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A compilation of Zen teacher Anzan Hoshin Roshi's teachings
揭开佛法的面纱:深入探索安山Hoshin禅师的汉译法教
Word: https://app.box.com/s/aznv6u5jthsv1jdglr3bo90jak2cdczs
PDF: https://app.box.com/s/8q4xz54euxwxjc5hlz1ce2316qbwf3fi
我很高兴能在此分享一系列内容丰富的佛法教诲,这些教诲来自加拿大禅师安山Hoshin Roshi,现已汇编成一套完整的中文译本。这份卓越的合集是在AI翻译的协助下完成的,内容横跨数十年,收录了从1980年代至2010年代的开示、工作坊和精进禅修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而多维的视角,以洞察禅修的精髓。
对于任何一位“道”上的学人来说,这份合集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库。它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座图书馆,内容无所不包,从对初学者最基础的指导,到对禅宗义理最精微、最深刻的阐述,均有涵盖。在此,让我们一窥这份重要文献中所蕴含的珍宝。
修行的基石:如何修行
此合集的核心是为禅宗的基础修行提供了清晰、直接的指引。其中有专门的开示和工作坊,细致地解析了各项基本功:
坐禅 (Zazen): 文中详细说明了坐禅的姿势,包括全莲花坐、半莲花坐、缅甸坐等多种坐姿,以及如何使用椅子或坐禅凳,确保各种身体条件的人都能修行。重点在于通过一个平衡、稳定、开放的姿势,来显现一颗觉醒的心。
呼吸: 指导学人如何与呼吸共处,不把它当作操控的工具,而是作为将身心在当下汇集一处的“试金石”。
经行 (Kinhin): 提供了行禅的指导,专注于在动态中体验每一步的简单与直接,以此来修习正念。
顶礼: 优美地探讨了顶礼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礼节,更是一种体现“道”、统一身心、放下自我的深刻修行。
处理疼痛: 提供了直接而富于慈悲的建议,教导如何处理长时间静坐中不可避免的身体疼痛,并将其从障碍转化为理解与慈悲的门户。
生活中的禅:坐垫之外的修行
教诲中有很大一部分致力于将修行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份合集优美地阐明,禅并非逃离世界,而是一种全然投入世界的方式。
作务 (Samu): 一篇名为《积极的体认:论作务》的关键开示,将“工作”从一个名词(职业)重新定义为一个动词——一种持续的行动。它教导我们如何将自己的专业和日常杂务,转化为一种对修行、责任与相互关联性的深刻表达。
典座教训 (Tenzo Kyokun): 禅师对道元禅师的这篇经典著作进行了详尽的评注。这个教诲以给僧团准备饭菜这一行为作为强有力的隐喻,说明了如何以一丝不苟、真诚和慈悲的心来修行,珍惜每一种食材和每一个当下。
修行地图:核心教义解析
对于希望加深对佛教和禅宗哲理理解的读者,这些开示提供了非凡的清晰度。
禅的五种风格: 一篇引人入胜的论述,概述了五种不同的“禅”或禅修路径:凡夫禅(为健康与幸福)、外道禅(“外在的”或宗教性的禅)、小乘禅(旨在个人证悟)、大乘禅(为解脱一切众生)和最上乘禅(只管打坐)。这为理解自身的修行及其动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二入四行论: 这一系列开示评注了被认为是中华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根本教法。它阐释了“理入”(直接证悟)和“行入”(在生活中随缘修行,坦然面对各种境遇)。
八正道: 禅师呈现了佛陀关于解脱之道的根本教义,不视其为僵化的次第,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强调“圆满”或“完整”而非单纯的“正确”。
菩萨戒: 《将猫斩为一体》一文是对戒律的精湛探讨,视其为觉醒之心的表达,而非简单的规则列表。它从“小乘”、“大乘”和“佛乘”三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如何理解和实践“不杀生”等戒律。
智慧之心:高深与诗意的论述
此合集还包含了一些极富诗意、触及体验最精微层面的教诲。
评注道元著作: 文中深入探讨了道元禅师那些以精微著称的作品,如《有時》(Uji,存在-时间)和《葛藤》(Katto,纠缠),探索了时间、存在以及语言与实相之间纠缠的本性。
心的本性: 诸如《六窗房里的猴子》等开示,运用经典的佛教比喻,描述了凡夫心那不安、喋喋不休的特质,以及修行如何致力于打开这间“屋子”的窗户并消融其墙壁。
回应苦难: 在一篇题为《毫无慰藉》的力作中,禅师回应了一位学生因9/11事件而感到的悲痛。他不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直指世界的本然面目,以及在巨大苦难面前修行的终极责任。
修行的节奏:夜坐的传统
最后,此合集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一系列关于“夜坐”(Yaza,通宵坐禅)的开示。这些每年一度的开示,旨在纪念佛陀在菩提树下的彻夜禅坐,同时也是一种庆祝。它们为如何在深夜修行、如何与疲劳共处提供了实用建议,将夜坐从一场耐力的考验,转变为一次喜悦而深刻的机遇。
总而言之,安山Hoshin禅师的这份教诲合集是一套完整的精神修行指南。它引导修行者从坐垫上的第一口呼吸开始,直至对禅道获得深刻、切身的理解。这是一生修行与教化的见证,如今慷慨地呈现给中文世界的佛法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