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

Translated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with the help of William, another friend, myself, and ChatGPT. 


請聆聽Audio版本:https://soundcloud.com/soh-wei-yu/johntan2009


Original English link: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9/03/on-anatta-emptiness-and-spontaneous.html



請看:Thusness “真如”/PasserBy “過路人”開悟的七個階段 -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usness/PasserBy's Sev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請看:(Traditional Chinese) 佛性不是“我是/我在/本我” - Buddha Nature is NOT "I Am"


論無我,空性,摩訶與平凡,和自然圓滿



作者: John Tan, Thusness真如,PasserBy過路人


我很好奇,近日來,相關于"無我"的主題一直在論壇上被探討。大抵是"緣"分已至。接下來,我將簡略的分享一些我對"無我"的親身經歷。純粹分享,并不代表權威。


下面的兩節詩在我體驗"無我"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他們傳達了一樣的意思,但是冥想這兩節詩會產生不同的體驗頓悟 ,  一個是空性的角度,另一個則是無二元的光明。從這些體驗中所產生的頓悟是具有啟蒙性的,因為他們與我們通常理解中"什么是本覺"是相悖的。


有思維,沒有思想者.

有聽覺,沒有聽者.

有視覺,沒有觀者.


思考中,只有思想.

聆聽中,只有大音.

觀看中,只有形態,形狀與顏色.


在繼續進行之前,絕對重要的是要知道這些詩節無法通過推理,邏輯演繹或歸納來正確理解。 并不是說它們有什么神秘或超然的地方,只是心理喋喋不休的方式是一種"錯誤的方法"。 正確的技巧是通過Vipassana,毗婆舍那,意思是觀察如其本然的實相,或更直接和更專注與存粹,裸露的覺知方式,允許觀察事物的本來面目。 順便說一句,當非二元的洞見成熟時,這種覺知方式會變得自然,在此之前它可能會非常"費力"。


第一詩節.


從第一節的最初一瞥中得到的兩個最明顯的體驗是缺乏作者和缺乏主體的直觀洞見。 這兩個經歷是我七個階段的洞見中第五階段的關鍵。


1.缺乏鏈接和協調經驗的作者。


沒有"我"的聯系,現象,思想,聲音,感受等等,就會像泡沫一樣,自由地,自發,自然地,無邊無際地漂浮和顯化。 隨著作者的缺乏,同時也帶來了一種深刻的自由感和透明感。 當我們對"自性見"過于執著時,將無法正確的理解。這聽起來可能很諷刺,但從經驗上來說確實如此。 令人驚訝的是,"自性見"如何阻礙我們將自由視為無作者,相依和相互聯系,光明和非二元的臨在。


2.對缺乏主體的直觀洞見。


在這種情況下,有了一個"沒有主體"的直接認知。 只是一個念頭接著另一個念頭。 所以總是一個思想在觀察另一個思想,而不是觀察者在觀察思想。 然而,這種認識的要點偏向于一種自發,自然的解脫體驗和對現象空性本質的模糊一瞥,也就是說,暫時性,短暫的現象是泡沫狀的和暫時性,短暫的,沒有實體或固體。 在這個階段,我們不應該誤解我們已經徹底體驗了現象和意識的"空性"本質,盡管我們會有這種想法的引誘。


根據個體的情況,"總是思想在觀察思想而不是觀察者在觀察思想"或者"觀察者就是那個念頭"可能不會很明顯。因為這是關鍵的洞見,也是解脫道上不能出錯的一步,所以我不禁用不敬的語氣說:


對于那些大師所教授的,

"讓念頭生起滅去,

將背景明鏡視為完美且不受影響。"

恕我直言,他們只是"胡說八道"一些美好但被迷惑的東西。


然而,

看到念頭背后無我。

先是一個念頭接著另一個念頭。

隨著洞見的深入,會有更深的領悟,

永遠只是,一個念頭!

不生,光明而空!


這就是無我的全部目的。要徹底看透這個背景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一個流,一個動作或一個業,造作,。沒有做者或被做的任何事,只有做,行動,沒有禪修者,meditator,也沒有禪坐,meditation,只有在坐禪,meditating,。從放下的角度來看,"觀察者觀察念頭"會產生一種印象,即觀察者允許念頭生起和消退,而其本身不受影響。這是一種錯覺,它是偽裝成"放下"的"持著"。當我們體悟到從一開始就沒有背景時,現實就會表現為一個整體的放下。通過練習,隨著洞見的成熟,"意圖"逐漸減少,而"做"將逐漸被體驗為僅僅是自發,自然的發生,就像宇宙在做功一樣。有了來自"緣起"的一些指示,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深入觀察,將這種發生看作是一切事物與一切事物相互作用的純粹表達。事實上,如果我們不具體化"宇宙",那就是,一種無論何時何地都恰到好處的相依生起的表達。


理解這一點,修行就是簡單地開放與任何事物。

因為無論何時何地,這種純粹的發生都是恰到好處的。

雖然沒有地方可以稱之為家,但四處為家。


當經歷在大自在的修行中成熟,

這些經歷是摩訶! 偉大,奇跡和極樂。

在看,吃,嘗這些世俗的活動中,

詩意地表達,仿佛整個宇宙都在禪修。


說的和表達的,真的都是不一樣的味道,

這一切的一切相依起源,

如同這一刻栩栩如生的閃爍。

到那時,瞬態現象顯然已經以完美的方式發生, 展開必須展開的東西,展現必須展現的東西,并在該去的時候消退。 這種暫時性,短暫的發生沒有問題,唯一的問題是有一個"額外的鏡子",由于念頭的抽象能力而具體化。 鏡子并不完美, 所發生的才是完美。 只有在二元和自性見的觀點下,鏡子才顯得完美。


我們根深蒂固的二元知見已經非常微妙地,不知不覺地將"光明面"擬人化為觀察者,摒棄"空面"作為暫時性,短暫的現象。 修行的主要挑戰就是要清楚地見到光明與空性是一體的,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分開。


第二詩節.


對于第二節,重點是瞬態現象的生動,清凈。思想,聲音和所有瞬態都與覺知無法區分。 沒有體驗者,體驗的分割,只有一種無縫的自發,自然體驗作為思想者,思想,聽者,聲音,觸覺者,感覺等出現。 在聽覺上,聽者和聲音是不可區分的。 對于任何熟悉"我是,本我"體驗的人來說,那種純粹的存在感,那種讓人感覺如此真實的強大臨在明覺的體驗,都是難以忘懷的。 當背景消失后,所有前景現象都顯現為臨在明覺。 它就像自然的vipassanic,毗婆舍那,意思是觀察如其本然的實相,或者簡單地說,在覺知中赤身裸體。 從電腦,PC,的嘶嘶聲,到移動中的捷運列車的振動,再到雙腳著地的感覺,所有這些體驗都非常清晰,如同"我是,本我"而不亞于"我是,本我"。 臨在仍然完全臨在,沒有什么是否認的。


能所,主客的劃分只是一個假設。

因此,有人,我,放棄和被放棄的某些東西是一種幻覺。

當自我變得越來越透明,

同樣,現象變得越來越明亮。

在徹底透明的情況下,所有發生的都是純凈而生動與清晰的。

處處顯明,處處生機!


屆時將很明顯,只有根深蒂固的二元知見模糊了我們對這一經驗事實的洞見。 在實際體驗中,只有現象顯現的水晶般清晰。 成熟這種經驗,身心溶解為純粹非二元的光明,所有現象都被體會為這種非二元的光明臨在的表現,這是導致"一切即是心"的關鍵洞見。


在此之后,不要過于應接不暇或過度要求什么是不必要的, 而是進一步調查。 這種非二元的光明是否表現出任何獨立,不變和恒常的自性特征? 修行者有時仍會在不知不覺中固化非二元臨在而陷入困境。 正如我見解的 7 個階段的第 4 階段所描述的那樣,這留下了"一面鏡子"的痕跡。 雖然經驗是不二的,但空性的洞見仍然沒有。 盡管二元關系已經充分松動,但"固有"知見,自性見,仍然很強烈。


當"主體"消失時,經驗變得不二,但我們忘記了"客體"。 當對象被進一步清空時,我們見到了法身。 一定要清楚地看到,對于第一次被穿透的"主體",它只是一個整理 5蘊的標簽,但對于要被否定的下一個層次,我們正在清空的是臨在,不是標簽 而是本質上不二元的臨在本身。


對于已經成熟非二元的洞見的虔誠佛教修行者,他們可以提醒自己,如果非二元在是最終的,為什么佛陀還需要如此強調緣起? 這種體驗仍然是吠檀多,印度教的不二論,式的,更像是大梵,印度教的梵我,而不是"空性"。 必須借助緣起和空性來打破這種"非二元臨在的穩固性"。 知道了這一點,修行者就可以進一步了解非二元臨在的空性,緣起,本質。 根據第一詩節,它是對無我體驗的進一步提煉。


至于那些"我是,本我"的修行者,他們在非二元洞見之后停留在非二元臨在中是很常見的。 他們樂于"砍柴挑水"和"春來草自生"。 沒有什么可以強調的,這經驗視乎是終結 。 希望"緣",條件,能夠讓這些修行者看到這個阻止見識的微妙痕跡。


論空.


如果我們觀察念頭并問念頭在哪里生起,它是如何生起的,"念頭"是什么樣的。 "思想"將揭示其本質是空的,生動地呈現但完全無法定位。 非常重要的是不要推斷,思考或概念化,而是用我們的整個存在來感受這種"不可得"和"不可定位"。 它似乎位于"某處",但無法找到它。 它只是"那里"的某個地方的印象,但從來沒有"那里"。 類似地,"這里"和"現在"只是由感覺,因緣聚合形成的印象,沒有任何事物是有自體性地在"那里",就和"自我"同樣是空的。


這種不可得,不可定位的空性不僅是"思想"所特有的。 所有的體驗或感覺都是如此,生動地呈現但無實體,不可得,自發,自然,不可定位。


如果我們觀察一朵如此鮮艷,清晰,就在我們面前的紅色花朵,"紅色"只是看起來"屬于"這朵花,實際上并非如此。 紅色的視覺并非在所有動物物種中出現,狗無法感知顏色,"紅色"也不是心靈的固有屬性。 如果給予"量子視力"來觀察原子結構,則類似地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屬性"紅色",只有幾乎完整的空間,空隙,沒有可感知的形狀和形式。 任何相都是因緣而生的,因此沒有任何自性存在或固定的屬性,形狀,形式或"紅色性",只是光明而空性,只是沒有固有,自性存在的表相。


同樣,當站在燃燒的火坑前時,整個"火"的現象,燃燒的熱量,整個"熱性"的感覺如此生動地呈現,看起來如此真實,但當檢查它們時,它們也不是固有的"在那里" ,只要有條件,就隨緣顯相。 令人驚訝的是,二元和自性見把無縫的體驗被困住成一個誰,何在,何地的構念。


所有的經驗都是空的。 它們就像空中花,就像池塘表面的畫。 沒有辦法指出經驗的某一時刻,說這是"入",那是"出"。 所有的"進"都是"出", 對于覺知,意識而言,無縫的體驗就是一切。 重要的不是鏡子或池塘,而是顏料在池塘表面閃爍,如幻的現象的過程, 如幻而不是幻境,如夢而不是夢境。 這是所有經驗的根基。


然而,這種"不可得和不可定位"的性質并不是全部。 還有這種摩訶,這種偉大,無邊界的"相互聯系"的感覺。 當有人敲響鈴鐺時,人,棍子,鈴鐺,空氣的振動,耳朵和神奇的聲音出現,"咚……重新響起……"都是個無縫一體的發生,一體的體驗。 呼吸時,就是這全體,一整個呼吸, 是所有的因緣結合在一起,產生了整個呼吸的感覺,好像整個宇宙都在做這一呼一吸。 這種摩訶經驗的意義不在于語言, 在我看來,沒有這種體驗,就沒有真正的"互聯"體驗,而且非二元臨在是不完整的。


我們空性的體驗與非二元一體的體驗非常不同。 例如,"距離"在非二元一體中通過看穿主客體劃分的虛幻方面而被克服,并導致一體非二元的臨在。 它把一切都看成是'這個',但體驗空性是通過它的空性不可得和不可定位而打破界限。當我們深入探索這個性質時, 不需要一個"何處的地方", 一個"何時的時間", 或一個"誰, 我"。 聽到聲音時,聲音既不在"這里",也不在"那里",它就在它應該在的地方,然后就消失了!所有的中心和參考點都隨著一切呈現都是緣起而空無自性的般若智慧所化解。這種體驗創造了一種"無論何時何地總是正確"的感覺。一種無處可稱為家,但一切處都在家的感覺。體驗到臨在的空性,真誠的修行者明白,非二元的臨在確實留下了細微的痕跡, 見到其空性的本質, 實體化經驗的最后痕跡就會消解。這感覺很酷,因為臨在變得更加呈現,展示,present,和無費力。我們然后從"生動的非二元臨在"轉向"雖然生動且非二元地顯現,但它是無真實的,空的!"。


關于摩訶和平凡性.


摩訶的體驗可能聽起來像是在追求某種體驗,似乎與禪宗佛教推崇的"開悟的平凡性"相矛盾。這并不是真的,事實上,沒有這種體驗,非二元是不完整的。這個部分并不是關于摩訶作為一個要達到的階段,而是要見到空性是摩訶,大,無量無邊,的本質。在摩訶中,人不感覺自我,而是"感覺"宇宙,人不感覺'梵',而是感覺'相互聯系',人不因'依賴和相互聯系'感到'無助',而是感覺無邊界,自發且奇妙。現在讓我們回到'平凡性'。

平凡性一直是道教的強項。在禪宗中,我們也看到這一點在洞山的五位和十牛圖這些開悟模型中被描繪的重要性。但是,必須理解平凡性,即非二元和摩訶的真如世界并無超越。沒有可以到達的超越境界,也從未是從我們的日常世界分離出的某種狀態,相反,它是將這種原始,原初和未被污染的非二元和摩訶體驗帶入最平凡的活動中。如果這種體驗沒有在最平凡和普通的活動中找到,那么修行者就還沒有使他們的理解和修持成熟。


在摩訶體驗之前,自然狀態中的罕見現象總是被視為一種來來去去的趨勢。引發這種體驗通常涉及在短時間內專注于重復做某些任務。


例如,如果我們呼吸進出,進出......直到只有這種完整的呼吸感覺,就像所有的因果條件都匯集到這一刻的顯現。


如果我們專注于聽某人敲鐘,棒子,鐘聲,空氣的振動,耳朵都聚集在一起,使這種聲音的感覺產生,我們就會有摩訶體驗。


然而,自從將依賴緣起的教誨融入非二元臨在以來,這種體驗多年來已變得更"可到達的",但這從未被理解為基本狀態。


在非二元臨在的體驗中,似乎可以預見到相互依存的緣起和空性之間有一種可預見的關系。


一周前,對摩訶的明確體驗悄然顯現,變得相當不費力,同時也直接證悟到這也是一種自然狀態。在空性中, 摩訶是自然的, 必須完全納入體驗任何呈現的事物的道路。


然而, 摩訶作為基本狀態需要非二元體驗的成熟, 我們不能以, 二元分裂的心智來完全感受為一切事物相互關聯性而自然呈現為這一刻生動的表現。


宇宙就是這個生起的念頭。
宇宙就是這個生起的聲音。
就是這個壯麗的生起!
是道。

向所有生起致敬。

 

 

關于本自圓成。


最后,當這兩種體驗相互滲透時,真正需要的只是坦率無保留地體驗任何出現的事物。這可能聽起來簡單,但不要低估這條簡單的路徑,即使是永恒生活的修持也無法觸及其深度。


實際上所有的子段,"第一節","第二節","關于空性",已經對自然之道有了一定的強調。關于自然之道,我必須說,自發的臨在和無保留,無所畏懼地體驗任何出現的事物,并不是任何傳統或宗教的'道',無論是禪宗,大手印,大圓滿,不二派,道教還是佛教。實際上,自然之道是'道'的道,但是道教不能僅僅因為它有更長的歷史就聲稱對'道'有壟斷權。我的體驗是,任何真誠的實踐者在非二元體驗成熟后,最終都會自然而然地來到這里。就像在血液中,沒有其他方式可以超越自然之道。


話雖如此,自然和自發的方式經常被誤解。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必要做任何事情,或者修行是沒有必要的。相反,修行者最深入的洞見是,在反復提煉他對無我,空性和緣起的洞見之后,他突然意識到無我是,本我一種法印,非二元的光明和空性一直都是所有經驗的'基礎'。然后,修持從'專注'模式轉變為'無為',不費力的模式,為此,它需要非二元和空性的般若智完全滲透到我們的整個生命中,就像"二元見和自性見"如何侵入了我們的意識。


無論如何, 必須謹慎, 不要將我們空性而明亮的本質轉化為形而上學, 超自然的本質。我將以我在另一個博客"光明的空性"中寫的評論作為結尾,因為它很好地總結了我所寫的內容。


"無為"的程度,就是我們如何毫無保留,無所畏懼地向一切開放的程度。

因為無論出現什么,都是心,總是被看見,聽見,品味和體驗。

那沒有被看見,聽見和體驗的,是我們關于心的概念性想法。

每當我們將"光明,原始性"物化為無形的實體,它就成為了一個阻止我們看見"形色",靈覺的質地和面料。

實體化的傾向很微妙,我們放下了'自我性',卻不知不覺地抓住了'現在性'和'這里性'。

無論何時出現的都僅僅是緣起,不需要一個誰,何時,何地。

所有的體驗都是平等的,明亮的,但又空無自性。

盡管空性,但并沒有以任何方式否定其生動的光輝。

解脫就是體驗心如其所是。

自行解脫是深入洞見這個解脫始終如此,自發地臨在,本自圓成!

 


附言:


我們不應該將對空性的洞見視為比非二元光明更'高'。這只是由于不同條件而引發的。對于一些修行者來說,在非二元光明之前達到空性的洞見。


要更深入地理解空性的概念,請閱讀Greg Goode博士的文章"非二元空性"。


標簽:無我,空性,光明,摩訶,非二元,自發臨在 。

 

----------------


"一開始,幾乎不可能不感到二元對立。


一個觀察者在觀察被觀察的,這是我們的日常經驗,這似乎是一個經驗性的事實。


因此我們不應該匆忙做任何事,只需要簡單地認識到'原因'。


使我們以這種方式看待的原因被稱為'無明'。試圖理解'無明',不是作為不知道,而是作為一種知道的形式。


將其視為一種非常深刻的'二元認知'形式,我們認為這就是真理。


然后,我們將通過兩個步驟來克服這個錯誤的觀點,一個是強烈而堅定地建立正確的正知正見以替代我們現有的'二元見和自性見',第二個是通過裸露的覺照力去觀,以減少知見的影響。


在身體感覺中保持赤裸裸的狀態,直到在身體感覺中有一種非常強烈清晰的鏡子感覺。


然后,有了正知正見,非二元就會出現。


沒有正知正見,它很可能會變成一個反映現象的鏡子的體驗。


修持可能需要數十年時間,并且在此過程中經常會感到非常沮喪和具有挑戰性。


但要有信心,耐心,并有自信,所有的努力最終都將被證明是值得的。


我用來幫助我的修持的一個簡單總結:


當存在一種簡單純粹的存在感,


當靈覺像鏡子一樣呈現,


當感覺變得清晰明亮,


這就是光明。


當所有的生起都顯得不相連,


當一切相沒有中心就涌現,


當現象似乎沒有控制者就自行出現,


這就是無作者。


當主體,對象的劃分被看作是幻覺,


當清楚沒有人在思想背后,


當只有風景,聲音,思想等等,


這就是無我。


當現象清晰如水晶般呈現,


當只有一種無縫的體驗,


當所有的一切都被看作是臨在,


這就是非二元臨在。


當我們完全感覺到現象的不可尋找性和不可定位性,


當所有的體驗都被視為不可得,


當所有的心靈邊界,內,外,那里,這里,現在,然后都消融,


這就是空性。


當一切的互聯性被完全感覺到,


當生起,呈現顯得大如虛空,無費力和美妙,


當臨在感覺像宇宙,


這就是摩訶。


當生起,呈現不被限制在誰,何處和何時,


當所有現象都顯得自發和不費力,


當一切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顯得正確,


這就是自然圓滿。


將這些看作所有經驗的基礎,


始終如此,已然如此,


這就是智慧。


無論出現什么,都去體驗這個基礎,


這就是修持。


祝你旅途愉快。

 


"在幾百年,或幾千年,的時間里,有關這個那個的腳本多如牛毛…


重要的只是精髓…


意思是,如果你深入空性教學和緣起,只要,關注,精髓...


把它當成公案…


沒有像中觀派這樣的禪宗公案能讓我們如此深入地穿透。也沒有像道元的全力以赴這樣的公案可以如此神奇地傳達這種巨大的被"連接"體驗…


對我來說,只有這四點就足夠了:直接指向靈覺,無我,全力以赴,摩訶,和空性。其余的是通過遭遇和專注的修法來深化你的洞察和體悟。"


• John Tan, 2017



請看:Thusness “真如”/PasserBy “過路人”開悟的七個階段 -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usness/PasserBy's Sev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請看:(Traditional Chinese) 佛性不是“我是/我在/本我” - Buddha Nature is NOT "I Am"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