feelings, the mind, and the objects of the mind. Another way of saying “objects of mind” is “all dharmas,” which means “everything that is.” Therefore, all of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are objects of the mind. In this sutra, we practice full awareness of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through conscious breathing. For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read the Satipatthana Sutta.24The phrases “observing the body in the body,” “observing the feelings in the feelings,” “observing the mind in the mind,” and “observing the objects of mind in the objects of mind,” appear in the third section of the sutra. The key to “observation meditation” is that the subject of observation and the object of observation not be regarded as separate. A scientist might try to separate herself from the object she is observing and measuring, but students of meditation have to remove the boundary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When we observe something, we are that thing. “Nonduality” is the key word. “Observing the body in the body” mean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observing, you don’t stand outside your own body as if you were an independent observer, but you identify yourself one hundred percent with the object being observed. This is the only path that can lead to the penetration and direct experience of reality. In “observation meditation,” the body and mind are one entity, and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meditation are one entity also. There is no sword of discrimination that slices reality into many parts. The meditator is a fully engaged participant, not a separate observer." (2011-12-20T22:58:59). Awakening of the Heart . Parallax Press. Kindle Edition. )
我的佛友Yin Ling(已經證悟無我、空性)也說過,"Meditation的第一步是確定知覺的心。沒有它,就沒有真實的體驗。鳥、天空、觸摸、咖啡,都是你的心。一旦心被確定并強化了,它將帶你走出“我知我見”,達到證悟,我們就不會迷失。...念處經是達到(般若)智/洞見(insight)的精彩指導。"在身觀身",當你練習時,不要思考,去感覺。真正地從身體內感受身體。從聲音本身感受聲音。(1)待續...(2)感受那感覺、思想以從及所有六根本身去感受(六根)。就像你將你的覺插入感覺的中心,從(感受)內去感受。...(3)堅持練習念處經數月至數年。佛陀的正念練習旨在轉化我們的心:1)削弱中心自我能量和2)證悟到覺本來就已經灌輸在六根,不是分開的。...(4)如果你被正確地教導,并且每天堅持練習2小時,念處經將帶你達到強大的無我證悟。在8-12個月內,心的能量將會迅速轉化。(原文:”Yin Ling: First step of meditation is to ascertain the knowing MIND. Without it there is no realisation. The bird, the sky, the touch, the coffee, are all your MIND. MIND once ascertained and strengthen will take one out of “self view” to realisation & we won’t get lost. … The Satipatthana sutta is a wonderful instruction to reach insight.“Feel the body in the body”, when practicing, don’t think. Feel.Truly feel the body FROM inside the body. Feel the sound from the sound itself. (1) tbc …
(2) feel the feelings, thoughts and all 6 senses in itself and via itself.It is as though u Insert ur awareness into the middle of the feelings and feel from inside. …. (3) practice satipatthana for months to years, consistently.The Buddha’s mindfulness practice aim to transform our mind : 1) weaken the central self energy and 2) realising awareness has always infused in the 6 senses, not apart. …
(4)satipatthana will bring u to the powerful no-self realisation, if u were taught correctly and if u practice consistently 2 hours a day.The mind energy WILL transform rapidly in 8-12 months.😁😝“)
這樣修,又有正見(比如anatta stanzas/bahiya sutta/等等的指點),覺照時就不會停留在“觀者”的我相、法相,而會漸漸體會,(特別是有正見的引導)證悟無我,這樣認真修,應該一兩年就能突破。佛陀在四念經就有提到,如是修,7年,或7年都不到,7個月,升至7天就可以解脫了。
在我的group就有50+證悟無我(之前多數也是經歷過本我、一心的階段),所以說難也不難,但需要有正見的引導。證悟無我也不是結束,當然還是要精進修行直到成佛。所以,剛才我說“我發現,99%的人當他們認為已經開悟了,其實大多數都是指”本我“,還有少數的在講”一心"”,但話說回來,這不是因為證悟無我很難,也不是因為無我很玄奧高深,如果很難那么為什么佛陀的僧團有上千上萬的人開悟證悟,或者我的group怎么十年內導致50+/60人證悟到無我?所以,不是因為很困難,也不是因為修行人根器太差了,或者太懶惰,我覺得其實是因為不夠人在強調推廣正知見,有正知見的人很少,雖然有了正見也不代表就證悟了(我在概念上理解了可能3~4年后才證悟到無我),而是要證悟正見才能真正解脫,就像John Tan在本我階段stuck 13年而且失眠,因為沒有了解和接觸正見(因為執于覺體而產生了energy imbalance難以入眠,我的group也有一些在本我階段失眠的不知怎么google找到我,我就告訴他們要去證悟無我、性空才能真正解決他們的問題)、有一些不是很好的體會(energy imbalances),已經算很不錯了,很多人幾十年、一輩子都不能突破,因為沒有因緣遇到善知識或正見的引導。但如果有正知見的引導,那么,佛陀有上千上萬的弟子證悟、解脫,對我來說不是神話故事,而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雖然指出“覺”“覺性”為基礎的“初悟”也非常重要,我本身也是建議人們可以先去體悟“覺體”/“本我”。但是,也同時需要指出這不是finality最終性,也要證悟無我、空性的正見,而且后者才是解脫的關鍵。
如John Tan2009年也說過,"作為開始,我們幾乎不可能不感覺到二元性。一個觀察者和觀察被觀察的對象是我們的普通經驗,這似乎是一個經驗性的事實。因此,我們不應該急于做任何事,只需要簡單地認識到'原因'。使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看事物的原因被稱為'無明'。嘗試理解'無明',不是作為不知道,而是作為一種知道的形式。將它看作是一種我們已經接受為真理的非常深層的'二元知識'。然后,我們將通過兩個步驟來克服這個錯誤的觀點;一個是強烈而堅定地建立正確的正知正見以替代我們現有的'二元見和自性見',第二個是通過裸露的覺照力去觀,以減少知見的影響。練習在身體感覺中保持裸露(bare),直到在身體感覺中有一個非常強烈清晰的鏡子感覺。然后在正知正見下,非二元會出現。沒有正確的知見,它很可能會變成一個鏡子反映現象的體驗。
修持可能需要幾十年,而且在旅途中經常會感到很挫敗和有挑戰性。但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有自信,所有的努力最終都會證明是值得的。" (原文:”As a start it is almost not possible not to feel dualistic. An observer observing the observed is our ordinary experience and it will appear that this is an experiential fact. Therefore we should not rush into anything but just simply recognize the ‘cause’. The cause that made us see in such a way is termed ‘ignorance’. Try to understand ‘ignorance’ not as not knowing but a form of knowing instead. See it as a very deep form of ‘dualistic knowing’ that we have taken it to be truth. We then proceed to overcome this wrong view in 2 steps; one by strongly and firmly establishing the right view to replace our existing ‘dualistic and inherent view’ and second, practice seeing in bare attention to lessen the grip of views. Practice being bare in bodily sensation till there is a very strong clear mirror feeling in bodily sensation. Then with the right view, non-dual will dawn. Without the right view, it will most likely turn into a mirror reflecting phenomena experience.
Practices can take decades and often quite frustrating and challenging during the journey. But have faith, be patient and have confidence, all effort will prove worthwhile eventually.“)
--------
我給某人寫了一條消息:
據我所知,金剛經都在講空無自性。當然,需要明白空性不是斷滅,不是什么都沒有。
比如:有小乘修者問龍樹菩薩,你說諸法皆空,那不是斷見嗎?若是如此,怎么有苦集滅道、佛、阿羅漢、等等。
龍樹菩薩的解釋簡單是:不是諸法有自性才能苦集滅道,而是precisely/因為諸法空無自性,才有可能苦集滅道。諸法性空不代表一切不存在。(就如有提過,若是實有又如何幻化)
諸法性空不是斷滅見,就是因為一切緣起無自性才可能運作,若一切法有自性,就不是緣起(因緣聚合的假相)的,而是有自體性存在的。無自性才能緣起,才可能談因果,不然一切皆有定性,若無明和苦是有定性的,那么修行又怎么能有效,就不可能有苦集滅道、佛、菩薩、阿羅漢等等。
這里不是說苦集滅道、佛、菩薩、等等是真實存在的(心經:無苦集滅道),而是一切法,苦集滅道、佛、菩薩、等等都是緣起空無自性,空無自性才能妙有,一切如幻,苦集滅道,六度,八正道,菩薩道、阿羅漢道、等等才會有它的作用。一切法不真實存在(本無自性)但不是說一切不存在,如果說一切法不存在就是斷見,如果說一切真實存在那么可能又落入常見,而是說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眾緣和合的假名假相,”自緣起而生的法,只不過是依靠其自身的設施處而安立的假名而已,如同馬車一樣。所謂緣起性,也就是遠離常斷有無等邊戲的中觀道之真實大義。“
所以是從這個角度,金剛經說,”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X 非 X, 是名 X。一切法緣起性空,不落兩邊(常、斷,存在、不存在等等)的邊見。
對我來說,這其實也是在講心性。一切相本空明,緣起無自性,如夢幻泡影,不落兩邊(存在/不存在等)。
龍樹菩薩:
“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
即為見諸法,無因亦無緣。”
”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四圣諦之法。
苦不從緣生,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定性無無常。
若苦有定性,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以破空義故。
苦若有定性,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即破于滅諦。
道若有定性,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即無有定性。
若無有苦諦,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竟為何所至?
若苦定有性,先來所不見。
于今云何見?其性不異故。
如見苦不然,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是四道果性,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今云何可得?
若無有四果,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圣故,則無有僧寶。“
”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
則破于世俗,諸余所有法。“
- https://mingguang.im/reading/中觀根本慧論釋/二十四 觀四諦品
--------
如何才能真正體證到“無我”
0.jpeg
如何才能真正體證到“無我”
weixin.qq.com
Original 之覺 覺世間 2022-11-25 12:56 Posted on 河北
收錄于合集
#無我
52個
#緣生
22個
#滅苦
62個
#修行
61個
#佛法
64個
點擊上方【 覺世間 】,關注更多內容
Image
心點亮心的法寶——自明本緣生無我。
放下對過往的挑剔,平等慈心一切時,即是不滿之“我”的偽裝卸除時。
如何才能真正體證到“無我”
音頻:
00:0032:06
語音:之覺
生命中一切感覺狀態必然都是眾條件相互且相續影響的結果,也就可以說,都必然是“該”發生的。
生命狀態本來“無我”,來見證這個真相,才是徹底解決我們生活中,心靈總有貪嗔不滿的唯一方向。
而唯有放下挑剔的心態、思路,就必然能見證到它。
方法就這么簡單。
具體如何實踐此法呢?
當下已是覺知,當下必是發生,所以,覺知就是發生,它還是什么?!——還是心呀!
發生必有過往,必在生滅,佛法的正觀修行到此為止!
過往生滅(各種感受狀態),正不停發生著,無論叫投入迷失狀態、放開不執狀態、旁觀式狀態……這都是那覺知的心本身的各種呈現狀態!
回歸到這個角度體驗時,它已經自然超越了有個觀察者、覺知者,打掉了觀者、知者之“我”,才會逐漸不生造作心態,只剩“無挑剔”的覺知心態的不停相續生滅過往的突出體驗,而最終會自然生起“根本無我”心態,破除心認知心自己是我、有我的妄想,這也才是能根除煩惱的佛法,所要找的那個事實真相——緣生無我真正呈現的狀態。
正觀,就是到此為止,至于其后的——生滅皆因緣起,緣起自然無我,這是它正觀因緣具足后,自然會產生的了知效果的必然,不用去理這些了,只有“當下——覺知(發生)的即生即滅”是我們的關注點。
覺知心無所住,不可得。所以,不是放下什么,是見證——一切覺知狀態,也就是心,也就是現實發生,本自然生即滅去,本不可得。
注意,這里“現實發生”始終是指涵蓋所緣對象的整體覺知感受,就是一個個心態本身,也就是一個個覺知心。
因為佛法是根除心中煩惱的方法,是心法,佛法過程都沒離過此心(覺知)。
不論怎樣,唯體驗當下覺知狀態,也就是發生狀態的無法住停不變!最終見證其無常乃至被條件逼迫的無我性,從而破除了導致我們凡夫,貪嗔癡不滿心態不斷再生的,最根本的錯誤認知——有我。
煩惱的根除在心上,佛法是心對心自己的真相見證,當下的發生狀態也就特指心的狀態,就是我們的覺知狀態,眾生現象也是指此。
所以,覺觀無常過往,不是指對覺知內容里的一個個對象,只去觀它們的過往生滅,那還如何生活、工作呢。比如做飯時需各種具體分別的操作,看個手機也都是有步驟,方方面面都是如此需覺知、分別、思判……那樣的話,恐怕生存都談不上了。
因為啊,生活中的正常的分別取舍,并不是導致煩惱的有無的原因所在。而是覺知狀態本身的是否有我的真相見證決定了煩惱不滿的有無,再不再生。
所以呢,注意了,不是去覺知身體的無常,直接回到覺知著身體的這個覺知狀態上來,受想行識也一樣的,不需或說實際也就不存在刻意找或求啊,各種想法出來的狀態,它們也必然地是變換過往不住的……呈現著這個真相的。
由此也可見,佛法本質上,它所見證的緣生法,不是對這個世間里邊的各種事物、現象都了知,它們是否緣生的。
其實呢,世人也一直在這么研究著,研究著世界的方方面面。如研究身體,它們的確是由細胞乃至分子電子組成的,無一不是條件組合、無常變化的。感受也是這樣的……這些,古今的人們不都研究了嘛,也見證了它們無常且無獨立性。
實際上,佛法不需要去研究這些。什么意思?因為一般情況,你本來就知道,它們不是你,因為那是你的身體,你的感受,你的想法,你的某某某,或別人的某某某……那些都是你的或別人的,怎么會是你?這個你,也就是這個我在哪兒?怎么去見證其有無呢?
所以說,這個世間、宇宙啥的,佛陀說了,有常還是無常,生命何時開始結束,世界里邊或可能外邊,那里有沒有一個永恒的事物,還是都是無常的?佛陀其實是否定回答這類問題的,為什么?道理就在這兒,也就是說,他所針對的緣生無我,只是我們當下生命狀態,也就是覺知狀態,這個覺知的發生狀態,或說心理各狀態,它是無我的,他不是必須去研究里邊的那些內容的發生狀態,是不是恒常還是無常,他是指的這個意思。
你或許會問了,經典里不是說,像阿含經里提到的,觀色(身)無常嗎?那不是觀身體嗎?的確不是,而是觀身體時的這個覺知狀態,也即心理狀態。那,它為什么還提這個觀字呢?因為,在我們同樣一種覺知狀態,如昏沉、發呆、無想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沒法覺知到無常。
所以,觀無常這個觀指的是,在我們相對清醒的時候,在清醒的覺知狀態的時候,覺知各個所緣的時候,這個時候才能夠體會到這個覺知狀態,也就是生命狀態的那個緣生無我性。
如果不是在覺知狀態本身的自然關注上呢,就必然陷入到覺知所緣里,即覺知內容的關注上了,自然就會設立一個觀者、知者角度,也就是“我”,也必然開始了造作式“觀”,也必生兩種結局之一:
一種呢,這個覺觀者(靈、我)見證了其外的一切“緣生無常無我”,而覺觀者(靈、我)卻是恒常的,待死后或活著出離、擺脫身心世間后,便能脫離這無常之苦。這是多數外道法之歸宿,終不能當下見證不滿的止息,活著的未來亦不能。
另一種,因有佛法正見為導向,發現仍有“實我”認知存在,這顯然不符合佛法中“無我”觀,便會反思、尋找之前“緣生無常無我”的漏洞,最終可能會見證到,原來這“覺觀者”也是生命狀態下,生滅不斷發生過程中的,一個個夾雜其間的心的狀態而已,也是本緣生無常、無我的。而這才是佛法中需見證的真正的“緣生無我”性。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禪觀行者,在觀了身體了,觀了感受了,觀了想法了……知其這些都是無常無我的,可怎么還感覺有個觀者呢?是呀,你從來就認可有一個觀者角度,有一個我在那里,然后,我們從來都是研究里邊的對象,它們是怎樣的規律,我們也研究了它們的條件性,是啊,哪個不是因緣而果的無常變化的,然后你再回歸那個知者,何謂回歸,就是原來所有的這些,都是在我們的覺知狀態里,這個覺知狀態本身,無論是觀(覺知)什么,是投入到對象內容里,還是旁觀式前面的覺知狀態的已生起又滅去,原來它們都是不同的覺知狀態,回歸是指的這一點。這才是唯一需要見證的緣生無我的角度、地方。
所以,他跟觀哪個所緣是沒有關系的,如他在觀身體,觀身體任何一個部位,觀何種感受,當時無論覺知哪個所緣,那個覺知狀態下,一旦體證到緣生無我,心(覺知)就見法了,就明白一切覺知狀態的共性——條件影響下的不斷相續生滅的逼迫式無我性,而不是說觀了身,再觀受,再觀想、行、識,才能見法,或者說才能心解脫,不是的。若這見法及心解脫,必須與所緣的不同具體分類都一一掛鉤,那也就需和一個個具體所緣對象掛鉤,那怎么能去體驗老早過去已無法記起的或未來還沒經歷的,它們是否也必緣生無我呢?
每個人,都有生命中的自己角度的覺知狀態,所以說,每個人只能是破了自己的這個覺知狀態的有常有我,而知緣生法,然后,這個時候他里邊的任何的所緣,他心中都不會再執著、挑剔而生不滿之苦了,是指的這個意思。
因此,我們并不是要做到全知,佛陀也否認了自己有否全知的問題。從這一點,你去想一想,你能夠了知所有的一切現象嗎?既然不能全知,你就不可能了知一切現象,你怎么能說它們肯定都是緣生無我的?
所以說,佛陀從來不在這些問題上與人糾纏,為什么?原因就是在這兒。
煩惱的根除與生命生活中的其他規律、真理、真相的是否了知,是沒有關系的。
生活中,我們面臨的各種事情,可說都有它們相應的因果條件及規律等。象手機、汽車、空調呀,如何制造、使用有其相應因果條件、程序;太陽系各行星運轉有其規律;又或某疾病如何治療啦,也有其因果條件及規律……
佛陀的滅苦過程及后來開示的滅苦法,不是在探究、驗證覺知狀態里的相關內容、對象,它們是怎樣怎樣的,怎么發生的,怎么因緣生滅的,那不是必須要研究的,但這有些的確是生活、學習、工作所需要的,但是,滅除煩惱是不需要的,不在這兒的,而在覺知它們的這個當下的覺知狀態本身。
所以呢,若不是因覺知而呈現的這心本身去自證其狀態相續生滅、被變而無我的共性,無論探究諸如以上所緣對象怎樣的因果規律,都是無法令不滿之心態不再生的。
覺知狀態就是發生的現實,不是指里面那些所緣、對象怎樣的現實發生,是指包含著它們的當下過往的覺知狀態,即心態本身。
如果回到覺知狀態本身時,它就自然可說,是覺知心無條件接納已滅覺知心時,也就自然只剩一種真相呈現——此覺知心過往生滅……由此,自證心本無我而滅除了心生不滿的根基。
好啦,朋友,現在正在發生著怎樣的覺知狀態呢:看到文字的覺知狀態,接著是思考其含義的覺知狀態,其后或是旁觀式回憶剛才那個思考時的覺知狀態,又接著或開始看文思考的覺知狀態……
來吧,先放下手機,放松下來,體會一下……對,這就是覺知狀態,如無聲的流水過往,過往,……無論它又怎樣,它仍在過往不住停……
看,就這么簡單,如此,覺知心也就逐漸沒了刻意著力點,這是破無明斷煩惱,唯一的關注角度。
這最后,就是簡單事,重復做,堅持就是。
未來,我們終有一刻,見證并體驗到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煩惱不滿的徹滅,也就是涅槃的真實不虛。
那時,生活依舊,老病死依舊,然一切煩惱已蕩然無存,亦不再生!
....................
將Awareness teaching ("覺性教學")作為一種讓人覺醒本覺、覺性的方法是重要的第一步,但更關鍵的是必須引導修行者走向正確的知見和正道,這樣他們就不會被錯誤的知見困擾,阻礙他們的進展。然后,他們將明確他們前進解脫的方向,即使他們體悟到本我。否則,他們可能會一生都停留在本我階段,沒有任何進展。實踐仍然是disassociative(把覺和物分開,還是二元的),這是費力和有作為的(contrived and effortful),不是開放于人事物而是遠離人事物、并隱藏在lalaland的“夢幻之地”,在人事物中保持一種不被影響的背影,而不是在人事物中當體即空的解放,這不是佛法里真正的解脫。
雖然一開始,離念、反聞聞自性的修法來體會本我本覺也是重要的,但是,如果不強調和教導正確的知見,那么強調的只是關于二元的認知和disassociative分離式的Awareness teaching ("覺性教學")。這不會導致解脫,實際上會陷入非佛家的常見/永恒主義non-Buddhist eternalism教導中。這樣,修行者將會把佛法和解脫誤解成和外道的梵我和Moksha是一樣的。
無我是一種洞見(insight)/般若智慧(prajna wisdom),一個人突然覺悟到我們稱之為“我”的基本假設,這被認為是真實存在的和不可否認的,實際上是空的,根本就不存在。這是看到“無明”是什么以及自由是什么。入和出由于無明的困惑而似乎真實存在。當被理解和視為緣起而性空時,就沒有困惑。緣起是被教導來克服這種困惑。所以,并不是練習直到沒有進出,而是體悟本來無我作為法印,沒有進出。實際上,“練習直到沒有進出”本身并沒有錯,但它不應被誤解為最終目標,而應該是臨時的路徑,因為無明還沒有被克服。
我們必須明確區分,被看破和糾正的錯誤認知不是種所達到的境界。這意味著,如果一個人坐下來直到自我和身心被忘記(坐忘)并不是一個洞見(insight)/般若智慧(prajna wisdom)。但在那坐忘或忘我境界之后,他突然覺悟到,"我"是如何能夠消失和出現的,如果它可以這樣出現和消失,那么"我"又如何是真實的?這才是洞見無我的開始。很多人都能夠經歷忘我和與一切融為一體的經驗,從這種經驗中,他們說,在這樣的狀態下,“我”是不存在的。但應該強調的是,必須洞見到:從未有過這樣的我,本來就無我,“我”是完全虛假而不真實存在的,這與單純的經驗/體驗是不同的。所以我常會告訴別人,無心的體驗和證悟本來無我是不同的。
但這并不意味著坐禪不重要,坐禪由于其他原因而重要,它也可以用于深觀,但這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是否使一個人覺悟到設置娑婆世界/輪回運作的基本認知缺陷或無明。
當佛陀傳授八正道時,知見很明確。必須先教導正確的知見,然后您可以討論正確的禪定和專注(meditation and concentration)、正念和正定。八正道的所有八個方面都取決于擁有正確的知見。這就是我在約十年前寫道:“盡管一個人可能會這樣練習正念,但如果我們同時有正確的指引和正確的知見——無我、空、緣起等,通過深觀,當條件成熟時,我們將體驗到進入了義、解脫的道路。否則,如果我們只是修持而沒有正確的知見,即使我們覺悟到無概念的直接體驗臨在明覺,它經常被塑造成永恒的目睹者(Eternal Witness)或一個所有色相的終極來源和基礎(source and substratum),這些都是“靈性束縛”的更微妙形式或自我感,這不是佛法中了義的覺醒或解放。這就是為什么在佛法中,佛陀說正確的知見是八正道的先導,它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所有其他的修持更為重要。”正念不只僅僅是覺照,有些人解釋正念為“覺照,保持當下”等等,但是外道也是這樣修,而佛教的正念包括了保持覺照但也有“提醒”之意:提醒三法印的正念,提醒無我、緣起性空的正念。一個人能夠保持覺照為“永恒的目睹者(Eternal Witness)”但不代表他們正在修習佛陀的正念(Right Mindfulness),雖然體驗明覺方面的覺照,但還堅持守住邪見、我見(比如Eternal Witness),而不是提醒無我的正念,等等。所以佛陀在中部117經說:“他為了邪見的舍斷、為了正見的具足努力,那是他的正精進。他具念地舍斷邪見,具念地進入后住于正見,那是他的正念(Right Mindfulness)。像這樣,這三法對正見繞著跑、隨著轉,即:正見、正精進、正念(Right Mindfulness)。“
同樣地,堪千創古仁波切Thrangu Rinpoche(他對無我和空性有深入的體悟)也寫道:“前兩個圣諦可以用兩句話來總結:應該覺知并了解什么是苦。應該放棄苦的起因。簡而言之,一旦我們認識到苦是什么,我們就開始消除其原因。我們通過停止做造成苦的惡行來做到這一點。為了停止這些不善的活動,我們在它們的根本上消除它們,即擾亂的情緒和各種不健康的態度。為了消除這些擾亂的情緒,我們需要移除它們的核心,即對“有我”的信念。如果我們這樣做,那么我們最終會認識到無我的智慧。通過理解沒有我的存在,我們不再創造擾亂的情緒和壞行為并結束整個過程。實現這一點是非常可能的;因此,有第三個圣諦,即止諦。止諦的本質和性質是寂靜(藏文:shewa)。”
H,E, Khenchen Thrangu Rinpoche
來源于:“The Four Noble Truths and the Eightfold Path”/”四圣諦與八正道“
https://www.samyeling.org/buddhism-and-meditation/teaching-archive-2/kenchen-thrangu-rinpoche/the-four-noble-truths-and-the-eightfold-path/
由Yael Gal分享”
例如,當我們說「覺」。但覺在哪里?如何用覺來深觀?可以教打坐,動中修,借假修真,但知見、道、果必須清晰。所有宗教都指向「覺」,但它的【空】性質沒有被揭示,因此都將其實質化為有自體性而并且停留在本我和一心。有了錯誤的知見,盡管他們也練習修定、覺觀,他們的修行無法克服我見、邊見、邪見。正如佛在一切漏經中所說,那些在修行中不適當關注的人(由于錯誤的知見)仍然確立一個覺者作為一個真實主體、不變和感知一切六根見聞覺知的真我,因此將無法達到苦的盡頭或涅槃。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修法沒有正確的知見作為先導,所以他們并沒有實踐正定或正念。他們可能體悟臨在明覺的清晰性,體悟本我到一心,但這不是佛的正確知見,也不是解脫的原因。
最近有人在本我的階段告訴我,他說:“我很難將前景[現象]看作「覺」。我可能只是在腦海中將「覺」和「背景」等同起來。”我告訴他,這是因為他對「覺」有某種定義,阻礙了他。他告訴我:“那么忘記「覺」的定義,只看「前景」的徹底生命力(aliveness)。這足夠了,對吧?”我告訴他:“不,不僅僅是忘記覺的定義。您需要深入地探究它,挑戰它,調查它,分析它。”我還發送了一些我早些時候發送給另一個人的文字,并說:“有一種沒有背景的體驗[作為無心的經驗],與覺悟到從未有過背景的主體或見者或除了光明的所見之外的從未有過一個觀者或覺,是不同的。后者必須作為一種體悟、證悟。所以您需要在直接的體驗中進行分析。直到您毫無疑惑地確認到:本來只有自知光明聲音在聽聲音,只有自知、光明的景色在看景色,本無覺者,觀者,聽者(或獨自與一切的覺、觀、聽)。“
關于在大手印經中實現無我的體悟,Khamtrul Rinpoche曾說:
“在那時刻,觀察者——明覺——與被觀察的——靜止與動作——是否有別,還是它實際上就是那靜止與動作本身呢?通過您自覺來調查,您會明白那正在自查的(明覺)也與靜止和動作無異。一旦這(領悟)發生,您會體驗到清澈空明作為自然光明的自知(self-knowing)覺(awareness)。最終,無論我們說性與光明,不良之物與解藥,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正念與思想,靜止與動作等,您應知道每對的術語都無異于彼此; 通過得到上師的加持,正確地確認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最終,達到無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一片廣闊是對真實含義的證悟,也是所有分析的巔峰。這被稱為“超越概念的知見”,這是擺脫一切概念,或稱為“金剛心知見”。
“果位的毗婆舍那(Vipashyana/毗婆舍那的意思是觀察如其本然的實相)是對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非二元性的最終堅定的正確體悟。”
Khamtrul Rinpoche上述所說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經驗。它由分析而看破世俗(convention),般若智洞見了這一切世俗法(conventional phenomena)的空性,”每對的術語都無異于彼此“,就如風和吹,覺和物,等等。
在佛教中,非分析性的終止/非擇滅無為 (non analytical cessation),如無心狀態和平凡的三摩地,并不是解脫。只有基于洞見并看破錯誤的自性見的分析性終止(擇滅無為)才能解脫 (analytical cessation)。那種般若智慧洞見到了本來法印之無我、空無自性、緣起性空。
我很久沒有翻開“人乘菩薩道”,但是我幾天前一打開的第一篇就翻到了第645頁(第650頁也很清楚),達摩祖師正在講無我的證悟,他說“若自心動,乃至語言施為運動,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動是心動,動即其用。動用外無心,心外無動。動不是心,心不是動。動本無心,心本無動。動無心離,心無動離,動是心用,用是心動。動是心用,用是心動。動即心用,用即心動。不動不用,用體本空。空本無動,動用同心,心本無動。故經云:動而無所動,終日去來而未曾去,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口+笑)而未曾(口+笑),終日聞而未曾聞,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住而未曾住。故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圓寂。乃至嗔喜痛癢何異木人,只緣推尋痛癢不可得。”,達摩說,”動用外無心,心外無動。”,不是真實存在的本體在產生作用,本來無心體,用體本空,在作用外無心可得,作用也不可離心而言,跟上一次我也提過,達摩無心論里的“心外無心,物外無心”相似,達摩祖師也說,“汝但仔細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復可得,是心不是心。為復在內、為復在外、為復在中間?如是三處推求,覓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處求覓亦不可得。當知即是無心。”,這里的心,其實是覺,所以同樣的,要分析、探究,“覺"能否在所見所聞之外或內或中間有何自體性存在,直到體驗覺也本來無我,無自體性,本來如此。重點不在于只是保持無能所的狀態,比如那些修忘我,心物融合一體的境界,這只是無心的體驗而未證悟本無我或達摩的本來無心。第650頁達摩祖師也說,“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是非有,亦非無。”,“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
當時我觀修Bahiya Sutta也是這么探究,我不只是在修”無念,保持只是看見,只是聽“等等,而是一直在探索,在見中真的有聞性獨立于景色而獨自存在嗎?在聲音外有聽的本身或聽者嗎?直到突然徹悟本無我,頓時整個主-動-客(subject-action-object)的結構被徹底地看穿,不再有疑惑,原來本來如此,在聽中只是聲音,聽本來就只是聲音,本來就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聽”,也從未有過聽者,看也只是景色而已等等,所以“覺”也只是這一切光明動態展現的假名,無自體性可得。這時才能體悟Bahiya Sutta,”...在所見中,只有所見。在所聞中,只有所聞... ...您將看到,你不在此處,不在彼處,也不在兩者之間。此即苦的止息。”,是從體悟方面,而就如達摩祖師所言,”其心復可得,是心不是心。為復在內、為復在外、為復在中間?如是三處推求,覓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處求覓亦不可得。當知即是無心。”
因此,我認為強調無我作為法印的體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在見中只有見,從未有見者存在。這并不是一種達到的體驗(忘我)層次,觀者的感覺溶解為僅僅只是見、只是聽,達到無心的體驗并不難也不罕見,實際上擁有無我的體悟要稀有得多,盡管無我的體悟也只是通向佛果的另一個起點。很多人都關注體驗,而缺乏明確性的智慧來穿透差異。很少有修行者和老師真正地體悟到無我為法印,本來無我。大多數有非二元體驗的人僅將“在見中只是見”視為無心的狀態,而不是更重要的體悟而看破對有我、主體、觀者、作者等等,獨立于一切相的定點。
上周六,我去常青佛教書店取書。我看到一本新書,來自圣嚴法師的法脈傳承弟子,果如法師的著作(還有一位在馬來西亞的繼程法師的書也是很清楚,也是圣嚴法師的法脈傳承弟子)。簡單翻看后,我看到他深刻地體悟了「無我」和「空」。他的第一章就開始強調正確的知見,區分真正的禪與本我、一心以及其他宗教的錯誤知見。第一章的標題是:“先清楚默照不是邪禪、真常唯心不是神我:弘揚祖師禪的前行”。在第一章中,我發現了很多寶貴的內容,以下是第一章的兩個引用:"所以禪宗如果沒經過般若慧的觀照,只認定佛性的清淨、不生不滅,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也都能同樣具足的話,那就違背佛陀所證悟的緣起觀。一旦離開緣起觀,所有一切修行都不叫正確修行,包括禪宗。不是祖師講錯,而是您們誤解。”、“佛陀告訴我們因緣和合的當下是空寂的,沒有一個法永遠存在,在因緣和合的當下,說它存在。既然是空寂,所以就叫實相,但實相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是離開一切諸法之后,另有一個所謂清凈實相,這就不對。現象生滅當下的本質就是不生滅,麥克風與毛巾這些是不是生滅的?離開這個生滅要去找另一個生滅,不可能。般若的東西與真常唯心有點不太一樣,它一定是告訴您所謂本性的空寂或清凈終究空,而終究空的當下就是一切有,一切的當下其本質就是終究空。” “認為有個清淨心存在,那絕對是錯的,「真照無照」、「一心非心」這幾句話都是在講諸法究竟實相,《善慧大士錄》又提到:「寂滅性中無有滅,真實覺中無覺知」,從義理上可以瞭解。” 我認為這是一本好書。顯然,他從一開始就強調了正確的知見,我認為這非常好,因為解脫的關鍵是正確的知見,不僅是知識上的理解,而且是直接體驗正確知見(無我、緣起和空性)的體悟。我認為現在很少有老師、修行者講法是這樣的明確性。
很多年前,我曾多次訪參與于芽籠的一個禪中心,那里的法脈是從一位非常著名的韓國禪師開始的,他在全球設有許多佛法中心,于2004年去世。我發現他的著作很有共鳴,因為他能夠簡單明了地表達無心的狀態。我讀了他的很多書。他甚至說過:“您的真我沒有外面,沒有里面。聲音是清明心,清明心是聲音。聲音和聽覺不是分開的,只有聲音。”等等。
然而,我后來失望地發現,他雖然有無心的體驗,但卻有一心的知見,意味著他還沒有對無我法印的體悟,這使得他未能穿透自性見。因此,盡管他有非二元的體驗,但他仍然無法超越自性見的單一實體,即印度教里的吠檀多不二論的梵我知見。我在詳細閱讀他的教導和文章后才意識到這一點,其中一篇文章中他表示,法性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普遍實質,它是一個宇宙不變的本體,如水一般無形,但可以呈現為雨、雪、霧、蒸汽、河流、海洋、雨淞和冰等,所有事物都是同一個普遍宇宙而不變的本體的不同形態。
我明白他體驗到非二元和無心,但他上面所說的仍然確切地具體化了一個本體論的、普遍的、單一的、不可分割的、不變的來源和基質,這是“唯一不二”(梵我)的多種表現。即使與現象非二元,也仍然有自性見。
我2018年告訴了我的mentor John Tan從他說寫的發現到那位禪師還沒證悟本無我,他當時回答我:“對我來說,是的【指:XX禪師不是證悟無我】,體驗被誤解了,因為缺乏(正)見。我認為這是禪宗的問題。無心只是一種體驗,而必須洞見無我的般若智,之后再精煉自己的知見”。
("To me yes. Mistaken experience due to lack of view. That is Zen's problem imo. No mind is an experience. Insight of anatta must arise, then refine one's view.")
(瑋昱:當然關于禪宗的comment也只指overall普遍的趨向,但不代表禪宗本來是這樣,因為達摩祖師,很多祖師們都非常清楚也強調正見的證悟,包括今日還在的慧律法師、洪文亮禪師、繼程法師、果如法師等等,他們都很清楚)。
很多年前,我也讀過一位住在美國的禪修者和作者,我以前也很喜歡閱讀他的書,因為他能夠表達無心的體驗和我所稱的Maha的全力以赴。他寫道,佛心是山河大地,是太陽、月亮和星星。并且“在真正的修行和覺悟中,寒冷殺死你,整個宇宙中只有寒冷。炎熱殺死你,整個宇宙中只有炎熱。香的香氣殺死你,整個宇宙中只有香氣。鐘聲殺死你,整個宇宙中只有“boooong”的聲音。” 這是無心體驗的好表達。
然而,進一步閱讀后,我失望地發現他還未證悟法印之無我,因此還沒有超越一心的知見,但卻有無心的體驗。他繼續斷言,“覺體的對象在無盡的流中來來去去,覺的內容起起伏伏 – 心或覺是一個不變的領域,其中對象來來去去,覺的內容起起伏伏。” 盡管他認為覺是不變的,而一切現象都在覺之內變化,但他堅持覺與現象非二元:“簡而言之,現實是非二元的,因此現實中的一切都是那唯一現實的固有方面或元素。”
顯然,盡管他有非二元的體驗到無心,自性見非常堅強,也具有二元的特性。知見和體驗之間的不同步(desync of view and experience)還是持續存在。他持有印度阿特曼觀點,認為一個不變且有自體性的實相與一切非二元。我可以繼續舉例說明其他無數的老師和修行者,無論是佛教還是非佛教,都有這個問題,因為這是很常見的。
這就是為什么無我不僅僅是無心的體驗,或非二元的體驗,或者甚至是主體和客體、知覺者和被知覺者、聽覺和聲音之間的沒有分割的體悟,這只是nondual realization非二元的體悟但不代表是證悟本無我。很多修行者和老師不幸地誤認為是這樣(只是nondual realization)。證悟無我應該是一種看破、穿透有自體性的來源/基礎/覺的體悟。就如我所說,“真正的無我,覺就像風和吹,知和所知也只是別名,只有一切的動態展現在知而并無知者,dynamic process rolls and knows without knower”,而且也沒有任何形式或方式的本體論或形而上學的本質存在(no ontological or metaphysical essence)。
所以,從本我到非二元的突破后,擺脫“一體”的知見并通過無我的體悟是至關重要的。即使這只是一個開始。
最近,我的博客上有更多的人體悟到無我,我一直在引導他們深入洞見緣起性空。然而,如果沒有對我們的光明靈覺(體悟一切相都是臨在明覺)、我們的空明的深入了解,真正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是不能體會的,因為緣起和性空皆是這空明的本性。我通常不會在他們完全明確了通過兩個無我的詩節(“two stanzas of anatta”)、兩個無我的驗證的無我的體悟之前,過多地讓人們混淆緣起和空性,因為那(無我)是基礎。一切都是無自體性的,但卻明亮而輝煌,一切都是因為它是那明亮之光。因此,要有深入的洞見,直接驗證一切相都是自己的光明是至關重要的。無我的體悟是關鍵。
在第一節中,背景的主體、行動者、觀察者、做者都被看破了,一切都是自然自發地顯現。在第二節中,看就只是所見,一個人的光輝清晰度和臨在明覺直接被驗證為所有的現象,所有的山、河、大地。
這兩節都同樣重要。缺乏這種直接驗證光輝(radiance/luminosity)作為所有光明明亮的現象,這種強烈的味道和所有瞬態作為臨在明覺的覺悟/洞見,不是我所稱的對無我的真實體悟。它可以是知識性的理解,或者仍然偏向于非做者,還不是非二元和無我。但即使體悟到覺作為鮮明的現象,它仍然可能陷入實質主義的非二元(substantialist nonduality)如一心到無心,所以必須小心升入洞見這“覺”的本質,并看破任何剩下的自性見,突破那對覺有“自性、不變、獨立”特性的幻相。
無我的兩個驗證就像我之前寫的,“兩個stanza也幫助了很多人突破無我:
“Stanza 1
有思維,沒有思想者
有聽覺,沒有聽者
有視覺,沒有觀者
Stanza 2
思考中,只有思想
聆聽中,只有大音
觀看中,只有形態,形狀與顏色“
這必須被體悟為法印之無我。必須洞見到「無我」是一個法印而不是一個層次,以進一步進入「毫不費力」的自然狀態。也就是說,無我是一切體驗的本性,一直都是這樣,本來無我,本來如此。在見中,總是只有所見,在聽中,總是只有聲音,在思考中,總是只有思想。不需要任何費力,從來沒有「我」存在。
我最近翻譯完John Tan在2009年寫的另外一篇文章,很詳細地指出無我、緣起性空等等的體悟,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p/blog-page_25.html ,里面也詳細地解釋了這兩個無我的stanza。我已經打印了那篇文章和我博客上的其他中文資料給您。我會把這些以及一些我覺得寫得很好的書拿給您,特別是那些由堪千創古仁波切 (Thrangu Rinpoche) 和 達波札西南嘉 (Dakpo Tashi Namgyal) 所寫的,我覺得他們的書特別清晰。
...........
小乘與大乘圣果的正確與錯誤的認知
小乘與大乘圣果的正確與錯誤的認知
我觀察到現代的小乘佛教有很多人不了解佛法(大乘里也有很多人不了解的,但在此只針對小乘來討論),我把它歸納成這幾點:
1)有一些人把滅受想定當成是涅槃,或者相似的境界當成是達到第一果阿羅漢,等等
2)有一些人,包括Daniel Ingram和一些其他已經證悟無我的,認為證悟無我就是四果阿羅漢
3)有一些人,比如自稱精通四禪八定的俱解脫阿羅漢的一位美國人,Jhanananda,他誤認為阿羅漢就是二十四小時持續保持"本我"的清明覺體,在睡夢中也從不間斷地不失覺,就是四果阿羅漢
4)有一些人,比如泰國一位已經過世十二年、有名的僧人,自稱是證四果阿羅漢,但他的第三果還是"本我"范圍,在他所謂的"第四果"他超越能所達到一心,還沒證悟無我,雖然覺光遍滿整個宇宙而超越能覺所覺的二元,他認為這就是佛陀的"無我",但他還未超越對"覺體"的常見和自性見,所以真正來講他還未超越外道知見,只是到了一心的非二元梵我的階段,還未證到入流(第一果阿羅漢)。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其他錯誤的見解,但我就不談其他的。
小乘佛教的核心是基于無我的體悟,這是非常明確的。它不是一心的有實體性的非二元或印度教里的吠檀多不二論,也不是印度教中的三坎雅的本我或Purusha。只有認識到無我的清晰度和明確地看到它的含義還是不完整的 - 也就是說,將無我的洞見擴展到人法二空的第二種空性 - 所有現象的空性。這就是見到正見的真正含義。修行人可以體悟無我,并體驗無心、無主體(no agent),但還未深入(正)見的深度。
佛陀在四圣諦、八正道的第一諦就有說道:五陰受盛為苦,很多人誤解或解釋成"生命就是苦"(life is suffering),這種對生命和世界產生的一種消極悲觀的人生觀其實完全誤解了佛陀的法益,我很久以前也是有這種錯誤的見解。后來才發現,其實這里講的upadana skandha(五陰受盛),upa^da^na是有盛、取、受等義,真正來說是upadana在英文應翻譯成appropriation,就是對五陰產生了我、我所的認取,那時五陰就變成了五陰受盛,在這一刻五陰受盛馬上變成了苦因、輪回之因。
所有宗教中所體悟到的清凈覺體作為本我(或者到一心),都被看作是無處不在的,但又超越所有無常的現象,是所有現象的真實存在的基礎、來源和基礎。正如我的mentor John Tan之前所說,本我 "I AM" 被視為真實是妄的和苦的根源。其他宗教把本我/覺體視為他們的解脫,在佛法中,這并不是解脫,而是苦的根源。只有在佛教中,它指出即使清凈的覺性也不存在于五蘊之外,空無自性,與緣起的因緣、條件不可分割,而不是作為現象的形而上學的源和基礎 - 這是印度教和所有宗教的其他神秘傳統中所教導的Atman觀點。即使一個人從本我進步到一心和無心的體驗,如果沒有般若智慧看破將自性見、自我/真我(后來歸因于所有現象)的無知范式,非二元體驗也沒有解決苦的根本原因。它被誤解為一個有自體性的覺性在經歷一個非二元的體驗或是有自體性的本體在與現象非二元,只是體驗變得更加精煉,但它沒有幫助我們完成生死大事。
五陰若當下體證本無我,既是佛性,本來清凈,當下上就是解脫了。所以關于這一點,佛陀在bahiya sutta 婆酰迦經和其他的其實小乘已經很清楚,見中只是見,聽中只是聽,沒有我,這就是苦的止息,很清楚但是很多人不知法益。
對于任何一個花過時間研究經文的人來說,這都是非常明確的,小乘佛教的四果阿羅漢的成就都與無我的體悟(realization)和實現(actualization)有關,以及如何深入實踐以解放所有的痕跡。在四果阿羅漢的四個階段中,沒有一個是可以與所有宗教中都可找到的本我的體悟相提并論。實際上,即使在小乘經中,若有任何佛陀的學生持有一個不變且獨立存在的覺體的觀點,佛陀都會斥責他們。例如,學生Bhikkhu Sati持有這樣的觀點,認為生生世世那個"覺體"是永恒的知者,能感知者,生生世世都是依靠那個"覺體"常在來感、知一切、從未失過,佛陀罵了那個徒弟,告訴他那是一個錯誤的方式來看待覺,而覺應被認識為是緣起的。
達賴喇嘛也在他的新書中做了一段注解:“Sāti的觀點是,識本身存在,獨立于因緣/條件之外。說‘我’正是那能說話的作者顯示‘我’是說話的行為的主體(agent)。說‘自己’正是那在感知的‘我’是一個在經歷著一切的被動的客體的觀念。“這里和那里”表示‘我’是一個在多次轉世中保持不變的轉世者。這個識或自我從生到生,創造業力并體驗其結果,但在過程中沒有被轉化或改變。它有一個不變的身份,當它經歷一個事件又一個事件并從一個生命過渡到下一個生命時,它保持不變。簡而言之,Sāti將識視為ātman或真我/大我。”-《深入了解深奧的觀點》由Bhikṣu Tenzin Gyatso和Bhikṣuṇī Thubten Chodron所寫。
幾年前,有另外一個受尊敬的大師,一個相當著名的和尚,他多年前從中國的浙江省來到新加坡的一座當地寺廟進行了講座。我參加了那次講座,盡管他能夠口齒伶俐地描述非二元,但他犯了以下的錯誤的描述。
我當時在2018年寫了一個筆記:"今天那位法師談到了無我和一切五蘊的空性。然而,這是'知見'方面(可以只是知識上的理解),盡管他對無我有一些直接體驗性的洞見(如同Thusness的第4"臨在明覺如同明亮如鏡的清晰"的階段,而不是第5階段的無鏡子"沒有鏡子在反射"),但他確認了本自光明心是有實體地存在的(不變的,永恒的),與非佛教的Advaita知見沒兩樣。我之前說過,這與印度教里的吠檀多不二論的非佛教知見沒有什么不同。當然,這是一個不錯的體悟,但我不會把它等同于佛法。
他還討論了佛教如何通過其獨特的無我的教導與其他宗教不同,但他沒有意識到其實他自己的體悟與吠檀多不二論沒有什么不同。
然后他這樣區分小乘與大乘的教導:
在小乘中,修行者通過與現象分開(dissociate),把現象看作為不是我的、無我的、無常、苦,最終體悟心-實質 -- 這是無生、不生不滅、無自我感的 (這里是指無小我)-- 基本上他是指本我的體悟。他將阿羅漢的涅槃與無形的真心-實質的無形三昧和自性定相提并論,其實跟外道的無依余三摩地Nirvikalpa Samadhi沒什么兩樣。(那位法師把無我誤解為是一種dissociative分離式的方法,把法當成不是我,所以心和法分開,就如外道的neti neti (not this, not that)來找到真我,這不是佛法的無我之義,但也有很多佛教徒也錯解了這一點)
然后,那位法師認為,在大乘中,修行者體悟佛性,如《大涅槃經》中所定義。那大乘涅槃(一位菩薩/佛所體悟的)本身具有無限功能的能力,就像一個清澈的湖沒有月亮,但可以清晰地反映月亮(如我所說,如實性的第4階段"臨在明覺如同明亮如鏡的清晰"),就像電是看不見的,但可以點亮燈泡,我們的心是無形的,但可以產生無限的功能,在耳朵里可以聽,在眼睛里可以看。因此,生與死是涅槃,煩惱即菩提,思想不必被摒除,"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海的波浪和無波的海都是由水構成的(因此兩者都平等)。這與一心的體悟階段沒兩樣。雖然經驗到非二元,但心的實物化和自性或自體性的知見仍然很強烈 -- 仍在實體化梵我...
...基本上,這位法師(和許多其他老師)犯了一個錯誤,將小乘歸因于體悟無形的本我,而大乘歸因于一心,其中實質可以產生無限的功能并與其功能為非二元。他們陷入了如實性的第1到4階段。他們沒有意識到像Daniel M. Ingram這樣的'小乘'/南傳的老師可以有一個毫不費力、持續非二元"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的經驗與正確的知見和無我的體悟,這使得非二元體驗更加毫不費力...反而比那位法師對"大乘"的見解更進一步。"
我也看過另一位在中國的著名大師,二十多年前去世了,他對小乘和大乘之間的區別也有非常相似的理解,我認為不幸的,這是一個很普遍的誤解,所以很少有老師是能清楚大小乘的精髓。
在南傳的世界里,有來自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和其他國家的人,特別是泰國的僧侶,特別是強調覺性教學的泰國森林傳統,大多數這些泰國森林傳統的老師都體悟到了本我,事實上許多人認為本我是最終的理解。他們將光輝的心實物化為一個不變的存在根源,他們也給永恒的見證者起了一個名字:Poo Roo(One Who Knows/知者)。但這并不意味著佛陀在經文中的原始小乘教導是將本我作為最終的體悟。事實上很明顯,本我甚至不是第一果阿羅漢,它可能在印度教中被認為是圣果或解脫,但它不是佛教類型的圣果。這種趨勢也有例外,例如在珀斯居住的著名英國出生的泰國森林法師Ajahn Brahmavamso,他體驗了本我,后來體悟到了無我。他正確地認識到,真正的入流是無我的體悟。他非常了解他的泰國森林傳統中的情況,他在他的演講和書籍中也批評了許多著名的僧侶和實踐者陷入了印度教的常見、永恒主義的理解。
還有,有些人(特別是那些不修泰國森林傳統的南傳修行者,也就是在泰國外的小乘佛教,這些小乘通常不注重覺性教學/Awareness teachings),甚至認為滅盡定就是涅槃、解脫,其實這完全誤解了小乘經,佛陀在小乘經從未說過無受無想的滅盡定是解脫、涅槃,那只是一種修定的境界,修無色界定的修行者可能會體驗到。
所以我也常和別人解釋,滅受想定只是暫時性的定境,不是出世間的什么境界,出定了還是照樣能受能想,不然就和死人沒兩樣了。所以滅受想定不是涅槃。涅槃雖然有"滅"cessation之意,佛陀說的"滅"是滅盡貪嗔癡,佛陀很明確的說過很多次:涅槃的定義即是滅盡貪嗔癡。而四果阿羅漢和第八地菩薩是永遠滅盡煩惱障,不是一時滅盡一時又回來,那只是修法時達到身心安詳而暫時降伏煩惱的狀態。阿羅漢沒有"我"見也沒有"我"執,也完全沒有貪嗔癡,但照樣能見、能聞、能想,能吃飯。
小乘經解釋阿羅漢有兩種:俱解脫及慧解脫,俱解脫阿羅漢是有修無色界定到滅盡定的,但也有一類的慧解脫阿羅漢,他沒有體會滅盡定但也能解脫,俱舍論二十五卷十頁云:"何等名俱及慧解脫?頌曰:俱由得滅定。余名慧解脫。論曰:諸阿羅漢得滅定者,名俱解脫。由慧定力,解脫煩惱,解脫障故。所余未得滅盡定者,名慧解脫。但由慧力,于煩惱障得解脫故。"
這兩種阿羅漢都是修定慧,才能解脫,但是過程有一些不同。所以阿羅漢不一定體會到滅盡定,體會到滅盡定也不代表是阿羅漢。
作為一個非常明確和有經驗的修行者,Geoff說:"首先,Nibbana涅槃不是一個‘狀態’。其次,涅槃是貪、嗔、癡的終止。對于學習者來說,這是每條路徑上熄滅的結的終止。在'突然所有的感覺和六根的見聞覺知都停止運作'的清醒狀態是(1) 世俗的無感知的三昧,和(2) 滅受想定。這兩者都不是超世俗的(不是出世間法),也不是與體驗涅槃同義。","空無所有狀態的終止不是入流(第一果阿羅漢)或其他圣道或圣果所能作為的可靠指標。"
還有一些人會有對阿羅漢的其他誤解,比如誤認為阿羅漢就是神通廣大,但是外道修者也很多是神通廣大的,六通里五通俱全,這一點只需修定不需要開悟,只是不能得到第六通的漏凈通,因為還沒解脫。但是在Susima Sutta 須尸摩經,經典明確的說明:真正的阿羅漢很可能什么神通都沒有,而那部經提到有很多沒有神通的阿羅漢,特別是那些比較專修慧的,由慧而得解脫,這是關于他的修法過程有關。
很多人誤解滅盡定就是涅槃,或者有些人以為達到相似滅盡定就是證得第一果阿羅漢,而證悟無我就是第四果阿羅漢了,這都跟小乘經典是完全沒有根據的,這完全都是現代小乘修者自己錯誤的見解。其實相視滅受想定的境界有什么特別的,每個凡夫每夜進入深睡deep dreamless sleep的狀態也是"滅受想"(什么感覺也沒有),睡醒了煩惱照樣回來,所以跟智慧和解脫無關。其實那些有真正證悟無我但把它當成是四果阿羅漢(比如Daniel Ingram)已經算是不錯了,現在很難找到老師是真正證悟無我(很多人都對無我沒有正確的了解,就算有了正確的了解,但見解、甚至體驗,和證悟無我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是他教的緬甸Mahasi派對四果阿羅漢的誤解不太好,這一點偏離了佛陀所教的,會讓人產生一些誤解。其實Daniel也只是第一果阿羅漢,但是他很清楚地證悟到本來無我,比如Daniel說:"1)In the seeing, just the seen. In the hearing, just the heard. In cognition, just the cognized. In feeling, just the felt... This standard line from the Bahiya of the Bark Cloth Sutta in the Udana is one of the most profound there is in the whole of the Pali Canon. It means that sensations are just sensations, simply that, with no knower, doer, be-er (not beer, as that is a beverage), or self in them to be found at all.
2) Point one, taken in its logical inverse, means that the "light" of awareness is in things where they are, including all of the space between/around/through them equally.
3) Said another way, things just are aware/manifest/occurring where they are just as they are, extremely straightforwardly.", "Fourth path involves a total lack of split between what one might call the mind and phenomena, so the notion of a mind here noticing those thoughts there and keeping them on track misses something of that basic point."
Daniel說:"1)在見中只有所見,在聽中只有所聽,在認知中只有所認知,在感覺中只有所感...這個標準的句子來自Udana中的Bahiya of the Bark Cloth Sutta,這是整個巴利藏經中最深奧的句子之一。它意味著感覺就是感覺,僅此而已,沒有知道者、做者、存在者或自我在其中可以找到。
2)第一點,從其邏輯的反面來說,意味著覺的‘光’在事物中,包括它們之間/周圍/穿越的所有空間都是平等的。
3) 另一種說法是,事物就是在它們所在的地方覺知/展現/發生、如是,就像它們是那樣,非常直接地。","第四果涉及心智與現象之間完全沒有分裂,所以這里的心智注意那里的思想并保持它們在正確的軌道上,錯過了那個基本的觀點。"
確實,一個第四果阿羅漢已經斷絕了"我",經驗是自由的、清潔/清凈的、輝煌的和非二元的。所見只是所見。所聽只是所聽。四周都是光明和自由。但是體悟到以上的不代表馬上就是第四果阿羅漢,是因為他誤解了把滅盡定相似的境界當成是初果,而第四果當成是證悟無我才會這么說。根據佛經十結的解釋是五下分結有:疑,戒禁取,身見,欲貪,瞋恚;一個行者破前三結證須陀洹果(sotapanna初果),消弱后二結證斯陀洹果(sakadagamin二果),破后二結證阿那含果(anagamin三果)。五上分結有: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一個行者破五上分結證阿羅漢果(arahant四果)。這里的身見不是身體的身,而是身份Identity,所以身見翻譯成英文是"self view"或者"identity view",把覺當作真常不變也是包括在身見"identity view"內,佛陀也稱它為身見、邊見(斷常)的一種。多數修小乘的,當證悟如以上(無我),也只是證悟初果阿羅漢(即入流者、須陀洹、stream enterer) ,雖證悟本無我,佛說已斷一切我見/身見的見惑,已經不可能墮落三惡道或阿修羅道,但還未了脫生死,未斷思惑,或者小乘說的,斷了前三結而不是后七結, 佛說這些人最多在七世以內,最多自能投生人、天道七次,將會證得四果阿羅漢、了分段生死。當然,那些精進修行的,也可能很快在幾年、幾個月,今生就從第一果跳到第四果。證悟本無我不代表就能馬上了脫生死是因為雖然見惑已斷,還有思惑未斷,也就是貪嗔癡,由根本我執而產生的思惑依然未盡,Khemaka Sutta的柯梅卡尊者使用了一個布被洗滌者使用如鹽土、草木灰或牛糞來清洗后仍留有余香的比喻。即使布已被清洗,它仍然保留著這些物質的微細的味道。 同樣地,即使證悟本無我的初果到第三果阿羅漢的弟子放下某些結,仍有對似乎"我是"的lingering trace(仍留有余的痕跡)/執念殘留,雖然他認清楚這也是虛假的假相,對人事物還可能產生細微我、我所的執著。
但是我在一些網站或youtube video發現到,這一點很多現代人也誤解了,包括多過一個已經證悟無我的人。他們誤解為:Khemaka/柯梅卡尊者 本來超越了對小我的虛幻我相,但還執著"本我"的"我是"和""大我",然后后來才證悟無我而達到四果阿羅漢。但是Khemaka很明確的解釋了,他本初已經證悟無我,他這里的"我是"不是本我、真實存在的大我,而只是一個lingering trace,就像把瓶子里的蘋果汁喝完后,再洗一遍后,還可能聞到有一點蘋果的味道。那些只是體悟本心靈覺方面的,變成大我的修行者,這些人還沒開始見性,還沒證悟無我、斷我見,這時的"我"/"大我"不是一種剩下的痕跡/lingering trace,而是視為究竟真實體,ultimate reality,是真實存在的,本質上就是不變,獨立存在等等。這和證悟無我后,了知本來就沒有我,也體悟本來沒有究竟遍滿一切但不變而獨立存在的大我(覺也空無自性),是很不一樣的,證悟無我后,一切只像痕跡,也如一陣風,痕跡雖然是有一股推動力(momentum),但也只是那一念、那一時、暫時的展現,"我"也只是一念的生起,沒比聲音和景色有任何的特殊。那些還執著大我的,根本還沒達到一果阿羅漢,也還沒超越外道的悟境和知見,因為還沒證悟本無我,破除我見、邊見。所以當四果阿羅漢去除"我慢"之第九個結,這不是"大我"(大我在身見、我見的范圍,一果阿羅漢已經由證悟無我的般若智而去除),也不只是無小我,佛陀在第九結所謂的我慢也不是說驕傲的意識,而是證悟無我之法印后,再把那種對我執剩下的痕跡/lingering trace也exhausted了。
大乘法在這一點上也是一樣,例如Jamgon Mipam/Mipham,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師,是我和John Tan都非常喜歡的藏傳佛教寧瑪派學派中最偉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大師之一。他也是這樣解釋大乘初地菩薩的,"這(第一)地菩薩有了直接體悟到"我"的本來不存在。這使他們舍棄了三結:暫時組合(所立的身見)、相信他們的道德紀律的優越性、和疑惑—和所有在見道(達到初地)上被消除的障礙... ...據說當菩薩到達第一地時,他們可能落入惡道的所有道路都被關閉了。","...如彌勒菩薩Maitreya的教導和無著菩薩Asaṅga的大車經典所教,初步的動機行為中的一個人首先理解所有的現象只是心智(一切皆是心),然后體驗到心智是沒有所感知的對象。然后,在加行道的至高品質時,他認識到,由于所察覺的對象不存在,所以觀察者也不存在。在此之后,直接體悟到擺脫了二元固著的真如的實相。這被解釋為證悟第一地。"
Acarya Malcolm Smith也說過,大乘的入流(stream entry)就是菩薩的初地。
Jamgon Mipam的書再寫:"開悟之路
以下是Mipam如何展示佛教覺醒之路的簡短解釋。根據他的說法,我們在小乘中只能走這么遠,基于其道路實現了個人自我的缺乏,但沒有大乘,我們將不會完全證悟所有現象/諸法的自我的缺乏(即,空)。換句話說,小乘修者只是證悟了空的一部分(個人自我的缺乏),但沒有證悟空的整個范圍。他們堅持現實的最終基礎(現實的基本元素,或法),但實際上沒有這樣的基礎。因此,根據Mipam,一個人不能僅僅基于小乘之路成佛;成佛是大乘的結果。盡管如此,認識到個人自我的缺乏足以使我們從輪回中解脫出來,因為這樣做,我們舍棄了煩惱情感的障礙。這些煩惱障可以被納入"三毒"的執著范圍:貪、嗔、癡。
這些煩惱障的功能是阻礙解脫,并且與認知個人自我的觀念緊密相連。基于這樣的自我觀念,我們會產生依戀/執著(對我和我所)和反感(對于一切作為其他的對象)。這種自我觀念使輪回之輪不斷轉動,因為它使我們持續地以自私的方式表達依戀/執著和反感,從而播下痛苦的種子。煩惱障有兩個方面:一個粗略的、遍計(imputed)的方面和一個更細微的、固有(innate)的方面。根據Mipam的說法,當您直接感知到現實的真相時,遍計(imputed)的方面在初地/第一"地"(Tib. sa, Skt. bhūmi)被舍棄。這種體驗性的體悟稱為"見道"。
遍計(imputed)的煩惱障是后天習得的,不像固有方面是與生俱來的。遍計(imputed)的方面涉及明確的概念性扭曲,而不是構成固有(innate)方面的感知扭曲。遍計(imputed)和固有(innate)方面之間的差異可以理解為軟件和硬件之間的某種差異:固有(innate)方面更深地嵌入一個人的意識流中,因此更難以消除。遍計(imputed)的自我執著是指將不存在的品質歸于自我——即,將自我視為一個獨特的、永恒的和獨立的實體。這在第一個菩薩地上通過對實相的直接、非概念性的體驗而被克服,是分析所達到頂峰的洞見/智慧。然而,自我執著的更細微、固有(innate)的方面仍然存在。
固有(innate)的自我執著,作為基于五蘊而遍計(imputed)的最基本的自我感覺,更難以消除。它不是將諸如獨特性或永恒性等品質賦予自我,而是在例如我們早上醒來時的一個更細微的感覺,簡單地說就是"我是"。這種固有(innate)的自我感覺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本能習慣。因此,它不僅僅涉及遍計(imputed)的身份;它是一個更深層次的扭曲的主體性體驗。盡管對自我的本性進行分析為其被克服鋪平了道路,但僅僅通過分析是不能使其消失的。相反,它必須通過修行Path of Meditation(修道/禪定之道)來舍棄。根據Mipam的說法,到了第八地,沒有任何煩惱障的固有(innate)方面留下。然而,煩惱情緒只是兩種遮障中的一種,另一種是所知障。
所知障無非就是概念:主體、對象和行動的三重概念。概念與認知現象的自我緊密相連,其中包括誤解現象為實,在對象化現象和簡單地雙重地感知。這種概念會阻礙全知。根據大乘,這些所知障可以被完全舍棄;因此,大乘之路的結果不僅僅是脫離輪回,如在小乘中,而是成為一個全知的佛。根據Mipam的說法,直到第七地,大乘和小乘的體悟(雙重的無我)和舍棄(雙重的遮障)是相同的。
正如大乘一樣,他堅持認為,完成小乘之道意味著體悟到現象/諸法的無我,看到現象/諸法是空的。那些完成小乘之道的人也體悟到現象/諸法的無我,因為他們對人的空性的體悟是體悟現象/諸法空性的一個實例。然而,小乘之道的最終體悟是不完整的。Mipam將其比作喝一小口海水:我們可以說那些在小乘中體悟空性的人已經喝了海水,只是沒有喝完。然而,大乘中菩薩之道的最終體悟,卻是空性的完全體悟,就像喝下整個海洋一樣。
- 《Jamgon Mipam: His Life and Teachings》
佛陀在楞伽經(達摩祖師把這部經作為法脈傳承印心的法本)也說:
佛告大慧:"為無余涅槃故說,誘進行菩薩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薩行者,樂聲聞乘涅槃,為令離聲聞乘進向大乘,化佛授聲聞記,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記諸聲聞與菩薩不異。大慧!不異者,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煩惱障斷,解脫一味,非智障斷。大慧!智障者,見法無我,殊勝清凈。煩惱障者,先習見人無我斷,七識滅;法障解脫,識藏(注:八識)習滅,究竟清凈。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無盡本愿故,如來無慮無察,而演說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忘故,無慮無察。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二煩惱斷,離二種死,覺人法無我,及二障斷。"
因此,盡管第一地菩薩和小乘的初入流者都有無我的體悟,且在第三地幾乎沒有任何負面情緒了,但自我執著的微小痕跡以及所有煩惱傾向向貪嗔癡的痕跡只在Arahantship四果阿羅漢和第8地時才被消除。四果阿羅漢和第8地的菩薩都已經克服了分段生死,但直到達到佛果仍然有變易生死。在第8地之前的菩薩仍然體驗到隔音之謎,他們在下一世會忘記他們的體悟,直到條件成熟,他們再次證悟般若智慧。
所知障在達到佛果的時候將被完全消除,通過完全實現在菩薩的第一地階段所洞見的雙重空性的般若智。
Kyle Dixon 解釋說:"在《辯正明論》的背景下,由于主要解釋了大乘獨有的道路,所以認為從離諸戲論的體悟是對法無我的體悟,這種體悟對聲聞和緣覺者來說是不存在的。"
Malcolm 指出,"阿羅漢體悟了加于五蘊上立下自我的空性,但沒有體悟五蘊本身的空性。這意味著聲聞乘只產生了單重的空性體悟。" (簡單來說:菩薩證人法二空,羅漢證人我空)
果如法師對小乘和大乘之間的差異有一些簡明而深刻的解釋:
"要知道諸法是緣起緣滅,一切法因緣生時,為假相的短暫存在;因緣滅時,小乘見到因緣滅,而有生滅現象出來;但是大乘告訴我們生滅現象當下就是實相,也就是《心經》所謂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起就是空。 我們清凈的自性為什麼清凈?因為是空的,無形相,沒有東西可污染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給佛性一個名稱叫「清凈心」,為什麼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世間所有的東西因為有相狀,才有生有滅、有來有去。舉例來說,現在下課我就不在這里,但上課我就在這里,是不是有來有去、有生有滅?因為有形有相,才有生滅。佛陀告訴我們因緣和合的當下是空寂的,沒有一個法永遠存在,在因緣和合的當下,說它存在。既然是空寂,所以就叫實相,但實相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是離開一切諸法以後,另有一個所謂清凈實相,這就不對。"
也就是說,當小乘修者證悟無我后,體會一切法無常暫時性剎那剎那的生住滅,這還沒真正了悟緣起性空,因為雖然無我、無觀者、無主體,一切法還視乎有存在體在進行剎那的生住滅,但真正體悟緣起性空,法本無生,無住,無滅,無性,法本空寂,一切相本空明,緣起性空,就如水中月。
無論如何,真正解脫的是般若智,而體悟法印之無我的覺悟是至關重要的開始。
我一個在線的朋友以前寫過一個很好的觀點,"我認為通過考慮入流果的這個意義,這可能會幫助一些在道路上的人評估他們所在的位置,以及他們消除結的能力。例如,如果對入流果的嚴格解釋(三個結,徹底的無我的體悟和因緣性)確實是正確的,那么它必須是實際永久消除/根除后面的結(如感官欲貪、瞋恚...等)的先決條件,因為必須首先根除前三個結,然后才能永久根除后面的結:
"First, Susima, comes knowledge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Dhamma [conditionality and selflessness], afterwards knowledge of Nibbana."
"須深,⾸先要有法住智(緣起和無我的智慧),然后便會有涅槃智。"
SN 12.70 《須⼫摩經》
John Tan也曾說過,"不能修練「修至無修」,必須先有覺悟和洞見,然后才真正「無修」。如果無明沒有被根除和看破,當條件存在時,如何會沒有戲論和執著的產生?無心的狀態并不等于無我(法印的證悟)。"
----------
我昨天剛剛和一些人分享:“體悟無能所二元還不是體悟無我。體悟無我是更進一步的體悟”。
從您寫的,您是表達有實體性的非二元(substantialist nondualism),其實外道Advaita也有這種非二元梵我的體悟,比如外道Advaita老師Rupert Spira說:“因此,我們直接而親密的體驗是,樹的實相與我們自身的實相----覺體,是相同的。在我們的實際體驗中,不存在看見者和被看見者的這兩者(的二元)。看見者的實相和所見的現實是一個單一的本體,而那個實體就是我們自己,覺體。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說把客體帶回了我們自己之中。事實上,這個物體從未離開過我們自己。
我們看到,正是我們自己,覺體,以視覺的形式成為視覺世界,以聽覺的形式成為聲音,以品嘗的形式成為味道,以嗅覺的形式變成一種氣味,以觸摸的形式變成一種質感。
然而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它永遠不會變成除了它自己之外的任何東西。”
這種“一體”的體悟和知見還不是洞見佛法的本無我。
Rupert Spira 也了解開悟有兩種:一種是本我(無形色覺體為真我、永恒見證者),再來才是nondual realization,無能所,覺和物不分。但這兩者都還沒達到證悟佛法的無我,所以還沒達到小乘的圣果。大乘體悟是人法二空(不是advaita的無能所nondual)。
您所體會和表達的和second stanza of anatta有關,就如John寫(also printed for you in the file),“對于第二節,重點是瞬態現象的生動、清凈。思想、聲音和所有瞬態都與覺知無法區分。 沒有體驗者--體驗的分割,只有一種無縫的自發/自然體驗作為思想者/思想、聽者/聲音、觸覺者/感覺等出現。 在聽覺上,聽者和聲音是不可區分的。 對于任何熟悉“我是/本我”體驗的人來說,那種純粹的存在感,那種讓人感覺如此真實的強大臨在明覺的體驗,都是難以忘懷的。 當背景消失后,所有前景現象都顯現為臨在明覺。 它就像自然的vipassanic(毗婆舍那,意思是觀察如其本然的實相),或者簡單地說,在覺知中赤身裸體。 從電腦(PC)的嘶嘶聲,到移動中的捷運列車的振動,再到雙腳著地的感覺,所有這些體驗都非常清晰,如同“我是/本我”而不亞于“我是/本我”。 臨在仍然完全臨在,沒有什么是否認的。”,“屆時將很明顯,只有根深蒂固的二元知見模糊了我們對這一經驗事實的洞見。 在實際體驗中,只有現象顯現的水晶般清晰。 成熟這種經驗,身心溶解為純粹非二元的光明,所有現象都被體會為這種非二元的光明臨在的表現----這是導致“一切即是心”的關鍵洞見。”,“在此之后,不要過于應接不暇或過度要求什么是不必要的; 而是進一步調查。 這種非二元的光明是否表現出任何獨立、不變和恒常的自性特征? 修行者有時仍會在不知不覺中固化非二元臨在而陷入困境。 正如我見解的 7 個階段的第 4 階段所描述的那樣,這留下了“一面鏡子”的痕跡。 雖然經驗是不二的,但空性的洞見仍然沒有。 盡管二元關系已經充分松動,但“固有”知見(自性見)仍然很強烈。”
雖然Advaita的非二元也能達到以上“一切即心”(這里的心指的是‘覺’)的體悟,但還不清楚本來無心(覺也空無自性)。也就是說,Advaita的知見是:覺體是真實存在的,但于一切物不可分割,沒有能所二元,鏡子和影子是一體的。
所以“Thusness “真如”/PasserBy “過路人”開悟的七個階段”也有提到:“ 第4階段其實只不過是主體與客體/能與所沒有分割的經驗。從那無我的寄語所瞥見到的體悟是沒有我的,但到了后期進展的階段似乎比較像是主體/對象(能與所)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合并(inseparable union),而不是絕對沒有客體/我(No Subject)。這正是“對不二/非二元,三個層次的理解”文章的第二例。我仍然是因現象的純凈與生動而感驚異。... ...(在第五階段)所有的生動和臨在明覺仍然留著,但此外還加上了一個自由感。在這里,已經很清楚地照見“鏡子與映像不可分割”并不正確,只有生動的映像之反射。如果本來就沒有一個客體(subject)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合并“
簡單來說,能所一體的體悟不代表真正體悟到主體和客體的空無自性(包括把覺體當成與萬物一體的一真實體的知見)。
我今天應該不會來,其實我寫的email和文章已經很清楚,可能改天您有空看過后,如果想和我討論,可以找一天見面吧。
🙏🙏
——-
剛剛有人昨天問我,無能所二元不是證悟空性了嗎?我告訴他,無能所可能只是沒有能所分裂的體悟(realisation of no subject object split),還不是一切主體客體(包括”覺性“)的空無自性的體悟,所以可能是真心/覺性作為宇宙的一真實體,和萬物無別、無分裂。(It can be like the view of a monist nondual substance. Consciousness being all there is without subject object division but still reified.)
我也分享了John Tan在2008年告訴我的一段話:
"盡管ken wilber的體驗是非二元的,但它還不完全是(佛教里的)一味。吠檀多對非二元的理解與佛教不同。一味的體悟包括兩個部分:沒有客體/主體的分裂,和主體和客體兩者都空無自性。 (瑋昱的評論:吠檀多只體悟到沒有客體/主體的分裂,但沒有’主體和客體兩者都空無自性‘的體悟。)深入這兩個方面,就會產生一味的洞見。我什么時候告訴過你吠檀多的理解是佛教的非二元?
我告訴你很多次,佛陀來教導我們的是空性,而不僅僅是光明(luminosity)的方面。非二元的光明性在吠陀(Vedas,印度教的經典)中到處都有描述。不談論三法印,任何人不以理解無我類的非二元性,都不是在談論佛教。 佛教的一心, 一真法界是空無自性的。這不應該從二元和自性見的理解。"
其實體悟覺性遍滿一切,沒有主客的觀察者和被觀察的對象的分裂或劃分,在吠檀多中也能找到,很多外道的老師和修者也描述了這一類的體悟,正如外道吠檀多老師Rupert Spira所說:
"如果我們沉浸在一部電影中,最初可能會覺得屏幕在圖像的背后。同樣,如果我們如此被經驗所吸引,以至于忽略了明確的在覺知的經驗或覺性本身,我們可能首先會將其定位在經驗的背景中。在這第一步中,在覺知或覺性本身被識為是所有客觀經驗的主觀見證者。
仔細看看,我們可以看到屏幕不僅僅是圖像的背景,而是完全滲透其中。同樣,所有的經驗都充滿了那覺性而所以能被知。它充滿了在覺知的體驗或覺性本身。沒有哪部分的思想、情感、感覺或感知不被其覺性所滲透。這第二次體悟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崩潰了覺性與其一切物之間的區別。
在第三步中,我們明白,即使宣稱覺、在覺知或覺性本身遍滿所有的經驗,也不是合理的,好像經驗是一種,覺性是另一種。就像屏幕是圖像的全部,所以清凈的覺性、覺知或覺性本身就是經驗的全部。念頭的全部是思考,而思考的全部是覺性。情感的全部是感覺,而所有的感覺都是覺性。感覺的全部是感覺,而所有的感覺都是覺性。所有的感知都是知覺,而所有的知覺都是覺性。因此,所有的經驗都是覺性,而是那覺性在覺知這覺性。作為一個完全獨自的存在,除了自己之外沒有其他東西所能限制它或分裂它,覺知或清凈覺性是整體的、完美的、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無限的。
這種缺乏二元性、分離或其他性是愛或美的經驗,在其中一個自我一個對象、其他或世界之間的任何區別都已經溶解。因此,愛和美是覺性的本質。在熟悉的愛或美的經驗中,覺性正在品味它自己永恒、無限的實相。就在這個背景下,畫家Paul Cézanne說藝術給了我們‘大自然的永恒味道’。
- Rupert Spira, 《Being Aware of Being Aware》"
Rupert描述了從本我的永恒見證者到吠檀多梵我的最高悟境,nondual realization,體悟到原來就沒有能所的二元性、沒有覺和物的分裂,一切萬物原來都是一體、和覺性是一體的,體悟到非二元的本心之光,但并沒有證悟空性或無我。這里的空性不是那種可以容納萬物而不分空有的空,這種空Rupert也提到過很多次,而是佛教所說的空無自性。能所二元能消融入一切都是清凈覺(也沒有覺和物的二元,都是一體的),但唯有將這“一體的清凈覺”的自性見以般若智被看破,而化解,才能真正完全體會自然的自如與無為的微妙運作和解脫。
不只是我和John Tan,比如大圓滿老師Acarya Malcolm Smith和很多其他的老師在這一點也是和我同樣的見解。
關于XX老師的見解,其實我聽過很多XX老師的VCD,他對小乘的見解是這樣:小乘修定到最后,以三法印的無常、苦、無我,來作為分離式(dissociative)的與萬物和念頭分開(一切都不是我),然后體悟到本我的覺體(他稱這覺體的體悟為空性,我不同意用這樣的詞語),他認為體悟到這本我的覺體、然后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包括睡覺都保持)就是證到四果阿羅漢。他在這里所謂的無我是無小我,不是悟法印無我。然后,他將把大乘立為nondual realization,就如以上的一切萬物,包括念頭,都和本覺是一體的,所以都也是實相而超越能所二元。可能用的詞語有點不同,但是大概是這樣的解釋和理解。但是我在我寫給您的email(那篇小乘大乘的文章)有詳細地解釋,這是一個蠻普遍的誤解,很多大師也是有這樣的理解,但其實不是這樣,小乘大乘的精髓不是在本我和非二元的nondual realization。所以,盡管我也appreciate,欣賞,感恩他的教導,我覺得我在佛法某一方面的體會和理解和XX老師不太相同。
🙏
------------
我覺得我昨天寫得不太清楚,所以想補充一下:
當將覺性實體化時,它成為一個一整體,其包含萬物作為其部分,好像大海和波浪。但當您解構波浪和大海、整體與部分時,它僅僅是聲音、味道、顏色的明亮、透明、清澈的意味,是波浪和大海的賦予的概念。覺性只是一個名稱,就像天氣是表示雨、風、陽光等一切動態展現不可得之相的名稱,并不是包含它們的容器(container)或單一實體,或是單一的實體在轉變(transform into)或調節為(modulate as)它們,同樣地,覺性不是一個永恒的單一實體,滲透或包含或甚至調節為一切。所見、所聞、所感都是清晰、生動的,明亮、水晶般,而“覺性”僅僅是表示那樣而已的名稱,而不是被一個單一實體性的覺性在滲透/遍滿一切所見、所聞、所感的多樣化。最終,覺性被看破為擁有其自己的自體性,不只是有二元的背后見證者的自性見,而也包括了“萬物共一體”或與萬物一體的一實體性,那類對覺性的自性見。并把“覺體”被看破而不留一絲痕跡,而只剩下于一切呈現之相的光明和清澈度,不僅僅是一個無心忘我的狀態,而是一種般若智的洞見。正如美國教一位老師Scott Kiloby曾說:“如果您看到覺性與萬物無異,而那些事物都不是分開的“事物”,為什么還要使用覺性這個詞呢?您只剩下這個世界,您的生活,經驗的多樣性。”另一位,也是本來修Advaita而后來深入佛教的老師Greg Goode博士告訴我:“看起來您的婆醯迦經的體驗幫助您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覺性,更加... 性空(無自性)。您之前有一個看到覺性更為固有(inherent)或本質或實體性的觀點嗎?
我也有過這樣的體驗。我在讀Nagarjuna龍樹菩薩的論文中的一句sloka關于“先前的實體”,并且我已經對“空即是色”進行了一年的深度冥想。這兩個思路在一個巨大的閃光中融為一體。一瞬間,我洞悉了覺性的空性,如中觀所述。這種體悟與印度教里的吠檀多不二論的統一風格的體悟(Advaitic oneness-style realization)完全不同。它帶人入“萬物”(ten-thousand things)中,以一個美妙、輕盈、自由、萬花筒似的、富有戲謔性的、無實質的清晰和即刻中。沒有面紗,沒有保留。任何地方都沒有實體或本質,但到處都有愛、直接性和親密性。”在我遇過的修行人(不管是修佛教還是外道的),大多數能證悟無能所,盡管超越了能見者所見的二元,也還是保留在一真心的Advaita oneness,而不是證悟佛法的無我,還是留下痕跡。雖然他們也可能體會”見中只是見“的無心體驗,但還保留一心(遍滿一切的一真覺)的知見,所以體驗和知見不同步。
所以圣嚴法師的傳承弟子果如法師也在我給您的書中說,“認為有個清凈心存在,那絕對是錯的,「真照無照」、「一心非心」這幾句話都是在講諸法究竟實相,《善慧大士錄》又提到:「寂滅性中無有滅,真實覺中無覺知」,從義理上可以了解。”達摩祖師也說,“兼妄心智永息,覺照俱盡,寂然無為,此名為太也。”,達摩無心論:"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無物,物外無心,舉止動用,皆得自在,斷諸疑網,更無掛礙。"
🙏
------------
最近我參觀了位于臺北的果如法師的寺院(祖師禪林Chan Grove),他是圣嚴法師的法脈傳承弟子,曾經跟圣嚴法師和東初法師學習。
在他的書架上,我發現了許多書籍,有些在外面的書店似乎難以找到。果如法師目前只有一本可以在亞馬遜找到 (https://www.amazon.com/%E7%A6%AA%E7%9A%84%E7%9F%A5%E8%A6%8B-%E7%82%BA%E5%8F%83%E8%A9%B1%E9%A0%AD%E5%81%9A%E6%BA%96%E5%82%99-%E7%B2%BE%E8%8F%AF%E7%89%88-Traditional-Chinese-ebook/dp/B09158YFMJ/ref=sr_1_3?crid=2U80U6SHUPQP9&keywords=%E6%9E%9C%E5%A6%82&qid=1699162147&sprefix=%E6%9E%9C%E5%A6%82%E6%B3%95%E5%B8%88%2Caps%2C277&sr=8-3 ),但是在他的寺院里,我還發現了其他書籍中的一些精彩內容,這些只能在那里才能找到。
他對無我、緣起和空性的證悟極為深邃。我認為他的悟性深度與慧律法師和洪文亮相似。
臺灣人很有幸:全島遍布了諸多如此深刻悟性的大師。
在臺北的果如法師、臺中的洪文亮,以及高雄的慧律法師,都是值得尊敬的師資。
如果有機會,講中文的朋友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并盡可能參加他們主辦的靜修。馬來西亞的繼程法師同樣是位具有深刻悟性的禪師。
-----
思想間隙與間隙中的思想
基于今年早些時候和去年的一些對話,由Thusness/PasserBy提出,我稍作編輯:
首先體驗兩個思想瞬間之間的本覺間隙,然后體驗兩個間隙之間的思想的本覺。
~ Thusness/PasserBy
關于在思想間隙中實現光明性,2005年的這段對話很相關:
[23:23] <ZeN`n1th> 大圓滿老師Tenzin Wangyal(1997,29)指出:
[23:23] <ZeN`n1th> 兩個思想之間的間隙是本質。但如果在那個間隙中缺乏臨在明覺,就變成無知,我們只體驗到缺乏本覺,幾乎是無意識。如果間隙中有臨在明覺,那么我們就體驗到了法身[終極]。
[23:24] <ZeN`n1th> 所以臨在明覺是本覺?
[23:24] <^john^> 沒有臨在明覺,就只是定境
[23:25] <^john^> 說得很好,這引用哪里來的?🙂
為了第一層覺醒的冥想目的,Angelo Dillulo(《覺醒:輪到你了》的作者,他還實現了比最初的覺醒更深刻的洞察,他的指點非常清晰)的這個指點很重要:
“第一層覺醒的探究
通往第一層覺醒的探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們想知道“如何”準確地進行這種探究,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問題在于,它不是通過描述某種特定技巧就可以完全傳達的。實際上,它是在投降和意圖相遇的那個甜蜜點中找到的。我在這里將描述一種方法,但重要的是要記住,最終,你沒有能力(作為你認為的自己)來喚醒自己。只有生命有那種能力。所以當我們投入到某種探究或實踐時,保持開放非常重要。我們必須保持神秘和可能性的通道敞開。我們必須認識到,不斷地下結論“不,這不是,不,這也不是……”僅僅是心智的活動。那些都是思想。如果我們相信一個想法,那么我們就會相信下一個,如此這般。然而,如果我們認識到,“哦,那種懷疑僅僅是現在出現的一個想法”,那么我們就有機會認識到,那個想法會自行消退……而“我”作為那個想法的知曉者,仍然在這里!我們現在可以對思想消退后的這里所呈現的東西感到著迷。思想間隙中是什么?這種純粹的自我感、純粹的知覺、純粹的存在是什么?這種能照亮思想的光(如同每天成千上萬次那樣),即使沒有思想也依然發光。它是自我照明的。注意到思想、在思想前后醒著、清明、和覺知到的那個,不被任何思想以任何方式改變的本質是什么?請理解,當你提出這些問題時,你不是在尋找一個思想上的答案,答案是體驗本身。
當我們開始讓我們的注意力放松到這個更廣闊的視角時,我們開始解綁自己脫離思想。我們開始通過感覺、通過本能,認識到未束縛本覺的本質。這是進入的方式。
起初,我們可能會得出結論,這個間隙,這個無思想的本覺是無趣的、不重要的。它感覺相當中性,而忙碌的頭腦無法處理中性,所以我們可能傾向于故意再次參與思想。如果我們認識到“不有趣,不重要,不有價值”都是思想,并簡單地返回到這個流動的凈識,它將開始擴張。但不需要考慮擴張或觀察它。如果我們與之保持一致,它會自然地這樣做。如果你愿意將腦海中的每一個想法和圖像識別為這樣,并保持你的注意力警醒但放松進入與本我感覺連續的“思想的東西”,一切都會自行照顧。
只需愿意暫停判斷。愿意放棄結論。愿意放棄對你進展的所有監控,因為這些都是想法。對純粹的體驗保持開放。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沒有對象的本覺或純粹的本我的凈識之處。如果你愿意這樣做,它會以一種我或我所見過的任何人都無法解釋的方式教會你自己,但它比實際更真實。
旅途愉快。
藝術由:Platon Yurich 創作"
然而,超越最初的覺醒,我們還必須理解以下內容。
當我們區分本覺和思想時,本覺似乎是思想背后和之間的“虛空”。由于區分了本覺和內容思維,背景現實比內容更受青睞,所以背景本覺看起來像是“覺醒”——但實際上只是將特定的塵埃當作鏡子,因此無法看到一切都是鏡子……因此,它并不是“覺醒”,而實際上是“迷失”。這種體驗只是臨在明覺的一個維度……但由于根深蒂固的習慣性雙向抓取,一個緊緊抓住“背景主體”。也就是說,臨在明覺被誤認為是所有對象背后的真實主體或真我,某種不變的背景。或者它變成了永恒的見證者(無動于衷地)觀察并且不受所有無常對象來來去去的影響(實際上,認知不能與現象流動分離)。(見Thusness/PasserBy的“覺悟的七個階段”中的第一階段)但這不是臨在明覺的全部——非二元、無我(無自性)、空性和緣起的方面并未包括在內。因此,很難看到五蘊(被指定為“自我”的體驗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佛性。
當我們談論赤裸的本覺時,這不是一個連一個思想都不出現的狀態。當教導關于兩個思想瞬間之間的間隙時,首先是體驗本覺的赤裸。觸及本覺的那個方面。當我們擴大間隙時,我們的思想變得更少,清晰變得更明顯。
然而,會有一個時刻,無論做什么,投入多少努力,多久,其他蘊不會消退。這就是一個關鍵時刻,無論一個人能否突破到主客非二元。
本覺是一種無二元性質的無縫體驗。在這種無縫體驗中,沒有任何邊界,沒有經驗者體驗經驗;無論出現什么都是經驗,都是本覺——如鳥兒的啼鳴,屏幕上出現的文字,思想本身。沒有分離的聽者、看者、觀察者、思考者。一切都在發光,自覺,自知,自己發光,沒有中心。它總是只是自發的產生和消失。沒有中心、主體、邊界、內外......只是無縫的整體體驗。
無論是感知還是無感知,無論是動量(業力的流動)還是無動量,無論有沒有思想,都無關緊要。這是非二元智慧的出現,理解瞬息即是臨在明覺。
然后無思想和思想被徹底理解。當無思想和思想被清楚理解時,就變成了無間隙。這是真正的無功夫,是無入無出的無門之道。
走在思想和感知產生之前,瞥見那光明的本質只是一個瞥見。這就是“專注與修定”在靈性實踐中的重要性所在。也確實,即使對于有洞見的人,不間斷的專注力可能也不在那里,它必須與他們新發現的非二元洞見并行以獲得穩定,并且還要進入非二元的各種畢業階段。實際上,沒有任何階段/表象比其他更純凈——每個狀態都同樣純凈,本質上是非二元的。當心靈把純凈的本覺視為“無形態”、“無思想”、“無屬性”,作為背景現實時......純凈本覺作為“形態”的“織物”和“質地”就被忽略了。盡管如此,對于Thusness/PasserBy的“覺悟的七個階段”中的前三個階段 -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7/03/thusnesss-six-stages-of-experience.html,問題肯定是缺乏持續的冥想專注力以及試圖理智把握的傾向......這也是為什么Thusness經常強調打坐的重要性。這是由于對本覺本質缺乏清晰和更深的洞察,這將導致臨在明覺或空明的無功夫和自我解放的實現。
前三個階段是在非二元洞見出現之前,持續性的目的是在兩個思想瞬間之間創造足夠的間隙,以允許概念性/非概念性之間的對比感覺,使思維頭腦意識到進入象征之前的可能性,從而放松其頑固的雙向框架。
持續的赤裸注意也引起了“內部”、“外部”、“空間”、“時間”甚至“身體”和“心”都是單純構造的認識。從這些構造中解脫,也為非二元洞見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對于前三個階段,實踐采取的形式是努力達到某種完美的階段,而Thusness第四階段以后,實踐從“努力”轉向自然的光明性和自發性。即使如此,冥想仍然非常重要,正如在《無我之后的冥想》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3/09/meditation-after-anatta.html 中所解釋的。
如果修行者錯誤地將最初的一瞥(如第一階段的我是覺醒)誤認為是佛性的全部,并試圖維持那個明亮的鏡子,追求那個特定的狀態,最終將證明是徒勞的。如果我們只看到無思想的境界,那么兩個瞬間之間的間隙最終將成為障礙。
然后實踐變成了兩個間隙之間的思想瞬間。體驗那個思想的光明空性本質。本質上它是清晰的,是本覺本身,是空的。波浪和海洋是一體的。所有波浪都是一味。體驗本覺如海洋,并回避思想和色相同樣是迷失,更深的洞見(洞見非二元)是將一切視為自光明的本覺或心的洞見。:)
然而,首先練習兩個思想瞬間之間的間隙,并擴大它,但要有無我/非二元的正確理解。然后當光明照耀時,它將逐漸理解,因為它知道什么是障礙。當它盡其所能去除瞬息而瞬息仍然存在時,一個人將不得不等待正確的條件出現,比如有人指出或一些作為覺醒條件的經文。
所以首先體驗兩個思想瞬間之間的本覺間隙,然后體驗兩個間隙之間的思想的本覺。
摘自《指出內在思考》:
“思想消融后是一個覺知的空性嗎?還是通過冥想驅走思想而成為一個覺知的空性?或者,思想的生動本身就是一個覺知的空性?”
如果冥想者說它像前兩種情況之一,他還沒有澄清之前的不確定性,因此應該設定幾天來解決這個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他親自體驗到像后一種情況,他就看到了思想的本質,因此可以給他以下指示:
“當你探究思想的本質時,無需消融思想,也無需通過冥想強行排除它,思想的生動本身就是無法描述和赤裸的覺知空性(空明)。我們稱之為看見內在思考的自然面貌或思考如法身顯現。
“之前,當你確定思想的本質,當你調查寧靜和動態的心時,你發現除了這個無形的、自知的、自然的覺知之外,沒有別的。就像水和波浪的比喻一樣。”
~ 14世紀大手印大師,Dakpo Tashi Namgyal
“當你生動地感知一座山或一座房子時,無論這種感知如何出現,它不需要消失或被停止。相反,當這種感知被體驗時,它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空的覺知。這被稱為看見感知的本質。”
“之前你在探究感知的本質時澄清了不確定性,并解決了感知即心的問題。因此,感知不在外面,心不在里面。它只是,也不過是,這個空而覺知的心以感知的形式出現。就像夢中物和做夢的心的例子一樣。
“從感知發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是一種自然解脫的、無形的感知空性。這種感知而無形和赤裸的空感知狀態被稱為看見內在感知的自然面貌或感知如法身顯現。
“正因為如此,‘空’不是更好的東西,‘感知’不是更糟的東西,感知和空不是分離的實體。所以,你可以繼續在任何經驗中修煉。當感知時,為了有意識地訓練感知,無需阻止它。當空時,為了有意識地訓練空性,你不需要產生它。”
澄清自然狀態,Dakpo Tashi Namgyal
宗教大師Chogyal Namkhai Norbu Rinpoche:
http://www.fudomouth.net/rhizome/nnawareness.htm
即使那些開始練習的人發現很難持續這種狀態超過一瞬間,也不必擔心。無需希望狀態持續很長時間,也不必害怕完全缺乏它,只需保持純粹的心靈臨在明覺,不陷入觀察主體感知被觀察對象的二元境況。如果心靈即使保持簡單的臨在明覺,也無法保持這種平靜狀態,而總是傾向于追隨關于過去或未來的思想波浪,或者被視覺、聽覺等感官的蘊所分散,那么就應該理解思想波浪本身就像風一樣無實質。如果一個人試圖抓住風,他是不會成功的;同樣,如果一個人試圖阻止思想波浪,它也無法被切斷。因此,不應該試圖阻止思想,更不用說把它當作負面的東西來放棄。實際上,平靜狀態是心的本質條件,而思想波浪是心自然清晰的功能;就像太陽與其光線、溪流與其漣漪之間沒有任何區別一樣,心和思想之間也沒有區別。如果一個人認為平靜狀態是要達到的積極狀態,而思想波浪是要拋棄的消極狀態,并因此陷入接受和拒絕的二元對立中,就無法克服普通心態。
楞嚴經: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喇嘛蘇里亞·達斯:
http://www.dzogchen.org/teachings/talks/dtalk-95may22.html
我認為這個五蘊的概念是非常有趣的,因為它可以開始提出一些非常有趣的問題,幫助我們更深入地挖掘,而不僅僅是擁有一個模糊、無形的理解。我們是個體。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我們的業力和我們的關系負責。我們的個體性由這五蘊或蘊組成。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這實際上是佛性的表達。
現在,沒有人想說,“我沒聽到五蘊里有佛性。佛性在哪里?是誰編造的?”那是正確的問題。什么佛性?我從沒說過它。是誰編造的?什么覺悟?什么涅槃?都是誰編造的?它在我們內部還是其他地方?如何從“這里”到“那里”?
我們都在尋找某些可以寄托希望的東西,但當我們真正深入到當前時刻、到我們自己的體驗、到清晰的看見時,我們來到了佛陀所說的:“在聽覺中,只有聽覺;沒有聽者和被聽之物。”只有那一刻,那種聽覺。你可能會想,“哦,一只美麗的鳥。”你怎么知道是鳥?可能是錄音機。可能是自行車剎車吱吱作響。在第一刻,只有聽覺,然后我們開始忙碌,我們的心智和概念開始介入。佛陀經歷了所有五感。“在看見中,只有看見;沒有看者和被看之物。”等等,涉及品嘗、觸摸、聞味、思考。無思者的思想。在思考中,只有思考。只有那一刻的過程。沒有思者。內在思者的概念只是一個想法。我們想象有人在思考。就像《綠野仙蹤》里的巫師。他們以為那里有一個輝煌的巫師,但那只是幕后的一個小人,就在屏幕后面,幕布后面。就像自我一樣。我們以為里面有一個大猩猩在操作五個窗戶,五種感覺。或者可能是五個猩猩,每種感覺一個;一個喋喋不休的猴子屋,有時候感覺就是這樣。但真的有一個具體的個體或永久的靈魂在里面嗎?看起來更像是燈亮著,但沒人在家!
Labels: Anatta, I AMness, Non Dual, Thought 0 comments | |
ChatGPT 翻譯,原文: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2/07/buddhist-dies-and-spends-eternity-in.html
"臨終體驗與中陰身:佛教徒死后在光中度過了永恒,然后回來分享這個信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9V1H_iKbj0
這個視頻很好地描述了在臨終體驗(NDE)中證悟和體驗到的光、源頭等。但在意識到光的明亮后,為了解脫,一個人還必須認識到它的空性。
關于NDE中的光,John Tan 曾寫道,“那光只是阿賴耶(第八識還未轉識成智),不是心性(依我看)。沒有任何可得的相。因此無相,所以萬相皆可(顯現)。”
此外,你無需死亡即可證悟和體驗這種生動的輝煌光明..你現在就可以證悟,正如我在 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9/02/the-transient-universe-has-heart.html 中所寫的那樣。
被提醒到 John Tan 在 2005 年的評論,
“真實的體驗”勝過千言萬語,但它也正是那種“真實的體驗”讓歷代的神秘主義者們被璀璨奪目所蒙蔽。這種光的明亮比我們能想象的還要生動。在所有中它被看見,在所有中它被體驗。由于其生動的明亮,它也成為掩蓋其本身空性的“條件”。
最后,有一個問題,但沒有人在那里回答。
佛拈花,摩訶迦葉微笑。
如是敲打鍵盤,鍵盤聲響。
“嗒嗒嗒”,多么清晰。光明在微笑。 :)"
而 John 在 2008 年寫道,
原帖由 longchen [Sim Pern Chong] 發布:
看了那視頻...一會兒。Desteni 在新時代場景中相當流行。
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當我們死去時,思想和情感可以在死亡過程中溶解...剩下的就是非二元、無所不在的存在(臨在明覺)的體驗。通常這是當‘存在’發現自己不僅僅是思想和情感時。但這里的理解不夠清晰。
對于那些在啟蒙道路上的人來說,我們有點像是在身體死亡前‘體驗死亡’。這種死亡體驗在我們仍然活著時發生了很多次。通過逐漸的體驗,我們更好地理解了現實的本質。
換句話說,我們變得更高效,丟棄了那些不太有幫助的處理方式...大概是這樣的...
如是 / John Tan 回復:
你好 Longchen,
肯定在持續非二元體驗的生動臨在明覺中遇到挑戰。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當我們死去時,與身體有業力聯系的思想和情緒會暫時中斷。由于‘身體的束縛’解除所引起的體驗對比,使得臨在明覺的體驗更加生動;雖然臨在明覺的體驗在那里,但對其非二元本質和空性的洞見卻不存在。這與“I AM”體驗相似。死后,思想和情緒將繼續出現和消失,帶著‘我’和‘我的’的束縛。
覺知始終是非二元和無所不在的;被遮蔽但未喪失。從本質上說,所有的表現(情緒、思想或感覺)實際上都是臨在明覺的多樣性。它們具有相同的非二元本質和空性。所有的問題并不在于表現層面,而是在于基本層面。在我們內心深處,我們以自性見和二元知見地看待事物。如何體驗的臨在明覺可能會因為‘二元和自性見的束縛’而扭曲,大致可以歸類為:
有鏡子反射塵埃。(“我是”)
鏡子的明亮被體驗,但是被扭曲了。二元和自性見看待。
需要塵埃來使鏡子自省。
非二元但以自性見看待。(非二元洞見的開始)
塵埃始終是鏡子(這里的鏡子被視為一個整體)
非二元和非自性見的般若智。
在第三種情況中,無論來去何物,都是明覺(Rigpa)本身。沒有別的明覺,一直都沒有塵埃,只有當某個特定的塵埃聲稱它是最純凈和最真實的狀態時,立刻所有其他的出現從一開始就是自照的就變成了塵埃。”
Sim Pern Chong 最近的帖子:“Sim Pern Chong 高級貢獻者 William Lim Yo William,依我看,死亡時的光芒是盲目的..依我看,無我和空性的洞見會/應防止對那種壯觀的過度‘迷戀’。因為那種迷戀也是一種無知,印記可以驅動強迫再生。
從技術上講,現實的本質在所有情況下都是相同的‘味道’...即使是在此時此刻。但在死亡時,那種強度會強烈得多。
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我希望我理解了他所說的,心識的光明/輝煌也是最終的危險。是否與我對阿賴耶意識的光明/輝煌和廣闊的體驗相似...‘覆蓋’了推動輪回的傾向。我認為那種崇高的狀態實際上是在產生輪回,因為遺憾/不滿/創傷/欲望的殘留印記,從而導致主客體分裂成為一個大我的(在那個層面)。崇高的體驗掩蓋了輪回的動力。在我的體驗中,印記沒有被認作煩惱...而是被用作輪回的驅動力...尋求解決方案。這就是我所看到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使在廣闊/崇高的層面上,不認識到無我和空性的本質,也是在推動輪回。因為在覺醒前的‘心識’層面上,有對不滅的關注...但沒有對苦的認識。
在那個層面上,低級粗糙的思想、身體感覺都被切斷...而‘心識’則在所有的光明/輝煌、廣闊中。我被那種崇高所迷惑和盲目。在NDE中,人們談論那種體驗的壯觀和光明/輝煌...它們使他們盲目...使他們認為這就是一切...而他們的身體存在的痛苦則顯得無足輕重。我不知道如何很好地解釋這一點。但在那種光明/輝煌和‘物理關注’之間的來回切換...有助
于確認這種二元性和隨之而來的遺忘(對那種崇高狀態和‘物理’狀態都是)是一個問題。”
關于 NDE 中的光,John Tan 之前寫過,“那光只是阿賴耶(第八識還未轉識成智),不是心性(依我看)。沒有任何相可得。因此無相,故萬相皆可能(顯現)。”
———
色拉貢仁波切Thrangu Rinpoche:
實際上是什么導致了根本智慧,或者說法性顯現?在討論生命風時,我們說我們的心由八種意識組成,所有這些意識的根基是第八種,即一切基礎意識。這種意識持續運作,無論我們是走路、說話、吃飯還是睡覺。一切基礎意識是明覺的清晰,它將其他七種意識固定在一起。這種意識的本質是明凈的清晰同時又是空性,因此它被稱為空明的統一。問題是,當一切基礎意識的明凈清晰出現時,它是如此“明亮”,以至于我們沒有識別到它的空性。這導致我們誤解了真實的本性。
無明(藏文:marigpa)不僅僅是無意識,而是心的一個明晰功能。雖然無明是心的一個負面功能,但它仍然源自心的明晰清晰。首先,這種無明是對現象空性的不了解。
接下來,這種無明使我們誤以為我們空洞的自我是一個真實、堅實的“我”。這無明的第二部分導致了第七種煩惱意識的產生。第七意識是我們持續持有的關于自我的基礎信念。無論我們是否在思考這個自我,總是存在一個固定的自我信念。第八一切基礎意識和第七煩惱意識被認為是穩定的(不波動的),因為它們不間斷地運作。
———
此外還相關的閱讀推薦: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3/01/bewildered-by-luminosity_31.html
由色拉貢仁波切的教學中摘錄。
http://www.rinpoche.com/q&a.htm
問:如果心的本質是這種遍及一切、光明與空性的聯合,不可得,那么它怎么可能即使是一瞬間,更不用說一生又一生地被遮蔽呢?
答:因為它太光明了,這就是簡短的答案。就像這樣。光明的、明亮的空性,是心的本質。它從無始以來就與我們不可分離。但光明的因素有點強。如果你考慮光明和空性這兩個因素,前者,光明的因素,稍微強一些。因為它太強了,我們沒有看到空性的因素。由于心的光明,所有這些事物顯現出來,看起來如此真實,我們對它們如此著迷。我們真的卡住了。我們真的被它們迷住了,我們迷惑了,被它們迷惑,然后我們沒有認識到我們心的本性。我們完全沉醉于光明和它展示給我們的一切,沒有看到空性。
當佛教徒談到無明時,他們不是指某種黑暗的無知,而是指極度的明晰性。因為心的本質是如此生動明亮,我們被這種光明迷惑。因此,我們需要向內轉而觀察,看到我們之前未曾看到的空性,因為我們已經追隨光明太久了。好比看電影,電影開始放映,我們知道那只是電影,很快就能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知道那些是人物、山川、河流以及那些野生生物和平原,我們被這些光鮮亮麗的畫面完全吸引。正是因為其光明太過強烈,我們才需要轉向去觀察空性。
如果對于“光明”這個概念感到好奇,這里有拉馬托尼杜夫(Lama Tony Duff)提供的術語定義:
光明或照明,梵文 prabhåsvara,藏文 'od gsal ba:心的核心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空性,另一個是明覺。佛陀和許多印度宗教教師使用“光明”作為心的明覺品質的隱喻。如果用英語我們會說“心具有明覺品質”,印度的教師們則會說,“心具有照明品質;它像一個光源,照亮它所認識的事物”。
這個詞被翻譯為“清凈光”是一種誤解,源于對詞源的不理解。它不是指具有清晰性質的光(實際上這種說法毫無意義!)而是指空性心性的照明屬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梵文和藏文的佛教文獻中,這個詞經常被簡稱為梵文的“vara”和藏文的“gsal ba”,意義未變。不幸的是,這被認為是另一個詞,因此被翻譯為“清晰”,實際上它只是這個詞的縮寫形式。
此外,如果你對這些話題感興趣并希望深入學習,推薦閱讀 Thrangu Rinpoche 的書《心靈的旅程:準備進入中陰身》(PDF版),只需1.25美元:
https://namobuddhapub.org/store/index.php?main_page=product_info&cPath=10&products_id=667
相關閱讀:混淆于光明
AWAKENINGTOREALITY.COM
2006:
(10:57 PM) John: 事實上,你最深處的部分與整個宇宙的輝煌榮耀合而為一。你就是那每一刻涌現的一切。你不是看到天空,你就是天空。你不是觸摸大地,你就是大地。你不是聽到雨聲,你就是雨。你和宇宙就是神秘主義者所說的“一味”。
(10:59 PM) John: 這不是詩。這是直接的體悟,就像冷水潑面一樣直接。正如一位偉大的禪宗大師在他的開悟時所說:“當我聽到鐘聲時,沒有鐘,也沒有我,只有鐘聲。”
(11:00 PM) John: 1997年3月9日,周日日記
(11:01 PM) John: 沒有內在與外在,沒有這里與那里。非二元的一味宇宙作為你真實本性的自發表現。你可以嘗到陽光,吞下月亮,數百年都可置于掌中。
(11:01 PM) John: 所有這些都是無我的體驗。 🙂(注釋:John后來澄清,雖然Ken Wilber的體驗是非二元的,但觀點是實質非二元而非無我,即一心。)
(11:02 PM) John: 但是回歸源頭。
(11:02 PM) John: 這就是為什么無自性、臨在(Presence)的空性非常重要。
(11:02 PM) John: 人們看到了光明,但忘記了它的空性。
(11:03 PM) John: 這將導致人們忽視因果。
(11:03 PM) John: 臨在明覺沒有自我,也沒有他者。
(11:03 PM) John: 它也是,并且“是”出現并消失。
(11:04 PM) John: 這起,那起。
(11:04 PM) John: 而“是”即是出現也是消失。
(11:04 PM) John: 本質是空。
(11:05 PM) John: 當一個人回歸源頭并說沒有對象的純粹意識是最高的......那么就會跌落。
(11:05 PM) John: 生和不生是一體的。有出入的階段不是佛法的表達。 :)
(11:06 PM) AEN: 哦,我明白了。
(11:07 PM) AEN: 但當有人說‘一切都是意識’時,表現與未表現之間沒有區別,對嗎?
(11:08 PM) John: 有辨識,沒有區別。人們清楚地理解我們本性的空性。如果我們理解這一點,清晰度會進一步加深。
(11:09 PM) John: 那么...為什么會有深度睡眠和夢境?
(11:09 PM) AEN: 條件?
(11:09 PM) John: 是的。
(11:10 PM) John: 為什么一個人會意識到無夢狀態,為什么呢?
(11:10 PM) John: 為什么一個人會意識到夢境,為什么呢?
(11:10 PM) John: 因為我們的本性是空。
(11:11 PM) John: 這就是為什么從無夢狀態到夢境再到醒來。
(11:11 PM) John: 當我們說臨在明覺,響鈴是否與顏色‘綠’一樣?
(11:12 PM) AEN: 不是。
(11:12 PM) John: 但響鈴是整體的臨在明覺,沒有‘我’。
(11:13 PM) John: 對顏色也是如此。
(11:13 PM) John: 我們的佛性是否無法辨識?
(11:13 PM) John: 天是我,雨是我……這是怎么回事?
(11:14 PM) John: 一個人知道光明,但沒看到它的空性。
(11:14 PM) John: 這就是我說為什么佛陷入輪回。
(11:14 PM) AEN: 哦,我明白了。
(11:14 PM) John: 有一個線索,對嗎?
(11:15 PM) AEN: 哪個線索?
(11:15 PM) John: 為什么佛陷入輪回……
(11:15 PM) AEN: 是的。
(11:17 PM) John: http://budhdhism.sgforums.com/?action=thread_display&thread_id=161161
(11:17 PM) John: 呵呵
(11:17 PM) AEN: 是的
(11:17 PM) AEN: 哈哈
(11:18 PM) John: 過度的光明導致陷落。 :P
(11:20 PM) John: 如果心性的本質是這種無所不在、光明與空性的光明/輝煌結合,不可得,它怎么可能即使是一刻也被遮蔽,更不用說一生接一生?
(11:20 PM) John: 如果一個人經歷了所有成就的階段卻失敗了,那將是多么可悲。
(11:21 PM) AEN: 哦,我明白了。
(11:21 PM) AEN: 衰落是怎樣的?回到輪回?
(11:22 PM) John: 取決于個人的條件。
(11:43 PM) John: 1997年4月27日,星期日,當你在見證者中休息——意識到,我不是物體,我不是感覺,我不是思想——你將注意到自由感、解放感、釋放感……
(11:43 PM) John: 佛教教這個嗎?
(11:43 PM) AEN: 哦,這個怎么說
(11:43 PM) AEN: 哦
(11:43 PM) AEN: 抱歉,沒看到下面的內容
(11:44 PM) AEN: 色受想行識是空的,是的……但不確定是否涉及到見證中休息
(11:45 PM) John: 沒有‘我感覺’,‘我思考’……
(11:45 PM) John: 只有感覺的顯現,沒有感覺者
(11:45 PM) John: 空性現象連續不斷
(11:46 PM) John: 實際上,感覺是我們佛心的空性本質。
(11:46 PM) John: 不是疏離,也不是聯系。
(11:47 PM) John: 通過疏離它并說源頭是直接矛盾的。
(11:47 PM) John: 那為什么一個人與天空、雨一體,卻不是與思想和感情一體?
(11:47 PM) John: 有些我聯系,有些分離。😛
Sim Pern Chong
YOUTUBE.COM
為什么他在瀕死體驗后失去了信仰 (NDE)
Peter Panagore 在攀冰時經歷了驚人的瀕死體驗 (NDE)。在他的 NDE 中,Peter 與上帝交談,并被給予選擇回來的機會,而他...
所有反應:
1
Soh Wei Yu
5條評論
點贊
評論
分享
最相關的
William Lim
嗯,回來做什么?膝蓋疼,背疼,心疼
1小時前
點贊
回復
活躍中
Soh Wei Yu
William Lim
幸運的是他回來了。至少有機會意識到無我和空性……可以達到解脫。否則只會停留在我是(本我)階段,并在輪回中回轉
查看: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buddhist-dies-and...
我剛給他發了郵件,郵件中附有Thusness的七個階段。
AWAKENINGTOREALITY.COM
瀕死體驗和中陰:佛教徒死后在光中度過了永恒,然后回來分享這個信息
瀕死體驗和中陰:佛教徒死后在光中度過了永恒,然后回來分享這個信息
44分鐘前
點贊
回復
移除預覽
2
回復
2
活躍中
Sim Pern Chong
Soh Wei Yu 嗯...他在我是(本我)階段...他別無選擇...肯定會推動/重生。
35分鐘前
點贊
回復
已編輯
活躍中
Sim Pern Chong
William Lim 我很了解這次NDE。當'我'深入冥想到'阿賴耶'層面...(并不是說有一個單獨的本質層面...但是...缺乏更好的表達方式)...我也看到了'未完成的事務'的思考瞬間就推動了這一生的再次出現。就像他所經歷的那樣...意圖/印記推動了重新顯現,即輪回。
我完全理解他的遺憾...因為當我從那深度冥想中出來時,我對自己因為主客體分裂和未完成的事務感覺愚蠢而生氣,導致了再次輪回。
31分鐘前
點贊
回復
已編輯
此外,Sim Pern Chong 最近分享的相關內容:“
“大手印心性
……無始以來的巨大黑暗以及各種傾向的阿賴耶,所有煩惱和惡念都因此而生。這是所有眾生幻覺的基礎。在《無礙見密續》中說:
當基礎中不產生認知時,便有呆滯的無心。
這是無明和迷惑的原因。
伴隨這種無明的,作為一種隨從,有七種由無明引起的思想,如中等執著和健忘。
從這種固有的無明中產生了一個“我”或自我的概念,這導致了與自我相關的他者的概念。由你產生的表象沒有被認識是由你產生的,而是被構想為外部對象。
這就是迷惑開始的方式:未能認識主客體概念的實質。這是概念性無明。它也被稱為心識。這是創造心與對象分離的迷惑心。
它有四十種如欲望和貪取等思想的隨從,這些思想由欲望引起。這種心識具有創造和增加各種傾向和幻覺的能力。它由業力風作為普遍條件和阿賴耶的因緣無明所輔助。因緣生起的因素如這些——身體、表象和心的三重體完全被創造出來。五種獨特的感官識和六種感官識的思想及感知的產生,被稱為依緣。
五大根本風、五小分支風及其余的,作為思想的坐騎。同時,習慣于固定在迷惑上,導致來自你自身的表象顯現為世界及其居民……”
------
ChatGPT 翻譯,原文: https://wwzc.org/dharma-text/all-around-all-once-part-3-unfabricated
全方位,全程:第三部分:“無造作”
由尊敬的仁明蓮花法師講授
大念寺,2017年11月17日
每個瞬間都展現出豐富的色彩、形態和聲音,如同無數的感覺。真誠的修行是讓整個身心活在見性的光明、聲音的深邃、不斷變化的感覺中,作為整體體驗的光明。當我們允許自己做到這一點時,就有了一種質疑的品質,對所經歷的一切感興趣和親密。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選擇停止追隨注意力凝結成造作,這些造作導致進一步的收縮,并最終導致痛苦。
安山宏心老師在“八千行般若波羅蜜多經”系列課程中說:
恐懼是自我形象的基本機制,試圖以最基本的方式將現實具體化,簡單地凍結和收縮。那些未學過、未聽聞佛法、未實踐過的人們,他們的生活基于一種本身就建立在收縮上的文化理解,將讓自己陷入恐懼,并讓恐懼阻礙他們獲得自由。
這指出我們必須無言地審視一切,無所假定:不論是我們認為的自我、我們的記憶、我們認為的身體、我們認為的心、我們的傾向和習性告訴我們要做的事,我們的憤怒或恐懼告訴我們要做的事。你經歷的任何狀態、任何姿態、任何你經歷的注意力結構都是不必要的。它們都是反彈,都是自我造成的傷害。
如老師在“佛教心理學發展”系列的第四課中解釋的:
所有有為的存在都會引起苦或不滿意、痛苦、收縮、混亂;這種痛苦、苦,是由抓取的機制所驅動的,試圖在無法持有時抓住某物,并持續誤解我們的經驗性質。
“苦”并不僅描述一種特定的狀態,而“痛苦”不一定是創傷性或戲劇性的。我之所以提及這一點,是因為有時學生會將某種狀態,如無聊,描述為苦。例如,學生可能會描述一種沉悶的心態、缺乏興趣,而他們真正的意思是無聊,而無聊是愚癡煩惱的結果。換句話說,無聊是一種通過你正在造作、追隨、傳播的注意力的平坦化而中毒的體驗方式。這不如憤怒或貪求的發作戲劇性。但它仍然是一種幼稚的策略。
但“苦”指的是所有由有為的經驗引起的狀態,所有狀態都產生痛苦、不滿意和束縛。
巴利文“苦”的根是“jur”和“kha”,意為“壞”和“空間”。這背后的根本隱喻是車輪的孔被阻塞。因此,這個詞的意思是阻塞的空間。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作為看和聽及僅僅是體驗這一事實,我們的存在空間本就是開放的。當你處于某種狀態時,你認為自己沒有選擇,但事實是你沒有選擇。你在追隨強迫。選擇實際上的修行并開放注意力,軸將自由轉動。
修行時很容易培養狀態——無聊的狀態、平靜的狀態、安靜的狀態、欣喜的狀態、閃閃發光的狀態。但所有這些都是死胡同,因為在狀態中所經歷的一切只能是狀態的產物。內容被限制在適合它的種類的環境中。這就是為什么這些狀態看起來如此令人信服和迷人。這就是你對它們著迷的原因。沒有人比你更擅長對你撒謊,而被謊言說服的東西就是撒謊的東西。一旦你理解了這個把戲的工作原理,它就不是魔法。狀態定義了被想象為自我的身份和內容,但實際上這只是阻礙和造作的過程。
然而在禪修中,我們所做的是開放地關注,而不是固定。你不能從狀態內部‘修復’一個狀態。你必須先圍繞它開放并釋放它。當注意力以一種結構(狀態)排列時,你經歷的任何事物都將是有偏見的,因此不能是真實的。看到這些結構并學習更加開放地關注它們,用你的整個體驗來關注它們,這是禪定揭示的許多真理的一部分。在“佛教心理學發展”系列的第六課大綱中,老師說,佛陀已經清楚地看到苦的根源是對無法抓住的東西的執著。這種執著是由將瞬息萬變的經驗努力認為是一系列真實和永久的對象和實體的構想所驅動的,認為這種執著將帶來快樂和滿足,而實際上只會導致痛苦和混亂,而無我和超越個人自我的東西當作是自我和個人的。他稱這些抓住和困惑的連續瞬間為“輪回”,稱這種無用的奮斗和對經驗的戰略性方法的終結為“涅槃”,意為“熄滅”。在許多早期文本中,我們反復發現佛陀再三要求學生放棄他們的精神和世俗策略,只是理解一些如此明顯以至于經常被忽視的東西。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求學生按照時間表入坐,為什么老師經常說“時間表即是佛”。那些令人畏懼的固定打坐和你承諾遵循的時間表很重要,因為你必須做出超越強迫的選擇才能做到這一點。這是你生活中的某件事,將堅持要求你走得比你的習性和傾向所指示的更遠,并可以邀請你進入佛陀的世界。佛陀的世界是無造作的、無生的,你通過將自己釋放進入它而到達那里。
我們坐禪,我們進行這種修行,因為一刻又一刻,我們不理解。來來去去的理解片段是不夠的。我們不能用我們的狀態、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解釋、我們的造作來娛樂自己。這些都是我們如何誤解的一部分,都無助于我們澄清理解。我們不能負擔得起懶惰。所以今天早上和整個法會期間,請努力真正地修行色彩和形態和聲音的豐富性,感覺的細微差別。讓整個身心活在看的明亮、聲音的深邃、不斷變化的感覺中,作為整體體驗的光明,通過全方位、全程地開放。
--------
ChatGPT 翻譯,原文: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0/04/tada.html / https://wwzc.org/dharma-text/tada
塔達!
法會開始: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上午9:38) 如實(Thusness/John Tan)說:塔達(Tada)非常好。無瑕也很好,但若要挑剔……必須消除‘它’……無瑕(Stainlessness)是不可得的生滅現象。沒有任何生起的自性和地點……內外皆無。
(上午9:38) 如實(Thusness/John Tan)說:引用的所有表達都很出色。
(上午9:38) 如實(Thusness/John Tan)說:所有這些洞見的階段都是為了讓你理解塔達和無瑕文章中所表達的內容。這是無我和空性變得過時的地方。🙂
(上午9:38) 如實(Thusness/John Tan)說:把這個放在博客上……表達得很好。
John Tan 在我悟到無我之前告訴我(當時我在‘本我’階段):
(晚上11:20) 如實(Thusness/John Tan)說:你從未經歷過任何不變的東西
(晚上11:21) 如實(Thusness/John Tan)說:在后期階段,當你體驗到非二元時,仍然有這種專注于背景的傾向……這將阻礙你直接洞見塔達,如塔達文章中所描述。
(晚上11:22) 如實(Thusness/John Tan)說:即使你已經證悟到那個層次,仍有不同程度的強度。
(晚上11:23) AEN:非二元?
(晚上11:23) 如實(Thusness/John Tan)說:塔達(一篇文章)超越了非二元……它是第五至第七階段
(晚上11:24) AEN:原來如此..
(晚上11:24) 如實(Thusness/John Tan)說:這是關于無我和空性洞見的整合
(晚上11:25) 如實(Thusness/John Tan)說:體驗到無常的生動感覺,我所說的‘臨在明覺的紋理和面料’作為形式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是空性
(晚上11:26) 如實(Thusness/John Tan)說:光明與空性的整合
法會:“塔達!”
由尊敬的仁明蓮花法師講授的法語
大念寺,2009年10月24日
人們對生活有各種期待,不僅是對未來的生活,甚至是對今天,對這一刻的期待。但現實不是一個想法。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塔達。
在寒冷的秋天,樹木正在變色,落葉鋪滿了街道的溝渠。看到這些,我們知道冬天將至。但盡管我們大多數人今天在這里都年復一年地看到這種情況發生,我們實際上并不知道冬天的寒冷將會是什么樣。我們有冰冷的手指的記憶,腳下雪地發出的嘎吱聲,還有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冰風侵襲而穿上多層衣物的記憶。但對寒冷的記憶不是寒冷的現實。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我們會在寒冷時知道寒冷……塔達。現在,在雪來之前,我們看到周圍世界的顏色正在褪去,樹木掉落葉子,光禿的樹枝在灰暗的天空下顯得格外突出。街上的落葉中混雜著丟棄的紙杯、口香糖包裝紙、用過的面巾紙和偶爾的三明治包裝紙,都在風中旋轉。它是美麗的嗎?是丑陋的嗎?都不是。是好是壞?也都不是。它就是塔達。
“塔達”是一個日語詞,意思是“正是、當然、正如它是的。”在永平道元禪師和安山宏心禪師的教學中,有時用作“如是”(tathata)這一更技術性術語的同義詞,意思是“真如”/如是。真如是所有法,所有事物或經驗的現實性。另一個技術術語是“實相”,意味著每個事物都是空的,空缺我們對任何事物的所有想法和知識,它是無常的,它是體驗的光明的輻射。
無常是非常明顯的。我們看到我們的祖父母去世,隨著我們自己的年齡增長,我們看到我們的父母去世。我們看到周圍的其他人去世。我們知道全世界每天都有無數的人去世。但當我們身邊的某個人去世時,我們會感到非常驚訝。我們對關系的變化、經濟的變化、環境的變化感到驚訝,我們也對自己必須改變,我們的行為因這些變化而必須改變感到驚訝。我們對自己生病感到驚訝,對自己放任事情而導致困難感到驚訝。而這種驚訝大多是因為我們對現實的想法與現實的真實不符所引起的沖突。現實就是塔達:事物的真實狀態。如是/真如。塔達。
你耳后的癢?塔達。就是這樣。你雙手安放在手印的感覺?就是這樣。你舌頭上感受到的濕潤?就是這樣。呼吸的動作?正如其是。旁邊坐著的人的形態?就是這樣。當你矯正姿勢時,頸部和脊椎的釋放?就是這樣。我的聲音和話語間的靜默暫停?正是如此。在從思維中醒來的瞬間,認識到流動的思維永遠不能定格在任何一個確切的“真理”上,因為它們只能是不斷變化的流動?就是這樣。塔達。
每件事的細節都清晰而明確地展現出來,就如它們本來的樣子,體驗是新鮮的,時刻更新。無需修飾、沉思、策劃或抓住任何東西,因為每一個被知道的事物都簡單地作為細節在知覺中出現。塔達。如此簡單。
但當然,如果你讓注意力變窄并集中,那么集中所產生的扭曲遠非簡單。我們對我們的瑣事大驚小怪……
我們可以對一個呵欠大驚小怪:“呵-呵-呵-呵-呵-呵-欠”。
對一個噴嚏大驚小怪:“啊-啊-啊-啊-啊-啾!”
對一種感覺大驚小怪:“我有......頭痛”;“我累了”,“我的膝蓋疼”。
對一種情感語調(哀怨、懇求的聲音)大驚小怪:“哦,但我以為我應該......”。“但你告訴我......”
對一種立場大驚小怪:“我是對的,我知道我是對的,就這么回事”。
對一個瑣碎的記憶大驚小怪:“我記得你做過那件事,它是如何讓我感覺的,我永遠也不會原諒你”。
我們可以對早上必須起床大驚小怪。
對晚上必須上床睡覺大驚小怪。
對到了吃飯時間必須吃飯大驚小怪。
對必須上班大驚小怪。
對等待公交車大驚小怪,
對我們在公交車上得到的座位大驚小怪,
對簡單的坐下或站起大驚小怪。
我們對最簡單的任務大驚小怪。
在我們做之前:“呃,我得做呀呀”。
當我們在做的時候:“呃,這什么時候能結束?”
即使在我們做完之后:“我做得太好了。從來沒有人能像我這樣做得這么好,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應該承認這一點。”
我們對我們如何看待其他人以及他們如何看待我們大驚小怪,因為我們認為這一切“意味著”些什么。這“意味著”關于“我”的某些東西。
“我很悲傷。看我的哀傷的眼睛,多么深邃而充滿感情”。
“我很憤怒,看我如何瞪你”。(這個可能相當有趣)。
“我病了,看我多么憔悴,多么接近死亡”。
就停止那些“呀呀呀”。只是塔達。只是修行。
但我們可以對任何事情,包括我們的修行,大驚小怪。我們可以對正念修行大驚小怪,以至于不是簡單的修行,而是“我”在修行。塔達!
但那是錯誤的塔達。我們體驗的豐富性、尊嚴、親密性,正如其本身,無需我們的造作、收縮和操縱,是不可思議的。它實際上和完全超越了概念、想法和故事。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們需要放下身心所表現的所有注意力習性。
禪師指出,一個“我”的感覺更直接基本上是一個“定位感”,與此同時還有一個方向性,因為它似乎我們的注意力是從一個中心點,一個“我”,向外及對經驗移動。當這種定位感最初形成時,它是一個無言的假設,認為認知從“這里”移動到“那里”以便認知。然而,這種定位感作為自我本身就可以被認知,因此顯然不能是一個“認知者”或“自我”。它是注意力的凍結或結晶,很像一個框架,從這個框架中,注意力似乎向外移動并指向所知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而不是簡單地修行,我們似乎是一個“我”在修行。
在《節奏與歌》中,一系列關于東山良價大師文本《寶鏡三昧》的提唱中,安山宏心禪師講述了東山大師和他的學生之間的許多公案對話。其中一個學生是雪峰,后來在從德山接受傳法后成為了偉大的教師,與東山不同,德山不介意用他的禪杖打學生。但在雪峰與東山學習時,他仍然充滿了自我和關于真如和空性的想法。這里有一個故事:
有一次,雪峰搬運一捆柴火。當他到達師父面前時,他將柴捆扔下。
師父問:“它有多重?”
雪峰說:“世上無人能舉起它!”
東山問:“那它是怎么來的?”
雪峰無話可說。
可憐的雪峰。他是一個傻瓜,因為他試圖利用他周圍的一切作為擴大自我的傻瓜。即使是一捆柴火。即使是搬運的簡單行為。對他來說,連侍僧的修行,也關于他對空性理解的深刻性。真是個傻瓜。
在《節奏與歌》中,安山宏心禪師從我們的宗派所有佛陀和覺祖所實現和修行的地方呼喚我們,
當我們放下時,親密性被揭示。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無法擺脫自己不希望擁有的所有事物、所有想法和情感以及策略時放下;有時我們厭倦了它們,有時我們又深信不疑。
這并不簡單。
它比那簡單得多。
這是最簡單的事。
關于我們的一切都不是真的。我們的好想法不會使我們變好。我們的狡猾想法不會使我們變得狡猾。我們的壞想法不會使我們變壞。
一個想法不能造成任何事。
無處可藏,因為沒有藏身之需。
關于我們的沒有什么是真的,因為我們就是那個真實。我們是那在一切地方呈現為一切事物,卻本身無處可尋,也無實體可言。
你就是這種深刻的親密。
你去了哪里?
所以,請加入我,不僅僅是說,而是真正地成為:塔達。
-----------------
ChatGPT 翻譯,原文: https://wwzc.org/dharma-text/stainless
無染(Stainless)
由仁明蓮花禪師講述
大念寺,2007年6月9日
抽象數字藝術
一切本已開放。每一刻體驗或“法”的特征是它是無常的(annica)和空(sunya),透明和開放。另一種說法是,一切都是“無染”。
這一刻的無染不僅僅是因為色彩和形態就是如此,感覺就是如此;事實是,這一刻無法被把握。你無法從任何特定角度理解這一刻,因為它太廣闊,它在不斷變化。你在其中出現,我在其中出現,我們都在其中出現。當我們通過修行實現這一點時,我們也會認識到我們自己同樣是無染的。
坐在坐禪的姿勢中,沒有什么可以抓住。即使你試圖抓住坐墊以使其或自己穩固,下面還有座墊和地板,周圍是房間以及透過開窗飄進的空氣、光線和聲音。這一刻是無染的,無條件(無為)的,沒有界限,這是你可以釋放所抓持之物的地方。沒有人能夠持有,沒有什么可以被持有。
佛陀關于無常的教義不是對事物的一種感覺,也不是理論上的。它不是事物發生的事情,更不是可能或可能不會發生在事物上的事情。這是事物一直的狀態。無染不是一種神秘的閃光虛空,一個特別的地方,一種特別的體驗。它是每一個瞬間已經是的樣子。
身心體驗體驗發生在心念之間。當你坐在這里面對墻壁時,有多少細節呈現出來?當你注意到它們時,即使你注意到的很少,你的注意也是非常非常快的。快到你無法思考它們。
如安山宏心禪師在《此刻之心》中所說:
“在這個開放的空間里,我們幾乎沒有什么可以被迷惑的;我們沒有在扮演我們的造作和自欺欺人,因此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它們。由于它們幾乎沒有什么可以固定的,它們也沒有太大的重量,所以我們發現它們可以非常快地轉變。看到這種轉變是調查的一個重要部分。看到注意力如何停留在一個對象上,然后又轉移到另一個和另一個對象上。看到這些并不是一件事物,盡管注意力持續地通過習慣和沖動向局部化傾斜,但也存在轉變的品質。盡管注意力持續地拉扯和推動,所持有的、所推動的并無連續性。只有這種轉變,這種改變。法的無常公開地展示了自己。在每一個心念的瞬間,在呈現自身的任何事物中,根本的無常被揭示。”
當我們在修行時,我們可以看到注意力向習慣性思想和感覺的移動,當我們選擇通過正念修行打開注意力,當我們與現實一致時,我們的行為越來越多地被開放本身引導。但當我們停止修行時,開放體驗的空間被故事線和感覺色調弄亂;過去體驗的片段;當前故事線的碎片;零散的思想和感覺的塊和塊。收縮導致進一步的收縮。有時你會生氣。你感到被誤解。你認為你知道一切,知道發生了什么,會發生什么。一個故事線引入另一個和另一個。它看起來像“這個”和“這個”。但你什么也沒看見。它聽起來像“這個”和“這個”。但你什么也沒聽見。它感覺像“這個”和“這個”。但你什么也沒感覺。除了狀態。
在所有的細節中 - 你可能注意到的無限范圍的細節 - 為什么這個想法如此重要?為什么是這種感覺?為什么是這種狀態?
這就像這樣:假設你在一個美麗的春天,你正看著窗外,看到樹葉和樹枝、陽光和飄動的云朵以及鳥兒。然后你注意到窗戶上的一只蒼蠅。你開始關注它,你關注得越多,它在你眼中看起來越大。你可以將注意力縮得很小,以至于你覺得只有蒼蠅存在,而你之前看到的背后的世界和周圍的世界似乎完全消失了。但如果你釋放這種聚焦,蒼蠅并沒有消失;相反,你看到蒼蠅和窗戶、樹木、天空和鳥兒一起 - 你在上下文中看到蒼蠅。
同樣,如果你專注于一個故事線,世界似乎會消失。如果你釋放這種聚焦,世界似乎會重新出現。但當然,世界并沒有真正“重新出現”。它一直在那里。當你從一個思想中醒來時,“你”并沒有讓世界重新出現。你只是停止了聚焦,看見就是看見。
但無論你選擇坐在那里專注于一只蒼蠅或一個思想,還是選擇圍繞它打開,看到蒼蠅與整個世界一起出現,無論你的注意力在那一刻如何,世界、蒼蠅、你、你所坐的房間和廣泛的其他細節都已經存在,已經同時發生。即使你選擇將注意力收縮,使自己變得愚蠢,這一刻仍然是無染的。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放開聚焦,開放只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在現實中,你永遠無法與開放分離。但你不能使事物開放。你能做的就是將自己整體釋放到這一刻的無染中。你不能通過思考無染來將自己釋放到無染中。如果你坐在那里思考無常,這就是“愚人禪”。空或無染不能被一個思想包含,因為不僅思想是空的,無染本身也是空的。它不是某種“東西”或其他的“東西”。這是一切事物的狀態,你能做的就是閉嘴,讓開,向它開放。你如何向現實開放?通過以身心實踐現實。向呼吸的感覺、看和聽的現實開放。向你在這一刻體驗的現實開放。通過全身正念和向身體周圍的物理空間的細節開放來釋放注意力。與現實保持一致。
在“佛教心理學發展”系列課程中,禪師說:
“從一個心念到另一個心念的連續是如此迅速,這些心念之間的內容互動(例如嗅到某物、不喜歡它、責怪某人使洗手間變得如此糟糕、思考那個人的其他缺點,然后絆到腳趾、對此感到惱火等)也是如此迅速,以至于從一種狀態轉變到另一種狀態的實際序列通常無法被認識,更不用說從一個心念到另一個心念的轉變了。
通過直接關注我們如何體驗我們所體驗的,就會清楚地看到,對體驗的常規理解是簡單和原始的,因為它將真正的知覺瞬間的過程構建成了單一的大塊內容。然后我們開始絆倒自己對這些塊和結構的想法,并感覺到情況具有使真正的改變變得不可能的永久性。
無論我們如何在其中隱藏,無論我們多么確信這種立場、這種感覺、這種狀態,它們都在升起和消退,一次又一次地將我們暴露于無常、于無常之中。”
當我們沉溺于自我形象,并從貪、嗔、癡三種煩惱中行事時,我們對自己和周圍世界的感知變得糾纏和阻塞。體驗堆積在一起,緊緊地捆綁在扭曲的思想和感覺色調的脆弱結構中。就像不匹配的拼圖片,被強行壓入形狀,形成陰暗的圖畫。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無休止地對自己說話,尋找黑暗,計算,繪圖,傳播問題和分離的感覺。但正如一首由圣約書亞大念禪師所寫的贊美詩中所說,
“注意,注意。
一切永遠無染,
每一相永遠無相。
與道相符,
每一法永遠是佛法。”
我們對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自我敘述形成了對這個和那個的“觀點”的凝固,但在這些“觀點”的周圍,世界向四面八方延伸。只有通過聚焦和縮小注意力并選擇忽略思想發生的背景,我們才能說服自己任何觀點是真實的,是最終的,是合理的。
如果你看到有人坐在路中央,自言自語,用石頭打自己,你可能會說:“別自言自語了。看看你在哪里。”你會非常清楚地認識到這種行為是完全瘋狂的。但當你坐在坐墊上時,如果你沒有向現實開放,而是在自言自語,用你的故事線折磨自己,你實際上在做著同樣的事情。
在大約17年前作為禪師的學生開始修行不久后,我在擁擠的街道上看到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那是夏天,所以他穿著短褲和T恤。但此外,他還穿戴著各種包和許多帶子交叉綁在他的身上。從這些包里伸出各種小玩意和電線。他有諸如電話、晶體管收音機等許多我無法辨認的小物件 - 數十個。這些物件上還纏繞著許多電纜和線,也繞在他的身上。他確實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景象,街上的人們都繞著他走,因為他看起來像一個即將爆炸的行走炸彈。除了他的大部分電子設備顯然已經損壞到不可能工作的程度。完全不顧周圍人的反應,他在一個長椅上停下來坐下。當我等待一家商店開門時,我站在不遠處觀察了他大約十到十五分鐘,他斷開和重新連接電線,但很明顯沒有任何東西會或能工作。
我對這個人印象深刻,并對他如何陷入這種可悲狀態產生了各種想法。我看著他,然后看著我自己,然后看著其他人,當我意識到通過聚焦注意力,他已經變成了一個沉迷于修理自己電線的人。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可以通過聚焦注意力同樣與現實脫節。然后我突然想到了我即使坐在坐墊上也會出現的一系列思想、感覺、故事線,意識到這些 - 這些思想、感覺和故事線,反復宣揚它們、排練它們、一次又一次地回顧它們是如何使“我”凝固成我認為的“我”,所有這些都必須被質疑和釋放。看似“正常”的只是變得習慣性的東西。
正如《自在三昧歌》所說,“不要跟隨并成為注意力的形式。”
我們開始修行是因為我們認識到我們自己的某些方面應該改變,盡管我們對此并不一定非常清楚。無論我們想改變什么,如何想改變,或者我們想改變的事物不斷變化的事實,有一件事是明確的:我們想要改變。我們可能開始修行是因為我們想改變一兩個細節,一些我們不喜歡的關于自己的事情,但我們會保留其他的。所以我們試圖按照自己的條件來修行,試圖將修行彎曲成對我們可接受的形狀。我們專注于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東西,但隨著我們繼續修行,我們開始發現不僅僅是我們認為丑陋、堅硬、不舒服的部分需要改變,一切都需要改變。隨著它的改變,它變成的東西也需要被釋放,以騰出空間進行進一步的改變。我們“舒適”的東西和我們“不舒服”的東西一樣奇怪。
我們剛開始修行時的許多行為基本上是在交換一個狀態以換取另一個狀態。出現了我們不喜歡的狀態,然后我們提升一種開放感來對抗它。我們迷失在思想中,注意到這一點,不喜歡我們看到的,所以我們嘗試提升一個沉默的狀態(禪那狀態)來對抗它。但偶爾我們真正記得去實踐指令,實際感受呼吸、身體,開放于看和聽。起初,我們不斷檢查修行對我們有什么作用,想知道我們如何“進步”,但最終我們意識到所有這些自我考慮也必須被釋放。試圖衡量自己的修行有點像在后院用木尺試圖測量太陽或月亮。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在做這個,停止關于自己的自言自語并修行。為什么?因為時刻是無法衡量的但短暫的,你正在浪費時間。
當禪師說“如果它是封閉的,圍繞它開放;如果它看似開放,更進一步開放”,他是在指導我們在這一刻中圍繞這一刻的無染性開放。這是真正的改變。他所說的“圍繞它開放”是什么意思?他的意思是你應該使用對任何體驗細節的注意作為一個提醒,釋放專注于該細節的傾向并開放于該細節發生的背景。如果你專注于一個思想、一種感覺、你聽到的無數聲音中的一個聲音、你可以看到的無數視覺細節中的一個方面,通過回歸全身正念、開放視覺、開放聽覺的修行來圍繞那一個事物開放注意力。禪師所討論的是將習慣性的思想和感覺以及與它們相關的注意力動作釋放到無染性中,不斷開放和進一步開放,不在任何地方停留,不安定,不讓自己舒適。
真正奇怪的是,當我們變得收縮時,我們真的認為沒有其他人能看到我們的狀態;沒有人能看到或感覺到我們如何扭曲和壓縮我們的注意力,沒有人能看到或感覺到我們用來切割自己和他人的鋒利刀片的圈。但事實是,我們一直在展示我們的狀態,并且如果我們沉浸并傳播一種狀態,它將使自己顯現出來。沒有什么是與其他事物分離的。一切事物同時發生,彼此互相滲透,在這一刻的無染性中。在你經歷的狀態周圍,世界向四面八方延伸,但當你沉浸在一種狀態中時,你會讓自己看到的只是那個狀態。不要愚蠢。圍繞它開放。停止自言自語關于你對一切的看法和感受。如果你像你認為的那樣有趣,當你坐下時你不會讓自己這么無聊。
每天太陽升起和落下;月亮出現并在太陽再次升起時消失。天空是藍色和明亮的,然后云層聚集,將雨雪或冰雹灑向地面。地球轉動,山脈增長和后退,海岸線改變。生物出生和死亡,一波又一波的生物來去匆匆。在這一切中有什么是固定的?當你的經驗向你展示所有事物的明顯無常時,你怎么可能是固定的?在這種無常之中,你所經歷的任何狀態怎么可能是固定的?
我曾經與禪師談論我的父親,他已經去世很久了,談論他的生活,他認為重要的事情,并評論說我們是如何努力和忍耐,希望和恐懼,而最終什么都不剩。禪師說,“就像在水上寫的等式,正當它被寫下的時候就已經消失了”。
禪坐不僅僅是改變我們自己的這個或那個方面。它使我們暴露于并揭示了一個事實:改變是我們本來就是的狀態。
我說話,我的話語已經消失。你不需要追逐它們,因為你已經在它們被說出的那一刻理解了你所理解的。你看到墻壁,但不需要注意力向外移動并朝向墻壁,也不需要你嘗試“組織”看見。只需看。你不需要進一步探究那看見的瞬間,因為那一刻已經過去,你已經看過了。你不需要在所看到的事物中找到“意義”,因為意義已經很明顯,現在是這一刻的看見。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它就是墻壁。開放到周邊視野。只是看。你感受到感覺,但注意力不需要跟隨它們。只是感受。你注意到一個想法,并且你不需要進一步探究它。只是開放于整個身心坐在墊子上的體驗。現在。又現在。愉快的感覺,不愉快的感覺被感受到,明亮,鮮明,消失。現在呢?坐在這一刻無染中的感覺實際上是什么?
所有的體驗在注意力不被扭曲時都是無染的。所有法都在一個人的世界中生、住、滅。穿透每一個體驗的瞬間。穿透這一刻的呼吸;穿透這堵墻,這個地板,這個心,這個世界。當你從坐墊上起身行走時,你仍在這個世界中行走。所有生命體都被遇見,所有事件都在興衰中,這種對自己世界的穿透是我們修行的本質。我們的修行不是與世界分離的。我們的修行是心以世界無染地出現,世界以心無染地出現的修行。
-------------------------------------
John Tan在2006年寫道:“‘我’消失的關鍵在于‘融入一切’。沒有這種體驗,仍然停留在‘我是/本我’中,沒有突破。即使有‘融入萬物’的體驗,它仍然是一個有進入和退出(出入)點的階段。體驗無出入(pathless),即沒有進入和退出點,是無我和空性教義介入的地方。”
….
無我是一種本來如此的法印,不是某種狀態/境界
2018年Wei Yu寫:
“如果有人談論他/她曾經擁有然后失去的體驗,那并不是(真正深刻的)覺醒……正如許多老師所說,這(大徹大悟)是一種無出入的大定。
John Tan:沒有進入和退出。尤其是對于無我來說。為什么沒有進入和退出呢?
我(蘇(Wei Yu)):無我(無自性)始終如此,并非一個階段可以達到。所以,這是關于證悟和知見/感知的轉變。(Anatta (no-self) is always so, not a stage to attain. So it's about realisation and shift of perception.)
John Tan:是的👍
John Tan還曾對別人說過,“必須產生‘無我’是一種法印而非階段的般若智,才能進一步進入‘不費力(effortless)’模式。也就是說,無我是所有體驗的基礎,始終如此,沒有‘我’。在看時,只有所見;在聽時,只有聲音;在思考時,只有思想。不需要任何努力,從來沒有‘我’存在。”
還有:
區分智慧與藝術
最近,John Tan在一個臨濟禪(Rinzai Zen)討論組中回復某人時寫道:
“我認為我們需要區分智慧與藝術或心態。
在圣嚴法師的臨終詩中,
“無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這‘本來沒有我’是智慧和無我的法印。它既不是藝術家在行動中自我溶解的藝術,也不是道家的‘坐忘’(無心境界)所要達到的狀態。
例如在烹飪中,沒有自我在烹飪,只有烹飪的活動。手在動,工具在作用,水在沸騰,土豆在削皮,宇宙在烹飪行為中共鳴。無論烹飪過程中表現得多么笨拙或流暢都無關緊要,而當菜肴完成后,它們可能仍然味道糟糕;但在任何活動瞬間,從來都沒有‘我’的存在。在無我的智慧中沒有進入或退出的點。”
標簽:無我,圣嚴禪師
蘇在2007年基于John Tan的話寫道:
首先,我不認為無我僅僅是如你所提到的一種從小我的我相中解放出來的體驗;我認為它表明,自我/主體(Agent)、行為者、思考者、觀察者等,無法離開了瞬息萬變呈現的相之外而找到,或如常說的‘觀察者皆是所觀察到的’ (observer is the observed);不存在與生起和消逝分離的自我。這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是,無我/無自性是一種法印,它是現實的本質——而不僅僅是一種無小我的我相、無自我或小我的狀態,或是一個可以達到的階段。這意味著它并不依賴于修行者的成就水平來體驗無我,而是現實始終是無我的,這里重要的是對其作為現象(法印)的本質、特性的直觀般若智。
為了進一步強調這一點的重要性,我想借用婆酰迦經。中的一句話(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kn/ud/ud.1.10.irel.html)‘在看時,只有所見,無觀者’,‘在聽時,只有所聞,無聽者’作為例證。當一個人說他從‘我聽聲音’的體驗超越到‘成為聲音’的階段時,他是錯誤的。當它被視為一個階段時,這是虛幻的。實際上,聽時始終只有聲音;從來沒有聽者。沒有什么是獲得的,因為它始終如此。這是無我的法印。因此,對于一位非二元者來說,修行在于理解自我的幻覺觀念和分裂。在般若智慧覺醒之前,總會不知不覺地試圖維持一種最純凈的‘存在’狀態。這種最純凈的存在是二元心態的‘如何’——由于缺乏對無為本性的自發(自如)性的清晰理解,它是二元心態試圖提供解決方案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疑問/困惑/尋找以及為這些疑問/困惑/尋找創造的解決方案,實際上都源于同一個原因——我們的業力傾向,始終以二元的方式看待事物。
John Tan補充道:“這是無我的法印,可以在所有時刻證悟和體驗;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概念。”
標簽:無我
——
"無為定(無為三摩地)并不是關于坐著讓身體完全消失。:) 24/7無坐而身體完全消失是我告訴你的透明性。這是非二元的證悟。穩定到一定階段,一個人會有那種感覺。我之前已經向你解釋過了。無為定的真相是一種自然的定,你根本不需要冥想,因為一切都是自發(自如)的,伴隨著水晶般的清晰度。這就是我昨天告訴你的。在無為定的狀態下,這并不是通過坐禪練習直到達到這種狀態,而是一種非常深刻的證悟,非二元的證悟已深入最內在的意識,我告訴你的三個特征在體驗中顯現。透明的水晶般清晰度是身體完全消失24/7的狀態。但你需要我告訴你的其他兩個特征(無畏和無執),你將擁有一個沒有任何‘自我’觀念或感覺的清晰度。她所說的到目前為止是真實的。但必須具備這兩個特征才能體驗無為定。這是不可妥協的。在禪定和無為定之間,需要經歷非二元的體驗。否則無法進入這種階段。” - John Tan,2007年
“的確,當無我被證悟時,當身體被解構時,修行者自然會體驗到身心的消失。這意味著任何關于身體和心智的感覺或形象都會完全溶解,連同任何‘困困’或‘界限’的感覺。但請注意,這不是冥想成就的階段。這是對于虛妄構造,構想出一個實質/實有的身體和心的智慧洞察的結果。換句話說,這是通過般若智慧解構我見和身見(妄見有實有的我體、身體)。當我們檢視并看到只有閃爍的感覺,沒有中心或界限時,我們對固定形狀、界限和實質的身體概念就會解構。此后,身心脫落變得自然而然,不是冥想中達到的階段,也不是冥想外失去的階段。
而且由于如此,*身心脫落是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它并未與你的心、身和日常生活分離。這并不意味著你的身體和心智被消滅 - 它是你對固有存在(有自性)的自我、身體和心智的妄相被釋放,所以你的日常生活是以一種解放、解脫的方式體驗的。
因此,將“身心脫落”視為與這種身心世界體驗分離的成就階段是錯誤的。只是這個身心世界被視為沒有任何可抓取的(不可得的)、透明的和無限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更重要的是,到那個階段,你會意識到“覺”本身是對整個在呈現而本自光明的相流動的一個假名——“覺”本身并不獨立存在于每個瞬間/剎那心的呈現,無論是在深度睡眠中的無形存在感,還是在清醒時的各種形狀和形式。換句話說,覺也是空的,不是一個獨立、分離的我。
更重要的是,到了那個階段,你會意識到“覺體”對“現象”的觀念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二元的范式。只有性相一如 - 就是每個體驗、每種形式,都是光明清晰(覺知)的本質,同時性空:無自性/空無自性。這是心性的本質。” - 蘇(Wei Yu),2013年
—-
“2006年6月14日
回復第一部分:
三昧狀態下是否不覺察其他事物?這很難說。雖然許多關于正念的文章和書籍似乎暗示確實如此,但當我們向更微妙的體驗推進時,這不一定是真的。清晰度可以達到一種非常清晰的狀態,這是一種般若智三昧,但它不同于由專注產生的三昧。這是一種觸及到‘事物’核心的清晰三昧,即其本身。例如,成為味道本身,它是三昧的,但完全清晰。這真的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極樂。我還沒有遇到過觸及這一點的書籍,我希望托尼的新書能寫到這點。:)
回復第二部分:
“我是”可以說是一種三昧狀態,其中專注的對象是我(“真我”/本我)。可以是一個“我是誰”的問題,引導人們體驗主體與客體的合一。直到某個點,修行者僅僅體驗到純粹的存在感。然而,這種體驗模式并沒有理解其光明清晰及其無我的本質。關于正念覺知的關鍵點是沒有讓心停留在任何事物上,不停留在任何事物上,它便融入一切;因此,它不能被集中;而是放松到無我之空無,以便自然的光明可以自然而然地展現。沒有聚焦,只是允許鏡子般明亮的清晰度以其自然的光輝閃耀。本質上,沒有人在那里,只有現象生起和消逝,講述它們的故事。” - John Tan,2006年
——-
婆酰迦經。必須從悟(realization)的角度來理解。
[19/5/20, 1:08:25 AM] John Tan: 目的是對婆酰迦經的啟發(證悟)。
[19/5/20, 1:08:57 AM] John Tan: 可惜的是,中文經文可能無法正確地翻譯婆酰迦經。。
[19/5/20, 1:09:38 AM] John Tan: 許多人把“所見中只有所見”翻譯成一種全神貫注、無心的狀態。
[19/5/20, 1:09:55 AM] John Tan: 就像是觀照到無心。
[19/5/20, 1:12:52 AM] John Tan: 因此,婆酰迦經。可以從修(practice)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從悟(realization)的角度來理解,這取決于個人的修行層次。
[19/5/20, 1:13:51 AM] Soh Wei Yu: 婆酰迦經。在阿姜阿馬羅的《小船與大山》的新中文譯本中:https://cd1.amaravati.org/wp-content/uploads/2017/04/13/%E5%B0%8F%E8%88%B9%E8%88%87%E5%A4%A7%E5%B1%B1_20161111.pdf
佛說:在所見中,只有所見。在所聞中,只有所聞。在所感中,只有所感。在所知中,只有所知。如此會看到,的確無物在此;婆醯迦,應該如此修習。婆醯迦,你應當依此:在所見中,只有所見。在所聞中,只有所聞。在所感中,只有所感。在所知中,只有所知。如此你會看到,的確無物在這里;如此,的確無物。什么都沒有時,你將看到,你不在此處,不在彼處,也不在兩者之間。此即苦的止息。(ud. 1.10)
- 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8/01/ajahn-amaro-on-non-duality-and.html
[19/5/20, 1:14:01 AM] Soh Wei Yu: 明白了..
[19/5/20, 1:15:14 AM] John Tan: 但它應該從悟(realization)的角度來理解。為什么?
[19/5/20, 1:18:52 AM] Soh Wei Yu: 體悟無我作為法印不同于無心的狀態。
[19/5/20, 1:19:36 AM] John Tan: 從經文來看,為什么應該從悟(realization)的角度來看?
[19/5/20, 1:20:32 AM] Soh Wei Yu: 在所見中,本來就只有所見,或者說所見即所見。沒有你。這是真相,而不是訓練成一種只有所見的狀態。
[19/5/20, 1:20:39 AM] John Tan: 如此你會看到,確實無物在這里;如此,確實無物。什么都沒有時,你將看到,你不在此處,不在彼處,也不在兩者之間。此即苦的止息。(自說經1.10)
- 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8/01/ajahn-amaro-on-non-duality-and.html
[19/5/20, 1:21:11 AM] John Tan: 它說,因此你應該看到(“你將看到”)這個真相。
[19/5/20, 1:21:22 AM] Soh Wei Yu: 明白..
[19/5/20, 1:21:57 AM] John Tan: 因此這是為了悟/證悟(realization)
[19/5/20, 1:23:01 AM] Soh Wei Yu: 明白了..
[19/5/20, 1:23:55 AM] John Tan: 這是第二行和第三行的目的
[19/5/20, 1:24:15 AM] John Tan: 深入觀行,婆酰迦經。
了悟經旨,直指無心。
無執能所,忘卻身心。
[19/5/20, 1:24:48 AM] John Tan: 如此你會看到,確實無物在這里;如此,確實無物。什么都沒有時,你將看到,你不在此處,不在彼處,也不在兩者之間。此即苦的止息。(自說經1.10)
- 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8/01/ajahn-amaro-on-non-duality-and.html
[19/5/20, 1:25:23 AM] John Tan: 如果沒有以上內容,它就可以被解釋為無心的三摩地狀態。
[19/5/20, 1:25:32 AM] John Tan: 沒有任何般若智。
[19/5/20, 1:27:42 AM] Soh Wei Yu: 明白..
[19/5/20, 1:28:09 AM] John Tan: 但它說,因此你會看到,在所見中,只有所見,你會體悟到這里沒有對象,這里沒有主體,那里也沒有主體,也沒有在兩者之間的任何東西。
[19/5/20, 1:34:02 AM] Soh Wei Yu: 明白..
[19/5/20, 1:34:33 AM] Soh Wei Yu: 我很高興他們最近發布了這個翻譯和阿姜阿馬羅的中文書籍。否則找不到一個區分清楚的好翻譯。
[19/5/20, 1:34:49 AM] Soh Wei Yu: 我看到其他對婆酰迦經中文解釋也多是無心類的。
[19/5/20, 1:34:59 AM] John Tan: 哦,最近才發布的嗎?
[19/5/20, 1:35:11 AM] Soh Wei Yu: 阿姜阿馬羅的舊書,但最近翻譯成中文。
[19/5/20, 1:35:16 AM] Soh Wei Yu: 他還有一本新書,但英文的。
[19/5/20, 1:35:28 AM] Soh Wei Yu: 叫《突破》。他也在那本書中重述了婆酰迦經。。
[19/5/20, 1:35:46 AM] John Tan: 我聽說他涉足了大圓滿?
[19/5/20, 1:36:23 AM] Soh Wei Yu: 沒有,但他和他的朋友索甲仁波切討論過大圓滿,發現它和他的泰國森林傳統修行相似。索甲仁波切是我去年參加閉關的老師。
[19/5/20, 1:37:31 AM] John Tan: 最重要的突破是不要陷入歸入(subsuming),而是進入緣起和空性。許多人仍然會轉向非二元覺知的教學。
[19/5/20, 1:37:59 AM] John Tan: 或者像道元一樣,進入全力以赴(摩訶)(total exertion)和空性...
[19/5/20, 1:38:11 AM] John Tan: 像洪文亮禪師
John Tan: “重要的是要知道在婆酰迦經中,佛陀實際上在如此簡短的教導中包含了道、體驗和證悟。”
-----
摘錄自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10/differentiating-i-am-one-mind-no-mind.html
會話開始:2011年5月29日,星期日
(7:17 PM) Thusness: 無我(anatta)常常未被正確理解
通常人們從無能所二元(non-dual)的體驗進步到無心(no-mind),而不是直接證悟無我(anatta)
(7:19 PM) Thusness: 許多人專注于體驗
缺乏穿透差異的清晰度
所以你必須首先清楚各種階段的證悟,不要將一個誤認為另一個
同時,細化你的體驗
這幾天......要有更深的睡眠和多鍛煉
平衡你的身體能量
2009-2013年與Thusness關于本我(I AM)、一心(One Mind)、無心(no-mind)和無我的對話:
(9:12 PM) Thusness: 無心是一種體驗,它不是證悟
(9:14 PM) Thusness: 經歷過無心的人知道有這樣的體驗,并旨在再次達到它
(9:14 PM) Thusness: 但證悟是不同的......它是一種直接的體驗上的覺悟
(9:14 PM) AEN: 明白了..
(9:14 PM) Thusness: 一直以來就是這樣
...
(11:19 PM) Thusness: 你可能會有無心的體驗,并理解這種體驗只是簡單的顯現或只是光明/輝煌的世界
(11:19 PM) Thusness: 但它仍然只是一個階段
(11:19 PM) Thusness: 你不知道這是錯誤的知見
(11:20 PM) Thusness: 我們沒有‘看到’這是錯誤的知見在‘蒙蔽’我們
一個錯誤的知見塑造了我們整個體驗
(11:22 PM) AEN: 明白了..
(11:23 PM) AEN: 達摩丹稱之為知覺的結對嗎?
(11:23 PM) Thusness: 是的
(11:23 PM) AEN: 所以無心是一個階段?
(11:24 PM) Thusness: 無心是無能所二元的頂峰,是無能所二元的自然狀態
(11:24 PM) AEN: 明白了
(11:24 PM) Thusness: 在這個狀態中,背景完全消失了
(11:25 PM) Thusness: 通常在無能所二元和一心的高級階段的修行者,會自然知道無心的重要性
這就成了他們的修行
他們知道他們必須在那里
(11:26 PM) Thusness: 然而,要達到這種背景被視為無關緊要的無能所二元的自然狀態,需要證悟無我
.....
(12:09 AM) Thusness: 是的,你意識到了你的錯誤。寫得太快了
覺也只是一個標簽/假名...
(12:11 AM) Thusness: 你引用的一些文本也具有誤導性
(12:12 AM) Thusness: 當有人在長青論壇上與別人交談時,有些是為了引導人們從“我是”(I AM)進入無能所二元,因為他們不能接受無我的證悟但能夠穿透無能所二元
(12:13 AM) Thusness: 當無我的證悟出現時,人們會意識到沒有背景
(12:14 AM) Thusness: 當空性的證悟出現時,一切都只是共享同一種味道,光明但空性
(12:15 AM) Thusness: 也就是說,我不見有(實有的)覺,只是光明的顯現 (luminous manifestation)
沒有自我或大我的感覺
或覺
(12:16 AM) Thusness: 永遠只有聲音、形式、氣味...甜味...硬度...思想...
無費力地顯現
(12:16 AM) Thusness: 無能所二元地體驗
(12:18 AM) Thusness: 就實際體驗而言,論壇上寫的內容還不夠
(12:18 AM) Thusness: 光明度不夠強烈
(12:19 AM) Thusness: 首先你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我是/本我”(I AM)
以后你會明白我的意思
....
(12:12 AM) Thusness: 不是通過不認同(non identification)的方式
(12:13 AM) Thusness: 通過證悟——鏡子不存在的覺悟
(12:15 AM) Thusness: 如果在一個人的腦海里,存在有我的信念,那么無心的體驗是間歇性的還是永久的?
(12:16 AM) AEN: 間歇性的
(12:17 AM) Thusness: 那么一個沒有證悟的人如何擁有永久的無心體驗? 沒有清晰的、無疑的(證悟)無我,是不可能有永久和無費力、無我地體驗一切六根感官所感的一切
...
Thusness: 更確切地說,所謂的‘背景’覺就是那純凈的發生。沒有‘一個背景’和它以外的‘一個純凈的發生’。在無能所二元的初期階段,仍然有習慣性地‘修復’這種不存在的虛構分裂。當我們意識到無我是一個法印,而不是一個階段時,這個過程才會成熟;在聽覺中,永遠只有聲音;在視覺中,永遠只有顏色、形狀和形式;在思想中,永遠只有思想。永遠如此,已經如此。
繼續閱讀,請訪問以下網址: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10/differentiating-i-am-one-mind-no-mind.html
Soh:“我以前有沒有給你發過《多馬福音》里的這段話?
(22) 耶穌看到嬰兒正在吮乳。他對門徒說:“這些正在吮乳的嬰兒就像那些進入天國的人。” 門徒問他:“那么我們是否也應該像孩子一樣進入天國?” 耶穌對他們說:“當你們使二者合一,當你們使內在像外在,外在像內在,上面像下面,男人和女人成為一體,男性不再是男性,女性不再是女性;當你們把眼睛做成眼睛,把手做成手,把腳做成腳,把形象做成形象時,你們將進入天國。”
聽起來像《婆酰迦經》。
還有:
禪師真妙和尚:‘只有手能感覺到手。如果有任何“在手上方觀看”的感覺,那是因為頭部有定位感。所以‘解藥’就是練習身體感覺的直接性和即時性。只有腳能感覺到腳。只有呼吸能感覺到呼吸。只有丹田能感覺到丹田。不需要一個‘中間人’,某個‘人’來進行練習。需要的是那個‘人’退出,讓它盡可能簡單和直接。’”
John Tan: “是的,這就是我認為Vipassana(毗婆舍那,意思是觀察如其本然的實相)的全部目的。然而,這仍然是一種修行。”(而不是證悟無我的法印)
----
“當我們直接驗証光明清晰時,我們會親身體驗到所謂的‘超越一切概念闡述的終極’的滋味,但心並未‘超越概念闡述’。”
我也曾寫道:
“將自我或認知視為主體,將現象視為客體,是防止體驗/認清顯現的萬相為光明清晰的根本闡述。即使在無我之后,仍然存在微細的所知障,將現象實化為產生和消亡,實質性的因果關系,固有的生成等等。
因此,闡述不僅是粗略的思維如標簽,而是對我而言像是實化的面紗,投射和扭曲了光明顯現及其本質。
另一種說法是,遮蔽現實/本性的根本概念闡述是通過不理解心/顯現的本質,而將自我和現象實化為存在和不存在的極端。
...
如果你的意思隻是驗証光明清晰如“我在”,那麼這隻是非概念性的滋味和臨在的覺悟。
那一刻是無二元的、非概念性的和無造作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固有性的觀點(自性見)被看穿了。由於根本的無明未觸及,光明將繼續被扭曲為主體和客體。”
“根除無明(avidyā)的過程被設想為……不僅僅是停止思維,而是積極地實現無明誤解的相反狀態。無明不僅僅是缺乏知識,而是一種特定的誤解,必須通過實現其相反的狀態來消除。正如宗喀巴所說,一個人不能僅僅通過停止概念性思維來消除‘固有存在’(自性見)的誤解,就像一個人在一個黑暗的洞穴中不能僅僅通過不去想它來消除裡面有惡魔的想法一樣。正如一個人必須拿著燈看裡面沒有惡魔一樣,智慧的光芒需要來驅散無明的黑暗。” - Elizabeth Napper,2003,p. 10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格魯派和非格魯派的作者可能對概念性思維有不同的定義,正如 John Tan 多年前指出的:“不完全一樣,兩者都有一些非常深刻的觀點。Mipham 的‘概念性思維’不僅指象征性的層疊,還指我見,這更為關鍵。Mipham 說得很清楚,並指出格魯派將‘概念性思維’誤認為僅僅是象征性的和心智覆蓋的,而這不是他所指的,然后他列出了三種類型的概念性思維。同樣,關於法稱……有粗略的定義和更精細的定義。”
然而,對於初學者試圖實現“我是/我在/本我”的目的是,通過自我探究和之前提到的排除過程已經足以導致自我覺悟。
你應該閱讀這篇文章: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12/the-direct-path-to-your-real-self.html,因為這位作者能夠讓許多人實現“我是/我在/本我”,並很好地解釋了自我探究和排除過程。
問:“謝謝 Soh,非常感謝。
我熟悉一些材料,但我會再認真閱讀一遍。
你能否更具體地說明‘什麼是自我覺知’與‘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區別嗎?如果它讓我體驗到更‘空’的體驗,這是否一定是對我更好的問題,還是重要的是繼續嘗試解構那個‘誰是我’指向的自我感?”
Soh 回答:“‘我是誰’並不是指向自我感(由造作而來的我相),它讓你看到自我感實際上不是你。你是那個覺知並先於自我感的存在。所以所有被誤認為是自我的對象都自然地被否定為‘非此,非此’。因此,你回歸到源頭,或先於所有概念和自我感的純存在。
‘我是誰’指向的是先於所有概念化自我感和感知對象的純‘我在’。換句話說,它指向的是與‘什麼是覺知’指向相同的東西。
事實上,自我感如你所說,‘不斷變化’已經提示你它實際上不是你的真我。所以詢問‘我是誰’自然會否定那種不斷變化的自我感,作為你是誰的可能候選者。因此,看到這一點,你自然會解構它並追溯到源頭進行自我探究。”
請觀看此視頻:https://youtu.be/ZYjI6gh9RxE?si=6M4zn5tHE7fQlJcr
也請觀看此視頻:https://youtu.be/MTvyLfCd9jI?si=9sUAHomIpD76iQn-
---
標簽:概念性思維、脫離闡述的自由、“我在”感、自我探究 |
-----
The Direct Path to Your Real Self
直達真我的道路
這篇由 Reddit 用戶發布的帖子對應於 Thusness/PasserBy 的《証悟七階段》的第一階段
它教授自我探究法(正如我的免費電子書所做的那樣)作為實現自我証悟的直接途徑。
還可以查看相關文章:
Ken Wilber 關於自我探究和非二元性的文章
拉瑪那·瑪哈希的自我探究指引
----------
[https://www.reddit.com/r/spirituality/comments/5sgy4l/the_direct_path_to_your_real_self/](https://www.reddit.com/r/spirituality/comments/5sgy4l/the_direct_path_to_your_real_self/)
直達真我的道路 🎯
文章
我是否告訴過你宇宙的笑話,以及你一直都在其中嗎?
如果我告訴你上帝的王國就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而且就在此時此地可以達到。你需要什麼來相信我,僅僅幾分鐘的時間?你可能本來會用這幾分鐘來在辦公室的八卦中打滾,或是擔心生活中的最新問題,或是回憶起一個看起來很有希望的新戀情?我不是要你相信什麼。我隻要求你自己看看,找到一些東西。我隻是指出它。我會盡我所能地指出它。
在 2016 年 12 月 7 日的晚上,我意識到我並不存在一個獨立的身份。這是我一生中最微妙但最深刻的覺悟。我無法將其與任何事物相比。從那以后,我不斷深入。我發現我自己就是愛之海洋,而且自我記事以來一直如此,並將永遠如此。我一直在努力理解它,但問題在於——它無法被理解。它是允許理解存在的東西。無論如何,這樣抽象地開始實際上是為了讓你在未來可以全神貫注地關注。這裡沒有魔法,也沒有什麼需要被召喚。在 2017 年 2 月 4 日,我能夠引導我的妻子也實現自我。對於她來說,這也是最深刻的覺悟,她看到了這一點時哭泣並大笑。她無法相信,為了實現如此簡單的事情,竟然寫了那麼多宗教文本。我希望能與在這裡的每個人重復這一點,因為我相信每個人都有 100% 的能力實現這一點。
這裡最重要的事情是,你不應該有任何期望。即使是最輕微的期望也會阻礙你與真我的結合。所以隻需按照我說的做,保持在當下。
規則 -
- 僅在你沒有被任務佔用,並且處於適合內省的環境中時,才閱讀本文。
- 完整地閱讀到最后。
- 沒有任何期望。
- 閱讀指示並反思。
- 不要試圖從字裡行間解讀。
- 指示非常簡單。不要假設或創造你自己的版本。
- 把你關於靈性的所有閱讀或了解都放在一邊。
- 最后,對自己要誠實。沒有人會評判你,因為其他每個人也在閱讀並自己看到這些 :D
讓我們從粗略的世界開始——你家中的物品。你擁有你坐的椅子/床等。但你是那張椅子/床嗎?你擁有你正在閱讀的手機/電腦屏幕。但你是這部手機嗎?你是你的財產嗎?反思這一點,僅在你意識到你不是你的財產時再繼續閱讀。
顯然你不是椅子或手機,僅僅因為你擁有它們。那麼,拿你這個身體來說。你說這是你的身體。整個身體都屬於你,但你不是你的財產。反思這一點,僅在你意識到你也不是你的身體時再繼續閱讀。
顯然,你甚至不是你的身體,僅僅因為你不能是你自己擁有的東西。隨著你的身體,你還排除了所有的味覺、嗅覺、聽覺、視覺和觸覺。你甚至不是你的五感。五感為你服務,但它們不是你。事情開始有點激烈了。有些事情發生了,不是嗎?那麼,思想呢?你認為思想是因為你想到了它而來的,還是思想自己來的?如果我說,不要想象外面吠叫的白狗,為什麼白狗的形象現在在你腦海中閃現?這不是因為你無法控制你的思想。這是因為這就是心智的運作方式。它自己運作。可以說它有自己的生命。你不會說我現在要想到山上的橙色夕陽,然后你想到山上的橙色夕陽。橙色夕陽的想法直接來到你這裡,沒有你的決定。你知道你的腎臟在履行其功能而不需要你干預嗎?是不是因為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哦,不。你所有的身體器官是否都在不干預的情況下履行其功能?這裡發生了一些嚴重扭曲的事情,應該調查一下!反思這一段,僅在你意識到思想自己來的時候再繼續閱讀。
顯然,你甚至不是你的思想。那麼,情感呢?猜猜看,情感也是思想。你的情感。你的思想。你的感官。你的身體。你的財產。但它們不是你。那麼,你是什麼?呼吸呢?呼吸到底是什麼?你肺部此刻充滿的空氣。下一刻,你的肺部沒有這些空氣了。呼吸出去了。但你仍然在這裡。反思這一段,僅在你意識到你甚至不是你呼吸的空氣時再繼續閱讀。
你還在這裡嗎?我相信你在。但你以什麼身份在這裡?你以你的身份或名字在這裡嗎?你有一套信念,你隨身攜帶,認為它們構成了你。假如我告訴你,你的父母不是你的親生父母,他們從你的親生父母那裡收養了你,而且你的名字不是你現在叫的名字。假如你的父母為此提供了証據。一分鐘前,你還是你一直認為的那個人,但現在突然之間,隨著一些新事實的引入,你對自己的看法似乎發生了變化。你對自己有什麼確定的了解,並且不變嗎?反思這一段,僅在你意識到你不是你認為的身份時再繼續閱讀。
你最看重你的身份,因為你用生命來保護它。完全閱讀以下場景,然后嘗試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以便更深入地感受它。你在一個漆黑的房間裡,沒有一絲光線。無論你睜開還是閉上眼睛都沒有區別。你的手腳被鎖鏈綁住,遠離你的軀干。接下來,你意識到你完全不記得過去的任何事情。你甚至不懂任何語言。你不知道你的名字。你不知道你的種族和信仰。你甚至不知道你的膚色。天啊,你甚至無法知道自己的性別。你無法用手摸遍你的身體來確認你的性別,因為你的手被鎖鏈綁住了。哦,多麼困境!盡管沒有任何關於自己的信息,你知道你在這個漆黑的房間裡。你如何在這個黑暗的房間中確認你的存在?你能否否認你在這個房間中的存在?你能否說你不在這個房間裡?仔細看看,看看你是憑什麼說出“我在這裡”的。你甚至不懂任何語言。你仍然可以確認你在這個黑暗的房間裡。你已經失去了所有你擁有的東西,但有一樣東西你無法擁有。你無法擁有你自己的存在。你就是存在。你的存在無法被剝奪。你永遠無法說“我不在這裡”,因為即使要說這句話,也必須有某些東西感知到你自己的不存在。在你說“我是丹尼爾(假名)”之前,你必須在這裡。在你加上‘丹尼爾’之前,你說“我在...”成為丹尼爾之前,你必須在此時此地。你看到這種覺悟有多簡單和微妙嗎?這是你一生中理所當然的事情。但今天是你認識真正自我的日子。你的存在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在你的存在屏幕上,整個世界和宇宙都反映出來。你是電影屏幕,沒有任何味道,放映了無限種類的電影。悲劇、喜劇、浪漫、動作和科幻片都在其中播放。這一切都因為你的存在而發生。世界在你之中。你不在世界中。這就是為什麼尼薩爾加達塔·馬哈拉吉說:“我是那,我通過它知道,我是。”再慢慢地讀一遍,你就會明白。‘存在’是最關鍵的因素。想一想——你的存在和我的存在有什麼不同嗎?你的存在有性別嗎?有年齡嗎?有任何情感或感覺嗎?它甚至有道德尺度嗎?你看到你比其他人更苛刻地評價自己嗎?這就是所謂的,意識到意識。這也叫解脫,或涅槃,或開悟,或宇宙意識。
是的,就這麼簡單。你的名字和個是的,就這麼簡單。你的名字和個性,隻是一堆想法、觀念、判斷和感受,最多隻能算是你的一部分,但它們不是你。這就是為什麼說一切都是幻象,因為一切都在變化,唯有你的存在是不變的。你從未停止過成為你。而這裡的你,並不是指你的身份,而是指你的存在。有人可能會說存在屬於某個人,但事實並非如此。你的存在不屬於你。你就是它!
我相信這篇我懷著極大喜悅寫成的文字,會幫助一些人看清他們自己創造的牢籠。你內心沒有一個人,我們本質上都是空的,或者說充滿了虛無。我們的存在就是那個空無一物的屏幕,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其上投射。對於那些跟隨我到這裡,並在自己的存在中看到這一簡單真理的人來說,當思想浮現時,你會看到它是向誰而來的?它來向空無一物的你。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坐在你內心深處。沒有自我,因為從來沒有自我。所有的心理痛苦都是想象的。沒有自我,隻有自我的行為。看到這一點是多麼有趣。
你可能現在會對某些事情產生懷疑。你會懷疑自己的存在嗎?除了你的存在之外,還有什麼是你確定的嗎?
這是我這份關於實現真我的小指南的第一個版本,未來可能會進行進一步的修訂,找出更好的例子或情景來引導你認識自己。我真誠地希望這能幫助到這裡的每個人。
那個現在笑得停不下來的知道他明白這個笑話了!!!
——同一作者:
[https://www.reddit.com/r/awakened/comments/7i53gb/today_marks_1_year_of_unending_and_everdeepening/?st=JQN9HZKH&sh=cb3860a0](https://www.reddit.com/r/awakened/comments/7i53gb/today_marks_1_year_of_unending_and_everdeepening/?st=JQN9HZKH&sh=cb3860a0)
發表於
u/coolbird22
1 年前
今天標志著自我覺醒后的1年,這一年中不斷體驗到無盡且越來越深的喜悅。我在我的博客上分享了一些文字。希望它能幫助點燃這裡至少一個人的覺醒之火。
親愛的尋求者,
今天標志著自我覺醒后的1年,這無疑是我生命中最革命性的一年。自那以后,每一刻都充滿了越來越多的驚奇。雖然也有過歡樂和悲傷的時刻,但對它們保持超然的態度讓我體驗到了無盡且越來越深的喜悅。我有幸能夠引導幾個人實現同樣的覺醒。我唯一的願望就是盡可能多的人覺醒,無論他們如何覺醒,或者走哪條路,因為每條路都通向這一覺醒。對於覺醒來說,最大的願望就是覺醒。這個願望必須超過你所有的夢想和野心。當對自我覺醒的願望最強烈時,它會燒盡你所有的其他願望,並隨之消失。覺醒后的生活確實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今年早些時候,我開始了一個博客,雖然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更新,但我寫的三篇文章已經幫助了無數的尋求者。我不自稱是自我覺醒方面最好的作家,也不希望成為那樣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如果我的文章能對你有所幫助,我就會認為我的寫作是成功的。
文章 1 - [https://thecosmicjoke.wordpress.com/2017/02/08/the-cosmic-joke-%f0%9f%8e%af/](https://thecosmicjoke.wordpress.com/2017/02/08/the-cosmic-joke-%f0%9f%8e%af/)
文章 2 - [https://thecosmicjoke.wordpress.com/2017/03/01/the-peculiar-case-of-the-verb-to-be/](https://thecosmicjoke.wordpress.com/2017/03/01/the-peculiar-case-of-the-verb-to-be/)
文章 3 - [https://thecosmicjoke.wordpress.com/2017/04/05/where-do-i-end-and-you-begin/](https://thecosmicjoke.wordpress.com/2017/04/05/where-do-i-end-and-you-begin/)
歡迎分享給你認為會受益的人。
標簽:I AMness,自我探究 |
ChatGPT translate English to Chinese
Chinese:
你現在的心是什麼?
John Tan向一位朋友發出了兩個有力的公案——值得深思。
1)在沒有任何思維的情況下,告訴我你現在的心是什麼?
2)在不使用任何詞語或語言的情況下,你現在如何體驗“我”?
(在禪宗傳統中,我們也有:“當你不思善不思惡時,那個時候,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六祖慧能),“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一個類似的公案引導我在2010年2月初次頓悟。
...........................
有人回答:“無心”
我們的那位朋友對John Tan說了類似的話,結果被“敲了一下”。
“John Tan:在沒有任何思維的情況下,告訴我你現在的心是什麼?
朋友:空的。空洞的。
John Tan:敲你的頭……哈哈。
在不使用任何詞語或語言的情況下,你現在如何體驗‘我’?
朋友:……關於個性、習慣、觀點的某些東西……
John Tan:如果沒有思維,怎麼會有習慣、觀點和個性?你走到哪裡,怎麼能錯過它?日日夜夜,無論何時何地,那裡都有‘你’!你怎麼能將‘你’與‘你自己’分離?”
English:
What is your very Mind right now?
John Tan sent two potent koans to a friend—good for contemplation.
Without thoughts, tell me what is your very mind right now?
Without using any words or language, how do you experience ‘I’ right now?
(In the Zen tradition, we also have, "When you're not thinking of anything good and anything bad, at that moment, what is your original face?" (Sixth Patriarch Hui-Neng), "What is the original face before your parents were born?")
A similar koan led to my initial sudden awakening in February 2010.
...........................
Someone replied, “No mind"
That friend of ours told John Tan something similar and got 'smacked'.
"John Tan: Without any thought, tell me what is your very mind now?
Friend: Void. Hollow.
John Tan: Smack your head... lol.
Without using any words or language, how do you experience 'I' right now'?
Friend: ....something about personality, habits, opinions...
John Tan: If there is no thoughts, how can there be habits, opinions and personality? Everywhere you go, how can you miss it? Day in and day out, wherever and whenever there is, there 'you' are! How can 'you' distance yourself from 'yourself'?"
Chinese:
John Tan更多的分享:“大手印、大圓滿、禪宗,無論什麼傳統,如何能讓你與你自己分離?那麼,你是誰?”
自我探究被稱為直接之道是有原因的:
“不要關聯、不要推理、不要思考。認証‘你’自己,不需要這些。不需要從老師、書籍、大手印、大圓滿、禪宗,甚至佛陀那裡獲得,任何來自外在的都是知識。來自你自己內在最深處的,是你自己的智慧。
不需要尋找任何答案。最終,這是你自己的本質和本性。要從推理、演繹和關聯的心躍入最直接和最即時的認証,心必須完全停止,回到任何人為造作形成之前的地方。如果這個‘直接性’的‘眼’沒有打開,一切都隻是知識,而打開這個直接感知的眼,是無道之道的開始。好了,聊天夠多了,已經有太多話語了。不要動搖,繼續前行。旅途愉快!”
……
“R先生,我已經對你非常直接了,這隻是一個關於你現在的心是什麼的問題,別無其他。沒有比這更直接的道路了。
我已經告訴你,放下所有思維、所有教義,甚至大圓滿、大手印、禪宗,隻是問‘你現在的心是什麼?’這不是直接告訴你,不浪費時間和言語嗎?我也告訴你,任何來自外在的都是知識,把這些都放在一邊。智慧直接來自你自己。但是你卻給我復制粘貼了所有的文本、對話、禪宗、大手印、大圓滿、中觀,我已經告訴你要放在一邊。
你問我有什麼建議。還是一樣。不要追求體驗和知識,你已經閱讀和知道得夠多了,所以回歸簡單。你的責任不是知道更多,而是消除所有這些,回到直接品味的簡單性。否則你將不得不再浪費幾年或幾十年,回到最簡單、基本和直接的東西。
從這種簡單和直接性中,你然后允許你的本性通過在所有時刻和所有狀態中,不斷地認証它,在不同的條件下展現其廣度和深度。
所以,除非你放下一切,回到純淨、簡單的基礎,否則在修行上沒有真正的進展。直到你明白簡單的寶藏,並從那裡重新開始,每向前一步都是退步。”——John Tan,2020年
English:
More by John Tan: "Mahamudra, Dzogchen, Zen, whatever tradition, how are they able to deny you from yourself? So who are You?"
Self-Enquiry is called a direct path for a reason:
“Don’t relate, don’t infer, don’t think. Authenticating ‘You’ yourself requires nothing of that. Not from teachers, books, Mahamudra, Dzogchen, Zen or even Buddha, whatever comes from outside is knowledge. What that comes from the innermost depth of your own beingness, is the wisdom of you yourself.
There is no need to look for any answers. Ultimately, it is your own essence and nature. To leap from the inferencing, deducting and relating mind into the most direct and immediate authentication, the mind must cease completely and right back into the place before any formation of artificialities. If this ‘eye’ of immediacy isn’t open, everything is merely knowledge and opening this eye of direct perception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path that is pathless. Ok enough of chats and there have been too much words. Don’t sway and walk on. Happy journey!’
…
“Mr. R, I have been very direct to you and it is just a simple question of what is your mind right now and nothing else. There is no other path more straightforward than that.
I have told you to put aside all thoughts, all teachings, even Dzogchen, Mahamudra, Zen and just [asked] ‘what is your mind right now?’. Isn’t that telling you straight to the point, not wasting time and words? I have also told you whatever comes from external is knowledge, put all those aside. Wisdom comes from within yourself directly. But you have cut and pasted me all the texts, conversations, Zen, Mahamudra, Dzogchen, Madhyamaka that I have told you to put aside.
You asked me what is my advice. Still the same. Don’t go after experiences and knowledge, you have read and known enough, so return back to simplicity. Your duty is not to know more, but to eliminate all these and [get] back to the simplicity of the direct taste. Otherwise you will have to waste a few more years or decades to return back to what is most simple, basic and direct.
And from this simplicity and directness, you then allow your nature to reveal the breadth and depth through constantly authenticating it in all moments and all states through engagement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So unless you drop everything and [get] back into a clean, pure, basic simplicity, there is no real progress in practice. Until you understand the treasure of simplicity and start back from there, every step forward is a retrogress.“ – John Tan, 2020
Chinese:
標簽:我是感、光明、自我探究
John Tan在2009年曾在Dharma Overground寫道:
“嗨,加裡,
在這個論壇上似乎有兩組修行者,一組採用漸進法,另一組採用直接之道。我在這裡比較新,所以可能有誤。
我的看法是,你正在採用漸進的方法,但你在直接之道中體驗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觀察者’。正如肯尼斯所說,‘你在這裡發現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加裡。這個修行會讓你解脫。’但肯尼斯所說的,需要你覺醒到這個‘我’。它需要你有那種‘啊哈!’的領悟。覺醒到這個‘我’,精神之路就會變得清晰﹔它隻是這個‘我’的展開。
另一方面,Yabaxoule所描述的是漸進的方法,因此淡化了‘我是’。你必須評估自己的狀況,如果你選擇直接之道,你不能淡化這個‘我’﹔相反,你必須完全、徹底地體驗整個‘你’作為‘存在’。我們本然的空性將在直接之道的修行者面對非跡可尋、無中心、無努力的非二元覺知時顯現。
也許對你有所幫助的是,兩種方法在何處相遇。
覺醒到‘觀察者’的同時,將‘打開’‘直接性的眼’﹔也就是說,它是能夠直接穿透離散思維和感官,直接感知、感覺、知覺所感知的東西。這是一種直接的知曉。你必須深刻地意識到這種‘無需中介的直接’的感知——太直接了,以至於沒有主客體的間隙,太短暫了,以至於沒有時間,太簡單了,以至於沒有思維。它是能夠通過‘成為’‘聲音’來看到整個‘聲音’的‘眼’。在做內觀時也需要同樣的‘眼’,即‘赤裸’。無論是非二元還是內觀,都需要打開這個‘直接性的眼’。”
English:
Labels: I AMness, Luminosity, Self Enquiry
John Tan wrote in Dharma Overground back in 2009,
“Hi Gary,
It appears that there are two groups of practitioners in this forum, one adopting the gradual approach and the other, the direct path. I am quite new here so I may be wrong.
My take is that you are adopting a gradual approach yet you are experiencing something very significant in the direct path, that is, the ‘Watcher’. As what Kenneth said, “You're onto something very big here, Gary. This practice will set you free.” But what Kenneth said would require you to be awaken to this ‘I’. It requires you to have the ‘eureka!’ sort of realization. Awaken to this ‘I’, the path of spirituality becomes clear; it is simply the unfolding of this ‘I’.
On the other hand, what that is described by Yabaxoule is a gradual approach and therefore there is downplaying of the ‘I AM’. You have to gauge your own conditions, if you choose the direct path, you cannot downplay this ‘I’; contrary, you must fully and completely experience the whole of ‘YOU’ as ‘Existence’. Emptiness nature of our pristine nature will step in for the direct path practitioners when they come face to face to the ‘traceless’, ‘centerless’ and ‘effortless’ nature of non-dual awareness.
Perhaps a little on where the two approaches meet will be of help to you.
Awakening to the ‘Watcher’ will at the same time ‘open’ the ‘eye of immediacy’; that is, it is the capacity to immediately penetrate discursive thoughts and sense, feel, perceive without intermediary the perceived. It is a kind of direct knowing. You must be deeply aware of this “direct without intermediary” sort of perception—too direct to have subject-object gap, too short to have time, too simple to have thoughts. It is the ‘eye’ that can see the whole of ‘sound’ by being ‘sound’. It is the same ‘eye’ that is required when doing vipassana, that is, being ‘bare’. Be it non-dual or vipassana, both require the opening of this 'eye of immediacy'.”
Chinese:
——-
在2009年,John Tan寫道:
“嗨,德昌,
你所描述的很好,可以被認為是內觀禪修,但你必須清楚這樣練習的主要目標是什麼。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真正的目的隻有在生起無我見解之后才變得明顯。我從你的描述中收集到的,並不是關於無我或現象的空性,而是更傾向於覺知的練習。所以,最好從理解覺知究竟是什麼開始。你提到的所有修行方法都會導致一種非概念化的體驗。你可以有聲音、味道的非概念化體驗……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在我看來,你應該從直接、非概念地體驗覺知開始(首次領略我們光明的本質)。一旦你‘品嘗’到覺知是什麼,你就可以考慮‘擴展’這種赤裸的覺知,並逐漸從覺知的角度理解‘提升和擴展’是什麼意思。
接下來,雖然你在An Eternal Now的論壇上聽到和看到‘非二元、無我和緣起’(你最近買的Toni Packer的書是關於非二元和無我的),但一開始‘二元’並沒有什麼錯。即使在直接、非概念地體驗覺知之后,我們的觀點仍將繼續是二元的﹔所以不要認為二元是壞的,盡管它阻礙了徹底的解脫體驗。
Dharma Dan給出的評論非常有見地,但最近我意識到,直接首次領略我們光明的本質是很重要的,然后再進入這樣的理解。有時過早地理解某些東西會讓自己無法實現,因為它變成了概念。一旦形成了概念性的理解,即使是有資格的導師也會發現很難引導修行者達到實際的‘領悟’,因為修行者將概念性的理解誤認為是領悟。
祝好,
約翰”
English:
In 2009, John Tan wrote:
"Hi Teck Cheong,
What you described is fine and it can be considered vipassana meditation too but you must be clear what is the main objective of practicing that way. Ironically, the real purpose only becomes obvious after the arising insight of anatta. What I gathered so far from your descriptions are not so much about anatta or empty nature of phenomena but are rather drawn towards Awareness practice. So it will be good to start from understanding what Awareness truly is. All the method of practices that you mentioned will lead to a quality of experience that is non-conceptual. You can have non-conceptual experience of sound, taste...etc...but more importantly in my opinion, you should start from having a direct, non-conceptual experience of Awareness (first glimpse of our luminous essence). Once you have a ‘taste’ of what Awareness is, you can then think of ‘expanding’ this bare awareness and gradually understand what does ‘heightening and expanding’ me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wareness.
Next, although you hear and see ‘non-dual, anatta and dependent origination’ all over the place in An Eternal Now’s forum (the recent Toni Packer’s books you bought are about non-dual and anatta), there is nothing wrong being ‘dualistic’ for a start. Even after direct non-conceptual experience of Awareness, our view will still continue to be dualistic; so do not have the idea that being dualistic is bad although it prevents thorough experience of liberation.
The comment given by Dharma Dan is very insightful but of late, I realized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first glimpse of our luminous essence directly before proceeding into such understanding. Sometimes understanding something too early will deny oneself from actual realization as it becomes conceptual. Once the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is formed, even qualified masters w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lead the practitioner to the actual ‘realization’ as a practitioner mistake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for realization.
Rgds,
John"
Chinese:
安杰羅寫道:
用於第一次覺醒的探究
引導第一次覺醒的探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們想知道“如何”精確地進行這種探究,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問題是,通過描述某種技術,它並不能被完全傳達。實際上,這是找到放下和意圖相遇的甜蜜點。我將在這裡描述一種方法,但重要的是要記住,最終,你(作為你認為的自己)沒有能力讓自己覺醒。隻有生命本身有這種力量。所以,當我們將自己投入某種探究或修行時,必須保持開放。我們必須保持對神秘和可能性的門戶開放。我們必須認識到,不斷地斷定“這不是,這也不是……”隻是心智的活動。這些都是思維。如果我們相信任何一個思維,那麼我們就會相信下一個,如此下去。然而,如果我們認識到,“哦,那種懷疑隻是現在升起的一個思維”,那麼我們就有機會認識到那個思維會自行消退……然而,“我”作為那個覺知到那個思維的,仍然在這裡!我們現在可以對思維之間的這個間隙感到好奇:當沒有思維存在時,這種純粹的“我”的感覺是什麼,這種純粹的覺知的感覺,純粹的存在的感覺?這種能夠照耀並照亮一個思維(就像它每天成千上萬次所做的),而當沒有思維時仍然照耀的光是什麼?它是自我照耀的。是什麼注意到思維的存在,在思維之前、期間和之后都處於清醒和覺知狀態,並且不被任何思維以任何方式改變?請理解,當你問這些問題時,你並不是在尋找一個思維的答案,答案就是體驗本身。
當我們開始允許注意力放鬆到這種更廣闊的視角中時,我們開始將自己從思維中解放出來。我們開始憑感覺、本能來認識無拘無束的意識的本質。這就是進入的方式。
起初,我們可能斷定這個間隙、這個無思維的意識是無趣的、不重要的。它感覺相當中性,而繁忙的心智對中性沒有辦法,所以我們可能傾向於再次故意引發思維。如果我們認識到“無趣、不重要、沒有價值”都是思維,並簡單地回到這種流動的意識中,它將開始擴展。但我們不需要去思考擴展或等待它。隻要我們與之同在,它會自然而然地這樣做。如果你願意識別每一個思維和心中的圖像,並將其視為這樣,並讓你的注意力警覺但放鬆地融入與“我”的感覺連續的思維的“物質”中,一切都會自行解決。隻要願意暫停評判。願意放棄結論。願意放下所有對自己進展的監控,因為這些都是思維。對純粹的體驗保持開放。隻需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這個沒有對象的意識之處,或純粹的“我是”之感。如果你願意這樣做,它將以我見過的任何人都無法解釋的方式向你展示自己,但它比真實更真實。
旅途愉快。”
English:
Angelo wrote:
Inquiry for First Awakening
The inquiry that leads to first awakening is a funny thing. We want to know “how” precisely to do that inquiry, which is completely understandable. The thing is that it’s not wholly conveyable by describing a certain technique. Really it’s a matter of finding that sweet spot where surrender and intention meet. I will describe an approach here, but it’s important to keep in mind that in the end, you don’t have the power (as what you take yourself to be) to wake yourself up. Only Life has that power. So as we give ourselves to a certain inquiry or practice it’s imperative that we remain open. We have to keep the portals open to mystery, and possibility. We have to recognize that the constant concluding that “no this isn’t it, no this isn’t it either...” is simply the activity of the mind. Those are thoughts. If we believe a single thought then we will believe the next one and on and on. If however we recognize that, “oh that doubt is simply a thought arising now,” then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recognize that that thought will subside on its own... and yet “I” as the knower of that thought am still here! We can now become fascinated with what is here once that thought (or any thought) subsides. What is in this gap between thoughts? What is this pure sense of I, pure sense of knowing, pure sense of Being? What is this light that can shine on and illuminate a thought (as it does thousands of times per day), and yet still shines when no thought is present. It is self illuminating. What is the nature of the one that notices thoughts, is awake and aware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 thought, and is not altered in any way by any thought? Please understand that when you ask these questions you are not looking for a thought answer, the answer is the experience itself.
When we start to allow our attention to relax into this wider perspective we start to unbind ourselves from thought. We begin to recognize the nature of unbound consciousness by feel, by instinct. This is the way in.
At first we may conclude that this gap, this thoughtless consciousness is uninteresting, unimportant. It feels quite neutral, and the busy mind can’t do anything with neutral so we might be inclined to purposely engage thoughts again. If we recognize that “not interesting, not important, not valuable” are all thoughts and simply return to this fluid consciousness, it will start to expand. But there is no need to think about expansion or watch for it. It will do this naturally if we stay with it. If you are willing to recognize every thought and image in the mind as such, and keep your attention alert but relaxed into the “stuff” of thought that is continuous with the sense of I, it will all take care of itself. Just be willing to suspend judgement. Be willing to forego conclusions. Be willing to let go of all monitoring of your progress, because these are all thoughts. Be open to the pure experience. Just return again and again to this place of consciousness with no object or pure sense of I Am. If you are willing to do this it will teach itself to you in a way that neither I nor anyone I’ve ever seen can explain, but it is more real than real.
Happy Trav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