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这篇文章是我为母亲所写,她希望我为她解说《心经》。读了我篇文章的中文翻译后,John Tan 说:“这个翻译相当不错,不过还可以再展开一些。” 

白话优化版(版本 0.2

不可得的圆满:鼓声、虹光与海市蜃楼如何开启《心经》

心经》对我们的日常知觉提出了很深的挑战。它的中心要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智亦无得等一连串的否定,很容易被误会成在说世界什么都没有。但这部经的激进处,并不是要把一切抹掉,而是要去实体化:把我们习惯把坚固、独立、自己就存在的实有,投射到一个本来流动、相依、互成的世界上的那种执着,一层层拆开。要真正体会这一点,不需要先跳进抽象的哲学里,我们可以先从佛教传统里那些具体又优雅的比喻开始。鼓声、彩虹,以及八喻(八种幻的比方)都在说明:空性(性空)不是一块空空的黑洞,而是不可得、没有一个独立核心的那个找不到,正因为找不到、没有自性,万法才得以鲜明出现、而且正常起作用。

鼓声:用找不到本质来显出空

佛说老女人经》(Mahallikā-paripcchāToh 171)里的鼓喻,给出了最基本的推理。鼓一敲,声音就起。我们马上会本能地想去找声音在哪里:是在木框里吗?是在蒙的皮上吗?在鼓槌上吗?在打鼓的人手里吗?经里一层一层拆解,结论是:声不住于木,不住于皮,不住于杖,亦不住于人的手。然由诸缘,是名为声。所谓声者亦为空,无来无去……”意思是:你在任何部分里都找不到一个声音本身,它也不是离开这些条件另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声体。整段探求,其实就是在找声音的本质或核心”——有没有一个自足的、能钉住声物。结果找不到这个核心,就显出它是空。

既然没有一个自成一体的声音之物可找,我们平常说的有一个声音存在,其实只是依赖条件、暂时安立的称呼(假名安立,upādāya-prajñapti),是我们给一组能起作用的条件配合,贴的一个名字。这正把我们带进离有无二边的中道:声音不是一个自性成立、永远常住的东西(常见),也不是完全没有的虚无(断见),因为它确实能起作用。它的运作完全是世俗层面上的:靠条件成立、靠缘起安立。把任何一个条件抽掉——比如蒙皮没有、出力没有、空气不载波——声音就没了。经里说得很明确:由是等缘,名之为声。所谓声者亦为空。无来无去……一切法本自寂止。声音并不是从某个声音的地方跑到你的耳朵里来。这正是《心经》所概括的不生不灭。鼓声没有一个能被找到、静止不变的核心;也正因为找不到,所以当条件具足时,它就能毫不含糊地出现、起用。

(旁注:这部经把同样的道理推广到生死、五蕴和诸识,说它们无作者,不从哪里来、也不往哪里去,都是依条件假立。这已经预示了《心经》里三个层次的。)

鼓喻与龙树的八不(逐条应用)

龙树菩萨在《中论》(Mūlamadhyamakakārikā)开头的礼敬偈里,用八个不是来总摄中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然后总结为息诸戏论prapañcopaśama)。《老妇问经》的鼓喻,把这八个不是都做成了可以亲自检验的例子:鼓一敲,声音不在木、不在皮、不在杖、不在手,它只是依这些因缘而被称作声音没有来,也没有去

下面就用找不到 + 假名安立(upādāya-prajñapti)把每一条讲清楚(参《中论》二十四品第十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一、不生(不生起)
如果声音是自己就成立的东西,它要么在敲之前就已经存在(那就不需要生起),要么彻底不存在(那也不能被弄出来)。可经里已经说明:声音既不在任何依处(木、皮、杖、手),也不在它们之外。所以我们说生起,只不过是条件齐了时,给这一合相贴了个名字;并没有一个自立的声体被生产出来。中观里,正是彻底依他、完全靠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才显出所谓生产/生起本身是空。

二、不灭(不停息)
如果从来没有一个自性成立的东西被生出来,那也就没有一个自性成立的东西会灭掉。振动消散时,支撑把它叫作声音的那些条件散了,功能结束了,但并没有一个东西被毁灭。所谓不灭,跟不生是一路的:它本来只是一个没有核心、依缘安立的出现而已。

三、不断(不是断灭)
断灭是说有个真的自体被毁掉了。但经文讲得很清楚:所谓声音在任何追寻里都找不到一个实体,那又有什么可以被?这样就避免落到什么都没有的断见,同时也承认世俗上听到的响已经没了

四、不常
同理,常住也不成立。声音能出现,完全靠当下那一刻的条件:皮的张力、敲击、空气、听者的耳识。任何一个条件没有,就没有。既然靠这些不断变化的条件,怎么可能是不变常住

五、不来
经文说得很直接:声音不住木、皮、杖、手,也不是从别处的。由是等缘,名之为声。没有一个实体从什么隐秘去处跑进可听见的范围里。所谓,是我们把一个依缘安立的事件强行想象成有个东西移动过来的投射。

六、不去
同样地,声音消退时,也没有到哪里——不是回到木里,也不是去了别的什么世界。条件没有了,那个安立的根据就没有了;并没有一个东西离开。鼓喻里已经把无去说明白了。

七、不异(不相异)
如果声音真的跟它的条件不同,那就应该可以不靠这些条件而单独想象出来、成立起来。可事实不是这样:离开皮、木、敲击、空气、听闻,哪来的?既然声音跟它的支分分不开,再硬要安一个超越条件之上的、另外有一个它,就说不通。所以不异

八、不一(不相同)
如果声音就是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比如皮),那皮没敲时也得是在;或者如果声音就是诸条件的静态总和,那只要鼓、杖、空气都在,哪怕不敲,也该一直有声。都不成立。所以非一

息诸戏论
用一个比喻把八种极端都堵住以后,礼敬偈就落在息诸戏论”——把心里那种喜欢给事件安一个固定形上的地位(生/灭、来/去、一/异)的造作,停下来。鼓喻说明,这些地位在究竟上根本用不上:所谓声音,只是在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的网络上假名安立upādāya-praj
ñapti)。看懂了,戏论就息,正见就安。

彩虹:炫目的显现与灵明的知

彩虹的例子,把显得很清楚,却没有在哪里储藏的原则,图像化地展示出来。彩虹看上去是一道非常精确、非常明亮的彩弧,可它没有实体,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它需要一些特别的条件:阳光、空气里微小的水滴、以及观察者站在差不多 42° 的角度上。你稍微挪一挪位置,彩虹就没了——从头到尾压根就没有一个东西在什么地方躲着。它不是从哪儿来的,也不是藏在水滴或太阳里;一消失,也不是退回什么秘密地方。(关于主虹大约 42° 的几何角,可参 NOAA SciJinks。)

科学说明会列出这些物理条件,但从经验这个角度,它常漏掉一个最关键的条件:我们自心的灵明。没有众生的知觉能力,就算物理条件完全具足,也不会有看到彩虹的经验。所以,灵明的心”“清净的知,也必须算在让这个现象成为一个被认识的事件’”的不可或缺条件里。

这就引出了空性的一个关键补足:光明(巴利 pabhassara,梵 prabhāsvara,常被翻成心本光明)。这里光明不是灯光那种光,而是觉知本身的清澈灵明”——任何经验被知道的那种鲜明、清楚。离开这些显相,没有另一个独立的知就是。更要强调的是:这个清净的知,不是一个与显相分离、躲在背后的实体,更不是什么真我。它就像彩虹一样,自己也无自性、是空的。它不是主观认知去照亮客观对象;而是法法自己显、自己明,非二自明;而且这个自明本身也是空的、没有自体。这就是明与空不二:从一开始根本就没有一个分开的主体客体。世界并不是一片呆板的虚空,而是我们清净觉知的光明、澄澈、鲜活的自显;我们正在经历的,正是这份光明。

八喻:显相与空性同时成立

要把这个理解再扎实一点,大乘常举八种如幻的比喻。(不同经典和传承里列举略有差别;另可参《泡沫经》(SN 22.95)里和无实体相关的意象。)这些比喻不是在说世界是假的,而是训练我们,看见一切法都是如幻。差别很重要:说假,是把它放进/假对立的框架——比如假钞对真钞、幻觉对可验证的东西。这还是默认了有一个牢固的本底实在说如幻,要细得多:如幻不是没有,它现得很真、在世俗里也起作用(像海市蜃楼会让人口渴、起希望)。但是当你去看它的,会发现它完全是靠因缘而起、本来没有可找的自性、没有一个独立的本体。所以,如幻一方面肯定了世俗上的显现,一方面也揭示了它在究竟上空寂、无生

《二万五千颂般若》(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就直接这样说,说明菩萨摩诃萨安住在两种空——“无量的空无始无终的空,然后教导众生:

三界是空。在其中没有色、受、想、行、识,也没有六处和诸界。它们像梦,像回声,像光学的错觉,像幻术,像阳焰,像鬼魅。在其中没有五蕴、六处、十八界。在其中没有梦也没有做梦的人;没有回声也没有听回声的人;没有错觉也没有看错觉的人;没有幻术也没有做幻术的人;没有阳焰也没有看阳焰的人;没有鬼魅也没有看鬼魅的人。一切法都是非有,它们的体性也是非有。可是你们却在没有蕴的地方执有蕴,在没有处的地方执有处,在没有界的地方执有界。因为一切法都是依缘起而错现,又因为过去业熟而被执取;如果不是这样,你们又怎么会把一切法的非有,看成呢?

每一个比喻都在说明:万法的灵明显现(清楚与起用),和它找不到、没有实体的那一面,是分不开的。更进一步,它们指向空也空:显现背后没有另一层隐藏的真相或虚无;当你看见一个东西是空时,已经没有一个实体留给你去说它是空。这不是把东西削薄的见解,而是看见根本没有一个空性的本体还剩在那里。把它们的空看透了,你正好回到日常的表面,看到一切法只有一个相,那就是:没有固定相

海市蜃楼:在旷野里,水在那儿的强烈感觉,会随着炙热的气流、光线、以及知觉而起,它很能起用,但这份强烈,和它完全无实体的性是一体的。照《泡沫经》那样仔细看,它空空的、里头没有。你对的那份了知,和水其实没有自性,并不是两个东西:它显得鲜明,正是它没有可依。所谓空的也空,就是没有一层隐藏的无在背后;那一层闪烁的表面,就是整个无依的呈现。把它的空看穿,你其实就回到了那份鲜明、不可抓的显现本身。

水月(在水里的月影):水中的月,清净灵明——清楚、明亮、分明。它出现,完全靠我们叫作的天体、能反照的水面,以及观察者的角度和位置。人一旦初步体会到灵明,很容易把它实体化成永恒的见证者我是,所以还需要更深一步。就算你已经看穿有一个分离的能知者的错觉,还是可能把这份灵明的显现错当成一个真的、外在的世界。只有再进一步把一切法的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与空性看透,才知道这份灵明本身,就是完全如幻、不可得。它的明与空,不是两件事;同样,真的那个月亮,也只是依缘假名。所以,水中的影,是幻上加幻。它的最终本性,就是无性。看见它空,显出来的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把那片粼粼水光如实看作当下、无依的全部呈现

:梦是一个全景式的鲜明世界——色、声、情绪都逼真得很,它靠睡眠时的心和业习而起。这份沉浸式的鲜明,跟它没有可据之核的性是一起的。醒来后仔细一看,整座梦境没有内核。它能显现,正是因为它根本无所依。梦的表面下,没有再下一层的本体。这个短暂而鲜明的梦世界,就是全部。

幻术:魔术师能让一匹马的强烈显现,牢牢抓住观众。它之所以看起来可信,是因为魔术师的技术、道具、以及观众的知觉配合,缘起而成;它的本性却是找不到。细看就知道:虚空无核——魔术哪里有?鲜明和空寂不分开,这正是如幻。你破了这个幻,不是找到什么背后的真理,而是回到魔术师、道具、观众的日常世界——光亮而普通的表面。

回声:回声的出现很清楚,它靠最初的声音、反射面、空气而起。这份清楚,跟它没有独立的根源的性不分家。细看,里面没有;回声有什么中心?你听到这声的那份了知,就是它无性的样子。清楚与空寂,不是两回事。看明白了,回声的最终样子,就是它自己可听、短暂、无依的出现。

乾闥婆城:云霞映出的天空之城,庄严、复杂、灵明,是靠云、光、空气条件而起。它的壮丽,和它完全无实的性是一体的。细看,里面没有:云上的城,哪里有什么本体?它的鲜明,就是它的无依。表面之下没有别的东西;它耀眼的幻相,就是事件的全部。

幻影:某些因缘之下出现的鬼魅,会以惊人的鲜明,让人害怕。它的强烈出现,跟它没有可寻之核的性不分开。细看,里面没有;幻影有什么中心?人之所以害怕,不是因为幻影本身有可怕的自性,而是因为把它当真、实体化了。看见它空了,鲜明仍在,恐惧却因为执着松开而自己散了。对鬼魅的了知,和它无依的性,归根到底是一味。

镜中影:镜中的像很清楚、很精确、很灵明,它靠你的脸、镜面和光而起。我们去看这份鲜明,会发现不管在像相里,还是在它的清明里,都找不到一个自性。镜中所现,里头没有;镜影有什么中心?鲜明地被知道没有可寻之性,分不开。所谓究竟空,就是连空也没有一个本体可执。镜影的,就是它在镜面上清清楚楚、依缘而起、鲜活地出现

所有这些比喻,一遍又一遍地敲打同一点:一切法都如幻。它们鲜明的现前,不跟它们不可得的那一面分开——明与空,是一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两种东西,而是一场不可分的显现。法依条件而生起成一份鲜活、自然的临在;这种显现,到了概念里,就只能叫依缘安立的名字;而这份鲜明的显现,当体就是无依、无核的性。

拆解知觉三支无眼……无法……无意识

有了上面这些准备,我们可以靠近《心经》(Toh 21)最难的一段。《心经》很简洁地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这段大否定,其实是把整个知觉过程,简明而系统地拆开,解除/物二分的错觉。(要看实践向的展开,可以参心、物与中道《光明藏三昧》的行者札记。)

经文用一个字,把三支各自自性成立的想法逐一否掉:

无根(无眼):一团组织,为什么能叫?只有在的事件里,它跟所见的色相应的识合在一起,它才起的功能。离开可见的色相应的识,它就不成其为。所以是依缘而起,正因为如此,它是空的,没有自性,只是根据功能、条件安的一个正当名字,并没有一个内在的自体。(可参三者相遇的定义,SN 35.93。)

无境(无法):所谓,作为能被看见的法,其实完全是关系性的定义”——它就是跟见根、见识相对应的那个所缘。它的可见性不是自己就有的本性,而是安立在三支互相依赖里。所以,作为可见法的色,是空的,只是一个假名。

无识(无眼识):识,总是对某某的识;不可能在一个真空里自己冒出来。佛陀反复说:识依缘而起,离所缘缘,识不得生MN 38)。所以识也没有一个独立的核心,它是空的、是假名安立(upādāya-prajñapti)的(当眼和色会合时,我们才叫它眼识)。

合起来看:这三支——根、境、识——是一刹那的因缘会合事件就是三事和合SN 35.93)。既然三者没有一个能自己独立成立,《心经》才说空中无眼……无法……无眼识,它是否定自性,而不是否定世俗上的功能。(早期经典还有两束芦苇互相斜靠的比喻,来说明彼此倚赖SN 12.67。)龙树再用偈子把逻辑钉上:

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术语提醒:必须严格区分缘起的正见pratītyasamutpāda),和一种被实体化的依他而真的存在parabhāva)。所谓依他实有,就是误以为靠着别的条件,东西就真的有自体,这其实还是自性见换个壳。对龙树来说,依赖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方式;恰恰因为依赖,所以无自性,只是假名安立(upādāya-prajñapti)。我们的说话,在世俗里是有效的,但不能把它执成真实。)

意念上的松开,到光明在心上的印证

前面用鼓喻、三支、八喻所做的分析,是理解空性不可少的理路。它说明:我们平常的那些观念——“自我”“作者”“见者//所见”“”“诸法”——其实都是从灵明的流动里抽出来的依缘假名,它们没有自体。这一见很关键,也很能解脱。但如果理解只停留在把概念拆开,那还是停在意念层面的松开。也就是说,人可能明白概念和名言的实体化是空的,但释放只发生在心里概念的层面

用古代车喻来讲层次会很清楚:第一步,你会懂不过是对零件的假名;就像天气,只是对风雨晴阴等现象的一个安立。这个阶段,你懂的是名字是空的,而把那堆部件的聚合(也就是五蕴、也就是鲜明的当下经验)留作还没被看空。这就还不究竟。更深的理解,是把车喻推到一切法:有人说过,别老想着五蕴也是空;如果你真的明白车是空的,那还有什么不是空的?问题在于:除非你直接体认到唯名”“空性,就是眼前这份鲜明的出现本身,否则蕴的聚合还是会被当成真的有东西

关键的翻转,是把想出来的理解,变成当体就见。如果我们先抽象出一个的名言,再想那个被命名的是空的,这还是比量推断。直接的现观,是在于看见被看空的那个’”,其实就是眼前这份鲜明的现。空性,就是这份现。所谓被安个名字而空,正是这份鲜明的出现自身——像蜃楼一样闪烁,却怎么抓也抓不住。它不是只是一个概念标签。凡你眼前所见——手机、桌子、汽车——当下这份鲜明的出现,就是;它是一份鲜明、不可得的显现。既然这样,在胜义里,没有手机、没有痛、没有苦,以及《心经》所有的,都能成立。这个层级的直接体认,是对空明那份抓不住、靠不住、没有着落的亲见——一种显现出来的空没有天气,不是说天气不存在,而是说我们叫作下雨的那份鲜明显现,本身没有一个东西,像彩虹或全息影像那样——“显现出来的‘无/没有’”。空,也就是色。

更根本的成办,是在显现这一层直接印证这份释放——就在鲜明出现、光明临在这里成就。如果不在这里亲见空性,就算你搞懂八不,也还没触到光明的心。挡住这个直证的,是一个细微却很顽固的预设:镜不是影。也就是相信有一个真实、常住的底面(镜),跟在其上变来变去的显相(影)是分开的。就算你在意念层面放松了执着,如果把一切都归成一个不变、纯净的非二觉知,还是落到把它实体化。如果理解停在意层,就还没有把光明之性的空穿透。

要再进一步,除了知道名言是空,还要追问:那些名言的约定是怎么先被实体化、后来又被解构的?答案是:它们都是从原初的、光明的显现里抽出来的。所以探问要转向光明自身的样子。可以用一个像公案的问题来逼近:这份光明、这份鲜明的出现,为什么能随着条件变化而那么轻、那么神奇、那么无缝地变?如果它有一个硬核,它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就变来变去?这里的关键转弯在于:光明的恒常在变,本身就是没有真实生、没有真实灭的直接证据。显相不断地不住不停,它就在活生生证明:从来就没有一个坚固的东西真生过、也没真灭过。

最后,这种对一切法如幻、无生的深证,甚至会越过诸行无常这个佛教最基本的教法。无常的提醒,是非常重要、非常善巧的筏,带我们离开常见,走向无我。可是当你直接看见一切法如幻,连/无常这套概念,也可以放下。《般若》说:真正的修持,不要在是常还是非常,是我还是非我,是空还是不空上打转。当行持越来越自然,你把三法印的筏子也放下,安住在心的不可捉。这时候,对大乘所谓的’”也有了更细致的理解:它不是不变的实体,而是既然不生,所以不受生灭因缘所牵

不过要明白,道元说无常即佛性的这个变易,不是一个供你理解、然后超越的哲学概念,而是直接指向:你就在山川树木、日光风声、脚步一闪这类短暂的现象里,当下就印证佛性,不是在某个离世间、永远不变的觉那一边。就算已经体会无常就是佛性,也就是无我的体认之后,还得直接看见:缘起与八不,是怎样直接指向光明的性

这样,八不就不再是哲学上的结论,而会成为当体的滋味

  • 不生 & 不灭:玫瑰的红从哪里来?钟声的响到哪里去?这刹那、靠缘而起的一闪光明,从来不是一个被生出来的实体,所以也不是一个会灭掉的实体
  • 不常 & 不断:你看到的每一幕、听到的每一声,都是在自己证明它不恒常。既然没有,又哪里来的断灭
  • 不来 & 不去:这份光明的显现,不是从哪儿来,也不往哪儿去。它只是一刹那、不可定位、靠条件出现的展示。
  • 不一 & 不异:红,不不同于看见红,也不等同于一个玫瑰这件东西。缘起、不二、无缝的经验,把这些概念造作都化掉了。

当见到这个层次,对空性的理解,就不再是干巴巴的否定,而是直接承认:这个世界光明、鲜活、不断变化的显现,就是它的空性。这正是见地上的关键突破,它把仅仅停留在概念框架上的理解,与对光明之性的直接品味,拉开了决定性的差距。

从光明心走到空性的修行路径

《心经》说的是究竟的见,但通往这个见的体验之路同样重要。在本评论中,我依据自己对禅宗典籍(如《光明藏三昧》Kōmyōzō Zanmai,英译 Treasury of Light)的个人诠释而勾勒

第一期:光明临在的根本印证(我是的体会)
第一步,是直接体认光明之心本身——那份一直都在的纯粹知道的临在,它是一切经验的底子。这个印证能给你稳定的根基,方便你深入不二。不过在这个阶段,人常会把临在误当成永恒的见证者

中间期:被实体化的非二(一心
我是之后,修行人常会进入一种很深的非二境:万象都是一心的显。这个见很有力量,也很珍贵;但它有一个微妙的陷阱——一心再实体化成一个终极本体,觉得它和一切不二、甚至就是一切。这还是一种实体化的见,需要用无我的智慧去穿透,让人看到:这份灵明的知道,本身也是依缘而起、也是空的。

第二期:无我与空性的深证
既然已经印证了光明的根,接下来就把光照回的本身。

  • 人我空(pudgala-nairātmya:观察这份灵明的心,看到它没有一个独立、自足的自性。这是一种不二而无作者的直接体认,常用偈句表达:

有思而无思者;
有闻而无闻者;
有见而无见者。

又说:
思唯是念;
闻唯是声;
见唯是色相。

  • 法我空(dharma-nairātmya:再往里去,看见一切显相如梦如幻、当体即空

这个次第很要紧:先印证心与显相的光明鲜明,再透彻它们的空,就不会掉到断灭里去;反而会看到一切法像彩虹一样:灿烂可见,却完全不可得

从鼓到佛:同一条理

这个道理可以普遍推广。《入如来境界之觉光庄严》(The Ornament of the Light of Awareness That Enters the Domain of All BuddhasToh 100)用打比方,说云无生无灭,离来离去;接着用同样的逻辑指向如来:为了利益众生而示现,但在胜义上,如来仍然像云一样不生不灭。这个理路,最后还是回到龙树的名偈: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结语

当我们明白空性不是没有,而是一种让显现发生的动态可能性的时候,《心经》的智慧就打开了。就像鼓声既不在各部分里、也不在各部分外,它的恰恰让它能依缘而无误地显现。我们整个的经验世界——从鼓声到蜃景的光明显现——都靠同一个原则在运作。不过,要圆满地体会到这个原则,得把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的真正意思透穿。一个浅层的理解,会把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当成解释一个看似坚固的整体,怎么由部件和条件组合起来的方式。这样虽然比朴素的实在论前进了一步,但心底还是在抓一个整体的自性,习惯把经验凝固化

正确的理解,就像宗喀巴大师所说:现象对部件、对条件那种激进的依赖,恰恰是把它没有可找核心的事实暴露出来。既然找不到一个自性,在胜义上就没有一个真的生起。剩下的,只是一种没有硬核、但光明的显现;好像全息影像——鲜活地在眼前,却怎么也抓不住。这才是无生的真意思,和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空性说的是同一个事。这个把两边看成一体的见地,就是宗喀巴说的圆成正见。有人对此感触很深:这也许正是我在体会无我之后,最重要的一点。太深太妙了。你不只要从离戏那边来见,还要从缘起这边来见。宗喀巴还说:如果对显现(不欺的缘起)和对空性(绝一切立场)的理解还是各自分开的,那就还没有契入圣者的本意。只有在一念之间,正是不欺的缘起的见,让一切自性执当场瓦解,才算到位。

进一步说,这才是真正的中道。正像宗喀巴所写:如其见显现,能遮掉的极端;如其见空性,能遮掉的极端。懂得空性本身就是因果在起作用,于是就离掉了一切边见。

先把自己安在光明临在的直接印证上,我们就为空性的深观,打下了体验的地基。这个起步,能确保接下来做解构的时候,不会误成虚无。等我们从这份光明的基底进入空性,空就不再被误会成概念上的否定一片贫瘠的虚空。我们反而能稳稳、深深地印证经中所指的实情:包括在内的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这不是把世界抹掉,而是把它真实、奇妙的样子揭出来:鲜明、起用、灿然的显现,完全没有一个坚固可找的核心

参考(根本文献与佐证)

《老妇问经》(Mahallikā-paripcchāToh 171)。84000:翻译佛陀之言。(鼓声段落:由是等缘,名之为声……无来无去……一切法本自寂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Toh 21)。84000:翻译佛陀之言。(色即是空……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智亦无得。
《入如来境界之觉光庄严》(The Ornament of the Light of Awareness That Enters the Domain of All BuddhasToh 100)。84000:翻译佛陀之言。(云与如来皆无生无灭,离来离去。
龙树《中论》二十四品第十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相应部》三十五相应第九十三经(SN 35.93)。触为根、境、识三事和合
《相应部》十二相应第六十七经(SN 12.67)。两束芦苇相待依存之喻。
《中部》第三十八经(MN 38)。离所缘缘,识不得生,破迁流而自同之识
《增支部》一集第四十九至第五十二经(AN 1.49–52)。诸比丘,心是光明的……”
《相应部》二十二相应第九十五经(SN 22.95,《泡沫经》)。以泡沫、水泡、阳焰、芭蕉干、幻术等喻五蕴之无实。
(术语:
śūnyatāpabhassara / prabhāsvaraupādāya-prajñaptipratītyasamutpāda。)

参考(次要与解说)

心、物与中道(觉醒现实网站)。
《光明藏三昧》的行者札记(觉醒现实网站)。
NOAA SciJinks 科普资料:虹是如何形成的?(主虹观测角约为 42°。)
八喻之条贯(对照与概览)——Rigpa Shedra Wiki

 

Soh

这篇文章是我为母亲所写,她希望我为她解说《心经》。读了我篇文章的中文翻译后,John Tan 说:“这个翻译相当不错,不过还可以再展开一些。”

(版本 0.2)

不可得的圆满:鼓声、虹光与海市蜃楼如何开启《心经》

心经》对日常知觉提出了深刻挑战。它的核心宣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智亦无得”等通贯全经的否定,极易被误解为对世界的虚无否定。然而此一激进教法并非抹杀,而是“去实体化”:精准拆解我们把坚固、自立的实有投射到流动、相依世界的习气。要真正领会这一点,不必先跳入抽象哲学;我们可以从佛教传统中具体而优雅的譬喻起步。鼓声、虹影与“八喻”的启示表明,空性(性空)并非一片虚无,而是“不可得”、无自性之核心的彻底不在;正因此,诸法得以鲜明显现、圆满运作。

鼓声:以“不可得之自性”显空
佛说老女人经》(Mahallikā­paripṛcchā,Toh 171)中的鼓譬喻奠定了根本逻辑。鼓被击打,声便起。我们立刻本能地要定位这“声”:在木框里吗?在蒙皮里吗?在鼓槌里吗?在击鼓之手里吗?经中层层析破,结论是:“声不住于木,不住于皮,不住于杖,亦不住于人之手。然由诸缘,是名为声。所谓声者亦为空,无来无去……”声在其诸要素中全然不可得,也不作为一个离诸缘之独立实体而存在。此一探求,正在寻觅“声”的本质或核心——一个可被钉住的自足“声物”。寻不得其核心,即显其空。

既然没有自成一体之“声物”可得,我们所谓的“存在”,就只是依缘安立、于一组功能性条件上假名安立(upādāya-prajñapti)的称呼。此即指向离有无二边之中道:声非具有自性之常住(常见),亦非全然无(断见),因为其功能昭昭。它的运作全属世俗假名,依赖诸缘而安立。抽去任何一缘——蒙皮、用力、输声之气——声即不现。经文明说:“由是等缘,名之为声。所谓声者亦为空。无来无去……一切法本自寂止。”它并非从某个“声境”旅行至耳根。此即《心经》所摄的“不生不灭”。鼓声无有可寻、静止之核,正因其不可得,缘聚则显、缘离则寂,分明无误。

(旁通:同经将此义推广至生死、五蕴与诸识:言其“无作者”,不从何处来、亦不往何处去,皆依缘假立。此已预告《心经》之三重否定。)

鼓喻与龙树八不(逐点应用)
龙树尊者于《中论》(Mūlamadhyamakakārikā)开首偈总摄中道,以八“不”示现: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复言“息诸戏论”(prapañcopaśama)。《老妇问经》之鼓喻,使每一“不”落实成可验的体验分析:鼓击之际,“声”不在木、不在皮、不在杖、不在手,乃依此等因缘而“假名为声”,“无来无去”。

今就“不可得与假名安立”逐点明析(参《中论》二十四品第十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一、不生(不生即不生起)
若“声”为自性实有,则要么击前已在(不须生),要么全无(不能生)。然经已示:声不在任何依处(木、皮、杖、手)或依处之外。故所谓“生起”,只是缘聚之时我们的称名;并无自立之“声体”被“生起”。于中观,正由于彻底依待,所谓“生”才显为空。

二、不灭(不灭即不止息)
若从未有自性生,则亦无自性灭。振动消散时,支持“声”之安立的缘已解;功能虽息,并无“物”毁灭。所谓“不灭”,与“不生”同一义路:所现不过本为空、依缘假名之事件。

三、不断(非断灭)
“断灭”意味着真实体性被摧坏。然经已明示:所谓“声”于一切寻求皆无实质,何所可断?于是远离断见,而世俗“闻止”之相仍可承认。

四、不常
同样,常住被排除。声之可能全凭即时条件(皮之张力、冲击、空气、闻者)。任一缘缺,即无“响”。所托诸缘迁流不住,岂可谓常?

五、不来
经云:声不住木、皮、杖、手,亦不从他处“来”。“由是等缘,名之为声。”并无实体由隐秘之所入于可闻。所谓“来”,是加诸依缘事件的投射。

六、不去
声渐歇,不“去”何所——不回木中,亦不赴他界。缘既不具,施设之所依不在;无有“物”离去。“不去”之义,鼓喻已自分明。

七、不异(不相异)
若声异于诸缘,则应可离诸缘而可思可取。然事实不然:离开皮、木、击打、空气、闻觉,何来“声”?既与其支分不相离,强立一个超越诸缘的“它物”,即不成理。故“不异”。

八、不一(不相同)
若声即任何一缘(如皮),则皮未击时即是“响”;或若声即诸缘之静态总和,则鼓、杖、气并置,即当“恒响”。皆不然。故“非一”。

息诸戏论
以一譬喻而破八边,赞颂随即归于“息诸戏论”(prapañcopaśama)——止息将事件固化为具固定形上地位(生灭、来去、一异)的心行。鼓喻示现这些地位终不适用:所谓“声”,唯是假名安立于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之网络之上(upādāya-prajñapti)。见此,戏论寂灭,正观安住。

虹影:炫丽之显相与灵明之知
虹的示例,形象呈现“显相炳然而无所储藏”的原则。一道虹以极其精确而绚丽的色弧出现,却毫无实体与所在;它需特定因缘:日光、空中水滴、观者处于约四十二度之角度;稍移一步,“虹”便不见——从无一个“物”潜伏在何处。它不自何来,不藏于水滴或日轮,隐没时亦不退入秘处。(关于主虹几何角度约四十二度,可参 NOAA SciJinks。)

科学叙述列举了物理依待,却往往忽略了体验层面最关键的一缘:自心之灵明。若无有情之知觉能力,纵使物理条件完全齐备,仍无“虹之经验”。故灵明之心、净妙之识,必须被纳入作为一件已知之缘起事件不可或缺的条件。

这引入空性的关键互补:光明(巴 pabhassara;梵 prabhāsvara,常译“心本光明”)。此“光明”并非灯火之光,而是觉知本身之澄莹灵明——任何经验之鲜明、清晰之呈现。离开这些显相,并无另一个“知”;“知”即“显”。尤须强调,此净识并非一个分离之、居后的实体,更不是某个“真我”。如同虹影,此灵明之知亦自性为空。并非主观认知照耀客观所缘,而是了知到法法自显之非二自明;且此自明亦性空无性。这即“明与空不二”:从未有一个分离的主体与客体先立而后合。色界非昏空之虚寂,而是净识之光明、澄澈、鲜活的自显;我们的经验正是此光明之显现。

八喻:显相与空性之双运
为加深此见,诸大乘经常举“八喻”。(不同经典与传承所列略有差异;另可参《泡沫经》(SN 22.95)之密切相关意象。)这些譬喻并非断言“世界是假的”,而是训练心识如实见一切诸法皆如幻。区别至为关键:称为“假的”,仍处“真伪二分”的框架——伪钞对真钞、幻觉对可证之物。此仍预设一个牢固之“本底实在”。称诸法“如幻”,则更为微妙:如幻非无,显现炳然,并于世俗层面起作用(海市蜃楼能引渴与希求);但当其性状受检,发现全然依因待缘,自性不可得,无独立实体。故“如幻”既肯定世俗显相,又揭示其胜义之空寂、无生。

《二万五千颂般若》(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中明言此义,示菩萨摩诃萨安住二空——无量空与无始无终空——而如是教化众生:

“三界为空。于其中无色、受、想、行、识,亦无诸根处与诸界。其如梦、如响、如光学错乱、如幻、如阳焰、如鬼魅。于其中无五蕴、无六处、无十八界。于其中无梦亦无作梦者,无回响亦无闻响者,无光学错乱亦无见者,无幻术亦无作幻者,无阳焰亦无见阳焰者,无鬼魅亦无见鬼魅者。一切诸法皆是非有,体性亦非有;而汝等于无蕴计有蕴,于无处计有处,于无界计有界。以一切诸法由缘起而妄现,复由宿业成熟而取执;若不如是,何以于诸法之无有而计为有?”

每一喻都显示:法之灵明显现(清澈与显用)与其不可得、无实体之性,乃不可分离。更进一步,它们指向“空之空”——并无一个隐藏于显相背后的“实情”或“虚无”;证其空时,再无“实体”可言其空。此非削减性的见,而是了知并无一个“空性体”存留。透达其空,正回到日常表面,了知“一切法一相,乃无相”。

海市蜃楼:在旷野,闪烁之水的鲜明现前,依赖灼热之气流、光线与知觉而生,功能强烈,与其全然无实、空寂之性不相离。正如《泡沫经》所教,细观之,则虚空无核。蜃景之“知”与其“无性”不二:显相之鲜明,即其无所凭依。此便是“空之空”:并无一层隐藏之“无”在背后;那闪烁的表面即是事件完整而无依之呈现。透其空,恰好回到那鲜明而不可执取之显相本身。

水月:水中月影,净妙而灵明——清澈、明亮、分明。其出现全赖因缘和合:我们假名为“月”的天体、可映之水面、以及观者之特定视角。初悟灵明之后,人往往将之实体化为不生不灭之见证者或“我是”,因此需更深之洞见。即便见破“有一分离之能知者”的错觉,仍可能误以为此灵明之显为一个真实外在世界。唯有更进一步透析诸法之缘起与空性,方知此灵明本身即是全然如幻、不可得。它的明与空不二;同理,“真实之月”亦仅是依缘假名。故水中之影,是“幻之幻”。其终极之性,因此为“无性”。悟其空,所显非虚无,而是将那粼粼影像如实看作当下无依之全体呈现。

梦:梦境是全方位的鲜明显现——色声与强烈情绪逼真如实,依赖睡眠之心与业习而起。此沉浸之鲜明,与其“无所可据”的本性不相离。醒后细观,整座梦境空无内核。梦之现前,即其根本无依。梦的表面之下并无“本体层”;那转瞬即逝而鲜明的世界,便是全体。

幻术:术者之幻,能令一匹“马”之有力显现摄人心魂。此可信之显相,由术士之技、器具与观众之知觉而缘起,本性则不可得。细观之,虚空无核:幻术何有“体”?鲜明与空寂之不二,正使之为“如幻”。洞穿其幻,并非到达某个“背后真相”,而恰好回到术者、器具与观众的世俗层面——光明而世俗的表面。

回声:回响之现前清晰分明,依初音、反射面与空气而起。然其清晰不离其无有独立本源之性。细观之,空寂无核;回声何有中心?“闻此声”的了知即是其无性;清晰与空寂不二。悟此,则回声之终极,只是自身可闻、瞬逝、无依之现起。

乾闼婆城:云霞幻成的“天城”,庄严宏丽而灵明,依云与光及大气条件而生。其壮丽不离其全然无实。细观之,虚空无核:云端之城何有本体?它的鲜明正是其无依。表面之下别无他物;其耀目之幻,即是完整之事件。

幻影:某些条件下显起的“鬼魅”,能以惊人的鲜明逼人恐惧;然其可怖之显相与其无有可寻之核不相离。细观之,空寂无核;幻影何有中心?它所引之惧,并非来自幻影自身,而由对其实体化的误解而生。见其空时,鲜明仍然,惧则由执而自解。对“鬼魅”的了知与其无依之性,毕竟一味。

镜中影:镜像清晰、精确而灵明,赖面容、镜面与光而缘起。细观其鲜明,既不于像相中、亦不于其明净中可得一“自性”。镜中所现,虚空无核;镜影何有中心?鲜明之知显与无可寻之性不可分离;“究竟空”即“究竟无空”,并无一个“空性的本体”存留。镜影之性,唯是其在镜面上清晰、依缘、鲜活之呈现。

如是诸喻反复锤炼要点:一切法如幻。它们之灵明现前,并不分离于其不可得之性——明与空之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者非二。诸法依缘而自显为鲜活、自然的临在;此之为显,于概念中是依缘之假名;而此鲜明之显当体即是其无依、无核之性。

解构知觉三支:“无眼……无法……无意识”
有此前提,我们方能靠近《心经》(Toh 21)最难处。《心经》撮要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这是对整个知觉过程之简练而系统的解构,化解“心—物”二分。(实践取向之展开,可参“心、物与中道”与“〈光明藏三昧〉的行者札记”等论述。)

经文以“无”字纲要,逐一否定三支各自的自性成立:
“无根”(无眼):何以一团组织成为“眼”?唯在“见”的事件中,它与“色”及“识”发生正当关联时,才起“眼”的功能。若离可见之色与相应之识,则不成其为眼。故“眼”依缘而起,以是之故,性空无自性,只是依功能与条件而安立的正名,并无内在自体。(可参“触”为“三事相遇”的定义,SN 35.93。)

“无境”(无法):所谓“色”,作为可见之法,纯属关系性定义——即与“见根”与“见识”相对之所缘。它的“可见性”非自有之性,而是安立于三支相依之中。故作为“可见法”的色,性空而假名。

“无识”(无眼识):识恒为“于某某之识”;不可能“在真空中”生起。佛陀屡说:识依缘而起,“离所缘缘,识不得生”(MN 38)。故识亦无独立之核,空而假名(当眼与色会时,我们称之为“眼识”)。

合而观之:三支——根、境、识——是一刹那的缘会事件(“触”为“三事和合”,SN 35.93)。既然三者各自不成立,《心经》言“空中无眼……无法……无眼识”,乃否定其自性,而非否定世俗功能。(早期经典另以“两束芦苇”互倚,喻相待依存,SN 12.67。)龙树复以偈印可:
“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术语提示:须严分“缘起正见”(pratītyasamutpāda)与某种被实体化的“依他而实有”(parabhāva)。所谓“依他实有”误以为法“靠他而真有”,不过是自性见之隐形。于龙树,依待并非一种“真实存有之方式”;恰因依待,故无自性,唯是假名安立。我们的言谈,属有效世俗,不得执实。)

从“意层松脱”到“光明之心”
鼓喻、三支与八喻的分析,为理解空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路。它昭示我们的常见观念——“自我”“作者”“见者—见—所见”“心”“身”与“诸法”——皆是从灵明流中抽象而来之依缘假名,无有自性。这一见地关键而解脱。然而,若理解仅止于“拆解概念”,那不过是“意层的松脱”。人也许明白概念与名言的实体化皆为空,但这只在意念层面带来解放。

借古“车喻”可辨诸层:初步了知“车”是对诸部件的假名,如同“天气”假名于风雨晴阴之集合。此时“名言为空”的理解仍把集合(即五蕴、即鲜明的当下经验)留作“未空”。此为不究竟。更深的理解,是将车喻推及一切法。有人言:“莫总想着‘五蕴也是空’;你若真懂‘车空’,还有什么不空?”难处在于:若未亲证“唯名”“空性”即眼前鲜明之现前,蕴聚就仍显为“实”。

关键的转折,是从思辨转为直下当体。如果我们先抽象一个“车”的名言,再想“名言之车为空无自性”,那仍是比量推度。真切的现观,是见到“所空之车”正是眼前“鲜明之现”。空性即此现;被言为“车”、而“为名而空”的,正是这鲜明显现自身——如同蜃楼般不可执、闪烁而在。它不是“仅仅一个概念标签”。凡你所见之物——手机、桌子、车——当下这鲜明之现即“车”;它是鲜明而不可得的显现。因此,于胜义,“无手机、无痛苦、无受者”,乃至《心经》一切“无”。此时的直证,是对空明之“无可捉、无可据、无所依”的亲见——一种“显现的空缺”。“无天气”并非说天气不存在,而是说我们称为“落雨”的鲜明显现,实无一物,犹如虹或全息——“显现的无”。空即是色。

更根本的成办,是在“现相层”亲证此解脱——于“鲜明显现、光明临在”之处成就。若未于此处亲证空性,纵然理解八不,仍未触及“光明之心”。阻碍此直证的,是一个细微却顽固的预设:“镜不是影”。亦即相信有一个真实、常住的“底面”(镜),与一切变幻的显相(影)相分离。即便意层的松脱已经发生,若将一切摄归为“一个不变的纯净非二知”,仍落于实体化。若理解停于意层,光明之性的空仍未穿透。

要更进一步,除见名言之空外,还须追问:诸假名如何得以先被实体化,而后再被解构?答案是:它们皆从原初的、光明的现行中抽象而出。故询求应转向“光明”自身的性状。可以一则似公案的探问引导:“这光明、这鲜明之现,如何能随着条件之变而如此轻易、如此神奇而无缝地变易?若它有一个坚固之核,岂会云云易变?”此处的关键翻转在于:光明之“常变”本身,即“无有真实生、无有真实灭”的直接印证。显相之不住,不断地作证:从无一个坚固之“物”真生、亦未真灭。

至终,此对诸法如幻、无生之深证,甚至超越了佛教根本的“诸行无常”教法。“无常”的强调,是最重要而善巧的筏,导心远离常执,趋向无我与空性。然而当诸法被直见为如幻时,“常—无常”的观念架构亦可放下。《般若》告诫:究竟之行,不于法是常或非常,是我或非我,是空或不空而作分别。行住坐卧若渐入自然而然,诸法印之筏亦得放下,安住于心之不可捉取性。于此,便有更细致的大乘“常”的理解:并非不变实体,而是“既不生故,不由生灭之因所系”。

然而须了知,道元所说“无常即佛性”的“变易”,并非一个哲学概念可供理解或超越,而是指向直下亲证:于山川草木、日光风响、足音一闪之刹那,直验佛性即此诸行无常之显,并非别有一个离世间、常住不变之觉在彼岸。即使在“无常即佛性”——即无我之悟后,仍须直见缘起与八不如何直指“光明之性”。

如此,八不不再是哲学结论,而成“现量之味”:
不生与不灭:玫瑰之红自何来?钟声之响向何去?刹那、依缘之光明一闪,从非一个“诞生”的实体,亦非一个“灭尽”的实体。
不常与不断:一切所见所闻的瞬息,即是“不常”的自证。既无“生”,何来“灭”的“断灭”?
不来与不去:光明之现,不自何来,亦不往何去。它只是刹那而不可定位、依条件之显示。
不一与不异:红并不异于见红,亦不等同于一个“玫瑰—物”。依缘而起、非二而无缝的经验,融化这些概念造作。

当见到达此处,对空性的理解不再是干枯的否定,而成直接承认:世界之光明、鲜活、恒常变易的显现,即其空性。这一突破,使“思辨框架”与“光明之性”有了决定性的分野。

从光明心到空性的实践之径
《心经》呈现究竟之见,而到达该见之体验之路同等关键。在这篇评论中,我依自身对禅宗文献(如《光明藏三昧》Kōmyōzō Zanmai,Treasury of Light)的理解,分期铺陈一条修学路径:

第一期:光明临在之根本现证(“我是”的悟)。第一步是直证“光明之心”自身——恒常在场之纯粹“知”的临在,是一切经验之基。此为稳固之基,使人得以深入非二与空性;虽此阶段仍常把“临在”误执为恒常之见证者。

中间期:实体化的非二(“一心”)。在“我是”之后,行者往往进入一种深刻的非二境:万象皆是一心之显。此见虽强而可贵,却易陷入一个微细的牢笼——将“一心”再度实体化为终极之“本体”,认为其与一切“非二”或“化作一切”。此为实体化之见,须由无我之慧来穿破,使人了知此灵明之知本身亦依缘而起,性空无性。

第二期:无我与空性之深证。既已现证光明之基,旋即回光探照此“知”自身。
人我空(pudgala-nairātmya):观此灵明之心,见其无有独立、自足之自性。此为“无作者”的不二现观,常以偈句表达:

有思而无思者;
有闻而无闻者;
有见而无见者。

又曰:

思唯是念;
闻唯是声;
见唯是色相。


法我空(dharma-nairātmya):再更深入,见诸显相如梦如幻、当体即空。

此之次第甚要:先证心与显相之光明鲜明,尔后透彻其空,便不会落入断灭。反见诸法如虹:炫目昭著,而全然不可得。

从鼓到佛,理同一贯
此理普遍可推。《入如来境界之觉光庄严》(The Ornament of the Light of Awareness That Enters the Domain of All Buddhas,Toh 100)以云为喻:“云无生无灭,离来离去”;继而同一逻辑直指如来:为利众生而示现,然胜义上仍如云之不生不灭。此理归于龙树名偈:“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结语
当我们了知:空性非“无”,而是动态能显之可能时,《心经》的智慧便被开启。正如鼓声不在诸分中、亦不在诸分外,其“空”恰使之依缘而无误显现;我们的整个经验世界——自鼓声至蜃景之光明显现——皆遵此一原理。然而,要圆满证解,须透入缘起之真义。肤浅的理解,以为缘起只是解释“一个看似坚固的整体如何由诸分与条件构成”;此虽较素朴实在论前进一步,却仍暗执某个“整体”的自性——心之深处仍欲将经验凝固化。

正解如宗喀巴大师所阐:现象对诸分、条件之激进依赖,正揭其无有可寻之核心。既无自性可得,于胜义即无真实生起。所余唯是一种无核、光明的显现,如同全息——鲜活在前,却全然不可捉取。这才是“无生”的真义,与缘起与空性等义。此一体等观,正是宗喀巴所谓“圆成正见”。有人因此深有所感:“此处也许正是我在无我见后最重要的一点。太深太妙。你必须不只从离戏来见,还要从缘起来见。”宗喀巴言:若对“显现(不欺的缘起)”与“空性(绝诸立场)”的理解仍各自分隔,则未契圣意。唯有于一念之中,让“不欺的缘起”本身摧毁一切自性执着,方为了义。

更进一层,这是中道之真义。正如宗喀巴所述:如其见“显现”,遮遣有边;如其见“空性”,遮遣无边。了知空性即是因果之行用,由是离尽一切极端。

以“光明临在”的直证为基,我们为空性之深观提供了体验的根基。此一初步的认证确保接下来的“解构”,不致被误会为虚无。当我们从此光明之基进入空性,空就不再被误解为观念的否定或贫瘠的虚空,而能安稳而深刻地印证经所指真相:包括心在内的一切法,皆不生不灭。这并非抹除世界,而是揭露其真实而神奇的本性:鲜明、可用、光灿的显现,彻底无有坚固可寻之核。

参考(根本文献与佐证)
《老妇问经》(Mahallikā­paripṛcchā,Toh 171)。84000:翻译佛陀之言。(鼓声段落:“由是等缘,名之为声……无来无去……一切法本自寂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Toh 21)。84000:翻译佛陀之言。(“色即是空……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智亦无得。”)
《入如来境界之觉光庄严》(The Ornament of the Light of Awareness That Enters the Domain of All Buddhas,Toh 100)。84000:翻译佛陀之言。(“云与如来皆无生无灭,离来离去。”)
龙树《中论》二十四品第十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相应部》三十五相应第九十三经(SN 35.93)。触为根、境、识“三事和合”。
《相应部》十二相应第六十七经(SN 12.67)。“两束芦苇”相待依存之喻。
《中部》第三十八经(MN 38)。“离所缘缘,识不得生”,破“迁流而自同之识”。
《增支部》一集第四十九至第五十二经(AN 1.49–52)。“诸比丘,心是光明的……”。
《相应部》二十二相应第九十五经(SN 22.95,《泡沫经》)。以泡沫、水泡、阳焰、芭蕉干、幻术等喻五蕴之无实。
(术语:śūnyatā;pabhassara / prabhāsvara;upādāya-prajñapti;pratītyasamutpāda。)

参考(次要与解说)
“心、物与中道”(觉醒现实网站)。
“〈光明藏三昧〉的行者札记”(觉醒现实网站)。
NOAA SciJinks 科普资料:“虹是如何形成的?”(主虹观测角约为四十二度。)
“八喻”之条贯(对照与概览)——Rigpa Shedra Wiki。

Soh

New podcast share: Malcolm Smith: Dzogchen Teacher & Translator on the Somatic Primer Podcast. Listen here: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r8XPaqlpYBYlPU3B54iE6?si=RyjVj0GERgGBbp7v711LUg

Update, here’s another chat with Acarya Malcolm:

✨🎥 WISDOM DHARMA CHAT | Ācārya Malcolm Smith Thursday, August 21, 2025 at 7:00 p.m. EDT Live In-Studio & Online Learn more, get your ticket, or register to join us at https://rebrand.ly/WDCMS0825 Fresh from wrapping up filming on his brand-new Wisdom Academy course, Malcolm will share behind-the-scenes perspectives and personal insights into the profound and transformative path of the great perfection. Together with Daniel, he’ll explore the challenges and blessings of presenting these teachings for a modern audience, and what it means to integrate the view of Dzogchen into everyday life. This conversation will also touch on Malcolm’s upcoming book, Yoga of the Natural State: The Dzogchen Aural Lineage. Whether you’re a longtime student of Dzogchen or newly curious about its radical approach to awakening, this Dharma Chat offers a rare opportunity to connect with one of today’s most respected Western teachers and translators of the great perfection. We hope you’ll join us live—online or in-studio—for this illuminating conversation. #DHARMA #BUDDHISM #WISDOM #WISDOMPUBS #Buddhism #Vipashyana #Shamatha #Wisdom #Meditation #WisdomDharmaChats #WisdomPublications #Dzogchen #DharmaChats #meditation #danielaitken #MalcolmSmith #acaryamalcolmsmith

Update: The date has passed, and a recording is available at https://wisdomexperience.org/wisdom-dharma-chat-acarya-malcolm-smith-08-2025/ .
Soh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Soh

English: https://read.84000.co/translation/toh171.html

佛说老女人经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堕舍罗,所止处名乐音。时有八百比丘、菩萨万人俱。时有贫穷老女人来到佛所,以头面著地,为佛作礼,白佛言:“愿欲有所问。”

佛言:“善哉!当问。”

老女人言:“生从何所来,去至何所?老从何所来,去至何所?病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死从何所来,去至何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从何所来,去至何所?眼、耳、鼻、口、身、心从何所来,去至何所?地、水、火、风、空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佛言:“善哉!问是大快。生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老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病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死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眼、耳、鼻、口、身、心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地、水、火、风、空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诸法皆如是,譬如两木相揩,火出还烧木;木尽火便灭。”

佛问老女人:“是火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老女人言:“因缘合便得火,因缘离散火便灭。”

佛言:“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即灭。法亦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目见色即是意,意即是色,二者俱空,无所有成,灭亦如是。譬如鼓,不用一事成,有皮,有[壴*桑],有人持桴打鼓,鼓便有声。是声亦空,当来声亦空,过去声亦空。是声亦不从皮,亦不从[壴*桑],亦不从桴、从人手出,合会诸物乃成鼓声,声从空尽空。万物亦尔,本净无所有,因作法,法亦无所有。譬如云起,阴雾便雨,不从龙身出,亦不从龙心出,皆龙因缘所作乃致此雨。诸法亦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譬如画师先治壁板素,便和调诸彩,自在所作。是画不从壁板素出,亦不从人手出,随意所作,各各悉成。生死亦如是,各自随所作行。譬祸生、泥犁、天上、人间亦尔。有馀是者不著,著便有。”

老女人闻之,大欢喜言:“蒙佛恩,得法眼。虽身羸老,今得开解。”

阿难政衣服,长跪,白佛言:“是老女人何以智慧乃尔?闻佛言即开解。”

佛告阿难:“是老女人者,是我前世发意学道时母也。”

阿难问佛言:“是母何以贫穷困苦乃尔?”

佛言:“往昔拘留秦佛时,我欲作沙门。是母慈爱,不肯听我去。我忧愁,不食一日。因是故,五百世来生世间辄贫穷。今寿尽当生阿弥陀佛国,供养诸佛。却后六十八亿劫当作佛,号波犍,其国名化华。作佛时,人所有被服、饮食如忉利天上。其国中人民皆寿一劫。”

佛说经已,老女人及阿难,诸菩萨、比丘僧,诸鬼神、龙、天、人、阿须伦,皆大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佛说老女人经

Soh

简体: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5/08/blog-post_2.html

英文(原文):http://greatawakeningtoreality.com/2012/09/great-resource-of-buddha-teachings.html

佛陀教法的偉大資源

蘇合(Soh)

另見:
《涅槃的意義》
《佛法中的“不死”是什么?》
《什么是涅槃?》

更新:原網站已下線。但可在 Box.com 或 Scribd 獲取副本: https://app.box.com/s/nxby5606lbaei9oudiz6xsyrdasacqph / 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274168728/Measureless-Mind

當我發現 “Measureless Mind(無量心智)” 這個網站時,我心想:哇,多么偉大的佛陀教法資源!這對一切修行者都是極有價值的資料。編排精良、呈現清晰、面面俱到,并對巴利經典中的佛陀原始教法配以恰當評注,作者是 Geoff(在 dharmawheel 的網名是 jnana,在 dhammawheel 是 nana)。如同我經常引用的堪布南卓/麥爾康(Loppon Namdrol/Malcolm),Geoff(其修行背景更偏向大手印與上座部)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佛教學者—修行者,我常常懷著濃厚興趣閱讀他的文章。

我把其中兩篇文章(我從頭到尾讀完了整個網站,強烈推薦他人也如此閱讀)發給 Thusness。Thusness 也評論說:“兩篇文章都寫得非常好。放到博客上。”又說:“那個網站是極好的資源。”

http://measurelessmind.ca/anattasanna.html

無我想(Anattasaññā)

“莫伽羅阇啊,觀此世間,見其空寂,恒常正念;
滅除我見,便能超越死。
如是觀世間者,不為閻摩王所見。”
——《經集》5.15《問莫伽羅阇童子經》 SuttaCentral

關于“無我想”的觀修,《增支部》10.60《吉利曼陀經》這樣說:
“那么,阿難,什么是無我想?在這里,阿難,比丘到森林、樹根處或空閑之地,如是審觀:‘眼無我,色無我;耳無我,聲無我;鼻無我,香無我;舌無我,味無我;身無我,觸無我;意無我,法無我。’他便如是就六內外處而住于無我之觀。阿難,這就稱為無我想。” SuttaCentral

在修行中,我們需要在直接經驗里識別這種“無我”:當“見”時,是可見之色、眼根與眼識的聚合;當“聞”時,是聲音、耳根與耳識的聚合;當“觸”時,是觸受、身根與身識的聚合;當“思”時,是念頭、意根與意識的聚合。這些過程只是通過“觸”而起:當某一根門與某一所緣相觸,對應的識便生起。此全程依“此緣性”(idappaccayatā,特定緣起)而發生。并無獨立、完全自主的能作之我在操控這一切。

一個獨立自主的“我”,按定義應當是:
1)常住;2)可滿足;3)不受病患;4)完全自決(對自身具有徹底的自主掌控)。
因此,被否定的,是一個常住而可滿足、不受老病死侵的“我”。正如《相應部》22.59《五比丘經》(節錄)所說:
“諸比丘,色、受、想、行、識皆無我。若色、受、想、行、識是我,則色、受、想、行、識就不會導致病患。”同時:“誰也不能令其‘當如是’或‘不當如是’。” SuttaCentral

通過持續而專注的觀修,我們所見只是無常的過程:緣起而生,并非完全自決。首先,我們清楚見到身心一切有為法皆無常;繼而見到凡無常者皆不可滿足,不能提供持久的快樂;于是了知:一切無常而不可滿足的身心法皆無我——它們不能作為“我”的根據,因為“我”按定義應當是常住且(人們希望)可滿足的。這一“觀無常—觀苦—觀無我”的次第關系,可用示意圖來說明(原文處為圖示)。

當無我之認知成熟,“主體”與“客體”的兩面在經驗中都被騰空。我們領會到:對于身心以及一切外在表相的“我所作”“我所取”,其實是迷誤。無我之認知一旦徹底成就,便不再有可被主觀執取所對應的實在所指。凡所見,唯是“所見”(diṭṭhamatta);凡所聞、凡所感,唯是“所聞”(sutamatta)與“所感”(mutamatta);凡所知,唯是“所知”(viññātamatta)。《自說經》1.10《婆希耶經》這樣說:
“于見唯見,于聞唯聞,于所感唯所感,于所知唯所知。婆希耶,你應如是訓練。
當你于見唯見、于聞唯聞、于所感唯所感、于所知唯所知之時,那么,在那方面并無‘你’。既然在那方面并無‘你’,你就不在那里。既然你不在那里,你既不在此,也不在彼,也不在兩者之間。唯此即是苦之盡。” SuttaCentral

當無我可得時,經驗便變得極其簡明、直接、無雜染。當“見”時,只是色—眼—眼識的聚合,如是而已;并沒有一個分離的“見者”。所謂“見者”,完全依“所見”而有;沒有脫離“所見”的“見者”。并沒有一個獨立的主體或自我。

對于“所緣”亦然。所謂“所見”,完全依眼根與眼識而有;沒有脫離眼根與了別的“所見”。一切可能的“所緣”皆如是:并沒有一個獨立的客體。

對于“識”亦然。所謂“見”,完全依眼與色而有;沒有脫離眼與了別的“見”。一切可能的“識”皆如是:并沒有一個獨立的感官識。

以你此刻看著屏幕的直接經驗為例:依世俗語言,你可以說“我看見電腦屏幕”。另一種說法是,有一個“見者”在“見”“所見”。但請看這屏幕:你的經驗里,真有三個獨立分離的部分嗎?抑或“見者—見—所見”僅是我們貼在經驗上的三個概念性標簽,而這三者在經驗中完全相依?

“見者—所見—見”皆是空、無實體。眼根、色法與眼識,都是同一經驗中互相依存的方面。你無法剝離其一而仍保有感官經驗——并無分離。《增支部》4.24《迦羅迦園經》說:
“因此,比丘們,如來看見應見之法時,不作‘已見’之認定,不作‘未見’之認定,不作‘應見’之認定,也不作‘見者’之認定;
聽聞應聞之法時,不作‘已聞’之認定,不作‘未聞’之認定,不作‘應聞’之認定,也不作‘聞者’之認定;
感受應感之法時,不作‘已感’之認定,不作‘未感’之認定,不作‘應感’之認定,也不作‘感者’之認定;
了知應知之法時,不作‘已知’之認定,不作‘未知’之認定,不作‘應知’之認定,也不作‘知者’之認定。” SuttaCentral

感官識并不能被隔離為分立獨存之物;其他相依諸法亦然。甚至我們賦予這些現象的名稱,也都只是依他起的約定之稱。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將經驗解讀為某種“宇宙一體”或“統一識”等等——那不過又是另一個空、依他起的標簽罷了。此番分析的要點,在于見到一切所指皆空,從而停止建構并界定一個“自我”。

正確修持“無我想”的目的,《增支部》7.49《第二想經》這樣陳說:
“諸比丘,于苦中修習并增上無我之想,具大果,大有益;它與不死相應,以不死為其究竟。”并說明,若此想已熟,則對“此有情身”與“一切外相”的“我所作”“我所取”已盡,超越我慢,寂靜善解脫;若未熟,則應如實知“不足”。(意旨同經文) SuttaCentral

這里觸及佛法最為微細的要點之一。簡言之:無明止息之時,“我見”的信念同步止息。既無可得之我,便無可死、可生之我。這就是“不死”的當下之義。佛陀對莫伽羅阇宣說的,正是此事(見上引)。 SuttaCentral

當完全舍棄一切引發“我”之誤執的潛在習氣——凡所有“我在”的觀念——便無有可死之我。對于“我所作”的思量之流一旦息止,便得其平息之安,彼安即離生老死之苦。《中部》140《界分別經》如是說:
“‘彼于思量之流不復流轉,彼之止息故,名為寂靜之智者。’……‘我在’是思量;……‘我將有/無/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皆是思量。思量是病、是癌、是箭。超越一切思量,彼即名為寂靜之智者。
又,寂靜之智者不生、不老、不死;彼不動搖,離貪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無余事。’” SuttaCentral

因此,當無明止息,與“不滿足”(苦)相系的整個緣起復合也隨之止息。當一切“我所作”“我所取”皆因戒、定、慧的圓滿一體化訓練而究竟舍離,此即離欲(virāga),即滅(nirodha),即寂滅(nibbāna),即無漏(anāsava),即不生(ajāta)、不成(abhūta)、不作(akata)、無為(asaṅkhata)、無盡(ananta)、不敗壞(apalokita),并且,確是“不死”(amata)。《相應部》43《無為相應》以整組同義名目,反復以“貪、恚、癡的滅盡”為定義加以說明(其中第 21 經題為“不敗壞經(Apalokita)”)。 SuttaCentral

無我想與七覺支(Satta Bojjhaṅgā)

對于“于苦中之無我想”的持續、專注修持,將漸次成就七覺支生起的最優條件。《相應部》46.73《無我經》明確逐條說明:
— 他以“于苦中之無我想”為依止,修習念覺支,依止離、無欲、止息,導致解脫放下
— 他以“于苦中之無我想”為依止,修習擇法覺支,依止離、無欲、止息,導致解脫放下
— 他以“于苦中之無我想”為依止,修習精進覺支,依止離、無欲、止息,導致解脫放下
— 他以“于苦中之無我想”為依止,修習喜覺支,依止離、無欲、止息,導致解脫放下
— 他以“于苦中之無我想”為依止,修習輕安覺支,依止離、無欲、止息,導致解脫放下
— 他以“于苦中之無我想”為依止,修習定覺支,依止離、無欲、止息,導致解脫放下
— 他以“于苦中之無我想”為依止,修習舍覺支,依止離、無欲、止息,導致解脫放下
如此修習與培育,便“具大果大益”。 SuttaCentral

http://measurelessmind.ca/nirodhasanna.html

止想(Nirodhasaññā)

“既無彼岸,亦無此岸,亦無兩岸;
離苦無縛,我稱之為婆羅門。”
——《法句經》385(意譯其旨)

當離欲之認知完全成熟而證得,不復可得之我、亦無可認同之所依時,即證得解脫的智與見(vimuttiñāṇadassana)。這是真正的內在寂靜(ajjhattasanti),是對“止”的圓滿認知。《增支部》10.60《吉利曼陀經》說:
“那么,阿難,什么是止想?在這里,阿難,比丘到森林、樹根處或空閑之地,如是審觀:‘此為寂靜,此為勝妙:即是一切行的息止,一切取的舍離,貪愛的滅盡,止,涅槃。’阿難,這就稱為止想。” SuttaCentral

這就是“無有動搖”(calita natthi)。《自說經》8.4《涅槃經》開示:
“無動搖則安隱;安隱則無傾向;無傾向則無來無去;無來無去則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則無此岸、無彼岸、亦無兩岸之間。唯此即是苦之盡。” SuttaCentral

這也是一切特定造作與意向的平息。《中部》140《界分別經》說:
“不向‘有’與‘無’而造作與意向;既不向‘有/無’而造作與意向,便不執著于此世任何事物;不執著則不興奮;不興奮則親證究竟涅槃;如是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無余事。’” SuttaCentral

這是一種“以無為自由”的解脫,由徹底認知無我而顯明。《自說經》1.10《婆希耶經》同樣總結:
“于見唯見,于聞唯聞,于所感唯所感,于所知唯所知……在那方面并無‘你’;既無‘你’,則不在那里;既不在那里,則不在此、不在彼,亦不在兩者之間。唯此即是苦之盡。” SuttaCentral

這即是圣者的解脫:貪愛與執取的消除。《中部》106《不動適宜經》以“不執而解脫之心”為“不死”。(旨同) The Open Buddhist University

這也是一種不費力的澄明:其識不住、不立(appatiṭṭhita viññāṇa)——即“不安立之識”。《相應部》22.53《方便經》說:
“當此識不建立、不增長、不造作,即解脫;解脫則安穩;安穩則滿足;滿足則不興奮;不興奮則親證究竟涅槃;如是了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無余事。’” SuttaCentral

更無任何尋求,更無個人議程;不再把任何法認同為“我”或將任何事物凝固為固定的依托點;既無“此”,亦無“彼”,亦無“兩者之間”。

覺悟之心是無量的(appamāṇacetasa),離一切“量度”(pamāṇa)。形象地說,覺者深邃(gambhīra)、無邊(appameyya)、不可測度(duppariyogāḷha),從“特定構造之識”(viññāṇasaṅkhāya)中得解脫(vimutta)。已“去”(atthaṅgata),無量之心即使當下亦不可追尋(ananuvejja);它不住于頭部、身體,或任何一處;它無大小、無形狀;它不是客體,也不是主體。正如虛空無相而不示,無量之心亦“不示相”(anidassana,注意:此處為“不示相”,并非“三解脫門”的“無相/animitta”);此澄明不為任何特定造作或意向所媒介。這是不受染的知:于見唯見,于聞唯聞,于所感唯所感,于所知唯所知;而于彼無有“你”。當然,這種解脫的智與見并非僅憑言辭即可充分指陳,它是“各自親證”(paccatta veditabba)。關于“不示相”等名相在《相應部》43 中與“無為、不死、吉祥、安隱、不敗壞”等并列為同義名目,可參該相應諸經匯編。 SuttaCentral

止想與七覺支(Satta Bojjhaṅgā)

對于“止想”的持續、專注修持,《相應部》46.76《止經》也逐條說明其與七覺支的相應關系:
— 他以“止想”為依止,修習念覺支,依止離、無欲、止息,導致解脫放下
— 他以“止想”為依止,修習擇法覺支,依止離、無欲、止息,導致解脫放下
— 他以“止想”為依止,修習精進覺支,依止離、無欲、止息,導致解脫放下
— 他以“止想”為依止,修習喜覺支,依止離、無欲、止息,導致解脫放下
— 他以“止想”為依止,修習輕安覺支,依止離、無欲、止息,導致解脫放下
— 他以“止想”為依止,修習定覺支,依止離、無欲、止息,導致解脫放下
— 他以“止想”為依止,修習舍覺支,依止離、無欲、止息,導致解脫放下
如是修習與培育,或得兩果之一:現法究竟智,或若有余執則得不還;并且“具大善利,得大解脫安隱,起大緊迫感,住大安樂”。 SuttaCentral

——
標簽:無我、佛陀、放下、上座部

Soh

繁體: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5/08/blog-post_22.html

英文(原文):http://greatawakeningtoreality.com/2012/09/great-resource-of-buddha-teachings.html

佛陀教法的伟大资源

苏合(Soh)

另见:
《涅槃的意义》
《佛法中的“不死”是什么?》
《什么是涅槃?》

更新:原网站已下线。但可在 Box.com 或 Scribd 获取副本: https://app.box.com/s/nxby5606lbaei9oudiz6xsyrdasacqph / 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274168728/Measureless-Mind

当我发现 “Measureless Mind(无量心智)” 这个网站时,我心想:哇,多么伟大的佛陀教法资源!这对一切修行者都是极有价值的资料。编排精良、呈现清晰、面面俱到,并对巴利经典中的佛陀原始教法配以恰当评注,作者是 Geoff(在 dharmawheel 的网名是 jnana,在 dhammawheel 是 nana)。如同我经常引用的堪布南卓/麦尔康(Loppon Namdrol/Malcolm),Geoff(其修行背景更偏向大手印与上座部)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佛教学者—修行者,我常常怀着浓厚兴趣阅读他的文章。

我把其中两篇文章(我从头到尾读完了整个网站,强烈推荐他人也如此阅读)发给 Thusness。Thusness 也评论说:“两篇文章都写得非常好。放到博客上。”又说:“那个网站是极好的资源。”

http://measurelessmind.ca/anattasanna.html

无我想(Anattasaññā)

“莫伽罗阇啊,观此世间,见其空寂,恒常正念;
灭除我见,便能超越死。
如是观世间者,不为阎摩王所见。”
——《经集》5.15《问莫伽罗阇童子经》 SuttaCentral

关于“无我想”的观修,《增支部》10.60《吉利曼陀经》这样说:
“那么,阿难,什么是无我想?在这里,阿难,比丘到森林、树根处或空闲之地,如是审观:‘眼无我,色无我;耳无我,声无我;鼻无我,香无我;舌无我,味无我;身无我,触无我;意无我,法无我。’他便如是就六内外处而住于无我之观。阿难,这就称为无我想。” SuttaCentral

在修行中,我们需要在直接经验里识别这种“无我”:当“见”时,是可见之色、眼根与眼识的聚合;当“闻”时,是声音、耳根与耳识的聚合;当“触”时,是触受、身根与身识的聚合;当“思”时,是念头、意根与意识的聚合。这些过程只是通过“触”而起:当某一根门与某一所缘相触,对应的识便生起。此全程依“此缘性”(idappaccayatā,特定缘起)而发生。并无独立、完全自主的能作之我在操控这一切。

一个独立自主的“我”,按定义应当是:
1)常住;2)可满足;3)不受病患;4)完全自决(对自身具有彻底的自主掌控)。
因此,被否定的,是一个常住而可满足、不受老病死侵的“我”。正如《相应部》22.59《五比丘经》(节录)所说:
“诸比丘,色、受、想、行、识皆无我。若色、受、想、行、识是我,则色、受、想、行、识就不会导致病患。”同时:“谁也不能令其‘当如是’或‘不当如是’。” SuttaCentral

通过持续而专注的观修,我们所见只是无常的过程:缘起而生,并非完全自决。首先,我们清楚见到身心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继而见到凡无常者皆不可满足,不能提供持久的快乐;于是了知:一切无常而不可满足的身心法皆无我——它们不能作为“我”的根据,因为“我”按定义应当是常住且(人们希望)可满足的。这一“观无常—观苦—观无我”的次第关系,可用示意图来说明(原文处为图示)。

当无我之认知成熟,“主体”与“客体”的两面在经验中都被腾空。我们领会到:对于身心以及一切外在表相的“我所作”“我所取”,其实是迷误。无我之认知一旦彻底成就,便不再有可被主观执取所对应的实在所指。凡所见,唯是“所见”(diṭṭhamatta);凡所闻、凡所感,唯是“所闻”(sutamatta)与“所感”(mutamatta);凡所知,唯是“所知”(viññātamatta)。《自说经》1.10《婆希耶经》这样说:
“于见唯见,于闻唯闻,于所感唯所感,于所知唯所知。婆希耶,你应如是训练。
当你于见唯见、于闻唯闻、于所感唯所感、于所知唯所知之时,那么,在那方面并无‘你’。既然在那方面并无‘你’,你就不在那里。既然你不在那里,你既不在此,也不在彼,也不在两者之间。唯此即是苦之尽。” SuttaCentral

当无我可得时,经验便变得极其简明、直接、无杂染。当“见”时,只是色—眼—眼识的聚合,如是而已;并没有一个分离的“见者”。所谓“见者”,完全依“所见”而有;没有脱离“所见”的“见者”。并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体或自我。

对于“所缘”亦然。所谓“所见”,完全依眼根与眼识而有;没有脱离眼根与了别的“所见”。一切可能的“所缘”皆如是: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客体。

对于“识”亦然。所谓“见”,完全依眼与色而有;没有脱离眼与了别的“见”。一切可能的“识”皆如是:并没有一个独立的感官识。

以你此刻看着屏幕的直接经验为例:依世俗语言,你可以说“我看见电脑屏幕”。另一种说法是,有一个“见者”在“见”“所见”。但请看这屏幕:你的经验里,真有三个独立分离的部分吗?抑或“见者—见—所见”仅是我们贴在经验上的三个概念性标签,而这三者在经验中完全相依?

“见者—所见—见”皆是空、无实体。眼根、色法与眼识,都是同一经验中互相依存的方面。你无法剥离其一而仍保有感官经验——并无分离。《增支部》4.24《迦罗迦园经》说:
“因此,比丘们,如来看见应见之法时,不作‘已见’之认定,不作‘未见’之认定,不作‘应见’之认定,也不作‘见者’之认定;
听闻应闻之法时,不作‘已闻’之认定,不作‘未闻’之认定,不作‘应闻’之认定,也不作‘闻者’之认定;
感受应感之法时,不作‘已感’之认定,不作‘未感’之认定,不作‘应感’之认定,也不作‘感者’之认定;
了知应知之法时,不作‘已知’之认定,不作‘未知’之认定,不作‘应知’之认定,也不作‘知者’之认定。” SuttaCentral

感官识并不能被隔离为分立独存之物;其他相依诸法亦然。甚至我们赋予这些现象的名称,也都只是依他起的约定之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将经验解读为某种“宇宙一体”或“统一识”等等——那不过又是另一个空、依他起的标签罢了。此番分析的要点,在于见到一切所指皆空,从而停止建构并界定一个“自我”。

正确修持“无我想”的目的,《增支部》7.49《第二想经》这样陈说:
“诸比丘,于苦中修习并增上无我之想,具大果,大有益;它与不死相应,以不死为其究竟。”并说明,若此想已熟,则对“此有情身”与“一切外相”的“我所作”“我所取”已尽,超越我慢,寂静善解脱;若未熟,则应如实知“不足”。(意旨同经文) SuttaCentral

这里触及佛法最为微细的要点之一。简言之:无明止息之时,“我见”的信念同步止息。既无可得之我,便无可死、可生之我。这就是“不死”的当下之义。佛陀对莫伽罗阇宣说的,正是此事(见上引)。 SuttaCentral

当完全舍弃一切引发“我”之误执的潜在习气——凡所有“我在”的观念——便无有可死之我。对于“我所作”的思量之流一旦息止,便得其平息之安,彼安即离生老死之苦。《中部》140《界分别经》如是说:
“‘彼于思量之流不复流转,彼之止息故,名为寂静之智者。’……‘我在’是思量;……‘我将有/无/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皆是思量。思量是病、是癌、是箭。超越一切思量,彼即名为寂静之智者。
又,寂静之智者不生、不老、不死;彼不动摇,离贪求……‘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无余事。’” SuttaCentral

因此,当无明止息,与“不满足”(苦)相系的整个缘起复合也随之止息。当一切“我所作”“我所取”皆因戒、定、慧的圆满一体化训练而究竟舍离,此即离欲(virāga),即灭(nirodha),即寂灭(nibbāna),即无漏(anāsava),即不生(ajāta)、不成(abhūta)、不作(akata)、无为(asaṅkhata)、无尽(ananta)、不败坏(apalokita),并且,确是“不死”(amata)。《相应部》43《无为相应》以整组同义名目,反复以“贪、恚、痴的灭尽”为定义加以说明(其中第 21 经题为“不败坏经(Apalokita)”)。 SuttaCentral

无我想与七觉支(Satta Bojjhaṅgā)

对于“于苦中之无我想”的持续、专注修持,将渐次成就七觉支生起的最优条件。《相应部》46.73《无我经》明确逐条说明:
— 他以“于苦中之无我想”为依止,修习念觉支,依止离、无欲、止息,导致解脱放下
— 他以“于苦中之无我想”为依止,修习择法觉支,依止离、无欲、止息,导致解脱放下
— 他以“于苦中之无我想”为依止,修习精进觉支,依止离、无欲、止息,导致解脱放下
— 他以“于苦中之无我想”为依止,修习喜觉支,依止离、无欲、止息,导致解脱放下
— 他以“于苦中之无我想”为依止,修习轻安觉支,依止离、无欲、止息,导致解脱放下
— 他以“于苦中之无我想”为依止,修习定觉支,依止离、无欲、止息,导致解脱放下
— 他以“于苦中之无我想”为依止,修习舍觉支,依止离、无欲、止息,导致解脱放下
如此修习与培育,便“具大果大益”。 SuttaCentral

http://measurelessmind.ca/nirodhasanna.html

止想(Nirodhasaññā)

“既无彼岸,亦无此岸,亦无两岸;
离苦无缚,我称之为婆罗门。”
——《法句经》385(意译其旨)

当离欲之认知完全成熟而证得,不复可得之我、亦无可认同之所依时,即证得解脱的智与见(vimuttiñāṇadassana)。这是真正的内在寂静(ajjhattasanti),是对“止”的圆满认知。《增支部》10.60《吉利曼陀经》说:
“那么,阿难,什么是止想?在这里,阿难,比丘到森林、树根处或空闲之地,如是审观:‘此为寂静,此为胜妙:即是一切行的息止,一切取的舍离,贪爱的灭尽,止,涅槃。’阿难,这就称为止想。” SuttaCentral

这就是“无有动摇”(calita natthi)。《自说经》8.4《涅槃经》开示:
“无动摇则安隐;安隐则无倾向;无倾向则无来无去;无来无去则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则无此岸、无彼岸、亦无两岸之间。唯此即是苦之尽。” SuttaCentral

这也是一切特定造作与意向的平息。《中部》140《界分别经》说:
“不向‘有’与‘无’而造作与意向;既不向‘有/无’而造作与意向,便不执着于此世任何事物;不执着则不兴奋;不兴奋则亲证究竟涅槃;如是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无余事。’” SuttaCentral

这是一种“以无为自由”的解脱,由彻底认知无我而显明。《自说经》1.10《婆希耶经》同样总结:
“于见唯见,于闻唯闻,于所感唯所感,于所知唯所知……在那方面并无‘你’;既无‘你’,则不在那里;既不在那里,则不在此、不在彼,亦不在两者之间。唯此即是苦之尽。” SuttaCentral

这即是圣者的解脱:贪爱与执取的消除。《中部》106《不动适宜经》以“不执而解脱之心”为“不死”。(旨同) The Open Buddhist University

这也是一种不费力的澄明:其识不住、不立(appatiṭṭhita viññāṇa)——即“不安立之识”。《相应部》22.53《方便经》说:
“当此识不建立、不增长、不造作,即解脱;解脱则安稳;安稳则满足;满足则不兴奋;不兴奋则亲证究竟涅槃;如是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无余事。’” SuttaCentral

更无任何寻求,更无个人议程;不再把任何法认同为“我”或将任何事物凝固为固定的依托点;既无“此”,亦无“彼”,亦无“两者之间”。

觉悟之心是无量的(appamāṇacetasa),离一切“量度”(pamāṇa)。形象地说,觉者深邃(gambhīra)、无边(appameyya)、不可测度(duppariyogāḷha),从“特定构造之识”(viññāṇasaṅkhāya)中得解脱(vimutta)。已“去”(atthaṅgata),无量之心即使当下亦不可追寻(ananuvejja);它不住于头部、身体,或任何一处;它无大小、无形状;它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正如虚空无相而不示,无量之心亦“不示相”(anidassana,注意:此处为“不示相”,并非“三解脱门”的“无相/animitta”);此澄明不为任何特定造作或意向所媒介。这是不受染的知:于见唯见,于闻唯闻,于所感唯所感,于所知唯所知;而于彼无有“你”。当然,这种解脱的智与见并非仅凭言辞即可充分指陈,它是“各自亲证”(paccatta veditabba)。关于“不示相”等名相在《相应部》43 中与“无为、不死、吉祥、安隐、不败坏”等并列为同义名目,可参该相应诸经汇编。 SuttaCentral

止想与七觉支(Satta Bojjhaṅgā)

对于“止想”的持续、专注修持,《相应部》46.76《止经》也逐条说明其与七觉支的相应关系:
— 他以“止想”为依止,修习念觉支,依止离、无欲、止息,导致解脱放下
— 他以“止想”为依止,修习择法觉支,依止离、无欲、止息,导致解脱放下
— 他以“止想”为依止,修习精进觉支,依止离、无欲、止息,导致解脱放下
— 他以“止想”为依止,修习喜觉支,依止离、无欲、止息,导致解脱放下
— 他以“止想”为依止,修习轻安觉支,依止离、无欲、止息,导致解脱放下
— 他以“止想”为依止,修习定觉支,依止离、无欲、止息,导致解脱放下
— 他以“止想”为依止,修习舍觉支,依止离、无欲、止息,导致解脱放下
如是修习与培育,或得两果之一:现法究竟智,或若有余执则得不还;并且“具大善利,得大解脱安隐,起大紧迫感,住大安乐”。 SuttaCentral

——
标签:无我、佛陀、放下、上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