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真正体证到“无我”

https://mp.weixin.qq.com/s/KYMQX-_xeB9uKJKz0-FXlg
0.jpeg
如何才能真正体证到“无我”
weixin.qq.com

Original 之觉 觉世间 2022-11-25 12:56 Posted on 河北
收录于合集
#无我
52个
#缘生
22个
#灭苦
62个
#修行
61个
#佛法
64个
点击上方【 觉世间 】,关注更多内容
Image
心点亮心的法宝——自明本缘生无我。

放下对过往的挑剔,平等慈心一切时,即是不满之“我”的伪装卸除时。

如何才能真正体证到“无我”
音频:
00:0032:06
语音:之觉

生命中一切感觉状态必然都是众条件相互且相续影响的结果,也就可以说,都必然是“该”发生的。

生命状态本来“无我”,来见证这个真相,才是彻底解决我们生活中,心灵总有贪嗔不满的唯一方向。

而唯有放下挑剔的心态、思路,就必然能见证到它。

方法就这么简单。

具体如何实践此法呢?

当下已是觉知,当下必是发生,所以,觉知就是发生,它还是什么?!——还是心呀!

发生必有过往,必在生灭,佛法的正观修行到此为止!

过往生灭(各种感受状态),正不停发生着,无论叫投入迷失状态、放开不执状态、旁观式状态……这都是那觉知的心本身的各种呈现状态!

回归到这个角度体验时,它已经自然超越了有个观察者、觉知者,打掉了观者、知者之“我”,才会逐渐不生造作心态,只剩“无挑剔”的觉知心态的不停相续生灭过往的突出体验,而最终会自然生起“根本无我”心态,破除心认知心自己是我、有我的妄想,这也才是能根除烦恼的佛法,所要找的那个事实真相——缘生无我真正呈现的状态。

正观,就是到此为止,至于其后的——生灭皆因缘起,缘起自然无我,这是它正观因缘具足后,自然会产生的了知效果的必然,不用去理这些了,只有“当下——觉知(发生)的即生即灭”是我们的关注点。

觉知心无所住,不可得。所以,不是放下什么,是见证——一切觉知状态,也就是心,也就是现实发生,本自然生即灭去,本不可得。

注意,这里“现实发生”始终是指涵盖所缘对象的整体觉知感受,就是一个个心态本身,也就是一个个觉知心。

因为佛法是根除心中烦恼的方法,是心法,佛法过程都没离过此心(觉知)。

不论怎样,唯体验当下觉知状态,也就是发生状态的无法住停不变!最终见证其无常乃至被条件逼迫的无我性,从而破除了导致我们凡夫,贪嗔痴不满心态不断再生的,最根本的错误认知——有我。

烦恼的根除在心上,佛法是心对心自己的真相见证,当下的发生状态也就特指心的状态,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众生现象也是指此。

所以,觉观无常过往,不是指对觉知内容里的一个个对象,只去观它们的过往生灭,那还如何生活、工作呢。比如做饭时需各种具体分别的操作,看个手机也都是有步骤,方方面面都是如此需觉知、分别、思判……那样的话,恐怕生存都谈不上了。

因为啊,生活中的正常的分别取舍,并不是导致烦恼的有无的原因所在。而是觉知状态本身的是否有我的真相见证决定了烦恼不满的有无,再不再生。

所以呢,注意了,不是去觉知身体的无常,直接回到觉知着身体的这个觉知状态上来,受想行识也一样的,不需或说实际也就不存在刻意找或求啊,各种想法出来的状态,它们也必然地是变换过往不住的……呈现着这个真相的。

由此也可见,佛法本质上,它所见证的缘生法,不是对这个世间里边的各种事物、现象都了知,它们是否缘生的。

其实呢,世人也一直在这么研究着,研究着世界的方方面面。如研究身体,它们的确是由细胞乃至分子电子组成的,无一不是条件组合、无常变化的。感受也是这样的……这些,古今的人们不都研究了嘛,也见证了它们无常且无独立性。

实际上,佛法不需要去研究这些。什么意思?因为一般情况,你本来就知道,它们不是你,因为那是你的身体,你的感受,你的想法,你的某某某,或别人的某某某……那些都是你的或别人的,怎么会是你?这个你,也就是这个我在哪儿?怎么去见证其有无呢?

所以说,这个世间、宇宙啥的,佛陀说了,有常还是无常,生命何时开始结束,世界里边或可能外边,那里有没有一个永恒的事物,还是都是无常的?佛陀其实是否定回答这类问题的,为什么?道理就在这儿,也就是说,他所针对的缘生无我,只是我们当下生命状态,也就是觉知状态,这个觉知的发生状态,或说心理各状态,它是无我的,他不是必须去研究里边的那些内容的发生状态,是不是恒常还是无常,他是指的这个意思。

你或许会问了,经典里不是说,像阿含经里提到的,观色(身)无常吗?那不是观身体吗?的确不是,而是观身体时的这个觉知状态,也即心理状态。那,它为什么还提这个观字呢?因为,在我们同样一种觉知状态,如昏沉、发呆、无想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没法觉知到无常。

所以,观无常这个观指的是,在我们相对清醒的时候,在清醒的觉知状态的时候,觉知各个所缘的时候,这个时候才能够体会到这个觉知状态,也就是生命状态的那个缘生无我性。

如果不是在觉知状态本身的自然关注上呢,就必然陷入到觉知所缘里,即觉知内容的关注上了,自然就会设立一个观者、知者角度,也就是“我”,也必然开始了造作式“观”,也必生两种结局之一:

一种呢,这个觉观者(灵、我)见证了其外的一切“缘生无常无我”,而觉观者(灵、我)却是恒常的,待死后或活着出离、摆脱身心世间后,便能脱离这无常之苦。这是多数外道法之归宿,终不能当下见证不满的止息,活着的未来亦不能。

另一种,因有佛法正见为导向,发现仍有“实我”认知存在,这显然不符合佛法中“无我”观,便会反思、寻找之前“缘生无常无我”的漏洞,最终可能会见证到,原来这“觉观者”也是生命状态下,生灭不断发生过程中的,一个个夹杂其间的心的状态而已,也是本缘生无常、无我的。而这才是佛法中需见证的真正的“缘生无我”性。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禅观行者,在观了身体了,观了感受了,观了想法了……知其这些都是无常无我的,可怎么还感觉有个观者呢?是呀,你从来就认可有一个观者角度,有一个我在那里,然后,我们从来都是研究里边的对象,它们是怎样的规律,我们也研究了它们的条件性,是啊,哪个不是因缘而果的无常变化的,然后你再回归那个知者,何谓回归,就是原来所有的这些,都是在我们的觉知状态里,这个觉知状态本身,无论是观(觉知)什么,是投入到对象内容里,还是旁观式前面的觉知状态的已生起又灭去,原来它们都是不同的觉知状态,回归是指的这一点。这才是唯一需要见证的缘生无我的角度、地方。

所以,他跟观哪个所缘是没有关系的,如他在观身体,观身体任何一个部位,观何种感受,当时无论觉知哪个所缘,那个觉知状态下,一旦体证到缘生无我,心(觉知)就见法了,就明白一切觉知状态的共性——条件影响下的不断相续生灭的逼迫式无我性,而不是说观了身,再观受,再观想、行、识,才能见法,或者说才能心解脱,不是的。若这见法及心解脱,必须与所缘的不同具体分类都一一挂钩,那也就需和一个个具体所缘对象挂钩,那怎么能去体验老早过去已无法记起的或未来还没经历的,它们是否也必缘生无我呢?

每个人,都有生命中的自己角度的觉知状态,所以说,每个人只能是破了自己的这个觉知状态的有常有我,而知缘生法,然后,这个时候他里边的任何的所缘,他心中都不会再执着、挑剔而生不满之苦了,是指的这个意思。

因此,我们并不是要做到全知,佛陀也否认了自己有否全知的问题。从这一点,你去想一想,你能够了知所有的一切现象吗?既然不能全知,你就不可能了知一切现象,你怎么能说它们肯定都是缘生无我的?

所以说,佛陀从来不在这些问题上与人纠缠,为什么?原因就是在这儿。

烦恼的根除与生命生活中的其他规律、真理、真相的是否了知,是没有关系的。

生活中,我们面临的各种事情,可说都有它们相应的因果条件及规律等。象手机、汽车、空调呀,如何制造、使用有其相应因果条件、程序;太阳系各行星运转有其规律;又或某疾病如何治疗啦,也有其因果条件及规律……

佛陀的灭苦过程及后来开示的灭苦法,不是在探究、验证觉知状态里的相关内容、对象,它们是怎样怎样的,怎么发生的,怎么因缘生灭的,那不是必须要研究的,但这有些的确是生活、学习、工作所需要的,但是,灭除烦恼是不需要的,不在这儿的,而在觉知它们的这个当下的觉知状态本身。

所以呢,若不是因觉知而呈现的这心本身去自证其状态相续生灭、被变而无我的共性,无论探究诸如以上所缘对象怎样的因果规律,都是无法令不满之心态不再生的。

觉知状态就是发生的现实,不是指里面那些所缘、对象怎样的现实发生,是指包含着它们的当下过往的觉知状态,即心态本身。

如果回到觉知状态本身时,它就自然可说,是觉知心无条件接纳已灭觉知心时,也就自然只剩一种真相呈现——此觉知心过往生灭……由此,自证心本无我而灭除了心生不满的根基。

好啦,朋友,现在正在发生着怎样的觉知状态呢:看到文字的觉知状态,接着是思考其含义的觉知状态,其后或是旁观式回忆刚才那个思考时的觉知状态,又接着或开始看文思考的觉知状态……

来吧,先放下手机,放松下来,体会一下……对,这就是觉知状态,如无声的流水过往,过往,……无论它又怎样,它仍在过往不住停……

看,就这么简单,如此,觉知心也就逐渐没了刻意着力点,这是破无明断烦恼,唯一的关注角度。

这最后,就是简单事,重复做,坚持就是。

未来,我们终有一刻,见证并体验到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烦恼不满的彻灭,也就是涅槃的真实不虚。

那时,生活依旧,老病死依旧,然一切烦恼已荡然无存,亦不再生!
Labels: | edit post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