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o Mind Thus Come One (无心如来).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o Mind Thus Come One (无心如来). Show all posts
    New article by someone from China on how the realization of Anatta and Dependent Origination led to the end of his suffering, and how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end suffering.
    One of the super rare people in China that I have ascertained to have realized anatta. Despite it being such a huge country.
    中篇
    【前注:那一个个毫无预料的瞬间状态,没有概念、思想能够生起,一个刹那本身就是一个全新内容,很难用文字语言表述其内容,为了提供一定参考性,使用了概念语句做解释】
    先是,天崩地裂般的绝望感同时生起,顿时,感觉自我身心彻底粉碎!这是对追求乐受、逃避苦受欲望的彻底舍弃!这是对自我存在感维护的彻底破灭!
    紧接的一个瞬间:是从未经历的极度的清醒、宁静、开放;
    再紧接着的瞬间呈现:当下只是整体式存在——相互渗透、不停变异,被生被灭,无法分割,无法停留……或者说,当下的感觉只是各种条件相互又相续的影响、组合的兑现,而不是“我”的对应感觉,即“我与非我的二元对立感”消融!
    随后瞬间生起了:“根本无我”,或说心、感觉本身就是“根本无我”;同时,一切建立在“有我”基础上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意义性、合理性、矛盾性、对抗性……相对应的挣扎、纠结、束缚……甚至概念本身,如大厦般瞬间轰然倒塌了!
    再接着的瞬间:感觉一下从无着无落的悬着的状态落了回来,从未有过的踏实感、轻松感、平静感!
    再无欲求,再没有想要和不想要的!
    再不需得到什么或舍弃什么了!
    再不需依赖任何状态、条件了!
    是的,再无所进,也再无所退的——再无不满的圆满!
    其实,以上这些瞬间合起来,也不过还是一个刹那的感觉,思考是无法根上的,亦生不出概念。
    真正的思维生起,是在踏实感出现之后——
    “结束了。”是的,心中纠结、恐惧、患得患失……都已化解,彻底结束。真是难以想象,不可思议。真就象做了一场噩梦,终于醒来——原来生命中,根本就没有实存独立个体,也没有令人不满的事物啊!
    太震惊的真相!
    佛陀、一切觉者,一定也是见证到这个真相后才解脱的!当时,心就是如此笃定认为。
    虽然,这真相、这灭苦过程,跟我之前对佛教的一些理解判断不太一致。
    而这令苦永息的真相竟如此简单——
    任何状态本就体现着无量条件组合下的无我,只要暂时彻底放下贪乐嗔苦的渴爱心态,当下就会见证到心自身的无常性、被生性和无我性。同时,就体验到了因不“挑剔”无量条件组合下的身心内外状态后的心灵圆满。
    原来破除不满,不是在缘生法则下呈现的一个个状态中寻求圆满,也就是它非缘生,而是破除有我的错误知见,反而不再执取渴爱缘生事物,从而再无造作的心,就必无不满。
    相反,不解脱的心,就恰恰是因为,始终在评判依缘生的生命状态内外的好坏、对错、乐苦,再以寻乐避苦、贪好嗔坏方式,在无常、无我的缘生事物中预求常乐我净,预求解脱于苦,怎能不失败。
    我感受到人们就象爬山一样,艰难前行,似乎身后、脚下无不是恐怖、不满,只有不断前行才能避开,却永无尽头。但只要停下来,放下对脚下有不满的成见,生起无贪无嗔的中立心,就会立刻明白,哪里都无恐怖、不满的呀。
    但人们的心就象上了发条,停不下来。从不怀疑自我的绝对存在(或有不死灵魂的常见论;或有生前无我,死后无我,唯此一生是我的断见论),太习惯了那种是非评判,无法自拔。可这一切,又无不是缘生法则的必然结果,从没有真正独立的任何个体。
    每个人的身心状态,完完全全是条件间的组合运化,按部就班,依其相应属性、规律运作着,生灭变化着。或可说,一切状态本是自然缘生法则的兑现,皆是“天意”,其变化过程皆是必然,因果皆非偶然。
    因缘而果的事实,恰恰证明了生命无灵魂,而不是相反。而象许多人,执取着因果中的如何获取乐受式福报,不生苦受式恶报,就是贪乐嗔苦、趋吉避凶灭苦法,它却实是令不满丛生,妄生之我轮回不止的造苦法!
    此时,心还是那般从未有过的平静、踏实,没有兴奋,没有激动。慢慢开始感觉到身体的存在,不经意间,感觉到脸上似乎很湿。伸手去摸,是水,满脸。哪来的水?立刻反应过来,这是泪水。可什么时候流的,竟然不知。
    猜测着,是喜极而泣?以前有过这种经历,成功的喜悦,激动得真能流泪。可这次,几个瞬间直到现在,没有一丝兴奋、激动,这似乎也是一种成功,甚至算是真正的彻底成功,可却没有兴奋、激动,只是一种平常心态和少有的踏实平静感。
    对了,这眼泪定是之前,剧烈煎熬、纠结恐惧时流出来的。一定是的,可想而知,当时痛苦到何种程度,竟然连流泪不止都丝毫不觉。
    心中生起一丝微笑,不是自嘲,而是宽容——当时吓得不得了,患得患失,原来根本就无我,无所得无所失。人们何尝不是如此,难以放弃心目中的欲求对象,特别是自我。这一步太难了,更主要是太难相信,也就不愿尝试见证。
    擦着泪水,同时也睁开了眼睛,天还没亮,不知时间几点,昏暗中,看着周边不清楚的一切,充满了新鲜感,甚至“明亮”感,这是心摆脱了有记忆以来,对生命错误的认知和其带来的负面心理后,呈现出的感觉。
    经历了这从未经历过的全新体验,傲慢、自卑、恐惧、懊悔、仇怨、委屈、无助、孤独、紧张、纠结……等负面阴暗的心理情绪消散了,感觉遇到的一切都是光明的、亲切的、无害的、相融合一的,心内外从未有的轻松、安祥、无碍、解脱……
    这时才明白,所谓的自己乃至人们,一生中真正在不停忙碌的工作,就是在解决心中生起的种种不满!
    但是,几乎所有人使用的方法都错了,甚至是完全颠倒了。它不是在消除不满,而是在不停地、想方设法制造着不满欲求!
    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对生活中的种种状态,生起“挑剔”式的思维:哪个好,哪个更好;然后是如何生出这好的,又如何保持住这好的;再然后,又如何生出更好的……正所谓,生活中有不满,才有欲望追求,才有奋斗目标,才有生活动力嘛。
    于是,心灵便始终处在饥渴般的不满中……
    自己就是这样苦苦经历了几十年,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在黑暗、恐惧中挣扎……所谓成功的喜悦,也不过象是难得的麻醉剂式的安慰,喜悦、满足感更是贪恋、预保住这结果的紧抓、执取心态的呈现……心始终在得失成败间纠结扭曲,摇摆不定,何曾真正轻松、自由过?
    那一刻,心中自然生起悲悯,哪有什么仇敌、恶魔——只有一个个因不明真相而被折磨得无比可怜的生命;只有一颗颗运用着错误的灭苦方法却不自知,而结果是始终造苦的无比可悲的心灵。
    心也生起了一种感恩,正是这无量众缘和合而生现象,造就了无限生命,造就了心当下的万千感受。感觉中的不同内容、个体对象,无不是“自我”生命当下活着的体现。真正的慈心,不仅是散发平等慈爱,更是一种感恩下的回报,而绝不是一种施舍。
    【注:心中这些想法,也就是一个个内容不同的感觉本身,依然只是众条件和合下的必然兑现,无我的】
    下篇
    下面,再从我后来进一步了解的佛法知识,来解读我的这次体验的几个关键点,以便朋友们更有借鉴参考性。
    首先,我发愿本身只是个形式,但是个契机,它的内容的实质,是在让我对心中追求的喜欢的事物、境界、状态的彻底割舍,对心中不喜欢的对象的彻底接纳,从而生起彻底无贪无嗔的清醒、中立心。这也是与自己及世人们普遍使用的贪乐嗔苦法的彻底决裂,即是与生苦法的决裂。
    但达成这点显然很难的,这就是我当时纠结、痛苦、绝望的原因。这就是正确灭苦法与错误灭苦法(实是生苦法),这两种不共法在内心的强烈对抗!
    最终,生起的心选择了正法,瞬间生起了无贪无嗔无痴的彻底清静之心。
    生起的(随顺)心,因无贪执成见,还其本来的呈现了其对象的众缘和合性。
    当然,其后,以有我为基础的种种世界观、方法论、价值取向……总之,一切关于有我的认知构建被瓦解。
    接着,便是生起了“心原本无我”的心。同时,因有我才产生的造作心态也自然终结。
    这样,随后生起的心彻底无不满,亲证圆满——涅槃。
    再也不纠结活着的未来怎样怎样了,无论知不知道发生什么;也再不纠结死后有后及去不去哪的问题了,不管知不知道答案,答案是真是假。
    因为生命中的生老病死……一切现象,本是众缘和合,根本无我!
    原来这本没有魔、没有敌、没有“不满”的才是醒来的“真实世界”,它是多么“极乐”!
    世人可说都活在苦中挣扎,千方百计乃至饥不择食般、甚至不择手段的,预灭心中那份似挥之不去的不满之痛,却看不见、不理解这非常简单的解脱之道——
    只是让心彻底“放假、休息下来”,即对感受的一切,放下成见,不去“挑剔滋事”,不设目标,不求结果,没有了“想要”和“不想要”,那该是怎样的轻松、宁静、开放……而这当下便是觉知的本然,真相的回归,苦的止息处。
    我们的心已太习惯“造作”,无事生非。挑剔的心是那样的痛苦、疲惫,却仍以为是由于是非、对错、利弊分的还不够清;乐受的刺激不够多、不够强,福报不够,苦受不够少,恶报没消……造成的。其结果是,不断加强着这本不存在的我与我之外的对立,对立下的矛盾自然生起……
    绝难想到,相反之路才是正道——心见证了真实无我,对立消融,一切矛盾自化,心中何来不满,唯无时无处不在的圆满、极乐、解脱……
    生活本该如此活着!
    见证了无我的心,坦然、真诚、无畏……它明白,今后要做的最主要的事,便是以自身经验为参考,提醒人们反思,从而来尝试实践,以验证这真正能彻底解决心灵痛苦的方法。
    心做如此判断,这只是自然缘生法则的必然规律使然。未来,身心的种种做法、表现,也同样是如此。
    从缘生法的无我角度看,或从根本、究竟上说,并没有某个体多么“伟大”,没有什么“救世主”拯救众生;也不存在某个体多么“恶毒”。可说,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自然缘生法则下形成的差异万千、相续不断、变化无穷的无量“花絮”。
    解脱、非解脱现象,均是缘生法的呈现,各有其规律及不同的特征属性。
    那一晚后,过去那些认为有意义价值的东西可说是全部被颠覆,甚至不知如何去跟亲朋们交流说话了,过去习惯下的大脑思路、逻辑、价值取向、概念实质、生死现象……被冲破支解,象悬在半空中,不适应……
    其后几天里,就是重新“洗牌”,梳理思路,回到这个所谓的“现实”世界。
    这也是我没有马上找老友的原因之一。另外,双方的灭苦价值观已是大相径庭,难以沟通。如何表述,能让老友有所理解,的确成了难题。
    其间,无论怎样不适应,心都不再纠结、不满,即不会认为它不正常,不该发生。
    我感受过身体重负去除后的那份轻松,而心灵负担解脱的那种轻松,过去从未体验过。现在,连身体都感觉轻飘飘,这感觉持续了多日,直到逐渐适应。
    由于心理上的重要变化,负面心理的消失,生理上也必然有相应改变。因不是本文重点,从略。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已饮酒近二十年,后几年更是日日或说顿顿要喝酒(我已多年不吃早饭了),量还不断递增。曾几次试图戒酒或说少喝,都没能成功。经历了那晚的第二天,已发现对它没一丝贪瘾了,从那天起至今,滴酒未沾。
    其实,一切感观对象到思想内容,都没有了对它们的贪嗔执著,自然包括性欲。这也曾让我对夫妻生活,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话说回来,经过近两周的准备,才在第二个星期六的上午,拨通了老友的电话:
    我找到答案了,在家吗,面谈……
    【说明:本人其他的一些文章,可以说是在借助对佛法经典的阐述,来解读我的这次亲身经历。均是仅供朋友们参考】
    面对不满,你敢于“坐以待毙”吗?
    Original 之觉 觉世间 2022-06-08 23:00 Posted on 河北
    收录于合集
    31
    36
    22
    18
    点击上方【 觉世间 】,关注更多内容
    欲除心中不满,不是寻找哪种因果更好,而是来见证因果无我。即:不是探寻哪个结果好,而是发现一切本——缘生无我。
    这才是觉者通过亲证成功后,揭示的唯一灭苦之路。
    而前者是不满欲生之路,世人灭苦思路多颠倒于此,结果心中不满种种,此灭彼生不断。
    生活本不苦,因不见缘生而苦。无法逃避,哪种形式不是生活呢。
    对于尚有不满的朋友们,应在种种生活感受中,去体验它的缘生过程,而非结果的好坏上。
    一切感受之态,无论好坏,都必然是依众缘合生而无常、非我的。唯见证此者,心灵之苦方永不再生,除此没有其他正确的灭苦方法了。
    许多灭苦行者,把苦灭或说涅槃想象、理解为是某种未经历的好感觉、妙状态或完美的环境,这是极大的误区。它必然令行者的心对已发生、未发生,特别是对当下发生的,无论自身还是外境的感受状态仍生起贪嗔不满,而不能如实客观见证它的“本来面目”——缘生性。这其实是,又回到了错误的灭苦老路上,故其非灭苦而是实生心灵之苦。
    当心灵产生痛苦时,不要急着寻求什么方法来对治、解决它。诸如听音乐、看电影、吃东西、找人谈心、看些心灵鸡汤文、种种冥想、各种入定等,通过对眼、耳、鼻、舌、身、意的刺激转移法;或因喜欢谁或痛恨谁而不满,就直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达成……
    是的,朋友,先不要这样做。
    而是学着尝试放弃一切方法【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那么就只剩下感受着的痛苦。也同样无需想着“要单凭觉知看清痛苦、生命、身心的真相”等之类的念头,因那仍是想解决痛苦的欲贪、攀缘式方法。
    总之,当生起什么对治烦恼想法的时候,觉察到时就放弃掉。慢慢尝试,就会体验到这不满的心痛根本无需“主动”寻求什么方法【注:这些方法可说,正是过去一直使用,但始终令痛苦此消彼长不断的——依挑剔生渴爱,从而攀缘的模式】来对治解决,它仍会变化而消弱至消失。
    当体会到了这点后,便会开始有信心接受这种过去从未尝试的方式,慢慢习惯了这种“只是觉知”模式,全然面对、接纳当下的心态【注:或称不迎不拒、无贪无嗔无痴、无寻无伺、清明随顺……】才会逐渐成熟,最终会见证当下觉知状态或说生命现象的众缘合和的属性,即自然缘生法则——无常性、被动性、非我性。心由此不再于任何状态挣扎、挑剔、造作,欲贪不满心态也自此消除。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指不作事或作事不需方法,生活中的行为并不受限。而是指不满心态生起时,不要想方设法去解决,要不作为,只感受它。
    如吃饭时,对饮食生贪生嗔了,觉察到时,不要跟着这找好吃的想法“跑”。学着静静感受着那贪嗔心态……这样,生活中随时随地(生命安全下)生起贪嗔心态时,都能如此练习培养这“只是觉知”的“不作为”,自然原来使用的那些灭苦之法就会渐渐停用。
    这种面对不满的“坐以待毙”模式,毙亡的只是原错误的灭苦思路、方法、习惯,乃至最终是心中不满的彻底消除、止息,而同时复活的则是生活里心的圆满、极乐!
    也就是说,当我们心中生起不满、想要怎样时,一旦知道它,就不要迎合它了,不要想法儿去“满足”它,保持就只是知道。
    “坐以待毙”喻指的就是这里。其实,经典中让我们拥有正见、保持正念、以戒为师,其核心点也在这儿的。
    佛法是见证身心世间一切唯缘(条件)控而非有“我”控的方法,而之所以见证此真相,是因为这是唯一令我们生活中永不再生不满的真相。而佛法也是唯一能见证此真相的方法,有次第规律,亦需亲历践行。
    如孤独时,往往会生起“无聊”的思判,进而引生情绪波动“不爽”……
    若还象以前一样,或多数人那样?找喜欢的聊友、听喜欢的、看喜欢的、吃喜欢的、做喜欢的……什么心灵音乐、所谓喜欢的开示、友间的倾心互吐、所谓的静心禅修……本质还是肯定那一系列“不喜欢”的评判结论,跟着思想走,而且是尚不能确定正误的思判。这正是世人灭苦思路,也是绝大多数人走的,包括许多所谓修行人。
    若冷静反思后,放下一切原来惯用的方法,不作为的“欣赏”当下的所谓无聊状态,才是最佳。
    原有的无论怎样的方法,都是看似临时奏效,然终会失败,无法根除这不满心态。
    不仅无聊,一切烦恼皆如是,那是有“我”的惯性思维,而寻方设法只是造作的延续,见证不了“我”的真实面目——缘生属性。
    学会知道它就足够了,它自会消失,那“自”背后的缘生无我才会显现于心。
    见证者再无心灵上的种种不满之苦。
    孤独不是坏事,本不无聊,是妄心认其不好而无聊,不明此妄心而迎合“它不好”的妄评,去设法寻好,岂不知那所谓好的标准仍是痴心妄想出来的。
    心中认可的“好”状态真出现了,如意了,那不是烦恼没了,而是嗔心变贪心了,心中不满依在的。
    当不满之念生起后,不去进一步想对治方法,不满情绪亦会变化,慢慢开始适应——不是非寻求、依赖什么方法才能摆脱这情绪。并会进一步发现这不满只是来自对觉知状态的思维评判!
    对感知状态的好坏、是非评判,必导致贪好嗔非的不满欲求心态,心会兴奋、激动或紧张、压迫……
    灭苦是见证各状态究竟如何发生的,而不是鉴别它们有什么问题,要哪个不要哪个,故不是提升挑剔它们好坏的能力。
    放下是非评判,便没有了贪嗔,才会平等接纳感知的当下,才会见证了无论怎样的感知状态都有的那个共性——缘生无我。
    而我们不是在用正确灭苦法,就必然是在用错误的方法,没有中间。
    世间错误灭苦法是培养对“自我”、一切事物独立存在感的加强能力,也便加强了“自我”对身心内外状态可挑剔、可改造的认同感及能力感,反让心不断生起不满欲望,来成为生活的动力,在乐苦挑剔后的趋乐避苦模式中轮回;而彻灭苦的方法完全相反。
    其实,一切烦恼不是他人他物造成的,只是自心的“扭曲”。
    所以当两人争辩而不满对方时,问题不在风动对还是帆动对,好象谁的对就能解决不满似的,不是的,皆是自心问题,“自己”的心不再扭曲,谁对谁错,风动还是帆动,乃至世间、社会、他人怎样怎样,都不会再令心生不满。
    反之,世间如何得和平,他人如何得对你好,自心仍会欲贪无止时。所以,六祖惠能是找到苦因症结者,故说“仁者心动”,这动就是指自心因无明而生起的不满乃至造作心态。
    而解决方法不是纠正改造这心,而是观它,只观它,观它不停变来变去,生生灭灭,不需再做什么……
    这个心,这个它,就是一个个千变万化的感觉本身。
    现在正这样,正感觉到身体,正感觉到声音,正想着事情,这就是心。学着练习不断“轻松放开”它们,知道发生了就够了,这当然也是心——单纯觉知的心。
    这感觉内容是粗是细,是身体还是想法,是听还是看,是内还是外,是贪还是啥……均无妨,慈心接纳,平等放过。
    对过去、当下、未来的想要、不想要,可说都是自我式、成见式逻辑思路,已对事物状态本身打上了“不满”、“更好”等的标签,然后必然带着贪嗔期许心态去行为,对其后的各种变化状态也就自然以好坏、对错、成败……来评判,而不是、也不能客观看待它们的变化……
    其实,真正灭苦修行,培养的只是放下这期待的心态,放下对事物状态本身有“不满、圆满”的思路,这样慢慢才会于当下渴爱不生、贪嗔不生,“成见”不生,直至生起了观者与被观对象“合一”之心,生命状态本来面目即现——依缘生依缘灭而无我,此谓如实见法。
    例如,常说的“不除妄想不求真”,就是指坐以待毙式的对不想要、想要心态的放舍,便会如其本来的了知身心实相。
    真正苦灭,不是因找到了好的状态、环境或说完善了自我而无所不能;而只是见证了这个自我生命状态的缘生无我,而不是哪好哪不好……这也是其方法是——唯观照身心内外无常性、逼迫性、非我性、(无实的空性),而非其它的原因所在。正如《杂阿含经》将此称“正观”,再无其它正观。也是《心经》中达成“度一切苦厄”的“究竟涅槃”唯需“照见五蕴皆空”,而非其它。且“三世诸佛”都唯依此方法成就……
    人们生气、恐忧时,那是对事物状态的嗔心;某些缘来后,使事物状态改变,令人又欢喜,那是对该状态的贪心。如生病时不高兴、恐惧,健康后的欢喜;未达要求标准的失败而生起的懊恼,对成功生起的喜悦;……等等。
    而人们往往所谓的修行,也是内心先设定了一个个“好、对”的标准后,便朝着那个标准修行起来,这同样是在培养贪嗔呢。
    正确的灭苦修行,就是放下对过去、当下乃至未来事物状态的是非评判标准,唯剩无期待的当下觉知。这便是无贪无嗔无痴的心态——正定。由此运行的生命感知状态,便是唯观身心无常,即正观。
    也由此,才能达成《杂阿含经》首篇里的“生厌离”——出离对身心内外状态的主观偏见式执取,才能“喜贪尽”——对生命中一切已发生、正发生、未发生状态再无饥渴般欲求,才会“心解脱”——心中不满彻底解除。从此生活在无忧无虑、无贪嗔,即无一切负面情绪的圆满心态中……
    朋友,来培养练习——面对一切不满的坐以待毙式心态吧:
    觉知到不满心意时,不迎合贪心亦不排斥嗔心,唯观其变,只知变的才是觉心……
    起先,内心或会有各种念头情绪生起,若想要它们怎样,再寻法对治,就上这个“我”的想法的当了。就只是知道——是唯一法,重点在“只是”。我们以前则是,知道后又对其再评是论非,然后想要是,不想要非,不满纠结心态必生,欲求期待心态亦随生。
    所以,觉知到烦恼时【注:说明引生烦恼的是非思判已生起过并相信了它】,先练习放弃——以往迎合它去寻消烦增乐的方法【注:即初步不跟着是非思判继续寻方觅法找是寻好】,接着练习不执取——引生烦恼的种种是非思判,就只剩对当下状态的独觉……
    这是绝少人走的真正灭苦路,所以成者寥寥无几的。
    只有靠自己——自己的不依思判的纯然觉知,成就“独自”的觉者之路。
    当你独自一人时,可说是良机来时,若得出孤独、无聊的结论,要质疑这评判,放开这结论,而唯依这“坐以待毙”式独觉见分晓……

    1 Comment


    Soh Wei Yu
    The first part:
    ——一次刻骨铭心般的体验
    点击上方【 觉世间 】,关注更多内容
    Image
    因某缘而成此文,仅供那些未找到解脱方向而仍在痛苦中迷茫的朋友们参考。
    上篇
    那是2012年7月的一个深夜。
    家人已入睡,四十已过的我,独自在另一间屋的床上坐着,内心逐渐平静下来,也隐隐感觉到心中仍挥之不去的纠结、迷茫、忧虑……
    本就打算那晚思考一下,未来何去何从,这源于上半年两位亲人的因病相继离世。老人们生前遭受疾病的折磨,对生的渴望,仍历历在目……
    对人生意义再次怀疑: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虽有快乐,但也有那么多痛苦。
    为了他人的快乐?可人类再怎么努力,如今,家人们、人类不还是有喜亦有悲,恐忧不满从未止息。这又有多大意义可言。
    社会生活中种种压力、大自然的种种灾难,而疾病、衰老、死亡,更是无法避免。
    真的就只能这样——设法寻求着种种快乐,但仍在程度不同的痛苦中活着,这就是生命的规律、真相吗?!
    到底有没有终极解决痛苦的办法呢?
    其实几天前,就已与老友讨论过这些话题,我说的离世亲人之一,就是他刚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另一位是我年初去世的父亲。当时,我们初步决定从呼声很高的佛教入手,看看它里面究竟有没有我们想要的方法、答案。
    我对佛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很少,甚至“佛法”这个词都少用,一说就是佛教。“三法印、四圣谛”之类,没啥印象。无常、缘、空、六道轮回,极乐世界……倒知道,象是来自佛教。而无我!没有印象。再说,怎么会无我呢。一直以为佛教是让人——这个我及众生,甚至可能还有的灵魂,怎么获得“极乐”,摆脱痛苦,摆脱不喜欢的一切,包括老病死。
    当然,它里面说的是对的吗,真能达到吗,如何达到?都不清楚,都有怀疑。
    早期它曾经给我的印象,就多是迷信、宗教、消极避世为主,最近通过一些针对性了解,有了改变,结论是,它智慧博大精深,境界玄妙无比,佛菩萨神通广大,大乘圆满,神咒灵验,修炼法门众多,累世修行,因果报应,涅槃解脱……之类。
    那么,这么多内容,要了解它的对错真伪,该从哪入手呢?
    因为我认为,只有知道,这佛教是对是错,能否有效,才有下一步的如何依方法去达成。
    而我在当时面对的种种生活矛盾、困苦、疑惑中,自然想尽快找到其真相、答案。那么,有快捷途径吗?
    思索中,“心诚则灵”!这词突然映入脑海。只是听人们常说起它,从未真正留意,更未尝试过。
    如果真有效,似乎是个快速验证的方法。不妨一试。
    可进一步一想,怎么样才能心诚呢?如果我还不知道佛教是对是错,尚无信任,我怎么能对它真诚起来呢,但,若不能绝对真诚,又怎么能给我真正想要的灵验结果呢!
    我一下被这思路卡在了那里。怎么办?
    这时,我想到了一种如果式发愿法。就是发愿——如果你是真的,让我见证真相,我就如何如何做。
    对呀,这样就解决了上面的死循环。
    那具体这个如何如何做,选什么事呢?当然,是付出代价的事——或者是把自己好的东西奉献出来,或者是做对众生有利的善举……
    我想到了一条:如果让我明白生命真相,或者让我确信真有不再受苦的解脱境界或极乐世界,我此生宁愿不去那里,甘愿把这个真相及方法告诉世人。
    但我又一想,如果生命不止一生,即的确是有不死的灵魂呢?这一生才剩几十年了,这样的“愿”是否太轻了,我能得到那个绝对真正的真相吗,还是“掺了水份”的呢,甚至假的。那样话,当然也就无法证明发愿及心诚则灵有没有效果了。
    于是又决定,既然要试,就把付出的“代价”提到极至,那样如果心诚则灵这事是真实的,也应该会给我真实无虚的终极答案吧。
    这样,我把誓言再加上了一句:若有无量世,那就永远留在人间,直至最后一人解脱!
    为什么选“人间”,因为此生几十年来,我已深深感受过了许多痛苦,若有六道,其他道我也没有体验过的记忆,还不如这人世间的痛苦更真切啊。
    也就是,我不想让誓言有一丝水份!
    当刚一“完善”出这誓言,顿时心中的纠结、犹豫、恐惧……便笼罩了我——
    是啊,若明明知道了有美好解脱,却永不能“享受”,要始终在人间受着各种苦,是始终、永远啊!那我图什么呢,本来就是要脱离这痛苦,怎么成了近乎“永远”不脱离呢!
    我感觉要崩溃了,怎么思来想去,成了这种局面!这不是生不如死!是连死都不如的绝望啊!
    一个想法跳出来:可不可以发小点儿愿?马上又转念,那不还是有水份,失去意义。
    又一个想法跳出来:可不可以发假愿,到时不履行呢?想啥呢,骗得了自己吗,或真理也给你个假的,骗你呢!
    天那,这可咋办?
    不发愿了吧,再找其他办法或回到不知真相的迷茫生活?
    决不!再也不想如此不明不白活下去了;至于再找其他办法,若有不受苦就轻易得到的办法,人们早找到了,自己也早该知道了。或许是有捷径,如果这誓愿真有效的话,但绝不会是无代价的,而且必是巨大的代价!
    想到这儿,渴望解脱真相的心与恐惧人间苦受的心撞击在一起!
    纠结!此生从未经历的纠结!恐惧!绝望!
    我已不知身处何地,心完全聚焦在发不发誓的问题上,痛苦至极!怎么会这样啊,把自己逼到这境地!
    忘了时间,没了空间,只有反复的权衡、煎熬!
    是啊,只为看真理一眼,值吗?!
    不知过了多久,渴望真理真相的心,终于还是坚定了:再不想不明不白,一刻也不想!什么代价、值不值都无所谓,只要能看一眼真相,见证那真理,就足够了!再无所求!
    决意下的那一刻,也冷静了许多。
    我在心里开始绝对真诚地一字一字地发着誓言:
    如果能让我明白或确信生命解脱的真相,我此生宁愿不解脱,甘愿把这个真相及方法告诉世人。若有无量世,那就永远留在人间,直至最后一人解脱!
    几乎每一个字的发出,都仍伴随着恐惧,但同时都会生起更大的决心:绝对真诚!绝不退缩!
    当最后一字从真诚的心中灭去那一刻,意想不到的时刻一个个接踵而至……

  • Reply
  • 1h

 

Friends

I like this article. Going to compile all writings by this author into a PDF and upload to AtR blog. 无心如来
If anyone saw any articles by him that dwells more into Mahayana and emptiness teachings let me know.
让正观从现在开始
Original 之觉 觉世间 5/28
点击上方【 觉世间 】,关注更多内容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
我们遇到状况时,常会生起“这是我喜欢、想要的”、“这是我不喜欢、不想要的”、“能不这样该多好,应该那样才更好”之类的想法。
我们也总以为自己有“自由”选择性或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度,对发生的状况是有挑剔的资格和达到如己所愿的能力的。于是,便“理所当然”的对生活中的种种身心内外,遭遇的变化挑剔起来,如前面提到的喜欢、不喜欢的评判,欲望即不满自然也生出来了。
当我们认为事物是独立实存并实有对错、好坏、成败……之分时,加上前面提到的自己的“自由”选择能力,必然会产生执取合理、善好、成功的欲求,随后寻求条件(攀缘)以期达成所愿。可说,人类主流都是依这种思路在生活中追求着,不断提高身心能力,发明、创造种种工具,欲把身心内外改造成“认可”的有利有益的那方面去。当然这就包括各类以身或心为改造对象的修行者,以及各类为死后做善好去向准备的宗教。
如今,人类诸多领域都远远超越了过去,各种改造能力大大提升,现状的变化明显是大为改“善”……但好坏、成败在心中依旧纠结,只好无坏、只成不败、只生不死的“圆满”根本无法实现,不满始终徘徊不去,似乎一点儿不比过去有所减轻,这和发达甚至神奇般的改造能力及其“非凡”成果完全不成正比,这里同样包括种种追求神通、境界(各种空间体验)的修行,更象拼力奔跑却原地未动。为何会出现这种结果?难道是不满的产生及消除另有原因、方法?
早在2500多年前的佛陀也是在怀疑并放弃了通过改造身心内外及不断提高改造能力、毅力等来灭苦的思路、方法后,才找到了“不满”产生的真正原因,同时也找到了令不满永不再生的方法,并真正实现了这“圆满”。
这个方法就是“八正道”,或说“四念处”(可说是八正道的另一种角度的表述)——对待身心的变化依止于觉知(念)而非有着对错好坏标准的思维判断。
原来灭苦终极答案就在这个纯然觉知下,无须任何的成见标准指导其方向、评判其真伪!佛陀在开示这段觉悟经历时,就特别提到过一个细节:回忆起自己儿时一次在树下坐着,单纯地觉知着呼吸,那种没有任何贪嗔的初禅心态体验。
为什么说没有贪嗔?因为他没有生起任何期望达到的目标,没有如调整呼吸到怎样、看看呼吸背后是什么、什么影响着它运动……等等欲望,只是觉知着呼吸,它怎样动就是怎样,没有思想干预,不预设任何结果的出现……觉知本身是没有关于对错标准的指导属性的,也就没有欲贪,而产生对错成败式欲求的,是思维运作中依种种错误成见标准,去评判的先行生起。一个儿童,思想中本就没有成人才有的那么多且复杂的是非善恶、利弊成败标准,贪好嗔坏的欲望、纠结自然也少。
佛陀正是总结了形成那次体验的关键条件——只是觉知,便很快再次生起初禅,直至第四禅心态(舍念清静)的生起,随后洞见苦与集,灭与道,彻底圆满结束了人生唯一奋斗的事业——灭苦……
其实,烦忧悲恐等一切不满的产生与事物及其变化丝毫无关,只与我们对事物及变化产生之因不如实知(实相——缘生)有关。比如,健康与疾病的转化、年轻与衰老的转化、感受变化、钱多钱少、知多知少甚至种种负面心理变化(注:后面还有解释)……总之,生理及心理及种种能力变化、乃至生与死的转化、社会及自然环境变化等,它们其实并没有让我们为之烦恼的因素,只是由于对事物及其变化产生的原因误判后才导致了贪嗔不满、一切负面情绪的不断生起。
“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某人这么好,却为啥这般倒霉?这人做多了坏事,咋没受恶报?我好委屈,为何对别人好却不被理解、接受?”……未见缘生法的人常会这样疑问,甚至纠结于该做好人还是坏人。事情之所以这样发生,没那样发生,只是条件相互作用后的“综合”结果,而条件从时空纵向、横向看可说是无量的,从未间断的。
所谓好人有时遭苦受,恶人做恶产生着福报(乐受)之果,从缘生法则看再正常不过,正说明了条件的无量、复杂、多样性,其果必然体现的是综合作用后的结果,没有所谓“不公平”,皆是遵循自然法则、规律运化着,毫无“失误”可言(我们本就是条件产物,成为怎样就必然该成为怎样),不会打丝毫“折扣”(超出条件的发生现象不存在)。
我们之所以心理不平衡、不满意,正是对因果缘生法则的不如实知造成的。对乐受(福报)、苦受(恶报)的贪嗔执取,正是世人普遍采用的灭苦方式,可这恰恰是让不满之欲无休止的动力。
不满的产生和消除,根本与感受及对象的变化无关。
解脱于不满的佛陀及阿罗汉依然会遭遇各种苦受便是证明,生也非“福”报,死亦非“恶”报,乐受如此,苦受如此,都是众缘之果报,何时何地何种方式发生皆是自然条件运作产物。
见证者可说是释然再无纠结,安然再无挣扎,寂然再无挂碍。
心里产生动力、积极努力、犹豫决断现象一样是条件产物,整体无量自然条件下的必然。生命中遭遇的所有一切状态都是如此——无量条件相互依规律运作下的必然现象,古今之种种事件已注定如此变化(故可一定程度的知过去、预未来),不是不变(被动式有我宿命论),也不是无规律、无迹可循而变(纯偶然不可知论),也不是有“全能”的上帝、“任性”的独立灵魂参与而变或令保持不变(主动式有我改命论)。
世间没有绝对独立、不变的事物,有生必有灭,且必然是依众条件而生、住、坏、灭,而非有条件之外的事物(独立的灵魂、自我)参与。无论正感受着普通还是进入了某特殊、以前从未有过的“境界”,此状态的从生到变、从无到生……每一个环节一定是丝丝相续并不停变异着的,一定是众条件相互影响后的结果。前一环可说是因,在从未隔离开内外条件的众缘(决非只有一缘或数缘)作用下,形成新的果,这果又可说是下一环节的因,这里的因果同时也必然是其他事物状态的缘。所谓的个体式内外,不过是诸条件形成的样式之一,实无独存个体、绝对内外……
这因缘而果的缘生现象是自然法则,内外并无独立有限、不变的个体(上帝、神灵)掌控、参与,觉者见证了世间生命现象的“无我”性,独立式个体存在及参与(造作)的妄想及欲望(渴爱)自然破除了,个体式生老病死等八苦亦荡然无存。这就是“觉悟”了生命真相那一刻,渴爱灭(心不再对事物、各个状态因片面而集结为孤立个体,即集断),一切心苦现象灭……
如果没有不满,怎会在乎苦多苦少呢,佛陀(古今觉者)教法或者说人类唯一目的,只在如何让不满之欲不生。诸如追求幸福、快乐、有意义、有价值等种种表述,无不体现着对生活中没达成或达成而期留住的欲望、不满心态。觉者找到了正确方法并如期达到这不满心态的永尽,更多人们或说人类主流还在摸索或走在以为正确实则错误的道路上。
生老病死等种种不如意苦“相”,是从彻底觉悟(佛陀、阿罗汉……)就已完全不存在了,此时、以后的生活觉知依在,种种感受依然变化不止,与常人“无异”,唯因有曾圆满实践了正确灭苦法这“经历”,才必然有了与常人不同的再无贪嗔痴的心态。
我们之所以还“认为”有生老病死等绝对事物状态及相伴而生的种种不如意,只因我们还有渴爱(执取之集)之心态,我们无法理解觉者心态下的不生无灭、无来无去(偏见式个体性消失)……的表述,所以,这跟凡夫认为实有个体,故有生理死后这个条件下才会彻底涅槃的“推理”相悖。无贪无嗔无痴的涅槃是非缘生的,不会依赖于任何条件、状态,更不会不满于活着时的各种遭遇感受的恶劣而“忍”着,或大公无私式的奉献着。因为自我及外在对象本非实有,再也不须大公无私式的情怀(善式心灵鸡汤)满足。无贪无嗔的见法解脱心可说才是终极之善,从此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只剩唯善、相容,一视同仁,不二分别(不是不分别,而是再无引生贪嗔的妄想分别)。
还是反复提到过的,生命中种种遭遇感受的所谓“好坏”变化根本不是产生哪怕一丝不满的原因,又何须它们彻底消失与否呢。
许多信佛者、修行者的思维始终落在有好坏、福祸上,认为世间是不完美的、有祸的,所以才心生不满,也把对无常的理解等同于祸厄、不如意事物的出现,而误认为(无余)涅槃就是彻底摆脱了所谓世间而只福无祸,“感受”变还是不变都只好无坏,……即把不满的产生仍归结于了事物的不同变化上,这还是原来的趋利避害、趋吉避凶的错误的灭苦逻揖,不去反思的话,在修行过程中又怎能真正理解并实践正确的解脱之法——佛法呢。
这也是佛陀教法中唯观无常而非观善恶或说观无常中的谁善谁恶、是利是害、哪吉哪凶……也是三法印中,只字不提吉凶、善恶等字眼的原因所在。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段经文,便见分晓:“……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节选自《杂阿含经》)
所以,如何消除这渴爱,破除“我”见,唯有放下造作意识(刻意性的寻找目标时,好坏式评判成见已生,欲贪已生),依觉知自然“流向”(没有评判意识参与,没有贪嗔欲求),可说这样既让觉知本身“客观”了,觉知对象也同时在客观下了。生命、身心本来面目(客观性)才会呈现在此觉之下,故名觉悟。之所以对觉知本身也提客观,是因为由此才能最终见证它也是“无我”的,与觉知对象不是对立式的,而是一体式的,本是众缘合和的表现状态。即见法者表述的能所双亡,或者有说观者与被观对象相容、同时消失等。
这自然需要一个条件运作的过程,当粗的欲贪不生时,会生起初禅状态的心——因离欲界粗贪的是非评判意识而轻松得喜乐感,是非评判意识出现得越少越轻,生起的心也就越轻松而会达到第三禅的“妙乐”,当达到暂时彻底不生是非意识而唯剩觉知时,就会生起那种轻松、清静的四禅心态——舍念(是非)清静。这时的心态因不带任何后天成见评判标准,才会“客观”到随后生起的状态的真相……
这里可看出,禅定的心态与是非评判意识多少、有无有直接关系,而与身体状况是无关的,无论身体强弱,健康还是疾病,是僵硬是柔软,是痛是麻,经脉通否,坐着躺着还是站着走着……都无碍心不生是非标准而得轻安、柔顺、稳定的禅那,比如有的禅修者就依专注腿疼麻的感受入定,只要对疼麻逐渐不生评判,(注:凡夫生起的往往是错误的是非评判,就会引生贪嗔情绪。觉者也有是非评判,但因知评判本身的缘生性而无贪嗔。)就会不生情绪而入轻安、祥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也有些人禅修时,心好象也很平静了,但会因感受到某些状态的出现生起恐惧或高兴的“情绪”,这说明心还有错误的是非成见标准生起,并且还“相信”了这评判,就会起贪嗔大波动,这也一定还没有进入初禅,最多也还在欲界定阶段。
不少打坐者,入静后因感觉到或听到、“看”到某些境界、事物而生起了评判意识,又不能“自拔”地欣赏或恐惧起来,无论那些事物是真是假,都无需评判它们而进入连续的贪嗔情绪中的,否则心上升不到初禅……
佛法中的禅定是观照身心无常(苦、非我)时的次第心态,目的是依止于觉知,平等觉照身心出现的各状态。而非为了获得清静、舒适或神通,如预知未来吉凶,能见听到神仙、美景而喜,学些奇功异能为高……所以,无论出现何状况,都是“如如不动”其思判,唯放舍之,即不迎不拒,当然这就自然是佛法中的正观(注:参看杂阿含经首篇)了。
另外,前面曾提到事物及其变化并不是产生不满的原因,当然也包括各种负面情绪,即已生起的烦恼、贪嗔不满本身,它们同样不是后续不满生起的因,如果发现它们生起而不生起评判其“不好”的思维判断,即“只是知道”(觉照),就不会生不喜欢。
对事物“好坏对错”的评判下去,永远无法令不满不生。
这点对禅修实证者可说很重要。
很多修行者的掉举、后悔心就跟这点有关,修行人往往不喜贪嗔(因闻法后思想评判而不喜之),于是在修止观时,它们一出来(身心状态一出,好坏评判的念头后起,就产生贪嗔了),就往往影响着修行者开始了连锁反应,即当发现它们时随后又生起对它们的不喜的心态,即嗔心再起(其实凡夫都是有好必贪,有坏必嗔的,因为错误知见存在,又相信这知见的结论使然。)……频繁、不停地好坏成败地评判起来,止(不起是非念)也失了,观(如实觉当下)也停了。这也是没真正理解或说没体会到只有依止、回归到“只是觉知”上来,才能让这贪嗔现象停止。已经发生的,不论什么,都放舍(不再继续让思判的结论为主导),终极判官唯觉知,即无所判。
所有“不满”(注:属名法类,亦属五蕴)除了我们给它们定的善恶等各种标准、标签外,它们更是缘生而无常、无我的,只停留在前者好坏上便不满常生,而见证后者缘生实相者自然便无不满。
要想贪嗔不生,不是继续嗔恨它们,继续生起对其好坏评判,而是发现后“如理作意——只观其变,不评不判”,对所有状态“一视同仁”,唯觉观其变,不要期待看清它怎样变、实相又是怎样,那是思想生欲贪,产生的想法一概不信,只知其产生过就够了,这是回归信任觉知、唯依觉知的关键。这点至关重要。
经有云:没证得阿罗汉前,不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也就是“打七”——打掉第七判断识。
觉知本身才是至柔至善的真正中道所在,依它最终必会见证生命缘生无常、无我的属性,心灵不满状态也会在这儿彻底止息。
再也没有了对过去的种种所谓无法挽回的遗憾,再也没有了对未来要求更好的期盼,总之再也没有了当下的任何不满,无论当下正回忆起过去还是正思考着未来,还是正做着什么。这才是最实实在在的毫无“水份”的解脱于苦(不满)。
“人生本就不完美”的无奈哀叹,“活着就要奋斗”的豪言壮志,或把圆满寄托于他人他物,寄托于未来乃至死后、来生、天堂,无不证明着那些灭苦方法于当下的失效。
人类一直不满着,所以就一直在奋斗、发展着,只为好些或更好些……
当下真的有哪怕一丝“欠缺”吗?唯有不带成见的觉知能给自己一个答案,还活着中的一切状态一个“公道”。
说了这么多,不为让友们思考的更复杂,也非得出个合情合理的结论,甚至奇思妙想,只为回归一个简单、平常,即依觉观变。
朋友,看过了,也想过了,也必然都觉知到了,无须要求觉知成怎样才行,那是思想的“要求”,变只是变,知变足矣,若没觉到“变”呢,亦足矣,是啥样就啥样吧,不思判时必无欲贪。
正观就从现在开始……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吧
推荐:
Found another one with deep insights into anatta and dependent origination from China. http://blog.sina.com.cn/u/2895657877 - his online moniker is 无心如来。 John Tan and I think his writings are very well written.
 
Seldom do I find people with such deep clarity of insights from China's blogs and forums or teachers. Not non-existent but very rare. By far most practitioners and teachers in China only get as far as the I AM or substantialist nondual/one mind stages. I don't know any currently living official dharma teachers who have realised anatta and emptiness living in Mainland China, although Zen Master Hong Wen Liang and Ch'an Master Hui Lu are both very clear, but they are in Taiwan not Mainland.
 
(But I have conversed or seen posts by someone with deep realisation from Mainland China by the forum name of 谁敢杀我, also someone young in China's Yun-nan province by the name of Sonictt who was at the I AM stage suddenly realised anatta after reading what I shared - my translation of John Tan's 7 Stages into Chinese ( http://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chinese... ) and my own translation of a passage of Bahiya Sutta, that was back in 2013, also some of the writings of the Chinese blogger 一念行者 are great but some sounds substantialist, perhaps he could be leading his followers to the I AM realization first, provisionally.
 
In future I will do more or what I can to help the Chinese community realise these insights. More translation and sharing, etc. Hopefully it will not come under censorship, but I read that Xi Jinping is pretty supportive of Buddhism in China: https://www.scribd.com/.../What-a-Buddhist-Monk-Taught-Xi...
 
 There's always more people we can help to awaken. Every year plenty of people awaken through writings I posted in AtR (not necessarily written by me, some could be written by me and some may be written by others but I shared it on my blog). Just about a week ago someone from the LA, USA realised anatta (was previously at I AM stage) at the age of 23 after I shared the 7 stages, some other articles and had a conversation with him on Reddit (private chat). Many more will come. I hope more people with insights will be more proactive at helping others. I am not someone specially wise or skillful so if my little efforts can help others, I'm sure others can do it even better.
 
 
 
    Liu Zhi Guan
    Browsed through a few of his articles and really like his insights and conciseness,especially this articles that succintly lays out the essence of Buddhadharma wrt satipathana:
    It seems that he is currently a Theravada practitioner,which is quite rare in China considering China's Mahayana holdover.
    灭苦之道的次第蓝图_无心如来_新浪博客
    BLOG.SINA.COM.CN
    灭苦之道的次第蓝图_无心如来_新浪博客
    灭苦之道的次第蓝图_无心如来_新浪博客
    1

    • Reply
    • 1d

    Soh Wei Yu
    Yeah i notice he is mainly theravada but he did quote chinese mahayana sutra sometimes.
    But his insights seem centered on anatta and dependent origination mainly not so much twofold emptiness. But both stanzas of anatta and dependent origination are very clear for him
    1

    • Reply
    • 1d
    • Edited

  • Soh Wei Yu
    Liu Zhi Guan that article you shared is not by him tho. He quoted from 隆波帕默尊者
    1

    • Reply
    • 1d

  • Soh Wei Yu
    Liu Zhi Guan In the article you linked to me, it seems that the teacher still sees dualistically -- 身体移动或是呼吸、都只是被觉知与被观照的对象(所观),而不是心(能观)
    this is not nondual anatta insight. Unfortunately most monks and teachers in any Buddhist tradition have not attained this nondual anatta insight. There is an Indonesian monk in the Theravada tradition also, he attained realisation to anatta through conversing with me, he told me throughout Indonesia he cannot find and does not believe there is anyone else who realised anatta like him. I think so too. All his teachers were also dualistic like that - awareness is like the sky, the background, the witness, and everything else happens on the foreground.
    On the other hand, 无心如来 clearly has nondual anatta insight.
    ...真知真慧唯依心之超越概念法的纯然觉照。
    过去已灭,若在即常;未来未生,若生即常;当下不住,若住即常。我们的每一个状态其实也只是活在了当下,所以,觉照也只在当下,它只缘于当下,与当下共因缘、同生灭,本就与当下“合一”,从未也不可能隔离为二。
    故觉照者,非是二元对立义,有个觉者、有被照者,不是的。越能“回归”当下,越是“不二”的觉照;越能生起觉照,越是当下的“不二”。当然,实践中这需要过程,可参看《大念处经》。
    我们本来就时时活在当下的,故也是时时自然觉照着的。若欲单选出个“当下”,单体会出个“觉照”,就画蛇添足,南辕北辙了。
    粗乱本就是因缘觉到的粗乱,觉到细腻也是因缘和合而知之。醒来知睡时而无感觉,此知者当下因缘——觉;醒着而知时有种种觉受,知种种者当下因缘——觉……自自然然,不生造作,歇即菩提,这里就是了。
    觉于当下者,没有生之相也无灭之相,无时空相,无我相,无众相,无寿相,唯缘生一合之相。原来一切皆是当下之觉,无挂过去未来,无内外之别,无时空之义,因缘生故有所依,因缘灭故无所住,皆无自性。
    无自性故,无解脱者亦无不解脱者。“我们”由此无生。
    觉当下,无生灭
    MP.WEIXIN.QQ.COM
    觉当下,无生灭
    觉当下,无生灭
    3

    • Reply
    • Remove Preview
    • 22h

  • Soh Wei Yu
    身心世间,无论正邪,缘起无我,觉照不二。
    ....
    觉照中不见概念相法,见诸相于非相,于究竟名色法处见缘起,见缘起者名见法见如来,缘起即法即佛,非有一独物名法、一独物名佛,此为不二;
    即心即佛,能所双亡,无心无佛,此为不二;
    缘起者五蕴世间也,五蕴世间本是法的彰显,本来是法,本来是佛,更无此佛彼佛、前佛后佛之生灭有别相,此为不二。
    觉照·不二
    MP.WEIXIN.QQ.COM
    觉照·不二
    觉照·不二
    2

  • Reply
  • Remove Preview
  • 22h
 



  • Liu Zhi Guan
    Soh Wei Yu "Yeah i notice he is mainly theravada but he did quote chinese mahayana sutra sometimes."
    Mahayana sutra that he cited was usually he earlier posts,so likely he started off as Mahayana Buddhist but ended up focusing on Theravada
    "But his insights seem centered on anatta and dependent origination mainly not so much twofold emptiness. But both stanzas of anatta and dependent origination are very clear for him"
    Twofold emptiness as in madhyamika?
    "that article you shared is not by him tho. He quoted from 隆波帕默尊者"
    I see,misssed the name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lol
    "In the article you linked to me, it seems that the teacher still sees dualistically -- 身体移动或是呼吸、都只是被觉知与被观照的对象(所观),而不是心(能观)"
    Yeah,quite clear once you posted 无心如来's article for juxtaposition. Though IMO the articles by 隆波帕默尊者 is good enough for beginners starting with dualistic awareness.
    this is not nondual anatta insight. Unfortunately most monks and teachers in any Buddhist tradition have not attained this nondual anatta insight. There is an Indonesian monk in the Theravada tradition also, he attained realisation to anatta through conversing with me, he told me throughout Indonesia he cannot find and does not believe there is anyone else who realised anatta like him. I think so too. All his teachers were also dualistic like that - awareness is like the sky, the background, the witness, and everything else happens on the foreground."
    I see,it seems that for most practitioners they are usually stuck at the dualistic awareness stage?
    "On the other hand, 无心如来 clearly has nondual anatta insight."
    Reminds me of Huineng's renowned stanza.

    • Reply
    • 11h

  • Soh Wei Yu
    "Twofold emptiness as in madhyamika?"
    Mahayana's emphasis in general starting with Prajnaparamita sutras, although explained more thoroughly in Madhyamika with very systematic reasonings.
    "Yeah,quite clear once you posted 无心如来's article for juxtaposition. Though IMO the articles by 隆波帕默尊者 is good enough for beginners starting with dualistic awareness."
    Yes
    "I see,it seems that for most practitioners they are usually stuck at the dualistic awareness stage?"
    My estimate is that - most people do not have any realisations, but among practitioners and teachers that have realisations, around 90% get stuck at I AM, maybe 5% at One Mind, and 2% or less at anatta and further.
    "Reminds me of Huineng's renowned stanza."
    Not exactly the same:

  • Reply
  • 1m
  • Ed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