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无作者并不意味着无行为”有关
新吠檀多行者(Neo Advaitins),以及当今的一些佛教徒,教导说你不应该做任何修行,因为没有人在修行等等。 这是基于错误的前提,即修行和行为需要一个作者(doer),而且它们是无效的,或者认为它们必然会延续自我或作者的概念。 这是缺乏对缘起性(conditionality)、业力习气、以及道、见、修、证、果之角色与关系的辨析能力。 这需要像佛陀或 John Tan 那样具有深邃智慧的人才能辨析清楚。
对话 — 2010年
Thusness:那个拿手机的人……不要把它看作是“宇宙在做”,而要看到是更深层的习性导致了挫败感。 看到对 PCE [纯意识体验] 的微细抓取。 看到在抓取中存在僵化。 你知道野狐禅(Fox Zen)的公案吗?
AEN:知道。
Thusness:你知道它的重要性吗? 即使在开悟者中,它也被认为是难以参透的。
AEN:它讲的是因果(causality)的重要性。
Thusness:佛教的因果就是缘起性(theory of conditionality)。 你必须清楚地看到因和缘(causes and conditions)。 那么,如果你不去试图“维持”一种不二临在(non-dual presence)的状态,随身听或手机会构成问题吗? 这难道不比一个不被手机干扰的路人更糟糕吗?
AEN:是的。
Thusness:如果你没有看到“分割”(division)的起因,能有不二和无我(anatta)的体验吗? 如果没有“我是感”(I AMness)的体验,你的不二和无我体验将会不同。
AEN:我明白了。 有多不同?
Thusness:在强度和证悟上非常不同。 大多数人会偏向第一偈(first stanza)。 直接性和当下性(immediacy)也不同。 如果你修习不二的“放下”(dropping),而不是通过一境性的专注,体验会重新浮现。 你的 PCE 是如何维持的?
AEN:是啊,这就像那些修内观(Vipassana)或 MCTB 的人聚焦在第一偈上,对吧? 嗯……就像你说的,通过放下。 不需要专注,因为一切本质上已经是不二的,只是对自我感的执着遮蔽了直接的感知。
Thusness:通过清晰地看见,通过参透因缘,通过不二地放下……
AEN:《婆希耶经》(Bahiya Sutta)是两偈的混合,对吧?
Thusness:《婆希耶经》,是的……非常深刻、清晰且精准。
AEN:通过在体验上观修《婆希耶经》,我领悟了它的含义,后来我把它写在了文章里……我认为那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
Thusness:是的。 所以我不希望你误解并落入野狐禅。 必须对助缘(supporting conditions)有清晰的理解……不是一切都是“宇宙造成的”……“你别无选择”……敲你的头(knock your head)。 事实上,那是不二的流弊(diseases)和见地脱节(desynchronization of views)的表现之一。
AEN:所以是有选择的? 有意图,对吧,也有选择?
Thusness:是的。
AEN:我明白了。
Thusness:没有控制(control)。 有对结果的影响(influences)。 没有完美的控制……这与有一个自我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没有分割。 没有“某人”独立于现象流之外。 相互依存关系太复杂、太微细,难以参透,而当下升起的任何事物都是这些依存关系的结果。 念诵有它的效果。 做功德有它的效果。 洞见(Insights)具有转化力。 修行的道路有它的效果。 参究自我(Self-enquiry)帮助你证悟“我是”(I AM)。 无我(No-self)引导你证悟无分割和无我(anatta)。 允许对无常的直接体验。 你所写的和你的总结为你提供了不二的穿透性洞见和对无我的洞见。 怎么会没有办法产生影响呢? 它只是不以二元和实有(inherent)心智所认知的那种方式显现。 意味着实相并不是它看起来的那样。 不是二元和实有心智所看到的那样。 缘起(DO)和空性是正确理解它的方式。
AEN:我明白了……是啊,一切都影响着一切……甚至正见也是重要的,正修也是……那种认为“为了开悟无事可做”或者开悟是某种随机事件的观念真的很离谱。
Thusness:如果你修习念诵十亿次,你在三种状态(three states)中的意识将会受到影响。 清醒状态下单纯的意志将无法阻止那股势能(momentum)。 那就是身见(self-view)……懂吗?
AEN:懂了。
Thusness:即便是在深睡无梦(deep dreamless sleep)中。
AEN:是啊……你说的即便在深睡无梦中是什么意思?
Thusness:即便在深睡无梦中……你的身心节律、心跳都会受到这种修行的影响。 如果你深刻地参透无我(anatta)……念念之间……彻底地放下自我、抓取和生动的临在,这种修行怎么会不影响这三种状态呢?
AEN:嗯……但是在深睡无梦中,如果没有有意识的觉知(conscious awareness),怎么会有持续的修行呢?
Thusness:整个运动不是有意识觉知的问题。 势能在延续……身体、细胞也被印记了。 就像你深层的执着一样。 一切都互相渗透。 你的身体可能会不必要地收缩。 所以你可能有这种体验,但你必须细化你的理解。 仍然有一些好的指引(pointers)。 当你修习放下时,它会有帮助。 当你的洞见加深时,它会有帮助。 这样心可以是清晰的。 念头制造恐惧……心卷入故事中就会有恐惧,这是真的。 而处于无念(thoughtless)时,当我们摒弃念头、停止卷入故事时,那一刻恐惧不会升起。 但起因是“执着”(attachment)。 如果抓取(holding)还在,问题就没有被克服,懂吗? 知道它只是一个念头,(不)卷入故事作为一种修行形式是有帮助的……但最终,那种深层的习性倾向必须被舍弃。
AEN:我明白了……所以你的意思是主要焦点不是无念,而是舍弃抓取的习性? 而那是通过洞见和放下来实现的?
Thusness:是的。 并且因为没有抓取,没有执着,所以有无念。 正如我所说,某些教导在一定程度上是好的……当你升起洞见之后,你需要其他的指引。 在那之前,它有助于把你带到那里……它们是好的“助缘”。 但有些表达很美。 有时仅仅几句这些美丽的短语就能帮助清晰地表达……这就是我所寻找的,因为它太难表达了。
AEN:我明白了。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译注:此处对应原文 Prajna for introspection... to know our own mind... to obtain liberation... Samadhi of Prajna... thoughtlessness) 何名‘无念’? ‘无念’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 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名‘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 惠能 (Note: –33.11 uses the original Chinese from the Platform Sutra where it corresponds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provided, ensuring perfect doctrinal fidelity to Hui Neng's words. The specific English lines map to "但净本心...即是法缚".)
Thusness:是的。
“需要澄清的是,我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像这样喋喋不休,是因为我曾经持有同样的见地:认为一切都已经圆满……没有什么需要证悟的……这里没有人在做任何事……没有什么‘正确’或‘不正确’……或者认为概念是敌人,等等,等等,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你看到大多数新不二(neo-nondual)老师和体系所编造的同样的叙事。 我记得我过去总是和一位朋友/导师争论,说他不懂,说他只是在用修行欺骗自己等等。 我过去常常引用龙钦巴(Longchenpa)和其他人的同样语录,那些语录是从究竟的角度说的,而我(在我的妄想中)把它们当作我是正确的证据等等。
随后有一天情况变了,我在体验上尝到了所有这些大师所指向的。 我被直接展示了我一直是错的,那是让人非常谦卑的。
那让这些教导对我来说变得真实了。 而且令人惊讶的是,我没有继续排斥修行,以及这些体系中我以前认为无关紧要和浪费时间的所有其他方面……我第一次看到了它们的价值和地位。 它们是如何以及为何被应用,它们在事物架构中的位置变得清晰了……我看到了我曾经错误地排斥的那些结构背后的纯粹智慧。
所以,我之所以公开反对那些试图传播同样错误的人,只是因为我曾经历过。 我当时是那么确信我是对的,确信我‘懂了’,而别人不理解。 而我是那么的错……错得离谱。
我不是什么老师或救世主,我没有优越感情结,也没有某种奇怪的需要去证明自己是‘对的’,完全不是那样。 我只是说出来,因为当我看到其他人似乎对这些教导充满热情,却犯着我犯过的同样错误时,我看到了我自己,我忍不住想说:‘嘿,真的不是那样的。’ 如果我所做的一切至少能播下一颗可能性的种子,让某人可能会三思,并考虑对他其实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一事实持开放态度,那么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如果没有,那也没关系,但至少我可以说我试过了……” – Kyle Dixon
“Kyle Dixon:Stian,J先生是在暗示无事可做,因为所有关于‘有事可做’、‘空性’、‘正见’、‘邪见’、‘无明’、‘染污’等的概念,不过是在‘觉知’(awareness)空间中升起和落下的概念,而觉知是无法被改良或染污的……这就是他提出的见地。 我恕难苟同……对我来说,这种见地不过是停滞和自满的许可证,只会让问题延续下去。 这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认为一个人已经‘抵达’了,以此类推。
这段引文适用于J先生,因为他声称吉美林巴(Jigme Lingpa)在那段陈述中所描述的恰恰是真实的,而且他在那段引文正上方就这么做了:Jackson 的见地是,无事可做,因为所有概念(包括诸如空性等佛法概念),不过是在已经圆满之中升起的念头,是已经圆满者的表达。 因此他的逻辑是,甚至不需要持有这样的概念,一个人本来就是证悟的。 吉美林巴是在陈述,这样一种观念是一种不正确的见地,它实际上把人与深刻的佛法隔绝开了。 J先生断言‘没有什么需要修正的(fixin')’是他长期以来兜售的一种见地,它是非常不善巧且具有误导性的。 昨天下午 1:41 ·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