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Forest monk meditating

 
请看: Thusness “真如”/PasserBy “过路人”开悟的七个阶段 -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usness/PasserBy's Sev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原文:My commentary on Bahiya Sutta

2010年10月 帖子:


原贴作者 simpo_ (Sim Pern Chong):


嗨 Beautiful951,  首先,我想声明我还在学习中,所以只能分享我个人的看法。  请带着保留的态度阅读。  空性(Emptiness)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可以从经验中生起的洞见。  最好是亲身去体验它,因为在洞见生起的前后,它对心智来说仍然可能是“难以置信”的。  空性很难体验到,通常无我(no-self)的证悟会先于空性。


如前所述,无我会更容易证得。  我会在这里概略地描述无我/无我的洞见。  在做内观禅修(insight meditation)时,人们可能会意识到感官经验(包括心理行蕴/思维)是相互独立地生起和灭去的。  也就是说,见只是见,闻只是闻,思只是思,它们都在独立地流动。  随着这种观察,人们会意识到并没有一个“我”把所有这些感官经验聚合在一起。  我们最初假定的“我”,仅仅是这些生灭的感官经验以及聚焦于它们的注意力。


至于空性,它需要对意识进行更深入的穿透。  空性揭示了万法根本不是物理的和实有的……而是“全息式统一”的。  没办法准确地描述它,因为那不是一个对其无觉知的心智所能思考的方式。  就像无我的初步洞见一样,空性是一次范式转移……朝向对实相(Reality)真理更清晰的看见。


请理解,见到空性并不是故事的结局。  至少,对我的情况来说不是。  我目前正在处理剩余的烦恼。  这并不意味着我需要强行去除它们。  强行的意志只会导致压抑。  相反,“方法”是去觉察并对任何生起的事物保持平等心(equanimous),以便让它们自然地灭去。  这种“觉察”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  致意




Soh 回复:  谢谢分享……  你说“见只是见”时,让我想起了《婆希耶经》(Bahiya Sutta)……  http://awakeningtoreality.blogspot.com/2008/01/ajahn-amaro-on-non-duality-and.html


在所见中,只有所见,  在所闻中,只有所闻,  在所觉中,只有所觉,  在所知中,只有所知。  因此你应该看到  确实无一物在此;  婆希耶,这就是你应该如何训练自己。  婆希耶,既然对你来说  在所见中,只有所见,  在所闻中,只有所闻,  在所觉中,只有所觉,  在所知中,只有所知,  并且你看到确实无一物在此,  你因此将看到  确实无一物在那儿。  当你看到确实无一物在那儿时,  你将看到  你因此既不处于此世,  也不处于彼世,  也不在  两者之间的任何地方。  单单这即是苦的止息。”(自说经 1.10)


-----  我自己的评论:  非二元是非常简单、明显且直接的……然而却总是被错过!  这是由于我们通常的二元事物框架中有一个非常根本的缺陷……以及我们对二元性根深蒂固的信念。


在所见中,就只是所见!  它是完全非二元的……并没有“所见 + 一个在此处看着所见的感知者”……  所见恰恰就是“见”本身!  并没有两样或三样东西:见者、见和所见。  这种分裂完全是概念性的(虽然被当成了现实)……它是由于将直接经验(如视觉或声音)参照回一个中心点而得出的结论。  这个中心点可能是一种模糊的身份认同并收缩到某人的身心中(而这个“体内的身份认同中心”可能像是位于你眼睛后方两英寸处,或在下半身,或其他地方),或者这个中心点可能是对先前某种非二元体认或确证的认同,比如“我是”(I AM)或“永恒见证者”(Eternal Witness)的体验/证悟。  甚至可能是一个人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稳定性,可以在所有经验中仅仅安住在无形的存在感(Beingness)状态中,但如果他们执着于这种无形的定(samadhi)或“最纯粹的临在(Presence)状态”,他们就会错过一个事实:他们不仅仅是无形的纯粹存在,他们/存在也是宇宙万物在念念生灭……  而当一个人将自己认同为这个躲在所见背后并与之分离的实体时,这就阻碍了对“显现”和“无我”是什么的直接体验。


但在直接经验中,根本不是那样的:在直接经验中没有什么主客二元对立……只有“这个”——所见、所闻、所觉、所知。  在自我参照之前,这就是存在于其本初清净(primordial purity)中的东西。


所以,在所见中,就只是“那个”!  风景、树木、道路等等……但是当我把这些标记为这类事物,而不是使用一个更主观的术语如“正在体验”时……它们往往会通过想象构建出一个客观世界,这个世界是在“外面”的,由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并被距离隔开的多个不同物体组成的。


但是不,佛陀说:在所见中,只是所见!  没有东西在“这里”(除了所见之外)……也没有东西在“那里”(好像所见是一个在外面的客观现实)。  从事物的逻辑框架来看,世界是由距离、深度、实体、物体、时间、空间等等组成的,但是如果你拿走“自我”这个参照点……就仅仅是对“如是”(任何显现之物)的纯粹意识(Pure Consciousness of What Is),没有距离或割裂。  你至少需要两个参照点来测量距离……但是所有的参照点(无论是一个显现的主观自我还是一个显现的外部物体)完全都是虚幻的和概念性的。  如果这里没有“自我”,而且你同等地是一切……还有什么距离可言?  没有自我,就没有“外面”……


所见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它就是“是”……  只有纯粹的见,纯粹的闻,一切都在升起而没有外部参照,除了风景就是那个没有见者的“见”,声音就是那个没有闻者的“闻”(反之亦然:“闻”就是声音,就是显现)。


但即使是“闻”、“见”、“觉察”(awareness)这些词,也会构建出一个关于“觉察”是什么的意象……  好像真的有一个叫做“闻”或“见”或“觉察”的实体保持不变且恒常。  但是……如果你去参究“我正在如何体验活着的当下?”,或“我正在如何体验听的当下?”,或“我正在如何体验看的当下?”或“我正在如何体验觉察的当下?”  关于“活着”、“闻”、“见”、“觉察”的所有狗屁概念、构造和意象,都会在对任何生起之物的直接体验中消融……仅仅是“见只是见,闻只是闻,思只是思,它们都在独立地流动”,并“没有一个自我把所有这些感官经验聚合在一起”。  如果读者觉得我的解释有点太难掌握,请阅读阿姜·阿马罗(Ajahn Amaro)的链接,因为他解释得比我好多了。


---  Soh 的注:  上面的文章是我在2010年10月初步证悟无我(Anatta/Anatman)后不久写的。  下面是一些来自 Thusness/John Tan 的额外见解,可以进一步丰富上述的体验性洞见:  (摘自 Thusness 2004年至2012年的对话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19/01/thusnesss-conversation-between-2004-to.html


Thusness  自2004年12月起发布 541 篇帖子  2010年10月17日,下午 12:42


嗨 AEN,  刚设法浏览了你过去发的几篇帖子。  它们非常有见地。  总的来说,你开始在瞬息万变的现象中体验到你在“存在的确定性”(certainty of being)中所描述的那种无形临在的“味道”。  这就是我所说的把“这个”从背景(无形)带到前景(有形)。  这也是我所说的在有形中的“觉察(Awareness)的质地和纹理”。  以下是读完这些帖子后想到的一些点。  我只是把其中一些记下来以供分享。


1. 一味(One Taste)  你提到了“一味”,但请注意,你所体验到的只是光明之体(luminous essence)的“同一味”,而非空性(Emptiness nature)的“同一味”。  我使用“体(essence)”这个词的方式与大圆满(Dzogchen)不同。  在大圆满中,光明是“性(nature)”,而空是“体(essence)”。  既然我视空性为“在任何升起之物中本质(essence)的缺席”,我觉得用大圆满的方式表达不太合适。


2. “明显且直接……然而却总是被错过!”  我喜欢你的表达方式,非常贴切。  然而,我感觉你可能低估了“根深蒂固于意识中”的力量和完整含义。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我们就不会明白什么是“习气”(latent tendencies)。  试着想象“某人”就站在你面前,但你却看不见他,因为你处于一个种植在你意识最深处的魔法咒语之下。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种深层的潜伏,那么无论证悟了什么,都仅仅是表面的理解。  日复一日,这些倾向总是在运作。  你可能想要问问自己,即便在 PCE(纯粹意识体验)模式下,这些深层的潜伏是否也会找到浮现的途径?


3. 感觉宇宙、纯粹意识、纯粹五蕴  “你不仅仅是无形的临在/知者/意识……你是一切有形,你是正在‘宇宙着’的宇宙,你是念念生起的一切,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非二元体验……  并没有一个背景般的觉察和发生在觉察中的前景现象……永远只有前景的纯粹意识,无论是在无形模式下体验到的纯粹存在(例如‘我是’,即 Thusness 所说的‘思维领域’),还是在所有有形中……  把非二元体验变成一种背景,仅仅是试图捕捉并实体化纯粹意识的一个瞬间。”


我记得几年前在 Simpo 的论坛上给他写过这个。  这与他“感到轻盈和失重”的体验有关。  这也关系到身心脱落(mind-body drop)和你关于“透明”的梦。  变得“轻盈、失重和透明”是消解身体构造(body-construct)的结果。  从“大我/小我”(Self/self)到无我(no-self),这是一个相当明显的对比。  在你写下这些之前,你应该也体验过这一点,否则你就太专注于“现实”(actuality)的“光辉和光明”了。


另一方面,感觉“宇宙”与“身份”和“人格”的解构有关。  你必须对什么样的“解构”导致什么样的体验有更清晰的洞见。


粗体部分的文字表达得很好,但要知晓意识的缘起性(dependent originated nature)。  确实有对五蕴和十八界之本初清净(primordial purity)的体验,但并没有一个被称为“纯粹意识”的“基质背景”。  自我感消融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互即互入(inter-penetration)感。


4. 无动作者与光明的强度  在所见中,就只是所见!它是完全非二元的……并没有“所见 + 一个在此处看着所见的感知者”……所见恰恰就是“见”本身!并没有两样或三样东西:见者、见和所见。这种分裂完全是概念性的(虽然被当成了现实)……  表达得很好!  但在随后的段落中,你说:  “关于‘活着’、‘闻’、‘见’、‘觉察’的所有狗屁概念、构造和意象,都会在对任何生起之物的直接体验中消融……仅仅是‘见只是见,闻只是闻,思只是思,它们都在独立地流动’,并‘没有一个自我把所有这些感官经验聚合在一起’”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5/04/anattaemptinessmahaordinarinessspontane.html 这篇文章中,我提到了那两个偈颂。  有无动作者(no-agent)的面向,也有光明的强度(intensity of luminosity)的面向。  我发现你目前的体验仍然集中在光明(luminosity)的面向。  你正在直接体验任何发生的无缝性,在那里无法划出清晰的主客分裂界线。  你意识到边界纯粹是虚幻的,并且清楚导致这种分裂的原因,但在我看来,那仍然不是无我(anatta)之体验性洞见的“本质”(essence)。  说“在思考和思考者之间没有分裂,思考本身就是‘我’”,与说“只有思考,没有思考者”,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你必须意识到,拥有即时和直接的体验但二元框架依然完好,与用缘起(DO)完全取代二元框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体验性洞见;你可能想要进一步探究,从“它们都在独立地流动”走向“在无缝的相互依存中显现”。


5. “我正在如何体验活着的当下?”(HAIETMOBA)  但是……如果你去参究“我正在如何体验活着的当下?”,或“我正在如何体验听的当下?”,或“我正在如何体验看的当下?”或“我正在如何体验觉察的当下?”  “我正在如何体验活着的当下?”(HAIETMOBA)是 AF(Actual Freedom)的关键问题。  我不会对此发表评论,但它与“在不使用任何‘我’的符号的情况下,‘我’是如何被体验的?”这个问题有何不同?  还有它与“我是谁?”——那个导致你证悟“我是”(I AM)的问题——又有何不同?


当你越来越清楚所有这些问题究竟将你引向何方,以及“我是”的证悟和 PCEs 中涉及的感知模式时,你必须真诚地问自己,这是否是通向真正自由的终极感知模式。  永久锁定在 PCE 中是否是通向解脱的道路,以及它与寻求永久不间断地安住在“我是感”(I AMness)中有何不同。


Thusness 编辑于 2010年10月17日,下午 4:35

Labels: | edit post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