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英文原文: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08/01/ajahn-amaro-on-non-duality-and.html

请看:《婆希耶经》必须从“悟”的角度来理解



佛陀论不二  

Soh  

相关文章:《突破》(The Breakthrough)  (以下内容由阿姜·阿马罗〔Ajahn Amaro〕撰写,关于佛陀的不二、无我和空性教导。


另请参阅:Thusness/PasserBy的《证悟七阶段》〔Sev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古人的无住教法


古代南传佛教也有无住的教法,这并非是阿姜查个人的见地,或是百年前在泰北山区流浪的宁玛派喇嘛的遗教。  在巴利大藏经的自说经(Udāna,佛有感而发的话语选集)中,佛直接指出:此界无地、水、火、风;  无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  无此世、彼世,非月非日;  无来无去,非不动,无生无死;  无所依、无落脚处。  无进退:它是烦恼的止息。  (自说经 8.1)


明觉(Rigpa 藏文),无能所的觉知,就是直接体验无住,也是心本然无住的本质。


同选集也提到有一名叫婆希迦(Bāhiya)的流浪者,在舍卫城(Sāvatthī)拦住佛陀,说道:“尊者,沙门乔达摩,你的法闻名于世,请教导我。”  佛陀回答:“我们在托钵,婆希迦。现在不是恰当的时间。”  答:“生命无常,尊者,我们不知道何时会死;请教导我。”  如此重复了三次。


最后,佛说:“当如来被询问三次时,就得回答。请仔细听,以契入我所说的法义,婆希迦。”


佛说:  在所见中,只有所见。在所闻中,只有所闻。  在所感中,只有所感。在所知中,只有所知。  如此会看到,的确无物在此 [1] ;  婆希迦,该如此修习。


婆希迦,你应该依此:  在所见中,只有所见。在所闻中,只有所闻。  在所感中,只有所感。在所知中,只有所知。  如此你会看到,的确无物在这里;  如此,的确无物。  什么都没有时,您将看到,你不在此处,  不在彼处,也不在两者之间。  此即苦的止息 [2] 。(自说经 1.10)


婆希迦言下大悟。  不久他就被惊牛撞死。  他讲得很对:生命无常。  后来婆希迦被称为“见法最快的弟子。”


“哪里”都用不上


“无一物”是什么?  是说明物质界的实相;要明白“看只是看”,如此而已。  虽然物质世界有形体、外观、颜色等,但里头无一物。  无实体,不牢固,也无实存的自我。  有的只是经验本身,不多也不少。  只有看、听、受、觉、知。  心去安立名字,也只是另一个经验:如:“道场”、“阿姜阿马罗的声音”、“念头”、“我了解这个吗?”、“我不理解吗?”  这些都只是一个一个的念头。


虽然有所看、所听、所尝等经验,但里头无一物、不坚实、也没有所经验的独立实体。  随洞见的成熟,不只“外无一物、内无实体”,也没有恒常独立、具有实体的体验者,这是说明主体界的真实存在状态。


无住是空掉主客,真正看到主客皆空。  看到主客是空,没真正内或外,此时去哪里找所谓的自我感及我所有感?  正如佛陀告诉婆希迦“你无法在此主体界或客体界,或两者之一找到自我。”


中国禅宗常用的《楞严经》中佛与阿难有类似的对话,但更长一点。  佛陀不断地问阿难,心在那里。  但是阿难就是找不到,最后他只好投降说:“我在哪里都找不到我的心!”  佛说:“你是有心的啊,不是吗?”  阿难也只能回答,心跟“哪里”无关。


啊!这就是“无住法”所要教导我们的“在哪里”、架构及我等等的概念,看起来好像是时空点的某实体,但实际上都只是假定如此的而已。  唯有打破此惯性知见,才能放开执取。  拔掉这些知见、道具,才能撼动以物为依的执取。  此即阿姜查逼问人:“不准前进,不准后退,不准停驻,你能去哪儿?”所指向的无住之处:永恒、无处可依的无我。


有趣的是现代科学对物质本质的研究,也得到与上述相当的结论。  量子力学里,科学家用“生命井”或“能量海”的名词,指出粒子和能量结晶后又瓦解的物体最原始状态。  测不准法则(Uncertainty Principle)[3] 意味着“物质在那里”这件事无法被定义,单一事件可似乎同时广泛影响它处,粒子被认为是遍满时空。


“一个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某层次说只是世俗的幻相;  从究竟层次及量子泡沫海的立场来看,“方位”没有真正的意义。  物质分析小到亚原子时,方位的概念就不再适用,根本没有“那里”在那里。  不管无住法或无位法也好,两者都很有趣,也适用于物质界和精神界。  对知识份子和理性主义者而言,佛法义理与科学研究结论不违悖很令人欣慰。


初修此法是在寺院中的长期独自的修行中,我突然体会到即使能放下自我感——这个、那个等等感受——不管什么经验,都是发生在“这里”,还是有一个“这里”。  观照几周的“当下在哪里?”之后,不再自问自答,只是观照,放下当下的执取。  认出这样的制约已经是修行的一半功夫,认出此一相对性,有“这”,就有“那”。  同样的区分了有“内”,“外”马上跳出来。  认清这一种微细的执取很重要;这种执取的产生很快,层次和面向也很多。


简单地了解上述这些执取的经验,这样的观照就如智光照耀执取的心,好像把烦恼摊在聚光灯下,烦恼就紧张、不舒服而无法作怪。  如果我们一不注意观照,执著就起来作怪。  当执著是觉知的焦点时,它就无法作怪了。  简单地说,智慧若充满,执取即无所遁形。


Labels: Ajahn Amaro, Anatta, Buddha, Non Dual, Theravada |


38 Responses


HARISH  Feb 4, 2009, 6:47:00 PM  这段文字对我个人非常有用。  挑战在于要持续地安住在体验(experiencing)本身,而不引入体验者(experiencer)。  此外,预设“我”存在于时空某处的这种制约,是很难打破的。  想要体验那永恒的当下,似乎需要一种几乎不可能拥有的能量和注意力。  感谢这篇文章。


PasserBy  Feb 6, 2009, 11:16:00 AM  确实如此,Buddha Bra,  起初,为了以最直接、最当下的方式聚焦于“觉受”(sensation)的鲜活性,这种“努力”会一直存在。  在它变得毫不费力(effortless)之前,会有一段时间是“专注的”。  我有几点想分享:


1. 必须生起“无我(anatta)是一个法印(seal),而非一个阶段”的洞见,才能进一步进入“无功用/无作”(effortless)的模式。  也就是说,无我是所有经验的基础,且一直如此,从未有过“我”。  在看中,永远只有所见;在听中,永远只有声音;在思考中,永远只有念头。  不需要努力,也从未有过一个“我”。


2. 最好不要将觉受视为“真实的”(real),因为“真实”一词在佛教中有不同的含义。  它更像是一个鲜活、光明的临在(luminous presence)瞬间,但并非什么“实有的东西”。  现在可能很难意识到这为何重要,但在我们修行的后期阶段会变得更清晰。


3. 务必进一步深入缘起(dependent origination)和空性(emptiness)的面向,以进一步“净化”无我的体验。  在所有的显现中,不仅没有“谁”,也没有“哪里”和“何时”。


无论所说是什麽,都不是权威之论。  只是分享,祝旅途愉快!


Soh  Feb 22, 2009, 3:04:00 PM  想补充一段我们的论坛版主Longchen前段时间发的帖子。  心没有意识到“努力”本身就是分裂——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机制,它感知到一个不存在的二元对立,然后试图通过努力来解决它。  它不知道正是通过对“本自如是”(Always So)、“无我”的“洞见”,才能带来解脱——这使得修行可以变得“毫不费力”。


以下是Longchen的帖子:


“对我来说,‘无论生起什么,本自如是’(whatever arises already is)是一个独特的阶段和洞见。  它让我能在活动中维持不二……因为由于那份‘不需要/无法通过努力来达成不二’的领悟。


在这个洞见之前,曾有努力要去放下‘自我感’……但心没有意识到那份努力本身就是分裂。


过了一阵子,这就变得非常清晰:‘为什么’一开始就没有分裂……因此,一个分裂(能所二元划分)在现实中是‘如何’绝不可能发生的。


在‘无论生起什么,本自如是’的洞见之前,有很多无意识/习惯性的努力想要去修补那个分裂。  在洞见之后,体验变成是从未发生过任何分裂……这使得无我体验能更好地与活动‘融合’。  有了这点,修行的益处就能被更清晰地体验到。”


以及


“……然而,不可能从一个二元的状态‘进步’到一个不二的状态。  每一个当下就是它!  没有哪一个状态比其他的更好!  每一刻都如其本然。


绝对不需要做任何事。  即使‘作意努力’(efforting)或任何事物生起,就让它去!  努力也是自动生起的……那里也没有一个自我!


借由什么都不做,一切事物都依其自己的规律生起和以此灭去。


实际上,不可能有一个‘什麽都不做’……在任何一个当下只能有‘如是’(what is)。”


此外也相关……PasserBy/Thusness几年前写的:


“……当一个人无法看到我们本性的真相时,所有的‘放下’不过是另一种伪装的‘抓取’形式。  因此,没有‘洞见’,就没有解脱……这是一个更深层看见的渐进过程。  当被看见时,放下就是自然的。  你无法强迫自己放弃自我……对我来说,净化总是这些洞见……不二与空性本质……”


HARISH  Mar 19, 2009, 3:05:00 AM  我想在这个阶段,“毫不费力”似乎太微细了。  只是练习“体验”,然后当人回到机械性的思维过程时它就衰退,然后再次醒来,这似乎是例行公事。  我注意到一个方面,即体验声音且仅仅是声音(中间没有任何东西阻碍),或者味觉或嗅觉,似乎比较“容易”。  然而,视觉似乎相当不可能。  没有任何东西能被新鲜地看到——储存在心里的图像会浮现并取代“正在被看到的事物”。  我在想,这是不是因为视觉印象在视野中停留很长时间,而声音或味觉的印象只在耳朵或舌头上停留很短的一瞬间?


PasserBy  Mar 19, 2009, 12:25:00 PM  不完全是,对于大多数不二论(Advaita)修行者来说,它是首先来自视觉的,这被称为不二觉知(non-dual awareness)。  没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分裂,而只是一个观察,如果他们从“永恒见证者”(Eternal Witness)阶段进步,这对他们来说是最明显的。  融入仅是颜色、形状、形态的纯粹体验以及融入风景,对他们来说比较容易。


对于观察身体觉受并观照三法印(3 characteristics)的内观(vipassana)修行者来说;“声音”是最明显的,然后是其他,视觉印象是最后的。


原因是“印记”(imprints)。  所有的见地和意图都会造成印记。  在这种情况下,对你而言,无常比无我(无能所/主客分裂)有更微妙的影响。  由于视觉印象看起来更静态,修行者就更难体验到那种“无常”,从而阻碍了该体验。  如果我们能更稳固地确立“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没有分野”的见地,视觉方面就会显得更容易。  这只是我的看法。


无论如何,在后期阶段变得太“用力”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因过度专注而失眠。  做常规运动来平衡它同样重要。  如果情况仍然持续,就放下并停止你的练习。  你会发现,通过“停止”1-2周,之后再重新审视,你反倒进步了。


只是我的意见。  希望这有帮助。  -:)


HARISH  Mar 20, 2009, 4:17:00 AM  非常感谢。  我打算试着放松一点,并试着观察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分裂是何时出现的。


PasserBy  Mar 20, 2009, 8:15:00 PM  是的。  以更放松的方式练习,不要寻求体验。


必须要有无畏,或者我应该说一种强烈的意愿去放下“我”,那么体验就会显现为仅仅是声音、味觉、色相……只是体验,没有我。  祝旅途愉快。  :-)


HARISH  Jul 4, 2009, 12:22:00 AM  我想了解的事情之一是关于“苦”(suffering)。  在白天或某些日子里,会体验到焦虑或心理痛苦。  它可能由各种原因引起,包括有人说了导致这种状况的话。  尽管一个人试图不去认同它,但痛苦或焦虑依然存在。  当一个人练习观照痛苦时——例如作为一个局外人,并试图不认同它,痛苦或焦虑继续存留,就像一颗跳痛的牙齿。  在这种时候,当一个人无法再忍受时,我会做的是做一些呼吸练习,甚至做一些体育锻炼。  在这种时候你有什么建议?  这也是因为这个众生依然不成熟,因此在言语能够造成伤害之前,无法驾驭那份能够冷静观照所需的能量吗?  一个人该如何从这种痛苦中解脱?


PasserBy  Jul 5, 2009, 5:11:00 PM  嗨,Buddha Bra,


“心理痛苦”与我们的“自我感”直接相关。  自我感直接关联于我们根深蒂固的“固有实有且二元对立的思维”(inherent and dualistic thought)。  这种痛苦是一个迹象,表明我们尚未完全认清正在生起的“自我感/我”的起因及其多重面貌,这包括了试图保持为一个不受影响的被动观察者。  如果我们开了错误的药方,就没有治愈的可能。  因此,你体验到“保持为一个抽离的观察者似乎并没有消除痛苦和焦虑,然而呼吸练习和一些体育锻炼却做到了”,这是一个珍贵的领悟。  这有两部分。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为什么我们将“抽离”(detachment)等同于这种“不受影响且被动的观察者”。  这是由于对我们觉知那本初、不二且空性本质的洞见不完整。  这部分是因为我们对觉知那“无生、本初且光明之本质”(Unborn, pristine and luminous nature)的直接且非概念性的体验,部分是因为将体验固实化(solidify)的业力习气。  当这个直接体验是透过“二元和固有实有”的框架来理解时,我们自然会将“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视为解决这种心理痛苦的方法。


其次,除了觉知那“无生、本初且光明”的面向之外,我们必须对我们觉知那“亲密、不可分、不二且缘起”(intimate, inseparable, non-dual and dependent originated)的面向有更透彻和深入的洞见。  这关系到为什么“呼吸练习和一些体育锻炼能够缓解心理痛苦”。  我们必须直接且深刻地体验所谓与无常变化“不可分”是什么意思,并明白“存在感”(beingness)从未离开过任何生起的事物。


最后,那“无生、本初且光明”的东西不能是“缘起且与无常不可分”的,这只有在逻辑上听起来合理,但在体验上并非如此。  起初接受这样的观点似乎不合逻辑且不自然,但当二元化和固实化体验的习气消退时,那么风景、味道、气味、声音、呼吸、我们脚触地面的觉受……所有的生起都将有助于减轻这种心理痛苦。  因此,无畏地、毫无保留地且完全地对任何生起的事物开放。


HARISH  Jul 6, 2009, 5:19:00 PM  无尽感激。


HARISH  Jul 10, 2009, 1:41:00 AM  在你于回复中提到它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缘起(Dependant Origination)这个词。  我确实在网上查了一下,以更多地了解它。  它开启了一条新的路径。  对缘起的洞见是如此令人震惊!


PasserBy  Jul 11, 2009, 8:57:00 AM  确实!  看见缘起能让我们解脱。


在我们意识的最深处,我们是以“二元且实有”的方式看待事物的。  这种看待事物的潜在习气在非常微细和深刻的意义上影响着我们的心、身和体验。  以这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见地为因,我们抓取、实体化、客体化;我们以一种终极的意义来寻求和思考。  无论什么体验都很快被扭曲,以至于当我们体验到无念时,我们实体化这个体验。  当我们体验不二时,我们将这个体验人格化。  不可否认这种不二的光明临在(本初觉智),这是一个珍贵的洞见和体验,但我们也需要透彻地理解它的空性本质(缘起)。


如果我们能够以缘起的正见消融这种潜在习气,我们将以新的光芒体验“鲜活的临在”(Aliveness Presence)。  鲜活的临在将变得自然任运、无中心且动态;我们将能够直接直觉到临在是亲密互联的,只要条件具足它便生起,而不需要一个起源点。  我们将从表现为“这里性”(hereness)、“当下性”(nowness)、“自我性”(selfness)的各种“固有实有的抓取习气”中解脱出来,并彻底消融那种不断需要再次确认这个“见证”临在以及退回到一个源头的冲动。  鲜活的临在不被体验为一个纯粹源头本身,而是被体验为这个生起的念头、这个经过的声音……作为任何生起的事物。


祝旅途愉快!


HARISH  Aug 15, 2009, 12:13:00 AM  一个人如何从好恶中获得自由?  现在,按照我的大脑回路,我喜欢所有快乐的事件,并喜欢通过避免不愉快的事件。


Soh  Aug 15, 2009, 4:47:00 PM  这里有一部佛陀的相关经文,你可能想研究一下: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an/an08/an08.006.than.html


PasserBy  Aug 16, 2009, 10:15:00 PM  嗨,Buddha Bra,


你可能也想尝试“让无论生起什么都开放且毫无保留地显现”的自然之道。  对于一个已经体验过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不二,并尝过从自我感中解脱出来的感官实相的人来说,“让其显现”(let manifest)的道路是一个自然的进程。


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深刻理解当试图压抑你的偏好、好和恶时,会有更多的问题。  因此第一步是体验并意识到“压抑”不是办法。  如果我们认为“压抑”是办法,或者当生起的事物让我们心烦意乱时,那麽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试图阻止它们的生起。


第二,清楚地理解让“好恶”显现是迈向解脱的第一步。  我们无法阻止那些硬连线(hardwired)的东西生起。  只要种子在那里,就会有显现。  当这些习气潜伏时,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它们,但“让其显现”是通往自由的第一步。


第三,与任何生起的觉受不二。  当观察者的感觉消失且不被阻断时,那就是自由的感觉。  它最终也会消融那些习气,因为所有事物都共享同一味道。


HARISH  Aug 17, 2009, 2:20:00 AM  上帝保佑你,先生……我已经感觉到了“让其显现”的力量。  心怀感激。


HARISH  Apr 16, 2010, 11:43:00 AM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一直在正语(Right speech)的修习中挣扎。  仅仅是正语的一个方面——在说话时保持觉知,并在不需要时不说话。  但即使每天早上都做肯定语(affirmations),很快在一天中,我看到自己机械性地说话,把一切都忘了。  有没有什么修习或善巧的方法可以灌输,以便当一个人有说话的冲动时引起注意?


Soh  Apr 21, 2010, 10:56:00 PM  嗨,Buddha Bra,


我自己不知道有什么“善巧方便”。  我所知道的是,佛陀教导的对我们的心和觉受的正念修习,是一个发现我们即时的习惯和意图的强大工具,但它必须作为一种念念分明的事情来练习,无论我们正在从事什么活动。  肯定语(如果你是指设定意图/誓愿)是有用的,也许你也可以做一个肯定,不在日常活动中失去正念。


佛陀教导:“再者,当前进和返回时,他让自己完全警觉;当看向前方和看向别处时……当弯曲和伸展肢体时……当携带他的外衣、上衣和钵时……当吃、喝、咀嚼和品尝时……当排尿和排便时……当行走、站立、坐着、入睡、醒来、说话和保持沉默时,他让自己完全警觉。


“以此方式,他保持专注于内在的身体本身(body in & of itself),或专注于外在……不支撑于世间任何事物。  这就是比丘如何保持专注于身体本身(body in & of itself)。”


(《大念处经》)


我不认为我们可以单靠意志强迫自己改变,它必须是一种念念分明的观察,逐渐唤醒智慧,以阻止心自动/无意识地通过任何显现的心智模式/习惯表现出来。


这不容易,需要练习,因为我们花了我们大部分的生命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生活和行动。


希望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的这段话有帮助:


提问者: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觉知本身就足以消融冲突及其根源。我完全觉知到,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觉知到,我是“势利的”。是什么阻碍了我摆脱势利?


克里希那穆提:提问者没有理解我所说的觉知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有一个习惯,例如势利的习惯,仅仅通过另一个习惯,它的对立面来克服这个习惯是没有用的。用一个习惯去对抗另一个习惯是徒劳的。去除心智习惯的是智慧。觉知是唤醒智慧的过程,而不是创造新习惯来对抗旧习惯。所以,你必须意识到你的思维习惯,但不要试图培养相反的品质或习惯。如果你完全觉知,如果你处于那种无选择的观察状态,那么你会感知到创造习惯的整个过程,以及克服它的对立过程。这种洞察力唤醒智慧,从而消除所有的思维习惯。我们急于通过创造其他的思维习惯和主张,来摆脱那些给我们带来痛苦或我们要发现毫无价值的习惯。这种替代的过程完全是不明智的。如果你去观察,你会发现心智不过是一团思维习惯和记忆。仅仅通过用其他习惯克服这些习惯,心智仍然在监狱里,困惑和受苦。只有当我们深刻理解自我保护反应的过程(它们变成了思维习惯,限制了所有行动)时,才有可能唤醒智慧,唯有智慧能消融对立面的冲突。


J. 克里希那穆提  选集,第三卷 - 73


HARISH  Apr 29, 2010, 11:48:00 AM  谢谢先生。  佛陀的那段引言相当有力,在过去的几天里似乎不知何故击中了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使得正念比以前“更容易”了!


HARISH  Apr 29, 2010, 11:53:00 AM  “这就是比丘如何保持专注于身体本身(body in & of itself)”


你能指导我如何理解引言中与身体有关的“身体本身/于身观身”(in and of itself)吗?


Soh  Apr 29, 2010, 3:32:00 PM  嗨,Buddha Bra,很高兴它对你有效 :)


关于“in and of itself”(于身观身/身即是身),这里有一行禅师的一些解释:


“《念处经》,一部教导觉知的佛教经典,使用了诸如‘于身观身’(observing the body in the body)、‘于受观受’、‘于心观心’、‘于法观法’这样的表达。  为什么身、受、心、法这些词被重复了?  一些阿毗达磨的大师说,这种重复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这些词的重要性。  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重复这些词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把禅修者和禅修对象分离开来。  我们必须与对象生活在一起,认同它,与它融合,就像一粒盐进入大海以测量大海的咸度。”


此外,关于相关的一点……约翰·威尔伍德(Dr. John Welwood)博士写道,


“我们只能通过一种非概念性地、无条件地向事物开放的觉知,允许它们在‘如其所是’(as-it-is-ness)中揭示自己,从而感知事物的真如(suchness)。  正如诗人芭蕉(Basho)所建议的:


‘从松树  学习松树  并从竹子  学习竹子。’


日本哲学家西谷启治(Nishitani,1982)在评论这些诗句时解释说,芭蕉的意思并不是


‘我们应该仔细观察松树。’更不是指我们要‘科学地研究松树。’  他的意思是我们要进入松树是松树本身、竹子是竹子本身的存有模式,并从那里看松树和竹子。  他呼吁我们将自己带入事物在其真如中显现的维度。’(第128页)


同样地,禅宗大师道元建议:‘你们不应局限于仅仅从人类的观点学习看水。要知晓你们必须以水看水的方式看水’(井筒俊彦,Izutsu,1972,第140页)。  ‘以水看水的方式看水’意味着在水的真如中认出水,摆脱所有源自于从体验中退缩的观察心(observing mind)的概念。”


.......


你会看到“in and of itself”(于……观……/……本身)贯穿于整部《大念处经》,我所引用的只是一小部分。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mn/mn.010.than.html


HARISH  May 1, 2010, 11:29:00 PM  “在那里,他辨识眼,他辨识色,他辨识依两者而生起的结使(fetter)。他辨识未生起的结使是如何生起的。”——《念处经》  这个生起的结使是什么?


Soh  May 2, 2010, 2:59:00 AM  佛教承认十种结使(尽管还有其他的结使列表):


1. 相信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巴利语:sakkāya-diṭṭhi)[4]  2. 疑,特别关于教导(vicikicchā)[5]  3. 执着于仪式和规矩/戒禁取(sīlabbata-parāmāso)[6]  4. 感官欲望/欲贪(kāmacchando)[7]  5. 恶意/嗔恚(vyāpādo 或 byāpādo)[8]  6. 对色界存在的贪爱/色贪(rūparāgo)[9]  7. 对无色界存在的贪爱/无色贪(arūparāgo)  8. 慢,我慢,傲慢(māno)[10]  9. 掉举,散乱(uddhaccaŋ)[11]  10. 无明(avijjā)[12]


所以——一个结使的例子是这样的:


由于一个色相的生起,如果存在人格信仰,相信这个色相是“我”或“我的”,他就犯了萨迦耶见(sakkaya ditthi,身见)的第一个结使。


如果由于一个色相的生起,产生了厌恶、不喜欢、甚至愤怒和仇恨的感觉,他就犯了嗔恚(vyapado)的第五个结使。


如果由于一个色相的生起,他被吸引、渴望、贪图这个色相,他就犯了欲贪(kamacchado)的第四个结使。


诸如此类……


所有这些结使都有一个基础,即虚妄的能所/主客二元,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认为有一个与“外在对象”分离的“自我”。  正因如此,这个“自我”受制于“外在对象”,或者可以寻求、或移除自己、或从“外在对象”中调离。  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此。


正如Thusness曾经说过的,“正是这种分裂、分离导致了痛苦以及欲望的生起。  没有‘无分裂’的洞见,心就会继续划分。  欲望是心为了弥合分离的鸿沟而产生的一种内在匮乏。”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J.克里希那穆提说,“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鸿沟中,存在着人类所有的苦难。”


HARISH  Aug 6, 2010, 10:47:00 PM  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分享,我开始对体验到“所见仅仅是所见。就是这样。有形状、形态、颜色等等,但那里没有东西。没有真实的实体,没有坚固性,也没有自性实有的现实。所有的只是体验本身的特质。不多,也不少。”意味着什么,有了一点非常微弱的感觉。


Soh  Aug 6, 2010, 10:48:00 PM  听起来不错……如果你有什么要分享的,请随时让我们知道 :)


PasserBy  Aug 6, 2010, 11:29:00 PM  一直都是这样!  无畏且彻底地向形状、形态、颜色、声音、气味等等开放。  没有“你”,就只是那个!  :-)


HARISH  Jul 26, 2011, 1:50:00 AM  我必须和你分享,我似乎对视觉的不二觉知(visual non-dual awareness)有了一种模糊的感觉。  它似乎是一种奇妙感,生命总是在运动中……去看而没有评论和评判……甚至没有贴标签。


PasserBy  Jul 28, 2011, 6:37:00 AM  嗨,Buddha Bra,


当心从已知中解放出来时,奇妙感就会生起。


当心从贴标签、评论和评判中解放出来时,显现就会显得“鲜活”(vivid)和“生动”(alive)。


当心从能所/主客划分的二分法中解放出来时,不二就会生起。


当体验中具备上述所有因素时,“运动”总是伴随着一种深深的亲密感和寂静感。


HARISH  Oct 13, 2011, 4:04:00 PM  谢谢你,Passer By。  我有时也看到不同的层次。  有时“我”看到运动,听到声音,或者对身体有模糊的感觉,但我的心是冷的,觉知是“沉重”的。  其他时候,会有情感内容的加入,一种奇怪的喜悦,然后努力变得轻盈。

Labels: , | edit post
0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