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5/08/blog-post_89.html
英文: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5/08/chatgpt-5-thinkings-translation-of.html
ChatGPT 5 思維模式根據來自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5/04/ai-gemini-prompt-to-translate-atr-blog.html 的提示,將《巴希耶經》和《迦羅迦經》從巴利文原文翻譯成中文。
Bahiya Sutta
《自說經》1.10 〈婆希耶經〉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那時,穿樹皮衣的婆希耶住在海邊的蘇波羅迦,受人敬重、恭敬、尊崇、供養,獲得衣、食、住處以及病緣藥等資具。他在獨處靜居時心里生起這樣的念頭:“凡是這個世界中已是阿羅漢或已入阿羅漢道的人,我也是其中之一。”
這時,有一位天神——曾是婆希耶的親屬——憐憫他、愿意利益他,以自己的心知他心中的思惟,前來對他說:“婆希耶,你不是阿羅漢,也沒有入阿羅漢道;而且你并沒有那種能令你成阿羅漢或入阿羅漢道的修行。”
婆希耶問:“那么,在這個與諸天同在的世界里,誰是阿羅漢,誰已入阿羅漢道?”天神說:“婆希耶,北方有座城市名叫舍衛。那里當下有位世尊住世,他是阿羅漢、正等正覺。那位世尊確是真正的阿羅漢,他為成就阿羅漢而說法。”
婆希耶受天神策勵,立即從蘇波羅迦出發,一路每處只住一晚,來到舍衛城,前往祇樹給孤獨園。那時,許多比丘在露地經行。婆希耶走近他們問道:“各位尊者,如今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住在哪里?我們想見那位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比丘們說:“婆希耶,世尊已經進城托缽了。”
婆希耶便迅速離開祇園,進入舍衛城,看見世尊在城中托缽:儀容可親,見者歡悅;諸根寂靜,心亦寂靜;已得最上調伏與寂止;已調善護,攝持諸根,是一位大龍(nāga)。見到后,他上前在世尊足前頂禮,說道:“愿世尊為我說法;愿善逝為我說法,使我長久得利益、得安樂。”
世尊對婆希耶說:“婆希耶,現在不是時候,我已進城托缽。”
第二次,婆希耶說:“世尊與我二人的生命無常難測。愿世尊為我說法;愿善逝為我說法,使我長久得利益、得安樂。”世尊第二次說:“婆希耶,現在不是時候,我已進城托缽。”
第三次,婆希耶又說:“世尊與我二人的生命無常難測。愿世尊為我說法;愿善逝為我說法,使我長久得利益、得安樂。”
“因此,婆希耶,你應這樣學習:于見唯見,于聞唯聞,于所感唯所感,于所知唯所知。婆希耶,你應當這樣學習。若對你而言,于見唯見,于聞唯聞,于所感唯所感,于所知唯所知;那么,于彼無有你。既于彼無有你,則不在彼;既不在彼,則不在此、不在彼,亦不在兩者之間。唯此即是苦之盡。”
于是,世尊以這簡短的說法開示,婆希耶當下不取著,心從諸漏中解脫。
世尊給了婆希耶這番簡要教誡后就離開了。不久,世尊剛離去,一頭護犢的母牛把婆希耶頂死。
世尊在舍衛城托缽,食后回程,和許多比丘一起出城,看見婆希耶已經去世。見狀,世尊對比丘們說:“比丘們,把婆希耶的遺體抬到擔架上,抬出去火化,并為他建一座塔。你們的同梵行者圓寂了。”
“是,世尊。”比丘們遵命行事,把遺體抬出火化,又為他建塔,然后前往世尊處,頂禮后在一旁坐下,說道:“世尊,樹皮衣婆希耶的遺體已火化,塔也建好了。他的去處、后世如何?”世尊說:“比丘們,婆希耶是智者,依法隨法而行,也沒有在法上擾亂于我。比丘們,樹皮衣婆希耶已究竟寂滅。”
這時,世尊了知其義,當下說此自說偈:
“那里水與地,
火與風都立足不住;
群星不照耀,
太陽不出現;
月亮也不映照,
那里沒有黑暗。
當牟尼婆羅門,
以自身智慧親證時,
于色與無色,
于樂與苦,
都得解脫。”
**第十。**這首自說偈也是世尊所說,我如此聽聞。
第一品:菩提品。
品頌:三菩提、尼拘陀;諸長老與迦葉;波婆、僧伽摩吉、發結行者;以及婆希耶——合為十首。
增支部4集24經
黑園經
Kāḷakārāmasutta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娑伽多(Saketa)的迦羅迦園(Kāḷakārāma)。當時,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諸比丘應答。世尊說:
“比丘們,在這個與諸天、魔、梵天同在的世間,在這包含沙門、婆羅門、諸天與人類的眾類當中,凡是所見、所聞、所感、所知、所達、所求、由心探究的一切——我都知道。比丘們,凡是所見、所聞、所感、所知、所達、所求、由心探究的一切——我已親證知。那是如來所知,然而如來不立于彼。
“比丘們,若我說:‘對于這世間凡所見、所聞、所感、所知、所達、所求、由心探究的一切,我不知道,’那就是我的妄語。若我說:‘我既知道又不知道,’也是同樣不當。若我說:‘我既非知道,也非不知道,’那對我來說是過失。
“因此,比丘們,如來看見應見之法時,不作‘已見’之認定,不作‘未見’之認定,不作‘應見’之認定,也不作‘見者’之認定;
“聽聞應聞之法時,不作‘已聞’之認定,不作‘未聞’之認定,不作‘應聞’之認定,也不作‘聞者’之認定;
“感受應感之法時,不作‘已感’之認定,不作‘未感’之認定,不作‘應感’之認定,也不作‘感者’之認定;
“了知應知之法時,不作‘已知’之認定,不作‘未知’之認定,不作‘應知’之認定,也不作‘知者’之認定。
“因此,比丘們,就在所見、所聞、所感、所知諸法之中,如來是如是者(tādī),唯是那樣;并且我說:除此如是之安住外,別無更高或更勝妙的安住。
“凡任何所見、所聞、或所感,
被他人執為真實的,
如是者在自我約束者之中,
不向他人宣稱它為真,亦不宣稱為妄。
既已預見這支箭,
眾生于彼黏著執取;
‘我知,我見,正是如此。’——
如來對此無有執著。”
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