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文: Anatta is a Dharma Seal or Truth that is Always Already So, Anatta is Not a State
请看:Thusness “真如”/PasserBy “过路人”开悟的七个阶段 -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usness/PasserBy's Sev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请看:论无我、空性、摩诃(大)、平常与自然圆成
请看:《婆希耶经》必须从“悟”的角度来理解
请看:我对《婆希耶经》的评论
Soh 写于2018年:
"如果有人谈论某种他有过但后来失去的体验,那不是(真正的、深刻的)觉醒……正如许多老师所说,这是无出入的大三昧。
John Tan:没有出入。尤其是对于无我。为什么没有出入? 我(Soh):无我(Anatta)总是如此(本来如是),不是一个需要达到的阶段。所以这是关于证悟和感知的转变。 John Tan:是的 👍
正如John过去常对别人说的那样,“关于‘无我’是法印而非阶段的洞见必须升起,才能进一步进入‘无须费力’的模式。 也就是说,无我是所有体验的基础,且一直以来都是如此,没有‘我’。 在见中,总是只有所见;在听中,总是只有声音;在想中,总是只有念头。 不需要努力,且从未有过一个‘我’。”
此外: 区分智慧与艺术 John Tan最近在临济宗讨论组回复某人时写道:
“我认为我们必须区分智慧与一种艺术或心境。 在圣严法师的辞世偈中,
无事忙中老 (Busy with nothing till old.) 空里有哭笑 (In emptiness, there is weeping and laughing.) 本来没有我 (Originally there never was any 'I'.) 生死皆可抛 (Thus life and death can be cast aside.)
这句‘本来没有我’是智慧,也是无我的法印。 它既不像艺术家处于入神(in zone)、自我消融于行动流中的那种艺术,也不是道家‘坐忘’(sit and forget)——一种无心(no-mind)状态——那样需要达到的境界。 例如在做饭时,没有一个做饭的自我,只有做饭的活动。 手在动,器具在运作,水在沸腾,土豆在去皮,宇宙在烹饪的行为中一同歌唱。 无论一个人在做饭时显得笨拙还是顺畅都不重要;当菜端出来时,可能味道仍然很糟糕;但在活动的任何瞬间,都从未有过一个‘我’。 在无我的智慧中,没有出入点。” 标签:无我,圣严法师 1 评论 | |
Soh根据John Tan所写的内容于2007年写道:
首先,我不认为无我仅仅是你提到的那种从个性中解脱出来的体验;我将其视为:除了当下的显现之流,找不到一个自我/主宰者(agent)、造作者(doer)、思考者(thinker)、观察者(watcher)等,或者常说的“观察者即是被观察者”;除了生灭之外没有自我。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无我/Anatta是一个法印,它是实相时刻如此的本质——而不仅仅是一种从个性、小我(ego)或“小我”(small self)中解脱出来的状态,也不是一个需要达到的阶段。 SegID 10.3 这意味着体验无我不取决于修行者的成就高低,而是实相一直都是无我的,这里重要的是对作为现象本质(法印)的无我的直觉洞见。
为了进一步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我想借用《婆希耶经》(Bahiya Sutta,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kn/ud/ud.1.10.irel.html)中的“在见中,只有所见,无见者”,“在听中,只有所闻,无闻者”作为说明。 当一个人说我已经超越了从“我听到声音”的体验,进入了“成为声音”的阶段时,他错了。 当它被视为一个阶段时,它是虚幻的。 因为实际上,听的时候只有且总是只有声音;从来就没有过一个听者。 无所得,因为它总是如此。 这就是无我之印。 因此,对于非二元论者来说,修行在于理解关于自我感和分裂感的虚幻见解。 在般若智慧觉醒之前,总是会有一种不自觉的企图,试图维持一种最纯粹的“临在”(presence)状态。 这种最纯粹的临在是二元心智的“运作方式”(how)——是它由于缺乏对无为(unconditioned)之自发本质的清晰认知而试图提供的二元解决方案。 在此关键要注意的是,疑虑/困惑/寻找,以及为这些疑虑/困惑/寻找所创造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源于同一个因——我们要么总是二元地看待事物的业力习气。
John Tan补充道:“这就是无我之印,可以在所有时刻被证悟和体验;不仅仅是一个概念。” 标签:无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