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y clear.




不净如空,身心空寂,能所双亡
护眼色:绿 字体:粗体 作者:达照法师 发布时间:2016-2-12 17:31:31 繁体字 

不净观确实是去除对色身、尘劳贪着的简易而有效的方法,在解脱道上的修行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众生心灵被困的原因就是对身体及身外之物的黏着,在心灵上就是贪着色相,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多贪众生不净观!当不净观成就骨人净观的时候,所有色相方面的贪着也就自然被克服了。
当不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轻松地体验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那就是一种历练的功夫,而乱花时欲迷人眼的红尘滚滚也会变得客舍青青柳色新了!心中的障碍消除了,自然会出现全新的感觉,看到天空都是蓝的,白云飘过都是一种曼妙的幸福,青山绿水,蝉鸣鸟叫,清风徐来,薄雾如纱,身心寄情于长空洁净,见闻觉受于自然无求,还有什么可以产生贪婪和执着的呢?!
通常人们对于不净的事物,总会产生抵触和排斥的心理,同时也就会有的觉受出现。人们都是不喜欢肮脏和不干净的东西,尤其是对于自身和他身来说,更不愿看到全身脓烂青淤的情景,甚至会出现极度恶心难受的反应,这些都是苦的范围。
也有些人会通过不净观而对人世间产生无常的强烈感受,特别是针对自己喜欢的色身,在贪着爱恋的情形下,进行不净观之后,会发现自己对曾经所爱惜的对象丝毫都生不起喜悦感。而曾经是如何如何地爱惜的对境,瞬间成为了那么那么地厌恶,这种心理的变化既是巨大的,又是迅速的,这就给内心造成了极为无常的幻化感。
还有些人则会在不净观之后,看到了生命的一个侧面真相,那就是无我的真实。一切爱欲和仇恨都来源于强大的自我感觉,当不净观修成之后,行者内心对于爱欲和仇恨不再是那么咬牙切齿,甚至不会过多地搭理以往的那些情绪,在苦和无常的双重压力下,自我感觉越来越遥远、越来越虚幻,最后当然会进入对自我的重新审视阶段。而在苦和无常的背后,却深深地隐藏着一双智慧的眼睛,那就是无我的智慧。
在无我的智慧观照之下,凡夫四种颠倒:常、乐、我、净的人生观被彻底摧毁,从而得出的人生认知是:无常、苦、无我、不净,也因此消除了妄想执着的颠倒错谬,所有障碍心灵的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真心就像天空一样呈现出来,映衬着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湛蓝蔚蓝的天幕下,万物都充满着无尽庄严的蓬勃生机,佛说: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
不净如空,不净观到了极致的时候,身心世界一片空寂,能所自然双亡,自他融入不二,业障皆已远离,解脱就在目前。不净如空,不净观让内在的所有纠结都化为乌有,让诱惑自身自心的所有外境从追索的目光中消失,内外明洁,空灵剔透。不净如空,就是:无我无人无世界,有花有月有楼台。



-------------


达照法师:观身性相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2016-02-17 19:58:07)

禅不离本心,但也不离本身。观身禅就是从自身入手,通过对身体的全方位观察,既能够从无常、苦、无我、不净等等角度契入,从而去除了因为身体而带来的贪嗔痴烦恼,又可以从常、乐、我、净的角度契入,从而开启了自身实相的无上妙用,真是不可思议!观身实相就是观察自身的最真实最全面的相状,言外之意即是平时我们对自身的观察并不全面。因为我们内心散乱无序,所以对自己的身体反而所知甚少。观身禅是层层深入观察自身的禅法,与观心禅法自然有着巨大的差别!
观察有相之身,亦能彻悟生命之缘起;彻悟缘起之法,即能了达万法之性空。明了缘起性空,则近乎道。如经云:观身性相同于虚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禅修的过程中,随着禅定功夫的深入,观察力或觉察力自然而然地由浅入深;同时定慧等持,通过不懈努力,智慧的审察能力也随之提高,于是会在不同的阶段,发现自己身体的不同内涵。久而久之,将心比心、将身比身、将身比物,心、身、物都能够融会贯通,明了这一切都是在业力的驱使下呈现出来的,也都是缘生缘灭、幻生幻灭、不生不灭。
行者从七支坐法开始,内观自身,无妄无念,觉照明了,身心怡悦,浑然入定,身心寂然,不动不摇,不倚不斜,安心如法,定功增上,便易开慧。慧力充盈,心光内聚,即可观见身中三十六物,及诸种种景象;心光外露,亦可照见五蕴浮云虚幻出没,内外交融,无我无人,顿时忘却所有情境是非,圆坨坨、光灿灿,身心世界,无不遍照,诸法实相,朗然现前。从身明了性相不二之理,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圆融,所趋皆圆,自在无碍,微妙无比。
如果说四念处是禅修的核心方法,那么南传的四念处法仅仅只是走向解脱、证悟涅槃的根本方法,只有大乘佛法的四念处才是趋向菩提的无上妙法。因为解脱道的四念处是从现实人生的角度,深入仔细地观察到:现实人生中所执着的永恒、快乐、自我、清净等都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而已,事实上现实的人生并非想象的那样,现实的人生充满了局限、狭隘、变数、不能自主,也不可能是永恒不变和究竟快乐的。所以用无常、苦、无我、不净来做一个更加客观的描述,最终得出了解脱道相应的结论。
时至大乘佛法兴盛时期,这种对错、好坏、善恶、凡圣只是对立而言的思维模式就被反复地否认了。大乘佛法对四念处还有更加深刻而又完整的看法,也就是大乘所说的生命都是圆满的、完美的,只需要去悟、悟后起修,不需要去记忆和改造。既然要去体悟,那就直接从身体的本性上着手,观察自身之性质,原本都是如此这般的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性相一如,能来所来,皆悉了然,犹如虚空,自在无碍。----发表于《东方早报》(201612日第B05版)
-------------
 
达照法师:进入禅定的基本条件

智慧海达照法师的博客达照法师2015-06-18 07:54
我要分享
75
达照法师:进入禅定的基本条件

进入禅定的基本条件(资料图)

要想获得如理如法的禅定觉受,就需明白进入禅定的基本条件,即所谓禅法支林功德,就是深入禅修必须具备的五个方面:寻、伺、喜、乐、舍。也就是对自身的觉受要有寻找之心,哪怕是极为微小的一个觉受都要原原本本地找出来(寻);并且对所寻找出来的感觉需要坚定的意志力来伺守住,不让别的心念妄想参与其中,纯粹地守住觉察到的每一个感觉(伺);并让这种感觉引发喜悦的情怀,引发身体的喜悦感(喜);内心的愉悦,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身心平衡状态下的满足感和兴奋,身心同时感到了快乐(乐);但最根本的就是心一境性,即全神贯注的、身心合一的专注力,摈弃一切妄念,专心致志守护着身体所发生的觉受(舍)。有了这五支的禅林功德,那就会长时间保持着禅悦的境界。

在这五种基本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也可以从粗浅的观身开始就寻找身体的每一种状况,继而守住,产生安定和愉悦,同时专注力不能减少。进而到稍微深一点的观受上,对身心的所有觉受都了如指掌,并能从中获得不可替代的愉悦感,顿时身心会变得轻松自在,所有的感觉都会隐隐约约地产生美感。此时,需要把注意力的范围慢慢地收摄到内在的觉受者上,也就是通常我们认为的上面来,这就需要有心念处的修法了。

心念处就是放下对觉受的专注和执着,而是要从觉受上更进一步地专注觉受者,通常会认为是我们的心。佛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回归生命的原始本真状态上,你就会发现生命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色彩斑斓。最原始的地方就是自己的这颗心,也就是蜕下厚厚的虚伪外装,全然透露出吾人的本来面目。对于心念处的用功方法就是分开三个步骤逐渐来完成。第一是要看到自己内在的情绪、杂念、恶念、烦恼等等,明了自己也是个名副其实的烦恼场,一切心念都从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而来,追根究底地把所有心念的生住异灭弄清楚,最好是能够一目了然。第二是要看到自己情绪、心念背后的没有情绪和心念的地方,看住一切心念和情绪的来来去去,就好像是六龙跳舞,所有的心念起伏来去都很清楚,不令遗失觉照之力。这个专注力慢慢培养起来之后,世间最难堪的情绪和外缘也无从干扰内心了。第三是要看到:所看见的心念和情绪缘起无自性,空空如也,能看见的内在觉察力也是缘起无自性,空空如也,能所双亡,心境交融,心念升起来的三个角度(所念、能念、能所双亡)都同时赫然呈现,此时的心念处禅法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功德也是巨大的。

最后是法念处的修习。对身心内外一切万法,也就是色心二法,或者说五蕴的缘起法,对这些身心世界共同拥有的万事万物,一一进行全面细致地观照,所得结论便能符合佛陀的教诲,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察一切法的同时,就能见到无常,因为世间一切万法无非都是无常的演绎而已;见无常就能见到无我,因为无常的事物背后并没有任何一个能主宰的自我,或可以被主宰的实物,无常的缘起本质即是性空;见无我即见涅槃,涅槃无能所,本来不可见,亦不可不见,言亡虑绝,非去来今。如此方能真正得到观身禅法的殊胜利益。(文:达照法师


--------------


  达照法师:如何分辩真正的正知正见?

发布:如是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6/2/8 15:32:00   收藏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护持正法

                            
             

  谈到正知正见,按照佛经里面说,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就是依世俗谛和第一义谛。又说,不得世俗谛则不得第一义谛。什么意思呢?就是知见有两种,一种是现实人生的知见,世间的知见,就是叫你怎么做个好人。第二种就是出世间的佛法的正知正见。世间的最高的知见是什么?就是两个字:因果。如果你这一生做人,做了几十年能够明白因果两个字,你这人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我认识到一个老先生,95岁,他告诉我,他已经见过五代人去世了。小时候看到他爷爷去世,长大了父亲去世,再长大了他的同辈以及儿子去世,现在也有他的孙子去世了。他见过的人已经很多了,他说得出的经验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好事的,他一定子孙后代都好;做坏事的,过不了多长时间自己都不好了。所以,按照世间的最高的智慧、正知正见来看,我觉得只有因果两个字能够概括所有人类的最高的智慧,那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出世间的正见,佛法当中的正知正见。佛告诉我们,我们在六道当中轮回的生命是有我执的,有凡夫的是非对错、爱恨情仇,有对立的二元世界。这个二元的背后,是生命的根本!根本是什么?我们大家轮回的原因是迷失了自我,我们感觉到有一个我,而实际上对这个我的认识是不到位的,是错误的。我们所认识的那个我,是不存在的,相当于水中的月亮一样。水中本来没有月亮,我们愣是觉得水中有个月亮,然后为了救水中的月亮,付出了很多的辛苦。虽然这水中并没有月亮,但是水中有月影。我们要知道,水中有月影是因为天上有月亮。佛教讲的佛性真心,是指天上的月亮,讲的妄心是指水中的月亮。真心是无心,真心是无我,我们把自己的妄想当成我,就把水中的月亮当成真月亮了。如果有一天,你看见水中没有月亮了,你就解脱了。就在生活当中看见没有我了,你轮回所有的痛苦都解脱。但是它并不是空的,也不是有的。如果说空,什么都没有,说水中没有月亮,结果认为月影也没有,那就是错了,这是断灭见。如果说是有了,好像就又说水中就是有个月亮,这是常见外道。所以真正的正知正见,一个是无我的空性见,就是水中没月亮。第二个叫中道正见,就是不是空的,也不是有的。说空是因为我们执着它实有才说它是空的;说有是因为它确实有个月影,因为天上有月亮。大家如果明心见性了,发菩提心,成佛了,这才是具足真正的正知正见。阿弥陀佛!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xuhua@xuefo.net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达照法师:明心见性的阶段

发布:清净乃空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4/8/23 8:28:00   收藏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护持正法

一、生死此岸 随业受报

我们现在只停留在生死的此岸,一直在那里打转,最多你想到:我没妄想了,我停下来了。上天堂去了;再差一点,你想到生气要打架,有矛盾心里烦,下地狱去了,总是在这个六道的轮子里、樊笼里面,上窜下跳不得安宁。

那么如果没有一眼看透缘起世界的本质的这种决心,我们还会悠悠霍霍,还会将就苟且,每天都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饭吃了去找饭吃,没衣服穿了去找衣服穿,但是没棺材了要靠别人找了。就是每一个众生只要在轮回中,他所解决的问题全部都是眼前的、短暂的、随业受报的问题。

为什么佛法是韵高千古,力挡万夫,贯穿十方三世,不但是我们现在人间需要,就是六道中任何一道众生,都需要明白他生命的真相。所以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你在见地上先要能够彻底打破有我有人的,甚至有世间有出世间的这种执著。

二、时时用功 不落六尘

神秀大师讲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相当于大家现在打七,时时勤拂拭,心像明镜台一样,你现在一个念头都没有,完全明白,这就像镜子。大家的眼睛也是一面镜子,你眼睛睁在这里,不把眼睛污染了,你眼光所及一切景象一目了然;但是如果你眼睛污染了,你在眼根上产生了眼识,你喜欢看某一个人、某一件事,其它旁边的眼光所及的事物,却淡漠不见。

神秀大师告诉我们的用功方法,就是你时时都要在你六根门头,擦拭自己的尘埃:各种成见、各种串习、各种妄想颠倒,就在你六根门头擦拭。也就是你六根落入六尘了,马上把尘脱开,不要被它落入;思想落入法尘了,马上舍弃,没有概念,叫时时勤拂拭,真是时时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能够让六根不落在六尘上。

三、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但是六祖大师告诉我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尘埃在哪里啊?这是直指真心的妙法,明镜亦非台,虽然你还照样能够看万物、听万物,六根没有傻掉,六尘也没有变化,但是自以为有的这种自我认知,自我的执著,把明镜当成是自己的心的这种观念,却当下透过。

那我们打七就要打这个,你眼睛还是照样能看,耳朵能听,有人把这个能看能听,就当作自己的心性了,当作有了,六祖大师一棒子下来,告诉你菩提本无树,用一个无字轻轻地带过,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本来无一物这是根本。

破本参就是见到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这个词现在还是很白话,我们大家如果对自己的根尘世界、心思烦恼,用本来无一物去一对照,你就能判别出自己的思想境界、观念如何,能够确认身心世界本来无一物,尘埃自然就无处可染。

所以僧璨大师才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就真正要到达我们的解脱道菩提道,真正要想破除本参,难不难呢?不难!让你从无到有,有一点难,无中生有;让你现有的东西,你觉得有的给它放掉,只要你愿意,那有何难呢?



第四节 能所双亡 绵密保任

  一、放下所缘之境
  怎么办呢?上师告诉我们:能所亡处自性现,绵密保任勿轻忘。能所亡处就是能所双亡,这个能所亡处有两层境界。
  我经常跟大家讲,第一层就是能跟所,先把所亡掉,把能先保住,就是我们要求大家能够有能力打七的,要做到这步功夫。如果做到了,你过来打七那进步很快;这步做不到,在这里打七,充其量是让你腿受几天苦。苦死了心里还想:这么苦就当消业障吧,我业障消掉以后总会好一点的。就是你做不到把六尘的境界,随时都舍弃掉。
  六尘的前面五尘比较好办,我们看见跟没看见一样,听到跟没听到一样,眼耳鼻舌身,其实真随时都把它舍弃也不太容易的,但这个还算容易,就是这个法尘相当难。
  法尘就是我们的妄想,你要能够看到妄想生起来之前,妄想就像秋风扫落叶,扫不干净,秋风一吹,你刚扫完,它又落了一地啊,刚刚前念才把这些抛弃,后面一念后门它就马上冲进来了。
  所以南怀瑾老师说的一句话说得好: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它着地自成灰。不要扫它了,那么吃力那么累干什么,哈哈一笑往那一坐好了,它要来就来,要走就走吧,它会着地自成灰的,这就是第一重境界:把所放下,能还是一笑罢休闲处坐,坐在那里就是能。

二、关于心的四句话
 

我们能打七的坐在那里,基本上脸上都不会有皱着眉头难受的样子,一看难受的样子就知道你那个贼在那里,痛起来了,妄想来了。真是没有妄想,他是一笑罢休闲处坐,他的脸上是舒展的。 在今年正月,我碰到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他想到深山里面去吃树叶,他跟我讲了几句话,我觉得这个人很厉害。 学营养学的,上大学不想上了,他想跑到深山里面去,他妈吓死了,把他带过来。我没有见过二十岁的人这么沉稳,沉稳不是沉重,这么坦然的,他的内心非常平静,平静到在座诸位都达不到,所有我见过的出家人也没达到过,讲话很轻、很慢,他曾经有二十天不吃饭只喝水。
第一句话他讲的,他发现,他说: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欲望。我觉得简直是真理哦,你看看,我们想开悟的欲望有没有,你想你就痛苦了,跟你说,所有的痛苦来源于欲望。
第二句话讲的是,他在那段时间所体会到的对心的形容,非常好,他说:心是没有皱褶的,心是舒展的。心是舒展的,很平,就是你的脸,眉头没有皱起来,舒展的,心舒展了你的眉毛也是舒展的,脸色也是舒展的,所以第二句,心是舒展的,心是没有皱褶的。 你看看我们大家的心里,越用功、越打坐、越着急越纠成一团,腿痛的时候也会纠成一团,手印散了也会纠成一团,哪里不舒服就马上纠成一团。而他二十天不吃饭,他能体会到心是舒展的,就像一张纸没有皱褶一样,没有皱褶的,我们大家看看心里是不是有皱褶,我们说佛陀慈悲的双手,能抚平我心中的创伤,就把我们自己抚平了,但是一个很年轻的人他体会到,自己的心是没有皱褶的。
第三句话是:心是没有裂痕的。我们大家有没有伤痕累累啊,那个裂痕在哪里,他能体会到心是没有裂痕的。 第四句话说:心是无条件地快乐。所以当你能够把这个法尘的概念都放下的时候,你能体会到心确实是无条件地快乐,但这还是第一层境界,能所亡处啊。 中国的老子这么了不起了,他也就达到这样一层境界而已,所以我觉得,一个小孩子他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很不容易的,很有善根的。
三、能所双亡
那么老人告诉我们:能所亡处自性现。
它有第二层境界,就是把能和所都要消灭、销亡、粉碎。所以当机立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毫不留情地把我们的自我,全部给它扔扔掉了。如果你气魄不够,扔掉了还会把它捡回来的,因为你用意识把它扔掉,下回想想,还是有我在那里,那个根又会冒起来的。 气魄够的人,他确实敢把自己扔掉,气魄够了是什么,就是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人,出离心就是看到这个世界,我们拥有的六根六尘六识,是我们一切痛苦的内容。
我知道了我的身体、我的思想,这一切无有一毫值得留念,值得你在那里纠结和固执的,这是出离心,菩提心就是生生世世,哪怕舍弃头目脑髓为一切众生,也能够心甘情愿,这种气魄有了,那么你舍弃自我易如反掌。 所以有这样的一个前提以后,再加上我们通过克期取证,几天用功下来,就在刀锋上、刀刃上做选择,千钧一发之际,你要选择轮回还是选择解脱。还有一丝一毫地舍不得,你就掉到轮回的坑里;如果你没有舍不得,那你就粉身碎骨:一句了然超百亿,碎身粉骨何足酬。所有内在的自我执著和根尘全部脱落,大地平沉以后,老人说的自性现。 当你真有勇气把这一切全部截断,你可以尝试着壮壮胆,把自己舍弃一次,然后借着无我的力量回到现实当中,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但是原先的那一切,是非爱恨、人情冷暖,突然不见了,再也没有那个斤斤计较、为自己朝生暮死的轮回痛苦了。
四、自性显现
自性怎么显现哪?只有能所断处,你的根尘识所有的表现,全部都是自性现。历代祖师大德做种种的展示,举一个指头也好,打一拳也好,大吼一声也好,无非告诉你,用你的根、用你的尘、用你的识、用你眼耳鼻舌六根门头,随时随处,任何表现不离当下,那就是回转根尘啊!
所以云门禅师说随波逐流啊,你只有截断众流以后,才能够随波逐浪啊。业来了就来了,业走了就走了,过去的业让我活八十岁,我不要活到八十一岁,过去的业要是让我明天走,我不要等到后天,没有关系,一切随业,来去自在。
就在此时,如果你在根尘当下脱落、能所双亡之后认取了,知道这一切现实的当下,全部是自性的显现。
背后的那个偷心的根、生死的根从此无影无踪。
如果我们平常在生活中的品行好,就是做人的标准很高,已经做得非常善,比如说五戒十善已经做的很好,那你用起功来就如鱼得水,基本上用功就在穿衣吃饭当中。
如果我们平常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说嫉妒心啊,或者是贪欲的心啊,享受生活的那种小资的生活态度啊,那你在生活中还需要磨炼,一对境还会跟着境跑。 但是不要紧,跟着境跑的只是一种业的惯性,而不是你。
我们现在如果没有破除我执之前,跟着跑的那个全是我,能所双亡以后,你再随境生心,再跟着境跑,跑过去的全部是一种业,也就是说过去的一种生活惯性,还跟着跑,但是背后跟着跑的那个人,却是没有根的,轮回的根已经被斩掉了。
所以修行没有见道之前,需要三皈五戒十善,把好人做好。当你已经习惯成做好人了,
你一旦见道了,你的整个生活其实就是弘法利生,就是你用功随机,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
但如果品行不好的人,却有一点翻习气的时候,确实还是要注意一下,下一点功夫,如果一不小心,那个名利心一生起来,那指不定还会伤害几个人,但你真见道了也不用怕,因为真见道,能所真能够双亡,他一定是圣人。
五、绵密保任
所以在用功的时候,叫绵密保任勿轻忘,不要轻易地忘记,这是对于精进用功的人来说。
那么这个两句话连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能所亡处自性现,绵密保任莫轻忘。
对于能跟所脱开,所已经忘记,能还没有忘,就是我们打七这种效果的人,你真正要修行的,确实要绵密保任,不要轻易地被六尘所转。这个是很关键的时刻,就是要全神贯注、不随境转,外不被境迁、内不随心转,就清清楚楚,一笑罢休闲处坐,也很轻松,也不要觉得很纠结很难受。
盯着它,但是轻轻松松地盯着,就是在这里用功的时候,也叫保任,保就是需要提起来、抓住它,任就是放松它、任其自然。所以你妄想来了,告诉自己贼来了,好,一放下轻轻松松了,然后你该吃饭的吃饭,该走路的走路,该说话的说话。
说着说着一不小心又抓住被说的话了,心又随它转了,师父讲到哪个话我听得觉得有受用了,你早就妄想出来了,好,马上一放不理它,这样呢,只要你一放,这就是任了。
跟小鸟学飞是一样的,这个鸟脚跟一点地,它一飞起来,一飞起来因为翅膀太软了,马上又掉下来,那个脚一点地那一下叫做保,翅膀已经张开已经离开地了那叫任。
你一开始任的功夫很差的,任一下马上就掉到地上,马上就粘着了,怎么办?继续飞,所以小鸟要不停地飞不停地飞。
小鸟一般三五天它就能够飞出去了,就能飞得比较稳了,从它学飞开始。 我们上根利智的人也要三五年,我们飞得比它厉害了,比较难一点;这个善根稍微薄一点的,要三五十年功夫才能真正做成片。 所以这里面呢,大家修三年一千座修满,好像觉得怎么还没有见性呐,有一点受用了,是不是还没有成佛啊,好像就着急了,就不用功了,大错特错!
你要看自己过去的业习有多少,现在你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放松放开去飞,所以这样子绵密保任。悟之前,在一念不生之前保住,一保住以后,就在这种感觉当中,放松放松,让它自然,那用功很轻松。 然后能所双亡了,证体以后要起用,在生活中起用,根据你的习气的多少,来看你的保任。
习气少,任的时间长一点,保的时间可能少一点,一保马上就任了,任其自然。
保任这个词是禅宗创造的,用得非常好!绵密保任哪,老人告诉我们,密就是精进,精而不杂叫做密,精密啊,进而不退叫进,所以精进修行就是绵密保任,所以悟以后还要绵密保任。
要保到什么时候?立定脚跟无偏颇,一切无求道真常。
立定脚跟,其实你能所双亡的时候,脚跟已经踩地了,已经落地了,知道无我无人无世界,但是在生活中、在工作中,要做到一切无求,你的道就回归中道了,所以从发心用功当下想要打开,必须要当机立断能所双亡。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