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繁體: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5/08/blog-post_46.html

英文: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5/08/chatgpt-5-thinkings-translation-of.html


ChatGPT 5 思维模式根据来自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5/04/ai-gemini-prompt-to-translate-atr-blog.html 的提示,将《巴希耶经》和《迦罗迦经》从巴利文原文翻译成中文。

Bahiya Sutta

《自说经》1.10 〈婆希耶经〉(简体修订版)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那时,穿树皮衣的婆希耶住在海边的苏波罗迦,受人敬重、恭敬、尊崇、供养,获得衣、食、住处以及病缘药等资具。他在独处静居时心里生起这样的念头:“凡是这个世界中已是阿罗汉或已入阿罗汉道的人,我也是其中之一。”

这时,有一位天神——曾是婆希耶的亲属——怜悯他、愿意利益他,以自己的心知他心中的思惟,前来对他说:“婆希耶,你不是阿罗汉,也没有入阿罗汉道;而且你并没有那种能令你成阿罗汉或入阿罗汉道的修行。”

婆希耶问:“那么,在这个与诸天同在的世界里,谁是阿罗汉,谁已入阿罗汉道?”天神说:“婆希耶,北方有座城市名叫舍卫。那里当下有位世尊住世,他是阿罗汉、正等正觉。那位世尊确是真正的阿罗汉,他为成就阿罗汉而说法。”

婆希耶受天神策励,立即从苏波罗迦出发,一路每处只住一晚,来到舍卫城,前往祇树给孤独园。那时,许多比丘在露地经行。婆希耶走近他们问道:“各位尊者,如今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住在哪里?我们想见那位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比丘们说:“婆希耶,世尊已经进城托钵了。”

婆希耶便迅速离开祇园,进入舍卫城,看见世尊在城中托钵:仪容可亲,见者欢悦;诸根寂静,心亦寂静;已得最上调伏与寂止;已调善护,摄持诸根,是一位大龙(nāga)。见到后,他上前在世尊足前顶礼,说道:“愿世尊为我说法;愿善逝为我说法,使我长久得利益、得安乐。”

世尊对婆希耶说:“婆希耶,现在不是时候,我已进城托钵。”

第二次,婆希耶说:“世尊与我二人的生命无常难测。愿世尊为我说法;愿善逝为我说法,使我长久得利益、得安乐。”世尊第二次说:“婆希耶,现在不是时候,我已进城托钵。”

第三次,婆希耶又说:“世尊与我二人的生命无常难测。愿世尊为我说法;愿善逝为我说法,使我长久得利益、得安乐。”

“因此,婆希耶,你应这样学习:于见唯见,于闻唯闻,于所感唯所感,于所知唯所知。婆希耶,你应当这样学习。若对你而言,于见唯见,于闻唯闻,于所感唯所感,于所知唯所知;那么,于彼无有你。既于彼无有你,则不在彼;既不在彼,则不在此、不在彼,亦不在两者之间。唯此即是苦之尽。”

于是,世尊以这简短的说法开示,婆希耶当下不取着,心从诸漏中解脱。

世尊给了婆希耶这番简要教诫后就离开了。不久,世尊刚离去,一头护犊的母牛把婆希耶顶死。

世尊在舍卫城托钵,食后回程,和许多比丘一起出城,看见婆希耶已经去世。见状,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把婆希耶的遗体抬到担架上,抬出去火化,并为他建一座塔。你们的同梵行者圆寂了。”

“是,世尊。”比丘们遵命行事,把遗体抬出火化,又为他建塔,然后前往世尊处,顶礼后在一旁坐下,说道:“世尊,树皮衣婆希耶的遗体已火化,塔也建好了。他的去处、后世如何?”世尊说:“比丘们,婆希耶是智者,依法随法而行,也没有在法上扰乱于我。比丘们,树皮衣婆希耶已究竟寂灭。”

这时,世尊了知其义,当下说此自说偈:


“那里水与地,

火与风都立足不住;

群星不照耀,

太阳不出现;

月亮也不映照,

那里没有黑暗。


当牟尼婆罗门,

以自身智慧亲证时,

于色与无色,

于乐与苦,

都得解脱。”


**第十。**这首自说偈也是世尊所说,我如此听闻。

第一品:菩提品。

品颂:三菩提、尼拘陀;诸长老与迦叶;波婆、僧伽摩吉、发结行者;以及婆希耶——合为十首。



增支部4集24经

黑园经


Kāḷakārāmasutta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娑伽多(Saketa)的迦罗迦园(Kāḷakārāma)。当时,世尊召唤比丘们:“比丘们。”

“尊师。”诸比丘应答。世尊说:

“比丘们,在这个与诸天、魔、梵天同在的世间,在这包含沙门、婆罗门、诸天与人类的众类当中,凡是所见、所闻、所感、所知、所达、所求、由心探究的一切——我都知道。比丘们,凡是所见、所闻、所感、所知、所达、所求、由心探究的一切——我已亲证知。那是如来所知,然而如来不立于彼。

“比丘们,若我说:‘对于这世间凡所见、所闻、所感、所知、所达、所求、由心探究的一切,我不知道,’那就是我的妄语。若我说:‘我既知道又不知道,’也是同样不当。若我说:‘我既非知道,也非不知道,’那对我来说是过失。


“因此,比丘们,如来看见应见之法时,不作‘已见’之认定,不作‘未见’之认定,不作‘应见’之认定,也不作‘见者’之认定;

“听闻应闻之法时,不作‘已闻’之认定,不作‘未闻’之认定,不作‘应闻’之认定,也不作‘闻者’之认定;

“感受应感之法时,不作‘已感’之认定,不作‘未感’之认定,不作‘应感’之认定,也不作‘感者’之认定;

“了知应知之法时,不作‘已知’之认定,不作‘未知’之认定,不作‘应知’之认定,也不作‘知者’之认定。


“因此,比丘们,就在所见、所闻、所感、所知诸法之中,如来是如是者(tādī),唯是那样;并且我说:除此如是之安住外,别无更高或更胜妙的安住。


“凡任何所见、所闻、或所感,

被他人执为真实的,

如是者在自我约束者之中,

不向他人宣称它为真,亦不宣称为妄。

既已预见这支箭,

众生于彼黏着执取;

‘我知,我见,正是如此。’——

如来对此无有执著。”


第四。

Labels: , , | edit post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