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識別出任何改進的可能性或有任何建議,請訪問聯系頁面分享您的反饋:聯系我們。

如果您需要以下任何文章的翻譯,請隨時與我聯系,我將使用ChatGPT來幫助進行翻譯:聯系我們。

這是ChatGPT的翻譯。英文的原文:3) Buddha Nature is NOT "I Am"

另請參見:

1) Thusness “真如”/PasserBy “過路人”開悟的七個階段 

2) 論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


**佛性不是“我是/我在/本我”**


如果您識別出任何改進的可能性或有任何建議,請訪問聯系頁面分享您的反饋:聯系我們。

如果您需要以下文章的翻譯,請隨時與我聯系,我將使用ChatGPT來幫助進行翻譯:聯系我們。



更新:本文的音頻錄音現已在SoundCloud上提供![鏈接](https://soundcloud.com/soh-wei-yu/buddha-nature-is-not-i-am-part-1?in=soh-wei-yu/sets/awakening-to-reality-blog&si=1f483a1bb44a44b8a647b29a6cd56349&utm_source=clipboard&utm_medium=text&utm_campaign=social_sharing)


更新:本文的韓文版現已在這里提供:[鏈接](https://m.blog.naver.com/PostView.naver?blogId=sunyanet&logNo=222980117000&searchKeyword=transcendental%20turn)


印地語版現已在這里提供:[鏈接](https://app.box.com/s/v8r7i8ng17cxr1aoiz9ca1jychct6v84)


泰米爾語版現已在這里提供:[鏈接](https://app.box.com/s/v8r7i8ng17cxr1aoiz9ca1jychct6v84)


塞爾維亞語版現已在這里提供:[鏈接](https://app.box.com/s/v8r7i8ng17cxr1aoiz9ca1jychct6v84)


另請參見:

1) Thusness/PasserBy的七階段覺悟

2) 關于無我、空性、摩訶和平凡以及自然完美


對“我是/我在/本我”作為背景的錯誤解釋


(文章最后更新于2019年6月25日——在結尾添加了一些Gil Fronsdil和Thusness的摘錄)


(以下大部分內容是從幾個來源編譯的Thusness/PasserBy的著作,經過最少的編輯。)


如同河流流入大海,自我溶解于無。當修行者徹底明白個體的虛幻本質時,主客體的分離便不再發生。經歷“我是”狀態的人會發現“我是”存在于一切之中。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擺脫個體性——來去、生死,所有現象都只是從“我是”的背景中浮現和消失。“我是”不被體驗為存在于任何地方的“實體”,既不在內也不在外;而是被體驗為所有現象發生的根本根基/本體/源頭。即使在消亡(死亡)的瞬間,瑜伽士也完全認同于那個現實;體驗到“真實”得如同眼見。我們無法失去那個“我是”;相反,所有事物只能從中溶解并重新顯現。“我是”未曾移動,沒有來去。這“我是”即是神。


修行者絕不應將其誤認為是真正的佛心!“我是/我在/本我”是清凈的覺性。這就是為什么它如此壓倒性。只是沒有“洞察”其空性本質。沒有什么停留,也沒有什么可以依靠。真正的,是原初的,并且流動,停留的則是幻象。回到背景或源頭是因為被強烈的“自我”業力所蒙蔽。這是一層“束縛”,阻礙我們“看到”某些東西……它非常微妙,非常薄,非常細膩……幾乎無法察覺。這層“束縛”使我們無法“看到”真正的“見證者”是什么,并讓我們不斷回到見證者,回到源頭,回到中心。每一刻我們都想回到見證者,回到中心,這種存在,這是一種幻象。它是習慣性的,幾乎是催眠的。


但我們所說的這個“見證者”究竟是什么?它是顯現本身!它是顯現本身!沒有源頭可回,顯現就是源頭!包括每一刻的思想。問題是我們選擇,但一切真的都是它。沒有什么可選擇。


沒有鏡子反映

一直以來只有顯現。

獨手拍掌

一切皆是!


在“我是/我在/本我”和“無鏡反映”之間,還有另一個不同的階段,我稱之為“鏡亮清明”。永恒的見證者被體驗為一面無形的晶瑩剔透的鏡子,反映所有現象的存在。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即“自我”不存在,但“自我”的最后一絲業力傾向仍未完全消除。它存在于一個非常微妙的層面。在“無鏡反映”中,“自我”的業力傾向被極大地松動,見證者的真實本質被看到。一直以來沒有見證者在見證什么,只有顯現本身。一切只有一個,第二只手不存在……


沒有隱藏在任何地方的隱形見證者。每當我們試圖回到一個透明的形象中時,它再次成為思想的游戲。這是“束縛”在起作用。(參見Thusness的六階段體驗)


超越的瞥見被我們的心靈認知功能誤導了。那種認知模式是二元的。一切都是心,但這個心不應被視為“自我”。“我是/我在/本我”、永恒見證者,都是我們認知的產物,是阻礙真正見解的根本原因。


當意識體驗到純粹的“我是/我在/本我”感覺時,被超越的無思維瞬間的存在感所壓倒,意識緊緊抓住這種體驗作為其最純粹的身份。通過這樣做,它微妙地創造了一個“觀察者”,而未能看到“純粹存在感”不過是純粹意識與意界(Thought Realm)的關系。反過來,這成為阻礙其他感官對象中純粹意識體驗的業力條件。將其擴展到其他感官,有聽而無聽者,有見而無見者——純粹聲音意識的體驗與純粹視覺意識截然不同。真誠地,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我”并以“空性本質”代之,意識便被體驗為無處不在。沒有一個狀態比另一個更純凈。一切都是一味的臨在的多樣性。


“誰”、“哪里”和“何時”,“我”,“這里”和“現在”最終必須讓位于完全透明的體驗。不必回到源頭,僅僅顯現就足夠了。這將變得如此清晰,以至于完全透明被體驗。當完全透明穩定時,超越的身體被體驗,法身無處不在。這是菩薩的三昧樂。這是修行的果實。


以完全的活力、鮮明和清晰體驗所有顯現。它們真的是我們的清凈覺性,每時每刻,無處不在,呈現出所有的多樣性。當因緣具足,顯現便是,當相顯現,覺性便是。一切都是唯一的實相。


看!云的形成,雨,天空的顏色,雷聲,這一切發生的整體,是什么?這是清凈覺性。沒有與任何東西認同,不受身體的限制,超越定義并體驗它是什么。它是我們清凈覺性的整個領域,以其空性本質在發生。


如果我們回到“自我”,我們就被封閉在內。首先我們必須超越符號,看到背后發生的本質。掌握這種藝術,直到覺悟因素生起并穩定,“自我”消退,無核的根本實相被理解。


很常見的是,人們認為存在是在“我是/我在/本我”的體驗中,即使沒有“我是/我在/本我”這個詞和標簽,‘純粹存在感’、臨在仍然存在。這是一種在存在中休息的狀態。但在佛教中,也可以每時每刻體驗到一切未顯現的。


關鍵也在于“你”,但它在于“看到”根本沒有“你”。要“看到”現象生起時,從未有一個“做者”站在中間。只是由于空性本質的純粹發生。沒有“我”在做任何事。當“我”消退時,符號、標簽和整個概念領域也隨之消失。沒有“做者”留下的只是純粹的發生。


并且看到、聽到、感覺到、品嘗到和嗅到的一切不僅如此,一切都顯現為純粹自發的顯現。一個整體的臨在。


在非二元見解后的一定階段,有一個障礙。不知為何,修行者無法真正“突破”非二元的自發性。這是因為潛在的深層“觀念”無法與非二元體驗同步。因此,深入“無觀念之觀”的見解/洞察是必要的。(稍后更多關于空性)


多年來,我將“自然性”一詞精煉為“因緣自發而生”。當因緣具足時,臨在即是。不受時空連續性的限制。它有助于溶解中心性。


既然顯現即一切,顯現確實是源頭,那是什么導致了顯現的多樣性呢?糖的“甜味”不是天空的“藍色”。同樣適用于“我是”……所有都是同樣純凈的,沒有一個狀態比另一個更純凈,只是因緣不同。因緣是賦予顯現其“形式”的因素。在佛教中,清凈覺知和因緣是不可分割的。


在“無鏡反映”之后,這種“束縛”大大松解。從眨眼、舉手……跳躍……花朵、天空、鳥鳴、腳步聲……每一個瞬間……無一不是它!只有它。瞬間即是完全的智能、完全的生命、完全的清晰。一切皆(自)知,就是它。沒有兩個,只有一個。


在從“見證者”到“無見證者”的過渡過程中,有些人體驗到顯現本身即是智能,有些人體驗到極大的活力,有些人體驗到極大的清晰,有些人則在一個瞬間內同時體驗到這三種品質。即便如此,“束縛”仍然未被完全消除,我們知道它可以多么微妙 ;) 。因緣法的原則可能會在你將來面臨問題時有所幫助(我知道一個人在經歷非二元體驗后的感受,他們不喜歡“宗教”……:) 只需四句話)。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這不僅適用于科學家,更重要的是適用于我們清凈覺知的整體體驗。

“誰”消失了,“哪里”和“何時”仍在(Soh:在無我洞見的初步突破之后)。


樂在——此有故彼有 :)


盡管在吠檀多不二論中存在非二元,而在佛教中沒有自我,吠檀多不二論停留在一個“終極背景”(使其成為二元的)(Soh在2022年的評論:在吠檀多不二論的稀有變體中,如Greg Goode或Atmananda的直接路徑,甚至[微妙的主客體]見證者最終也會崩潰,意識的概念在最后也會消解——參見[鏈接](https://www.amazon.com/After-Awareness-Path-Greg-Goode/dp/1626258090)),而佛教則完全消除背景,停留在現象的空性本質中;生滅即是清凈覺知。在佛教中,沒有永恒性,只有無時間的連續性(無時間指的是當下的鮮明,但變化和連續如波浪圖案)。沒有不變的事物,只有變化。


思想、情感和感知來來去去;它們不是“我”;它們本質上是無常的。難道不清楚嗎,如果我能覺知到這些過往的思想、情感和感知,那么這就證明有一個實體是永恒不變的嗎?這是一個邏輯結論,而不是體驗的真相。無形的實相似乎是真實和不變的,因為習氣(業力的熏習)和回憶先前經驗的能力。(參見《業力習氣的咒語》)


還有另一種體驗,這種體驗并不排斥或否認無常的事物——形式、思想、情感和感知。它是思想在思考,聲音在聆聽的體驗。思想知道并不是因為有一個獨立的知者,而是因為它就是被知的。它知道因為它是自己。它產生了這樣一個洞見:本然性從未存在于未分化的狀態中,而是作為無常的顯現;每一刻的顯現都是一個全新的現實,完整在其自身。


心喜歡分類,并迅速認同。當我們認為覺性是永久的,我們就無法“看到”其無常的一面。當我們看到它是無形的,我們錯過了作為形式(色相)的覺性的鮮明織體。當我們依附于海洋,我們尋求一個無波的海洋,不知道海洋和波浪是同一個東西。顯現不是鏡上的塵埃,塵埃就是鏡子。一直以來沒有塵埃,當我們認同某一個斑點時,其他的就變成了塵埃。


無相即萬生,

空無即一切,

完全靜止卻永遠流動,

這是源頭自發生起的本性。

自然自如。

用自如克服概念化。

完全沉浸在現象世界的真實感中。


.........


更新,2022年:


經歷過類似洞見的Sim Pern Chong寫道:


“只是我的意見...

對我來說,第一次體驗到明確的“我是/我在/本我”臨在時,沒有任何思想。只是一個無邊界、無處不在的臨在。實際上,沒有思考或尋找這是不是“我是/我在/本我”。沒有任何概念活動。只有在那個體驗之后,它才被解釋為“我是/我在/本我”。

對我來說,“我是/我在/本我”體驗實際上是對現實方式的一瞥……但很快就被重新解釋了。體驗到了‘無邊界’的屬性,但其他屬性如‘無主客體’、‘透明光明’、‘空性’還未理解。

我的看法是,當“我是/我在/本我”被體驗到時,你會毫無疑問地認為這是那個體驗。”


..........


更新,2022年:


Soh對處于“我是/我在/本我”階段的人說:在我的AtR(覺醒到現實)社區,大約有60人證悟了無我,大多數人經歷了相同的階段(從“我是/我在/本我”到非二元,再到無我……很多人現在已經進入了雙重空性),如果你愿意,歡迎你加入我們的在線社區:[鏈接](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wakeningToReality)


出于實用目的,如果你有過“我是/我在/本我”的覺醒,并專注于基于這些文章的參究和修行,你將在一年內覺醒到無我的洞見。許多人在“我是/我在/本我”階段卡住了幾十年甚至一生,但我在John Tan的指導下,并專注于以下參究,從“我是/我在/本我”到無我的證悟只用了不到一年:


1) 《“我是/我在/本我”的四個方面》[鏈接](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12/four-aspects-of-i-am.html)

2) 《兩種非二元參究》[鏈接](https://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18/12/two-types-of-nondual-contemplation.html)

3) 《無我的兩首偈》[鏈接]論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9/03/on-anatta-emptiness-and-spontaneous.html)

4) 《婆醯迦經》[鏈接](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8/01/ajahn-amaro-on-non-duality-and.html) 和[鏈接](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0/10/my-commentary-on-bahiya-sutta.html)


重要的是要進入覺性的質地和形式,而不僅僅停留在無形的狀態……然后通過參究無我的兩首偈,你將突破到非二元無我。


[鏈接](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12/thusnesss-vipassana.html)


以下是另一篇好文章的摘錄:


“極難表達‘如是/真如’是什么。如是/真如是以形式顯現的覺性。這是一種純粹的臨在感,同時包含形式的‘透明具體性’。有一種晶瑩剔透的覺性感,顯現為現象存在的多樣性。如果我們在體驗這種‘透明具體性’時感到模糊,往往是由于‘自我感’創造了分離的感覺……你必須強調覺性的‘形式’(色相)部分。是‘形式’(色相),是‘事物’。” - John Tan, 2007


這些文章也可能有幫助:


我的文章《動詞的發起不需要名詞》[鏈接](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2/07/no-nouns-are-necessary-to-initiate-verbs.html)


我的文章《風是吹,吹是風》[鏈接](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08/the-wind-is-blowing.html)


Daniel對內觀的解釋[鏈接](https://vimeo.com/250616410)


《婆醯迦經》的禪宗探索(由經歷過洞見階段的禪宗老師解釋的無我與婆醯迦經在禪宗背景下的解讀)[鏈接](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1/10/a-zen-exploration-of-bahiya-sutta.html)


Joel Agee: 顯現自我照耀[鏈接](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3/09/joel-agee-appearances-are-self_1.html)


Kyle Dixon的建議[鏈接](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4/10/advise-from-kyle_10.html)


《從不落山的太陽》[鏈接](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2/03/a-sun-that-never-sets.html)


強烈推薦:Kyle Dixon/Krodha/Asunthatneverset的Dharmawheel帖子音頻錄音(SoundCloud)[鏈接](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3/10/highly-recommended-soundcloud-audio.html)


Thusness的早期論壇帖子[鏈接](https://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13/09/early-forum-posts-by-thusness_17.html)(如Thusness自己所說,這些早期的論壇帖子適合引導從“我是/我在/本我”到非二元和無我)


Thusness早期論壇帖子第2部分[鏈接](https://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13/12/part-2-of-early-forum-posts-by-thusness_3.html)


Thusness早期論壇帖子第3部分[鏈接](https://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14/07/part-3-of-early-forum-posts-by-thusness_10.html)


Thusness的早期對話第4部分[鏈接](https://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14/08/early-conversations-part-4_13.html)


Thusness的早期對話第5部分[鏈接](https://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15/08/early-conversations-part-5.html)


Thusness的早期對話第6部分[鏈接](https://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15/08/early-conversations-part-6.html)


Thusness的早期對話(2004-2007)第1至6部分的PDF文檔[鏈接](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3/10/thusnesss-early-conversations-2004-2007.html)


Thusness的論壇對話(2004-2012)[鏈接](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9/01/thusnesss-conversation-between-2004-to.html)


Simpo的著作匯編[鏈接](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09/a-compilation-of-simpos-writings.html)


現在提供一個新的簡明版(更短更簡潔)的AtR指南:[鏈接](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2/06/the-awakening-to-reality-practice-guide.html),這對新手更有用(130多頁),而原版(超過1000頁)對一些人來說可能太長了。


我強烈推薦閱讀免費的AtR實踐指南。正如Yin  Ling所說:“我認為簡化版的AtR指南非常好。如果他們真的去閱讀,它應該能引導人們到無我。”


更新:2023年9月9日——《覺醒到現實》實踐指南的免費有聲書現已在SoundCloud上提供![鏈接](https://soundcloud.com/soh-wei-yu/sets/the-awakening-to-reality)


---------------------------------------------------------------------------


2008年:


(3:53 PM) AEN: hmm 是的 Joan Tollifson 說:這種開放的存在不是可以系統修的東西。Toni指出,聽到房間里的聲音不需要任何努力;一切都在這里。沒有“我”(也沒有問題),直到思想介入并說:“我做得對嗎?這是‘覺知’嗎?我開悟了嗎?”突然之間,寬廣的空間消失了,心被一個故事及其引發的情緒占據。

(3:53 PM) Thusness: 是的,當真正的洞見出現時,正念最終會變得自然和無努力,并且正念作為一種修的整個目的變得清晰。

(3:53 PM) AEN: 哦

(3:54 PM) Thusness: 是的。

(3:54 PM) Thusness: 那只會發生在“我”的習氣存在時。

(3:55 PM) Thusness: 當我們的空性本質在時,那種思想就不會出現。

(3:55 PM) AEN: Toni Packer:... 自由且無努力的冥想,沒有目標,沒有期望,是一種沒有去處、沒有所得的純粹存在的表達。

覺知不需要轉向任何地方。它就在這里!一切都在覺知中!當從幻想中醒來時,沒有誰在做它。覺知和飛機的聲音在這里,沒有人在中間試圖“做”它們或將它們結合在一起。它們在這里一起!唯一將事物(和人)分開的東西是“我”的回路及其分離的思維。當它安靜下來時,分離不存在。

(3:55 PM) AEN: 明白了

(3:55 PM) Thusness: 但即使在洞見出現之后,穩定之前,這種思想仍然會出現。

(3:55 PM) AEN: 明白了

(3:56 PM) Thusness: 沒有覺知和聲音。

(3:56 PM) Thusness: 覺知就是那個聲音。正因為我們對覺知有某種定義,心無法將覺知和聲音結合在一起。

(3:56 PM) AEN: 明白了..

(3:57 PM) Thusness: 當這種自性見消失時,顯現就是覺知,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無保留地經驗。

(3:57 PM) AEN: 明白了..

(3:58 PM) Thusness: 一個人擊打鐘,沒有聲音被產生。僅僅是因緣。

(3:58 PM) Thusness: 這就是覺知。

(3:58 PM) AEN: 明白了..

(3:59 PM) AEN: 你說沒有聲音被產生是什么意思

(3:59 PM) Thusness: 你去體驗和參吧

(3:59 PM) Thusness: 沒有解釋的意義。

(3:59 PM) AEN: 沒有局部性對嗎,不是從某物產生的

(4:00 PM) Thusness: 不是

(4:00 PM) Thusness: 擊打、鐘、人、耳朵、什么什么都是‘因緣’

(4:00 PM) Thusness: 為‘聲音’的產生所必需。

(4:00 PM) AEN: 明白了..

(4:01 PM) AEN: 哦,聲音不是外在存在的

(4:01 PM) AEN: 而只是因緣的生起

(4:01 PM) Thusness: 也不是內在存在的

(4:01 PM) AEN: 明白了

(4:02 PM) Thusness: 然后心認為,“我”在聽。

(4:02 PM) Thusness: 或者心認為我是一個獨立的靈魂。

(4:02 PM) Thusness: 沒有我就沒有‘聲音’

(4:02 PM) Thusness: 但我不是‘聲音’

(4:02 PM) Thusness: 以及一切事物生起的根本實相/本體/源頭。

(4:03 PM) Thusness: 這只是部分正確。

(4:03 PM) Thusness: 更深的洞見是沒有分離。我們將‘聲音’視為外在的。

(4:03 PM) Thusness: 沒有看到那是‘因緣’

(4:03 PM) Thusness: 沒有外在或內在的聲音。

(4:04 PM) Thusness: 是我們的主客二分的方式,使我們看到/分析/理解它。

(4:04 PM) Thusness: 你很快就會有一個體驗。

(4:04 PM) AEN: 明白了

(4:04 PM) AEN: 你什么意思

(4:04 PM) Thusness: 去冥想/禪坐吧。


---------------------------------------------------------------------------


更新,2022年,由Soh:


當人們閱讀“無見證者”時,他們可能會誤以為這是對見證者/見證或存在的否定。他們誤解了,應閱讀這篇文章:


沒有覺知并不意味著沒有覺知的存在


部分摘錄:


John Tan星期六,2014年9月20日,上午10:10 UTC+08


當你呈現給不思時,你絕不應否定覺(覺性)。而是要強調覺(覺性)是如何無努力地和奇妙地顯現的,沒有一絲參照點和中心性及二元性的跡象……無論是這里、現在、內、外……這只能從對無我、緣起和空性的覺悟中得來,這樣顯現的自發性才會被實現到一個人的光明清晰。


2007年:


(4:20 PM) Thusness: 佛教更強調直接體驗。

(4:20 PM) Thusness: 沒有自我,除了生滅

(4:20 PM) AEN: 明白了..

(4:20 PM) Thusness: 從生滅中看到‘自我’的空性

(4:21 PM) Thusness: 有見證。

(4:21 PM) Thusness: 見證是顯現。

(4:21 PM) Thusness: 沒有見證者在見證顯現。

(4:21 PM) Thusness: 那是佛教。


2007年:


(11:42 PM) Thusness: 我一直說,這不是對永恒見證者的否定。

(11:42 PM) Thusness: 但究竟什么是那個永恒見證者?

(11:42 PM) Thusness: 這是對永恒見證者的真正理解。

(11:43 PM) AEN: 是的,我也這么認為

(11:43 PM) AEN: 那么這有點像David Carse,對吧

(11:43 PM) Thusness: 沒有‘看到’和習氣的面紗。

(11:43 PM) AEN: 空性,但光明

(11:43 PM) AEN: 明白了

(11:43 PM) Thusness: 然而當一個人引用佛陀所說的話時,首先他是否理解。

(11:43 PM) Thusness: 他是否將永恒見證者視為吠檀多不二論(Advaita)所說的?

(11:44 PM) AEN: 他可能困惑了

(11:44 PM) Thusness: 或者他擺脫習氣地看/體會。

(11:44 PM) AEN: 他從未明確提及,但我相信他的理解是那樣的

(11:44 PM) Thusness: 所以如果沒有看到,引用沒有意義。

(11:44 PM) AEN: 明白了

(11:44 PM) Thusness: 否則只是重復阿特曼(Atman:指印度教的真我/大我)的知見。

(11:44 PM) Thusness: 所以你現在應該非常清楚,不要被混淆。

(11:44 PM) AEN: 明白了

(11:45 PM) Thusness: 我告訴過你什么?

(11:45 PM) Thusness: 你也寫在了博客上。

(11:45 PM) Thusness: 什么是永恒見證者?

(11:45 PM) Thusness: 它是顯現……每一刻的生起

(11:45 PM) Thusness: 人是否仍有習氣地體會,而且它真正是什么?

(11:45 PM) Thusness: 那更重要。

(11:46 PM) Thusness: 我已經說過很多次,體驗是正確的,但理解是錯誤的。

(11:46 PM) Thusness: 錯誤的知見。

(11:46 PM) Thusness: 以及感知如何影響體驗和錯誤的理解。

(11:46 PM) Thusness: 所以不要只是隨意引用……

(11:47 PM) Thusness: 要非常非常清楚,并用智慧知道什么是正確和錯誤的知見。

(11:47 PM) Thusness: 否則你會讀到這個,被那個混淆。


2007年:


(3:55 PM) Thusness: 這不是否認光明性

(3:55 PM) Thusness: 知覺性

(3:55 PM) Thusness: 而是要正確理解覺性是什么。

(3:56 PM) Thusness: 比如非二元性

(3:56 PM) Thusness: 我說沒有見證者,除了顯現,見證者真的是顯現

(3:56 PM) Thusness: 這是第一部分

(3:56 PM) Thusness: 既然見證者是顯現,怎么會這樣?

(3:57 PM) Thusness: 怎么會‘一’真的是許多?

(3:57 PM) AEN: 因緣?

(3:57 PM) Thusness: 說‘一’是許多已經是錯誤的。

(3:57 PM) Thusness: 這是用術語的表達方式。

(3:57 PM) Thusness: 實際上,沒有所謂的‘一’

(3:57 PM) Thusness: 和許多

(3:58 PM) Thusness: 只有因空性本質的生滅

(3:58 PM) Thusness: 而生滅本身就是清晰。

(3:58 PM) Thusness: 沒有顯現之外的清晰

(4:00 PM) Thusness: 如果我們像Ken Wilber那樣體驗非二元,并談論阿特曼(Atman:指印度教的真我/大我)。

(4:00 PM) Thusness: 雖然體驗是正確的,但理解是錯誤的。

(4:00 PM) Thusness: 這類似于“我是/我在/本我”。

(4:00 PM) Thusness: 只是它是更高形式的體驗。

(4:00 PM) Thusness: 它是非二元的。


對話開始:2008年10月19日,星期日


(1:01 PM) Thusness: 是的

(1:01 PM) Thusness: 實際上修不是否認這個‘覺’(覺性)


(6:11 PM) Thusness: 你解釋得好像‘沒有覺知’。

(6:11 PM) Thusness: 有時人們誤解了你要傳達的意思,但要正確理解這個‘覺’,使它能從每一刻毫不費力地顯現。

(1:01 PM) Thusness: 但當修行者聽到這不是‘它’時,他們立即開始擔心,因為那是他們最珍貴的狀態。

(1:01 PM) Thusness: 所有的階段都寫的是這個‘覺’或覺性。

(1:01 PM) Thusness: 然而,什么是覺性并未被正確體驗。

(1:01 PM) Thusness: 因為沒有被正確體驗,我們說‘你試圖保持的覺知’不存在那樣的方式。

(1:01 PM) Thusness: 這并不意味著沒有覺知。


2010年:


(12:02 AM) Thusness: 不是沒有覺知

(12:02 AM) Thusness: 是要從非主客體的知見理解覺知

(12:02 AM) Thusness: 不是從固有的知見(自性見)

(12:03 AM) Thusness: 那是在事件、行動、業力中溶解主客體理解

(12:04 AM) Thusness: 然后我們逐漸理解‘某人在那里’的感覺實際上只是一個‘自性見的感知’

(12:04 AM) Thusness: 意味著一個‘感知’,一個‘思想’

自性見

:P

(12:06 AM) Thusness: 如何這引向解脫需要直接體驗

(12:06 AM) Thusness: 所以解脫不是從‘自我’中解脫,而是從‘自性見’中解脫

(12:07 AM) AEN: 明白..

(12:07 AM) Thusness: 明白嗎?

(12:07 AM) Thusness: 但體驗光明性(Soh:臨在明覺)很重要


對話開始:2010年3月27日,星期六


(9:54 PM) Thusness: 對自我探究不錯

(9:55 PM) AEN: 明白..

順便問一下,你覺得Lucky和Chandrakirti試圖傳達什么

(9:56 PM) Thusness: 那些引文翻譯得不太好。

(9:57 PM) Thusness: 需要理解的是‘無我’不是否認見證覺知。

(9:58 PM) Thusness: ‘無現象’也不是否認現象

(9:59 PM) Thusness: 只是為了‘解構’心智的建構。

(10:00 PM) AEN: 明白..

(10:01 PM) Thusness: 當你聽到聲音,你不能否認它……可以嗎?

(10:01 PM) AEN: 是的

(10:01 PM) Thusness: 那你在否認什么?

(10:02 PM) Thusness: 當你體驗到見證者如你在帖子中描述的‘存在的確定性’,你如何能否認這種覺悟?

(10:03 PM) Thusness: 所以‘無我’和‘無現象’是什么意思?

(10:03 PM) AEN: 就像你說的只是錯誤的心智建構……但覺知不能被否認?

(10:03 PM) Thusness: 不……我不是在說這個

佛陀從未否認五蘊

(10:04 PM) Thusness: 只是自我性

(10:04 PM) Thusness: 問題是什么意味著對事物和‘我’的‘非固有’、空性


2010年:


(11:15 PM) Thusness: 但理解錯誤是另一回事

你能否認見證覺知嗎?

(11:16 PM) Thusness: 你能否認存在的確定性嗎?

(11:16 PM) AEN: 不能

(11:16 PM) Thusness: 它本身是沒什么問題/不是錯誤的

你如何否認你自己的存在?

(11:17 PM) Thusness: 你如何否認存在本身

(11:17 PM) Thusness: 直接體驗沒有中介的純粹存在感沒什么問題

(11:18 PM) Thusness: 在這種直接體驗之后,你應該精煉你的理解,你的知見,你的洞見

(11:19 PM) Thusness: 而不是在體驗之后,從正確的知見偏離,加強你的錯誤知見

(11:19 PM) Thusness: 你不要否認見證覺知,而是精煉你對它的洞見

什么是非二元

(11:19 PM) Thusness: 什么是非概念

什么是自發性

什么是‘無我性’方面

(11:20 PM) Thusness: 什么是光明性。

(11:20 PM) Thusness: 你從未體驗到任何不變的東西

(11:21 PM) Thusness: 在后期階段,當你體驗非二元時,仍然有這種傾向去專注于一個背景……這將阻礙你深入直接洞見如《Tada》文章中描述的Tada。(請看:“無造作”,塔達!,無染(Stainless))

(11:22 PM) Thusness: 即使你證悟到那個層次,也有不同的強度。

(11:23 PM) AEN: 非二元?

(11:23 PM) Thusness: Tada(一個文章)超過非二元……是階段5-7(請看:“無造作”,塔達!,無染(Stainless))

(11:24 PM) AEN: 明白..

(11:24 PM) Thusness: 是關于將無我和空性洞見整合在一起

(11:25 PM) Thusness: 在無常中體驗鮮明感,感受我稱之為‘覺性的質地和織體’作為形式非常重要

然后是空性

(11:26 PM) Thusness: 光明性和空性的整合


(10:45 PM) Thusness: 不要否認那見證覺知,而是精煉知見,這非常重要

(10:46 PM) Thusness: 到目前為止,你正確地強調了見證的重要性

(10:46 PM) Thusness: 不像過去,你給人留下否認這種見證存在的印象

(10:46 PM) Thusness: 你只是否認了人格化、實化和對象化

(10:47 PM) Thusness: 以便你能進一步進步,證悟我們的空性本質。

但不要總是發我在MSN上告訴你的東西

(10:48 PM) Thusness: 很快,我會變成某種邪教領袖

(10:48 PM) AEN: 明白.. 笑

(10:49 PM) Thusness: 無我不是普通的洞見。當我們能達到徹底透明的層次時,你會意識到它的好處

(10:50 PM) Thusness: 非概念性、清晰、光明、透明、開放、寬廣、無思維、無局部性……所有這些描述變得相當無意義。


2009年:


(7:39 PM) Thusness: 一直在見證……不要弄錯

只是是否理解它的空性本質。

(7:39 PM) Thusness: 一直有光明性

從什么時候沒有見證覺知?

(7:39 PM) Thusness: 只是光明性和空性本質

不是只有光明性


(9:59 PM) Thusness: 一直有見證覺知……需要擺脫的是分離感

(9:59 PM) Thusness: 這就是為什么我從未否認見證體驗和覺悟,只是正確理解


2008年:


(2:58 PM) Thusness: 沒有問題成為見證者,問題只是對見證者的錯誤理解。

(2:58 PM) Thusness: 那是在見證中看到二元性。

(2:58 PM) Thusness: 或看到‘自我’和其他,主客體分離。這是問題所在。

(2:59 PM) Thusness: 你可以稱之為見證覺知或覺性,關鍵是不應有自我感。


(11:21 PM) Thusness: 是見證覺知

不是見證者

(11:22 PM) Thusness: 在見證覺知中,它一直是非二元的

(11:22 PM) Thusness: 當在見證者時,它總是一個見證者和被見證的對象

當有一個觀察者時,不可能沒有被觀察的

(11:23 PM) Thusness: 當你意識到只有見證覺知時,沒有觀察者和被觀察者

它一直是非二元的

(11:24 PM) Thusness: 這就是為什么當Genpo說沒有見證者只有見證覺知時,卻教導要和萬物分開并觀察

(11:24 PM) Thusness: 我評論這個道偏離了知見

(11:25 PM) AEN: 明白..

(11:25 PM) Thusness: 當你教導體驗見證者時,你教這個

那不是關于無主客體分離

你在教一個人體驗見證者

(11:26 PM) Thusness: 這是“我是/我在/本我”洞見的第一個階段


2008年:


(2:52 PM) Thusness: 你是否否認“我是/我在/本我”的體驗?

(2:54 PM) AEN: 你是說在帖子里?

(2:54 PM) AEN: 不是

(2:54 PM) AEN: 它更像是“我是/我在/本我”的本質,對嗎

(2:54 PM) Thusness: 否認的是什么?

(2:54 PM) AEN: 二元理解?

(2:55 PM) Thusness: 是的,是對那個體驗的錯誤理解。就像花的‘紅色’。

(2:55 PM) AEN: 明白..

(2:55 PM) Thusness: 鮮明而真實,似乎屬于花。它只是顯現如此,實際上并非如此。

(2:57 PM) Thusness: 當我們以主客體二分的方式看待時,似乎很困惑,有思想,但沒有思想者。有聲音,但沒有聽者,有輪回,但沒有永恒的靈魂在輪回。

(2:58 PM) Thusness: 這令人困惑,因為我們深深持有的看待事物的自性見,二元性是這種‘固有’看待的一部分。

(2:59 PM) Thusness: 所以問題是什么?

(2:59 PM) AEN: 明白..

(2:59 PM) AEN: 深深持有的觀念?

(2:59 PM) Thusness: 是的

(2:59 PM) Thusness: 問題是什么?

(3:01 PM) AEN: 回來了

(3:02 PM) Thusness: 問題是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這種深深持有的觀念。我們因為這些觀念而尋找和依附。這是‘觀念’和‘覺知’之間的關系。無法逃避。有自性見,總是有‘我’和‘我的’。就像‘紅色’屬于花。

(3:02 PM) Thusness: 因此盡管有所有超越的體驗,沒有正確理解就沒有解脫。


---


**標簽:** 概念性思維、脫離闡述的自由、“我是/我在/本我”感、自我探究 |



**Soh: 同時,《覺醒現實》社區建議先通過自我探究證悟“我是/我在/本我”,然后再進入非二元、無我和空性。因此這篇文章不是在否認“我是/我在/本我”,而是指出需要進一步揭示臨在的非二元、無我、空性本質。


無我的覺悟對于將非二元臨在的味道帶入所有顯現和情境中是至關重要的,沒有任何造作、努力、參照、中心或邊界的痕跡……這是任何證悟了自我/我在/神的人夢想成真,它是使其在生活中的每一刻都達到完全成熟的關鍵。


它將純粹臨在的透明度和超乎度量的光輝帶入一切,不是一種惰性或遲鈍的非二元體驗狀態。


它使這種體驗成為可能:


“現在的臨在是什么?一切……品嘗唾液,聞,思考,那是什么?打個響指,唱歌。所有的日常活動,零努力因此無所得。然而這是一種完全的成就。用秘法術語來說,吃神,嘗神,見神,聽神……哈哈哈。這是幾年前當他第一次給我發信息時,我告訴Mr. J的第一件事😂如果有鏡子,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清晰不是空的,這也是不可能的。甚至不需要一絲的努力。你感覺到了嗎?抓住我的腿,好像我在抓住臨在!你已經有這種體驗了嗎?當沒有鏡子時,整個存在只是燈光-聲音-感覺作為單一的臨在。臨在抓住臨在。抓住腿的動作是臨在……抓住腿的感覺是臨在……對我來說甚至打字或眨眼。為了避免誤解,不要談論它。正確理解是沒有臨在,因為每一種知覺感都是不同的。否則Mr. J會說胡說八道……哈哈。當有鏡子時,這是不可能的。我想我大約10年前寫給Longchen (Sim Pern Chong)的。”——John Tan


“經過15年的“我是/我在/本我”之后達到這個階段真是一種福氣。注意,習慣性傾向會盡其所能奪回它失去的東西。習慣于什么也不做。吃神,嘗神,看神,觸神。


恭喜。”——John Tan致Sim Pern Chong,在他2006年從“我是/我在/本我”突破到無我之后,http://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13/12/part-2-of-early-forum-posts-by-thusness_3.html


“一個有趣的評論Mr. J。覺悟之后……只是吃神,呼吸神,聞神,看神……最后完全不建立并解放神。”——John Tan, 2012


無我的目的是讓心完全綻放——無限地、完全地、非二元地、非局部地。重新閱讀我寫給Jax的內容。


在每一種情境中,在所有條件下,在所有事件中。目的是消除不必要的造作,使我們的本質可以毫無障礙地表達出來。


Jax想指向心,但無法以非二元的方式表達……因為在二元性中,本質無法被證悟。所有二元的解釋都是心造的。你知道大迦葉的微笑嗎?即使在2500年后,你能觸及那微笑的心嗎?


一個人必須通過整個身心來感受這個本質,失去所有的身心,這就是心。然而心也是不可得的。目的是不是要否認心,而是不要對心施加任何限制或二元性,以便心可以完全顯現。


因此,不理解緣,就是限制心。不理解緣,就是對其顯現施加限制。你必須通過證悟無心完全體驗心,并完全接受不可得的智慧。”——John Tan/Thusness, 2014


...


“一個充滿誠意的人會意識到每當他試圖從是中走出來(盡管他不能),他就會完全困惑。實際上,他不能真正知道任何東西。


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困惑和恐懼,我們不會完全欣賞是。


“我不是思想,我不是感覺,我不是形式,我不是所有這些,我是終極永恒的見證者。”是終極認同。(認別/認取(identification))


我們拒絕的那些短暫現象正是我們在尋找的臨在;這是生活在存在中還是生活在持續認同中。存在是流動的,而認同是靜止的。認同是任何試圖返回一體而不知道其本質已經是非二元的行為。


“我是/我在/本我”不是知曉。我在是存在。存在于思想中,存在于感覺中,存在于形式中……從一開始就沒有一個獨立的我。


要么沒有你,要么你就是一切。”——Thusness, 2007,《Thusness的2004-2012年對話》


...


對于那些仍在修自我探究以證悟“我是/我在/本我”的人,請記住這一點:


John Tan在2009年《Dharma Overground》中寫道:


“嗨Gary,


看來在這個論壇中有兩類修行者,一類采用漸進法,另一類采用直接法。我對這里還比較新,所以可能有誤。


我的看法是你采用的是漸進法,但你在直接法中體驗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觀察者”。正如Kenneth所說,“你在這里發現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這種修會讓你自由。”但Kenneth所說的需要你覺醒到這個‘我’。它需要你有‘頓悟’的那種覺悟。覺醒到這個‘我’,靈性的道路變得清晰;它只是這個‘我’的展開。


另一方面,Yabaxoule所描述的是漸進法,因此貶低了“我是/我在/本我”。你必須評估自己的條件,如果你選擇直接法,你不能貶低這個‘我’;相反,你必須完全徹底地體驗整個‘你’作為‘存在’。當直接法修行者面對非二元覺知的‘無跡’、‘無中心’和‘無努力’的本質時,他們會自然地體會到我們純凈本質的空性。


也許一點關于這兩種方法的交匯點會對你有所幫助。


覺醒到‘觀察者’的同時會‘開啟’‘即時性之眼’;即,它是立即穿透散漫思想并無中介地感知、感受、知覺的能力。這是一種直接的知曉。你必須深刻意識到這種‘直接無中介’的感知方式——太直接以至于沒有主客體間隙,太短暫以至于沒有時間,太簡單以至于沒有思想。這是‘眼’,能夠通過成為‘聲音’而看到‘整個聲音’。這也是做內觀時需要的同樣的‘眼’,即保持‘赤裸’。無論是非二元還是內觀,都需要開啟這個‘即時性之眼’。”


...


在“我是/我在/本我”狀態的中文描述中,John Tan在2007年寫道:


“真如:當一個修行者深刻地體驗到‘我/我相’的虛幻時,虛幻的‘我相’就有如溪河溶入大海,消失于無形。此時也即是大我的生起。此大我清澈靈明,有如一面虛空的鏡子覺照萬物。一切的來去,生死,起落,一切萬事萬物,緣生緣滅,皆從大我的本體內幻現。本體并不受影響,寂然不動,無來亦無去。此大我即是梵我/神我。


注: 修行人不可錯認這便是真正的佛心啊!由于執著于覺體與甚深的業力,修行人會難以入眠,嚴重時會得失眠癥,而無法入眠多年。”


一旦修行者深刻體驗到“自我/自我形象”的虛幻,虛幻的“自我形象”就像河流匯入大海一樣消失無蹤。這一刻也是大我的生起。這大我清澈、神秘地活著,明亮而清晰,就像一面空鏡子反映萬物。來去、生死、起落、萬事萬物的緣起緣滅,都從大我的根本體顯現。根本體不受影響,寂然不動,無來無去。這大我即是梵我/神我。


評論:修行者不應將此誤認為真正的佛心!由于執著于覺體和深重的業力,修行者可能難以入眠,嚴重時甚至多年無法入眠。”


...


**John Tan,2008年:**


**無常**


生滅被稱為無常,

自始至終自明/本自光明,本自圓成。

然而由于分裂的業力,

心將光輝與不斷的生滅分離。

這種業力幻覺將“光輝/光明”建構成一個永恒不變的對象。


這種“永恒不變”顯得難以置信地真實,

僅存在于微妙的思維和回憶中。

本質上光明性本身是空的,

本已無生、無為并遍滿一切處。

因此不必害怕生滅。


...


沒有什么比什么更真實。

雖然思想生滅生動,

每一次的生滅都保持盡可能的完整。


空性本質在當下不斷顯現,

并未否認自己的光明性。


雖然非二元被清晰地看到,

保持的欲望仍能微妙地遮蔽。

如過客經過,完全消失。

完全地死去,

見證這純粹的臨在,其無局部性。


~ Thusness/過客


因此……“覺性”不再比無常心更“特殊”或“終極”。


**標簽:** 一切是心、無我、非二元 |


---


**Dan Berkow寫了一篇不錯的文章,以下是該文章的部分摘錄:**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9/04/this-is-it-interview-with-dan-berkow.html](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9/04/this-is-it-interview-with-dan-berkow.html)


Dan:

說“觀察者不存在”并不是說有些真實的東西缺失了。消失的是概念立場,觀察者被投射到這個立場上,以及通過使用思想、記憶、期望和目標來維持這一立場的努力。


如果“此處”是“現在”,就沒有視角可以被認同為“我”,即使在每一刻也沒有。事實上,心理時間(由比較構建)已經停止。因此,只有“這未分裂的當下”,甚至沒有想象中的從這一刻移動到下一刻的感覺。


因為概念的觀察點不存在,被觀察的事物不能被“適應”到先前作為“我中心”感知的概念類別中。這些類別的相對性被“看到”,未被思想或概念分裂的現實僅僅是存在。


之前作為“觀察者”所處的覺知發生了什么?現在,覺知和感知是未分裂的。例如,如果看到一棵樹,“觀察者”就是“每一片樹葉”。沒有觀察者/覺知與事物分離,也沒有事物與覺知分離。頓悟的是:“這就是它”。所有的權威言論、指引、智慧言論、對“特殊知識”的暗示、無畏的真理追尋、巧妙的悖論見解——所有這些都被看到是不必要且與重點無關的。“這”,就是“它”。不需要再添加任何東西,事實上也沒有“進一步的東西”——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抓住或放棄。


Gloria:Dan,在這一點上,任何斷言都顯得多余。這是一個只能用沉默和空性來指代的領域,甚至那也是太多了。即使說“我是/我在/本我”也只是增加了另一個層面的覺知。即使說無作者也是一種斷言,不是嗎?那么這是否就無法進一步討論了?


Dan:

你提到了兩個值得探討的點:不提“我是/我在/本我”,而是使用“純覺知”術語,或許“無觀察者”術語更合適。


不使用“我是/我在/本我”,而是提到“純覺知”,是一種說法,覺知不是聚焦于“我”,也不關注區分自身的存在與不存在。它不是以任何客觀化的方式看待自己,因此不會對自己所處的狀態有任何概念——“我是/我在/本我”只適用于與“別的東西存在”或“我不存在”對立的情況。沒有“別的東西”也沒有“非我”,就不能有“我是/我在/本我”覺知。“純覺知”也可以以類似方式被批評——是否存在“非純覺知”,是否存在覺知之外的東西?因此術語“純覺知”或僅僅“覺知”只是為了對話而使用,承認詞語總是暗示二元對立。


相關的概念“觀察者不存在”或“作者不存在”是質疑通常支配感知的假設。當這些假設被充分質疑時,這一斷言就不再需要了。這是“用刺去除刺”的原則。沒有被斷言的肯定,否定就沒有相關性。“單純的覺知”并沒有想到有觀察者或作者存在或不存在。


... 


**反對非二元覺知的實體知見**


我注意到這個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ZPWu084m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ZPWu084m4) “Vedantic Self and Buddhist Non-Self | Swami Sarvapriyananda” 在互聯網上和論壇中流傳,且非常受歡迎。我很欣賞Swami的比較嘗試,但不同意Candrakirti的分析將非二元覺知留作最終不可還原的現實,未被解構。基本上總結一下,Swami Sarvapriyananda認為七重分析解構了一個單獨的永恒自我,如二元Samkhya學派的見證者或阿特曼(Atman:指印度教的真我/大我),但留下了非二元Advaita學派的非二元梵我未觸及,他給出的類比是覺知和形式如同金子和項鏈,它們是非二元的,不是分離的見證者。這種非二元基質(所謂的“金一切的本質”)作為一切的本質真實存在。


由于這個視頻,我意識到需要更新我博客文章中的一段引述,來自John Tan和我以及其他幾個人:“佛性不是“我是/我在/本我”” [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7/03/mistaken-reality-of-amness.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7/03/mistaken-reality-of-amness.html)——我必須更新,因為我在線上將這篇文章發送給人們(視情況也通常發送1)Thusness/PasserBy的七階段覺悟 [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7/03/thusnesss-six-stages-of-experience.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7/03/thusnesss-six-stages-of-experience.html) 和可能2)無我(Anatta)、空性、Maha與普通性、和自然完美 (論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9/03/on-anatta-emptiness-and-spontaneous.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9/03/on-anatta-emptiness-and-spontaneous.html)——一般反饋非常積極,很多人從中受益)。應該早點更新以澄清。


我非常尊重Advaita Vedanta和印度教其他學派,無論是二元的還是非二元的,以及其他基于終極自我或非二元覺知的宗教中的神秘傳統。但佛教強調三法印:無常、苦、無我。以及空性和緣起。因此我們需要在體驗覺悟方面強調區別,正如Archaya Mahayogi Shridhar Rana Rinpoche所說,“我必須重申,理解這兩個系統的區別非常重要,并不是為了貶低任何一個宗派。”——[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search/label/Acharya%20Mahayogi%20Shridhar%20Rana%20Rinpoche](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search/label/Acharya%20Mahayogi%20Shridhar%20Rana%20Rinpoche)。


在“我是/我在/本我”和無我覺悟之間,有一個階段是John Tan、我和許多其他人經歷過的。那就是一心階段,非二元梵我被視為所有形式的實質或基質,與所有形式非二元但擁有不變和獨立的存在,可以作為任何事物和一切變化。類比是金子和項鏈,金子可以制成各種形狀的項鏈,但實際上所有的形式和形狀僅是金子的本質。最終分析中一切都只是梵我,只是在其根本現實(純粹的非二元覺知)被誤解為多樣性時才顯現為各種對象。在這個階段,覺知不再被視為與顯現分離的二元見證者,因為所有顯現都被感知為純粹的非二元覺知的一個本質,變化為一切。


這種實質性的非二元主義知見(“金”/“梵我”/“不變的純粹非二元覺知”)在無我覺悟中也被看透。正如John Tan曾說,“自我是約定的。不能混淆兩者。否則就是在談論唯心論。”以及“需要將自我/自我與覺知分開。然后即使是覺知也在從所有闡述中解構或自性中解構。”


更多關于此主題的信息,請參見必讀文章:7)超越覺知:對身份和覺知的反思 [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11/beyond-awareness.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11/beyond-awareness.html) 以及 6)區分我在、一心、無心和無我 [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10/differentiating-i-am-one-mind-no-mind.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10/differentiating-i-am-one-mind-no-mind.html)


以下是AtR指南較長版本中的摘錄:


Soh的評論,2021年:“在階段4,一個人可能被困在認為一切都是意識的一種實質,像金子被制成各種裝飾品,雖然從未離開其純凈的金質本質。這是梵我的知見。盡管這種知見和見解是非二元的,但它仍基于實質觀和‘內在存在’的范式。相反,一個人應該覺悟到意識的空性[只是一個名稱,就像‘天氣’——參見天氣類比的章節],并應從緣起的角度理解覺知。這種見解的清晰度將消除認為覺知是內在本質變成這和那的實質知見。正如《佛陀教導了什么》一書中的引用:


必須在這里重申,根據佛教哲學,沒有一種永久的、不變的精神可以被認為是‘自我’、‘靈魂’或‘自我’,與物質相對,意識(vinnana)也不應被視為與物質相對的‘精神’。這點必須特別強調,因為從最早到現在,錯誤地認為意識是一種通過生活繼續作為永久本質的自我或靈魂的觀念一直存在。


佛陀的一個弟子,名叫薩提,認為師父教導的是:“是同樣的意識在輪回和游蕩。”佛陀問他他所說的“意識”是什么意思。薩提的回答是經典的:“是表達、感覺、體驗好壞業果的那個。”


“你這愚蠢的人”,師父責備道,“你從哪里聽到我這樣解釋教義的?我不是多次解釋過意識是因緣而起的嗎:沒有因緣意識就不會生起。”然后佛陀進一步解釋了意識:“意識是根據它生起的條件而命名的:由于眼睛和可見形式生起一種意識,這被稱為視覺意識;由于耳朵和聲音生起一種意識,這被稱為聽覺意識;由于鼻子和氣味生起一種意識,這被稱為嗅覺意識;由于舌頭和味道生起一種意識,這被稱為味覺意識;由于身體和觸覺對象生起一種意識,這被稱為觸覺意識;由于心和心的對象(思想和想法)生起一種意識,這被稱為心意識。”


然后佛陀進一步通過一個例子解釋:火是根據它燃燒的材料命名的。火可以因為木頭而燃燒,這被稱為木火。它可以因為稻草而燃燒,這被稱為稻草火。所以意識是根據它生起的條件命名的。


在這一點上,偉大的評論家佛陀達摩解釋道:“……火因木而燃燒,只在有木材供應時燃燒,但當木材不再存在時(供應)在那地方熄滅,因為那時條件改變了,但(火)不會轉到碎片等,成為碎片火等等;同樣,意識因眼和可見形式而生起,只在有眼、可見形式、光和注意的條件下,在眼的感官門中生起,但當條件不再存在時(意識)就在那時那里熄滅,因為條件改變了,但(意識)不會轉到耳等,成為聽覺意識等等。”


佛陀明確表示,意識依賴于物質、感受、知覺和心行,它不能獨立于它們存在。他說:


“意識可以依賴于物質作為其手段(rupupayam),物質作為其對象(rupdrammanam),物質作為其支持(rupapatittham)存在,并在尋求快樂中可能增長、增加和發展;或者意識可以依賴于感受作為其手段……或者知覺作為其手段……或者心行作為其手段,心行作為其對象,心行作為其支持,在尋求快樂中可能增長、增加和發展。


‘如果有人說:我將展示意識的來、去、消逝、生起、增長、增加或發展,不依賴于物質、感受、知覺和心行,他將是在談論不存在的東西。”


菩提達摩也教導道:通過洞察看到,形式不僅僅是形式,因為形式依賴于心。而心不僅僅是心,因為心依賴于形式。心和形式相互創造和否定……心與世界是對立的,顯現就在它們相遇之處。當你的心不動于內,世界就不會在外顯現。當世界和心都透明時,這是真正的洞察。


蘇:2007年2月25日


我將只管坐禪(禪宗的“只是坐著”冥想/禪坐方法)視為覺悟和覺悟的自然表達。


但很多人完全誤解了這一點……他們認為修即覺悟意味著不需要覺悟,因為修就是覺悟。換句話說,即使是初學者在打坐時也像佛陀一樣覺悟。


這是完全錯誤的愚蠢思想。


相反,理解修即覺悟是覺悟的自然表達……沒有覺悟,一個人將無法發現修即覺悟的本質……


......


我曾告訴我的朋友/老師'Thusness',“我以前在坐禪時有目標和方向。現在,坐禪本身就是覺悟。坐著就是坐著。坐著就是坐著的活動,空調的嗡嗡聲,呼吸。行走本身就是覺悟。修不是為了覺悟,而是所有的活動本身就是覺悟/佛性的完美表達。無處可去。”


除非一個人有清晰直接的非二元洞見,否則我看不出有可能直接體驗到這一點。若未覺悟到這瞬間顯現的原始純凈和自然完美,總會有努力和嘗試“做某事”,實現某種狀態……無論是世俗的平靜狀態,專注,還是超凡的覺悟或解脫狀態……這些都是由于對這瞬間顯現的真實本質的無知。


然而,非二元體驗仍可分為:


1) 一心


- 最近我注意到大多數靈修導師和大師都將非二元描述為一心。這是,覺悟到沒有主體-客體/感知者-被感知者的劃分或二分法,他們將一切都歸結為心,山川河流都是我——一種不分的本質顯現為眾多。


雖然沒有分離,但這種知見仍是內在的形而上學本質。因此是非二元但固有的。


2) 無心


在這里,即使是“一個裸露的覺知”或“一心”或一個源頭也完全被遺忘并溶解為單純的景象、聲音、升起的思想和消逝的氣味。只有自光明的瞬間流動。


......


然而,我們必須理解,即使有無心的體驗,也還未達到無我的覺悟。在無心的情況下,它可以保持為一種頂峰體驗。實際上,對于一心的修行者來說,自然進展到偶爾進入無心領域是正常的……但由于沒有通過覺悟在觀念上取得突破,回歸到源頭、一心的潛在傾向非常強烈,無心的體驗將無法穩定持久。修行者可能會盡最大努力保持裸露和非概念,并通過覺知的裸露來維持無心的體驗,但沒有某種覺悟的升起,就無法取得突破。


特別是,突破這種固有自我觀念的重要覺悟是意識到一直以來從未有過“自我”——在見到的中總是只有見,在聽到的中總是只有聽,在活動中沒有主體!是緣起的過程自身在運轉和知覺……沒有自我、主體、感知者、控制者。


這種覺悟是永久性地打破“見者-見-所見”或“一個裸露的覺知”的知見,通過覺悟到從未有過“一個覺知”——“覺知”、“見”、“聽”僅是不斷變化的感知和景象、聲音的標簽,如同“天氣”這個詞指的是不斷變化的雨、風、云,瞬間形成和分離……


然后,隨著探究和洞見的深化,體驗到只有這個緣起的過程,所有因緣和合在這瞬間的活動中,因此當吃蘋果時就像是宇宙在吃蘋果,宇宙在打字,宇宙在聽聲音……或宇宙就是聲音。就是這樣……就是只管坐禪。在見到的中只有見,在坐禪的中只有坐禪,整個宇宙都在坐禪……當沒有自我時,冥想/禪坐之外沒有冥想/禪坐者。每一刻都不能不成為修-覺悟……這甚至不是專注或任何形式的刻意努力的結果……相反,這是實時驗證覺悟、體驗和視角的自然表達。


禪宗大師道元,實踐-覺悟的倡導者,是禪宗中對無我和緣起有非常深刻體驗的稀有而清晰的瑰寶。如果沒有實時的無我和緣起的深刻覺悟,我們永遠無法理解道元所指的……他的話可能聽起來晦澀、神秘或詩意,但實際上他只是指向這個。


有人“抱怨”只管坐禪只是暫時壓制煩惱,而不是永久消除它。然而,如果一個人覺悟了無我,那么它就是自見終結,即傳統上的見道果([https://www.reddit.com/r/streamentry/comments/igored/insight_buddhism_a_reconsideration_of_the_meaning/?utm_source=share&utm_medium=ios_app&utm_name=iossmf%20](https://www.reddit.com/r/streamentry/comments/igored/insight_buddhism_a_reconsideration_of_the_meaning/?utm_source=share&utm_medium=ios_app&utm_name=iossmf%20))。


......


最近蘇也寫信給某人:


其實很容易理解。你知道“天氣”這個詞嗎?它本身不是一個東西,對吧?它只是一個標簽,指不斷變化的云形成和分離、風吹、太陽照耀、雨落等,是不斷變化的依緣顯現。


現在,正確的方式是覺悟到“覺知”不外乎天氣,它只是指見、聽、感知的一切,以純粹臨在顯現出來,是的,在死亡時,無形的明光臨在或如果你調入那個層面,它只是另一個顯現,另一個感官門,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覺知”就像“天氣”一樣,是依緣命名的,它本身沒有內在的存在。


錯誤的方式是將“天氣”視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容器,雨和風進進出出但天氣是某種不變的背景,變化為雨和風。這是純粹的妄念,經過調查發現這種“天氣”根本不存在。同樣,“覺知”不存在作為某種不變的東西,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它不像“木柴”變成“灰燼”。木柴是木柴,灰燼是灰燼。


道元說:


“當你乘船觀望海岸時,你可能會認為海岸在移動。但當你仔細看船時,你會看到船在移動。同樣地,如果你用困惑的身心檢查萬事萬物,你可能會認為你的心性和本質是永久的。當你親自實踐并回到你所在之處時,就會明白沒有任何東西有不變的自性。


木柴變成灰燼,永遠不會再變回木柴。然而,不要認為灰燼是未來,木柴是過去。你應該理解,木柴存在于木柴的現象表達中,包括過去和未來,是獨立于過去和未來的。灰燼存在于灰燼的現象表達中,也完全包括未來和過去。就像木柴變成灰燼后不會再變回木柴一樣,你在死亡后也不會回到出生。”


(注意,道元和佛教徒并不否認輪回,但不主張有一個不變的靈魂經歷輪回,見《無我輪回》[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12/reincarnation-without-soul.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12/reincarnation-without-soul.html))


......


蘇:


當一個人覺悟到覺知與顯現之間沒有固有的本質與其顯現的關系……而是像水與濕([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06/wetness-and-water.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06/wetness-and-water.html)),或像“閃電”與“閃光”([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3/01/marshland-flowers_17.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3/01/marshland-flowers_17.html))——從未有過一個閃電在閃光之外,也沒有作為閃光的代理人,不需要任何主體或名詞來啟動動詞……而只是同一事件的詞語……那么一個人就會進入無我的洞見。


那些有本質觀念的人認為某物正在變成另一物,像是宇宙意識在變化成這和那并在變化……無我洞見看穿自性見,只看到依緣起的法,每一瞬間的實例是脫節的,但與所有其他法相互依存。這不是某物變成另一物的情況。


......


[3:44 PM, 1/1/2021] 蘇偉瑜:阿努拉格·杰恩

蘇偉瑜

目擊者在直接道中看到顯現之后便會崩潰。如你所提及的,對象應已徹底解構。在對象和顯現解構之后,沒有什么可成為目擊者,目擊者便會崩潰。

1

 · 回復

 · 1m

[3:46 PM, 1/1/2021] 約翰·譚:不完全是。對象和顯現也可以通過納入一種全包容的覺知而崩潰。

[3:48 PM, 1/1/2021] 蘇偉瑜:是的,但它像非二元

[3:49 PM, 1/1/2021] 蘇偉瑜:意味著目擊者和顯現崩潰之后,它可以是非二元的

[3:49 PM, 1/1/2021] 蘇偉瑜:但仍然是一心

[3:49 PM, 1/1/2021] 蘇偉瑜:對吧?

[3:49 PM, 1/1/2021] 蘇偉瑜:但阿特曼南達也說最后即使意識的觀念也會溶解

[3:49 PM, 1/1/2021] 蘇偉瑜:我認為這像是一心進入無心,但不確定是否談到無我

[3:50 PM, 1/1/2021] 約翰·譚:是的。

[3:57 PM, 1/1/2021] 蘇偉瑜:阿努拉格·杰恩

蘇偉瑜

哪里有“全包容覺知”的觀念?聽起來覺知被視為一個容器。

 · 回復

 · 5m


阿努拉格·杰恩

蘇偉瑜

當你說意識溶解時,你首先需要回答它是如何存在的,對吧?

 · 回復

 · 4m

[3:57 PM, 1/1/2021] 蘇偉瑜:哈哈

[4:01 PM, 1/1/2021] 約翰·譚:在納入時,沒有容器-內容物的關系,只有覺知。

[4:03 PM, 1/1/2021] 蘇偉瑜:阿努拉格·杰恩

蘇偉瑜

覺知如何“存在”?在哪里,怎么存在?

 · 回復

 · 1m

[4:04 PM, 1/1/2021] 約翰·譚:無論如何,這不是為了不必要的爭論,如果他真的明白,那就隨他去吧。

......

“是的。主客體可以都崩潰成純粹的覺觀,但只有當這個純粹的覺觀也被放下/耗盡時,自然的自發性和無努力才能開始奇妙地運作。這就是為什么它必須徹底,所有的“強調”。但我認為他明白了,所以你不用一直嘮叨。” - 約翰·譚

......


彌勒菩薩和阿僧伽的真正意圖,摘錄自Mipham Rinpoche的《中觀、唯識和彌勒菩薩及阿僧伽的真正意圖》:


……那么,中觀大師為何要批判唯識學說?因為自稱為唯識學說的支持者,在談論唯識時,說沒有外在對象,但心是實質存在的——就像沒有蛇性但有繩性的繩子。他們未能理解這些說法是從世俗的角度提出的,認為非二元意識在終極層面上是真實存在的。這種學說是中觀派批判的對象。但他們說,我們不批判正確理解了佛陀所教的唯識道的阿僧伽的思想……


……因此,如果唯識派所稱的“自照的非二元意識”被理解為是所有二元意識的終極,是其主體和客體不可言說的,并且被認為是真實存在而不是本質空的,那么它就是必須被批判的對象。另一方面,如果這種意識被理解為從一開始就是無生起的(即空的),通過自省覺知直接體驗,并且是自照的無主客的智慧,那么它就是要被確立的。中觀和密乘都必須接受這一點。


......


覺知者感知所感知的;

沒有所感知的就沒有感知;

因此你為何不承認

既無對象也無主體?


心只是一個名稱;

除了名字它什么也不是;

所以視意識為一個名稱;

名字也沒有內在的本性。


不管在內還是在外,

或介于兩者之間,

征服者從未見過心;

所以心的本性是幻覺。


顏色和形狀的區別,

或者對象和主體的區別,

男、女和中性的區別——

心沒有這樣的固定形式。


簡而言之,佛陀從未見過,

他們也永遠不會見到(這樣的心);

所以他們怎么能看到它有內在的本性,

它沒有內在的本性?


“實體”是概念化的;

無概念化是空性;

哪里有概念化,

哪里就沒有空性。


從感知者和被感知的角度看心,

這是如來所未見的;

哪里有感知者和被感知的,

哪里就沒有覺悟。


無特征和無起源,

無實在性并超越言語,

空間、覺悟心和覺悟

具有非二元的特征。


——龍樹菩薩


......


最近我注意到很多人在Reddit上受Thanissaro Bhikkhu的教導影響,認為無我是僅僅一種解離的策略,而不是強調洞察無我是法印的重要性([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1/07/anatta-is-dharma-seal-or-truth-that-is.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1/07/anatta-is-dharma-seal-or-truth-that-is.html))。這種理解是錯誤和誤導的。我在11年前的文章《無我:非自我還是無我?》([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1/10/anatta-not-self-or-no-self_1.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1/10/anatta-not-self-or-no-self_1.html))中對此進行了詳細闡述,并引用了許多經典文獻來支持我的知見。


……


另見,Greg Goode談論《不二論/中觀》([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4/08/greg-goode-on-advaitamadhyamika_9.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4/08/greg-goode-on-advaitamadhyamika_9.html))


-------------- 2022年9月15日更新


佛陀對“源頭”的看法


Thanissaro Bhikkhu在對《根序經》注釋中說:雖然現在我們很少以與桑克亞哲學家相同的術語思考,但長期以來——并且至今——有一種傾向,即創造一種“佛教”形而上學,其中認為空性、無為、法身、佛性、覺、等,作為存在的基礎,整個我們的感官和精神體驗(“一切”)從中涌現,當我們冥想/禪坐時返回到它。有人認為這些理論是沒有直接冥想/禪坐體驗的學者的發明,但實際上,它們大多是由冥想/禪坐者提出的,他們將特定的冥想/禪坐體驗標記(或在經文中稱為“感知”)為最終目標,以微妙的方式認同它(如我們被告知的“我們是知覺”),然后將這種體驗視為所有其他體驗的存在基礎。

任何沿著這些路線的教導都會受到佛陀對最初聽到這段經文的比丘所提出的相同批評。


羅伯·伯比亞在《證悟心性的本質》中說:

有一次,佛陀對一群比丘說,不要把覺知視為萬物的源頭。因此,這種認為有一個廣闊的覺知,一切都從中出現并回到它的知見,雖然美妙,但佛陀告訴他們,這實際上不是一種善巧的看待現實的方式。這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經文,因為它是為數不多的經文之一,結尾處沒有說比丘們歡喜佛陀的言詞。

這群比丘不想聽這個。他們對這種層次的洞見非常滿意,美妙如它是,并說比丘們并未歡喜佛陀的言詞。(笑聲)同樣,作為一個教師,我不得不說也會遇到這種情況。這種層次是如此吸引人,具有某種終極的味道,往往人們在此處固執不移。


——更新于2009年7月21日


覺知是自我還是中心?


體驗覺知面對面第一階段就像你在一個球體的表面上標記了一個點,你稱它為中心。你標記了它。


后來你意識到,當你在球體的表面上標記其他點時,它們具有相同的特征。這是非二元的初體驗。(但由于我們的二元傾向,即使有非二元體驗,仍然沒有清晰)


肯·威爾伯:"當你處于那種狀態(見證者),并“感受”這個見證者像一個廣闊的空間,如果你然后看山,你可能會注意到,見證者的感覺和山的感覺是同一個感覺。當你“感受”你的純粹自我并“感受”山時,它們是完全相同的感覺。"


當你被要求在球體表面找到另一個點時,你可能不確定,但你仍然非常小心。


一旦無我的洞見穩定下來,你就可以自由地指向球體表面任何一點——所有點都是中心,因此沒有“那個”中心。“那個”中心不存在:所有點都是中心。


當你說“中心”時,你是在標記一個點并聲稱它是唯一具有“中心”特征的點。純粹存在的強度本身就是一種顯現。沒有必要將內外分開,因為最終所有感知都會經歷高強度的清晰體驗。所以不要讓“強度”創造內外的層次。


現在,當我們不知道什么是球體時,我們不知道所有的點都是一樣的。因此,當一個人第一次經歷非二元時,傾向仍在作用,我們不能完全體驗身心解構,體驗不清晰。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對我們的體驗非常小心,并試圖做到非二元。


但當覺悟清晰并深入我們的內心時,它真的變得毫不費力。不是因為它是一種常規,而是因為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是讓意識的廣闊自然顯現。


——2008年5月15日更新


關于空性的詳解


如同一朵紅花在觀察者面前如此生動、清晰,“紅色”似乎“屬于”花,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紅色的視覺不會出現在所有動物物種中(狗無法感知顏色),也不是心的屬性。如果給你一個“量子視力”來觀察原子結構,同樣也找不到“紅色”的屬性,只有幾乎完全的空間/空無,沒有可感知的形狀和形式。任何顯現都是依緣起的,因此是空的,沒有固有的存在或固定的屬性、形狀、形式或“紅色”——只是光明卻空無,僅僅是沒有固有/客觀存在的顯現。是什么導致我們每個人的顏色和體驗的不同?依緣起……因此是空的。這是所有現象的本質。


如你所見,沒有狗、昆蟲或我們,或其他領域的眾生(它們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感知模式)所見的“花性”。“花性”是一個不持續片刻的幻覺,僅僅是因緣和合的集合。類似于“花性”的例子,沒有“自性”作為見證的背景——純凈覺知不是見證的背景。相反,這一刻的顯現整體就是我們的純凈覺知;清晰透明,但空無固有的存在。這是“見一為多”、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為一的方式。這也是我們本質的無形無相的意義。


由于主客體二元感知的習性如此強烈,純凈覺知很快被歸因于“我”、阿特曼(Atman:指印度教的真我/大我)、終極主體、見證者、背景、永恒、無形、無色、無相和空無任何屬性,并且我們不知不覺地將這些屬性對象化為一個“實體”,并將其作為一個永恒的背景或一個空無。這“二元化”了形式與無形,并試圖將它們從自身分離。這不是“我”,“我”是超越變動和完美的靜止,超越現象顯現。當這樣做時,它阻止我們體驗覺知的顏色、質地、結構和顯現本質。突然間,思想被歸入另一個類別,并被否認。因此“無個性”顯得冷漠和無生命。但這對佛教中的非二元修行者來說并非如此。對他/她來說,“無形和無相”是生動活潑的,充滿了顏色和聲音。“無形”并不與“形式”分離——無形的形式,覺知的質地和結構。它們是一體的。實際上,思想思維,聲音聽見。觀察者一直是被觀察者。無需見證者,過程本身知道并運轉,如佛音論師在《清凈道論》中所述。


在裸露的覺知中,沒有屬性的分離和這些屬性對象化成不同的組群。所以思想和感官感知沒有被否認,無常的本質被全然地接納在無我的體驗中。“無常”從來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樣子,從來不是在概念思想中理解的樣子。在非二元體驗中,無常本質的真相被體驗為無動地發生、無去向的變化。這就是無常的“所是”。就是這樣。


禪宗大師道元和惠能說:“無常即佛性。”


更多關于空性的閱讀,請見《非二元和空性的聯系》和《存在的非堅固性》


------------------


2022年:另一個關于緣起和空性的詳解


花在哪里?


尹玲:


我昨天與朋友談論緣起和空性時,今早進行了思考……我的探詢是——

**

當你看到一朵花,

問,花在我的心里嗎?花在外面嗎,獨立于我的心嗎?花在心與外面之間嗎?花在哪里?


當你聽到一個聲音,問,

聲音在我的耳朵里嗎?在我的心里嗎?在我的腦中嗎?在收音機里嗎?在空氣中嗎?獨立于我的心嗎?聲音在獨立地漂浮嗎?在哪里?


當你觸摸一張桌子,問,

這種觸覺是在我的手指上嗎?在桌子上嗎?在兩者之間的空間里嗎?在我的腦中嗎?在我的心里嗎?獨立于心嗎?在哪里?


繼續尋找。看、聽、感受。心需要尋找才能滿足。如果不這樣做,它會一直無知。

**

然后你會看到,從來沒有一個自我,佛教中的自我指的是獨立的東西——獨立的、單一的、實質的、在這“世界”里或之外的東西。

為了讓聲音出現,耳朵、收音機、空氣、波、心、知覺等需要共同出現,才有聲音。缺少其中之一,就沒有聲音。

——這就是緣起。

但是花在哪里?你真的在聽到什么嗎?一場管弦樂的表演如此生動!但在哪里?!


——那是空性。

**

一切都是幻象。存在,卻不存在。顯現卻空。

那是,現實的本質。

你從來不需要害怕。你只是錯誤地認為一切都是真實的。


也見:


我最喜歡的經,聲音的非生和緣起


由于緣起而非生


--


現象與本體


禪宗大師圣嚴:


當你處于第二階段,雖然你覺得“我”不存在,但宇宙的本體,或最高真理,仍然存在。雖然你認識到所有不同的現象都是這個本體或最高真理的延伸,但仍存在本體與外在現象的對立。

.

.

.

進入禪(Zen)的人不會將本體和現象視為彼此對立的兩件事。它們甚至不能被比作手的背面和手掌。因為現象本身就是本體,除了現象外,沒有本體可尋。本體的現實存在于變化無常的現象中,它們不斷變化,沒有恒定的形式。這是真理。


------------------ 2008年9月2日更新


摘錄自Thusness/Passerby的sgForums:


AEN發布了一個關于我嘗試傳達內容的好網站。請觀看這些視頻。我將視頻中討論的內容分為方法、知見和體驗以便于說明如下:


1. 方法是通常所知的自我探詢。


2. 我們目前的知見是二元的。我們以主體/客體劃分的方式看事物。


3. 體驗可以進一步分為以下幾類:


3.1 強烈的個人身份感


3.2 海洋般的非概念體驗。

這是因為修行者解脫了概念性,擺脫了標簽和符號。心持續地與所有標簽和符號脫離。


3.3 海洋般的體驗融入一切。

非概念性的時期延長,足以暫時懸置內外的分離。


3.2和3.3的體驗是超越的,非常珍貴。然而,這些體驗通常被誤解和扭曲,被對象化為“終極、永恒和獨立”的實體。這被視頻中的發言人稱為阿特曼、神或佛性。這被稱為“我是”的體驗,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概念性。通常經歷過3.2和3.3的修行者發現很難接受無我和空性的教義。這些體驗太清晰、真實和喜悅,無法放棄。他們被壓倒了。


在我們進一步討論之前,你為什么認為這些體驗被扭曲了?


(提示:我們目前的知見是二元的。我們以主體/客體劃分的方式看事物。)


------------------


有不同類型的冥想/禪坐喜悅/愉悅/陶醉。

像三摩地冥想/禪坐,每個禪定狀態代表了與特定集中度相關的某種喜悅;洞察我們本質的喜悅不同。


二元心的喜悅和愉悅與修行者體驗的不同。“我是”是一種比持續喋喋不休的二元心更高級的喜悅。這是一種與“無形、無色、無味、無相、無念”的體驗相關的超越狀態的喜悅。


無我或非二元是一種更高級的喜悅,源于直接體驗一體和無分離。它與“我”的消失有關。當非二元脫離感知時,這種喜悅是一種超越一體的形式。這就是非二元的透明性。


....


以下文字來自另一位論壇用戶(蘇:斯科特·基洛比)在另一個論壇上發布的內容:


[http://now-for-you.com/viewtopic.php?p=34809&highlight=#34809](http://now-for-you.com/viewtopic.php?p=34809&highlight=#34809)


當我離開電腦,走進廚房,然后走進浴室時,我注意到我無法區分這里的空氣和我或空氣與水槽。我不在開玩笑。不是,我是說,你看到了這種相互作用。怎么能沒有另一個呢?


我現在正在吸入空氣,注意到相互作用。這個鍵盤就在我的指尖盡頭,像是我的延伸。我的心說“不,那是鍵盤,這些是你的手指,非常不同的東西”,但覺知并沒有那么干脆地做出區分。當然,有一種覺觀,我的手指是這樣的,鍵盤看起來不同。但再次,互動。


為什么心要在沉默和聲音之間做這樣的區分呢?我們確定它們是分開的嗎?我剛剛對著空氣說了“是的”。我注意到有沉默,然后這個詞進入空氣,然后再次沉默。這兩個“東西”是成對的,不是嗎?怎么能一個沒有另一個呢?所以它們是分開的嗎?當然,心說“是的”,它們是分開的。它可能還會說一些老師們說的話,“你是覺知。”但我是嗎?這個詞,這張桌子。那是覺知嗎?區別在哪里?


我們隨心所欲地編造這些東西,不是嗎?無論我們想相信什么。“一切都是一體的。”“我是覺知。”“耶穌基督是我的救主。”“花生醬和果凍很惡心。”我現在在開玩笑。但我怎么知道這些東西是分開的,形式和無形,如果我不在這里,現在,看這關系,看它們如何互動。這感覺像是一個開放的問題。我可以說“這一切都是一體的”或其他類似的話,錯過了再次觀察這種相互作用的機會,看看我的手指,鍵盤,空氣,屏幕前的空間,和屏幕如何一起互動。


--------------


在正念中有兩種認知方式。一種認知方式與感知有關。感知我們的體驗。那么問題是,感知發生在哪里?所以如果你現在感知你的手。感知發生在你的手里。它發生在腳上嗎,感知在哪里發生?它發生在心里嗎?

...在你的手里。當然。有些事情在你的手里發生,給你這些感覺,對吧,我稱之為感知。感知手在手里。手在自己體驗手。你的腳沒有體驗你的手。但手在體驗自己。振動、緊張、溫暖、冷。這些感覺就在那里發生。在手里感知自己。有一種存在于我們體驗的位置的覺知。這有道理嗎?你們有人困惑嗎?


...正念修的一部分是放松到感知的體驗中。只是讓自己成為體驗的感覺。帶著一種存在感或參與感...讓自己真正投入到感覺體驗中...無論生活中發生什么,無論我們有什么體驗,都有一種感覺的元素。 “覺醒召喚我們進入一切”,這是一個建議——進入,沉浸在這種即刻的感覺中。這是一個非二元的世界。體驗和感覺之間沒有二元,感覺和感知之間也沒有二元。那里有感覺和感知它,不是嗎?沒有感覺沒有感知,即使你可能沒有注意到它,那里有一種感知。 所以佛教修的一部分是深入這種非二元的世界...這種感覺自身未分割的世界。我們大多數人把自己與它區分開來,分開來。我們判斷它,衡量它,根據自己定義它,但如果我們放松并深入生活的即時性...那么有些東西佛種子就會開始綻放和成長。


~ 吉爾·弗朗斯達爾論佛性,2004年

----------------


(另一部分)...當這種狀態在修中得到某種解決和處理時,為了更深入和更全面地進入我們的體驗,我們還必須處理非常非常微妙的東西,這些傳統稱為“我是”的感覺。那種“我是”的感覺。它看起來很無辜,很明顯,我不是醫生,我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我不會把這些作為我的身份。但是,你知道,我是。我思故我在。我感知故我在。我意識故我在。這里有某種代理,有某種存在,有某種我是的感覺。只是存在的感覺,那種存在的振動,那種存在知道自己...只是一種我是的感覺。人們說,好吧,那種我是的感覺只是存在,它是非二元的。沒有內外,只是一種存在的感覺。佛教傳統說,如果你想完全進入生活的即時性,完全進入生活的體驗,你也必須處理這種非常微妙的我是的感覺,讓它溶解消失,然后那就開啟了覺醒,自由的世界。


~ 吉爾·弗朗斯達爾論佛性,2004


““吉爾·弗朗斯達爾(Gil Fronsdal,1954年生)是一位佛教徒,自20世紀70年代起修習禪宗和內觀(Vipassana),目前是一位住在舊金山灣區的佛教老師。他是加利福尼亞州紅木城內觀禪修中心(Insight Meditation Center, IMC)的指導老師,是美國最著名的佛教徒之一。他擁有斯坦福大學的佛教研究博士學位。他的眾多在線法談包含了有關禪修和佛教的基本信息,以及面向普通人的佛教微妙概念的解釋。”他還從一位禪宗住持那里獲得了法脈傳承。”


“更新2021年,更多引用:


如來藏,2009年:

“……那種直接而不可動搖的洞見,一個如此強烈的確信,甚至佛陀也無法動搖你對這種覺悟的認知,因為修行者清晰地看到了真相。這是對‘你’的直接和不可動搖的洞見。這是修行者必須擁有的覺悟,以證悟禪的頓悟。你會清楚地理解為什么那些修行者很難放棄這個“我是/我在/本我”并接受無我的教義。實際上,并不是放棄這個‘見證者’,而是加深洞見,包括我們光明本性的非二元性、無根基性和相互關聯性。正如羅布所說,‘保持這種體驗,但要精煉你的知見。’” - 覺悟與體驗以及不同視角下的非二元體驗

[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9/09/realization-and-experience-and-non-dual.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9/09/realization-and-experience-and-non-dual.html)


..........


“[2020年4月24日下午5:24] John Tan: 在“我是/我在/本我”中最重要的體驗是什么?在“我是/我在/本我”中必須發生什么?甚至沒有一個‘在’,只有‘我’……完全的靜止,只有‘我’,對嗎?

[2020年4月24日下午5:26] Soh Wei Yu: 覺悟,對存在的確定性……是的,只是靜止和無疑的‘我’/存在的感覺。

[2020年4月24日下午5:26] John Tan: 而完全的靜止只有‘我’是什么?

[2020年4月24日下午5:26] Soh Wei Yu: 只是‘我’,只是存在本身。

[2020年4月24日下午5:28] John Tan: 這種靜止吸收了所有東西,并將它們包括在‘我’中。這種體驗叫什么?這種體驗是非二元的。在這種體驗中,實際上沒有內外之分,也沒有觀察者或被觀察者。只是完全的靜止為‘我’。

[2020年4月24日下午5:31] Soh Wei Yu: 明白了……是的,即使“我是/我在/本我”也是非二元的。

[2020年4月24日下午5:31] John Tan: 那是你的第一個非二元體驗階段。我們說這是在靜止中純粹的意念體驗。意界(Thought Realm)。但在那個時刻,我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們把它當作終極現實。

[2020年4月24日下午5:33] Soh Wei Yu: 是的……當時你說這是非概念的思想時,我覺得很奇怪。哈哈

[2020年4月24日下午5:34] John Tan: 是的。哈哈” – 摘自《區分“我是/我在/本我”、一心、無心與無我》

[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10/differentiating-i-am-one-mind-no-mind.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10/differentiating-i-am-one-mind-no-mind.html)


......


“‘自我’必須在所有進入和退出點(六根六入)上溶解。在溶解的第一個階段,‘自我’的溶解僅與意界(Thought Realm)相關。進入是在心靈層面。體驗是“我是/我在/本我”。有了這種體驗,修行者可能會被超越的體驗所震撼,附著于它并誤認為是最純凈的意識階段,而沒有意識到這只是與意界(Thought Realm)相關的‘無我’狀態。” - John Tan,十多年前


......


更新于2021年7月17日,更多引用:


絕對存在與無常分離是我在給theprisonergreco的兩篇帖子中指出的‘背景’。


    84. RE: 是否存在絕對現實?[Skarda 4 of 4]

    2009年3月27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9:15 | 帖子編輯:2009年3月27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9:15

    嗨,theprisonergreco,


    首先,‘背景’究竟是什么?其實它并不存在。這只是一個已經消失的‘非二元’體驗的影像。二元心智由于其二元和固有的思維機制的貧乏而編造了一個‘背景’。它‘不能’理解或在沒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情況下運作。‘我’的體驗是一個完整的、非二元的前景體驗。


    當背景主體被理解為一種幻象時,所有的無常現象都展現為臨在。就像自然而然地‘內觀’一樣。從電腦的嘶嘶聲,到移動地鐵列車的振動,到腳接觸地面的感覺,這些體驗都清晰如“我是/我在/本我”。臨在仍然完全存在,沒有任何東西被否認。所以“我是/我在/本我”就像其他任何體驗一樣,當主體-客體分裂消失時,沒有什么不同于一個正在出現的聲音。它只是當我們的二元和固有傾向在起作用時,成為靜態背景。


    最初的“我是/我在/本我”階段,面對面體驗覺知,就像在球體上標記了一個點,稱之為中心。你標記了它。


    然后你意識到,當你在球體表面標記其他點時,它們具有相同的特征。這是非二元的初步體驗。一旦無我的洞見穩定下來,你可以自由地指向球體表面的任何一點——所有的點都是中心,因此沒有‘中心’。‘中心’并不存在:所有的點都是中心。


    之后,修行從‘集中’轉向‘無為’。也就是說,在這個初步的非二元洞見之后,‘背景’仍會由于潛在傾向的緣故,偶爾浮現幾年……


    86. RE: 是否存在絕對現實?[Skarda 4 of 4]

    2009年3月27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1:59 | 帖子編輯:2009年3月27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1:59

    更準確地說,所謂的‘背景’意識是那種純粹的發生。沒有‘背景’和‘純粹的發生’。在非二元的初始階段,仍然習慣性地試圖‘修復’這個并不存在的想象中的分裂。當我們意識到無我是一種法印,而不是一個階段時,它就成熟了;在聽覺中,總是只有聲音;在視覺中,總是只有顏色、形狀和形式;在思維中,總是只有思想。總是如此,已經如此。-:)


許多非二元主義者在對絕對的直覺洞見之后,緊緊抓住絕對。這就像附著于球體表面的一點,并稱之為‘唯一的中心’。即使那些在體驗上明確洞見無我的阿德瓦塔教徒(沒有主體-客體分裂),一種類似無我的體驗(主體的第一次空性)也未能擺脫這些傾向。他們繼續沉浸在一個源頭中。


當我們沒有充分地解散潛在的傾向時,參考回源頭是很自然的,但它必須被正確理解。這樣做是必要的嗎?當我們甚至無法找到其所在時,怎么能在源頭中休息?休息的地方在哪里?為什么沉入?那不是心智的另一個幻象嗎?‘背景’只是回憶或試圖確認源頭的一個思維時刻。這有必要嗎?我們甚至可以在一個思維時刻之外嗎?抓住、鞏固體驗為‘中心’的傾向是心智在起作用。那只是業力傾向。認識到它!這就是我對亞當所說的一心與無心的區別。


- John Tan,2009年


- 作為無視知見與擁抱無常的空性

[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9/04/emptiness-as-viewless-view.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9/04/emptiness-as-viewless-view.html)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wakeningToReality/posts/5804073129634069/?__cft__](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wakeningToReality/posts/5804073129634069/?__cft__)


凱文·沙納萊克

感謝你發布你與John Tan的對話。我是這里的新成員——感謝批準我加入 🙂

似乎對“我是/我在/本我”的關注是佛教與阿德瓦塔/非二元方法之間的主要區別之一。一些非常著名的后者方法的老師說,佛陀教導發現和肯定“我是/我在/本我”(體驗為存在、意識、覺知、臨在等)是覺醒的全部,而佛陀教導說,這實際上是我們更深層持有的幻象之一。我會將其描述為一種非常微妙的二元性,表面上看似不存在,但一旦它消失,就顯而易見存在一種二元性。

1

· 回復

· 16m

Soh Wei Yu

管理員

Kevin Schanilec

是的,歡迎你,Kevin Schanilec。我很喜歡閱讀你的一些文章。

關于“我是/我在/本我”:這個知見和范式仍然基于‘主體/客體二元性’和‘固有存在(自性見)’,盡管有非二元體驗或認證的時刻。但覺悟實相(AtR)也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覺悟,像禪宗、藏傳大圓滿和大手印,甚至泰國森林小乘佛教的許多老師都教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初步洞見或覺悟。

覺悟實相(AtR)指南中有一些摘錄:

[https://app.box.com/s/157eqgiosuw6xqvs00ibdkmc0r3mu8jg](https://app.box.com/s/157eqgiosuw6xqvs00ibdkmc0r3mu8jg)

“正如John Tan在2011年所說:

‘John:什么是“我是/我在/本我”?

它是一個純粹意識體驗嗎?

有沒有情緒

有沒有感覺

有沒有思想

有沒有分裂或完全靜止?

在聽覺中只有聲音,只有這種完全、直接的聲音清晰!

所以“我是/我在/本我”是什么?

Soh Wei Yu:是一樣的

只是純粹的非概念意念

John:有‘我的存在’嗎?

Soh Wei Yu:沒有,作為一個終極身份被創造出來作為一個事后的想法。

John:確實

它是體驗后的誤解導致的困惑。

那個體驗本身是純粹的意識體驗

沒有什么是不純的

這就是為什么它是純粹存在的感覺

只是由于‘錯誤的知見’而誤解了。

所以它是意念中的純粹意識體驗。

不是聲音、味道、觸覺……等

純粹意識體驗是關于我們在視、聽、味覺中遇到的任何事情的直接和純粹體驗……

在聲音中的質量和深度

在接觸中的

在味覺中的

在風景中的

他真的體驗過感官中的巨大光明清晰嗎?

如果是這樣,那‘意念’呢?

當所有感官都關閉時

當感官關閉時的純粹存在感。

然后,感官打開時

有一個清晰的理解

不要不理性地比較,而沒有清晰的理解’

在2007年:

(晚上9:12)真如:你不要認為“我是/我在/本我”是低階段的覺悟。

(晚上9:12)真如:體驗是一樣的。只是清晰度。在洞見方面。不是體驗。

(晚上9:13)AEN:我懂了……

(晚上9:13)真如:所以一個有“我是/我在/本我”和非二元體驗的人是一樣的。只是洞見不同。

(晚上9:13)AEN:哦

(晚上9:13)真如:非二元是每時每刻都有臨在的體驗。或對每時每刻臨在體驗的洞見。因為阻礙這種體驗的是自我的幻象,而“我是/我在/本我”是那種扭曲的知見。體驗是一樣的。

(晚上9:15)真如:你沒看到我總是對longchen、jonls說這種體驗沒有錯嗎……我只是說它偏向意念領域。所以不要區分,但要知道問題是什么。我總是說這是對臨在體驗的誤解。不是體驗本身。但是“我是/我在/本我”阻礙我們看到。

在2009年:

‘(晚上10:49)真如:順便說一句,你知道關于hokai描述和“我是/我在/本我”是同樣的體驗嗎?

(晚上10:50)AEN:觀察者,對吧?

(晚上10:52)真如:不。我的意思是身、心、語一體的真言(shingon)修行。

(晚上10:53)AEN:哦,那是“我是/我在/本我”體驗嗎?

(晚上10:53)真如:是的,只是修行的對象不是基于意識。所謂前景是什么?是背景的消失,剩下的就是它。同樣地,“我是/我在/本我”是沒有背景的體驗,直接體驗意識。這就是為什么它只是簡單的‘我-我’或“我是/我在/本我”。

(晚上10:57)AEN:我聽說過人們描述意識是背景意識成為前景……所以只有意識意識到自己,這仍然像“我是/我在/本我”體驗。

(晚上10:57)真如:這就是為什么它被描述為這樣,意識意識到自己并作為自己。

(晚上10:57)AEN:但你也說過“我是/我在/本我”的人沉入背景?

(晚上10:57)真如:是的

(晚上10:57)AEN:沉入背景=背景成為前景?

(晚上10:58)真如:這就是為什么我說它被誤解了。我們把它當作終極。

(晚上10:58)AEN:我明白了,但hokai描述的也是非二元體驗,對吧?

(晚上10:58)真如:我已經告訴過你很多次,體驗是對的,但理解是錯的。這就是為什么它是洞見和智慧眼的開啟。“我是/我在/本我”的體驗沒有錯。我說過這種體驗有什么錯嗎?

(晚上10:59)AEN:沒有

(晚上10:59)真如:即使在第四階段,我說什么?

(晚上11:00)AEN:只是相同的體驗,只是在聲音、視覺等方面

(晚上11:00)真如:聲音有著與“我是/我在/本我”相同的體驗……作為臨在。

(晚上11:00)AEN:我明白了

(晚上11:00)真如:是的’

‘“我是/我在/本我”是一種在三摩地中的光明意念。無我是將這種洞見擴展到六個入口和出口中的覺悟。’ – John Tan,2018年

摘自《沒有意識并不意味著不存在意識》

[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9/01/no-awareness-does-not-mean-non.html](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9/01/no-awareness-does-not-mean-non.html):

‘2010年:

(晚上11:15)真如:但誤解它是另一回事。

你能否認見證嗎?

(晚上11:16)真如:你能否認存在的確定性嗎?

(晚上11:16)AEN:不能

(晚上11:16)真如:那它沒有錯。

你怎么能否認你自己的存在?

(晚上11:17)真如:你怎么能否認存在呢?

(晚上11:17)真如:直接體驗沒有中介的純粹存在感沒有錯。

(晚上11:18)真如:在這個直接體驗之后,你應該精煉你的理解、你的知見、你的洞見。

(晚上11:19)真如:而不是在體驗之后,偏離正確的知見,強化你的錯誤知見。

(晚上11:19)真如:你不要否認見證,而是精煉對它的洞見。

什么是非二元

(晚上11:19)真如:什么是非概念

什么是自發

什么是‘無人格’方面

(晚上11:20)真如:什么是光明。

(晚上11:20)真如:你從未體驗過任何不變的東西。

(晚上11:21)真如:在后期階段,當你體驗非二元時,仍有這種傾向去關注背景……這會阻止你進入對TATA的直接洞見,如在TATA文章中描述的那樣。([https://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10/04/tada.html](https://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10/04/tada.html))(請看:“無造作”,塔達!,無染(Stainless))

(晚上11:22)真如:即使你意識到那個水平,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強度。

(晚上11:23)AEN:非二元?

(晚上11:23)真如:TADA(文章)不僅僅是非二元……它是第5-7階段。(請看:“無造作”,塔達!,無染(Stainless))

(晚上11:24)AEN:我明白了。

(晚上11:24)真如:它全部關于無我和空性的洞見的整合。

(晚上11:25)真如:在瞬間中的生動性,體驗光明作為形式的‘質地和結構’非常重要。

然后是空性。

(晚上11:26)真如:光明和空性的整合。

(待續)

APP.BOX.COM

Box

Box

· 回復

· 刪除預覽

· 7m

Soh Wei Yu

管理員

(晚上10:45)真如:不要否認見證,而是精煉知見,這非常重要。

(晚上10:46)真如:到目前為止,你正確地強調了見證的重要性。

(晚上10:46)真如:不像過去,你給人的印象是你在否認這種見證存在。

(晚上10:46)真如:你只是否認了人格化、物化和對象化。

(晚上10:47)真如:這樣你可以進一步進展,并意識到我們的空性本質。

但不要總是發我在MSN上告訴你的事情。

(晚上10:48)真如:再過不久,我會變成一種邪教領袖。

(晚上10:48)AEN:我明白了……哈哈

(晚上10:49)真如:無我不是普通的洞見。當我們能達到徹底的透明度時,你會意識到它的好處。

(晚上10:50)真如:非概念性、清晰性、光明、透明、開放、廣闊、無思想、非局部性……所有這些描述都變得毫無意義。

……

會話開始:2008年10月19日,星期日

(下午1:01)真如:是的。

(下午1:01)真如:實際上修行不是否認這種‘覺’(覺知)。

(下午6:11)真如:你解釋的方式仿佛‘沒有覺知’。

(下午6:11)真如:人們有時誤解你想傳達的內容。但要正確理解這種‘覺’,使其可以從所有時刻中毫不費力地體驗。

(下午1:01)真如:但當修行者聽到這不是‘它’時,他們立即開始擔心,因為這是他們最珍貴的狀態。

(下午1:01)真如:所有寫的階段都關于這種‘覺’或覺知。

(下午1:01)真如:然而,覺知的真實含義并沒有被正確體驗。

(下午1:01)真如:因為它沒有被正確體驗,我們說你試圖保持的‘覺知’并不存在那樣一種方式。

(下午1:01)真如:這并不意味著沒有覺知。”

......


威廉·林:它是非概念的。


約翰·譚:它是非概念的。是的。臨在不是概念性的體驗,它必須是直接的。你只需感受純粹的存在感。意思是,當人們問你,出生之前,你是誰?你只需直接認證那個“我”,那就是你自己。所以當你第一次認證那個“我”時,你會非常開心,當然。當你年輕的時候,那時,哇…我認證了這個“我”…所以你認為你已經覺悟了,但實際上,旅程還在繼續。所以這是你第一次品嘗到不同的東西。這是…這是在思想之前,沒有思想。你的心完全靜止。你感到靜止,感到臨在,你認識到自己。出生之前是我,出生之后也是我,一萬年后還是這個我,一萬年前也是這個我。所以你認證了那個,你的心就是那個,并認證了你自己的真實存在,因此你毫不懷疑。在后來的階段...


肯尼斯·博克:臨在就是這個“我是/我在/本我”嗎?


約翰·譚:臨在和“我是/我在/本我”是一樣的。臨在和…當然,其他人可能不同意,但實際上他們指的是同一件事。同樣的認證,同樣的…即使在禪宗中也是一樣的。


但在后來的階段,我把它視為僅僅是意界(Thought Realm)。意思是,在六根六入,總有聲音和這些……在那時,你總是說我不是聲音,我不是現象,我是這些現象背后的自性,對嗎?所以,聲音、感覺,這些來來去去,你的思想來來去去,那些不是我,對嗎?這是最終的我。自性是最終的我,對嗎?


威廉·林:那么,這個“我是/我在/本我”階段是非二元的嗎?它是非概念的嗎,它是非二元的嗎?


約翰·譚:它是非概念的。是的,它是非二元的。為什么它是非二元的?在那一刻,沒有任何二元性,在你體驗自性時,你無法有二元性,因為你直接認證為它,作為這種純粹的存在感。所以,它完全是“我”,沒有別的,只有“我”。沒有別的,只有自性。我想,許多人都經歷過這種“我是/我在/本我”。所以,你可能會去拜訪所有的印度教徒,與他們一起唱歌,冥想/禪坐,和他們一起睡覺,對嗎?那些是年輕的日子。我和他們一起冥想/禪坐,連續幾個小時冥想/禪坐,和他們一起坐,和他們一起吃飯,和他們一起唱歌,和他們一起打鼓。因為這是他們所宣揚的,你發現這些人都在談論同樣的語言。


所以這種體驗不是一種普通的體驗,對嗎?我的意思是,在我生命中的大約15年或17年內,我第一次……當我17歲時,當你第一次體驗到那種感覺時,哇,那是什么?所以,這是不同的東西,它是非概念的,它是非二元的,所有這些。但要重新獲得這種體驗非常困難。非常非常困難,除非你在冥想/禪坐中,因為你拒絕了相對的現象。雖然他們可能會說不,不,它總是與我同在,因為它是自性,對嗎?但你實際上沒有重新獲得那個認證,只是純粹的存在感,只是“我”,因為你拒絕了其余的現象,但那時你不知道。只有在無我之后,你才意識到,當你沒有背景地聽到聲音時,那種體驗與臨在的味道完全相同。那個“我是/我在/本我”的臨在。所以,只有在無我之后,當背景消失時,你才意識到,哎,這與“我是/我在/本我”的體驗完全相同。當你不在聽到的時候,你只是處在明顯的現象中,對嗎。那個體驗也是“我是/我在/本我”的體驗。當你現在直接感受你的感覺時,那種體驗與“我是/我在/本我”的味道完全相同。它是非二元的。然后你意識到,我稱之為,其實,一切都是心。對嗎?一切都是。所以,在那之前,有一個終極的自性,一個背景,你拒絕所有那些短暫的現象。之后,那個背景消失了,你知道嗎?然后你只是這些現象。


威廉·林:你就是現象?你就是聲音?你就是…


約翰·譚:是的。所以,那是一種體驗。那是一種體驗。之后,你意識到一些東西。你意識到什么?你意識到一直以來是什么在遮蔽你。所以……對于一個在“我是/我在/本我”體驗中的人來說,純粹的臨在體驗,他們總是會有一個夢想。他們會說,我希望我能24小時7天總是處在那種狀態,對嗎?所以當我年輕的時候,17歲。但過了10年后你還在想。然后過了20年,你說為什么我總是需要冥想/禪坐?你總是找時間冥想/禪坐,也許我不學習也冥想/禪坐,過去如果你給我一個洞穴,我會一直在里面冥想/禪坐。


所以,你總是夢想你有一天可以成為純意識,只是作為純意識,生活在純意識中,但你從來沒有得到它。即使你冥想/禪坐,偶爾可能會有那種海洋般的體驗。只有在無我之后,當那個背后的自性消失時,你不是24小時7天,可能你大部分的白天,清醒狀態下,不是那么多24小時7天,你做夢時仍然非常業力取決于你從事什么,做生意,所有這些。(約翰模仿做夢)怎么回事啊,生意……


所以,在正常的清醒狀態下,你是無努力的。可能在“我是/我在/本我”階段,你認為你要達到的東西,你在無我洞見之后達到了。所以你變得清晰,你可能在正確的道路上。但還有進一步的洞見你需要經歷。當你試圖穿透……其中一個是,我覺得我變得非常物質。我只是在敘述,回顧我的經歷。也許那時……因為你直接體驗相對的現象。所以一切都變得非常物質。所以這就是你如何理解概念如何實際影響你。然后什么是物質?物質的概念是如何產生的,對嗎?那時我仍然不知道空性和所有這些東西,對我來說這不那么重要。


所以,我開始深入探討什么是物質,什么是物質?感覺。但是為什么感覺被稱為物質,什么是物質?我是如何得到物質的概念的?所以,我開始探討這件事。其實在那之上,還有進一步的東西需要解構,那就是意義……就像自性,我對自性的意義有所執著,然后你創造了一個構造,它變成了實化。同樣地,物質性也是如此。所以,你解構圍繞物質性的概念。對嗎?所以,當你解構了那個,我開始意識到我們一直在嘗試理解,即使在無我的體驗之后,當我們分析,嘗試理解一些東西時,我們使用現有的科學概念、邏輯、日常邏輯,所有這些來理解一些東西。而且總是排除意識。即使你體驗過,你可以走一條精神道路,但當你思考和分析一些東西時,你總是排除意識在理解的等式之外。你的概念總是非常物質主義的。我們總是排除意識在整個等式之外。”- [AtR(覺悟實相)會議2020年10月28日的記錄](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6QGwYIP_EPwDX4ZUMUQRA30lpFx40ICpVr7u9n0klkY/edit)


Soh Wei Yu:管理員:“‘自性’的感受必須在所有入口和出口點(六根六入)上消解。在消解的第一階段,‘自性’的消解僅涉及意界(Thought Realm)。入口在心靈層面。體驗是“我是/我在/本我”。有這種體驗,一個修行者可能會被超越的體驗所壓倒,執著于它并誤以為它是意識的最純凈階段,沒有意識到它只是與意界(Thought Realm)相關的‘無我’狀態。” - John Tan,十多年前


“直接的心靈覺悟是無形、無聲、無嗅、無味等。但后來意識到形式、氣味、味道都是心,都是臨在,光明。如果沒有更深的覺悟,人只會停滯在“我是/我在/本我”層次并執著于無形等。這是如來藏第一階段。‘我-我’或“我是/我在/本我”后來被意識到只是純凈意識的一個方面或‘感官之門’。后來看到它不比顏色、聲音、感覺、氣味、觸覺、思想更特殊或終極,這些都展示了它們的活力和光明。同樣的“我是/我在/本我”味道現在擴展到所有感官。現在你沒有那種感覺,你只是認證了心/思想之門的光明。所以你的重點是無形、無味等。在無我之后就不同了,一切都具有同樣的光明、空性的味道。


心門的“我是/我在/本我”不比其他任何感官之門不同,只是不同的條件下的‘不同’表現方式,就像聲音不同于視覺,氣味不同于觸覺。當然,心門是無味的,但這與說視覺之門是無味的,聽覺之門是無觸覺的沒有什么不同。這并不意味著某種認識模式比另一種更具層級或終極。它們只是不同的感官之門,但同樣光明和空性,同樣是佛性。” – Soh,2020


John Tan:

當意識體驗到純粹的“我是/我在/本我”感受,被超越的無思想存在時刻所壓倒時,意識執著于那種體驗,視其為最純凈的身份。通過這樣做,它微妙地創造了一個‘觀察者’,沒有看到‘純粹存在感’只不過是與意界(Thought Realm)相關的純凈意識的一個方面。這反過來成為阻礙純凈意識從其他感官對象中產生的業緣條件。擴展到其他感官,有聽而無聽者,有視而無視者——純粹聲音意識的體驗與純粹視覺意識截然不同。真誠地說,如果我們能放下‘我’并用‘空性’取代它,意識就會被體驗為非局部的。沒有一種狀態比另一種更純凈。一切只是一個味道,多樣的臨在。


"John Tan: [00:33:09] 我們稱之為臨在,我們稱之為……我們稱之為臨在。(主持人:是“我是/我在/本我”嗎?)“我是/我在/本我”實際上不同。它也是臨在。它也是臨在。“我是/我在/本我”,取決于……你看“我是/我在/本我”的定義也不。嗯。所以,不完全一樣,對于有些人來說,比如Jonavi?他寫信給我說他的“我是/我在/本我”是局限在頭部的。所以這是非常個體化的。但那不是我們所說的“我是/我在/本我”。“我是/我在/本我”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比如說,我認為,嗯。Long Chen(Sim Pern Chong)實際經歷了。它實際上是包羅萬象/遍一切(all encompassing/all pervading)的。這實際上是我們所說的非二元體驗。它實際上是非常,嗯。沒有思想。只是純粹的存在感。而且可能是一種非常強大的體驗。確實是一種非常強大的體驗。所以當,比如說,當你。你非常年輕的時候。特別是當你是……我的年齡。當你第一次體驗到“我是/我在/本我”,那是非常不同的。這是一個非常不同的體驗。我們從未體驗過那樣的東西。所以,嗯,我不知道是否甚至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體驗。嗯,因為沒有思想。只是臨在。但這種臨在很快。很快。是的。真的很快。嗯。由于我們的業力傾向于以二元的和非常具體的方式理解某些東西,因此非常快地被誤解。所以,當我們體驗到那種體驗時,解釋是非常不同的。而那,錯誤的解釋方式實際上創造了非常二元的體驗。" - 摘自[AtR(覺悟實相)會議記錄,2021年3月](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MYAVGmj8JD8IAU8rQ7krwFvtGN1PNmaoDNLOCRcCTAw/edit?usp=sharing)


此外,

 

“會話開始:2007年7月10日,星期二

(上午11:35)真如:X以前常說我們應該‘依覺’(依賴覺知),而不是‘依心’(依賴思想),因為覺是永恒的,思想是無常的……這樣的說法。這是不對的。這是阿德瓦塔教義(Soh:印度教不二論Advaita Vedanta)。

(上午11:35)AEN:我明白了

(上午11:36)真如:現在在佛教中最難理解的就是這一點。體驗不變的東西并不困難。但要體驗無常卻知曉無生的本性是般若智慧。認為佛陀不了解不變的狀態是一個誤解。或者當佛陀談論不變時是指一個不變的背景。否則為什么我會如此強調誤解和誤讀。當然,認為我沒有體驗過不變的狀態也是一種誤解。🙂你必須知道的是發展對無常的洞見,同時認識到無生的本性。這才是般若智慧。看到永恒并說它是無生的是動量。當佛陀說永恒時,并不是指那個。要超越動量,你必須能夠裸露一段時間。然后體驗無常本身,而不是給任何東西貼標簽。(三/四)法印比佛陀本人更重要。若有佛誤解了,他也會變成眾生。🙂 Longchen [Sim Pern Chong]在closinggap上寫了一段有趣的段落。輪回。

 

(上午11:47)AEN:哦,我讀了

(上午11:48)真如:他澄清了kyo的回復?

(上午11:50)AEN:是的

(上午11:50)真如:那段回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回復,它也證明了Longchen已經意識到無常和五蘊作為佛性的意義。是時候認識到無生的本性了。你看,這需要一個人經歷這些階段,從“我是/我在/本我”到非二元到是然,然后到佛陀教導的最基礎的東西……你能看出來嗎?

(上午11:52)AEN:是的

(上午11:52)真如:一個人體驗得越多,越能看到佛陀在最基礎教義中的真理。Longchen的所有體驗并不是因為他讀了佛陀的教導,而是因為他真的體驗到了。

(上午11:54)AEN:我明白了。”


同樣參見:


1) [如來藏/過客的七階段覺悟](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7/03/thusnesss-six-stages-of-experience.html)


2) [關于無我(Anatta)、空性(Emptiness)、大(Maha)與普通(Ordinary)及自發圓滿(Spontaneous Perfection)](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9/03/on-anatta-emptiness-and-spontaneous.html)


錯誤解讀“我是/我在/本我”作為背景:


也參見:[無生法](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3/12/the-unborn-dharma.html)


標簽:無我, 我在, 約翰·譚, 非二元, 自性我的文章《風是吹,吹是風》[鏈接](http://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8/08/the-wind-is-blowing.html)


如果您識別出任何改進的可能性或有任何建議,請訪問聯系頁面分享您的反饋:聯系我們。

如果您需要以下任何文章的翻譯,請隨時與我聯系,我將使用ChatGPT來幫助進行翻譯:聯系我們。

這是ChatGPT的翻譯。英文的原文:3) Buddha Nature is NOT "I Am"

另請參見:

1) Thusness “真如”/PasserBy “過路人”開悟的七個階段 

2) 論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