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请先看:

Please read this first (English): 

Thusness/PasserBy's Sev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English can be found below.


简体中文翻译:

镜子比喻完全具有误导性,并促进了二元论和主体性框架

Soh

发送了一段来自社交网络的视频给John,视频中使用了镜子比喻。

John Tan评论道:

是的。老实说,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大师使用镜子比喻……在我看来,这完全具有误导性,并促进了二元论和主体性框架。

无我和缘起的目的正是要指出这一点。

换句话说,发起行动的主体被看破,并理解为是依赖条件而起的光明显现,无需任何努力,因为没有主体和分离。

此外,这里还有一些我之前放入主要/长版AtR指南中的摘录:

觉醒到现实实践指南和AtR指南——简略版

在这种情况下,非佛教徒意味着违背佛陀关于无我的教义。摩尼宝珠(一颗明亮的宝珠)的比喻,认为它是永恒不变的,即使表面颜色在变化。根据道元的说法,这无异于‘Atman/神我Soh:这种自性见在佛教教义中被视为错误的见解,在达到初果或第一地时被消除)。”——禅师Shohaku Okumura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0/03/about-whether-xyz-teacher-realised.html

“[20151224日,晚上10:42:07] John Tan:当你说心/明和声音/现象……为什么镜子和影子是一个糟糕的比喻?

[20151224日,晚上10:43:12] Soh Wei Yu:因为它可能被误解为一个固有的镜子在照固有的物体

[20151224日,晚上10:45:16] John Tan:因为镜子并没有感受影子。觉知是那样的吗?听到声音时,就只是声音……整个声音……完全体验……它总是影子。完全感受和品味……分离只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所以镜子怎么能是一个好的例子……相反,它误导人们远离真正理解什么是明。

实际上,人们想强调的是声音的无生本性……相反,我们创造了一个镜子,误导人们去看镜子而忽略了影子。进一步远离直接且毫不费力地体验我们所谓的觉知,也误导人们从缘起的角度看到无生。

“[202046日,上午10:30] John Tan:关于镜子的问题总是给人一种超越的感觉。相反,它将人们带入相对的、惯常的、日常的。看到相对和惯常的本质是关键,也是深刻的洞察力和智慧所在。

[202046日,上午10:32] John Tan:这在大乘佛教中特别明显。

“[2016328日,上午9:54:39] John Tan:是否存在镜子视角取决于是否存在二元论视角。如果在出现的现象之外有任何东西,那么必须出现镜子视角,体验就不能毫不费力地非二元,总体发挥就不能完全欣赏为只是行走、只是呼吸、只是坐着、只是看见。

[2016328日,上午9:59:02] John Tan:那么,I AM在净化了二元性、实质性和人格性之后是什么?

[2016328日,晚上8:32:49] John Tan:意识到作为临在的东西是一种正确的体验,但视角被扭曲了

[2016328日,晚上8:33:56] John Tan:当二元性、实质性和人格性的视角被净化时,就只能是只是坐着、呼吸、看见、听见……等等

[2016328日,晚上8:35:21] John Tan:以前被理解为实体的东西被意识到是空的,当这被看穿时,除了自发而充满活力的活动之外,什么都没有。

[2016328日,晚上8:36:35] John Tan:在I AM中,有纯粹临在的直接品味,但由于二元倾向而被实体化。

[2016328日,晚上8:37:20] Soh Wei Yu:有一种虚空的感觉,就像包罗万象的空间,生动、清晰而清醒。但人们认为它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背景……当睁开眼睛时,宽广的品质仍然存在,但不是作为背景,而是一个完全的前景倾泻而出

[2016328日,晚上8:37:46] Soh Wei Yu:即使虚空也是前景

[2016328日,晚上8:38:05] John Tan:所以所谓的纯粹临在是当人格性、实质性和I AM被净化时,只是在看见中只是看见……或者只是坐着。

[2016328日,晚上8:40:26] John Tan:体验是非二元的,但视角阻碍了彻底且毫不费力的无我

[2016328日,晚上8:43:06] John Tan:惯例仍将被采用,但不应被视为代表或表示任何真实的东西,因为当被寻求时,什么也找不到……只是一个错误的感知

[2016328日,晚上8:43:41] Soh Wei Yu:明白了……

[2016328日,晚上8:47:23] John Tan:告诉人们没有镜子是为了指出镜子的比喻确实是一种伤害。对于最初指出并引导人们品味纯粹临在非常有用。

[2016328日,晚上8:48:52] John Tan:因为修行者经常避开持续的影子并追逐镜子。

[2016328日,晚上8:52:27] Soh Wei Yu:明白了……

[2016328日,晚上8:52:42] Soh Wei Yu:你的意思是镜子对于引导品味纯粹临在非常有用?

[2016328日,晚上8:53:03] John Tan:是的

[2016328日,晚上8:53:15] John Tan:就像I AM

[2016328日,晚上8:54:09] John Tan:然而,真正的觉悟始于认识到没有镜子可供尘埃停留。

这并不意味着意识不存在

因此,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要意识到觉知是对瞬息万变的持续发生的约定……并不是某个隐藏在某处的静止的死图像。

因此,正在进行的现象的活力就是觉知,这只是一个约定。

然而,当以这种方式表达时,人们很容易误解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虚无主义者。

 

原文:

Mirror analogy is outright misleading and promote dualistic and agency framework

Soh

Sent a video from a social network to John that used the mirror analogy.

 

John Tan commented: 

 

“Yes.  Seriously I have no idea why the mirror analogy is being used by so many masters... …Imo opinion it is just outright misleading and promote dualistic and agency framework.

 

Purpose of anatta and dependent origination are precisely to point out that.

 

In order words, the agent that initiates action is seen through and understood that it is luminous appearances that originates dependently with conditions without any need of effort as there is no "agent" and separation.”

 

 

 

Also, here are more excerpts I previously put into the main/long AtR guide:

 

The Awakening to Reality Practice Guide and AtR Guide - abridged version

“In this case, to be non-Buddhist means to go against the Buddha’s teaching of anatman (no permanent self). The teaching of the metaphor of the mani jewel (one bright jewel) which is permanent and never changes, even though the surface color is changing is, according to Dogen, nothing other than atman (Soh: atman means Self, which is a false view in Buddhism’s teachings that is eradicated with the attainment of either stream entry or the first bhumi)” - Zen Master Shohaku Okumura,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0/03/about-whether-xyz-teacher-realised.html

 

“[24/12/15, 10:42:07 PM] John Tan: when you say mind/clarity and sound/phenomenon...why mirror and reflection is a bad analogy?

[24/12/15, 10:43:12 PM] Soh Wei Yu: Because it can be mistaken as an inherent mirror reflecting inherent objects

[24/12/15, 10:45:16 PM] John Tan: Because a mirror is not feeling the reflection. Is awareness like that? hearing sound, there is just sound... the whole of sound... fully experienced... It is always the reflection. Fully felt and tasted... Separation is simply a mistaken view. So how can a mirror be a good example ... Instead it is misleading people turning away from realising what exactly is clarity.

 

What actually one wants to emphasize is the non-arisen unborn nature of sound... instead we created a mirror and mislead people to look at the mirror and neglect the reflection. Distancing further from directly and effortlessly experiencing what we called "awareness" and also misleading people from see non-arisen from DO [dependent origination] view.”

“[10:30 AM, 6/4/2020] John Tan: Issue about a mirror is always it gives people a sense of something is beyond.  Instead of bringing people  into the relative, conventional, day to day.  Seeing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ve and conventional is the key and is where profound insights and wisdom lie.

[10:32 AM, 6/4/2020] John Tan: This is clear in Mahayana buddhism especially.”

 

“[28/3/16, 9:54:39 AM] John Tan: Whether there is a mirror view or otherwise depends on whether there is a dualistic view.  If there is an "anything" besides appearing phenomena, then a "mirror" view has to arise and experience cannot b effortlessly non-dual and total exertion as just walking, just breathing, just sitting, just seen will not b fully appreciated.

[28/3/16, 9:59:02 AM] John Tan: So what is I AM purge of duality, substantiality and personality?

[28/3/16, 8:32:49 PM] John Tan: What realised to b presence is a right experience with distorted view

[28/3/16, 8:33:56 PM] John Tan: When the view of duality, substantiality and personality is purged, there can only b just sitting, breathing, seeing, hearing ..etc

[28/3/16, 8:35:21 PM] John Tan: What that is previously understood as "entity" is realised to b empty and when this is seen through, there is "no thing" other than spontaneous and vibrant activity.

[28/3/16, 8:36:35 PM] John Tan: In I AM, there is the direct taste of "pure presence" but reified due to dualistic tendencies.

[28/3/16, 8:37:20 PM] Soh Wei Yu: There is a sense of voidness that is like all encompassing space that is vivid, sharp and wakeful. But people take it to mean it is a permanent background... When opening eyes the spacious quality is still there but not as a background but a complete foreground outpouring

[28/3/16, 8:37:46 PM] Soh Wei Yu: Even the void is also foreground

[28/3/16, 8:38:05 PM] John Tan: So what is called pure presence is when pure of personality, substantiality and I AM is simply in the seen just the seen...or just sitting.

[28/3/16, 8:40:26 PM] John Tan: The experience is non-dual but the view prevents thorough and effortless no-self

[28/3/16, 8:43:06 PM] John Tan: conventions will still b employed but should not b taken as representing or denoting anything real becoz nothing can be found when sought ... Just a mistaken perception

[28/3/16, 8:43:41 PM] Soh Wei Yu: Oic..

[28/3/16, 8:47:23 PM] John Tan: Telling people there is no mirror is to point to the fact that the analogy of mirror is truly a dis-service.  Great for an initial point out and leading one to an initial taste of pure presence.

[28/3/16, 8:48:52 PM] John Tan: Because practitioners often shunt from the on going reflections and chase after the mirror.

[28/3/16, 8:52:27 PM] Soh Wei Yu: Oic..

[28/3/16, 8:52:42 PM] Soh Wei Yu: You mean mirror is great for leading to initial taste of pure presence?

[28/3/16, 8:53:03 PM] John Tan: Yes

[28/3/16, 8:53:15 PM] John Tan: Like I AM

[28/3/16, 8:54:09 PM] John Tan: however genuine realisation starts from realizing there is no mirror for the dust to alight

[28/3/16, 8:55:02 PM] John Tan: That does not mean "non-existence" of consciousness

[28/3/16, 8:57:39 PM] Soh Wei Yu: Ic..

[28/3/16, 9:01:56 PM] John Tan: So what is the purpose?

[28/3/16, 9:14:14 PM] Soh Wei Yu: The purpose is to realise that awareness is a convention for the transient ongoing happening.. And is not a captured dead image hiding somewhere

[28/3/16, 9:14:33 PM] Soh Wei Yu: So the aliveness of ongoing phenomena is awareness, which is just a convention

[28/3/16, 9:16:25 PM] John Tan: Awareness and phenomena are just mere conventions...should not b taken as true and real...but the purpose is for us to have right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28/3/16, 9:18:09 PM] Soh Wei Yu: Oic..

[28/3/16, 9:19:11 PM] John Tan: However when expressed in such a way, it is easy to mistaken one that habors such a view is nihilistic.”


宝镜三昧歌拾唾 饭田禅师着〔日〕 洪文亮老师指导和开示

《宝镜三昧》洪老师讲於金马仑

 

宝镜三昧歌拾唾

饭田禅师着〔日〕

少拙中译

200511月金马仑高原禅修

洪文亮老师指导和开示

 

 

这次向大家介绍宝镜三昧歌,「歌」是指写成文章或诗偈,「宝镜三昧」即是阿嗕多罗三 邈三菩提。【宝镜三昧歌】是洞山禅师所作,石头希迁写了【参同契】,这两篇文章是姊妹品,这一篇比参同契说明更详尽,但写法相同。这一次的解释是从日本的 饭田禅师翻译过来的,上次讲的参同契也是采用饭田禅师的解说。注解宝镜三昧的文章很多,饭田禅师写的这篇简明扼要,另一篇是面山老师在八十六岁高龄所作, 因为时间有限,这次禅修我们只能讲饭田禅师的这篇解说。这两篇在曹洞宗的寺院中为早晚课必颂,可见其重要。

 

宝镜三昧是墙壁瓦砾,是行住坐卧,是生死去来,是苦乐升沉。

 

『宝镜三昧是墙壁瓦砾,是行住坐卧,是生死去来,是苦乐升沉』,这一句把重点都讲完 了;墙壁也是,石头也是,各位打喷嚏、走路、睡觉,一切行住坐卧皆是宝镜三昧。那还有什麽可以讲呢?我们最担心的是生死去来,中阴生到哪里去?有没有六道 轮回?有没有地狱?有没有净土可以去?有没有天堂可以上?这些生死去来的问题很重要,而其答案都可以以一句「宝镜三昧」来解答。各位会觉得奇怪吗?「苦乐 升沉」包括痛麻痒…这些都是,这表示不是特别有一个三昧,各位修了就可以进入,未修就不能进入;或是说有所成就的人才有宝镜三昧,不是!不管是佛还是凡 夫,有情、无情、馒头、钻石、唱歌、走路…皆是,到底什麽意思?

 

以正眼看,全宇宙是一枚宝镜三昧。因是一枚故,无能见与所见。

 

「正眼看」就是没有糊里糊涂。我们往往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东西,就觉得东西是红色、绿 色、白色…「正眼看」就是没有加一个偏差去看,整个宇宙是一枚宝镜三昧。正因为整个宇宙是一副宝镜三昧,所以当然行住坐卧、墙壁瓦砾、生死去来都是一副宝 镜三昧。因为「一枚」就是「一副」,只是一副,「整个」就是「一副」的关系,没有能见所见。整个身体都是你自己,有可能左脚是我,右脚不是我吗?右脚看左 脚不是你,或左脚看右脚不是你,会这样吗?整个都是自己。你站出来外面一看的话,就分开了,既然整个都是,那能分吗?不能分吧!水能分做这边的水看那边的 水吗?整个水都是水。可以领略得出来吗?

 

我们平常这样看,你、我、他就分了,其实我看你、你看他,他和我及你通通是一个东 西,一枚宝镜!这样说我们就搞糊涂了,你是你,石头是石头,石头不是我,那石头和我怎麽是一个东西?你同意吗?老虎现前了,老虎是我吗?不是吧?老虎怎麽 是我?这在参同契中是「回户」与「不回户」的道理。「回互」是整个宇宙是一副宝镜三昧,「不回互」是指对方是老虎,我是我,这是「不回互」。参同契强调的 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念头都认为老虎是在那边要吃我,我要逃开等等…,各个独立的,不回互。但是正眼看,原来整个都是一个法界、法性的显现。那要怎麽样契 合呢?用道理讲了半天不如你一盘腿上坐,简单讲就是这样,不是你觉得「啊!对了!」那是你的意识思维觉得对了。

 

若解会为镜,则入地狱如矢。不见言,山河不在镜中见,山河草木即镜。

 

『若解会为镜』假如你把他解释为一面镜子,那就『入地狱如矢』。你把他当作一面镜子 解释,是解释哦,一解释的话,你就把他当作是对像去解说,那当然奇怪了,一面镜子照的当然是影子,这样分开来的话就完全错了。「入地狱如矢」就是马上错掉 了,不可以把他当作这样去解释。『不见言』是没有听说过吗?『山河不在镜中见,山河草木即镜』,你听到「全宇宙是一枚宝镜三昧」,就把三昧当作是一副镜 子,这样就很容易错掉了。所以他强调「山河草木不在镜中见,山河草木就是镜子」。千万不要把你所看的、所觉受的当作是镜中的影子,不可以这样讲,山河大地 本身都是镜子,不是镜中的影子。

 

虎关禅师曰,莫启吾手其人如玉,莫启吾足脱体现成,看取,看取。

 

虎关禅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不要多加一个,手脚一动就不是了,等於说在意识境界里去 想这个道理的话就错掉了,「当下就是圆成」,不需要动手脚,整个都是。所以各位看到的、听到的,你千万不要以为是大圆镜智所现,有一面法界法性的镜子所现 的,随你的因缘果报不同而现出的影子,这样解说就完全错掉了。看到、听到、摸到、想到的通通都是镜子,包括你自己,整个都是镜子!这点不要误会了。

 

热恋中之情侣,即使孤枕夜眠,犹若二人同衾,雾散山隐(日本短歌)。此歌自古难解,道也须臾不可离,夫妻元一体,独眠不异两人同寝,如此亲蜜。谁敢愧对共枕情。

 

接着是取一首日本的短歌,热恋中的情侣就算是一个人睡觉,如同和对方一起睡。『雾散 山隐』,雾散掉了,山就看不见了。此歌自古难解,雾散掉了,山怎麽反而看不见了?一个人睡觉等同於两个人睡,到底是说什麽?饭田解释说『道也须臾不可 离』,道一刻也不能离。你本身就是,你自己把他分开来,所以求道,你不知道自己本身就是道,你本身就是道的话,怎麽离?怎麽分开?当然是片刻不可离。『夫 妻元一体,独眠不异两人同寝,如此亲蜜』,这表示我们自己或是外面的石头瓦砾,通通都是宝镜,因此是这样亲密。『谁敢愧对共枕情』是指难道说你不是道吗?

 

雾是我见,看山时,山入眼,眼变山。

 

「雾散山隐」要特别注意,有了雾就看不清楚了,雾就是「我见」,我的想法、见解都 是。我们看东西、听声音,马上有「我见」加进去,好像雾生起来一样。『雾是我见,看山时,山入眼,眼变山』,看山时,山的影子进入眼睛,眼睛里有山的影子 现在网膜里,网膜上整个现山的影子,眼睛就是整个山。看到什麽,眼睛就变成所看的像。『能见所见双泯』,对到了,还有能见所见吗?我看到山、树、云、太 阳、月亮,看到时,眼睛就变成一朵云或一座山,这上头有没有能见所见?有能见所见是你动个念头:「我眼睛看到山」,你意识加进去了才有,当下都是影子,都 是像,眼变成花,眼变成麦克风,有没有能见所见?能见所见是你去想他、讲他,所以他说是「看山时,山入眼,眼变山」。

 

能见所见双泯,本应解释为相容,恐被误解为二元之说,故曰山隐,此为隐之道理。

 

『能见所见双泯,本应解释为相容,恐被误解为二元之说』。有一个能见的,有一个所见 的,有你和被你看见的山,两个东西溶解在一起,很容易被误解为二元,本来是两个东西,後来变成是一个东西,融入了,不是这样子。『故曰山隐,此为隐之道 理』,所谓「山隐」,眼睛对到山的时候,眼睛变成山,眼和山变成一个东西,能见所见没有了。「山」是「我见」,你说「山」即是「我见」加进去了,思维一 动,我见有了,山和你就分开了。现在知道能见所见相容的关系,能见所见都是一张宝境的变化而已。

 

天地同根,万物ㄧ体,最亲者无过於一,故宝镜三昧亦可说为大爱。

 

『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最亲者无过於一』,还有比一更亲密的吗?不是「一」的话,就 有彼此相对关系了,所以宝镜三昧也可以说是大爱。整个都是一张宝镜本身在那里动,不是宝镜所现,所以这是大爱。如果没有这样,大爱生不起来的,你是你,我 是我,他是他,讲了爱、慈悲,都是以我的立场讲,我可以爱他一点,我可以同情他一点,那是你在施舍,大爱不是这样,大爱不是从这里来的。

 

只管打坐看,与公案打成一片看,必有不觉拍手大笑之时。

 

这个道理讲了很难了解,所以他说『只管打坐看,与公案打成一片看』。饭田老师多少还 是受临济宗的影响,赞同参公案,不像择木兴道或是道元主张一直都是打坐,只是饭田是指参公案时与公案打成一片。那麽『必有不觉拍手大笑之时』,讲了半天都 不必动脑筋了,只管打坐看。如同我们讲咸是什麽、甜是什麽,讲了半天,一放入口中便知,所以只管打坐看。

 

宝镜三昧实为洞山之作。关於作者古来众说纷纭,恐过於穿凿。盖由於会元十三洞山章记有「师因曹山辞,遂嘱曰,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究的要,今付於汝」。乃认此为云岩之作,源自於药山。

 

『宝镜三昧的作者是洞山禅师,自古以来关於作者众说纷纭,恐过於穿凿』。原因是在会 元十三洞山章记里有『师因曹山辞,遂嘱曰,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究的要,今付於汝』。曹山是洞山的学生,离开的时候,洞山告诉曹山:「我在云岩先 师那里,亲印了宝镜三昧是究的要」。「是究的要」参禅最要紧的那个。「今付於汝」,现在付给你了。『乃认此为云岩之作,源自於药山』,因为看到这段文字, 很多人以为宝镜三昧不是洞山写的,而是云岩之作,洞山把云严给他的宝镜三昧交给曹山,而云严是从药山那里一路传过来的,此为後人的误会罢了。

 

盖此处所谓宝镜三昧非为书名,而是直指的的相承,「个」之正法眼藏,或为「师资相契」之意。

 

【宝镜三昧】并非书名,这点要特别注意。释尊拈花,迦叶尊者抬头一看,对到了,破颜 一笑,传过去了,这是宝镜三昧。所以宝镜三昧并非如武术家传的密笈,也不是什麽奥秘。而是直指滴滴相承,就是要把这个东西传下来。能够用文字写吗?文字写 的只是代号,不是它本身。『个之正法眼藏』,「个」包含的意思很多,有人用「麻三斤」、「庭前柏树子」、喝、棒…等等,释尊是用「拈花一笑」。『或为师资 相契之意』,一对到,相契了,那是宝镜三昧。这个有了就对了,不管你叫他舌头或是鼻子、耳朵、舌头都可以。

 

晦然称此书为宝镜三昧歌,传灯也加歌字以示分别。此歌确为洞山大师将佛祖密付之三昧,笔之成文,愿不分真俗,皆得以传诵证入佛道。

 

晦然禅师说此书为宝镜三昧歌,传灯禅师也加一个「歌」字以示分别,这首歌确为洞山大 师将佛祖密付的三昧「笔之成文」,写成文章的。他希望不分僧俗,无论是在家出家都能传颂这一首歌而证入佛道,单靠传颂就可以帮你忙,得到释尊真正希望你做 到的,不是叫你理解背颂,注意是「证入」。

 

不然「五位」之作者(洞山)亦必失其所据。面山之吹唱,痛批世谬,学人不妨参阅。

 

五位是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这是洞山禅师最有名的五位君臣,他 的根据即是宝镜三昧,由此可见如果宝镜三昧不是洞山写的,那五位君臣是怎麽来的?另一篇面山禅师的吹唱,痛批世谬,纠正世人误传的认为此篇是由药山传到云 严再传给洞山,洞山再交给曹山是错误的,他说的很详细,大家不妨参考。

 

此歌与参同契和韵,将之绵密布演。文中意旨广略稍异,仍沿用虞语之韵,然知音者几稀。若先读参同契,再读此书,自然会发现两书虚灵相通。

 

『此歌与参同契和韵』,这首歌和参同契是合韵而成,连押韵都相同。『将之绵密布演。 文中意旨广略稍异』,只是比参同契说明的更加绵密仔细,说明稍有不同而已,其实两篇要旨皆为佛要传的滴滴大意。所以参同契中的第一句「竺土大僊心」就是 「宝镜三昧」,就是释尊传的「涅盘妙心」,亦即达摩传的「面壁打坐」;文字不同,表现不同,都是指「个」。「个」如果容易讲的话,明说就好了,这个「个」 不能用文字讲,难以描写,也无法用感情、感觉加以意会「哦!对了!豁然开朗。」那是觉受。所以说它难,很难!但也不难,因为当下你本身即是,只是自己总不 肯承当!那如果肯了之後就没事了吗?

 

如果肯了,但是认为自己对的那一念放不掉,自肯的毛病上来,掉进悟病,此悟病最难除。但是让你「觉得对了」的经验一定要亲验没有亲自经验那不算,但是这个经验太美妙、太高兴了,过去的习气又上来抓住不放。所以自肯还是毛病,我们讲「真常之毛病」。

 

这一篇仍沿用「虞语之韵」,用的韵为虞国的韵。『知音者几希』,知道的人太少了。了 解是必须的,修行方向才不会错,但了解不是充分的,不是了解了就代表你是对的。『若先读参同契,再读此书,自然会发现两书虚灵相通』,希望大家把此次讲解 的宝镜三昧歌和上次讲的参同契对照着读,自然会发现两书是相通的,相通在何处?

 

忘己时无非己,视宇宙为一枚镜,则事事物物无一非镜,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他用一句话说明『忘己时无非己』,忘己的时候无非通通都是己,自己没有忘掉,就有 你、他、有情、无情就分了。己是妄想建立起来的,「我是我」的那个念一直在,我在听,我在修道..那个我要忘掉!忘掉就不能做事吗?忘掉就不能生活吗?还 是一样喝茶,还是一样呼吸、心跳,还是一样思想!不要把思想当作是自己就对了。思绪、思潮来了,想要止也止不住,因为它不属於你呀!『忘己时无非己』这是 出自曾肇法师写的「圣人无己无非己」,石头希迁就是读到此句,有感而写成参同契。

 

忘己的时候没有一个不是自己,这不是听过去就算了,你亲自反照一下自己看,有没有体 会出一点味道?就算有一点,也是一下子就过去了,刹那又回到那个我,这就是习气的力量很强。这个习气你用道理想的,想不出来;用拜的,拜不出来,怎麽办? 只管打坐!佛传的,一上坐,摆在那里,整个宇宙就是你,你就是整个宇宙,当下现前!以凡夫的身,马上能够证成圣体,只有这个方法。不易凡身,顿成圣体。因 为你本来就是一张宝镜三昧,摆在那里就是一张宝镜。不要坐在那里又搞自己的事,想要成佛,想要把烦恼去掉,想着要打通任都二脉…那就冤枉了!

 

『视宇宙为一枚镜,事事物物无一非镜』,这要彻底在打坐时证验。本来是这个样子,你不要想歪就对了。『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思想来有什麽关系?思想也是法界的动,念头来、念头去或是心理想到的都是「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谁说打坐的时候念头来、念头去就不好?谁说的

 

能照是镜,所照亦镜,无他无自,莫能憎爱,元是一空。

 

『能照是镜,所照亦镜』,能照的是镜子,所照的也是镜子,重点来了!这叫做「忘己时 无非己」,说法不同,意义一样。『无他无自』没有自己也没有他,这东西弄错了就变成假平等。不回互是独立,我和你不同,我和石头不同,这是不回互,这个弄 不清楚的话,结果把回互也误会了,误会变成假平等。真的独立弄不清楚,就以为通通一样,结果就变成假平等、假的回互。这样的话,你的钱都是我的,无自无他 嘛,你的东西我通通抢过来,因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东西当然不是你的。这就是我们意识分别很难弄清楚回互与不回互,独立又平等同时存在,你怎麽说呢?各个 不一样,但是各个相同,同时成立吗?我们用脑子想,怎麽想也想不通,其实原来各个都是这样子,我们搞不清楚。这一道最难打通了,打通的最好方法还是多多盘 腿比较好,因为盘腿是回互与不回互同时现。两个同时现?你不要用脑筋想独立的就独立,不能平等;平等了就不能独立,这是废话,自圆其说的。你上坐盘腿,让 六根自在,这时说回互与不回互都是多余的,闲话。

 

『无他无自的关系,莫能憎爱』,没有自、没有他,还能爱还能恨吗?但是千万不要又掉 入假平等、假的回互去了。彻底的不回互才能彻底的回互,不能彻底不回户的话,你能回互吗?不能嘛!好比房屋的基石和柱子,各安其位,各显其用,各个尽其本 分才能变成一个屋子。如果柱子不像柱子,地基不像地基,你能完成一个房子吗?不能!各个要尽其本分,你才能完成一个房子,所以「不回互」彻底了,才能完成 「回户」的样子。『莫能憎爱,元是一空』请看信心铭的解说。

 

忽焉在前,刹时在後,初如处女,终如脱兔。始为巨贾,极尽奢侈,终致零落,在巷间行乞而不知耻。

 

『忽焉在前,刹时在後,初如处女,终如脱兔。始为巨贾,极尽奢侈,终致零落,在巷间行乞而不知耻』,都是指无穷无限的变换多端,都是空,指无限的那个能变的东西在变,整个是一副宝镜在那里动。有时一下子富贵,没有过一年半年又变成叫化子了,这整个是一张宝镜在那里显。

 

要能随所为主,转处实能幽。宝镜为己,己为宝镜。宝是万能自在之义,宝镜为喻,三昧为法

 

『要能随处为主,转处实能幽』,安分在自己的本分上就是「实能幽」,彻底的不回互才 能「转处实能幽」。『宝镜为己,己为宝镜』,所以不要分做我是宝镜或是我是宝镜里现出来的影子,不对!宝镜本身就是你,你就是宝镜,那镜子上头有很多的变 化,通通是你自己,无非己嘛!『宝是万能自在之义,宝镜为喻,三昧为法』,宝镜三昧这首歌用宝镜和三昧勉强分为两段的话,宝镜是比方,三昧是法,三昧是正 受,正受是什麽?没有自我的意见加进去,没有莫名其妙的邪见、偏见加进去,三昧就是正受。好了,讲了这麽多道理,那实际的用功是什麽?

 

三昧即正受,老实承受与缘合一而忘己。

 

『老实承受与缘合一而忘己』,只有这一句,大家要记住。宝镜是比方,三昧是正法,无 己非己…这些是道理,实际上呢?各位现在坐在那里听我上课,你的缘是什麽?你听到我说的内容,脑筋因此在动,在思考、判断,这都是缘,你有没有和缘合一? 无时无刻都在动脑筋,我听到你在讲,讲的好、讲的不好,马上有一个跑出来在那里动,合一了吗?没有!那合一的人是不知道你在讲什麽吗?没有意见吗?或是糊 涂了吗?这是合一吗?听到後在上面动脑筋在思量,你要知道「思量本身究竟是不思量」。「我」在想,那个「我」不要插进去就对了,没有「我」插进去,你就不 能分别我在讲什麽吗?所以「妄想毕竟是法性」,懂吗?你说与缘合一,难道你就变成声音,所以只有声音在响,听到的内容,什麽都都不懂?佛、大禅师不是教你 这样。

 

把一个澈悟的禅师的牙齿拔掉,但是不上麻药,认为不痛才是与缘合一,合不合道理?很 多人认为修行是这样,我修行很到家,所以我拔牙都不上麻醉,真的吗?就是忍也是「你」在忍,是忍的功夫好。「与缘合一」是「痛就是痛」,会大叫,怎麽不 痛?就是不想痛还是会痛。释迦牟尼佛拔牙齿不上麻醉,可以不痛吗?不痛才怪呢!

「老实承受与缘合一而忘己」,这并不是说你觉受都没有了,思想都不动了,不晓得你在说什麽,不是这样。清楚你在说什麽,但是上头没有一个分别的叫作「我」的妄念,没有!只是这样而已,所以「思想本身究竟不是妄想」。所以永嘉禅师【证道歌】里有「无明实在是佛性」。

 

最要紧是时时刻刻「老实承受与缘合一而忘己」,能一直不偏离这个就是悟後起修。并不 是澈悟後就绝对不会跑掉、偏离,因此随随便变都可以,不是这样,处处时时「与缘合一而忘己」都不偏离就对了。弄清楚自己就是宝镜,就是悟了,悟後还要修行 吗?「修行没有终止」,这就是曹洞宗最难使人了解的地方,使得学人转学跑到临济宗或是净土宗那里去。「悟没有开始,修行没有终了」一听就受不了!修行没有 终止?那我要悟作什麽?我以为悟了就没有事了,还要一直修行下去?悟没有开始?那我就不要悟了,本来就是悟嘛。一下子就搞糊涂了,用思想去想佛讲的正法, 佛传的真正的东西,要命呀!

 

死时坦然死,绝无延生之念,故解脱安乐。另有译为「不受」,因受无受者故。何以如此?甜瓜彻蒂甜,苦瓜连根苦。

 

他用另一个说法来说明「与缘合一」,『死时坦然死,绝无延生之念,故解脱安乐』。临终死的时候坦然死,这个时候绝没有延生之念,想多活一天也好,多活两天也好,这样的话就苦了。这是与缘合一的道理,所以解脱安乐。

还有一个三昧翻译成「不受」,因为没有受与受者,宝镜嘛!能受所受没有的关系,所以 叫不受。三昧正受有时翻译成不受,何以如此?『甜瓜彻蒂甜,苦瓜连根苦』,这上头有没有道理?苦瓜吃下去的时候,根也苦,叶子也苦;甜瓜整个都是甜,哪有 这里甜,那里不甜?或是这里甜多一点,那里甜少一点?有这事吗?这是什麽意思?没有能所的意思。本来没有能所,为什麽?因为都是一枚宝镜。

 

大家刚才听到钟响了,下课了,平常我们都是「我自己听到钟响」,有没有分开来?有没 有一枚宝镜?不是嘛!处处都是分开来。我是我,钟响是钟响,这是不回互。因为彻底的不回互,所以是回互。声音在我这里响,还是在那边响?我这边没有响,听 不见;如果只有我这边响,那就不要钟也可以响,我想要响就响就好了,不行!一定要钟动才行,大家动起来才有,有缘才有。

 

比方讲,我在这里照镜子,镜子上有没有我的影子?有啊!如果没有我,镜子上有没有显 出我的影子?没有!一定要有镜子,也要有我。也许有人说拿镜子的人把这个影子照出来的,那叫拿镜子的人走开,镜子摆在那里就好了,行吗?不是拿镜子的人把 影子照出来的,那麽是虚空把影子照出来吗?那影子是谁照的?不是镜子照,也不是中间的虚空照,也不是拿镜子的人照,但是,没有我不行,没有镜子也不行,没 有空间也不行。没有这些东西,就没有影子,那这个影子是从哪里来的?你看,镜子和我是独立的,但是这个影子呢?不回互有影子吗?没有影子。像这样用头脑去 理解的话是这样子,那麽实际的情况还是希望大家多多盘腿,盘腿放松六根,六根让它放松,就是回到自然的规律。「哦!这是自然的规律…」,你不要又加进了自 己的意见了。摆在那里,思想动来动去也不是你动的,也不是你赶走它,你不赶它,它也走掉啊。念头动的时候,你不要再加一个「我在想」就好了嘛!饭田禅师整 个序言讲了半天就是一个重点:整个都是一个宝镜三昧在显,上头没有你、我、她,实际的生活怎麽相应?就是和你所看到、所听到、所接触到的情景、情况合一, 「与缘合一」这是实际生活用功很好的方法。

张贴时间:11th December 2013,张贴者:zazen

 

0

新增留言

 

憨山德清禅师语录摘录

Soh

注: 16世纪禅师憨山德清(憨山大师)与9世纪的寒山(寒山子)不同。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han_Deqing)

“1623115日下午4点,憨山禅师端坐示寂,享年78岁。他的肉身被供奉于南华寺(就在六祖慧能大师的旁边),至今仍然受到各种供奉和敬仰。[39][40]”

John Tan 和我都很喜欢这位禅师的表达,认为其文辞优美,尤其是我向他展示的关于镜心(镜子心)的第一部分。

「示灵洲镜上人

 

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棱伽室。睹东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棱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览教乘印证。乃知为习气横发于中。熏然不自觉耳。自尔行脚云水间。此海阔天空虚明昭旷之境。时时如大圆镜。悬于眉睫间也。顷为幻业所弄。直走瘴乡。舟行过曹溪口。下浈阳峡。经小金山。而抵羊城。未暇登眺。戊戌秋日。始得览其胜。与镜心上人。过东坡堂。读悟前身诗。又爽然自失。恍然若睹旧游。是知天地一幻具。万法一幻丛。出没一幻迹。死生一幻场。江山一幻境。鳞甲羽毛一幻物。圣凡一幻众。尔我一幻遇耳。上人降心白法。日诵金刚经以为定课。旧染顿祛。心光渐朗。盖肯于刮垢磨光。非泛泛波流业海者比也。顷持卷索法语。为进修之资。老人猛思昔游海门故事。今此地见东坡如前身。因叹人生生死幻化去来梦事。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则三际十方。当下平等。天宫净土。一道齐平。心佛众生。了无差别。镬汤罏炭。实际清凉。草树庭莎。风帆沙鸟。烟云变状。日月升沈。举目对扬。无非普現色身三昧也。吾学道人。所贵金刚正眼。烁破无明痴暗。焕发本有智慧光明。拈向现前日用。欬唾掉臂。扬眉瞬目之际。拈匙举箸之间。顿显自性无垢法身。是称为得解脱人。即如空生悟般若时。涕泪悲泣对佛。自谓实无有得名阿罗汉也。一切世间。所有诸法。岂有过此般若者哉。然般若非他。即吾人心镜之光耳。永嘉云。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方剖析。上人号曰镜心。是以心为镜耶。是以镜照心耶。若以心为镜。则老卢道。明镜亦非台。非台则无镜可寄。若以镜照心。心本无相。又何从而照之耶。如此非心则非镜。非镜则非心。心镜两非。名从何立。如此则上人名是假名。名假则真亦非真。是则所读之般若。又岂有文言字句。寄于齿颊之端耶。上人苟能悟此法门。则江光水色。鸟语潮音。皆演般若实相。晨钟暮鼓。送往迎来。皆空生晏坐石室见法身时也。如此则东坡之所书棱伽。佛印之杀青灾木。与老人今日荷三生之缘。重过此山。上人偶拈此卷以请益。莫道又是前身梦语也。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人苟能不昧本因。当习气横发。试取此卷读之。不觉妄想颠倒情尘。自然冰消瓦解矣。」

「示欧生伯羽

 

尝谓一切圣凡靡。不皆以志愿成就世出世业。是知吾人有志于性命者。志出生死。有志于功名富贵者。志入生死也。吾师有言。广大智海。变而为生死业海。宝明妙性昧。而为贪瞋痴慢生死之业性。由是观之。吾人之性。真妄之源既已不二。苟知由贪瞋痴而入生死。即可用贪瞋痴而出生死矣。谚语有之。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余居常每念勾践因会稽之耻。志复吴仇。乃卧薪尝胆二十余年。衣不重彩。食不重味。竟灭吴以霸。吾学道人。视历劫生死。幽囚困辱于三界牢狱。岂直会稽之耻。贪瞋痴慢。夺吾妙性之光。破我涅槃之宅。岂直吴仇。吾人怡然如饴。而与之嬉戏游宴于其间。略无惭耻奋恨之心。可谓大不知本矣。其自视也。可称大丈夫哉。伯羽有志于此。当为切齿。」

「示冯生文孺(庚子)

 

学道人第一要发决定长远之志。乃至尽此形寿。以极三生五生十生百生千生万生。以至劫劫生生直是一定以悟为期。若不悟此心决定不休。纵然堕落地狱三途。或经炉胎马腹。誓愿不舍此决定成佛之志。亦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之信心。譬如有人发心。有万里之行。决定以所至之处为的。从今日出门发足一步。直至入彼所至之门。亲彼所求之人。以至升堂入室。与之交欢浃洽。以极忘形而后已。如此方称有决定志也。苟无此判然决定之志。只说出门要去。回顾目前。种种所爱放不下。或因循延挨。口去心不去。或者幸有亲朋大力之人。促发出门。及乎上了路头。悠悠荡荡。或遇歌管队里。富贵场中。贪恋耳目近玩。忘却未出门的念头。邈然不知所向往。或中道缘差。撞遇恶友恶缘。弄得囊空资竭。加之疾病缠绵。进退回惶。生无量苦。或身体疲顿。久沐风霜不柰劳苦。便生退还之念。或将近及门。遇见一机一境一事之差。或讹言误听以为实。使其将见而不及见其人。临门而不得入其室。如此者举皆枉费辛勤。终无实到究竟之地盖缘初发心时。无决定志耳。苟如此欲作世间小小功名事业。亦不能成。何况无上佛道。了死生。证菩提乎。故曰。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岂可取近效。求速就哉。虽然如是。有决定之志。更须要真实之见。若知见不真。志其所不当志行其所不当行。亦更枉用工矣。吾人求道既有此志。须要的信自心。当体是佛。本来清净无物。本来光明广大。如此所以日用现前不得受用者。只为彼此幻妄。四大拘蔽。介尔妄想浮心遮障。难得透彻。过此生死关捩子。不啻若干生万劫之远也。吾人既知此心。谛信不疑。今日发心。定要以悟为期。即从今日发心做工夫。便是出门第一步。今日亲承善知识开导。便是促发之者。至其促发上路。途中种种境界。种种辛勤。种种迟回。留连不留连。退惰不退惰。皆在学人自己脚跟底本分上忖量。皆非善知识所可与也。冯生文孺。有志于此。剔起眉毛。且看脚跟下最初出门一步。」

「示曾生六符(壬寅)

 

圣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来无所粘。去无踪迹。以其至虚而应万有也。故老子有言。不出户知天下。岂妄想思虑机变智巧揣摩所能及哉。所谓廓然大公。圣人之心也。古今智巧机变之士。自谓思无不致。智不可及。故饰智自愚。是心光未透。本体未明。堕于无明妄想网中。而将以为智大。若持萤火而与赫日争光也。曾生志道。当以此自勉。」

Original Text (Paragraph 5):

「示赞侍者

 

侍者真赞。写余小像。焚香作礼。请说法语。老人蓦拈拄杖趁之曰。尔朝夕执侍。尚不自知生尊重想。又何以纸墨画像为师范乎。每亲闻法教。如春风度耳。又何以纸上陈言为准则乎。尔自发心出家。求出离相。而不决志修远离行。果真出家。实为生死乎。尔自心痴迷。向外驰求。不知顿歇狂心。为成佛秘要。区区执幻妄为真实。迷头认影。了无出期。即老人坐向汝胸中。尔亦作热病想耳。佛言。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非外得。果能如此。可称坐参。不劳遍礼知识。自入无量法门也。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又何以包裹老人为。尔自思惟。二六时中。除却穿衣吃饭。迎宾待客。折旋俯仰。咳唾掉臂。杂谈戏论处。如何是自己本来面目。者里参透。许汝觑见老人一茎眉其或未然。对面千里。」

Original Text (Paragraph 6):

「示明哲禅人

 

余被放之四年。己亥夏。讲棱伽新疏于五羊之青门旅泊庵。禅人不远数千里。参余于瘴乡。余视其谨悫。命典斋食。且将令知三德而调六和。摄一心而修万行也。禅人唯命是听。勤力半载余矣。适饮瘴烟浸染成疾。自视四大不支。难堪众务。乃乞度岭北。寻乐地以休养辞行。老人因而勉之曰。尔岂以苦乐为异地。死生有彼此哉。殊不知四大为假借。苦乐为幻场。死生为夜旦。亦不知心乃众恶之源。身为众苦之本也。原自迷心为识。执妄为身。颠倒死生。出没苦道。曾不知几千万劫。譬如梦驰险道。怖畏张惶。求脱而不能。欲离而不得。忧愁悲楚。望救无门。疲顿精神。暂息无术。自谓终堕沉沦。尔乃甘心汩没矣。又安知极力而呼。猛然勃跳。而大觉之。则向之悲楚辛酸。皆成笑具。以今既觉。与向之求脱。何异天壤哉。即尔而观。今之病苦呻吟。作去就求脱之想。正若梦中事耳。不能自呼而觉。余为大呼而汝犹不知。是薾然长夜。终无惺眼之时矣。柰何以幻妄而甘苦辛。认梦想而为真宅。今既遇呼而不觉。舍此而谁又呼之耶。嗟嗟。蒙冥颠倒长夜。欲求睹慧日之光。如今日之缘者。难之难矣。尔试思之。忽然猛省。回头转脑。生死情关。顿然迸裂。便是破梦宅出险道之时也。」

 

Original Text (Paragraph 7):

「示舒中安禅人住山

 

舒中禅人。将诛茆南岳。请益山居法要。老人因示之曰。夫道不在山。而居山必先见道。见山忘道。山即障根见道忘山。触目随缘。无非是道。此古德名言。永嘉之谛训也。子今志欲居山。是见道而后居耶。是居之而后见道耶。若见道而后居。居则有住。住则道非真道。若欲居山而后见道。道本无住。住则道不在山也。子将以何为道。而又何所居也。子徒以山为山。殊不知日用现前。身心境界皆山也。教云。生老病死四山所逼。又云五蕴山。又云人我山。又云涅槃山。然涅槃心也。人我境也。五蕴身心。乃生老病死之窟穴也。梵语涅槃。此云寂灭。幻妄身心境界。总属动乱。原其本致。则真妄不二。动静皆如。但以迷悟之分。故有圣凡之别。迷之则涅槃而成生死。悟之则生死而证涅槃。是知五蕴人我之山。元是涅槃安宅也。斯则一切圣凡出生入死。未尝不居此山。而子之寝处长夜于此久矣。夫何今欲居之耶。若以欣厌取舍。为入道之资。是犹避溺而投火也。故曰。我欲逃之逃不得。大方之外皆充塞。又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入道之要。唯在歇狂心。泯见闻。绝知解。忘能所。息是非。寂灭此心。政不在逃形山谷。饱食横眠。恣懒怠。长我慢。为道妙也。梵语头陀。此云抖擞。以其能抖擞客尘烦恼耳。但净其心。是诸佛道。子其勉之。」

 

请先看:

Please read this first (English): 

Thusness/PasserBy's Sev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请看:


请参阅: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