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看:
Please read this first (English):
Thusness/PasserBy's Sev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For English version, see Realization and Experience and Non-Dual Experienc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请参阅:
请先看:
Please read this first (English):
Thusness/PasserBy's Sev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For English version, see Realization and Experience and Non-Dual Experienc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简体中文翻译:
从不同角度看证悟、体验与不二体验
(PasserBy/Thusness作于2009年)
AEN,你在此博客上发布了一些非常有趣且高质量的文章。我十分欣赏阅读它们,以及你在TheTaoBums和你的论坛上写的那些帖子。实际上,在你过去两个月发布的所有近期文章中,我最喜欢Rob Burbea的谈话,但不知为何,我没有“当下的冲动”去评论,直到Rupert的这篇文章出现。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会任由此冲动自行书写。:)
在通读这些文章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几点想法,所以我会把它们记下来,并在此过程中展开。
1. 关于体验与证悟
(Soh评论:亦请参阅相关文章——“我是”的体验/瞥见/认出 vs “我是”的证悟(存在的确定性))
在读完Rob Burbea和Rupert的文章后,我得到的一个直接而即时的反应是,他们在谈论永恒见证者的体验时,错过了一个非常且最重要的点——证悟。他们过于关注体验,却忽略了证悟。老实说,我不喜欢做此区分,因为我亦将证悟视为一种体验。然而,在此特定情况下,这样做似乎是恰当的,因为它能更好地说明我想要传达的内容。这也关联到你曾几次向我描述你那空间般的觉知体验,并询问它们是否相应于永恒见证者第一阶段的洞见。虽然你的体验是有的,但我告诉你“不完全是”,尽管你告诉我你清晰地体验到一种纯粹的临在感。
那么,缺少了什么?你缺少的不是体验,而是证悟。你可能有广阔开放空间带来的极乐感受;你可能体验到一个非概念、无对象的境界;你可能体验到镜子般的明晰,但所有这些体验都不是证悟。没有“豁然开朗”,没有“啊哈”,没有那种你理解了某个不可否认、不可动摇之事的即时、直觉的光明时刻——一种如此强大的信解,以至于无人,即便是佛陀,也无法动摇你的此番证悟,因为修行者如此清晰地见到了它的真相。这是修行者为证得禅宗的“悟”所必须拥有的“你”的直接而不可动摇的洞见。你将会清楚地理解,为何那些修行者如此难以放弃这种“我是感”,并接受无我的教义。实际上,并非要放弃这个“见证者”,而是深化洞见,以包含我们光明本性的不二、无基与互联性。正如Rob所说,“保留体验,但完善知见”。
最后,此证悟本身并非终点,而是起点。如果我们诚实,不夸大其词,不被这最初的瞥见冲昏头脑,我们将会认识到,我们并未从此证悟中获得解脱;相反,我们在此证悟后遭受更多痛苦。然而,它是一个强大的条件,激励着修行者踏上寻求真正自由的灵性旅程。:)
(Soh评论:John Tan/Thusness说“我们在此[我是]证悟后遭受更多痛苦”的原因,是由于他在“我是”之后触发了能量失衡。然而,对我来说,“我是”证悟后的时期是极乐的,且基本上没有问题,因为我根据John的指点和引导进行修持,从而避免了陷阱或不正确的修持,这些内容我已写入本章。更多详情请参见《觉悟指归:心性指南》中关于能量失衡提示的章节。)
2. 关于放下
在进一步阐述前,我必须感谢你费尽心力打出Rob Burbea的整篇谈话,并提供这份文字记录。它绝对值得一读再读。文字记录中有三段关于放下的内容;我将对这几段加以评论。
现在,一种可能性是透过发展专注力,以一种非常锐利的方式发展正念,非常集中的觉知,非常明亮的专注力,微观般的精细觉知,真正地像那样提炼正念。于是,透过那镜头向我们揭示的实相,是一个非常快速、急速变化的实相。一切就像屏幕上的像素在变化,像沙子落在湖面上,只是变、变、变,生起与消逝,生起与消逝,意识也包含在其中。所以意识的感觉是迅速生起的刹那,意识的刹那,意识的刹那,与某物关联而生起。你会发现这在巴利经典的注释书中非常普遍,佛陀所说的内容里也有一点,但主要是在注释书中。但同样,如果一个人能仅凭持续的正念以那种方式发展,那可能会非常有用。在其中,它所带来的是,见到所有这些无常,便没有什么可执持。一切都只是从指间滑过,如沙子从指间滑过,包括意识,无法被执取。于是放下随之发生。我说是理论上,因为实际上那种用功模式有时并不会真正带来放下,但理论上它会带来放下,并且它当然有那种潜力。所以那是另一种可能性,同样有其成果。
第三种是我们在此处的谈话过程中更多触及的,它更像是在一种更开放的意义上修持——于是觉知好像向外开放,进入整个经验与现象的场域。而这种修持的向外开放,有助于产生一种觉知如某种非常宽广之物的感觉。尤其是当我们稍微谈到寂静时。觉知开始显得不可思议地宽广、浩瀚,难以想象地浩瀚。现在,这实际上可以通过放下而达到。所以我们在修持中越是放下,觉知以这种非常美妙的方式开放的可能性就越大。非常浩瀚的觉知,依赖于放下。
而我们如何放下?我们可以只专注于放下,我们可以专注于无常然后我们放下,或者我们可以专注于无我——非我,非我所。那是三种经典的放下方式。那种浩瀚的觉知感也可能仅仅通过一种放松注意力的修持方式被发现或达到。所以通常我们关注这个对象和那个对象,另一个对象,又一个对象。但实际上是放松那种倾向,而对那开放出来的空间更感兴趣,而不是对空间中的对象或事物。然后我们说你可以在觉知中安歇,而不是向外去对对象做些什么,人只是安歇在那个开始开放的觉知空间里。这是一个人可以睁着眼或闭着眼做的事,实际上完全无关紧要。睁着眼修持它,闭着眼修持它。
抛开佛教不谈,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绝不应低估“放下”的艺术,它很快将被证明是我们生命中最具挑战性的努力。要“放下”,往往需要经历人生起伏的深刻智慧,即使经过一生的修持,我们可能仍然无法理解“放下”的广度与深度。
我的经验是,在无我及诸法性空的洞见生起之前,“放下”在某种程度上与痛苦的程度相关。很多时候,我们许多人需要经历一个剧烈痛苦的过程,然后才能真正“放下”。这似乎是一个先决条件,以便生起那种“愿意”“放下”的心。:)
心不知如何解脱自身。 藉由超越其自身局限,它经验到松解。 从深度的困惑中,它抛下知解。 从剧烈的痛苦中,产生释放。 从彻底的疲惫中,获得安歇。 所有这些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直到人证悟一切确实早已解脱, 如同无始以来的自然发生。
~ Thusness
Rob将观察短暂现象中的无常与无我的修持,与不认同和割裂联系起来。我不同意;我将在下一节给出我的看法和评论。
3. 关于无明、割裂与解脱
你最近发布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关于不二体验和觉知的广阔开放空间。我的建议是,不要过度偏向于体验的不二面向而忽略了“无明”,对无明有直接的洞见是同等重要的。对于不二论者来说,临在遍及一切处,但这对于无明来说同样如此。它遍及我们体验的所有方面,那包括深度的禅定状态或不二、非概念、无对象的境界。所以要深深地感受“无明”那惊人的蒙蔽力量,它有多么潜在地深邃,它如何塑造和扭曲经验的实相。我找不到任何比我们固有的二元知见更具催眠作用的魔咒。
如果我们在“蒙蔽魔咒”依然强大时,去修持观察现象的无常,那么此修持的目的似乎会转向厌离、不认同和割裂。事实上,即便如此理解也无大碍,但许多人无法停在厌离和不认同,并在无基中获得圆满的满足。他们不知怎地会“变”出一个永恒不变的境界来作为依靠。“非我,非我所”听起来好像有一个“我或我所”的东西。我宁愿修行者将“无我”视为“绝对没有任何东西可被称为我或我所”;即便如此,这个“绝对没有任何东西可被称为我或我所”的证悟,也不应被误解为无我的体验性洞见(见《关于无我、空性、摩诃、平凡性及自然圆成》)。我对此方面作了更强的强调,因为在佛教中,没有什么比生起无我与缘起的洞见更重要,因为是智慧(特别是般若智慧)带来解脱(既然痛苦之因是无明)。切勿掉以轻心。:)
尽管如此,这种进程似乎相当不可避免,因为心被无明(二元与固有的倾向)所主宰。更令人惊奇的是,心可以捏造出这样一个境界,并认为那就是安歇之处,涅槃。这是所有危险中最危险的,因为正如Rob所说,它如此美妙,且如此完美地契合一个固有与二元心智的理想模型。当一个修行者进入其中,便难以放下。
然而,如果无我的洞见生起,我们再重新审视观察现象的修持,我们将会认识到解脱并不需要“这样的永恒境界或我/真我”。我们只需消融无明,无常便转为自行解脱。所以我们所抛弃的,结果却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我们找不到解脱的原因也变得显而易见——因为我们正在逃离解脱;同样地,我们受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正在主动寻求痛苦。这正是我在你论坛中以下两段话所指的意思:
“……似乎需要投入大量努力——但这实非如此。整个修行原来是一个‘解构’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渐理解我们自性运作的过程,它从无始以来就是解脱的,但被这个总是试图保存、保护和永远执着的‘我’的感觉所蒙蔽。整个‘我’的感觉就是一种‘造作’。无论我们做什么,积极的或消极的,仍然是造作。最终,甚至没有一个放下或随它去,因为已经有持续的消融与生起,而这永远的消融与生起,结果是自行解脱的。没有这个‘我’或‘真我’,就没有‘造作’,只有自然生起。”
~ Thusness (来源:不二与业力模式)
“……当一个人无法见到我们自性的真相时,所有的放下只不过是另一种伪装的执持。因此,没有‘洞见’,就没有释放……它是一个逐渐深化‘见’的过程。当见到时,放下是自然的。你无法强迫自己放弃自我……对我来说,净化始终是这些洞见……不二与性空……”
~ Thusness
因此,割裂立即将我们置于二元论的境地,这就是我不同意Rob的原因。如果无我的洞见生起,便没有中心、没有基地、没有主宰;只有诸法缘起,而修行者必须从这生动起灭的当下体验中,立刻生起另一个重要的洞见——这缘起的生动闪耀,是自然清净且自行解脱的。
最后,我并非暗示证悟法印的深奥意义有特定的先后次序;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修行者的条件与根器。但若有选择,先从彻见无我的真义开始,一旦我们对无我的洞见成熟,我们对无常、苦与涅槃将会有非常不同的理解。:)
4. 关于不二体验、证悟与无我
我刚刚粗略地浏览了你们论坛的一些讨论。非常有启发性的讨论,对我七个阶段的洞见也作了很好的呈现,但尽量不要过分强调它为一个模型;它不应被当作一个确定的觉醒模型,你也不应用它作为框架去验证他人的体验和洞见。仅把它当作你灵性旅程中的一个指南。
你将不二体验、不二证悟,以及不二证悟与无我洞见区分开来,是正确的。我们已无数次讨论过这点。在我们使用的语境中,不二体验指的是无能所之分的体验。这种体验很像将两支蜡烛的火焰放在一起,火焰之间的界线变得无法区分。它不是一个证悟,而只是一个阶段,一种观者与所观合一的体验,其中划分的观念层在一个禅定状态中被暂时中止。这个你已经体验过了。
另一方面,不二证悟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它来自于看透能所划分的虚幻性。它是一种自然的不二状态,此状态源于一种洞见,该洞见是在经过严格的探究、诘难,以及一段特别专注于“无我”的长期修持后生起的。不知怎地,专注于“无我”会激发一种对短暂易逝现象的神圣感。曾为绝对界所独占的神圣感,如今在相对界中也能找到。像禅宗公案一样,“无我”一词可能显得神秘、无意义或不合逻辑,但当证悟时,它实际上是显而易见的清晰、直接和简单。此证悟伴随着一种体验,即一切都被消融为以下两者之一:
无论哪种情况,两者都宣告了分离的终结;在体验上没有二元的感觉,而合一的体验在初期可能相当强烈,但最终它会失去其壮丽,事情变得颇为平凡。尽管如此,无论一体感是源自“万物皆我”的体验,还是“仅仅只是显现”,它都是“无我”的初步洞见。前者被称为“一心”,后者被称为“无心”。
在情况1中,修行者通常会继续以一种非常微细的方式,几乎不自觉地,将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人格化、实化和推断出来。这是因为尽管有了不二证悟,其理解仍然是基于一个主客二元对立的知见。因此,很难察觉这种倾向,修行者便继续他们“基于自我来建立无我理解”的旅程。
对于情况2的修行者,他们处在一个更有利的位置来领会无我的教义。当无我的洞见生起时,所有的体验都变得隐含地不二。但这个洞见不仅仅是看透分离;它是关于彻底终结实化,从而能够瞬间认出那个“主宰”是多余的,在实际体验中它并不存在。这是一个即时的证悟,即经验的实相向来如此,而一个中心、一个基地、一个根基、一个源头的存在,向来都只是假设。
要使此证悟成熟,即使是直接体验到主宰的缺席也证明是不够的;在知见上也必须有一个全新的范式转移;我们必须从分析、看待和理解我们刹那刹那的经验实相时,那种受缚于一个源头、一个本体、一个中心、一个位置、一个主宰或一个控制者的观念、需求、冲动和倾向中解脱出来,并完全安歇于无我与缘起。
因此,这个阶段的洞见不是关于雄辩地歌颂一个终极实相的不二性;相反,它是视这个终极实相为无关紧要。终极实相似乎只对一个受缚于固有见的心智才显得重要,一旦这种倾向消融,源头的观念将被视为有缺陷和错误的。因此,要完全体验无我的广度与深度,修行者必须准备好并愿意放弃整个主客框架,并开放地消除“源头”的整个观念。Rob在他的谈话中非常巧妙地表达了这一点:
有一次佛陀去到一群比丘那里,他基本上告诉他们,不要将觉知视为万物的源头。所以那种存在着一个浩瀚的觉知,万物只是从中显现又消失回其中的感觉,尽管它很美,佛陀告诉他们那实际上不是一个看待实相的善巧方式。那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经,因为它是少数几部在结尾没有说“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的经之一。
这群比丘不想听那个。他们对那个层次的洞见相当满意,尽管它很可爱,经上说诸比丘对佛陀的话并不欢喜。(笑声)同样地,作为一个老师,我不得不说,人会遇到这种情况。这个层次是如此吸引人,它具有如此多终极事物的风味,以至于人们时常在那里无法动摇。
那么,佛教所谈论的不诉诸于“源头”的知见是什么?我认为Vajrahridaya在你论坛的“是什么让佛教与众不同”帖子中的回帖,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这个知见,写得很好。话虽如此,切记要无限地回归到这生动的当下显现片刻——作为这生起的念头,作为这飘过的香气——空即是色。:)
标签:无我, 我是感, John Tan, 不二, 觉醒的阶段 |
请参阅:
Welcome to Awakening to Reality Hello! Welcome to the Awakening to Reality site. For anyone new to the blog, I highly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