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English Original: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5/12/self-liberation-by-khamtrul-rinpoche-iii.html


另请参阅《大手印的皇印:第一卷:共起现成证悟指南:John Tan/Thusness 的评论。

我刚刚在翻阅一本新近翻译出来的大手印著作,我非常喜欢目前读到的一些段落。 看起来是一本很好的书,但我只来得及随手翻了几页。

强烈推荐阅读。 John Tan 认为它非常好。

这本书是《大手印的皇印:第一卷:共起现成证悟指南:1》,作者是第三世堪楚仁波切(Khamtrul Rinpoche III),译者是 Gerardo Abboud。

下面是一段关于“自解脱”的摘录:

当下此刻,观察者——觉知——是否与被观察者——寂静与运动——是分离的,还是说它其实正是那寂静与运动本身? 以自己的觉知之眼去探究,你会明白:正在探究本身的那个,就是寂静与运动本身,毫无二别。 一旦这样发生,你将体验到清明的空性,呈现为天然光明的自知觉知。 最终,无论我们称之为本性与光辉、不应取的与对治、观察者与所观、正念与念头、寂静与运动,等等,你都应当知道:每一对名词两边并没有差别;在得到上师的加持后,要如实确证它们本来就是不分离的。 最终,抵达观察者亦无所观的广大开敞界域,即是真义的现证,也是全部抉择与分析的究竟圆满。 这被称为“超越概念之见”,它离一切概念分别而自由,亦被称为“金刚心之见”。

“果位的毗钵舍那(观照慧)就是对于‘观察者与所观不二’这一最终定解的正确现证。”

(John Tan 就上述内容发表评论:

[9:14 PM, 6/20/2020] John Tan: 这并不只是单纯的经验而已。
[9:15 PM, 6/20/2020] John Tan: 它是透过这些名言假立与分析,看穿这些约定俗成之物,并现见这些约定本身的空性……

[7:52 PM, 6/20/2020] John Tan: 直到禅修者或“主体/行者”这个代理者永远消失为止。
[7:53 PM, 6/20/2020] John Tan: 很少有人能把“全机”(total exertion)以及 DO【缘起】融入无我(anatta)当作正见(除了道元以外),这其实挺令人感到惋惜。
[7:54 PM, 6/20/2020] John Tan: 不过有些西藏上师写的文章真的非常好。

[7:58 PM, 6/20/2020] Soh Wei Yu: 哪些文章?

[8:02 PM, 6/20/2020] John Tan: 我刚刚在翻我们博客时,发现你贴过一篇关于“安住于六种感官”的文章。 忘了是哪一位噶玛巴了。
[8:03 PM, 6/20/2020] Soh Wei Yu: 哦……就是这篇 https://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15/12/self-liberation-by-khamtrul-rinpoche-iii.html
[8:05 PM, 6/20/2020] John Tan: 你真的很会找 🤣🤣🤣
[8:05 PM, 6/20/2020] John Tan: 下次我直接问你就好了……
[8:05 PM, 6/20/2020] John Tan: 哈哈)

……同样地,凡是在触觉根门所现的任何事物,比如柔软或粗糙的布料,这种被触到的触受本身就是你自心。 避免陷入执取或排斥。 无论柔软还是粗糙,都不要试图到柔软或粗糙之外另找“心”在何处,而是就安住在那柔软或粗糙本身之中,自在放松而不分散。 如果升起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要认出它,并以正念安住。

同样,凡是在意识根门中升起的一切念头——无论对或错、好或坏、细腻或粗猛——也都是你自心。 避免喜欢“正确的”念头、厌弃“错误的”念头。 无论升起什么念头——好的、坏的或中性的;细微的、具体的或粗重的——都要以觉知认出它的本然面目,并让它自然持续。 如果出现任何攀附,比如围绕“对与错”去想这想那,这本身就是一个执著的念头。 因此要认出那个执取的念头,并就安住在它上面,轻松放下。 总之,即使当下并不是“好坏念头”的问题,而是“寂静与运动”的情形,也要避免作抉择。 不要以阻挡或追逐去染污它。 如果心是寂静的,就在那寂静的本然面目上放松。 如果它散开、驰散了,就在那散开的本然面目上松开。 无论寂静,或任何东西正在生起,就在那上面放松。 紧贴当下所现之物自身,让它的连续性自然保持,不要另外执取什么好或什么坏。

事实上,无论六种感官领域中现起任何“好或坏”的体验——眼根所见之色相、耳根所闻之声、鼻根所嗅之香、舌根所尝之味、身根所触之触、意根所生之念——都不要评断好坏,也不要沉溺于好恶。 无论出现什么、升起什么,先认出它,然后在那个状态中放松安住,最后让它自己解脱。

对我们而言,由于自无始以来的强大串习,我们一生都在生死轮回之中,因此贪爱与嗔恨的念头不可能不生起;这些念头毫无疑问会出现! 你必须立志不再堕入迷失,要认出这些念头,并在它们当下直接放下。 就安住在了知这些贪著与排斥之念真相的状态中。

噶藏巴尊者(Lord Gotsangpa)说:

“总体而言,一切林林总总的显现,都是自心本身。 由于现象与空性从未以两个分离的实体而安住,所以根本没有必要把觉照拘束在内里。”

另外他说:

“当眼根境界中现起某个色相,这个所现的色相本身就是自心;所现之色相与空性并非二个。 轻轻地、毫无执取地就安住在色相上时,主客体自然得以解脱。 对声、香、味、触,以及意根中所现的种种心理活动,同样如此:只要安住在其当下的现起本身,它就自解脱。 也就是说,不是去打坐在‘觉照本身’上,而是毫无执取地直接安住在六种感官外境之上,使六根的现起本身即是禅修,增上功德由此而生。”

悉达·俄金巴(Siddha Orgyenpa)说:

“凡是能被看见的外在世界之静态或动态诸法,包括任何无情之物——比如大地、石头、山峦、岩石、房屋、地产——乃至三界中高低不同的有情众生——诸如天众、阿修罗,以及三恶趣的一切众生——无论所见为何,没有任何一法哪怕有一丝一毫,是真正在外面独立存在的实体。 它们都是自心之光辉所显现的本然光明。

在实际修持时,应当这样行持。 当大地、石头、山峦或岩石等无情之物显现时,不要在那个无情之物上陷入‘能见者—所见物’的固执分裂。 无论它怎样显现,都要松松地就安住在它上面。 不要以对美好经验的希求,或对不良经验的恐惧,去染污它。 无论现起什么,都要把核心修法直接用在它本身上。 不被任何其他念头打断,就在那个状态里宽松而安住。 以这种方式安住时,你不需要阻断显现、不需要去成就空性、也不必到别处寻找对治。 无情之物与觉知明确无二地相融一体,这就被称为“以现象为道”、“将万法与心合为一体”,以及“见到无二本质”。 如此行持,你就已经掌握了修行的关键要点。 若你不知道如何就在现象上如此宽松安住,反而是透过大量思虑、不断用观念去修正情境,那么这些现象就不会在你面前自然现起为禅修本身。

同样地,当你看见六道任一类众生——无论高或低、善或恶、快乐或痛苦——无论是谁,都如同对无情之物那样修持。 认出眼前所现之人(或众生),并在几乎无造作、仅仅不散乱的非修非作状态中,就宽松地安住在他/它上面。 如此,万法与心无别。 不要用“过失或功德”的角度去看待当下的显现。 避免人为造作或修改。 不要以排斥或成就的意图去染污它。 完全如其所是地,把它们当下现起的样貌当成修行本身。”

安住的方法不应只局限在我们刚才举过的那些情况。 将六根的现起用作修道之径,应当在任何时候都当作主要修持。 否则,尽管你在正式坐禅时也许还能保持某种安住,但之后一旦遭遇外在可爱境界——色、声、香、味、触——你就会完全失去决心,以凡夫方式去享受感官乐趣,而陷入迷惑。 如果你开始转动贪爱与嗔恨、或希望与恐惧的轮子,我们刚才所说的训练在关键时刻就不会现前。 那么你就是忽略了最重大的目标,关键点与根本意趣都会不见。 因此,不仅在主要的禅修安住时,尤其在一切时刻,你都应当学习让一切所现的感官经验,原原本本地被用作修行本身。

以六根的现起当作修道之径,具有许多层次的意义。 最初的效用是:你将停止被六根牵着走,从而任由它们肆意;此后,外境现象将不再对你的禅修造成负面影响,而是会逐渐转为庄严的饰相;最终,法与心不再有二分,你已安住于法身遍一切处的广大法界(界域)

……

据说,彻底斩断关于“法与心不可分”这一点上的一切误解,真正将心与诸法无希求无畏惧地合而为一,正是在“一味”之较高阶段时所成办的。

……

第四,就“究竟功德是否已经出生”而言:由于身、心与诸法融为一体,并且以无二而现为多样,你便通达诸大元素,能够示现神变。通过殊胜的神通知与胜义智慧,你对外在与内在的诸法获得主宰,因此清净诸地的殊胜功德现起。在一刹那的觉知之中,生死与涅槃中所有善妙之事得以成办,一切不圆满与过失被舍离;并且因为你具有生起殊胜功德的能力,你便善于调御念头。你在往昔生世中所积集、原本要在无量劫之后于阿鼻地狱中受用的业力,那些沉睡的业,自行如一场扰乱不宁的梦般涌现出来,于是它们自然自净。同时,那些本应在无量劫之后才成熟的善业,也会在当下这一刻直接显现。你就掌握业。你证悟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无别,在一瞬中见到它们不可分;无量劫被收摄成一瞬,一瞬又舒展成无量劫。你就掌握时间。由于身、心与诸法被统合,虚空与手掌平等无别;十亿世界系容入几粒微尘;一者化为多,多者成为一;你现为六道中任一类有情的特定形相,以与他们相应的语言宣说正法,乃至种种如是。你就掌握诸法。当喉部的脉道开启时,法藏涌流不息,言语之主得以现前;你在撰写论典时的自信无有阻碍,对于佛陀经教的意义毫无混乱。毫无障碍地了知一切所应知之法,你便掌握本初智慧。若是已得成办这些以及其他神变之力,那么“一味”的功德已然升起。但若虽对“一味”多少有所证得,而令此等功德觉醒的道之因缘微弱,因此尚未现起成就之征兆,那么这些功德就尚未出生。

第五,就“世俗层面是否已经通达”而言:种种现象在一味的证悟体性中不可分离,这种证悟对多种因果获得完全的掌握。一刹那的缘起,鲜明地显现为因果之轮,好似在日轮正中铺上一匹锦缎。在一刹那的觉知体验中,生死轮回与涅槃被辨明为二:你采纳善行、遮止恶行,并训练自己以增上对障染的净除。在空性的究竟实相之中,空性的诸法现起;如虚空般的因果被现证。由于与串习的连结已被切断,业的因果不会在第二个刹那中持续。因为你明白,生死、涅槃与修道一切诸法的生起、因由、安住、依处与坏灭,全都是依缘而起的情况,所以,只要身、语、意一有动静——甚至仅仅是一块石头或一根木棍在滚动——你便会了知哪些过失与功德是应当舍弃,哪些是应当采纳。外在的诸现象,乃至飞鸟与老鼠,都会向你显露正法。由此,你了知诸法具备你自心的本然特征,你对缘起与因果的认知臻于圆满,而世俗层面已被通达。“一味”被洞见为心的区别性特征;基于现象的种种误解被心所清除。世俗位的觉知便是般若,因此,导致对因果迷惑的无明被遣除,了知一切存在之法的智慧相应当生起。然而,若在多样的因果之中,没有升起“空性的一味”,那么世俗层面就尚未被通达。

……

偏向于“本性”的空性

无始以来对所知本性的偏离

将诸法与空性不可分地禅修,被称为“具足最胜相之空性”。由于不了解空性与缘起如何以不二而安住,你便认定空性是某种从未存在过的虚无,完全不受功德或过失所影响。于是你轻视善恶业因果,或者只是一味沉溺于“一切本自清净、本初解脱”等说法之中。怀持这样的空性,就无法通达缘起层面的世俗位。 在这一点上,所谓“大手印”(mahamudra)是指:自性本来无生,由于它既非有也非无,既非永恒也非全无,既非真实也非虚妄,亦非任何此类相状,所以它根本没有任何可安立的实有。然而,它那不间断的光明流现,呈现为一切种类的缘起之世俗层面,因此这被称为“空性具足缘起之核心,缘起具足空性之体性”。因此,空性并未偏离到“所知万法的本性”之上。 正如《中论·根本中道颂》所说: 任何并非依缘而生之法, 皆是毫无真实存在的法。 因此,凡是不空之法, 也都是毫无真实存在的法。 又如《菩提心论疏》所说: 说明世俗即是空性, 而唯有空性正是世俗界。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