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translation.
这是来自2010年的另一篇博客,我在2010年将其粘贴到我的博客中。
静心内在的喧嚣
另请参阅:我是谁?
摘自一个很棒的博客:http://themindfulmoment.blogspot.com/
静心内在的喧嚣 - 第一部分
标签:接纳、执着、挑战、条件反射、循环、死亡、缘起、欲望、存在、幸福、疗愈、业力、禅修、自然、和平、寂静、睡眠、痛苦、思维
我们都熟悉内心的喧嚣。当我们在生活中经历好或坏的事情时,这可能促使我们思考生命更深层的意义或寻找答案。然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内在喧嚣以其坚持不懈的轰击,最终驱使我们寻找某种方法来让它平静下来。它变得如此不间断和持续,以至于一旦我们决定受够了,想要让它安静下来,却发现似乎没有办法停止它。我们甚至无法入睡,因为心灵一直在不停地运转!这就像折磨:“好了,我受够了脑海中的噪音。我认为你应该停止了。好了,停下。不,不,我是说现在停下……嘘!我是真的认真的。拜托,停下!停下!!”
我们很快意识到,无论我们多么想让它停止,它似乎都在继续。我们拼命地尝试各种方法来让心灵安静下来,但似乎都毫无效果。通常在这个时候,我们会转向各种外部手段来寻找宁静,用社交活动、自我忙碌、娱乐媒体如电视、广播、音乐、游戏机,甚至酒精和毒品来淹没它们。这些只是一种分散注意力的方式。一旦我们移除这些干扰,噪音和内在的喧嚣就会再次如雷贯耳。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分心技巧只会通过延续循环使内在喧嚣变得更糟。那么我们如何停止它呢?其实,秘诀不在于停止它,稍后我会详细解释。
如果我们足够幸运,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最终会偶然发现禅修。常见的问题是,人们尝试禅修,认为它是用来停止思维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不幸的是,导致很多人尝试后就放弃了,认为没有效果。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帮助大家理解这里发生了什么。人们经常读一些博客、网站、书籍,或者与他人聊聊禅修的基础,然后自己坐下来尝试,却发现没有效果。或者他们以为没有效果!
在与人们谈论禅修时,我发现很多人都尝试过。这确实令人振奋。你可以看到他们也在寻求内心的平静,并在途中尝试过禅修作为找到宁静的方法。我经常听到的一个主题是,人们会说:“哦,我试过禅修,但没用”或者“我做不到”。我的直接反应通常是:“这就像水说,我不知道如何变得湿润一样。”禅修不可能无效!它必须有效,因为它本质上就是所有事物的本质,包括我们自己、我们的心灵和意识。接下来我会详细解释。
惯性
首先,我们需要退后一步,问自己:“是什么导致了我有这样的心灵和所有这些内在喧嚣?”并真正评估正在发生的事情。正是通过欲望、概念化、抓取、分类、评判、排斥以及对我们生活中经历的一切进行思考,我们的心灵变得忙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有所思考,想到我们对它的看法,我们的感受,它对我们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获得更多或远离它。通过这种方式,心灵的忙碌循环得以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自己的惯性。这就像一列在旅途中不断增加车厢的货运列车。它越重,就越难停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它有了如此大的惯性,即使火车司机踩下刹车,火车也会继续滑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停下来!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我们踩下刹车,期望它停下,却发现:“天哪!它还在继续!”
禅修的目的是什么?
因此,我们必须非常清楚,禅修并不是要停止思维。我们不能以另一个“想要”来对待禅修,但通常这正是我们所做的。“我想通过禅修找到平静”或“我想通过禅修获得幸福”或“我想通过禅修来停止内在的喧嚣”。然而,这又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同样的循环。在这样做时,我们只是以我们对待生活中其他所有事情的同样方式来对待禅修,而在尝试这样做时,我们继续延续内在喧嚣的循环。所以当然我们会走开,想着“嗯,这太糟糕了,没用”。禅修不是为了得到你想要的,而是为了放下。当你这样做时,思维自然会自行停止!
阿姜查有一本小册子,名为《阿姜查如是说:反思》,他在其中说:
“记住,你禅修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一些东西。我们不是带着欲望去做,而是带着放下。如果你‘想要’任何东西,你就找不到它。”
他的意思并不是要摆脱我们不想要的东西,或者移除我们想要远离的东西。他并不是说要消除内在的喧嚣或噪音。
我将在第二部分中详细解释其工作原理,然后在第三部分中说明我们如何能够平静内在的喧嚣、常见的陷阱以及如何应用。明天请继续关注第二部分。
静心内在的喧嚣 - 第二部分
标签:接纳、执着、挑战、条件反射、循环、死亡、缘起、欲望、存在、幸福、疗愈、业力、禅修、自然、和平、寂静、睡眠、痛苦、思维
接着昨天的文章《静心内在的喧嚣 - 第一部分》,我们说到禅修并不是要得到我们想要的,而是要放下支持内在喧嚣存在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建造者与房子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可以帮助解释这一点。我们的心灵就像小建筑工人,总是在建造、建造、再建造。我们为一切建立想法和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构建了这座称为“我”的大房子。在某个时刻,我们开始不喜欢我们所处的房子,所以我们想:“好了,我不再享受这个了,我想离开这所房子!”于是我们立即开始建造另一所房子,希望搬进去后能让我们更快乐。“我再也受不了这所房子了,我想要一所新房子”,或者我们想:“如果我能改变这个房间,在那里加上这个改动,那么我就会幸福”。我们错误地认为,通过改变我们自身之外的东西可以带来幸福。所以我们变得忙碌,思考、建造、分析过去,思考我们的未来,抱怨我们不喜欢当前房子的地方,思考我们想要生活的方式,试图思考如何摆脱当前的状况,以及如何让房子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然后我们拼命地关注如何进入新房子。最终,我们认为找到了答案,放弃了当前的房子,搬进去,几天或几周后,我们觉得它很完美。然后环顾四周,我们意识到我们把所有的垃圾都搬进了这所房子,它充满了我们在上一所房子里的同样垃圾!它们只是跟着我们搬过来了!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开始看着新房子,开始想:“你知道,这房子真的需要……”一切又重新开始。
显然,这不是答案,但有趣的是,我们会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重复这一过程,许多年,许多年,希望它最终会产生效果。抱有希望让我们陷入困境,我们抱有希望,认为最终它会奏效,这样我们就一直困在其中。我们就像一辆陷在泥中的汽车,脚一直踩在油门上,车轮不停打滑,陷得越来越深。
所以,当我们接近禅修时,我们会做同样的事情:“我想要停止这些让我抓狂的思维”,于是我们坐下来,却无法让思维停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生活不是这样的。看看云朵,更多的风能让云朵消失吗?不能,它只会制造更多的云。这不是一个比喻,我直接而字面地谈论驱动风、云和雨存在的本质,与驱动我们的心灵、思维和痛苦的力量是相同的。为了穿透云层,太阳必须出来。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回到建造房子的比喻中寻找答案。
内在喧嚣背后的法则
回到我们的建造房子的比喻,答案不在于搬进另一所房子,答案在于解构我们所居住的当前房子……完全地。我们需要停止建造,让当前的房子变老、倒塌。如果我们停止建造和改进一所房子,会发生什么?它会慢慢出现裂缝,木头腐烂,受到风吹雨打,东西掉落,最终倒塌。那么,再次问,为什么会这样?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整个文章的核心。因为支持房子生存的条件被移除了,所以最终它会消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的。
云朵需要特定的条件。空气中的特定水分含量和特定温度创造了它们存在的条件。当太阳出来时,支持云朵存在的条件消失了,云朵也随之消散。当一朵花得不到足够的水,或者得到过多的阳光,或者被连根拔起,它也会死亡。它的条件消失了,所以它也消失了。如果我们的身体得不到食物或水,最终也会死亡。环顾四周,一切,绝对你能看到或经历或思考的一切,都是这样的,它们都由于支持它们存在的依赖条件而存在。宇宙中没有一件事物不遵守这一法则。没有一件!我不是要你相信我,请自己探究,环顾四周。你能找到任何不遵守这一法则的东西吗?
你的心灵和思维也是一样的。它们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存在,并需要特定的条件来维持下去。内在喧嚣的循环也需要特定的条件。通过重复同样的过程,我们只是延续了它们的存在,实际上让它们变得更强。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接近禅修并想要停止内在喧嚣时,它不起作用。我们没有意识到,通过以这种方式接近它,我们只是运行了支持内在噪音存在和延续的同样旧模式。
慢下来需要时间
另一件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就像沉重的货运列车的惯性一样,它需要时间才能停止。如果你是20岁、30岁、40岁或50岁,那么你已经通过多年来支持和构建了一个内在喧嚣的世界。你不能只是坐下来尝试禅修,就期望它立即停止。再次强调,生活不是这样的。例如,再想想花朵的例子。如果我们停止给花浇水,它不会立即死亡,需要一两周时间。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它们需要时间才能消逝。我们的内在喧嚣也是如此。
因此,通常我们以对生活的同样错误假设来接近禅修,认为事情会立即停止。我们想要立即的结果,因此我们期望生活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进行。这样做时,我们忽略并不尊重这些一切事物都受其约束的法则,这样我们就创造了支持内在噪音延续的条件。这个过程是如此明显,如此内在于我们的本性,以至于我们根本没有注意到它。实际上,你可以说它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从婴儿开始,我们就与之一起成长,不再注意到它的明显性。然而,所需要的只是我们环顾四周,观察一切的运作方式。你可以在你周围的一切中看到这个真理。
所以在第一部分中,我解释了内在喧嚣是一个问题,其影响是什么样的。在第二部分中,我们讨论了这个问题是如何运作的。在第三部分中,我将讨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平静内在的喧嚣,治疗过程是如何运作的,一个需要注意的常见陷阱,以及如何应用这一点。明天请继续关注第三部分。
静心内在的喧嚣 - 第三部分
标签:接纳、执着、挑战、条件反射、循环、死亡、缘起、欲望、存在、幸福、疗愈、业力、禅修、自然、和平、寂静、睡眠、痛苦、思维
在《静心内在的喧嚣 - 第一部分》中,我们说到禅修并不是要得到我们想要的,而是要放下支持内在喧嚣存在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接着昨天的文章《静心内在的喧嚣 - 第二部分》,我们说到内在喧嚣依赖于支持其存在的特定条件,它像其他一切一样,遵守所有事物遵循的自然法则。
那么禅修是如何起作用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前说过,禅修必须起作用,因为它本质上遵守并基于与一切事物运作相同的自然法则。当我们坐下来进行禅修练习时,我们将心专注于一个对象,通常是呼吸。这样做时,我们移除了支持内在喧嚣延续的条件。这就像花朵突然不再得到水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慢慢枯萎。我们的内在喧嚣也是如此。不要认为仅仅因为你通过禅修移除了条件,喧嚣就会立即停止。如果我们停止喝水,需要几天时间才能真正感受到它,一两周后我们会死亡。我们的内在喧嚣也是如此。在坐禅修时,我们并不是在停止思维,而是移除支持我们生活中问题存在的某些条件。这样,事情自然会自行平静下来,我们的生活自然会感到更加鲜活、更加光辉和充满活力。所以,这是一个不断放下你当下周围的任何房子或结构,让它自然地消逝的过程。因此,平静、幸福和寂静并不是我们获得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出去追求和获取它们,当我们生活的噪音平静下来时,它们是我们存在的自然属性。
所以,如果你想要内心的平静,不要专注于获得平静。如果你想要幸福,不要专注于获得幸福。你必须专注于勤奋地禅修,放下你周围所建造的房子。随着房子的老化、消亡和倒塌,平静和幸福就会显现。
更深入地探索
虽然以上内容侧重于禅修如何分解结构,但当我们禅修时,我们开始注意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放下会自行发生。如果我们试图去放下,似乎反而不会发生。“好了,现在放下。不,不,我的意思是,我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了,你可以放下了!”它不起作用。为什么会这样?放下并不是我们所做的事情,而是在有觉照时自然发生的事情。一旦有了觉照,放下就会发生,因为我们开始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在这种觉照中,我们看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样一来,它们就从使其持续存在、使我们受制于它的条件中解脱出来。回顾你生活中的任何常规例子,在你后来放下困扰你的事情时,你会发现这正是这个过程。这是因为觉性本身是无条件的,是空性的,没有持久的实质。它是存在的真实本性。回到上面所说的,通过禅修,我们移除了支持内在喧嚣存在的条件。这是因为觉性本身是无条件的,在禅修和保持觉照时,我们生活中的事物(如内在喧嚣)不再有任何互动对象,即,它们存在的条件被移除了。
觉性本身就像把地毯从一切事物下抽走。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回归这种正念的觉照,以显现平静和幸福。这样做,我们的生活会自行转变。仅仅是将觉性放在任何事物上,最终都会看清其本来面目,然后它就会消逝。这真的非常了不起。换句话说,当清晰地看待任何事物时,它就会停止存在,被放下,而要清晰地看待事物,你需要保持觉照。
常见的恐惧
在阅读以上内容时,常见的恐惧是:“这听起来好像我必须摧毁或牺牲我是谁才能找到平静!”于是恐惧在我们内心升起。我们不自然地感到,在接近禅修时,我们会失去我们是谁的感觉。虽然这个过程确实要求我们学会放下生活中不成果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成为僵尸才能找到平静,也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变得完全无趣。我们必须提醒自己,实际上是我们生活中不成果的事情创造了我们的痛苦,正是这些东西模糊了我们的生活,阻止我们真正理解自己是谁。我们寻求疗愈的是支持我们生活中不成果结果的这些条件。诚然,进行禅修有时可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通过它,我们实际上打开了对我们是谁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理解没有一大堆臭烘烘的垃圾堆在上面的我们。因此,我们揭示了一个新的“我”。下一节包含一个解释原因的比喻。
常见的陷阱
现在,通常在阅读以上内容后,我们会说:“好的,如果我做X,那么我就会得到Y”,然后我们会充满热情地进行禅修,希望通过这样做能带来我们所寻求的内心平静。再次强调,这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只是用一个变异的欲望来接近禅修——“通过做这个,我会得到那个”。我们内在的建造者跳出来,想要尝试建造另一所房子。这是支持内在喧嚣存在条件的问题。同样,这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这只是你现在的状态。至少你在做禅修,这是更好的,因为正如我上面所描述的,简单地回归这种觉照,我们的生活会自行改变。只需在自己内心保持觉知,知道最终你将不得不放下这种对禅修的欲望,你将不得不放下对禅修作为带来改变的工具的执着。继续禅修,继续放下,当时机成熟时,你会发现是时候放下了。因此,这需要你承认你所建造的称为“我”的当前结构,并需要愿意放下它。这需要勇气和诚实。
在生命的每个阶段,你所经历的都是由一组条件所支持的。即使是现在!即使是你在阅读此文时所拥有的这种意识和体验。一旦你放下了一组条件,通过觉照,另一组更微妙的条件就会显现。因此,这是一个不断放下、不断看清的过程。你必须不断提醒自己“这也将过去”,坐下来观察下一个结构的消逝。这样,平静和幸福会自行显现,有点像太阳从云后露出来。并不是太阳消失了,它只是被云遮住了。我们的生活正是如此。禅修以这种方式是为了揭示我们是什么的真
实本质,并成为与这种本质相同的存在。
如何应用这一点
虽然以上所有内容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产生内在喧嚣,是什么支持它,以及如何将其分解,但当我们在禅修垫上时,我们如何应用这一点呢?经过所有这些讨论,这不会是一个冗长的论述,因为它实际上非常简单。回归基础。当你坐下来禅修时,只需专注于你的呼吸,保持觉照,不断回归觉照。这就是全部。
如果你注意到有欲望升起,那么承认它,知道它的存在是有一组支持其存在的条件。不要表现出这个欲望,只需简单地注意到它,回归禅修的专注。这样做,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移除了欲望本身的潜在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欲望消逝了。我们常说“时间可以疗愈”,但实际上是觉照在疗愈,时间只是随着问题本身因支持其生存的条件被移除而逐渐消散。
如果你在禅修时有内在喧嚣,那么注意到内在喧嚣,承认它的存在是有一组支持其存在的条件。不要卷入喧嚣中,无论它看起来多么令人信服,只需简单地注意到它,回归禅修的专注。同样,这样做,我们移除了喧嚣本身的潜在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喧嚣会逐渐平静下来。
这种过程从我们第一天坐在禅修垫上一直适用,直到高级阶段,最终达到完全的觉悟。我们并不是在获得什么,而是在放下支持我们以错误方式体验世界的条件,最终回归这种无条件的觉性。因此,禅修技巧本身非常简单——保持觉照,仅此而已——然而,正是我们建立的所有虚假结构以及关于这个放下过程的喧嚣构成了我们的挑战。这就是我们通过最终实现和觉悟所走的道路。
我希望这篇文章有助于澄清为什么我们会有内在喧嚣,帮助理解平静它的过程以及禅修的帮助。
如果你有任何评论或问题,请随时在下方添加。
标签:缘起、放下、禅修、安般念、思维
我是谁?
另请参阅:静心内在的喧嚣
摘自一个很棒的博客:http://themindfulmoment.blogspot.com/
我是谁?
标签:觉性、身体、挑战、空性、觉悟、体验、自我、无常、洞见、自然、此刻
加拿大的极端天气
十年前,几乎正是在这个日期,我每天打坐约4小时,早上2小时,晚上2小时。我正处于佛教禅修实践的巅峰时期,感觉自己真的在取得进展。然后在2000年9月1日,当我做早间禅修时,我的心灵像一道闪电般打开,突然间,没有了“我”,没有了心灵,只有一只鸟儿在向晨曦歌唱。那是一次深刻的体验,改变了我的生命。就像从梦中醒来,用新的眼睛看待生活,意识到你之前所知道的一切和你体验生活的方式都是不正确的。
多年来,当我禅修时,我开始注意到心灵本身显示出与自然界方面非常相似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用比喻来向人们描述心灵的各个方面,使其易于理解。例如,心灵本身显示出与天空非常相似的特征。它广阔而辽远,无论你走多远,都无法感知到任何边界。如果你将一个球抛向天空,它会毫无牵挂地穿过。云朵从无处升起,又消失得仿佛从未存在过——毫不费力、寂静且无阻力——就像心灵中思维的本质一样。心灵也会对环境做出反应,显示出因果的症状——当我们感知到某些东西时,思维或情感与之一起升起,互动共舞。想法在心灵中从无处诞生,后来会像凋零的花朵一样消逝。心灵具有展示自然特征的能力一直令我着迷。
当我昨天打坐时,一个深刻的洞见涌上心头……心灵并不是显示出这些特征,因为它类似于自然;心灵之所以显示出这些特征,是因为它就是自然,它就是所有这些东西,它是一切。这个想法是如此简单。心灵并不是由某种“其他”成分构成的,它并不是由某种你可以努力去理解或体验的、与其他一切分离的东西构成的,心灵实际上就是此,是你现在正在体验的一切。它的行为方式与天空、云朵、风相同,因为它受制于同样的法则,并且由与其他一切相同的东西构成。没有区别。
如何应用这一点
现在,这些听起来像是非常智慧的话语,如果你拿起任何一本灵性书籍,你都会读到很多这样的内容。但这并不能真正帮助你,我说出来也不能真正帮助你理解或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你可以读一吨这样的灵性书籍,讨论这个概念,你读的时候会感觉良好,它会激励你想要了解更多,但如果它不能让你亲自体验到这一点,那就有点没用了。
那么,“心灵”是什么,“一切”的“东西”是什么?你是谁?或者也许你应该问:“你是什么?”对此有很多称呼,人们称之为自然、灵魂、神、佛、生命、宇宙。困难在于大多数人无休止地谈论它,但这无济于事,实际上对大多数人来说会更糟糕,因为他们会陷入你所谈论的概念中,好像这是另一个需要获得或理解的东西。
然而,所有这些圣经和书籍中的话语都在谈论一件事,而且只有一件事——对觉性的直接体验,对生命的直接体验。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没有什么需要获得的——你只需有意识地体验此刻的生命。这种体验无法描述,但如果你直接体验它,那么在那一刻你就完全理解了构成一切的东西,你理解了心灵是什么。我再说一遍,这就是对当下生命的直接体验。仅此而已。现在,不要去思考,花一点时间,环顾一下你现在所在的房间或空间,体验现在正在发生的一切。这就是我所说的对生命的直接体验。它没有什么复杂的。所有的禅修和灵性书籍都试图让你亲自直接体验这一点。就在现在。再次,环顾房间。感受自己的呼吸,看到所见,听到所闻。这就是对生命的直接体验。如此简单!
这就像整天谈论一个苹果。成千上万的话语也无法让你了解苹果的味道。直到你将它放入口中,咬一口,你才完全理解“苹果”。生命也是如此。禅修就是从生命中咬一口,“咔嚓”,然后你品尝到“啊,这就是生命”。所以现在再次环顾四周,保持觉知,有意识,感受自己的呼吸,听到声音,看到所见……“啊,这就是生命”。
所以“我是谁?”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要求你头
先进入此刻,充分体验生命如其所是。在对感官、心灵、环境、所听到的、身体感觉的直接体验中,问自己:“我是谁?”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回归当下的觉知。这就是全部,一遍又一遍。“我是谁?”再次停下来一秒钟,感受自己的呼吸,环顾四周,感受,聆听。这就是你的答案!如此简单。
在许多传统中,你会看到这种理念的表达。在佛教中,他们问:“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或“你的真名是什么?”你不必去思考它。再次停下来一秒钟,感受自己的呼吸,环顾四周,注意身体的感觉。是的,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基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这也是同样的观点。再次呼吸一秒钟,放松并保持觉知……这就是真理……当下的看见、听见……这就是生命……呼吸、感觉、练习正念……这就是道路。此刻的直接体验就是道路。上帝是谁?再次回到对生命的直接体验,保持觉知,感受你的呼吸……这就是上帝。这就是死亡。这就是道。这就是永恒。这就是生命。这就是觉悟。
所以佛教禅修帮助你理解这一点。不,纠正一下,佛教禅修帮助你体验这一点!在禅修的早期阶段,你开始以传统的方式理解你是谁,你作为一个人是谁,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变得更快乐,更好地在生活中运作。这是关于理解你的自我。随着你不断回归正念,最终这种“我”的感觉开始变得空洞,仿佛它不真实。它变得几乎毫无意义,事情对你来说也不那么重要了。虽然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阶段,但它很重要,因为你开始看穿“我们”是某种有形的、真实的东西的幻觉,更重要的是,你不再被情绪、思维和生活的挑战所牵绊。你开始真正感到自由和不受束缚。然后,随着你继续保持正念,对这种无形性的洞见更深入,直接体验到空性,并由此直接体验到一切事物的空性。一句谚语说:“深入地看到一件事的空性,你就会看到一切事物的空性。”万物之间的界限突然消失,一切都被体验为一体。因此,不再有事物,不再有分离,只有一个,只有“此”。而这个“一个”是什么?它只是对生命的直接体验!纯粹的意识,纯粹的觉性。在当下的体验中,“我”是什么?再次停下来,现在环顾四周,保持觉知,呼吸,看到,听到,花一点安静的时间。这就是你的答案!如此简单。
在过去的十年中,有时我会有一段时间没有按照我想要的那样定期进行禅修练习,我想知道为什么。虽然我在那些懈怠期间内心深处知道我应该这样做,内心深处知道所有我应该这样做的理由,内心深处我也想这样做,但却有某种抵触。我就是无法确定为什么会有这种轻微的抵触,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我曾经拥有的那种常规练习中。在上周,我每天早上5点准时醒来,坐禅45分钟,然后去工作。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及其原因,我意识到这个答案让我感到惊讶,因为它的简单性,以及我未能承认通过我的禅修所见真理的深远意义。也就是说,我并不存在!没有一个与此刻正在体验的内容分离的“我”。就在此刻,现在,“我是谁?”虽然那个十年前的洞见清晰而改变了生命,但我一直在努力理解“我”在这个洞见以及这个新的生命观中的位置。在很多方面,“我”仍然想要做我想做的事情,坦率地说,我仍然想要“存在”。虽然这个体验清晰地表明没有“我”,但我仍然坚持认为“有一个我”存在,仍然与这个洞见分离。洞见很清晰,但智慧需要时间来完成循环。也就是说,“我”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没有一个“我”需要理解与这个洞见的关系,因为洞见早已消逝。在此刻,看到、听到、打字,现在,我在哪里?这就像一朵云试图理解和把握空气和天空之间的区别。虽然你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但没有区别,你无法将它们分开,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件事。云就是空气和天空,它不试图称自己为这些东西。这个星期,当我回到禅修练习时,我一直在回归此刻,回归对生命的直接体验。虽然十年前的洞见现在只是一个遥远的想法,但当我坐在这里,打字,在此刻保持觉知时,没有“我”。那么,我是谁?
环顾四周,呼吸,体验,保持觉知……啊,是的,这就是我!
但这不是我曾经认识的“我”,这不是我们口语上或概念上所知道的“我”,这不是小“我”。这是“无我”,是包含一切的大“我”。我如我以前所知,只是大海中的一滴,为什么要称自己为不同的东西?以这种观点,一种深刻的平静弥漫着我,为什么要挣扎或抵制禅修练习?我怎么能否认它呢?这就像否认真理,这就像否认事物的本来面目。我必须禅修,因为这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是真理,这也是我的本质,我的本性。这就是我!
标签:无我、我执、光明、本体、非二元
John Tan 2010 comments:
In my opinion, the blog that hosts the articles on “Who am I” and “Quietening the Inner Chatter” provide more in depth insights on non-duality, Anatta and Emptiness.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very deep clarity of ‘what experience is’ and the ‘nature (impermanent, empty and dependent originates according to supporting conditions)’ of experience.
Just my 2 cents. :-)
Edited by Thusness 31 Oct `10, 4:55PM
Moderator
541 posts since Dec '04
Very insightful articles. Thanks for this and the 'Who am I' post.
Moderator
541 posts since Dec '04
Originally posted by An Eternal Now:
I see... interesting to know that the order of insight can be reversed.
What do you think will be his next challenge and phase of insight?
Hi AEN,
Practice is on-going. 10 yrs ago the author already has all these realizations and 10 years later he is still refining these insights. My personal view is that most practitioners will have to cycle through all these insights time and again until prajna wisdom pervades our entire being.
It is not really appropriate for me to comment but I will just share with you my view as it also relates to your existing insights.
Although what he realized in his last para description is crucial, the problem of his inner resistance will continue. He does not lack realization on his non-dual essence, he lacks realization of the quiescence of his Empty nature.
Experience will be seamlessly whole, vivid, certain, clear, pristine, non-dual and powerfully present but his mind will not be groundless, dispassionate and non-abiding. Being brilliantly and Pristinely both in background and foreground is altogether different from being groundless and non-abiding. One relat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our non-dual luminous essence and the other is the direct result of realizing our empty nature. Practitioners will need to integrate both.
His inner resistance is not because he did not realize the 'Big Me' as a result penetrating no-self, but rather a complete letting of both ME and me(for the nature of Presence is Empty).
Amitayus48 made a very good comment. '舍得' - 舍一切得. The author IMO does not lack the 灵明(non-dual luminosity), he lacks the 湛寂.
Try re-visiting the following 2 articles that I wrote to you, when your mind is too focused on the non-dual luminous essence, you may missed the finer points in the articles.
--Realization and Experience and Non-Dual Experienc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ringing Non-Dual to Foreground
My 2 cents :)
Edited by Thusness 31 Oct `10, 9:54AM
Moderator
541 posts since Dec '04
This is very well written and very insightful.
However it differs from your experience of "I AM". Normally self enquiry of "Who am I" will only lead a practitioner to have a direct experience of our luminous presence, that is, the "I AM" realization.
It will not lead one to these experiences and realizations that includes anatta, emptiness nature and non-dual luminous essence. IMO prior to self-enquiry, having strong dharma background helps.
Originally posted by An Eternal Now: (quote from website):
So, who am I?
Looking around, breathing, experiencing, being aware ... ah yes, this is Me!
But this is not the "me" I use to know, this is not the
"me" we colloquially or conceptually know, this is not the small
"me". This is the "no me", the big Me that is everything. The
"I" as I knew it before is just a drop in an ocean, why call itself
any different? With this view a profound peace pervades Me, why struggle
or resist the meditation practice? How can I deny it at all? This
is like denying truth, this is like denying the way It is.
I must meditated because this is the way it is,
this is truth, this is also is what I am, what I am made of, what My nature is.
This is Me!
This returns him to "I AM". :)
It is a reverse phase of insight from yours.
Edited by Thusness 30 Oct `10, 8:16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