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Original: Self-Enquiry: “Are you Space or What is Aware of Space?” — Bassui, Two Koans, and Practice Notes
**背景:**一位朋友(“Mr M”)询问如何进行自我探究(self-enquiry)。下面是他的问题(略作文字整理)、我的回复(整理过)、拔队得胜(Bassui Tokushō)禅师致中村公——安艺国太守的书信全文(未作任何改动)、约翰·陈(John Tan)的两则有力公案,以及延伸阅读链接。
Mr M 写道:
我一直以两种方式进行探究:(1)主动式——在做事时(例如洗碗)保持当下,默默问“我是谁?”,然后安住于其中;(2)静坐式——端坐来探问“我是谁?”,并安住于其中。通常我发现自己安住在头脑里似乎在一切背后的某种“空间”里,同时对身体保持觉知,并尝试对“觉知本身”保持觉知,而这整体上只是感觉像“虚无”。
在回复你之前,我今天还没来得及读你发来的内容。我之所以发问,是因为像 Rupert 这样的老师会说要尽可能多地停住在“存在”(Being)中,直到它变成持续不间断;而 ATR 建议每天至少打坐一小时,并说那些不坐的人通常都是空谈家(意译)。不过,除了那篇文章,我找不到你更具体的建议。
Soh 回复:
“我是谁”不是一种言语活动,而是要在一切思想与言语之前,发现“你是什么”。
阅读:《自我探究、非此非彼与排除法》
另见:《自我探究提示(探究“我是谁”)》
你不是“空间”。空间同样是被感知之所缘。“非此非彼(neti neti)”。是什么在觉知它?如果你“安住于空间”,就继续追问——你究竟是什么?(“非此非彼”在汉译奥义书与不二论语境中常译作此语,用以逐一否定一切对象化之执取,以免误认所缘为自我。Wikipedia)
**修行建议:**让探究成为你的专修。尽量在整日中都做,同时也要安排高质量的正坐时间(身体端正,如跏趺/莲坐)来专注探究。
请阅读:
拔队得胜禅师致中村公——安艺国太守(全文,未改动)
你问我如何依经中这句“心无定所,应当流出”来修禅。证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要你直接照见自性,不为外缘所转,心花必然开放。所以经上才说:“心无定所,应当流出。”诸佛祖师直说的成千上万句话,都归结为这一句。心是真如之性,超越一切形相;真如即道,道即佛,佛即心。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既非有,亦非无,亦非亦有亦无,亦非非有非无;既非佛、亦非心、亦非物质(色)。所以称之为无住之心。正是此心,以眼见色、以耳闻声。请直接寻觅这位主人!(“无住之心”与《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同旨。Quanxue)
昔日一位禅师【临济】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所成,不能闻解此法。脾、胃、肝、胆,不能闻解此法。虚空亦不能解。则是谁能闻解?”务须直下体认。若你的心粘著于任何形式或感受,或为逻辑推理与概念思维所牵,则与真实悟入相去如天与地。
如何一刀两断生死之苦?一思如何前进,便堕思辨;若却步,又与至道相违。既不能进,亦不能退,便是“行尸走肉”。即使处于此困境,只要你令一切念虑顿歇,硬坐参究,终必自悟,了然“心无定所,应当流出”之意。届时,你将顿解一切禅问答之旨趣,亦得会无量经论之微妙玄义。
居士何问马祖:“什么能超越宇宙万有?”马祖答:“你一口饮尽西江之水,我便告诉你。”何居士当下大悟。看这里,这是什么意思?它是阐明“心无定所,应当流出”吗?还是直指正在读此语的这个人?若尚未会,就回头追问:“此刻是谁在闻?”就当下这一念自己明白!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光阴难再,务须珍惜。
自心本来是佛。悟此者名为佛;未悟者,称为凡夫。行住坐卧,且问“我自之心为何?”直观念起之源头。此刻是谁在知、在思、在动、在作、在出、在还?要得知,须切切专注于此一问。纵使今生未悟,亦必因今日之功而于来世开明。
坐禅时,不作善恶之想。莫试图止念,只一味问:“我自之心为何?”即使你的追问日益深切,仍不得答案;终至穷路处,思虑全歇。此时观内了不可得一物可名为“我”或“心”。但是谁了知这一切?更深地探入,乃至连“知无之心”亦复消融;不复觉有“问”,唯有空寂。连空之知也不现时,了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此时你方知:不以耳闻,真能闻;不以眼见,真能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皆在当前。然勿执著此等境会,只须亲自体验而已!
看这里,你自之心为何?人人之本性不下于佛。然众生多疑,不向自心中求佛与真理,而向外驰求,故不得悟,被善恶业力所牵,流转生死。**一切业系之源,是迷妄——即从无明而起之思想、感受与分别。**去除此等,便得解脱。譬如扇去覆炭之灰,火焰自现;一旦你了悟自性,此等迷妄自会消散。
坐禅之际,对来去诸念不憎不爱。回光返照,直观其源,则所依之迷情与分别自会融化。然而,此尚非自证。即令心境澄明如空,内外不立,十方朗然;若执此为证,乃将幻景当作真实。此际更要痛切搜寻“能闻之心”。色身四大,本来如幻无实;然离此身别无其心。十方虚空不能见闻,而你心中却确有能闻而能分别声者——
此体何物?
当此一问彻底点燃你时,善恶、有无、空有之分别,恰如暗夜熄灯,悉皆顿灭。虽不再有自觉之“我”,仍能闻、仍知其在。你若极力欲穷究“能闻之主体”,终归无门而入绝境。**忽然间大悟现前,恍如死里回生,拍手大笑。**至此方知:心即是佛。
若人再问:“佛心为何相?”我当答曰:“树里鱼嬉,深海鸟飞。”此语何解?汝若未会,且回光自照问:“此刻谁是能见能闻之主?”
光阴难再,务须珍惜!
——载自《禅的三支柱》(The Three Pillars of Zen)
另见:《当下你的本心是什么?》
“约翰·陈(John Tan)寄给一位朋友的两则有力公案——适合参究:
在没有任何念头时,直说:当下你的本心是什么?
在不使用任何文字与语言的情况下,你此刻如何体验‘我’?
(在禅宗里,还有这样的说法:“不思善、不思恶,正当其时,哪个是你本来面目?”——六祖慧能;“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为何?”等公案。Zhihuwenyanguji.com
一则类似的公案曾引发我在 2010 年 2 月的初悟。)
有人答:“无心。”
那位朋友也曾对 John Tan 说了相近的话,结果被“当头棒喝”。
John Tan:在没有任何念头时,直说:当下你的本心是什么?
朋友:空。空洞。
John Tan:给你当头一记……哈哈。
John Tan:不使用任何文字与语言的情况下,你此刻如何体验“我”?
朋友:……关于个性、习气、观点之类……
John Tan:既无念,哪里来习气、观点与个性?你到哪里,都如何会错过它?日日夜夜、无时无处,不就有“你”在吗!你怎能把“你”与“你自己”隔开?
John Tan 另言:
“摩诃止观、直指(大手印、直指/大圆满、禅)——任何宗派,怎么可能把你从你自己那里剥离?那么,你是谁?”
自我探究之所以被称为“直捷之道”,正因:
“不要联想,不要推断,不要思虑。印证‘你’自己,根本不需要这些。无论来自老师、书本、摩诃止观、大圆满、禅,乃至佛陀,凡从外得者皆是知识;从你自性深处涌现者,才是你自己的智慧。
无须去找任何答案。归根结底,那是你的本体与本性。要从推理、归纳与攀缘的心,一跃而入最直接与最当下的印证,则须令心完全止息,回到任何造作生起之前的所在。若这只‘当下之眼’不开,一切都只是知识;而开启这只直观之眼,正是那条无路之路的开端。好了,闲话休提,言语已多。莫摇摆,径直行。一路吉祥!”
“R 先生,我对你已经非常直截了当——不过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此刻你的心是什么?别无他事。世上再没有比这更直截的路了。
我已告诉你要放下所有念头、所有教法,甚至大圆满、大手印、禅——只问:此刻你的心是什么?这不是已经一语中的、毫不浪费吗?我也说过,凡从外得者皆是知识,把那些都放下;智慧只从你自己内里直出。可你还是把我让你放下的文本、对话、禅宗、大手印、大圆满、中观统统搬来。
你问我还有什么建议?还是一样:不要逐境逐知。你读得、知得已经够多了,回归简单吧。你的任务不是‘知道更多’,而是把这一切剔除,回到直接之味的简单。否则,你还得再耗费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回到最简单、最根本、最直接的地方。
由这份简单与直截处,你再处处印证,在一切当下与诸般境缘中,让你的本性自显其广与深。
所以,除非你把一切都放下、回到清净、纯粹、根本的简单,修行就没有真正进展。直到你体会到‘简单’的珍宝,并从这里重新出发,每往前一步,都是退步。”
——John Tan,2020
Soh 回复(修行要点):
非此非彼(neti neti)。若所安住的是“虚无”,那仍然只是经验/观念。在发现真我之前,必须将一切意识对象一概否定为“这不是我、这不是真我”——非此非彼;否则就会不断把更微细的现象误认成自我,从而以所缘遮蔽了纯粹的存在与觉性(Being-Consciousness)。唯有拒绝这些认同,真我方得显现。(“非此非彼”为奥义书与不二论之通行译法。Wikipedia)
证悟并非“虚无”。当真我被证得时,是一种对存在之确定无疑。
让探究成为你的专修。整日实践,同时安排正坐。端直坐姿(如莲坐)有助于防困倦。
无论现起何境(光相、能量、怖畏、真空感)——皆属意识对象。但请持续发问:“是什么在觉知?”是什么光明照见一切?**我是谁/我是什么?**不停探究。
**短视频:**YouTube 短片
延伸阅读
—— 拔队得胜禅师的书信收于 Philip Kapleau《禅的三支柱》(The Three Pillars of Zen)“书信”部分,含〈致安艺国太守中村公〉等。
—— “心无定所”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同旨,皆指非住之心。Quanxue
—— 拔队得胜(Bassui Tokushō),日本临济宗禅师。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