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读者的来信与反馈(摘要)

一位读者来信分享他当下的修行体验、见地上的调整,以及面临的困惑。

首先,关于**“觉”与睡眠**:读者描述目前的体验是“我是觉”或“在”,这种觉知如背景般自动运行,似乎永不停息。但他提到一个主要的困惑:他所信任的两位修者指出,彻底的证悟需要达到24小时清明的觉知,即便在深睡中也是如此(以此作为明心见性的法印)。读者目前无法在深睡中保持这种觉知,这曾变成一种执着与追求,但他目前决定暂时放下这种念头,继续探寻。

其次,关于**“无我”的见地**:读者反思自己之前试图将“闻,无闻者”简化提炼为一个恒常的“觉”或“一心”是错误的。他现在领悟到“闻便是闻”,无需否定“闻”而去提炼一个背后的“觉”。“闻”由因缘和合而生,即生即死,归于空性。

然而,读者也承认,“我”依然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去成为一个**“永恒的背景”**并安住其中,这种状态伴随着空间的虚化感和一体感,以及不讲道理的宁静与喜乐。

最后,读者提到在见地上的冲突:他正在阅读缘起性空(中观)的相关文章,但感觉这与他理解层面上的**唯识(Yogacara)**产生了冲突,需要在理上进行判断与整合。他目前尝试直接体验鲜活、无距离的痛与闻,并发现若刻意去“观”(如心经的观自在),容易让人停留在“观”上,变成“我是观、我是觉”的二元认知。


Soh回复:

谢谢你的分享。

我现在正急着出门,所以没有时间详细回复你的邮件,但我很高兴你的方向是正确的。将“现临觉知”的滋味带入所有前景的觉受与显现之中,加上参究“无我二颂”与《巴希亚经》,将有助于你突破并获得无我的领悟。

另外,我想快速分享几段我刚才用 Google Gemini 翻译的文字,因为这涉及到你提到的一些观点。内容是关于睡眠与的。虽然 John Tan 和我都视中观见(缘起性空)为究竟,但这与对的正确理解并不冲突。

摘录:

"ATR 长篇指南中有一章关于潜在睡眠干扰的内容,我为你翻译了一部分:  ~ 潜在的睡眠干扰  (另请参阅章节:关于能量失衡的建议 [Tips on Energy Imbalances])

Thusness,2007年:  “嗨 JonLS,  这里有‘临在’(Presence),但不要试图维持‘见证’(Witnessing),那是在试图抓住一种‘当感官条件运作时熟悉的存有状态’。  允许它存在,并完全放下。  当感官暂停,且感知、概念和感受都完全止息时,‘如是’(What Is)又是什么呢?  在无梦中处于非二元,在所有三种状态(醒、梦、睡)中都处于非二元,那你所体验到的能量将会随着喜悦充满活力地舞动,表明你在醒时的修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睡眠干扰可能会在‘我是’(I AM)阶段之后发生,甚至是到了‘一心’(one mind)阶段也可能发生。  这对 Soh 来说不是个大问题(只出现了轻微的程度),但像 John Tan 和其他人则面临过这个问题。  人们应该放松并放下,而不是专注于维持临在或将见证的状态带入睡眠。  在‘无我’(anatta)稳定之后,自然的非二元或光明睡眠确实会在睡眠中自然显现,但这与那种由于费力维持二元对立的见证临在而导致的做作状态是不同的,后者会导致睡眠干扰和失眠;绝对不应将抓住某种清醒感(这实际上是一种失眠和睡眠干扰的形式)误认为是一种成就。

如果在‘我是’/‘永恒见证’(Eternal Witness)阶段后陷入失眠,只有在证得 John Tan 第五阶段后才能真正解决。  关于‘见证’(Witness),John Tan 在 2008 年曾写道:“作为见证者没有问题,问题仅在于对见证者是什么的错误理解。  也就是[在无明的影响下]在见证中看到了二元性,或者看到了‘大我’(Self)与他者、主客体的对立。  那才是问题所在。  你可以称之为见证或觉知(Awareness),但必须没有自我的感觉。”

我见过太多著名的导师和修行者,完全误以为在深睡中保持意是一种成就。  许多不同传承的导师,如不二论(Advaita)、藏传佛教、禅宗、泰国森林派等,可能会将睡眠中保持意视为终极成就,即尊贵的‘第四境’(Turiya),超越并构成了醒、梦、睡这些短暂状态的基础。  实际上,无法完全入睡以及即便在睡觉时也总是保持意(即拉玛那尊者所谓的无眠之眠、觉醒之眠),是一种能量失衡,这对健康是有害的。  正如 John Tan 所警告的:“你会发现所有声称这一点的人最终都出现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只是不要把所有这些能量失衡误认为是成就。  直接正视这些问题,并懂得如何处理它。”

根据 John Tan 的说法,为了防止在‘我是’阶段出现能量失衡,无为(non-doership)和镇定极其关键。  必须有一种平衡。

2007年,John Tan 将一段英文翻成了中文。  那是他写的一段关于‘我是感’作为不变的存有基础的文字,他在结尾处加了一条评论:“由于执取觉知为实有的强大业力习气,修行者可能会难以入睡,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失眠,多年无法入睡。”  他写下这段话并让我将其连同《Thusness(John Tan)开悟阶段》一起发给一位佛法老师,因为那位老师在‘我是感’阶段后因能量失衡而遭受失眠之苦。  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能够舍弃对觉知(被具体化为‘大我’)的执取,并生起 John Tan 第五阶段的无我(anatta)洞见。  “一旦修行者深刻体验到‘自我/自我形象’的虚幻性,虚幻的‘自我形象’就会像河流汇入大海一样消融,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刻也是‘大我’(Great Self)的生起。  这个‘大我’纯净、神秘地鲜活、清澈明亮,就像一面映照万物的虚空之镜。  来去、生灭、起伏,万事万物仅仅是随缘生灭,作为虚幻的显现从‘大我’的基底(ground-substratum)中显现出来。  这个基底从未受影响,寂静不动,无来亦无去。  这个‘大我’就是梵我(Atman-Brahman)、上帝之我(God-Self)。  评论:修行者不应将其误认为是真正的佛心!  由于执取觉知为实有的业力力量,修行者可能会难以入睡,严重情况下可能会经历失眠,多年无法入睡。”——John Tan,2007年

“只要她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并以5.5阶段为目标,她就能治愈她的睡眠问题。:)” —— John Tan,2007年

“(11:46 PM) Thusness: X 还没有体验到非二元。这就是为什么会有睡眠问题。:P 而且她必须把这视为对意的误解。  这个潜在的睡眠问题只有到了第5和第6阶段才能解决。  这也意味着她也没有体验到‘无为法’(wu wei fa)。这与她所写的相反。  但不谈阶段。  她将其误解为‘我是感’和第4阶段。  当[一个人]到了5.5[阶段]时,她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她的‘缘’(yuan)必须具足。:)  无论如何,不是要贬低她。:)  只是确实存在失眠的问题。  当缘具足时告诉她是好的。教学中的缺失[点]必须被修补。:)” —— John Tan,2007年

关于维持觉知进入睡眠,John Tan 今天(2022年5月29日)说:“如果修持不当,这会极大地影响健康并导致强烈的能量失衡。  在我看来不适合有工作的在家居士。  你还需要进行锻炼以保持气(qi)的循环。”

Ben Miles  这很有趣。  John 有提到他说这话的理由吗?  我认几位定期做清明梦瑜伽/在睡眠中维持觉知的人,他们只报告了正面的益处。

Soh Wei Yu  作者  管理员  Ben Miles 根据个人经验。  在 AtR 指南的第一阶段章节中,有一个关于“可能的睡眠干扰”的子章节:https://app.box.com/s/157eqgiosuw6xqvs00ibdkmc0r3mu8jg  APP.BOX.COM  Box  BoxEdited

• Soh Wei Yu  作者  管理员  John Tan 曾遭受失眠和能量失衡长达十年。  只有无我(anatta)解决了他的问题。

• • • • • • Soh Wei Yu  作者  管理员  Ben Miles  另外,据我所知,大圆满导师 Malcolm 并不是那样教的。  我不确定其他老师的情况。

[29/5/22, 11:16:28 PM] John Tan: Malcolm 的意思不是这个[在睡眠中保持意],他的意思是睡前安住在无我的状态并观想字母 A,然后入睡并深睡直到醒来。  如果清晰的梦境生起,就自然地修持。  不要保持像‘似睡非睡’那样的状态。  [29/5/22, 11:16:38 PM] Soh Wei Yu: 哦我明白了(oic)..  [29/5/22, 11:17:22 PM] John Tan: 只有当元素失衡时你才会做梦。  [29/5/22, 11:17:48 PM] Soh Wei Yu: 明白了(ic)..  [29/5/22, 11:20:31 PM] John Tan: 除非你在这方面已经成熟,修行可以自然转化为三种状态,那将会像 Malcolm 所说的那样,但不应该像你祖师说的那样修‘似睡非睡’。  尽量不要那样修,也许像你祖师那样的僧人可以。”

John Tan 是根据经验之谈,因为他在‘我是感’之后引发能量失衡,经历了十多年的失眠,只有在证悟无我后才得以解决。  对无我的证悟对于解决该问题至关重要,因此才有那句评论‘当[一个人]到了5.5[阶段]时,她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0:09 PM) John: 是的,如果我们想称呼它,它仍然是‘大我’(Self),但当空性进入画面时……临在(Presence)就扮演了另一个角色……仔细看看佛教……如果仅仅是‘大我’,就不需要空性和无自性存在了。  这一切都关乎我们真实本性的清晰度。  如果我们称我们的真实本性为真‘我’(True 'Self'),那没问题……但空性的关系是什么?  它更像是上帝。  那不需要条件,仅源头就足够了。:)  ‘我是感’会导致那种临在……无我(anatta)甚至更厉害……更清晰。  昆达里尼(kundalini)唤醒灵蛇也会导致这种宇宙意体验,但并没有见到空性本质。  (10:14 PM) AEN: 昆达里尼觉醒怎么也会这样  (10:14 PM) AEN: 那不是某种脉轮的东西吗?  (10:14 PM) John: 因为能量的释放导致所有障碍突然脱落。  (10:14 PM) AEN: 顺便说一下,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好像就是通过昆达里尼开悟的……他提到过  (10:15 PM) John: 是的……每一个脉轮都是一种释放和消融,释放直到一种自由纯净的能量觉知感。  所谓的与宇宙意合一。  这种临在可能会强烈到你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它渗透到了睡眠阶段。” —— 与 John Tan 的对话,2006年

"要找到一个能完全臣服并完全‘存在’(be)的人极其罕见。  百万人中难觅其一。  然而在深睡中,一切都必须放下。  一个人怎能被剥夺这样珍贵的存有状态(beingness)呢。

对于一个体验过无我(非二元)的人来说,深睡甚至更加重要。  它是非二元和自然存有的完整循环的完成。

但对于执着于‘永恒见证’(Eternal Witnessing)的人来说,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他们潜意里有一种非常微细的抓取,想要维持这种见证,从而阻碍了他们自然地进入深睡。  如果到了它成为问题的地步,那就是给修行者的一个信号,是时候放下并消融对见证者、对中心的抓取了。  仅仅试图‘放下’中心是很困难的,如果是这种情况,对我们需要‘空性本质’的洞见可能会有所帮助。

只有在经历了所有三种状态(醒、梦和深睡)的自然非二元和存有的完整循环后,修行者的睡眠才会缩短。  我称之为非二元的第二个循环。" —— John Tan,2007年

“在深睡中不需要维持任何东西。  它本身就是非二元的。  比任何东西都更纯净。:)” —— John Tan,2007年

"深沉的无梦睡眠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存有状态,一种它自有的自然三摩地,也是非二元第一完整循环成就的衡量标准。  如果能连同我们本初的自性一起理解各种缘(conditions),那么所有三种状态就会作为一个整体流动。" —— John Tan,2007年

"JonLS:  因为我们太忙于认同身心中的念头和感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ohn Tan:  同时也忙于认同‘我是’(I Am)。  烦恼现在已经到了这里。  消融并逝去,从存在中淡出!  就让它这样吧(So be it)!  引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我们不能充分欣赏我们的圆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ohn Tan:  淡出并欣赏‘无处’(no where)。  睡个好觉!" —— 2007年1月

• • o • Aditya Prasad  如果这能让你感觉好点的话,我被困在‘我是’(I AM)里超过三十年了 。  在阅读了(部分)AtR 之后,我意到了我掉进的另一个大陷阱:试图不断地再次确认觉知。  这现在已经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并且在我试图入睡时会自动触发,导致我无法获得安稳的睡眠。  真的很感谢这个群组,因为尽管这需要很长时间来解决,但我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资源能解释这一点。 3 · 11小时  • · Tony Taylor  作者  Aditya Prasad 是啊,我44岁了,所以对我来说也有30年了• · 10小时  • Soh Wei Yu  管理员  Aditya Prasad 由于缺乏对觉知本质的洞见,心总是感觉觉知在后面,有一种未经审视的信念,认为‘觉知不是念头,不是睡眠,不是这个和那个体验’,以及‘觉知是它们背后的东西’,所以它总是试图跳出当下的体验去寻找这个‘熟悉的背景’,这其实是心造的幻觉。  它实际上只是一条线、一个定义、一张心造的地图,试图将觉知定位为‘不是那个而是这个’、‘不在那里而是在这里’等等。  当对觉知本质的洞见生起时,一个人就能克服将觉知定位在显现之外任何地方的倾向。  那时你会喜欢在睡觉时只是睡觉,在听时只是声音,在睡时只是睡眠,因为那总是当下的实相——除此之外从没有一个看者或观看。  在那之后,‘确认’总是由万事万物自动确认,并在生起时自动释放(自解脱),实际上是在其生起时即无生。  绝对不需要任何努力去重新确认任何东西,因为原本就无谁、无处、无时,非局域但永远辉煌且自然,没有中心、分割、位置或边界,所有生动的显现都是自然圆满(spontaneous presence)。

Joel Agee,2013年:  [suspicious link removed]...  以下是龙钦巴(Longchenpa)在《法界宝藏论》(Precious Treasury of the Way of Abiding,Richard Barron 译)中引用的最古老的大圆满文本之一《普作王》(Kunjed Gyalpo)中的两句话:  “通过源于它的现象来寻找心髓(heart essence)的位置  并通过‘完全不概念化’的方便法门来欣赏它。  既然心髓自然发生,法身(dharmakaya)便不在别处。”  读到这几行字对我产生了生动的觉醒效果。  赞 · · 取消关注帖子 · 2012年9月2日下午1:29  Dannon Flynn, Steven Monaco, Neony Karby 和其他6人觉得这很赞。

Joel Agee 简单但深刻且持续:解构了一种无意的习惯,即把觉知定位在稍纵即逝的当下现象之外的任何地方。  嗖!  没有观察者,没有见证者。  没有位置!  David Vardy 没有位置,只有在心里的‘这里’....  2012年9月2日下午1:46 通过手机 · 赞 · 2

Chris Collins 你在短暂的现象中发现了加深的清晰度?  能再解释一下吗?  2012年9月2日下午1:48 通过手机 · 赞

Joel Agee David:是的,绝对是。  你给“这里”加上引号感觉很准确,因为那也是不可得的(unfindable)。  2012年9月2日下午1:50 · 赞 · 2

Joel Agee Chris,我不确定我能否确切解释。  有一种经常发生且令人愉悦的体验,即被声音和景象“确认”,尤其是声音。  对当下显现的事物有更大的欣赏,一种对任何事物都敞开的能量。  在行动、言语和思想中更加自然自在。  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都是次要的。  对觉知的认出是无障碍的。  有时它似乎被思想和感觉遮蔽了,然后很明显,那些也正是清晰和空性。  此刻,看到并说出这一点令人喜悦。 AWAKENINGTOREALITY.COM  Joel Agee:显现即是自明(Self-Illuminating)  Joel Agee:显现即是自明  · 21分钟前  • · • Soh Wei Yu  管理员

所以在我的‘我是’(I AM)阶段,我也经历了那种失眠,虽然程度比 John Tan 和许多其他人轻得多,我记得那种持续将见证带入睡眠的情况,以及那种从念头中跳出来回到一个恒常背景的倾向,这经常让我醒来并干扰我的睡眠(无论是在入睡时还是在睡着时)。  但我会放下这一切,尽可能多睡,并继续在四方面(4 aspects)、非二元参究和《婆希耶经》(Bahiya Sutta)上精进。  · 12分钟前  • Soh Wei Yu  管理员

John Tan 在2007年5月写道:“许多人热爱临在(Presence)、背景,即所有显现背后的现实。  如果我们能将同样的爱奉献给显现和念头,我想这就行了;因为它们是一体的。  如果感到困惑,就忘掉自我或无我吧。  我的一点浅见(My 2 cents)。”  我还要补充一点,这同样适用于睡眠。

他当时还说:  “一个极其真诚的人会意到,每当他试图跳出‘如是’(Isness)(虽然他做不到)时,就会完全困惑。  事实上,他在实相中无法知晓任何事。  如果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困惑和恐惧,‘如是’就不会被充分欣赏。  ‘我不是念头,我不是感觉,我不是形式,我不是所有这些,我是终极永恒的见证者。’这是终极的认同(identification)。  我们推开的短暂现象正是我们寻求的临在;这关乎是活在‘存有’(Beingness)中,还是活在不断的认同中。  存有在流动,而认同则停滞。  认同是任何试图回归合一(Oneness)而不了解其本质已然是非二元的尝试。  ‘我是’(I AM)不是知晓(knowing)。  ‘我是’是存在(Being)。  存在即念头,存在即感觉,存在即形式……从一开始就没有分离的‘我’。  要么没有你,要么你就是一切。”

“当我们过于执着于光明的临在,执着于那种‘纯粹的存在感’时,我们就无法看到那种临在的空性本质。  现象在存在中舞动进出,随缘生灭。  当修行者不‘预设’一个‘我’并‘看’到后面真的没有人时,那么进出存在就不被视为任何不寻常的事,依然是我们本初空性本质的完美表达。  允许临在存在,无谁、无时、无处。”——2007年1月

“是的 Longchen,  说得很好。  从来没有过缝隙,不可能有。  它是完整的一股流,别无其他。  当有一时,就有二。  当‘一’平息时,虚无并非那个‘一真法界’(One Reality)。

‘一真法界’的清澈透明也有其问题。  在没有某些先决条件的情况下照见非二元可能会引起问题。  总是会有习气再次将这种体验变成执着的对象。  这可能导致一个人无法入睡,因为身体无法应对这种新发现的体验。  许多人误以为这是觉知的提升,并将其视为自然的进步。  这不是真的。  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要知道这是由于执着。  学习如何放下一切,直到宁静的镇定生起,这与我们的思维模式有关,必须生起一种完全放下身体的意愿,然后放下我们的念头和临在的体验……时时刻刻完全放下……感官和念头可以通过这种放下和不执着的艺术来关闭。  彻底的放下和生动的临在必须融合为一。

在醒时修持,直到毫无一丝怀疑:绝对没有人,没有内和外,只有显现那不可思议的真实感和生动感。  即醒时的非二元体验。  见证梦境和没有见证者、只有梦是不同的。  处理更微细的状态和前意习气需要一个人掌握这种不执着、无为的艺术。  没有有意的方法来处理更微细的状态,只有稳定体验并允许动量自然地带我们进入梦和深睡。  睡个好觉。:)” —— John Tan,2006年

"你不需要像在清醒状态下那样的清晰度[在睡眠期间]。  你只需要洞见的力度来穿透这三种状态(Soh:醒、梦、深睡)。" —— John Tan,2019年

"专注于智慧,让洞见的力度穿透三种状态(Soh:醒、梦、深睡)。" —— John Tan,2019年

所谓智慧,John Tan 指的是无我(anatta)、缘起和空性的洞见(即 John Tan 第5和第6阶段)。

Soh 在他的‘我是’阶段写道:  “2010年7月9日  昨天的临在感太强了,我很难入睡,直到我放松对它的专注,即便那样,我还是不断醒来,发现自己处于完全的清晰之中。  有趣的是我刚找到一段2006年的对话:  John:我是在试图防止你遭受这种痛苦。  Soh:失眠吗?  John::)  Soh:但我怎么会失眠呢。我睡得很好很沉,哈哈(lol)  John:以后阶段,不是现在。

..........

发布在 Kenneth Folk Dharma:  我希望这不会太偏离主题。  你的意思是你有睡眠困难?  昨天晚上,也许是因为睡前刚打坐,二档见证(2nd gear Witness)非常强,我难以入睡(在进入二档之前,我通常一分钟就能睡着,但如果处于二档模式,可能要花上一个小时)。  我注意到这有时会发生,通常是在我睡前刚修习/冥想过。

任何关于被‘跟随’的想法可能导致了梦境状态……在二档模式中仅仅被视为一种发生在明亮、不可否认且不可避免的觉知背景中的幻觉。  因此,那些‘梦的念头’只是在觉知中进进出出,没有连贯性。  不费力的临在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不得不放松对见证者的专注才能入睡。

然而,我入睡后不久还是不断醒来,当我醒来时,我几乎立刻或立刻处于完全清晰的状态。  在反复尝试放松专注后,我才得以安睡到天亮。

有时见证模式在梦中持续存在,有时则不然。..........

John 告诉我(关于我昨天的‘失眠’):  你需要非二元来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放松一段时间……不要做过头。  你必须学习如何生动地感受和体验所有的生起,就好像‘我’从未存在过一样。  这是一种放松的修行形式……这意味着你的修行现在应该专注于前台而不是背景。  现在把自己完全迷失在显现中……原始的显现……而不是它的内容。” —— Soh,2010年6月电子日记,在他的‘我是’(I AM)证悟之后

“John:那不是办法……因为他无法应对他的意体验,无法放下那个创造这种幻觉的体验……这对他的健康没有好处,对 X 也是……

Soh:哦,我明白了。但 X 说她非常清醒,哈哈

John:是啊……我也是……但她必须敢于死。  完全平息。  什么都没有。  这是个问题。  她绝不能误解。  临在体验需要一个人懂得如何感受大死,然后才能理解空性。  而临在在深睡中的平息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恢复活力。  并不是说一无所知。  只是它是另一种形式的显现。  当人们说有人在纽约喝酒,那个在新加坡的人醉了。  它是非局域的……如果不让自己完全消融,一个人就不会体验到那个。  而那种理解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我告诉过你我经历了10年的失眠对吧?

Soh:是啊,你说是由于某种气(Qi)的修习?出错了。哈哈

John:我不把它当作一个阶段,我把它当作一个问题。  我自始至终都完全清晰,极其清晰。  当一个人在梦境中进入临在的禅定状态。  那不是清明梦(lucid dreaming)。  那是临在并融入象征符号。  就像体验天空是你,所有那些符号都是你。  当你长时间冥想并能在晚上休息心神,即使是坐着。  会有一个时刻,各种符号出现。  孩子们在玩耍。  鸟儿在天上飞。  你看到的脸孔如此清晰,然而你是觉察(awaring)着的,有时你会怀疑你的眼睛是睁开还是闭着的。  你在觉察梦境的发生。  但还是一样,没有人在觉察,只有梦的临在。  它不像那些描述的那样(Soh:指清明梦或在睡眠中见证临在的描述)。  完全出离。  看到海洋....就像飞越海洋....图像在发生。  然而有觉知....这是由于条件的显现。  但它是非物质的,纯粹是象征性的。  尽管差别不大。  然后符号会结束。  梦会结束,没有故事情节,只有一幅接一幅的图像。  随机……但很清晰。  但它会结束……然后所有图像平息……完全虚无

Soh:我明白了。然后你就醒了?

John:不……无梦。  然后不知道过了多久……那些符号又出现了。 --- End of Part 1 of 2 --- [Covered –54.2 / Total 194] --- [Ready for next part] Clean Copy — Part 2/2 (–102.2)

(Continued)  你的心完全清晰。  很难跟你解释。:)  一个人可能会如此执着于这些阶段,以至于很难走出来。  一的良药是无我(no-self)和空性。  我想只有空性可以拯救。  哈哈(Lol)。  那就是完全消融,甚至连临在也消融。  那么临在就不必局限在某处(localize)。

Soh:空性会消融临在?

John:而我们会进步。  你看,所有这些阶段中的觉知仍然是一种中心性(centricity)的形式。  它是一个微细的背景。  觉知很难理解。:)  事实上我们无法理解。  那就是问题所在。  我们只能体验。  但大多数人想从这种体验中理出头绪,因此他们将其概念化了。  即使有了体验,他们也会不知不觉地退回到这个非常微细的概念并认同它,而不是仅仅让因缘(conditions)展开,就是那样。  展开本身就是它。  整个身体变得如此专注和集中……它消耗了太多的能量,以至于身体和大脑已经[变得]麻木……一个人并没有意到这一点。  你知道任何修法都必须有消融作用(melting effect)吗?

Soh:你是说释放束缚吗?什么叫消融?

John:当你专注脉轮……当你观想时,这些修法必须有消融作用以消融进入完全的虚无……让一切展开……你必须随后学会如何让自己投入到活动中并在那里修行。  完全投入。  在体验到无我(anatta)之后这尤为重要。  在修习正念(mindfulness)之后,投入到活动中。  只要了知缘起(DO)和空性,什么都不抓取。  没有必要抓取临在。

Soh:但是在生活中的每一刻维持‘临在’不是可能的吗?

John:如果你认为有必要的话,运用无我和空性,那么临在将在其寂静中说话。  它是可能的。  那是源于智慧。  束缚的松动。  不是努力的结果。  意思是当你的执着松动时,你‘看’的能力自然就在那里。  ‘看’即是体验即是临在” —— 2006年与 John Tan 的对话

“根本没有必要维持见证(witnessing)。  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  在非二元和正确的理解之后,只有伴随正确因缘的显现是必要的。  紧抓‘见证’不放是在拒绝进一步体验我们本初的自性。:)” —— John Tan,2007年

“(1:52 PM) Thusness: 别变成僵尸就行了。:) 清晰度会在无意之后的正确时间显现。:) 紧抓不放是一种微细的执着。你必须死去才能获得重生。:) 深睡会产生清晰度吗。:) 维持见证不是观察身体的状况。:) 那是不允许因缘存在和显现。:) ‘知晓性’(knowingness)不是紧抓不放,也不是让其平息。:P 它是‘作为’(be)‘无意’。:)这是一种很难描述的状态。:) 不要把它理解为‘有意的知晓’。  (1:58 PM) AEN: 我明白了.. 顺便问一下,是正念会导致如镜般明亮但不一定是非二元吗?我想你好像说过类似的话,或者我可能记错了  (1:59 PM) Thusness: 是的。但如果强度敏锐到能够体悟到显现即是[它本身],它就会[导致非二元]。现在,灭尽定(nirodha samapatti)是‘知晓’吗?一个人处于那种状态时知道吗?它只是‘那个’状态。:) 没别的。  (2:02 PM) AEN: 哦我明白了(oic).. 但还是有光明的不是吗  (2:02 PM) Thusness: 指什么?  (2:02 PM) AEN: 指作为我们佛性的光明面  (2:03 PM) Thusness: 哈哈哈哈.... 你无法理解,因为你仍然抓着‘知晓性’不放。:)

(2:15 PM) Thusness: 这对现在的你来说有点深... :) 即使对 longchen (Sim Pern Chong) 来说也很深。但他现在是安全的。:) 我希望他认真对待我说过的关于‘逝去’(passing away)。第二道门。但我不想让你陷入 Ken Wilber 所描述的那种状态。:) 那就是 X 的问题。:) 随着身体的因缘,随身体的因缘而显现。就像‘眼睛’只能‘看’一定的范围,随它去。  不要勉强眼睛去做它所不能做的。:) 但在每一次体验中,要清晰地辨别光明的临在。  (2:20 PM) AEN: 我明白了.. 顺便问一下,你的意思是如果像 Ken Wilber 那样修会导致暗夜(dark night)吗?那么 Ken Wilber 和 X 有暗夜吗?(Soh 的评论:指的是 Ken Wilber 关于保持持续的意和超过一周不睡觉保持清醒的文章,我在多年后自己面临类似问题时才意到,这实际上是伪装成以‘第四境’(Turiya)为名的灵性成就的失眠和能量失衡)  (2:26 PM) Thusness: 是的。  (2:26 PM) AEN: 哈.. 我怎么不知道 哈哈  (2:27 PM) Thusness: 因为你不知道。:P  (2:27 PM) AEN: 那么 X 有暗夜吗?那会是什么样子的  (2:27 PM) Thusness: 呃… 你没见过 Ken Wilber 那么辛苦(siong)。:P  (2:27 PM) AEN: 怎么说  (2:28 PM) Thusness: 不用担心。不用想太多。

(5:30 PM) Thusness: 我想一点警告是必要的。:)

(5:31 PM) Thusness: 是的。:) 不是 Ken Wilber 所说的那种见证。那是不必要的且具有误导性。误解、执着和恐惧在抗拒消融。不要被误导。:)

(5:33 PM) Thusness: 我说过很多次它不是[那样],并且发帖告诉过你睡眠的重要性。它就像是一种三摩地。:) 总是通过清晰度、生动度和光辉来衡量。当你睡得很好且完全无梦时,难道你不觉得这三个因素清晰而强烈吗?

(5:35 PM) AEN: 你的意思是你可以??  (5:35 PM) Thusness: 我想我们在另一个帖子里谈过在睡眠中维持见证。我说过不要那样做。

(5:39 PM) Thusness: 哈哈(lol)。非二元没有分离。有时我打字太快,把两句话合成了两句。:P 但我想我在你问的一个帖子里说过不要那样做和维持见证。非二元没有分离,就是如其所是的状态。当在醒时,就是现象的生起。所谓的‘事物’本身。  (5:45 PM) AEN:

是的 Longchen,

说得很好。从来没有过缝隙,不可能有。它是完整的一股流,别无其他。当有一时,就有二。当‘一’平息时,虚无并非那个‘一真法界’(One Reality)。

‘一真法界’的清澈透明也有其问题。在没有某些先决条件的情况下照见非二元可能会引起问题。总是会有习气再次将这种体验变成执着的对象。这可能导致一个人无法入睡,因为身体无法应对这种新发现的体验。许多人误以为这是觉知的提升,并将其视为自然的进步。这不是真的。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要知道这是由于执着。学习如何放下一切,直到宁静的镇定生起,这与我们的思维模式有关,必须生起一种完全放下身体的意愿,然后放下我们的念头和临在的体验...时时刻刻完全放下...感官和念头可以通过这种放下和不执着的艺术来关闭。彻底的放下和  (5:46 PM) AEN: 彻底的放下和生动的临在必须融合为一。

在醒时修持,直到毫无一丝怀疑:绝对没有人,没有内和外,只有显现那不可思议的真实感和生动感。即醒时的非二元体验。见证梦境和没有见证者、只有梦是不同的。处理更微细的状态和前意习气需要一个人掌握这种不执着、无为的艺术。没有有意的方法来处理更微细的状态,只有稳定体验并允许动量自然地带我们进入梦和深睡。睡个好觉。:)  (5:47 PM) Thusness: 是的。很清楚什么 :P  (5:48 PM) Thusness: 那正是我所说的。‘是’(Be)无梦。认知心无法知晓。没有有意的方法来处理更微细的状态,只有稳定体验并允许动量自然地带我们进入梦和深睡。无意的方法……不要维持那个‘见证’。有意的心只有在醒时七觉支增强时才会知道它。这也是 X 面临的问题。‘觉’(awareness)深入了她。由于微细地执着于‘见证’,当睡眠的因缘显现时,她无法‘是’(be)。

(5:58 PM) Thusness: 还是不够好。你看现在她明白根本没有镜子。她多少知道问题所在但不清楚。

(6:01 PM) Thusness: 是的。但有临在的体验。有一面镜子但不执着于影像,到没有镜子!只有显现本身。彻底打破那面镜子。那就是非二元。如果她写了你说的那些,条件对 X 来说是具备的。如果她有‘缘’(yuan),她会明白。给她英文版会更好,让她自己去解读。:P 或者让她写下一篇文章。“这里没有镜子”.... 哈哈哈

(8:25 PM) Thusness: “正念是参与式的观察(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禅修者同时既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如果一个人观察自己的情绪或身体感觉,他在同一时刻也在感受它们。正念不是理智上的觉知(intellectual awareness)。它只是觉知。镜子的比喻在这里失效了。正念是客观的,但它不是冷漠或无情的。  (8:25 PM) Thusness: 它是生活觉醒的体验,是对正在进行的生活过程的警觉参与。” —— 摘自德宝法师(Venerable Henepola Gunaratana)的《平静的第一堂课》(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https://www.budsas.org/ebud/ebmed005.htm  (8:25 PM) Thusness: 这非常好。但仍有二元的痕迹。很难超越它并说现象即是它。因此,《楞伽经》(Lankavatara Sutra)中所教导和宣说的往往没有被证悟。一个人很难体验到我所说的透明性。一旦体验过,一切都会非常清晰。也许一能突破的人是 longchen [Sim Pern Chong]。这是如果他能在所有三种状态(醒、梦、深睡)中非二元并让其如是(let be)。那么在醒时,临在会变得如此强大,以至于根本没有边界。身体完全没有障碍,临在凸显出来,就好像意在体外,只有现象存在。身体这方面需要一个人体验非二元并处于所有三种状态中。那么醒时状态就会充满临在、活力、清晰和光辉。如果一个人能持续维持这一点,那么就证得了“透明之身”(transparency body)。:) 这就是我所说的超越之身。 —— John Tan,2007年

“John:是的,这描述的是‘我是’(I AM)的体验。哈哈哈..

Soh:因为有人在 e-sangha 引用了这个人的话,并说他在睡眠中也是清醒的

John:几乎所有这些描述都指向它。但你复制粘贴的内容听起来不像。

Soh:所以我分享了一些你关于在睡眠中见证的危险的说法  我明白了。怎么会这样?

John:这是通常的情况。然而,如果一个人体验了非二元,那么这种‘清醒’就消失了。晚上的清醒消失了。这与真正的正念不同,在真正的正念中,一个人完全失去了自我感……就像佛陀睡2小时一样。那是不同的……不要随便把这混为一谈。前者是一种无法处理习气并且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形式。  需要很多很多年才能克服。她也发现这也是个问题。真正的正念和警觉是不同的。几乎每个经历过‘我是感’(I AMness)的人都有这种问题。

(Soh 的评论:John 在证悟‘我是感’后遭受了严重的能量失衡和失眠长达十年或更久,这只有在他证悟无我后才得以解决。这就是为什么他说‘这种“清醒”消失了’——也请参阅关于能量失衡建议的章节)

Soh:我明白了。你过去也这样?

John:这是常见的。是的。如果一个人通过洞见克服了它并进入非二元(佛教的无我),那么就会克服,因为那个导致‘失眠’和过度意到‘我是’(I AM)的习气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清晰的阶段,这是不同的……坦率地说,一个在非二元体验中达到顶峰的人不会那样描述它,也不会把‘睡眠中的清醒’当成什么大事。他正确地看到并对真实本性有洞见。他不会强调这个。他会叫你去睡觉!哈哈哈  否则为什么你会看到所有那些禅师都强调简单,所有伟大的大师都谈论那个……非二元就是关于这个。:)

Soh:我明白了.. 就像坐时只管坐,做这个时只管做等等  John:睡觉时只管睡。一个人消融了,生起的缘(condition)也被证悟为源头。” —— 与 John Tan 的对话,2007年

“(7:16 PM) John: 无论如何...维持临在中的临在可能是由于自然的动量,或者是‘大我’(Self)的一种非常微细和强烈的执着。 (7:16 PM) AEN: 维持临在中的临在?  (7:16 PM) AEN: 明白了(icic)  (7:17 PM) John: 也就是说,在无梦状态下,这可能是由于微细执着导致的不愿放下。很可能是这种情况。 这不是自然的动量。  (7:17 PM) AEN: 你过去体验过那个?  (7:17 PM) John: 放下进入深睡是非常重要的,让它自然地转入。即使是现在。 (7:17 PM) AEN: 哈  (7:18 PM) AEN: 怎么会  (7:18 PM) John: 这不容易区分....一个人必须极其诚实。但我几年前修过这种放下。  (7:19 PM) AEN: 明白了(icic)...  (7:19 PM) John: 它帮助我看得更清楚,而不是被诱惑进认为我已经达到了很高成就的想法。因为我们的心是如此清晰,我们的睡眠实际上缩短到了很少的几个小时,从那种精神警觉进入深睡并不容易。我们宁愿冥想。然后我们以为那是一种自然状态。  (7:20 PM) AEN: 明白了(icic)  (7:21 PM) John: 我大概在1.5年前试过,注意到了区别。 (7:21 PM) AEN: 试过什么  (7:21 PM) AEN: 冥想?  (7:21 PM) John: 身体必须完全休息...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7:21 PM) AEN: 明白了(icic)  (7:21 PM) John: 为了让身体完全休息,你必须学会完全放下... 甚至是放下临在...  (7:22 PM) AEN: 但是临在不是一种自然状态吗?  (7:22 PM) John: 但是放下身体本身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镇定和放下的力量不知何故让你克服了对临在的执着。  (7:23 PM) AEN: 哦我明白了(oic)..  (7:23 PM) John: 临在必须是一种自然状态,它可能不是一种自然状态。 (7:23 PM) AEN: 哈?  (7:24 PM) John: 真正临在的体验必须尽可能自然,它是我们纯净的反映,源于我们内在束缚的松动。  (7:24 PM) AEN: 明白了(icic)..  (7:25 PM) John: 然而对于一个体验过临在的人来说,他能够感觉临在进进出出,就像一种刻意的尝试。这是因为他能够超越念头和概念。但执着依然在他背后运作。  (7:25 PM) AEN: 哦我明白了(oic)..  (7:25 PM) John: 这取决于哪种能量更强。所以我们必须开始修行... 以完善你的理解。  (7:27 PM) AEN: 明白了(icic)..  (7:27 PM) John: 它并不容易放下... 心倾向于认同,而认同会让我们抓取。临在的状态会变成一种体验对象让修行者去抓取  (7:27 PM) AEN: 明白了(icic)..  (7:27 PM) John: 而那成了一个问题。  (7:27 PM) AEN: 哦我明白了(oic)  (7:27 PM) John: 你必须开始修行... 以完善你的理解。  (7:27 PM) AEN: 但是对任何状态的抓取和认同不是会阻碍一个人体验临在吗?  (7:27 PM) AEN: 好的  (7:28 PM) John: 是的,但因为临在进进出出,很难被察觉。意思是它以前是念头。但现在它是临在。临在的体验并没有错,错的是执着。正是这种微细的执着阻碍了我们进入深睡,因为我们不愿意放下那种体验。虽然一个人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或者它并没有太干扰一个人,但这并不是所描述的那种成就。相反,它是一种退步。当一个人能够放下并让一切平息,甚至失去意时,那反而是一种更深刻的状态。它必须是正在建立起来的一种自然动量。  (7:31 PM) AEN: 明白了(icic)  (7:32 PM) AEN: 涅槃里有临在吗?  (7:32 PM) John: 直到习气消失,放下是彻底的,它到处都被照亮。完全的临在即是涅槃... 至少对我来说。对我来说没有更进一步了。如果放下是彻底的。那么临在就是圆满的。在我们不情愿地进入睡眠的微细执着,与让因缘在没有自我的情况下发生、只是空的现象顺其自然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 —— John Tan,2006年

佛陀论睡眠,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译:《相应部》4(Saṃyutta Nikāya 4)  与魔罗相应(Connected Discourses with Mara)  7. 睡眠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松鼠禁苑。那时,当夜色将尽,世尊在露天经行了大半夜后,洗了脚,进入住处,以狮子卧向右侧躺下,两脚重叠,正念且正知,作意以此姿势起身。  这时,魔罗恶者来到世尊面前,以偈语对他说道:  “什么,你在睡觉?你为何睡觉?  怎么,你像个可怜虫一样睡觉?  想着‘屋子空了’你就睡觉:  怎么,太阳升起了你还在睡觉?”  世尊:  “在他内心,渴爱不再潜伏,  纠缠束缚,引他去往任何地方;  随着所有执取的毁灭  觉者安睡:  魔罗,这与你何干?”  于是魔罗恶者……就在那里消失了。  - https://suttacentral.net/sn4.7/en/bodhi

饥来吃饭,  困来眠。  愚人笑我,  智乃知。

- 禅宗大师 临济义玄

“John:当自我平息但只有声音本身……那是什么……当只有风景,那是什么?没有自我。然后再谈深睡……深睡中的非二元是什么。否则它仍然是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但现在还不是告诉他的时候。:)

Soh:但不管怎么说,有意中的非二元就像是‘成为’(being)声音对吧。所以深睡..

John: 是的

Soh:‘成为’虚无?

John: 你无法知道……不要探索

Soh:所以它就像‘成为虚无’,对吗?

John:人们的问题在于,知道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现在还没办法知道。先理解并修行。因为无论说什么都是错误的知

John:如果你连醒时的非二元是什么都不理解,你怎么能一直思考深睡中的非二元是什么。”

重点强调一下,像在‘我是’阶段那样维持见证临在并不等同于非二元,无论是在醒时还是睡时。  因为那仍然是二元的(一个仅仅在从背后见证现象的见证者——一个主体/客体,感知者/被感知者的二元对立),紧紧抓住某种形式的中心性和背景见证会干扰睡眠,而不是该睡的时候就睡,消融并与睡眠的因缘融合(可以说)。  因此,一个人应该首先证悟非二元无我(至少是 John Tan/Thusness 第5阶段),然后让智慧在睡眠中自然成熟。

正如 Sim Pern Chong 在2007年所写:  “非二元不等同于观察现象的见证临在状态。一个脱离现象的永恒见证者临在不能说是非二元,因为这里有两个组成部分(见证者和现象)。我以前有过这种体验。而现在,我必须说真正的非二元与此截然不同。

只有当‘自我感’和‘永恒见证者’被正确理解为其本质时,非二元才能被毫不费力地体验。”

“我看到的许多网站都充满了二元性。彻底的非二元或无我体验是罕见的。如果他们能描述一下在所有三种状态(醒、梦和深睡)都体验到非二元后,醒时的状态是什么样的,那就太好了。” —— John Tan,2007年

“失眠问题通常与那些处于‘我是感’阶段的人更相关,但在无我方面的某些突破之后,出现短暂的失眠也是常见的,不过通常不会持续超过几天,特别是如果一个人知道如何处理所涉及的能量失衡,因为在无我中不再执着于一种‘有意的知晓’身份。相反,睡觉时就完全睡,吃饭时就完全吃,等等。” —— Soh,2019年

“(1:42 AM) Thusness: 你应该睡觉。不要担心别人说你应该在睡眠中修行。如果你放不下就没有修行。如果你不知道非二元和空性是什么就没有修行。所以不要担心梦和深睡。在醒时,修习这些,然后当你必须睡觉时,去睡觉。当你证悟空性时,你的‘自我’(self)就会消失。你会爱上睡觉。:) 你会爱上消失。:P” —— 与 John Tan 的对话,2008年

2007年:“Jane 写道:  我们的体验背后没有静止的见证者。  没有背景。  见证者原来就是被见证的一切。  显现是见证者的源头。  它们不是分离的。  觉知是屏幕上形成的文字,是打字的声音。  只有显现之流的时刻接着时刻。  非二元不是一种状态,它不是一种体验。  它是所有状态的实相本质。  是进入无门关的入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GrimNexus 写道:  Jane,  不。  ‘一’之无限存在/觉知本身并不是‘来自’显现。

Thusness 回复:  嗨 Grim,  尽管我不愿这么说,虽然你体验了‘见’(seeing)的果位,但你还没有体验到‘放下自我(Self)——那个一之无限存在’的果位。  如果没有完全证悟‘体验显现而没有背景’的本质,就没有希望理解‘无梦睡眠’。  抓住一种在醒时体验到的熟悉的觉知状态,并试图将这种熟悉的体验带入‘无梦睡眠’状态,是对觉知是什么的一种扭曲。  这是我们的思维机制试图将其认为的‘纯粹觉知’复制到‘无梦睡眠’中的尝试。  如果‘有意的知晓’(conscious knowing)不能让位于‘无我’(no one)的自然自发(spontaneity),那么就没有希望理解‘无意’。  知晓性(Knowingness)即是自然显现的流动本身。  祝好运!“

关于某人在‘我是’(I AM)阶段面临失眠的问题,John Tan 在2020年写道:“因为不愿意放下背景觉知。

花几个月时间练习腹式呼吸。  随着每一次呼吸,感受手掌的感觉和脉动,并沉入平静与安宁之中。  会有一个关键阶段,‘思维’过程、念头以及一切都被呼吸的流动和手掌的脉动所接管……然后问题就会被克服。  一旦我们习惯了这种技巧,我们将能够停止思维过程而不抓取任何东西,不肯定任何东西。  在证得无我(anatta)之后,这门艺术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

这种问题不容易克服,这就是为什么我试图在你初次体验‘我是’时,防止你过度专注于背景源头。”

“如果你能真正做到‘睡觉时只管睡’,没有丝毫的抓取/自我(self)/大我(Self)的痕迹,你就不会失眠,也不会有能量失衡。  问题在于一个人还没有完全实证无我,存在能量失衡和其他导致失眠的问题..”"


PARA 1 SegID 1.1 “心”是一种权巧的教学工具

PARA 2 SegID 2.1 作者:Astus

PARA 3 SegID 3.1 日期:2024年2月6日 星期二 晚上 11:49

PARA 4 SegID 4.1 标题:回复:瑜伽行派:本体论的心主义还是认论的心主义?

PARA 5 SegID 5.1 他们主张二空。 SegID 5.2 再次引用 Brunnhölzl(第26页):

PARA 6 SegID 6.1 > “圆成实性即是空性,其意义在于:显现为依他起之虚妄分别者,本初即从未以遍计所执性(之方式)成立。 SegID 6.2 > 作为依他起性的究竟对境与真实自性,此空性即是无分别智的行境,它不外乎就是法无我。”

PARA 7 SegID 7.1 作者:Astus

PARA 8 SegID 8.1 日期:2024年2月6日 星期二 下午 5:00

PARA 9 SegID 9.1 标题:回复:瑜伽行派:本体论的心主义还是认论的心主义?

PARA 10 SegID 10.1 Karl Brunnhölzl 的这段实用性澄清或许会有所帮助(https://dharmaebooks.org/an-overview-of-the-five-texts-of-maitreya/, 第19–21页):

PARA 11 SegID 11.1 > “‘心’并非是对一个由‘独只有心’构成的超验实相的形而上学主张,而是对我们妄执的一种描述——即佛陀已从中醒来的这场睡眠之梦。 SegID 11.2 > 如果梦境般的轮回是‘心’的,那么解脱和佛教的修道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在妄执的梦境中创造一个对治之梦来改变我们的心。 SegID 11.3 > 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场梦中醒来。

PARA 12 SegID 12.1 > 瑜伽行派的文本不断将‘心’提及为对不存在之物的妄见(而且这些文本大量使用梦、幻术等作为它的譬喻),这几乎不意味着它以一种真实的或究竟的方式存在。 SegID 12.2 > 因此,‘心’这一概念仅指轮回中错乱的心与心所(即苦谛与集谛的现实),而非指道谛或灭谛的现实。 SegID 12.3 > 许多瑜伽行派的著作明确且反复地指出,不仅外境不存在,就连‘心’也不存在,为了证得见道以及最终的佛果,必须将其舍弃。

PARA 13 SegID 13.1 > 在此语境下,瑜伽行派著作中的四种‘加行’(Skt. prayoga)即是以下四个证悟步骤:

PARA 14 SegID 14.1 > 1. 观察外境除心之外别无长物

PARA 15 SegID 15.1 > 2. 故,无法观察到外境

PARA 16 SegID 16.1 > 3. 外境既不可得,能知外境之亦不可得

PARA 17 SegID 17.1 > 4. 二者皆不可得,即观察无二

PARA 18 SegID 18.1 > 这意味着阶段 (1)–(3) —— 也就是‘心’这一概念 —— 仅在加行道结束之前被逐步处理。 SegID 18.2 > 阶段 (4) 标志着见道(初地),在此阶段,菩萨必须连‘心’这一概念也一并放下。 SegID 18.3 > 换言之,像许多其他佛教概念一样,‘心’也不例外,它仅仅是用于证悟道上特定层次的一种权巧的教学工具。 SegID 18.4 > 然而,它既非最终的证悟,也不应被以任何方式视为实有(从而成为通往该证悟的障碍),而是一旦其预定功能达成,就应被抛弃。”

PARA 19 SegID 19.1 作者:Astus

PARA 20 SegID 20.1 日期: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 上午 6:12

PARA 21 SegID 21.1 标题:回复:龙树的中观是一种非遮(implicative negation)吗?

PARA 22 SegID 22.1 瑜伽行派承认人与法二者皆空,并且它否定心与其对境具有究竟的真实性。 SegID 22.2 那么还剩下什么基石呢? SegID 22.3 “

...

PARA 1 SegID 1.1 麦彭仁波切评注: SegID 1.2 据中观师所言,凡以缘起力显现之诸法,非于世俗名言中不存在,非于胜义中存在,亦非亦有亦无。 SegID 1.3 于胜义中,世俗存有诸法之实相即是“无”。 SegID 1.4 故除假立名相之差别外,此二者实非二种别异实体:如火与其热,或糖浆与其甜味。 SegID 1.5 然则,岂有第三种可能——即所谓“真如”者,既非世俗中有,亦非胜义中无耶? SegID 1.6 否。 SegID 1.7 无有正量可成立此非显现法亦非空性实相之第三品。 SegID 1.8 此第三品终不可为世俗诸法之本性或实相。 SegID 1.9 中观师由是主张离于四边(有、无、二者、俱非)、离一切戏论、二谛无别——即现空无别——此须依自内证而亲证实义。 SegID 1.10 此离戏论之实相,其无生、无灭、无减、无增,恒常如一。 SegID 1.11 其中甚至无有些许微尘许之净、不净等二元法相。

PARA 2 SegID 2.1 复次,宗言一切法是心之显现,并承许有作为所缘基础之依他起、明了觉知之体为实有。 SegID 2.2 若师之究竟意趣仅承许此体为实有(盖其为一切世俗显现法之因),而除此承许外,彼等并不主张其于胜义谛中为真成实之实体,则彼等与中观宗全无相违。 SegID 2.3 反之,若彼等承许其于胜义谛中为谛实有,则与中观理路相违。 SegID 2.4 是故,似有此一关要,需加审察是否为中观师所破(或不破)之诤点。

PARA 3 SegID 3.1 弥勒法系与大车阿散无著之论典,其密意一致:教导加行道(胜解行地)之补特伽罗,初解一切法心。 SegID 3.2 随后,彼等生起“心中无有所取境”之体验。 SegID 3.3 继而,于加行道世第一法之阶段,彼等悟知既无所取,亦无能取;随即证入初地,现量证悟离能所二取之胜义实相真理。 SegID 3.4 至于“万法心”,凡显现为器界、根身、受用境等二取显现之源,即是阿赖耶(普基);此虽于世俗中承许为实有,然教中亦说其如幻化等,以其显现为种种相而非以二元方式实存故。 SegID 3.5 是故,因这一传统亦极正确地了悟此无二智(nondual consciousness)本无任何谛实实体与法相,故应视中观与二大车轨之究竟密意为一致。

PARA 4 SegID 4.1 既如此,中观师何以破斥宗义? SegID 4.2 盖因自诩为宗义持有者,于言及“心”时,谓无外境然心实有——以此喻如绳索虽无“蛇性”,然非无“绳性”。 SegID 4.3 因未解此等陈述乃从世俗观点而立,彼等遂执此无二于胜义中亦为谛实有。 SegID 4.4 此即中观师所破斥之宗义。 SegID 4.5 然中观师亦云:吾等非破圣无著之思想,彼实已如理通达佛陀所教之心道。

PARA 5 SegID 5.1 依于心故,生起轮回与涅槃诸法;若无心,则无轮回亦无涅槃。 SegID 5.2 何以故? SegID 5.3 以心之力故,烦恼造业,随之产生即轮回之染污流转。 SegID 5.4 亦是依于心,生起证悟无我之智慧与慈悲,修持大乘道,从而成就佛果——其本性即五智、八之转依与普基。 SegID 5.5 声闻与独觉亦是依于此心,证悟人无我,超越执有之苦而证得涅槃。 SegID 5.6 故染净之根源皆依于心。 SegID 5.7 凡佛教徒必当承许此理。

PARA 6 SegID 6.1 故,若师所谓“自明无二”,被理解为作为一切二取之究竟(ultimate)、仅是离言之能所、且被视为谛实有而非本性空者,则此必须破斥。 SegID 6.2 反之,若此被理解为本初无生(即空)、由自证(reflexive awareness)直接现量亲证、且是无能所之自明本智,则此乃必须建立者。 SegID 6.3 中观与密咒乘(Mantrayāna)皆须承许此义。 SegID 6.4 若无自证本智或光明心,则于有学道之时,绝无可能有一心能证悟胜义实相真理;且于无学道无余涅槃之时,佛陀亦当无有一切种智。 SegID 6.5 若果如是,则佛之涅槃与下乘如灯灭般之涅槃无异,又何能论及佛之身(kāyas)、种种智慧与无尽事业?

PARA 7 SegID 7.1 总之,作为万法实相之“真如”,即是现空双运、完全无偏,须由各人亲证。 SegID 7.2 若能了悟此真如于基、道、果任何位中均无迁变,即能免堕于恶趣与边见之深渊。





":通往远离二元自由的心指南  作者:莫沙姆·拉特纳·沙基亚(Mausham Ratna Shakya)

本文基于著名学者、大师世亲(Vasubandhu)所著的《二十论》(Twenty Stanzas)和《三十颂》(Thirty Stanzas)。  它们成书于公元4世纪左右,这些论颂非常深奥,每一颂都可做极深层次的研究,并澄清了关于各种概念的种种误解。  几乎所有学者都一致认为,这些著作是瑜伽行派(Yogācāra School)的基础。

许多学者,如A.K. Chatterjee、C.D. Sharma、T.R.V. Murti、S.N. Dasgupta等,将这些著作描述为类似于吠檀多(Vedānta)学派的绝对心论(Absolute Idealism)、精神一元论(Spiritual Monism)或形而上心论(Metaphysical Idealism)的体系[1]。

另一群学者,如Stefen Anaker、Thomas A. Kochomuttom和William Waldren等,则按照佛教路线将其描述为经验的教义(Doctrine of Experience)、实在多元论(Realistic Pluralism)、心与心所(Mental factors)的体系、现象学(Phenomenology)进路等[2]。

诚然,也有一些段落表面上可以像前者那样被解读为心论等等,但如果通读全文,就很容易确立这是佛教教义,它驳斥任何形式的极端见解。

了解这些著作的博大精深并出于对它们的尊重,我想将其呈现为一份通往远离二元自由的指南,我认为这是每一个对佛学研究感兴趣的个体所迫切需要的。  同时,我也试图简化这一表述,以便人们能轻松理解这个在佛教各宗派中最具争议和最易混淆的教义。

二元性/非二元性(不二)

二元性,是指自我/他人、心/身、男/女、善/恶、主动/被动等之间的差异。它是痛苦和束缚的主要原因;而非二元性(不二)则是一种理解,即证悟这种二元性是虚幻的,从而体验自由与快乐[3]。  佛教所有宗派都教导无我(巴利语 anatta,梵语 anātman)。  佛教中的无我即是能所(Subject and Object)的不二,这一点佛陀在诸如“见是见,无见者,亦无所见;闻是闻,无闻者,亦无所闻[4]”的偈颂中表述得非常明确(《婆希耶经》Bahiya Sutta, Udana 1.10)。  佛教中的不二并不构成与一个至高梵(Brahman)的合一,而是证悟到相对于客体/世界的一个自我/主体/代理者/观察者/作为者的二元性是一种幻觉。

学中关于二元性与非二元性的描述

(Vijñaptimātra)是“心”的教义,同义词还包括心(chittamātra)、认知、心之表象,它描述了心与现象的本质,一方面是基于相对的存在性二元进路,另一方面则是其作为非二元进路的实相。  为了更清楚起见,我想更深入地探讨心与现象。  通常关于心,我们感觉并认到与六根(sense organs)相关的六(six consciousnesses)以及作为心的“我”的感觉。  而现象则是物理世界以及超越此物理世界的形而上世界,这部分是真实的,世亲(Vasubandhu)也同意这一点,但他更深刻地进行了澄清,消除了心与现象的二元对立。

心的分析

世亲提出了八(eight consciousnesses)理论,以便更好、更轻松地理解主要在《阿毗达磨》(Abhidharma)教义中处理的心(chitta)与心所(chaitasika)及其相关理论。  根据《三十颂》(Trimshatikā),八被详述为三个范畴,它们是:[5]

1. 六(Six consciousness)  2. 意(Mano),“我”之  3. 阿赖耶(Alaya),藏

现代心理学体系也将意处理为(1)显意(conscious mind),(2)下意(Subconscious mind)和(3)潜意(Unconscious mind)。  旧的心理学体系强调外部因素为主要刺激,但在1960年以后,认知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以意为主要因素的观点。  认知科学关于意的最新成果与世亲在《三十颂》中的理论有着有趣的相似之处。

由于佛教体系不相信任何作为永恒存在的自我,而是相信心,心总是变化且不可得的。  佛教所有宗派都将心描述为一个过程。  同样,世亲展示了心在不同层面的转变(transformation)及其功能。

他用心(consciousness)这个词来指代心(mind),并将其转变为三种不同的的模式。  它们是:(1)六,也称为转(Pravritti consciousness),即与六根相关联的活动之。  (2)意(Mano),“我”之,也称为染污意(Klista manana)或染污之,即“我”的思维之;以及(3)阿赖耶(Ālaya consciousness),也称为藏[6]。

根据世亲的说法,在证悟之前,的功能表现为虚妄的体验,这仅仅是心的投射。  为了清晰起见,下面对这三种进行分析;

1) 转(Pravritti Vijñāna,六

与六根相关联,它们是:1) 眼 2) 耳 3) 鼻 4) 舌 5) 身 和 6) 意。  六因此被称为:1) 眼 2) 耳 3) 鼻 4) 舌 5) 身 和 6) 意。  六是一个认知与六根相关对象的过程,它总是变化的,并在每一个瞬间成为一种不同的体验[7]。

2) 染污意(Klista Manana Vijñāna,染污的“我”

依赖于阿赖耶(Ālaya Vijñāna,藏),它与四种烦恼(defilements)相关联。  它们是:1) 我见(Ātma-dristi) 2) 我痴(Ātma-moha) 3) 我慢(Ātma-māna) 和 4) 我爱(Ātma-sneha)。  它还与触(sparsa)、作意(manskara)、知(Knowledge/Vit)[原文疑误,通常为受 Vedanā]、想(sanjñā)和思(cetanā)相关联,伴随着自我和他者的二元观念[8]。

3) 阿赖耶(Ālaya Vijñāna,藏

阿赖耶(藏)是个体的意,它在自身之中携带着所有过去经验的种子。  它在自身内部拥有未知对象和处所的之表象;它就像一股洪流。  就像洪流挟带着沿途的一切一样,阿赖耶也携带着过去经验的种子以及新体验的种子,这一功能在证得阿罗汉果(Arhatva)时停止并变得不活跃。  它总是与触、作意、受(knowledge)、想、思和受(feeling)等经验范畴相关联,因为它像一股洪流,所以也被描述为无记的(undefined)、下意的(subliminal)等。  阿赖耶从一生延续到下一生。

阿赖耶的灭尽或耗尽意味着今生的结束,但它可能导致涅槃(Nirvāna),也可能导致轮回(samsāra)中的另一次受生[9]。

现象的分析

法无我(Dharma Nairātmaya)是关于客体和客观性非实有性的纲领。  不同派别的现代学者试图建立现象的存在作为真实存在的事物,同样,一些哲学派别如胜论派(Vaishesika)争辩并试图参照原子(atom)理论来建立客体和客观性的存在本质。  他们只是接受客体及其体验是由于原子的积聚[10]。

根据世亲的观点,如果体验的原因是由于原子,那么实相要么被构想为单一实体,要么被构想为许多离散的原子,或者是原子的积聚。  在此,世亲发现原子的概念本身就是矛盾的[11]。  根据定义,原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单位,因此不能有部分或广延。  然而,如果世界是由这种不可分割、无部分且无广延的单位组成的,或者如果大地是一个单一的单位,那么就不会有渐进的运动,仅仅一步就会覆盖整个大地。  就不会有同时的执取和不执取,因为如果任何东西被执取,那就等于执取整个世界;就不会有许多众生的离散状态,因为所有众生都将占据仅有的单一空间单位;就不会有微细和不可见的众生,因为所有众生大小相等,区分可见和不可见的众生就没有意义了[12]。

世亲强调,世界由原子组成仅仅是世界的一个概念性图像。  这样一个概念性图像并不能保证世界在实相上是由原子组成的,因为这一立场包含自相矛盾,即最小的粒子必须有六个部分(六方分)。  然而,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意味着世界是不存在的。  这仅仅意味着,普通人类的概念不足以触及如其所是的世界,这只有觉悟者才能知晓。

还有另一群人试图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理论来建立现象的存在,对此世亲说,时间和空间在梦境中也是活跃的,但没有人能声称梦是实有的。  世亲的现象观可以根据他对三性(three natures)教义的理论解释来描述。

它们是:1. 遍计所执性(Parikalpita) 2. 依他起性(Paratantra) 3. 圆成实性(Parinishpanna)。  这种解释更多是基于经验而非理智的,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模型来验证上述三类现象的本质。  三性在《三自性论》(Trisvabhāva-Nirdesh)以及《三十颂》(Trimshatikā)中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遍计所执性在《二十论》(Vimshatikā)中也有描述。

遍计所执性(Parikalpita nature)

实相的想象性质(遍计所执)与创造和投射出客体本身之外的形态有关,就像在梦中一样[13]。  这些形态可能指任何外部或内部的事物,落在经验范围内。  它们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在心理上构建并投射到那些事物上的形态。  再次强调,虽然那些事物本身既非主体也非客体,但它们的主观形态可以被、且确实被归类为各种主体和客体,例如能取者(grasper)、所享用者(enjoyable)和享用者(enjoyer)等。  例如,一个视力不好的人和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到同一个东西。  或者,某物可能被某些人视为知的对象,而被另一些人视为享用的对象等。这种某种东西被看到、感知或体验的形态差异来自心,因人而异[14]。  更简单地说,感知同一对象的体验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心都根据不同的条件创造其自己的想象图像。

依他起性(Paratantra nature)

实相的依赖性质(依他起),即一个人被引导发现自己作为主体享用作为经验客体的所有其他事物,这种存在状态受制于一个人过去的业行和习气的力量。  换句话说,客体的性质和存在依赖于心,它们对不同的有情众生显现为不同的样子[15]。  这一论点是结合六道(six realms)存在来阐述的。  例如,一杯牛奶在我们看来是牛奶,但在天人看来是甘露,在从地狱众生看来是铁汁,在饿鬼看来是脓或血[16]。  单一对象根据轮回中不同众生各自的业力而显现不同。  换句话说,一个对象根据心的受缘、主观状态以不同的形式显现。  即便不参考六道,我们也能看到这一点。  例如,一个女人在一个男人眼中可能显现为性吸引的对象,在一只狼眼中是一堆肉,而在一位阿罗汉眼中则是一具骨架[17]。

更简单的例子,一个男人和女人对不同的人可以显现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儿子/女儿、朋友/敌人等。

圆成实性(Parinishpanna nature)

绝对成就的性质(圆成实)是那种个体既不被特征化为主体也不被特征化为客体的存在状态;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能中和心的能取/所取类型的分别活动,他就拥有了绝对成就的性质。  不过,它不应再被称为心。  那时它只是物自体,即真如(tathatā),远离了所取性和能取性[18]。

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实相的状态,不二的状态。

基本上,根据学,二元性就是感知或接受身、心和现象的存在,即使是在微细的层面上,这也会产生能取者和所取物的概念。  尽管世亲也描述了心和现象的功能方面,但许多人即使有了这个教义,仍陷入二元性的错误观念,认为心是实有的。  他已明确将心和现象的功能方面定义为仅仅是心之表象(representation of mind only),这点将在下文详述。

通往远离二元自由的指南

上述分析方法是一种理解心和现象功能方面的理论方法,世亲在他的《二十论》注释(vrtti)开篇即指出,“在许多大乘体系中已经确立,属于三界的一切仅仅是的表象”,同样在《三十颂》的第17颂中,他澄清了的三重转变只是被分别出来的,它并不如是存在,这一切仅仅是之表象。

关于现象也是如此,既然没有人能建立任何客观现象的真实存在,那么那些对我们显现为客体的可执取之物又是什么呢?

世亲说,这也是心之表象,它并不存在,没有任何形式的差别。  这些差别是由二元之心的错误见解创造的。  这就像一个患白内障的人体验到的物体,而外面并没有真实的物体。  我们体验到的现象与心无异,因为它不过是心的表象。  所有现象的体验都是在适当的因缘下,藏中流动的种子显发的结果。  因和缘也不是在外,它们也来自心,因为心与任何事物无异。

当任何形式的区别、差异终结时,远离二元的自由就到来或被证悟,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对所有情况闭上眼睛声称它们都是不二的。  一个人必须经历佛陀教导的所有三个过程:闻(study)、思(analyze)和修(contemplate)。  用语言解释不二是非常困难且几乎不可能的,因为媒介总是具有二元性的本质。  所有有情众生在证悟之前,都带着二元的心态和体验经历了无数次生命的旅程。  这种二元性创造了两种执取(grasping)的印象,即对所取物的执取和对能取者的执取。  对能取者的执取包括相信存在独立于的所取物,尽管那只是的投射。  这导致了对所取物的执取,这一过程不断持续,产生同类型的新的能取和所取概念。

当一个人开始学习和分析心与现象的本质时,他/她就建立了通往自由的基础。  这种作为不二状态的自由的表达,见于许多经论中,如《长老偈》(Theragāthā)、《长老尼偈》(Therigāthā),大乘佛教传统如禅宗俳句,以及金刚乘的窍诀(Pith Instructions)。

就像那黑云的颜色,闪耀着光芒,清澈流淌的溪水带来清凉,被瓢虫覆盖:那些岩石峭壁让我神清气爽。  Vanavaccha (Thag 1.13) {v. 13}

一位母亲战胜了丧子之痛:“正如他来,他也正如是而去——那有什么可悲叹的呢?”  Pañcasata Patacara {vv. 127-132}

古池塘  青蛙跳入  水声响……  -松尾芭蕉(Matsuo Basho)

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  若执着三界,则无出离心;  若执着自利,则无菩提心;  若生起执取,则无正见。  - 杰尊·札巴·坚赞(Jetsun Drasgpa Gyaltsen)

“此生是欺惑的,难道你不明白吗?物质事物是错觉,难道你不明白吗?轮回的存在即是寂静,难道你不明白吗?  一切快乐都是梦,难道你不明白吗?  显现即是你的心,难道你不明白吗?你的心即是佛,难道你不明白吗?佛即是法身,难道你不明白吗?  法身即是实相的真如,难道你不明白吗?当你证悟这一点,无论显现什么都是心。日日夜夜,观照你的心。当你观照你的心时,你什么也看不见。当你什么也看不见时,放下并放松。”  密勒日巴(Milarepa)之歌

参考文献  Walpola Rahula, Zen and taming the Bull, London, Gurder Fraser, 1978  Kochumuttom Thomas A., A Buddhist doctrine of experience, Delhi, Motilal banarasidas, 1982  Āchārya Shridhar Rana, Bodhipushpanjali part:1, Kathmandu, Byomokusuma Anuvāda Samiti, 2062 B.S.  Āchārya Sridhar Rana, Vajrayana Buddhism Vis-à-Vis Hindu Tantricism, www.byomakusuma.org  Dr K.N. Chatterjee, Vasubandhu’s Vijñaptimātratāsiddi,Varanasi Kishor Vidhya Niketan, 1980  Chogyam Trungpa, 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 Delhi, Shechen publication, 1995  Sharma TR, Vijñaptimātrasiddhi, Delhi, Eastern Book Linkers, 1993

脚注  Walpola Rahula, Zen and taming the Bull, London, Gurder Fraser, 1978 page 79  www.acmuller.net/yogacara/.../ISCP_99_Yogacara_retro2.html  en.wikipedia.org/wiki/Nonduality#Buddhism  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kn/ud/ud.1.10.than.html  Kochumuttom Thomas A., A Buddhist doctrine of experience, Delhi, Motilal banarasidas, 1982 page 134  Ibid  Kochumuttom Thomas A., A Buddhist doctrine of experience, Delhi, Motilal banarasidas, 1982 page 138  Dr Chatterjee K.N., Vasubandhu’s Vijñaptimātratāsiddi,Varanasi Kishor Vidhya Niketan, 1980 page 51  Walpola Rahula, Zen and taming the Bull, London, Gurder Fraser, 1978 page 99  Sharma TR, Vijñaptimātrasiddhi, Delhi, Eastern Book Linkers, 1993 page 32  Kochumuttom Thomas A., A Buddhist doctrine of experience, Delhi, Motilal banarasidas, 1982 page 180  Kochumuttom Thomas A., A Buddhist doctrine of experience, Delhi, Motilal banarasidas, 1982 page 179  Sharma TR, Vijñaptimātrasiddhi, Delhi, Eastern Book Linkers, 1993 page 117  Sharma TR, Vijñaptimātrasiddhi, Delhi, Eastern Book Linkers, 1993 page 117  Kochumuttom Thomas A., A Buddhist doctrine of experience, Delhi, Motilal banarasidas, 1982 page 153  Ibid  Ibid  Kochumuttom Thomas A., A Buddhist doctrine of experience, Delhi, Motilal banarasidas, 1982 page 154" 

0 Responses