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看:
Please read this first (Englishnull):
Thusness/PasserBy's Sev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繁體中文翻譯:
鏡子比喻完全具有誤導性,并促進了二元論和主體性框架
Soh
發送了一段來自社交網絡的視頻給John,視頻中使用了鏡子比喻。
John Tan評論道:
“是的。老實說,我不知道為什么那么多大師使用鏡子比喻……在我看來,這完全具有誤導性,并促進了二元論和主體性框架。
無我和緣起的目的正是要指出這一點。
換句話說,發起行動的主體被看破,并理解為是依賴條件而起的光明顯現,無需任何努力,因為沒有‘主體’和分離。”
此外,這里還有一些我之前放入主要/長版AtR指南中的摘錄:
覺醒到現實實踐指南和AtR指南——簡略版
“在這種情況下,非佛教徒意味著違背佛陀關于無我的教義。摩尼寶珠(一顆明亮的寶珠)的比喻,認為它是永恒不變的,即使表面顏色在變化。根據道元的說法,這無異于‘Atman/神我’(Soh:這種自性見在佛教教義中被視為錯誤的見解,在達到初果或第一地時被消除)。”——禪師Shohaku Okumura,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0/03/about-whether-xyz-teacher-realised.html
“[2015年12月24日,晚上10:42:07] John Tan:當你說心/明和聲音/現象……為什么鏡子和影子是一個糟糕的比喻?
[2015年12月24日,晚上10:43:12] Soh Wei Yu:因為它可能被誤解為一個固有的鏡子在照固有的物體
[2015年12月24日,晚上10:45:16] John Tan:因為鏡子并沒有感受影子。覺知是那樣的嗎?聽到聲音時,就只是聲音……整個聲音……完全體驗……它總是影子。完全感受和品味……分離只是一個錯誤的觀點。所以鏡子怎么能是一個好的例子……相反,它誤導人們遠離真正理解什么是明。
實際上,人們想強調的是聲音的無生本性……相反,我們創造了一個鏡子,誤導人們去看鏡子而忽略了影子。進一步遠離直接且毫不費力地體驗我們所謂的‘覺知’,也誤導人們從緣起的角度看到無生。”
“[2020年4月6日,上午10:30] John Tan:關于鏡子的問題總是給人一種超越的感覺。相反,它將人們帶入相對的、慣常的、日常的。看到相對和慣常的本質是關鍵,也是深刻的洞察力和智慧所在。
[2020年4月6日,上午10:32] John Tan:這在大乘佛教中特別明顯。”
“[2016年3月28日,上午9:54:39] John Tan:是否存在鏡子視角取決于是否存在二元論視角。如果在出現的現象之外有‘任何東西’,那么必須出現‘鏡子’視角,體驗就不能毫不費力地非二元,總體發揮就不能完全欣賞為只是行走、只是呼吸、只是坐著、只是看見。
[2016年3月28日,上午9:59:02] John Tan:那么,I AM在凈化了二元性、實質性和人格性之后是什么?
[2016年3月28日,晚上8:32:49] John Tan:意識到作為臨在的東西是一種正確的體驗,但視角被扭曲了
[2016年3月28日,晚上8:33:56] John Tan:當二元性、實質性和人格性的視角被凈化時,就只能是只是坐著、呼吸、看見、聽見……等等
[2016年3月28日,晚上8:35:21] John Tan:以前被理解為‘實體’的東西被意識到是空的,當這被看穿時,除了自發而充滿活力的活動之外,什么都沒有。
[2016年3月28日,晚上8:36:35] John Tan:在I AM中,有‘純粹臨在’的直接品味,但由于二元傾向而被實體化。
[2016年3月28日,晚上8:37:20] Soh Wei Yu:有一種虛空的感覺,就像包羅萬象的空間,生動、清晰而清醒。但人們認為它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背景……當睜開眼睛時,寬廣的品質仍然存在,但不是作為背景,而是一個完全的前景傾瀉而出
[2016年3月28日,晚上8:37:46] Soh Wei Yu:即使虛空也是前景
[2016年3月28日,晚上8:38:05] John Tan:所以所謂的純粹臨在是當人格性、實質性和I AM被凈化時,只是在看見中只是看見……或者只是坐著。
[2016年3月28日,晚上8:40:26] John Tan:體驗是非二元的,但視角阻礙了徹底且毫不費力的無我
[2016年3月28日,晚上8:43:06] John Tan:慣例仍將被采用,但不應被視為代表或表示任何真實的東西,因為當被尋求時,什么也找不到……只是一個錯誤的感知
[2016年3月28日,晚上8:43:41] Soh Wei Yu:明白了……
[2016年3月28日,晚上8:47:23] John Tan:告訴人們沒有鏡子是為了指出鏡子的比喻確實是一種傷害。對于最初指出并引導人們品味純粹臨在非常有用。
[2016年3月28日,晚上8:48:52] John Tan:因為修行者經常避開持續的影子并追逐鏡子。
[2016年3月28日,晚上8:52:27] Soh Wei Yu:明白了……
[2016年3月28日,晚上8:52:42] Soh Wei Yu:你的意思是鏡子對于引導品味純粹臨在非常有用?
[2016年3月28日,晚上8:53:03] John Tan:是的
[2016年3月28日,晚上8:53:15] John Tan:就像I AM
[2016年3月28日,晚上8:54:09] John Tan:然而,真正的覺悟始于認識到沒有鏡子可供塵埃停留。
這并不意味著“意識”的“不存在”。
因此,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要意識到覺知是對瞬息萬變的持續發生的約定……并不是某個隱藏在某處的靜止的死圖像。
因此,正在進行的現象的活力就是覺知,這只是一個約定。
然而,當以這種方式表達時,人們很容易誤解為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是虛無主義者。
原文:
Mirror
analogy is outright misleading and promote dualistic and agency framework
Soh
Sent a video from a social network to John that used the
mirror analogy.
John Tan commented:
“Yes. Seriously I have no idea why the mirror
analogy is being used by so many masters... …Imo opinion it is just outright
misleading and promote dualistic and agency framework.
Purpose of anatta and dependent origination are precisely to
point out that.
In order words, the agent that initiates action is seen
through and understood that it is luminous appearances that originates
dependently with conditions without any need of effort as there is no
"agent" and separation.”
Also, here are more excerpts I previously put into the
main/long AtR guide:
The
Awakening to Reality Practice Guide and AtR Guide - abridged version
“In this case, to
be non-Buddhist means to go against the Buddha’s teaching of anatman (no
permanent self). The teaching of the metaphor of the mani jewel (one bright
jewel) which is permanent and never changes, even though the surface color is
changing is, according to Dogen, nothing other than atman (Soh: atman
means Self, which is a false view in Buddhism’s teachings that is eradicated
with the attainment of either stream entry or the first bhumi)” - Zen
Master Shohaku Okumura,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0/03/about-whether-xyz-teacher-realised.html
“[24/12/15,
10:42:07 PM] John Tan: when you say mind/clarity and sound/phenomenon...why
mirror and reflection is a bad analogy?
[24/12/15,
10:43:12 PM] Soh Wei Yu: Because it can be mistaken as an inherent mirror
reflecting inherent objects
[24/12/15,
10:45:16 PM] John Tan: Because a mirror is not feeling the reflection. Is
awareness like that? hearing sound, there is just sound... the whole of
sound... fully experienced... It is always the reflection. Fully felt and
tasted... Separation is simply a mistaken view. So how can a mirror be a good
example ... Instead it is misleading people turning away from realising what
exactly is clarity.
What
actually one wants to emphasize is the non-arisen unborn nature of sound...
instead we created a mirror and mislead people to look at the mirror and
neglect the reflection. Distancing further from directly and effortlessly
experiencing what we called "awareness" and also misleading people
from see non-arisen from DO [dependent origination] view.”
“[10:30 AM, 6/4/2020] John Tan: Issue about a mirror is always it gives people
a sense of something is beyond. Instead of bringing
people into the relative, conventional, day to
day. Seeing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ve and conventional is the key
and is where profound insights and wisdom lie.
[10:32 AM,
6/4/2020] John Tan: This is clear in Mahayana buddhism especially.”
“[28/3/16,
9:54:39 AM] John Tan: Whether there is a mirror view or otherwise depends on
whether there is a dualistic view. If there is an
"anything" besides appearing phenomena, then a "mirror"
view has to arise and experience cannot b effortlessly non-dual and total
exertion as just walking, just breathing, just sitting, just seen will not b
fully appreciated.
[28/3/16,
9:59:02 AM] John Tan: So what is I AM purge of duality, substantiality and
personality?
[28/3/16, 8:32:49 PM] John Tan: What realised to b presence is a right
experience with distorted view
[28/3/16,
8:33:56 PM] John Tan: When the view of duality, substantiality and personality
is purged, there can only b just sitting, breathing, seeing, hearing ..etc
[28/3/16,
8:35:21 PM] John Tan: What that is previously understood as "entity"
is realised to b empty and when this is seen through, there is "no
thing" other than spontaneous and vibrant activity.
[28/3/16,
8:36:35 PM] John Tan: In I AM, there is the direct taste of "pure
presence" but reified due to dualistic tendencies.
[28/3/16,
8:37:20 PM] Soh Wei Yu: There is a sense of voidness that is like all
encompassing space that is vivid, sharp and wakeful. But people take it to mean
it is a permanent background... When opening eyes the spacious quality is still
there but not as a background but a complete foreground outpouring
[28/3/16,
8:37:46 PM] Soh Wei Yu: Even the void is also foreground
[28/3/16,
8:38:05 PM] John Tan: So what is called pure presence is when pure of
personality, substantiality and I AM is simply in the seen just the seen...or
just sitting.
[28/3/16,
8:40:26 PM] John Tan: The experience is non-dual but the view prevents thorough
and effortless no-self
[28/3/16,
8:43:06 PM] John Tan: conventions will still b employed but should not b taken
as representing or denoting anything real becoz nothing can be found when
sought ... Just a mistaken perception
[28/3/16,
8:43:41 PM] Soh Wei Yu: Oic..
[28/3/16,
8:47:23 PM] John Tan: Telling people there is no mirror is to point to the fact
that the analogy of mirror is truly a dis-service. Great for an
initial point out and leading one to an initial taste of pure presence.
[28/3/16,
8:48:52 PM] John Tan: Because practitioners often shunt from the on going
reflections and chase after the mirror.
[28/3/16,
8:52:27 PM] Soh Wei Yu: Oic..
[28/3/16,
8:52:42 PM] Soh Wei Yu: You mean mirror is great for leading to initial taste
of pure presence?
[28/3/16,
8:53:03 PM] John Tan: Yes
[28/3/16,
8:53:15 PM] John Tan: Like I AM
[28/3/16,
8:54:09 PM] John Tan: however genuine realisation starts from realizing there
is no mirror for the dust to alight
[28/3/16,
8:55:02 PM] John Tan: That does not mean "non-existence" of
consciousness
[28/3/16,
8:57:39 PM] Soh Wei Yu: Ic..
[28/3/16,
9:01:56 PM] John Tan: So what is the purpose?
[28/3/16,
9:14:14 PM] Soh Wei Yu: The purpose is to realise that awareness is a
convention for the transient ongoing happening.. And is not a captured dead
image hiding somewhere
[28/3/16,
9:14:33 PM] Soh Wei Yu: So the aliveness of ongoing phenomena is awareness,
which is just a convention
[28/3/16,
9:16:25 PM] John Tan: Awareness and phenomena are just mere
conventions...should not b taken as true and real...but the purpose is for us
to have right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28/3/16,
9:18:09 PM] Soh Wei Yu: Oic..
[28/3/16,
9:19:11 PM] John Tan: However when expressed in such a way, it is easy to
mistaken one that habors such a view is nihilistic.”
寶鏡三昧歌拾唾 飯田禪師著〔日〕 洪文亮老師指導和開示
《寶鏡三昧》洪老師講於金馬侖
寶鏡三昧歌拾唾
飯田禪師著〔日〕
少拙中譯
2005年11月金馬侖高原禪修
洪文亮老師指導和開示
這次向大家介紹寶鏡三昧歌,「歌」是指寫成文章或詩偈,「寶鏡三昧」即是阿嗕多羅三 邈三菩提。【寶鏡三昧歌】是洞山禪師所作,石頭希遷寫了【參同契】,這兩篇文章是姊妹品,這一篇比參同契說明更詳盡,但寫法相同。這一次的解釋是從日本的 飯田禪師翻譯過來的,上次講的參同契也是采用飯田禪師的解說。注解寶鏡三昧的文章很多,飯田禪師寫的這篇簡明扼要,另一篇是面山老師在八十六歲高齡所作, 因為時間有限,這次禪修我們只能講飯田禪師的這篇解說。這兩篇在曹洞宗的寺院中為早晚課必頌,可見其重要。
寶鏡三昧是墻壁瓦礫,是行住坐臥,是生死去來,是苦樂升沉。
『寶鏡三昧是墻壁瓦礫,是行住坐臥,是生死去來,是苦樂升沉』,這一句把重點都講完 了;墻壁也是,石頭也是,各位打噴嚏、走路、睡覺,一切行住坐臥皆是寶鏡三昧。那還有什麼可以講呢?我們最擔心的是生死去來,中陰生到哪里去?有沒有六道 輪回?有沒有地獄?有沒有凈土可以去?有沒有天堂可以上?這些生死去來的問題很重要,而其答案都可以以一句「寶鏡三昧」來解答。各位會覺得奇怪嗎?「苦樂 升沉」包括痛麻癢…這些都是,這表示不是特別有一個三昧,各位修了就可以進入,未修就不能進入;或是說有所成就的人才有寶鏡三昧,不是!不管是佛還是凡 夫,有情、無情、饅頭、鉆石、唱歌、走路…皆是,到底什麼意思?
以正眼看,全宇宙是一枚寶鏡三昧。因是一枚故,無能見與所見。
「正眼看」就是沒有糊里糊涂。我們往往是戴著有色眼鏡看東西,就覺得東西是紅色、綠 色、白色…「正眼看」就是沒有加一個偏差去看,整個宇宙是一枚寶鏡三昧。正因為整個宇宙是一副寶鏡三昧,所以當然行住坐臥、墻壁瓦礫、生死去來都是一副寶 鏡三昧。因為「一枚」就是「一副」,只是一副,「整個」就是「一副」的關系,沒有能見所見。整個身體都是你自己,有可能左腳是我,右腳不是我嗎?右腳看左 腳不是你,或左腳看右腳不是你,會這樣嗎?整個都是自己。你站出來外面一看的話,就分開了,既然整個都是,那能分嗎?不能分吧!水能分做這邊的水看那邊的 水嗎?整個水都是水。可以領略得出來嗎?
我們平常這樣看,你、我、他就分了,其實我看你、你看他,他和我及你通通是一個東 西,一枚寶鏡!這樣說我們就搞糊涂了,你是你,石頭是石頭,石頭不是我,那石頭和我怎麼是一個東西?你同意嗎?老虎現前了,老虎是我嗎?不是吧?老虎怎麼 是我?這在參同契中是「回戶」與「不回戶」的道理。「回互」是整個宇宙是一副寶鏡三昧,「不回互」是指對方是老虎,我是我,這是「不回互」。參同契強調的 是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念頭都認為老虎是在那邊要吃我,我要逃開等等…,各個獨立的,不回互。但是正眼看,原來整個都是一個法界、法性的顯現。那要怎麼樣契 合呢?用道理講了半天不如你一盤腿上坐,簡單講就是這樣,不是你覺得「啊!對了!」那是你的意識思維覺得對了。
若解會為鏡,則入地獄如矢。不見言,山河不在鏡中見,山河草木即鏡。
『若解會為鏡』假如你把他解釋為一面鏡子,那就『入地獄如矢』。你把他當作一面鏡子 解釋,是解釋哦,一解釋的話,你就把他當作是對像去解說,那當然奇怪了,一面鏡子照的當然是影子,這樣分開來的話就完全錯了。「入地獄如矢」就是馬上錯掉 了,不可以把他當作這樣去解釋。『不見言』是沒有聽說過嗎?『山河不在鏡中見,山河草木即鏡』,你聽到「全宇宙是一枚寶鏡三昧」,就把三昧當作是一副鏡 子,這樣就很容易錯掉了。所以他強調「山河草木不在鏡中見,山河草木就是鏡子」。千萬不要把你所看的、所覺受的當作是鏡中的影子,不可以這樣講,山河大地 本身都是鏡子,不是鏡中的影子。
虎關禪師曰,莫啟吾手其人如玉,莫啟吾足脫體現成,看取,看取。
虎關禪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不要多加一個,手腳一動就不是了,等於說在意識境界里去 想這個道理的話就錯掉了,「當下就是圓成」,不需要動手腳,整個都是。所以各位看到的、聽到的,你千萬不要以為是大圓鏡智所現,有一面法界法性的鏡子所現 的,隨你的因緣果報不同而現出的影子,這樣解說就完全錯掉了。看到、聽到、摸到、想到的通通都是鏡子,包括你自己,整個都是鏡子!這點不要誤會了。
熱戀中之情侶,即使孤枕夜眠,猶若二人同衾,霧散山隱(日本短歌)。此歌自古難解,道也須臾不可離,夫妻元一體,獨眠不異兩人同寢,如此親蜜。誰敢愧對共枕情。
接著是取一首日本的短歌,熱戀中的情侶就算是一個人睡覺,如同和對方一起睡。『霧散 山隱』,霧散掉了,山就看不見了。此歌自古難解,霧散掉了,山怎麼反而看不見了?一個人睡覺等同於兩個人睡,到底是說什麼?飯田解釋說『道也須臾不可 離』,道一刻也不能離。你本身就是,你自己把他分開來,所以求道,你不知道自己本身就是道,你本身就是道的話,怎麼離?怎麼分開?當然是片刻不可離。『夫 妻元一體,獨眠不異兩人同寢,如此親蜜』,這表示我們自己或是外面的石頭瓦礫,通通都是寶鏡,因此是這樣親密。『誰敢愧對共枕情』是指難道說你不是道嗎?
霧是我見,看山時,山入眼,眼變山。
「霧散山隱」要特別注意,有了霧就看不清楚了,霧就是「我見」,我的想法、見解都 是。我們看東西、聽聲音,馬上有「我見」加進去,好像霧生起來一樣。『霧是我見,看山時,山入眼,眼變山』,看山時,山的影子進入眼睛,眼睛里有山的影子 現在網膜里,網膜上整個現山的影子,眼睛就是整個山。看到什麼,眼睛就變成所看的像。『能見所見雙泯』,對到了,還有能見所見嗎?我看到山、樹、云、太 陽、月亮,看到時,眼睛就變成一朵云或一座山,這上頭有沒有能見所見?有能見所見是你動個念頭:「我眼睛看到山」,你意識加進去了才有,當下都是影子,都 是像,眼變成花,眼變成麥克風,有沒有能見所見?能見所見是你去想他、講他,所以他說是「看山時,山入眼,眼變山」。
能見所見雙泯,本應解釋為相容,恐被誤解為二元之說,故曰山隱,此為隱之道理。
『能見所見雙泯,本應解釋為相容,恐被誤解為二元之說』。有一個能見的,有一個所見 的,有你和被你看見的山,兩個東西溶解在一起,很容易被誤解為二元,本來是兩個東西,後來變成是一個東西,融入了,不是這樣子。『故曰山隱,此為隱之道 理』,所謂「山隱」,眼睛對到山的時候,眼睛變成山,眼和山變成一個東西,能見所見沒有了。「山」是「我見」,你說「山」即是「我見」加進去了,思維一 動,我見有了,山和你就分開了。現在知道能見所見相容的關系,能見所見都是一張寶境的變化而已。
天地同根,萬物ㄧ體,最親者無過於一,故寶鏡三昧亦可說為大愛。
『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最親者無過於一』,還有比一更親密的嗎?不是「一」的話,就 有彼此相對關系了,所以寶鏡三昧也可以說是大愛。整個都是一張寶鏡本身在那里動,不是寶鏡所現,所以這是大愛。如果沒有這樣,大愛生不起來的,你是你,我 是我,他是他,講了愛、慈悲,都是以我的立場講,我可以愛他一點,我可以同情他一點,那是你在施舍,大愛不是這樣,大愛不是從這里來的。
只管打坐看,與公案打成一片看,必有不覺拍手大笑之時。
這個道理講了很難了解,所以他說『只管打坐看,與公案打成一片看』。飯田老師多少還 是受臨濟宗的影響,贊同參公案,不像擇木興道或是道元主張一直都是打坐,只是飯田是指參公案時與公案打成一片。那麼『必有不覺拍手大笑之時』,講了半天都 不必動腦筋了,只管打坐看。如同我們講咸是什麼、甜是什麼,講了半天,一放入口中便知,所以只管打坐看。
寶鏡三昧實為洞山之作。關於作者古來眾說紛紜,恐過於穿鑿。蓋由於會元十三洞山章記有「師因曹山辭,遂囑曰,吾在云巖先師處親印寶鏡三昧事究的要,今付於汝」。乃認此為云巖之作,源自於藥山。
『寶鏡三昧的作者是洞山禪師,自古以來關於作者眾說紛紜,恐過於穿鑿』。原因是在會 元十三洞山章記里有『師因曹山辭,遂囑曰,吾在云巖先師處親印寶鏡三昧事究的要,今付於汝』。曹山是洞山的學生,離開的時候,洞山告訴曹山:「我在云巖先 師那里,親印了寶鏡三昧是究的要」。「是究的要」參禪最要緊的那個。「今付於汝」,現在付給你了。『乃認此為云巖之作,源自於藥山』,因為看到這段文字, 很多人以為寶鏡三昧不是洞山寫的,而是云巖之作,洞山把云嚴給他的寶鏡三昧交給曹山,而云嚴是從藥山那里一路傳過來的,此為後人的誤會罷了。
蓋此處所謂寶鏡三昧非為書名,而是直指的的相承,「個」之正法眼藏,或為「師資相契」之意。
【寶鏡三昧】并非書名,這點要特別注意。釋尊拈花,迦葉尊者抬頭一看,對到了,破顏 一笑,傳過去了,這是寶鏡三昧。所以寶鏡三昧并非如武術家傳的密笈,也不是什麼奧秘。而是直指滴滴相承,就是要把這個東西傳下來。能夠用文字寫嗎?文字寫 的只是代號,不是它本身。『個之正法眼藏』,「個」包含的意思很多,有人用「麻三斤」、「庭前柏樹子」、喝、棒…等等,釋尊是用「拈花一笑」。『或為師資 相契之意』,一對到,相契了,那是寶鏡三昧。這個有了就對了,不管你叫他舌頭或是鼻子、耳朵、舌頭都可以。
晦然稱此書為寶鏡三昧歌,傳燈也加歌字以示分別。此歌確為洞山大師將佛祖密付之三昧,筆之成文,愿不分真俗,皆得以傳誦證入佛道。
晦然禪師說此書為寶鏡三昧歌,傳燈禪師也加一個「歌」字以示分別,這首歌確為洞山大 師將佛祖密付的三昧「筆之成文」,寫成文章的。他希望不分僧俗,無論是在家出家都能傳頌這一首歌而證入佛道,單靠傳頌就可以幫你忙,得到釋尊真正希望你做 到的,不是叫你理解背頌,注意是「證入」。
不然「五位」之作者(洞山)亦必失其所據。面山之吹唱,痛批世謬,學人不妨參閱。
五位是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這是洞山禪師最有名的五位君臣,他 的根據即是寶鏡三昧,由此可見如果寶鏡三昧不是洞山寫的,那五位君臣是怎麼來的?另一篇面山禪師的吹唱,痛批世謬,糾正世人誤傳的認為此篇是由藥山傳到云 嚴再傳給洞山,洞山再交給曹山是錯誤的,他說的很詳細,大家不妨參考。
此歌與參同契和韻,將之綿密布演。文中意旨廣略稍異,仍沿用虞語之韻,然知音者幾稀。若先讀參同契,再讀此書,自然會發現兩書虛靈相通。
『此歌與參同契和韻』,這首歌和參同契是合韻而成,連押韻都相同。『將之綿密布演。 文中意旨廣略稍異』,只是比參同契說明的更加綿密仔細,說明稍有不同而已,其實兩篇要旨皆為佛要傳的滴滴大意。所以參同契中的第一句「竺土大僊心」就是 「寶鏡三昧」,就是釋尊傳的「涅盤妙心」,亦即達摩傳的「面壁打坐」;文字不同,表現不同,都是指「個」。「個」如果容易講的話,明說就好了,這個「個」 不能用文字講,難以描寫,也無法用感情、感覺加以意會「哦!對了!豁然開朗。」那是覺受。所以說它難,很難!但也不難,因為當下你本身即是,只是自己總不 肯承當!那如果肯了之後就沒事了嗎?
如果肯了,但是認為自己對的那一念放不掉,自肯的毛病上來,掉進悟病,此悟病最難除。但是讓你「覺得對了」的經驗一定要親驗沒有親自經驗那不算,但是這個經驗太美妙、太高興了,過去的習氣又上來抓住不放。所以自肯還是毛病,我們講「真常之毛病」。
這一篇仍沿用「虞語之韻」,用的韻為虞國的韻。『知音者幾希』,知道的人太少了。了 解是必須的,修行方向才不會錯,但了解不是充分的,不是了解了就代表你是對的。『若先讀參同契,再讀此書,自然會發現兩書虛靈相通』,希望大家把此次講解 的寶鏡三昧歌和上次講的參同契對照著讀,自然會發現兩書是相通的,相通在何處?
忘己時無非己,視宇宙為一枚鏡,則事事物物無一非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他用一句話說明『忘己時無非己』,忘己的時候無非通通都是己,自己沒有忘掉,就有 你、他、有情、無情就分了。己是妄想建立起來的,「我是我」的那個念一直在,我在聽,我在修道..那個我要忘掉!忘掉就不能做事嗎?忘掉就不能生活嗎?還 是一樣喝茶,還是一樣呼吸、心跳,還是一樣思想!不要把思想當作是自己就對了。思緒、思潮來了,想要止也止不住,因為它不屬於你呀!『忘己時無非己』這是 出自曾肇法師寫的「圣人無己無非己」,石頭希遷就是讀到此句,有感而寫成參同契。
忘己的時候沒有一個不是自己,這不是聽過去就算了,你親自反照一下自己看,有沒有體 會出一點味道?就算有一點,也是一下子就過去了,剎那又回到那個我,這就是習氣的力量很強。這個習氣你用道理想的,想不出來;用拜的,拜不出來,怎麼辦? 只管打坐!佛傳的,一上坐,擺在那里,整個宇宙就是你,你就是整個宇宙,當下現前!以凡夫的身,馬上能夠證成圣體,只有這個方法。不易凡身,頓成圣體。因 為你本來就是一張寶鏡三昧,擺在那里就是一張寶鏡。不要坐在那里又搞自己的事,想要成佛,想要把煩惱去掉,想著要打通任都二脈…那就冤枉了!
『視宇宙為一枚鏡,事事物物無一非鏡』,這要徹底在打坐時證驗。本來是這個樣子,你不要想歪就對了。『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思想來有什麼關系?思想也是法界的動,念頭來、念頭去或是心理想到的都是「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誰說打坐的時候念頭來、念頭去就不好?誰說的
能照是鏡,所照亦鏡,無他無自,莫能憎愛,元是一空。
『能照是鏡,所照亦鏡』,能照的是鏡子,所照的也是鏡子,重點來了!這叫做「忘己時 無非己」,說法不同,意義一樣。『無他無自』沒有自己也沒有他,這東西弄錯了就變成假平等。不回互是獨立,我和你不同,我和石頭不同,這是不回互,這個弄 不清楚的話,結果把回互也誤會了,誤會變成假平等。真的獨立弄不清楚,就以為通通一樣,結果就變成假平等、假的回互。這樣的話,你的錢都是我的,無自無他 嘛,你的東西我通通搶過來,因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東西當然不是你的。這就是我們意識分別很難弄清楚回互與不回互,獨立又平等同時存在,你怎麼說呢?各個 不一樣,但是各個相同,同時成立嗎?我們用腦子想,怎麼想也想不通,其實原來各個都是這樣子,我們搞不清楚。這一道最難打通了,打通的最好方法還是多多盤 腿比較好,因為盤腿是回互與不回互同時現。兩個同時現?你不要用腦筋想獨立的就獨立,不能平等;平等了就不能獨立,這是廢話,自圓其說的。你上坐盤腿,讓 六根自在,這時說回互與不回互都是多余的,閑話。
『無他無自的關系,莫能憎愛』,沒有自、沒有他,還能愛還能恨嗎?但是千萬不要又掉 入假平等、假的回互去了。徹底的不回互才能徹底的回互,不能徹底不回戶的話,你能回互嗎?不能嘛!好比房屋的基石和柱子,各安其位,各顯其用,各個盡其本 分才能變成一個屋子。如果柱子不像柱子,地基不像地基,你能完成一個房子嗎?不能!各個要盡其本分,你才能完成一個房子,所以「不回互」徹底了,才能完成 「回戶」的樣子。『莫能憎愛,元是一空』請看信心銘的解說。
忽焉在前,剎時在後,初如處女,終如脫兔。始為巨賈,極盡奢侈,終致零落,在巷間行乞而不知恥。
『忽焉在前,剎時在後,初如處女,終如脫兔。始為巨賈,極盡奢侈,終致零落,在巷間行乞而不知恥』,都是指無窮無限的變換多端,都是空,指無限的那個能變的東西在變,整個是一副寶鏡在那里動。有時一下子富貴,沒有過一年半年又變成叫化子了,這整個是一張寶鏡在那里顯。
要能隨所為主,轉處實能幽。寶鏡為己,己為寶鏡。寶是萬能自在之義,寶鏡為喻,三昧為法
『要能隨處為主,轉處實能幽』,安分在自己的本分上就是「實能幽」,徹底的不回互才 能「轉處實能幽」。『寶鏡為己,己為寶鏡』,所以不要分做我是寶鏡或是我是寶鏡里現出來的影子,不對!寶鏡本身就是你,你就是寶鏡,那鏡子上頭有很多的變 化,通通是你自己,無非己嘛!『寶是萬能自在之義,寶鏡為喻,三昧為法』,寶鏡三昧這首歌用寶鏡和三昧勉強分為兩段的話,寶鏡是比方,三昧是法,三昧是正 受,正受是什麼?沒有自我的意見加進去,沒有莫名其妙的邪見、偏見加進去,三昧就是正受。好了,講了這麼多道理,那實際的用功是什麼?
三昧即正受,老實承受與緣合一而忘己。
『老實承受與緣合一而忘己』,只有這一句,大家要記住。寶鏡是比方,三昧是正法,無 己非己…這些是道理,實際上呢?各位現在坐在那里聽我上課,你的緣是什麼?你聽到我說的內容,腦筋因此在動,在思考、判斷,這都是緣,你有沒有和緣合一? 無時無刻都在動腦筋,我聽到你在講,講的好、講的不好,馬上有一個跑出來在那里動,合一了嗎?沒有!那合一的人是不知道你在講什麼嗎?沒有意見嗎?或是糊 涂了嗎?這是合一嗎?聽到後在上面動腦筋在思量,你要知道「思量本身究竟是不思量」。「我」在想,那個「我」不要插進去就對了,沒有「我」插進去,你就不 能分別我在講什麼嗎?所以「妄想畢竟是法性」,懂嗎?你說與緣合一,難道你就變成聲音,所以只有聲音在響,聽到的內容,什麼都都不懂?佛、大禪師不是教你 這樣。
把一個澈悟的禪師的牙齒拔掉,但是不上麻藥,認為不痛才是與緣合一,合不合道理?很 多人認為修行是這樣,我修行很到家,所以我拔牙都不上麻醉,真的嗎?就是忍也是「你」在忍,是忍的功夫好。「與緣合一」是「痛就是痛」,會大叫,怎麼不 痛?就是不想痛還是會痛。釋迦牟尼佛拔牙齒不上麻醉,可以不痛嗎?不痛才怪呢!
「老實承受與緣合一而忘己」,這并不是說你覺受都沒有了,思想都不動了,不曉得你在說什麼,不是這樣。清楚你在說什麼,但是上頭沒有一個分別的叫作「我」的妄念,沒有!只是這樣而已,所以「思想本身究竟不是妄想」。所以永嘉禪師【證道歌】里有「無明實在是佛性」。
最要緊是時時刻刻「老實承受與緣合一而忘己」,能一直不偏離這個就是悟後起修。并不 是澈悟後就絕對不會跑掉、偏離,因此隨隨便變都可以,不是這樣,處處時時「與緣合一而忘己」都不偏離就對了。弄清楚自己就是寶鏡,就是悟了,悟後還要修行 嗎?「修行沒有終止」,這就是曹洞宗最難使人了解的地方,使得學人轉學跑到臨濟宗或是凈土宗那里去。「悟沒有開始,修行沒有終了」一聽就受不了!修行沒有 終止?那我要悟作什麼?我以為悟了就沒有事了,還要一直修行下去?悟沒有開始?那我就不要悟了,本來就是悟嘛。一下子就搞糊涂了,用思想去想佛講的正法, 佛傳的真正的東西,要命呀!
死時坦然死,絕無延生之念,故解脫安樂。另有譯為「不受」,因受無受者故。何以如此?甜瓜徹蒂甜,苦瓜連根苦。
他用另一個說法來說明「與緣合一」,『死時坦然死,絕無延生之念,故解脫安樂』。臨終死的時候坦然死,這個時候絕沒有延生之念,想多活一天也好,多活兩天也好,這樣的話就苦了。這是與緣合一的道理,所以解脫安樂。
還有一個三昧翻譯成「不受」,因為沒有受與受者,寶鏡嘛!能受所受沒有的關系,所以 叫不受。三昧正受有時翻譯成不受,何以如此?『甜瓜徹蒂甜,苦瓜連根苦』,這上頭有沒有道理?苦瓜吃下去的時候,根也苦,葉子也苦;甜瓜整個都是甜,哪有 這里甜,那里不甜?或是這里甜多一點,那里甜少一點?有這事嗎?這是什麼意思?沒有能所的意思。本來沒有能所,為什麼?因為都是一枚寶鏡。
大家剛才聽到鐘響了,下課了,平常我們都是「我自己聽到鐘響」,有沒有分開來?有沒 有一枚寶鏡?不是嘛!處處都是分開來。我是我,鐘響是鐘響,這是不回互。因為徹底的不回互,所以是回互。聲音在我這里響,還是在那邊響?我這邊沒有響,聽 不見;如果只有我這邊響,那就不要鐘也可以響,我想要響就響就好了,不行!一定要鐘動才行,大家動起來才有,有緣才有。
比方講,我在這里照鏡子,鏡子上有沒有我的影子?有啊!如果沒有我,鏡子上有沒有顯 出我的影子?沒有!一定要有鏡子,也要有我。也許有人說拿鏡子的人把這個影子照出來的,那叫拿鏡子的人走開,鏡子擺在那里就好了,行嗎?不是拿鏡子的人把 影子照出來的,那麼是虛空把影子照出來嗎?那影子是誰照的?不是鏡子照,也不是中間的虛空照,也不是拿鏡子的人照,但是,沒有我不行,沒有鏡子也不行,沒 有空間也不行。沒有這些東西,就沒有影子,那這個影子是從哪里來的?你看,鏡子和我是獨立的,但是這個影子呢?不回互有影子嗎?沒有影子。像這樣用頭腦去 理解的話是這樣子,那麼實際的情況還是希望大家多多盤腿,盤腿放松六根,六根讓它放松,就是回到自然的規律。「哦!這是自然的規律…」,你不要又加進了自 己的意見了。擺在那里,思想動來動去也不是你動的,也不是你趕走它,你不趕它,它也走掉啊。念頭動的時候,你不要再加一個「我在想」就好了嘛!飯田禪師整 個序言講了半天就是一個重點:整個都是一個寶鏡三昧在顯,上頭沒有你、我、她,實際的生活怎麼相應?就是和你所看到、所聽到、所接觸到的情景、情況合一, 「與緣合一」這是實際生活用功很好的方法。
張貼時間:11th
December 2013,張貼者:zazen
0
新增留言
憨山德清禪師語錄摘錄
Soh
注: 16世紀禪師憨山德清(憨山大師)與9世紀的寒山(寒山子)不同。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han_Deqing)
“1623年11月5日下午4點,憨山禪師端坐示寂,享年78歲。他的肉身被供奉于南華寺(就在六祖慧能大師的旁邊),至今仍然受到各種供奉和敬仰。[39][40]”
John Tan 和我都很喜歡這位禪師的表達,認為其文辭優美,尤其是我向他展示的關于“鏡心”(鏡子心)的第一部分。
「示靈洲鏡上人
余昔游海門。登妙高峰。入無際三昧。入棱伽室。睹東坡老人。代張方平手書棱伽經。與佛印禪師留作金山常住。是時舉身毛孔。熙怡悅豫。如春生百草。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覽教乘印證。乃知為習氣橫發于中。熏然不自覺耳。自爾行腳云水間。此海闊天空虛明昭曠之境。時時如大圓鏡。懸于眉睫間也。頃為幻業所弄。直走瘴鄉。舟行過曹溪口。下湞陽峽。經小金山。而抵羊城。未暇登眺。戊戌秋日。始得覽其勝。與鏡心上人。過東坡堂。讀悟前身詩。又爽然自失。恍然若睹舊游。是知天地一幻具。萬法一幻叢。出沒一幻跡。死生一幻場。江山一幻境。鱗甲羽毛一幻物。圣凡一幻眾。爾我一幻遇耳。上人降心白法。日誦金剛經以為定課。舊染頓祛。心光漸朗。蓋肯于刮垢磨光。非泛泛波流業海者比也。頃持卷索法語。為進修之資。老人猛思昔游海門故事。今此地見東坡如前身。因嘆人生生死幻化去來夢事。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則三際十方。當下平等。天宮凈土。一道齊平。心佛眾生。了無差別。鑊湯罏炭。實際清涼。草樹庭莎。風帆沙鳥。煙云變狀。日月升沈。舉目對揚。無非普現色身三昧也。吾學道人。所貴金剛正眼。爍破無明癡暗。煥發本有智慧光明。拈向現前日用。欬唾掉臂。揚眉瞬目之際。拈匙舉箸之間。頓顯自性無垢法身。是稱為得解脫人。即如空生悟般若時。涕淚悲泣對佛。自謂實無有得名阿羅漢也。一切世間。所有諸法。豈有過此般若者哉。然般若非他。即吾人心鏡之光耳。永嘉云。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方剖析。上人號曰鏡心。是以心為鏡耶。是以鏡照心耶。若以心為鏡。則老盧道。明鏡亦非臺。非臺則無鏡可寄。若以鏡照心。心本無相。又何從而照之耶。如此非心則非鏡。非鏡則非心。心鏡兩非。名從何立。如此則上人名是假名。名假則真亦非真。是則所讀之般若。又豈有文言字句。寄于齒頰之端耶。上人茍能悟此法門。則江光水色。鳥語潮音。皆演般若實相。晨鐘暮鼓。送往迎來。皆空生晏坐石室見法身時也。如此則東坡之所書棱伽。佛印之殺青災木。與老人今日荷三生之緣。重過此山。上人偶拈此卷以請益。莫道又是前身夢語也。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人茍能不昧本因。當習氣橫發。試取此卷讀之。不覺妄想顛倒情塵。自然冰消瓦解矣。」
「示歐生伯羽
嘗謂一切圣凡靡。不皆以志愿成就世出世業。是知吾人有志于性命者。志出生死。有志于功名富貴者。志入生死也。吾師有言。廣大智海。變而為生死業海。寶明妙性昧。而為貪瞋癡慢生死之業性。由是觀之。吾人之性。真妄之源既已不二。茍知由貪瞋癡而入生死。即可用貪瞋癡而出生死矣。諺語有之。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余居常每念勾踐因會稽之恥。志復吳仇。乃臥薪嘗膽二十余年。衣不重彩。食不重味。竟滅吳以霸。吾學道人。視歷劫生死。幽囚困辱于三界牢獄。豈直會稽之恥。貪瞋癡慢。奪吾妙性之光。破我涅槃之宅。豈直吳仇。吾人怡然如飴。而與之嬉戲游宴于其間。略無慚恥奮恨之心。可謂大不知本矣。其自視也。可稱大丈夫哉。伯羽有志于此。當為切齒。」
「示馮生文孺(庚子)
學道人第一要發決定長遠之志。乃至盡此形壽。以極三生五生十生百生千生萬生。以至劫劫生生直是一定以悟為期。若不悟此心決定不休。縱然墮落地獄三途。或經爐胎馬腹。誓愿不舍此決定成佛之志。亦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之信心。譬如有人發心。有萬里之行。決定以所至之處為的。從今日出門發足一步。直至入彼所至之門。親彼所求之人。以至升堂入室。與之交歡浹洽。以極忘形而后已。如此方稱有決定志也。茍無此判然決定之志。只說出門要去。回顧目前。種種所愛放不下。或因循延挨。口去心不去。或者幸有親朋大力之人。促發出門。及乎上了路頭。悠悠蕩蕩。或遇歌管隊里。富貴場中。貪戀耳目近玩。忘卻未出門的念頭。邈然不知所向往。或中道緣差。撞遇惡友惡緣。弄得囊空資竭。加之疾病纏綿。進退回惶。生無量苦。或身體疲頓。久沐風霜不柰勞苦。便生退還之念。或將近及門。遇見一機一境一事之差。或訛言誤聽以為實。使其將見而不及見其人。臨門而不得入其室。如此者舉皆枉費辛勤。終無實到究竟之地蓋緣初發心時。無決定志耳。茍如此欲作世間小小功名事業。亦不能成。何況無上佛道。了死生。證菩提乎。故曰。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豈可取近效。求速就哉。雖然如是。有決定之志。更須要真實之見。若知見不真。志其所不當志行其所不當行。亦更枉用工矣。吾人求道既有此志。須要的信自心。當體是佛。本來清凈無物。本來光明廣大。如此所以日用現前不得受用者。只為彼此幻妄。四大拘蔽。介爾妄想浮心遮障。難得透徹。過此生死關捩子。不啻若干生萬劫之遠也。吾人既知此心。諦信不疑。今日發心。定要以悟為期。即從今日發心做工夫。便是出門第一步。今日親承善知識開導。便是促發之者。至其促發上路。途中種種境界。種種辛勤。種種遲回。留連不留連。退惰不退惰。皆在學人自己腳跟底本分上忖量。皆非善知識所可與也。馮生文孺。有志于此。剔起眉毛。且看腳跟下最初出門一步。」
「示曾生六符(壬寅)
圣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跡。以其至虛而應萬有也。故老子有言。不出戶知天下。豈妄想思慮機變智巧揣摩所能及哉。所謂廓然大公。圣人之心也。古今智巧機變之士。自謂思無不致。智不可及。故飾智自愚。是心光未透。本體未明。墮于無明妄想網中。而將以為智大。若持螢火而與赫日爭光也。曾生志道。當以此自勉。」
Original Text (Paragraph 5):
「示贊侍者
侍者真贊。寫余小像。焚香作禮。請說法語。老人驀拈拄杖趁之曰。爾朝夕執侍。尚不自知生尊重想。又何以紙墨畫像為師范乎。每親聞法教。如春風度耳。又何以紙上陳言為準則乎。爾自發心出家。求出離相。而不決志修遠離行。果真出家。實為生死乎。爾自心癡迷。向外馳求。不知頓歇狂心。為成佛秘要。區區執幻妄為真實。迷頭認影。了無出期。即老人坐向汝胸中。爾亦作熱病想耳。佛言。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勝凈明心。本非外得。果能如此。可稱坐參。不勞遍禮知識。自入無量法門也。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又何以包裹老人為。爾自思惟。二六時中。除卻穿衣吃飯。迎賓待客。折旋俯仰。咳唾掉臂。雜談戲論處。如何是自己本來面目。者里參透。許汝覷見老人一莖眉其或未然。對面千里。」
Original Text (Paragraph 6):
「示明哲禪人
余被放之四年。己亥夏。講棱伽新疏于五羊之青門旅泊庵。禪人不遠數千里。參余于瘴鄉。余視其謹愨。命典齋食。且將令知三德而調六和。攝一心而修萬行也。禪人唯命是聽。勤力半載余矣。適飲瘴煙浸染成疾。自視四大不支。難堪眾務。乃乞度嶺北。尋樂地以休養辭行。老人因而勉之曰。爾豈以苦樂為異地。死生有彼此哉。殊不知四大為假借。苦樂為幻場。死生為夜旦。亦不知心乃眾惡之源。身為眾苦之本也。原自迷心為識。執妄為身。顛倒死生。出沒苦道。曾不知幾千萬劫。譬如夢馳險道。怖畏張惶。求脫而不能。欲離而不得。憂愁悲楚。望救無門。疲頓精神。暫息無術。自謂終墮沉淪。爾乃甘心汩沒矣。又安知極力而呼。猛然勃跳。而大覺之。則向之悲楚辛酸。皆成笑具。以今既覺。與向之求脫。何異天壤哉。即爾而觀。今之病苦呻吟。作去就求脫之想。正若夢中事耳。不能自呼而覺。余為大呼而汝猶不知。是薾然長夜。終無惺眼之時矣。柰何以幻妄而甘苦辛。認夢想而為真宅。今既遇呼而不覺。舍此而誰又呼之耶。嗟嗟。蒙冥顛倒長夜。欲求睹慧日之光。如今日之緣者。難之難矣。爾試思之。忽然猛省。回頭轉腦。生死情關。頓然迸裂。便是破夢宅出險道之時也。」
Original Text (Paragraph 7):
「示舒中安禪人住山
舒中禪人。將誅茆南岳。請益山居法要。老人因示之曰。夫道不在山。而居山必先見道。見山忘道。山即障根見道忘山。觸目隨緣。無非是道。此古德名言。永嘉之諦訓也。子今志欲居山。是見道而后居耶。是居之而后見道耶。若見道而后居。居則有住。住則道非真道。若欲居山而后見道。道本無住。住則道不在山也。子將以何為道。而又何所居也。子徒以山為山。殊不知日用現前。身心境界皆山也。教云。生老病死四山所逼。又云五蘊山。又云人我山。又云涅槃山。然涅槃心也。人我境也。五蘊身心。乃生老病死之窟穴也。梵語涅槃。此云寂滅。幻妄身心境界。總屬動亂。原其本致。則真妄不二。動靜皆如。但以迷悟之分。故有圣凡之別。迷之則涅槃而成生死。悟之則生死而證涅槃。是知五蘊人我之山。元是涅槃安宅也。斯則一切圣凡出生入死。未嘗不居此山。而子之寢處長夜于此久矣。夫何今欲居之耶。若以欣厭取舍。為入道之資。是猶避溺而投火也。故曰。我欲逃之逃不得。大方之外皆充塞。又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入道之要。唯在歇狂心。泯見聞。絕知解。忘能所。息是非。寂滅此心。政不在逃形山谷。飽食橫眠。恣懶怠。長我慢。為道妙也。梵語頭陀。此云抖擻。以其能抖擻客塵煩惱耳。但凈其心。是諸佛道。子其勉之。」
请先看:
Please read this first (English):
Thusness/PasserBy's Sev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