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Original: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5/12/self-liberation-by-khamtrul-rinpoche-iii.html
另請參閱《大手印的皇印:第一卷:共起現成證悟指南:John Tan/Thusness 的評論。
我剛剛在翻閱一本新近翻譯出來的大手印著作,我非常喜歡目前讀到的一些段落。 看起來是一本很好的書,但我只來得及隨手翻了幾頁。
強烈推薦閱讀。 John Tan 認為它非常好。
這本書是《大手印的皇印:第一卷:共起現成證悟指南:1》,作者是第三世堪楚仁波切(Khamtrul Rinpoche III),譯者是 Gerardo Abboud。
下面是一段關于“自解脫”的摘錄:
當下此刻,觀察者——覺知——是否與被觀察者——寂靜與運動——是分離的,還是說它其實正是那寂靜與運動本身? 以自己的覺知之眼去探究,你會明白:正在探究本身的那個,就是寂靜與運動本身,毫無二別。 一旦這樣發生,你將體驗到清明的空性,呈現為天然光明的自知覺知。 最終,無論我們稱之為本性與光輝、不應取的與對治、觀察者與所觀、正念與念頭、寂靜與運動,等等,你都應當知道:每一對名詞兩邊并沒有差別;在得到上師的加持后,要如實確證它們本來就是不分離的。 最終,抵達無觀察者亦無所觀的廣大開敞界域,即是真義的現證,也是全部抉擇與分析的究竟圓滿。 這被稱為“超越概念之見”,它離一切概念分別而自由,亦被稱為“金剛心之見”。
“果位的毗缽舍那(觀照慧)就是對于‘觀察者與所觀不二’這一最終定解的正確現證。”
(John Tan 就上述內容發表評論:
[9:14 PM, 6/20/2020] John Tan: 這并不只是單純的經驗而已。
[9:15 PM, 6/20/2020] John Tan: 它是透過這些名言假立與分析,看穿這些約定俗成之物,并現見這些約定本身的空性……
[7:52 PM, 6/20/2020] John Tan: 直到禪修者或“主體/行者”這個代理者永遠消失為止。
[7:53 PM, 6/20/2020] John Tan: 很少有人能把“全機”(total exertion)以及 DO【緣起】融入無我(anatta)當作正見(除了道元以外),這其實挺令人感到惋惜。
[7:54 PM, 6/20/2020] John Tan: 不過有些西藏上師寫的文章真的非常好。
[7:58 PM, 6/20/2020] Soh Wei Yu: 哪些文章?
[8:02 PM, 6/20/2020] John Tan: 我剛剛在翻我們博客時,發現你貼過一篇關于“安住于六種感官”的文章。 忘了是哪一位噶瑪巴了。
[8:03 PM, 6/20/2020] Soh Wei Yu: 哦……就是這篇
[8:05 PM, 6/20/2020] John Tan: 你真的很會找 🤣🤣🤣
[8:05 PM, 6/20/2020] John Tan: 下次我直接問你就好了……
[8:05 PM, 6/20/2020] John Tan: 哈哈)
……同樣地,凡是在觸覺根門所現的任何事物,比如柔軟或粗糙的布料,這種被觸到的觸受本身就是你自心。 避免陷入執取或排斥。 無論柔軟還是粗糙,都不要試圖到柔軟或粗糙之外另找“心”在何處,而是就安住在那柔軟或粗糙本身之中,自在放松而不分散。 如果升起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要認出它,并以正念安住。
同樣,凡是在意識根門中升起的一切念頭——無論對或錯、好或壞、細膩或粗猛——也都是你自心。 避免喜歡“正確的”念頭、厭棄“錯誤的”念頭。 無論升起什么念頭——好的、壞的或中性的;細微的、具體的或粗重的——都要以覺知認出它的本然面目,并讓它自然持續。 如果出現任何攀附,比如圍繞“對與錯”去想這想那,這本身就是一個執著的念頭。 因此要認出那個執取的念頭,并就安住在它上面,輕松放下。 總之,即使當下并不是“好壞念頭”的問題,而是“寂靜與運動”的情形,也要避免作抉擇。 不要以阻擋或追逐去染污它。 如果心是寂靜的,就在那寂靜的本然面目上放松。 如果它散開、馳散了,就在那散開的本然面目上松開。 無論寂靜,或任何東西正在生起,就在那上面放松。 緊貼當下所現之物自身,讓它的連續性自然保持,不要另外執取什么好或什么壞。
事實上,無論六種感官領域中現起任何“好或壞”的體驗——眼根所見之色相、耳根所聞之聲、鼻根所嗅之香、舌根所嘗之味、身根所觸之觸、意根所生之念——都不要評斷好壞,也不要沉溺于好惡。 無論出現什么、升起什么,先認出它,然后在那個狀態中放松安住,最后讓它自己解脫。
對我們而言,由于自無始以來的強大串習,我們一生都在生死輪回之中,因此貪愛與嗔恨的念頭不可能不生起;這些念頭毫無疑問會出現! 你必須立志不再墮入迷失,要認出這些念頭,并在它們當下直接放下。 就安住在了知這些貪著與排斥之念真相的狀態中。
噶藏巴尊者(Lord Gotsangpa)說:
“總體而言,一切林林總總的顯現,都是自心本身。 由于現象與空性從未以兩個分離的實體而安住,所以根本沒有必要把覺照拘束在內里。”
另外他說:
“當眼根境界中現起某個色相,這個所現的色相本身就是自心;所現之色相與空性并非二個。 輕輕地、毫無執取地就安住在色相上時,主客體自然得以解脫。 對聲、香、味、觸,以及意根中所現的種種心理活動,同樣如此:只要安住在其當下的現起本身,它就自解脫。 也就是說,不是去打坐在‘覺照本身’上,而是毫無執取地直接安住在六種感官外境之上,使六根的現起本身即是禪修,增上功德由此而生。”
悉達·俄金巴(Siddha Orgyenpa)說:
“凡是能被看見的外在世界之靜態或動態諸法,包括任何無情之物——比如大地、石頭、山巒、巖石、房屋、地產——乃至三界中高低不同的有情眾生——諸如天眾、阿修羅,以及三惡趣的一切眾生——無論所見為何,沒有任何一法哪怕有一絲一毫,是真正在外面獨立存在的實體。 它們都是自心之光輝所顯現的本然光明。
在實際修持時,應當這樣行持。 當大地、石頭、山巒或巖石等無情之物顯現時,不要在那個無情之物上陷入‘能見者—所見物’的固執分裂。 無論它怎樣顯現,都要松松地就安住在它上面。 不要以對美好經驗的希求,或對不良經驗的恐懼,去染污它。 無論現起什么,都要把核心修法直接用在它本身上。 不被任何其他念頭打斷,就在那個狀態里寬松而安住。 以這種方式安住時,你不需要阻斷顯現、不需要去成就空性、也不必到別處尋找對治。 無情之物與覺知明確無二地相融一體,這就被稱為“以現象為道”、“將萬法與心合為一體”,以及“見到無二本質”。 如此行持,你就已經掌握了修行的關鍵要點。 若你不知道如何就在現象上如此寬松安住,反而是透過大量思慮、不斷用觀念去修正情境,那么這些現象就不會在你面前自然現起為禪修本身。
同樣地,當你看見六道任一類眾生——無論高或低、善或惡、快樂或痛苦——無論是誰,都如同對無情之物那樣修持。 認出眼前所現之人(或眾生),并在幾乎無造作、僅僅不散亂的非修非作狀態中,就寬松地安住在他/它上面。 如此,萬法與心無別。 不要用“過失或功德”的角度去看待當下的顯現。 避免人為造作或修改。 不要以排斥或成就的意圖去染污它。 完全如其所是地,把它們當下現起的樣貌當成修行本身。”
安住的方法不應只局限在我們剛才舉過的那些情況。 將六根的現起用作修道之徑,應當在任何時候都當作主要修持。 否則,盡管你在正式坐禪時也許還能保持某種安住,但之后一旦遭遇外在可愛境界——色、聲、香、味、觸——你就會完全失去決心,以凡夫方式去享受感官樂趣,而陷入迷惑。 如果你開始轉動貪愛與嗔恨、或希望與恐懼的輪子,我們剛才所說的訓練在關鍵時刻就不會現前。 那么你就是忽略了最重大的目標,關鍵點與根本意趣都會不見。 因此,不僅在主要的禪修安住時,尤其在一切時刻,你都應當學習讓一切所現的感官經驗,原原本本地被用作修行本身。
以六根的現起當作修道之徑,具有許多層次的意義。 最初的效用是:你將停止被六根牽著走,從而任由它們肆意;此后,外境現象將不再對你的禪修造成負面影響,而是會逐漸轉為莊嚴的飾相;最終,法與心不再有二分,你已安住于法身遍一切處的廣大法界(界域)。
……
據說,徹底斬斷關于“法與心不可分”這一點上的一切誤解,真正將心與諸法無希求無畏懼地合而為一,正是在“一味”之較高階段時所成辦的。
……
第四,就“究竟功德是否已經出生”而言:由于身、心與諸法融為一體,并且以無二而現為多樣,你便通達諸大元素,能夠示現神變。通過殊勝的神通知與勝義智慧,你對外在與內在的諸法獲得主宰,因此清凈諸地的殊勝功德現起。在一剎那的覺知之中,生死與涅槃中所有善妙之事得以成辦,一切不圓滿與過失被舍離;并且因為你具有生起殊勝功德的能力,你便善于調御念頭。你在往昔生世中所積集、原本要在無量劫之后于阿鼻地獄中受用的業力,那些沉睡的業,自行如一場擾亂不寧的夢般涌現出來,于是它們自然自凈。同時,那些本應在無量劫之后才成熟的善業,也會在當下這一刻直接顯現。你就掌握業。你證悟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無別,在一瞬中見到它們不可分;無量劫被收攝成一瞬,一瞬又舒展成無量劫。你就掌握時間。由于身、心與諸法被統合,虛空與手掌平等無別;十億世界系容入幾粒微塵;一者化為多,多者成為一;你現為六道中任一類有情的特定形相,以與他們相應的語言宣說正法,乃至種種如是。你就掌握諸法。當喉部的脈道開啟時,法藏涌流不息,言語之主得以現前;你在撰寫論典時的自信無有阻礙,對于佛陀經教的意義毫無混亂。毫無障礙地了知一切所應知之法,你便掌握本初智慧。若是已得成辦這些以及其他神變之力,那么“一味”的功德已然升起。但若雖對“一味”多少有所證得,而令此等功德覺醒的道之因緣微弱,因此尚未現起成就之征兆,那么這些功德就尚未出生。
第五,就“世俗層面是否已經通達”而言:種種現象在一味的證悟體性中不可分離,這種證悟對多種因果獲得完全的掌握。一剎那的緣起,鮮明地顯現為因果之輪,好似在日輪正中鋪上一匹錦緞。在一剎那的覺知體驗中,生死輪回與涅槃被辨明為二:你采納善行、遮止惡行,并訓練自己以增上對障染的凈除。在空性的究竟實相之中,空性的諸法現起;如虛空般的因果被現證。由于與串習的連結已被切斷,業的因果不會在第二個剎那中持續。因為你明白,生死、涅槃與修道一切諸法的生起、因由、安住、依處與壞滅,全都是依緣而起的情況,所以,只要身、語、意一有動靜——甚至僅僅是一塊石頭或一根木棍在滾動——你便會了知哪些過失與功德是應當舍棄,哪些是應當采納。外在的諸現象,乃至飛鳥與老鼠,都會向你顯露正法。由此,你了知諸法具備你自心的本然特征,你對緣起與因果的認知臻于圓滿,而世俗層面已被通達。“一味”被洞見為心的區別性特征;基于現象的種種誤解被心所清除。世俗位的覺知便是般若,因此,導致對因果迷惑的無明被遣除,了知一切存在之法的智慧相應當生起。然而,若在多樣的因果之中,沒有升起“空性的一味”,那么世俗層面就尚未被通達。
……
偏向于“本性”的空性
無始以來對所知本性的偏離
將諸法與空性不可分地禪修,被稱為“具足最勝相之空性”。由于不了解空性與緣起如何以不二而安住,你便認定空性是某種從未存在過的虛無,完全不受功德或過失所影響。于是你輕視善惡業因果,或者只是一味沉溺于“一切本自清凈、本初解脫”等說法之中。懷持這樣的空性,就無法通達緣起層面的世俗位。 在這一點上,所謂“大手印”(mahamudra)是指:自性本來無生,由于它既非有也非無,既非永恒也非全無,既非真實也非虛妄,亦非任何此類相狀,所以它根本沒有任何可安立的實有。然而,它那不間斷的光明流現,呈現為一切種類的緣起之世俗層面,因此這被稱為“空性具足緣起之核心,緣起具足空性之體性”。因此,空性并未偏離到“所知萬法的本性”之上。 正如《中論·根本中道頌》所說: 任何并非依緣而生之法, 皆是毫無真實存在的法。 因此,凡是不空之法, 也都是毫無真實存在的法。 又如《菩提心論疏》所說: 說明世俗即是空性, 而唯有空性正是世俗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