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为什么我们需要寻觅? 

Soh Wei Yu 分享了一个链接。Awakening to Reality


为什么我们需要寻觅?  那些持有新吠檀多(neo advaitin)见地的人通常会说诸如“没什么好寻觅的,只要放下寻觅,没什么好成就的,不需要修行,你已经圆满”之类的话。  我理解他们的观点,但恕我不敢苟同。


这篇文章由三部分组成:  1. 关于为什么在解脱之前,寻觅是必要的  2. 经典中关于利用“欲”(desire)来抵达“欲”的止息(涅槃)这一作用的说法  3. 著名的大圆满上师龙钦巴(Longchenpa)和著名的禅宗祖师道元(Dogen)关于修行的作用说了什么?


关于为什么在解脱之前,寻觅是必要的:  对话 — 2007年


Thusness:一个人应该非常严肃地对待“无我”(being no-one),并彻底弄清楚什么是“自我”,停止空谈“无事可做”(nothing needs to be done)。


AEN:“无事可做”是指那些新吠檀多之类的陈述吗?


Thusness:是的。  你可以说把它当作你从未存在过,去体验那个发生……你可以谈论制约(conditioning)是如何愚弄我们相信有一个“自我”,以及整个过程是如何产生的。  你可以谈论通向它并没有单一的方法。  事实上,说“不要寻觅”是毫无意义的;那只是故事的一半。  应该是:去寻觅,直到你真正理解“无寻”(non-searching)的含义。  那时才算圆满。  因为要理解“无寻”,寻觅是其助缘(condition)。


AEN:是什么让体验变成了二元对立?  是业力习气吗?


Thusness:是自我。  我听。  我看。  这就是隔离。  这个“我”在进行隔离。  当“看”的时候,只有被看到的事物;没有隔离。  随后,人必须知晓同一生命(one life)的空性本质。


AEN:同一生命的空性本质,是指证悟非定域性(non-locality)吗?


Thusness:最好不要谈论非定域性。  即便是“不二”(non-duality),也需要一个人花费多生多世去理解。


AEN:但你曾说,一个人也必须知晓不二的空性本质。


Thusness:在所有体验中都要“无中心”(without a center)。  当 Adyashanti 说一切都是“一”(the One)时……声音和景象是一样的吗?


AEN:我想是吧……噢,声音和景象……嗯。


Thusness:一首歌和天空是一样的吗?


AEN:不一样……?


Thusness:当下的念头时刻与下一个念头时刻是一样的吗?  “现在”曾经有过一样的时候吗?  那个“一”在哪里?  他说我们必须停下来,而思维是导致困惑的罪魁祸首,这说法是对的。  困惑就是那个“一”。  迷失就是那个“一”。  然而我一点也不困惑——五蕴本来就是不二的,十八界也都是不二的。  而那个“中间者”才是导致困惑的原因。


AEN:为什么“一”是困惑?


Thusness:那些因素是什么?  通向它的“方法”(how)是什么。  你看了那个视频吗?


AEN:看了。


Thusness:你没听到他说什么吗?


AEN:噢,“一”是指那个思考者等等。


Thusness:或者……不,那个“一”是指“唯一实体”(One reality)。  我们的佛性。


AEN:噢,我明白了。  好的,我懂了。  对,我记得。


Thusness:他对“自我”意味着什么一定有更深的体悟。  当你站起来时,有意图吗?  当你刷牙时,有意图吗?


AEN:我想有。


Thusness:是的。  这有问题吗?


AEN:没有。


Thusness:那为什么当你寻觅时就有问题了呢?


AEN:所以你的意思是,寻觅就像是证悟的助缘。


Thusness:是的。


AEN:而且这没关系。  就像意图和刷牙一样。


Thusness:当你寻觅时,你开始理解什么是“无寻”。  如果你从“无寻”开始,你以为你没有在寻觅,但实际上你弄错了。  那种“无寻”并不是经历寻觅并证悟后的那种“无寻”。  所以当一个人说问题出在寻觅上时,他只知道故事的一半。  他不知道导致“无寻”的助缘。


AEN:什么样的助缘会导致“无寻”?


Thusness:寻觅。  因为我知道,所以我没有困惑。  我完全安好且知足。  我对打坐和寻觅没有问题,而且我已经体验了不二。  这就是辨析(discernment)。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告诉一个人“无寻”,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即使你告诉了他,那也是错的。  只有当一个人充分地寻觅过,他才具备了条件。  他知道,因为他知道什么是寻觅。  他知道什么是努力。  他知道努力的问题所在。  他看到它是如何反应的。  他“看见”了,而且这只“眼”是张开的。  整个过程就是在建立让“无寻”升起的所有必要助缘。  懂了吗?


AEN:我明白了。


Thusness:没有它,“无寻”就是不完整的。  而且这就不是所有圣者所说的那种“无寻”。


AEN:所以你的意思是必须有寻觅的经验,并辨析什么是寻觅,然后一个人才能停止寻觅。


Thusness:是的。


AEN:那么像 Tony Parsons 这样的人,他们是在鼓励“无寻”?  还是我误解了?


Thusness:你见过有谁生来就不寻觅,却知道“无寻”的全部完整含义吗?


AEN:嗯,没有。


Thusness:那你为什么怀疑?  你有没有亲眼见过,或者佛陀有没有教导或说过,有谁曾经做到过这一点?


AEN:不过实际上,什么样的寻觅会导致无寻……嗯,没有。


Thusness:那么你有没有见过伟大的圣者,在经历了对真理是什么的循环寻觅之后,最终理解了“无寻”的真实含义?


AEN:有。


Thusness:有没有人没经历过那个过程?


AEN:我想没有。


Thusness:所以在你的认知范围内,包括佛陀,确实没有人在那方面(不经历寻觅)成功过。


AEN:我明白了……是的。


Thusness:这不足以告诉你寻觅是必要的吗?


AEN:寻觅是指修习教法吗?


Thusness:所以对于一个聚焦并过分强调“无寻”的人来说,他又被自己的思维制约所愚弄了。  却不自知。  因此,习气是微细的。  即使是不二体验者也无法幸免。  那么,开始时的“无寻”和结束时的“无寻”有什么区别?  整个过程是关于什么的?


AEN:一个是没洞见,一个是有洞见。


Thusness:那么一个人怎么能试图去理解“无寻”呢?  对什么的洞见?


AEN:寻觅?


Thusness:为什么一个人不能从一开始就知道什么是“无寻”?  为什么他必须经历寻觅?


AEN:因为如果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寻觅,那么他就无法理解什么是努力以及努力的问题?


Thusness:什么是努力?


AEN:意图?


Thusness:不好。  你没有理解我说的话。  因为你需要达到“无我”才能理解“无寻”。  而且这种理解必须非常、非常透彻。  一个人从一开始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无我”,什么是“自我”。  懂吗?  所有的行为都充满了“自我”。


AEN:是的。


Thusness:当一个人坐着什么都不做时:一个是没有中心的,另一个是有中心的。


AEN:Toni Packer 也说过一些话,她说:“除非无为(effortlessness)占主导,否则你忍不住会去努力,”并说这就是我们的体质和制约运作的方式。  当谈到无为时,它要么是一个概念,要么我们真的处于那种没有努力、只是没有“我”的敞开状态。


Thusness:你可以这么说。  但人必须经历一个稳固的过程。  关键在于“放下”(dropping)。  这就是为什么第二扇门非常重要。  它就是放下整个自我。  就好像你从未存在过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在不二体验之后,第二扇门非常重要。  一个人必须投入全部努力去放下,直到好像“我”从未存在过。


AEN:这就像什么都不留存,什么都不存在,所以一切都放下了?


Thusness:那是效果。  它是绝对的无中心。  根本没有“我”。  你现在会发现这很难理解,因为对于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我”还缺乏清晰度。  但对于一个理解并证悟了“我”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人来说,他是非常自在的。  那么他就会知道你所说的就是效果。  就好像在池塘上作画,就像我发过的帖子那样。  也就是说,我不试图或尝试不去抓取任何东西,但我深刻地理解并消除了关于它的整个概念,自然地我就根本不抓取了。  我是指关于“我”的整个概念。  完全放弃中心。  根本没有中心。  于是就没有抓取。  就好像我从未存在过。  就像 Jeff 描述的那样。  在没有中心的状态下,他一定非常自在。  修行直到它稳固。  需要几年时间。


…..


经典中关于利用“欲”来抵达“欲”的止息(涅槃)这一作用的说法


https://www.dhammatalks.org/suttas/SN/SN51_15.html


致婆罗门 Uṇṇābha — Brahmaṇa Sutta (SN 51:15)


NAVIGATIONSuttas/SN/51:15


我曾听到,有一次阿难尊者(Ven. Ānanda)住在憍赏弥(Kosambī)的瞿师罗园(Ghosita’s monastery)。  那时婆罗门 Uṇṇābha 去见阿难尊者,抵达后礼貌地向他问候。  在一番友好的问候和寒暄之后,他坐在一旁。  当他坐在那里时,他对阿难尊者说:“阿难大师,在沙门瞿昙(Gotama)座下过的这种梵行生活,其目标是什么?”


“婆罗门,在世尊座下过梵行生活,目标是为了断除欲(abandoning desire)。”


“有没有一条道路,有没有一种修法,是为了断除那种欲?”


“有的,有一条道路,有一种修法,是为了断除那种欲。”


“什么是那条道路,那种修法,为了断除那种欲?”


“婆罗门,情况是这样的,一位比丘修习建立在‘欲’与‘勤行’(fabrications of exertion)之上的三摩地所具足的神足(base of power)。  他修习建立在‘精进’(persistence)之上的三摩地所具足的神足……建立在‘心’(intent)之上的三摩地……建立在‘观’(discrimination)与‘勤行’之上的三摩地所具足的神足。  婆罗门,这就是那条道路,这就是为了断除那种欲的修法。”


“如果是那样,阿难大师,那么这是一条无尽的路,而不是一条有终点的路,因为通过‘欲’来断除‘欲’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婆罗门,让我在这件事上反问你。  请随你意回答。  你怎么看?  你起初不是有‘我要去那座寺院’的欲望(desire)吗?而当你到达寺院时,那个特定的欲望不是平息了吗?”


“是的,先生。”


“你起初不是有‘我要去那座寺院’的精进(persistence)吗?而当你到达寺院时,那个特定的精进不是平息了吗?”


“是的,先生。”


“你起初不是有‘我要去那座寺院’的意向(intent)吗?而当你到达寺院时,那个特定的意向不是平息了吗?”


“是的,先生。”


“你起初不是有‘我要去那座寺院’的分别/观(act of discrimination)吗?而当你到达寺院时,那个特定的分别/观不是平息了吗?”


“是的,先生。”


“对于一位漏尽、已达圆满、所作已办、卸下重担、达到真正目标、彻底摧毁‘有’(becoming)之束缚、并通过正智(right gnosis)而解脱的阿罗汉来说,也是如此。  无论他起初为了证得阿罗汉果有过什么欲望,在证得阿罗汉果时,那个特定的欲望就平息了。  无论他起初为了证得阿罗汉果有过什么精进,在证得阿罗汉果时,那个特定的精进就平息了。  无论他起初为了证得阿罗汉果有过什么意向,在证得阿罗汉果时,那个特定的意向就平息了。  无论他起初为了证得阿罗汉果有过什么分别/观,在证得阿罗汉果时,那个特定的分别/观就平息了。  所以你怎么看,婆罗门?  这是一条无尽的路,还是一条有终点的路?”


“你说得对,阿难大师。  这是一条有终点的路,而不是无尽的。  妙哉,阿难大师!  妙哉!  就像把倒下的扶起,揭开被遮蔽的,给迷路的人指路,或者带着油灯进入黑暗,让有眼睛的人能看到形态一样,阿难大师也以同样的方式——通过多方面的推理——阐明了佛法。  我皈依瞿昙大师,皈依佛法,皈依比丘僧团。  愿阿难大师记得我这名从今以后终生皈依的在家信徒。”


….


著名的大圆满上师龙钦巴(Longchenpa)和著名的禅宗祖师道元(Dogen)关于修行的作用说了什么?


我们必须小心对待“无所得”(nothing to achieve)和“是空的”(are empty)。  道路是空的,但不是不存在的。  许多人误以为空性意味着不存在,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理解,正如在 [suspicious link removed]... 中所解释的那样。


龙钦巴说得非常好:  [suspicious link removed]...


龙钦巴论虚无主义(Nihilism)  摘自《心性休息》(Finding Rest in the Nature of Mind)。


那些轻视因果业报法则的人  是佛法之外虚无主义见地的学生。  他们依赖于“一切皆空”的想法;  他们落入虚无的极端  并从高处堕落到低处。  他们踏上了一条邪恶的道路  且将无法从恶趣中解脱,  远远地抛弃了快乐的生命状态。  “因果业报的法则,  慈悲与资粮的积聚——  这一切只是适合孩童的权宜教法:  证悟不会由此获得。  伟大的瑜伽士应保持没有作意之行(intentional action)。  他们应观修如虚空般的实相。  这就是决定性的教言。”  那些说这种话的人的见地  在所有见地中是最虚无主义的:  他们拥抱了所有道路中最低劣的。  这是多么奇怪!  他们想要果,却废除了它的因。  如果实相只是如虚空般的空,  那有什么必要去禅修呢?  而如果它不是这样,那么即使一个人禅修,  这样的努力也是徒劳无功。  如果仅仅观修空无就能导致解脱,  就连那些头脑完全空白的人  也能证得菩提!  但既然那些人主张禅修,  他们由此确立了因和果!  把这种错误的道路扔得远远的!  真实、正统的道路主张  因与果两者的缘起,  方便与智慧的自然结合。  通过本不存在但显现之行为的因果关系,  通过观修本不存在但显现的道路,  获得了显现却本不存在的果;  并且为了本不存在但显现的众生,  显现却本不存在的证悟事业得以显现。  这就是纯净因果的深奥缘起。  这是所有了义经文  乃至所有密续的  核心精髓。  通过二资粮的结合,  即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  圆满的佛果得以迅速获得。  因此,所有造作轮回的  因果过程都应被舍弃,  而所有作为解脱之因的行为  都应被恳切地执行。  轮回中的高位  以及佛果的究竟卓越  将会迅速获得。  - 《心性休息》(第一卷)


--------------------


同样来自龙钦巴:


“通过说‘它是概念性的!’来拒绝修行,是愚人的道路。  这是缺乏经验者的倾向,是应该避免的。”  — 龙钦巴


…..


禅宗祖师道元(Dogen)的摘录在此  [link removed]


大道本来圆通。  怎会取决于修行和证悟?  真正的法门是自足的。  哪里需要特别的努力?  确实,全体本来远离尘埃。  谁会相信有办法去擦拭它?  它从未离开过这当下一处;四处云游去修行有什么用?  然而,如果有毫厘之差,就像天地悬隔。  如果升起丝毫的喜欢或厌恶,心就在困惑中迷失了。  假设你对自己的理解充满信心,在证悟上很富足,获得了能够一瞥即知的智慧,得道明心,升起了冲天的志向。  你这是在门槛上玩耍,离解脱的生命之道还差得远。


试看佛陀:虽然他生而有智慧,但他六年端坐的痕迹依然可见。  至于菩提达摩,虽然他已得心印,但他九年面壁至今仍被传颂。  如果连古时的圣人都是如此,今天的我们怎能免除全心的修行?


因此,放下研讨文字、追逐语句的理智活动,学着采取回光返照的退步(backward step that turns the light and shines it inward)。  身心自然会脱落,你的本来面目将会显现。  如果你想证悟这样的境界,现在就去下这样的功夫。  (接下文见链接)


标签:无我(Anatta),寻觅(Search),追寻(Seeking),见与道(View and Path) |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