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提问(大意)
一位读者来信分享了最近关于《婆希耶经》(Bahiya Sutta)和“无我二颂”的讨论如何触动了他的修行,并指出自悟者是多么容易安住于某种境界,而对微细的盲点不自知。
关于体验与无我二颂 读者报告说,他拥有“我是觉”和“临在”的稳定、持续体验。此前,他的修行偏向于“无心三昧”(否定概念)的认知。然而,他现在注意到在体验方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我是思,我是闻”模式: 感觉有一个“去我”或“融合”的过程。
第一颂(“无思者”): 感觉直接进入“无我”,但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作为背景的“觉”上。
第二颂(“仅有念/仅有所见”): 注意力转移到前景。看着屏幕时,仅有所见;内容感觉鲜活、不连续,有一种“陌生感”,且没有观察者。他认识到即使是“临在感”也只是另一个生起的“相”(缘),而非一个独立的自我。
问题 1:无心 vs 无我,以及“石头”的比喻
读者询问“无心”状态与“无我”(Anatta)证悟之间的核心区别。
他也提出了一个关于无情物(非有情)的具体问题:
“无情物直接就是无分别地体验着一切,但我们不能说石头处于大圆满的状态。既然有情众生与无情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心/识’,那么正见/洞见是否就是区分开悟与单纯惰性状态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问题 2:关于懒散、无为与努力 读者表达了对“为了有所得而努力”这种文化压力的反感,更倾向于无为之道——即基于兴趣的自发努力,而非以目标为导向的纪律。他承认在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缺乏精进,但保持着打坐和行禅的规律惯例。他询问这种缺乏“努力/争取”的态度是一种障碍,还是符合自然状态。
问题 3:洞见的定义 最后,读者请求澄清洞见(般若)的本质。他已经走出了虚无主义并在日常生活中运作良好,但对洞见究竟是什么仍感到困惑。
“洞见仅仅是对体验的一种不可否认的认定——一种自信吗?还是说,洞见是对实相本质的一种具体描述和体验,例如因缘和合或‘真空妙有’?”
Soh 回复:
你好,
- 关键点:在这种状态下,光明的显现自知而无需知者。觉知即是显现。
- 局限性:然而,这通常只是一种高峰体验或状态。如果底层的知见没有转变,当状态结束时,心最终会退回到微细的二元立场,或退回到**一心(One Mind)**的实体主义非二元立场。
- **非二元的开端:**这通常是能所(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不可分割的非二元证悟的开端。
- 陷阱:然而,他们仍然持有实有见(View of Inherency)。他们将“镜子”(觉知)视为一个不变的、实有的、实体的基底,且与变化的影像不可分割。他们感觉现象被“摄归”到一个源头,或者认为“万物同一体性”。这是一种执着于大我/源头的微细形式。
- 它是看到**背景“镜子”是一个妄想;“镜子”一直以来仅仅是自照(self-illuminating/reflexive,即:影像自知,而无知者;声闻声,而无闻者)**的“影像”。
- 光明的觉知永远只是显现,而没有背景。
- 正见的证悟:这不仅仅是接受一种哲学,而是正见的证悟。实际上,证悟无我(Anatman)是证悟正见的开始,随后这一见地将扩展为二无我(人无我与法无我)。
- 注意:虽然见证者瓦解了,但他仍然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通过深化洞见,才彻底清除了将现象“摄归”回源头(微细的背景/一心)的习气痕迹。
- 给你的建议: 如果你目前修第一颂时感觉像有一个背景,那是你当下的体验,而非第一颂的终极指向。你将临在-觉知的滋味带入前景觉受(如你所说的第二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请继续配合观修,直到看穿那个“背景”从未存在过。
- 无情物(石头/桌子):它们是“无概念”的,但它们是无情(Insentient)的。它们缺乏灵知(Numinous Knowing/Luminosity)。它们从没有过无明,但也从没有过智慧。
- 有情众生:我们拥有灵知。然而,有情众生因为无明而迷失,将自己的心或灵知误认为是“自我”,将显现误认为是外在的“客体”。正是这种迷妄的二元对立让我们迷失在轮回中。
- “基于兴趣的自发性”之陷阱:如果我们把这种世俗偏好应用到佛法上,只在自我(ego)感觉“有趣”或“自发”时才修行,我们可能无意中只是在随顺我们的业力习气(习惯/好恶)。这是在轮回中漂流,而非自然状态(Natural State)。
- **嘉许与提醒:**话虽如此,我嘉许你尽管谈到了“懒散”,却仍坚持每天且频繁的打坐修行。这种纪律实际上对于切断习气动量非常重要。
- 真正的“无为”是全机(Total Exertion - Zensho):真正的无为不是消极被动。它意味着无作者之行。当“作者”被移除时,行动并没有停止,而是达致100% 的行动——宇宙在那一刻的全机显现。
- 洞见(Prajna/般若)是证悟(Realization): 洞见不仅仅是“描述”(智力理解)或“体验”(来来去去的状态),而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认知转变。在藏传佛教中,这被称为**“确信”(Nges Shes / Decisive Certainty)。一旦看穿“自我”的幻象,这种“自信”不是傲慢,而是对实相本来如是的无疑(Doubtlessness)**。
- 真空妙有与二无我:
是的,当无我被证悟时,没有任何东西被否定(断灭),除了那个虚幻的“自我”。
然而,无我(人无我)的证悟只是最初的、也是最关键的突破。 但洞见必须进一步深化,扩展到**“法无我”(即二无我**:人无我与法无我)。
这意味着不仅看到“没有一个见者”,还要看到“所见之物”本身也是缘起性空、如梦如幻的。真空(Empty)即是妙有(Radiant/Wondrous Existence),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关于这一点,我在那篇 2011 年写的文章(题目: 体验/觉受、证悟、知见、修行与果位)中有更详尽的阐述,请务必阅读。
- 《我是(I AM)的四个层面》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5/11/blog-post_83.html - 《无我二颂》(The Two Stanzas of Anatta)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5/04/anattaemptinessmahaordinarinessspontane.html - 我21岁时(证悟无我后约一年)写的文章译文: 体验/觉受、证悟、知见、修行与果位:
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5/11/blog-post_25.html (请重点阅读此篇,其中详细讨论了二无我、体验、证悟与知见的区别)
- 洪文亮禅师(Zen Master Hong Wen-Liang)著作汇编(原文即中文):
https://app.box.com/s/ceb9i7wsk0lkfl2sjex97ai56l1k52pf - Jinmyo Renge Osho 法师著作汇编(中译本):
https://app.box.com/s/fh5ypv8sryj61l1a80ba6zlhi74c2mhl - Anzan Hoshin Roshi 禅师著作汇编(中译本):
(注:他是 Jinmyo Osho 的老师,Jinmyo Osho 是他的法嗣。)
https://app.box.com/s/aznv6u5jthsv1jdglr3bo90jak2cdczs
- 洪文亮禅师(Zen Master Hong Wen-Liang): 趁他还在世时,尽量去拜访他。他年事已高(我想约 92 岁了)。像他这样具有如此深度证量的老师非常罕见,极难遇到如此清晰的明师。
- 阿阇黎 Malcolm Smith(大圆满): 他的教导非常好,但多为网络直播,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英语听力能力,可能很难即时翻译。
- Jinmyo Renge Osho 法师(禅宗): 她的教导更多通过文字、文章和邮件交流,这可能比较容易使用翻译工具来辅助学习。
- 关于澳大利亚:
- 十多年前我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布里斯班)读书时,曾参加 Open Way Zen Centre 的禅修。那里的 Genjo 老师已经证悟无我(Anatta)。
- 如果你目前身在墨尔本,我不确定当地是否有已证悟无我的老师,但建议你在当地寻找和探访是否有类似的良师或禅修中心。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适合生活和修行的地方。
附言:我注意到你在用大语言模型把英文佛法/法义文本翻译成中文。我自己整理了一套提示词(prompts),实践下来对同类翻译很有帮助,见:https://www.awakeningtoreality.com/2025/06/ai-google-gemini-25-pro-atr.html 。我的常用流程是先用 Prompt 1 生成一份干净的中文译文,然后把完整输出粘贴到 Prompt 6 做翻译审校/质检,并按建议进行修订。确认无误后,我会把审校后的最终输出复制到纯文本文件里,保存为 UTF-8 编码的 .txt,再用 SegIDClean & Reflow(我新的 C# 小工具)处理,自动清除 SegID 并重新排版,方便发布:https://app.box.com/s/uffenu7va6ivpvh87m5mb5yicno5mbu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